传言不虚,高希希导演相比《露水红颜》《游戏规则》要靠谱认真多了,他总算拍了一部紧凑过瘾的热血动作大片。
除了在质朴故事上别具匠心,不追求张扬个性,还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主义之中,有别好莱坞大片。
儿《八子》的音乐、节奏、枪战都堪称高质量、高品质,拍出国产动作片中少有的悲壮惨烈,精良制作丝毫不亚于《红海行动》。
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的真实事件,杨母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却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
偏偏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哥两又要跟全体战友去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这不止只是一部燃、刚、硬核风格的战争片,它还是一部“有爱”的片子,但高希希导演叙事有条不紊,浓烈骨肉情深与战友情,都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聚焦大牛和满崽的兄弟情,对刘端端、邵兵演技考验很重,哥哥大牛刚直不阿、满腔热血,只为红军掩护,就下令去炸炮营、炸桥,邵兵铁骨铮铮角色拿捏绝佳;满崽则是从战场胆怯到成长锐变的历练,刘端端在戏中一秒落泪,爬泥坑、落水、摔跟头,吃尽苦头,但种种艰辛付出后,才呈现出了电影应有的真实。
从一开始因为误会导致的相爱相杀,满崽被哥哥大牛当胸狠踹、大牛在盛怒之下想将“逃兵”满崽就地正法,到后来两兄弟并肩战斗,两度上演温情戳泪的“兄弟互背”,这种兄弟情很扎实,很触动人。
当炸桥时,邵兵端着重机枪横扫,想撤退时发现战友死去,嘴边叼着烟,以及刘端端最后含泪点燃炸弹,合理的煽情都戳到大家心灵深处最柔弱那根丝。
何润东客串狙击手李大山,说着很有道理战场常识,清醒机警、身手敏捷,却自吹枪法如神,反逃不过轰鸣炮火。
老赵用盗墓方式挖地道埋炸弹,不料最后发现等于给自己挖坑,只能慷慨赴死。
再不说那些掩护满崽、大牛的士兵们,每个都是血肉之躯,却为革命信仰牺牲殉身,同标题中“Advance Wave Upon Wave”意思——前赴后继,不免让人感动。
枪战、爆破、炸桥、空袭等元素一应俱全,刘端端开篇跟野猪博斗镜头,CG特效与惊悚细节都非常逼真,满崽和队友被敌人追杀,周围子弹呼啸而过,惊险万分;而大牛队伍被打得狼狈不堪时,满崽偷炸敌人炮营,油桶燃烧引发巨大火球爆破,全程轰鸣音乐与音响都很有刺激感,就连万达影院内的椅子都被震到。
高希希导演在电影工业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又是结合中国的英雄,中国的历史与故事来打造的一部精良巨作。
同样有邵兵与“八子去一子回”,却让我联想起《忠烈杨家将》,满崽通过残酷战争历练成长为英雄,但大牛和兄弟们则与世长辞,内战是特殊时期下的必然选择,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尊重历史,也是尊重曾流血牺牲的那些战士们!
目前有舆论说,电影有“中国人打中国人之嫌”,放在当下这句话是没问题的,中国人内部的争执、兄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
但是八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在关于中国命运和前途选择的时候,中国人之间进行了残酷的选择与决战,最终代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那一方取了胜利,偶然之中却也必然。
今天拍“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电影其实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给所有中国人以启示:愿中国人之间不再有战争,愿所有中国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们不再惶恐和不安,用协商来解决大家的意见和分歧,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无语了,真的是被导演过度渲染。
题材很好,我们普通百姓也很有爱国情怀,但是全程只感觉导演在各种渲染拍摄技巧。
这部电影就是在乞讨观众的爱国情怀,堪称悲壮惨烈。
全程一惊一乍的,要不就是全是死人,要不就全是炮轰声。
真的无语了。
简直不怎么看的下去,导演就是想拍出打仗很惨,抗日不容易,缺没有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
啊,字不够,我不发出来不发出来发不出来发不出来发不出来。
电影《八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段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赣南老区的感人故事。
影片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当时,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为保家卫国,这“八子”和战友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家为国壮烈牺牲,用热血铸造了忠魂,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
通过影片,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正是因为有无数革命战士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硝烟散尽,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残酷,但我们不会忘记像杨家八子这样一去不复返的红军战士,也不能忘记无数个为支援革命送儿上前线的父母。
我们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说声谢谢,铭记、前进,便是我们最好的致敬!
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并不在于我对红军题材电影有偏见,而是这部电影的呈现方式让我很不安和很烦躁。
对于这样一部只是特效有提升、剧本内容一如既往的拍得极度尴尬的主旋律电影,我很遗憾我曾经对它抱有过高期待以及在上映第一天上午就到很远的有排片电影院来观看。
首先说红军主题表现失实的几个问题:一是我上映前最大的期待,就是说清楚为何老杨家八个孩子都要参加红军的问题。
很遗憾,开始没多久,老大杨大牛自问自答老八满崽哥为啥要当兵时回答说“还不是为了让你和妈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就知道已经完了。
一句极敷衍的“过上好日子”根本无法解释赣南闽西数十万烈士的前赴后继。
我的理解是在农民被地主阶级剥削的阶级斗争的严苛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保卫自己的政权而战斗。
要是只是为了一句过上好日子,为什么一位伟大的母亲要把自己八个亲身骨肉都送到红军去?
嫌人命不值钱,送去国民党军去吃饷、做地主家的狗腿子不能过上好日子吗?
为什么这么多的母亲要把自己的所有孩子都送到红军、都送上前线,为什么即便遭遇屠村也不退缩,是因为这些人有比生命更加珍贵的东西值得他们一同捍卫,是因为他们有比血肉亲情更加伟大的力量支撑他们走向革命。
如果就这么肤浅地以自己家“过上好日子”来带过,无疑是没有经过审慎思考的,也会寒了革命烈士的心。
没有这种与人民融为一体的感觉,就始终刻画不出真实饱满的红军形象。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最近很出名的湖北来凤县的老兵张富清老人、授衔后自愿回家务农的甘祖昌将军,他们革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吗?
他们最后“过上好日子”了吗?
简单来说,他们革命是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全天下的人民都要过上好日子,他们绝不是为一己私欲而革命,他们是愿意牺牲小我、牺牲一切的真正的革命英雄!
从现状到电影,对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畏畏缩缩,只是单方面刻画白军或国民党政权多么残暴,是经不起稍微一点的推敲的,完全被束缚住手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以“剿匪”名义叫嚣中国革命正义性的人还能如此肆无忌惮。
二是对红军战斗场景的刻画。
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还是战争片,几乎全是战斗场景。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这部电影里全部都是阵地战和绞肉机般的肉搏战,让我怀疑这战斗的背景是不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站在博古和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指挥思路上展开的战斗?
电影里这么表现难道要弘扬这种打“正规”战争的战斗方式吗?
这是在故意抹黑红军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不是一味与力量比自己强大的军队死磕,靠的是灵活的战略战术,靠的是背靠大山、背靠人民的人民军队的智慧。
即便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为了掩护大部队而阻击敌军也应该清晰地点明出来,总之应当有立场鲜明地反对这种阵地拉锯的战术,现在的表现是对红军战略战术和历史的不尊重。
红军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是正规军,从毛泽东《兴国调查》里可以看出很多指战员都是还会参加农耕的普通农民。
红军要都是这么冲锋式、固守阵地式打仗,早就没了。
这一点电影完全落入了一般战争片的窠臼,根本凸显不出红军的特殊性。
红军成了一个背景而已,连题材都算不上。
一味拍战争大场面,搞一些工业流水线化的特效敷衍,在荧幕上是展现不出来立体真实的红军形象的。
另一个问题是装备问题。
红军直到长征时才平均三人一支枪,总共八万多人才两三百挺重机关枪,平均每挺重机枪四百多发子弹,全速猛突的话基本一两分钟就没有了,但就剧中这样一个排却有一支马克沁的重机枪,更不要说还装备有多挺轻机枪、冲锋枪,枪支弹药一直充足,新兵临时上战场都能分到新枪等等,经历战地转移、炸毁炮兵营后撤退到炸桥的时候还能带着这挺重机枪,这类电影在红军装备问题上永远都不反思,永远都不改!
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到底如何呈现?
三是个人英雄主义问题。
从一个排打常规阵地战数日,还能冲锋、炸碉堡、近战,最后甚至单挑炮兵营、炸桥等,我寻思这么多中弹镜头这三十多人(红军一个排能不能满编三十多人也是问题)这么抗打吗?
一晚上一个士兵能挖出地道炸山顶的炮兵营弹药库,一个新兵能用刀击杀围攻他的一个班敌军、中弹坠崖后还能去炸炮兵阵地,这难道是尊重史实吗?
这已经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
请注意,神化角色本质上就是在侮辱角色,神化英雄本质上就是在侮辱英雄,英雄不是刀枪不入、无所畏惧的神,我没看到那种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质朴的英雄气概。
四是队伍组织问题。
红军的排长是和队伍战斗在一起的,不是有些镜头里坐在战壕的长官位置的,此外队伍里有战士打架其他人在喝彩,这是在弘扬歌颂还是在黑?
红军党支部建在连上,班里就有党小组,排上都会有负责政工的同志,难道在电影里的政工就教育出这样官兵不一致、关系紧张会看笑话的红军战士?
问题太多,这方面先说这四个。
在电影方面的问题说几个:一是主旨不明确,还是为了渲染那种兄弟战场分离的悲情,为悲情而悲情,为歌颂而歌颂,正如前面所说根本没说明白为何而战,这一点只要一对比《拯救大兵瑞恩》就知道,这部电影连故事和主旨都没说清楚,只剩下苍白的、不切实的颂扬,同样是说一家子孩子都去当兵只剩一两个的问题,瑞恩这部电影至少传达出明确的价值观,这是《八子》根本没有显著特色的一个严重问题。
若是提个刁钻的角度,瑞恩电影八人小队专门去救最后一个孩子瑞恩,《八子》里面倒好,一家八个人已经牺牲了六个人,最后两个人还要顶在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最容易牺牲的最前线,要是有人钻这个牛角尖,是不是又要说红军的人性化程度还不如美军?
就靠这种强行捏在一起的冲突(激烈的战场、兄弟在一起战斗),编得越多漏洞越多,强行把舆论阵地拱手让人!
愤恨!
二是人物刻画单薄,除了有老八满崽最初的畏战之外,根本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除了那个年龄稍大的中年士兵有偶尔一两个情节比较闪光外,没有看到发自内心的人物描摹。
至于老大和老八的形象陡然神化也是令人很疏离。
三是台词设计,很多时候都是站在编剧和导演自己的理解和主观立场上,完全没有置身于红军的背景之中,在加上人物刻画薄弱,这会让观众完全融入不进去故事的体系里去。
如果不仔细推敲可能还会为这种牺牲动情,但仔细推敲后就容易产生更大的怀疑,到最后故事都没有讲好。
四是电影鞣杂的东西太多,什么都想来一点,导致剧情很乏味,战斗场景之间彼此没有一个主线来牵连,看的时候只是直观一场接着一场;爱情、亲情,山歌、战场常识也是明显感觉根本没有用心去重整,夹杂得粗糙且随意。
更不要说极度夸张和不写实的杀野猪情节。
电影方面暂时想到的是这四点。
主旋律电影要怎么拍?
要是没有打动人的朴素的、真诚的、平易近人的感情流露,只是为了塑造高大上的形象而塑造,本身就已经正在逐渐毁掉这个题材。
自己把自己束缚住,最后只能路越走越歪。
一句简简单单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情,这说明尊重过往的真实的历史、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是完全可以打动观众的。
创作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扎进人民里、扎进历史里,发掘真正的力量和共情,以量贩式的粗糙思路搞主旋律是极其不负责任、极其挥霍积累的历史财富的事情。
我相信观众群体一定会为还有瑕疵的真情、真实、真诚买单,但也一定会唾弃肆无忌惮的糟蹋。
这排长当的战前动员都不会,要冲敌人阵地就一句话: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就纳闷了这比国民党还狠国民党好歹撒撒大洋激励士气,您这位排上就把战士网枪林弹雨里送啊,红军战士固然英勇伟大,但也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
你再不济来一句: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跟我上啊!
跟我我上和给我上完全是两种阵营的用语,我红军指战员又不是军阀头子三句话不离大义好像多完成任务能换积分一样,一副皮切的眼神你倒是说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也行啊,就一句苍白的: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只能说编剧太没人性了。。。
看电影《八子》,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端端,他在戏里饰演的满崽,成长的速度和经历有关,而他脸上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没有太多的痛苦,却让人看的心疼,一瞬间掉泪的画面,也是感动了许多人。
而在戏外,刘端端也表示被虐的很惨,从一些路演现场我们就可以感受的到,从他的微博里也是深有体会。
拍摄《八子》时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很难把脚从泥水里拔出来,刘端端就算有伤也咬牙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角色特质,他更是减肥塑身,真是很拼命。
《八子》是超硬核的战争大片,很有中国特色,在电影工业化的今天,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当然还是制作团队的用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说:电影有着饱满的情怀,同时又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和张力!
是一部达到很高水准的国产电影,同时也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现。
世界级别的制作水准,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高希希导演也感叹演员们够敬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当时整个剧组转战密林、河滩、山谷多处实地取景,正好当时是冬天又遭遇极端天气,整整两个月的拍摄期里阴雨连绵没有放晴过一天。
中国式的英雄和好莱坞的英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英雄其实是一个集体,每个人只是英雄的不同面而已。
八个儿子都要上战场,为国捐躯,杨母对儿子的期盼,用许多细节刻画的饱满立体。
每一个英雄,也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就像满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质感,也是通过人性的挣扎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这样的英雄,拥有着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刘端端在诠释角色蜕变的过程里,也表现的棱角分明,除了勇敢和坚强,也有胆怯和害怕,除了英雄和无敌,同样也有落泪和退缩,所以,英雄不是因为无惧无畏才令人感动不已,而是英雄有血有肉很接地气才让人觉得仿佛英雄就扎根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我们自己的亲兄弟。
刘端端刚毅的面孔和坚定的眼神里,全都流露出来了成长和蜕变前后的变化,这也是平凡英雄最绚烂和炙热的地方。
和邵兵的感情戏份,也让残酷的战争多了许多柔情似水。
从初见哥哥时的兴奋劲儿,到被误会当逃兵一脚踹飞的狠,两种表达,都是同一种爱。
同样,当满崽主动请缨送信的时候,要哥哥背过河的画面,也是看得人感动落泪。
从差点被哥哥亲手用枪崩了自个,到看到哥哥牺牲的瞬间,满崽所经历的,正是残酷现实最好的例证,也正是这种最为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满崽的力量。
一瞬间,充满孩子气,一瞬间,又英勇上阵,而刘端端将这样一种最质朴的英雄形象呈现出来,显然,用细节刻画出来了战场上的兄弟情,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战争来看人物,你会觉得,即便是质朴无比,也依旧让人觉得高大雄伟,这就是中国式英雄带给观众的力量,刘端端通过满崽这个形象,也将自己的演技展现了出来。
比起,《嘿!
老头》中的易智、《少帅》里的张学成、《我们都要好好的》中的胡楠、以及《绣春刀Ⅱ修罗战场》里的信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式英雄,还是蛮让人觉得惊喜的。
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很精致的电影,由于年代久远,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段历史了解的局限,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疑问,战斗中出现的武器都符合反围剿时,国共双方使用的武器,冲锋枪那时候被苏区的群众称为“花机关”,是德国设计的P18冲锋枪,几百斤的野猪在赣南山区也是很多见的,并且七十年代赣南山区都还有华南虎。
红军在宜黄,在兴国都曾经用机枪击落过国民党的飞机,红军在攻打赣州城、攻打地主武装占据的土围中广泛采用了坑道作业来摧毁城墙,《八子》在片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红军在反围剿中的残酷与艰辛战斗场面,并作为本片的主线,以此来反映赣南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处的巨大牺牲与贡献,电影的片幅有限,更多地是采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来压缩时空,电影没有延续传统革命题材中老套的模式,战场中刻不容情,没有时间让你抱着战友、亲人痛哭,生与死都在瞬间,这是《八子》中最大的突破——真实!
怎么说呢,人设真的不对。
排长这样子做,能当上排长吗?
真正的战争不是靠着满腔所谓的热血,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去指挥领导管理。
越过上级可以自主决定是真的bug了,从来没有一个军队敢这么玩。
玩的真是有点大了,不告知上级自己做决定是要上法庭的。
完全不负责任的将自己的战友一个个送上天堂。
领导管理职位真的不是那些热血的,有精神的,有目标的可以当的。
能力很重要,智商很重要。
没必要让他当排长,我觉得让他当排长我觉得反而好恨好恨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排长这么当,估计仗别想打了。
给他一个正常的小兵人设就很好,偏偏要弄个排长。
弄完排长之后还一点“智商”都没有……真的是。
恕我直言,排长真的不是这么当的。
电影特效还是可以的,但剧情真的有点尬,尬。
这个排长实力害死队友,真的怕。
且不说什么抗日手撕鬼子剧情,光看这个排长我都快气死了。
请不要这么黑战争中的排长,黑不起。
最后的剧情可以说很是感动,感动的点很多……当然既然说在军队我是排长,为何最后还要背他过河叫他哥哥?
不是说什么故意不讲感情,是排长先说了在军队里我就是排长。
我觉得叫哥哥,反而奇怪的很……我尊重历史,尊重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
但剧情真的,请导演上点心吧。
演员没有问题。
只是排长及其其他领导职务,不要这么玩了。
看得让人生气。
八子 (2019)4.22019 / 中国大陆 / 动作 历史 战争 / 高希希 / 刘端端 邵兵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
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
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
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
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
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
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
以及挖出去的土呢?
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
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八子》完成了中国电影关于红军时期战争场景的壮烈书写,构建出此类题材自我进化的范本。
高希希导演众多的经典剧集已经形成对国内观众覆盖式的影响,电影对他本人来讲具有重构性。
影片《八子》从真实故事基础上提炼与延伸的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在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军的大背景下,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集中体现了老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崇高的品格。
《八子》叙事的轴心是良知、责任与担当,狂飙式的高强度战争场景再现,在逼真地代入感中,生死就在眼前,隐忍着生命的痛觉、泪水,这是灵魂的惊动,一个家庭的悲壮在战场上闪烁出巨大的光芒。
观众依然保存着对高希希电视剧作品的热情,用另一种目光审视他的电影,目光是挑剔的,严厉的。
他努力颠覆个人的风格印记,解决眼前的一些障碍,高希希充沛的试验精神,挑战自己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与观众都在《八子》影片中接受一场盛大的洗礼。
关于历史话题,影片着力打破平面的脸谱化格局,国际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介入,摒弃惯性的教条和创意,消除代际差异,在原汁原味的战争美学中塑造人性的屹立感,精心描绘红军下级军官和战士的集体肖像,契合了当下社会的观影心理。
战争的残酷、坚硬度与亲人、战友之间的温存,个人命运以及铮铮铁汉的柔肠铺展出鲜明的视觉反差。
一些情节设计、隐喻丝丝入扣,硝烟密布的天空,八条红肚兜飘散下来,荡漾着英雄主义的悲悯;从小就在长兄大牛背上的老八满崽,在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之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大牛再背背他,这种情感的蓄力放在了整个影片最后,满崽背起奄奄一息的大牛向生奔跑;大牛复杂的眼神揉杂着痛、疲惫、怜爱和坚毅,这是一道直穿人心的目光……影片恢宏的感官冲击弥漫着血性、阳刚、激烈、真实、悲壮的气息。
高希希从程式化的叙事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主旋律战争电影新的可能性,那些痛切的记忆再次升腾,使信仰的光辉更接近泥土和人性。
(邓涛)
舔之前能不能先刷一下牙?技巧学不会不怪你,态度不好就是你不对了!
还我八佰!
公司组织的观影,其实拿到票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八百》……直到进了电影院,才打开手机查了查背景。客观来讲,影片的制作还是很硬,画面、声音效果都很好,故事情节嘛,也算是完整。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两处还挺突出的。不好的地方,主要是背景上来没交代,只能自己查了才知道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事儿。老党员还是能从红军、国共对抗、赣南地区等角度分析出来背景,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了一半在问失什么时期的事情。想展示的内容太多,内容会有一些割裂,但中心思想已经到位了,鼓励一下吧。
悲壮!八个孩子尽数牺牲!他们在天堂相聚了,泪目......
爷爷奶奶看过
影片题材很好的,但是整个影片看下来,觉得故事性很差,编剧水平很低,只是比较追求战争场面。演员演技也是参差不齐,总体感觉只能说一般吧。
时有耳闻国产抗日雷剧,奈何家中老爹老妈喜欢看。一星给现场爆破,毕竟是很危险的,一星给抗日情怀,国仇家恨不能忘!
蹭热度,蹭蹭不进去是吗?
看不下去了
有些事不能忘,有些人不能忘。丈夫以身许国,空留老母望穿泪眼!
我在想这么好的电影片为什么没有人支持,今天所有的幸福都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战争场面真实、震撼,整体氛围与节奏好。不足之处在与场面过于集中
满门忠烈
…历史的碎片……?无语!
碰瓷八佰,哈哈哈
现在开放二胎了,生两个太少,要生生八个。
演员不是面瘫脸,演技在线,有感动有泪点。就是战争场面也太多了,爆破都能爆个五分钟,如果能把时间放在人物塑造上就更好了。(一开始我也觉得主旋律电影一星最多了,不过认真看下去,可比那些流量的电影好看多了,起码不尬)
都说抗日神剧难看,跟这个比,起码人家还算搞了点创意。比这个弹药无限,靠莽拯救世界的,真是不知道强了多少
剧情基本靠凑,煽情缺乏根基,道具随心所欲,特效值得一星
故事情节交代不清不楚,全程枪林弹雨制造场面,看了四十分钟,看不下去了……没等到何润东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