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没想到是幽默感十足的荒诞现实主义,一扫印象中农村题材苦大深仇的严肃沉重感。
笑点往往集中在刻画女主角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性格上,也有更多用于讽刺村民愚昧贪婪、道德败坏和信仰缺失等等。
后半段悲剧反转的处理未如理想,落入较为直白与煽情的俗套里。
魔幻灵异元素的运用相当契合这个发生在北方农村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的仪式感或者博取西方观众的猎奇色彩,反而将具有本土气息的迷信情节与常规喜剧手法相结合,碰撞出妙趣横生的效果。
然而,最出色的莫过于全片的女性视角,不断用挑衅的姿态来对抗社会规条与风俗习惯,一方面大胆暗示现代女性的地位变化,这个女性角色完全有别于以往农村题材里的形象;另一方面似乎体现出创作者对人性中丑陋恶毒的批判,透过这个身份特别的女性努力促使改变,尽管最后不出所料地以失败告终。
这个片的女主还是很性感的,本想只说好,不说不好。
但听说拍摄成本100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是很有意味的,或许100万是拍摄地全村全年的GDP,就这样变成了一部俩小时不到的影像,站在村里人的角度是不是很魔幻?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农村的室内,院子,荒野。
最花钱的一场戏恐怕就是请了一个老年秧歌队。
他们是怎么成功花掉100万而且没有人声张的?
我想如果first是导演野心勃勃迈进院线行列的背书,那这100万简直是污点,毕竟未来没有那个出品公司敢冒这么大风险请导演表演如何魔幻的花钱。
说回电影本身,我觉得全片可以理解为二好的臆想,在瘫痪但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被强奸,无力反抗的怒火有足够的动机让她进行复仇,但奇怪的是这居然是个以德报怨的人,由此显得二好本身就不是这个村里的人。
超现实创作的方式是用幻想构建真实的话,这个反差还不够大。
如果不是臆想是精神分裂就更容易解释魔幻现实主义了(那个宣发公司想出的这个缺德词?
)因为瘫痪老头子不是咸菜,冬天放在水缸里腌制一宿是不可能还喘气的。
写实的鬼怪和死去的人出现在镜头里,都令人怀疑这本身就是一场想象,二好面对如此邪恶的村民(没有任何一个好人)曾是其中一员的二好,是怎么做到保持善良的?
她的道德水准为什么高于其他村民?
因为本来就是她的想象,谁不愿意把自己想的好一点呢?
关于卖孩子,老头子强奸少女,少女又复活,村长等人被炸死,这或许本身就是二好报复的结局还是因为全片都是他的想象,二好让色搋子同学拿到那么大的金子,一只手就可以拿起来,除了给死人烧的金元宝轻若无物,真的金子俩手他也搬不动,而这个人有钱了还要娶她,而恰好二好少年追求过这个男人。
视听语言来说乏善可陈,长镜头被滥用了,但内容并不足以非要用长镜头来表现。
一片野地里一男一女,有必要用镜头照射上百秒嘛?
镜头又不是照妖镜。
即使照几百秒的全景,我想也无法证明这一百万没有被滥用。
虽然电影能显示部分的人性,但感觉太夸张了,放在几十年前也很少有人因为养不起儿子把女儿卖了吧。
现在更别提了,中国农村人的思想没那么封建,虽然也信一部分迷信,没那么夸张,在社会唯物主义的熏陶下,哪有那么落后,现在的农村很多都二层小楼,哪有那么破。
感觉电影故作高深,不是很喜欢。
而且电影有责任引领人们的思维导向,给人们传递一些能量,积极的思想,这个电影把人们的恶放大,把其他的人都丑化,用夸张的手法只突出女主角一个人的善良。
对人都是有有恶的一面,人性都有嫉妒,怀恨,贪婪,谎言等不光彩的一面,但我感觉让人发光的是善意的一面,这个导演把除了主角之外的每个人的人物塑造只是突出来恶的一面,善的一面完全没展示出来,感觉人物塑造不完美。
而且作者的败笔就是让很多人觉得中国农村就这样了,但其实完全不是,还是多看看李子柒吧,这种抹黑中国农村、引导还没建立完整思想体系的年轻人这么想的电影实在是不推荐看。
叙事缓缓展开,村里的小寡妇从结婚到三任丈夫去世,“形形色色”的男人想“拥有”她,却不敢娶,迫不得已下依靠算命“获取”生存的空间,想获得封建迷信其他人的尊重,碰到了想要挖金矿的男人和村民。
最终,那些日常听取她“算命”结果的村民们绑了她,用极其侮辱的“百家尿”熄灭了她选择的“跳大神”方式下的善良之火,讽刺的是,那些想获取金矿的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当初没有阻拦她被侮辱的人又回来了,想让小寡妇算上一卦... ...影片中4:3的构图,大量黑色调和蓝色调,航拍,固定长镜头,镜子反射,少量的群戏,原创的音乐的前提下让我萌生一种出于善意的猜测,《北方一片苍茫》也许不在北方,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仅是片中展示在农村,体现得更加赤裸,更加理所当然。
如若这是一个预算极有限的命题作文,创作者已经想好了自己想讲的农村题材,现实写照的故事后,进行拍摄做题,于是出现了如上构思,已经是预算内尽可能节约成本,叙事清晰的选择题。
若如此,这部电影,极其有限的预算内彰显了导演满满的诚意,能让我们看到一种荒诞的人性,在影院感受一次现实,不是很好吗?
这部电影票房最终较低,应是意料之中的。
四年后,回忆起当初没有坐满的影院,回想起当时看片子的场景,剧情,感受,还是能娓娓道来,足以见其片魅力,真心希望导演能坚持拍下去,这是一部拍给想看的人想看的电影,期待导演再拍一部人人都想看的电影吧。
看完这个电影,无言以对。
偶然发现的这个电影,在看之前当然照例先看豆瓣评价,出乎意料的分为极为开放的两级,有的说真实且深切,有的说这神马玩意儿。
我不去在乎导演和演员是不是有名气,有没有代表作,我只对电影评论,这电影也许是想表达人性的灰暗面和社会上的种种让人不齿的行为,虽然情节有些“无厘头”但还是通过这鬼神的表述来反应。
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今年把名字从原来的《小寡妇成仙记》改成此名后在艺术院线公映。
两个名字可以看作整部电影的一体两面,一表一里。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剧作更接近于一部公路电影:丈夫意外身故,已是第三次丧夫的年轻寡妇王二好无家可归,带着哑巴小叔子开着丈夫留下来的面包车游走于乡间,却意外被赋予了祛除他人痛苦疾患的神力,从而被原本排斥她的村民们奉为大仙,她开始为村民排忧解困,但却发现村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整体的剧作结构十分清晰,基本的剧情主线就是王二好被侮辱——成仙——跌落为凡人,低高低的节奏。
电影的拍摄地位于冀蒙辽三省交界的平泉县,片中的演员口音呈现出一种东北话、山东话与河北话的杂糅,导演有意将萨满、大仙、神婆,因果报应,民间神怪传说这些非现实元素融入剧作中,营造出一个真假莫辨的荒诞世界。
当中大批非职业演员,大量黑白素材和众多水平静止长镜头的使用使得影片在节奏上略显沉闷,这似乎已经成为国内文艺片新导演的通病。
美学层面上,导演的美学追求似乎与同是拍摄东北乡村题材的耿军有着某种默契,他刻意压抑住了这个故事可能呈现出的黑色幽默倾向,而是努力使之变得严肃且趋向于一种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北方,乡村,冬季,三个关键词的组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荒凉萧索的气氛,它更像是为了配合整部电影寓言化表达的需要,重男轻女也好,留守儿童也好,亲子两代日渐疏离冷漠的关系也好,这些的确是当下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但导演并不想简单的罗列出当代北方农村的种种怪象,他更感兴趣的是深藏于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利己与自私,以及中国人世俗化功利化的信仰观。
写满了悲伤前史(丧夫、丧子、无家可归、身心受创、遭受性侵、被欠外债)的王二好因为克夫、不本分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理由又一次成为了主流排斥欺侮的对象,面对这样坎坷多舛的命运,她依旧选择自己朴实向善的价值观,并因此获得了上天的回报。
她的神力让村庄平静河流下的一团团泥沙泛起,而面对这些恶,曾经身为受害者的她选择的是宽恕与原谅,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感化旁人,然而她等来的却是更为面目可憎的罪过,看到的是众人心中蓬勃而生的恶之花。
终于有了儿子的男人卖掉了自己的亲女儿,腿脚变得灵便的老人没能等来子女的看望,孤独的死在自家房前,为了争抢山中的金矿,人们不惜大打出手,触怒神灵。
一桶百家尿让大仙神力尽失,也浇醒了银幕前的人——在中国人心中,求神拜佛的首要目的永远是为了求得或免于,而非发自骨髓的笃信。
在拉康看来,婴儿由于阅历的匮乏,会将镜中的“自我”误认为“他者”,接着当婴儿意识到自己就是镜像本身之时,又会把镜子中的完美身体“误认”为理想化的自我。
颠来倒去,直到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仍在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将他人的眼中的自我误认为理想化的自我的悲剧。
二好披上羽毛,她就成了神仙,这个神仙就是二好的自我映照出来的他者,也是村民们映照出来的他者,是可能给二好一个栖身之地的他者,也是能满足村民愿望的他者。
二好的受虐经历使她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神仙的设定”,一如刁亦男《制服》里时常穿上警服的小裁缝,这种“自恋行为”虽然有可怜之处,但也是二好的悲剧之源。
村民的自我在披上羽毛变成神仙的二好身上同样映照出来他们的“他者”,这些“误认”或是瘫痪老人想下地走路,或是弟妹想生男孩,或是性侵罪犯想摆脱责罚,或是贪心商人想炸山挖金。
从这些层面上来看,利益、愚钝和迷信合谋而生的诸多“愿望”,实际上就是一场场“镜像”的狂欢,村民们确证了二好的“他者”是完美的神仙,导演也让村民们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中被二好确证了他们狂妄的愿望,整个村子看似弥漫在自恋的美梦之中。
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正是导演想要的——彻底的悲剧。
删减版,以超现实的手法讲述现实主义的故事,东北在地形影片,包含大量东北民俗信仰元素,如保家仙和萨满等。
二好家里出意外,丈夫大勇死去而她则幸运的活了下来被亲戚暂时收留,但却在不能动的时候遭到了丈夫兄弟的性侵,恢复之后他离开兄弟家后变得无家可归,成为了其他男人满足自己性欲,女人猎巫的对象,但他面对这些却选择了反抗,在他机缘巧合下治好一些人绝症的情况下成了其他人口中的大仙,然而他却并没有得到其他村民的善待,而是不得不离开村庄,在十里八乡以大仙的名义去讨生活,而她也在此期间尽自己的本心去做一些好事,比如让有家暴倾向的第二任丈夫家的兄弟善待自己的妻子,让第一任丈夫家的兄弟因为自己的性侵得到一些惩罚,或者帮助之前将自己看做猎物的同学,她似乎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实际上也只是因为被工具化后产生利用的价值,当他无法满足大家的利益的时候,又重新被大家所抛弃,比如第二任丈夫的兄弟卖掉了自己的女儿,而他却无法找回,曾经的同学摆脱困境得到钱之后却想用金钱继续物化她,而在她不予配合之后使用所谓的去仙的方法对付她,最终唯一和她有精神共鸣恢复了健康的聋老四孤独地死在房外,而他的小舅子也因为自己的善良而被苹果里放的炸药炸死,村里的其他人也为了利益不顾劝阻的去挖山,只有最后死了人后才又想让她想办法帮忙,而她已经对所有人失望,施展了定身法后离去。
影片的有趣之处是用超现实的手法展现了以东北民间信仰为基本元素所构建的一个光怪陆离的似乎人与灵有沟通可能的世界,增强了影片的形式趣味性。
并且影片用典型的方式塑造了众多村民形象,营造了一种以损人利己为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影片在主题的呈现上似乎缺少更加深入的深刻性,只是呈现了人性之恶,却没有找到这种恶的来源,比如影片似乎展现了一种两性之间关系对这种悲剧形成理由,但是却没有更加深刻和根本的批判这种男性话语所造成的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艺的片子总是小众的,小众的总是骄傲的,骄傲让片子变得模模糊糊故弄玄虚。
电影的名字很文艺,英文名字就更高大上Mirrors and Feathers,和电影中北方接地气的场景形成了很强的反差,到是和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小寡妇成仙记十分契合。
整个故事的叙述,正如这个片子的色调一样灰暗,没有色彩。
这里的人物是残忍的、麻木的、丑陋的。
对弱者毫无怜悯, 人人都会趁人之危。
在这里善良是个新鲜的词,人人都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生活,像一群水里的鱼一样,看见食物就会去咬,甚至会吃掉自己的同类。
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不现实的女主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即使其有了神仙的身份,也在善恶的边缘徘徊了良久,终于放弃了自己。。。
善良,是不存在的,只有逝去的才是善良的。
放假后便回到了北方小城,差点错过了这部片子。
北方一片苍茫 (2017)6.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蔡成杰 / 田天 韩建玲
电影海报像《北方一片苍茫》这样的独立电影在大城市也只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更不要说像我家乡那样的小城市了——上映首日仅有一家影院为这部电影安排了场次,一天两场,一场在午饭时间,一场在夜宵时间。
这样的景象与每隔半个多小时便有一场的好莱坞大片《摩天营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市场之残酷令人唏嘘不已。
起初我和朋友相约去看这部片子时,朋友脱口而出:“这是个抗战片吧!
”我哑口无言,最终只得一个人去看。
北方的伏暑本就让人不想出门,唯一上映的电影院又离家很远,考虑良久,还是顶着39度的高温去了——当然整场也只有我一个观众。
无人的影院《北方一片苍茫》原名为《小寡妇成仙记》,力压群雄获得了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影片,现如今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开幕在即,这部作品才终于得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
虽然改了片名也删了片段,但依然是一部值得大家去电影院观看的独立电影。
目录|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烟与雾、雪与镜|色彩与梦境|善良的二好与死去的狐狸|删减的段落|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北方一片苍茫》是一部扎根于本土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而中国上一部同类型电影已经要追溯到两年前上映的《长江图》了,姜文(《邪不压正》、《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部被观众热议的《太阳照常升起》也已经是十一年前的电影了,有此可见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魔幻电影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江图 (2016)6.92016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杨超 / 秦昊 辛芷蕾
太阳照常升起 (2007)8.4200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奇幻 / 姜文 / 房祖名 周韵那么,到底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呢?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兴起于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是一种文化现象,通俗来讲即是用魔幻的手法来揭露社会弊端、黑暗现实。
该流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迅速流传至中国的文学领域,在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代表的一批拉美作家的影响与启示下,中国也诞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最出名的有莫言、余华、贾平凹、陈忠实等民族作家。
特别要说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有根本上的不同。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绘画领域,在文学领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超现实派画家(阿尔普、达利等)倡导通过脱离现实来达到原始的状态,虽然与魔幻现实主义同有“魔幻色彩”,但超现实主义是通过魔幻来探寻人的内心而非社会现实。
超现实主义画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起步较晚,且相对于文学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民族印记。
本片导演蔡成杰在聊到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时,就多次提到“民族性”与“独立性”,就像泰国魔幻现实主义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幻梦墓园》)一样将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使之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批判现实。
《北方一片苍茫》也正是一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电影,无论有多魔幻、多怪诞,电影中所揭露的问题始终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烟与雾、雪与镜一电影中用大量的烟与雾营造出了一种魔幻的氛围,让人不由得想到阿彼察邦的短片《蒸汽》。
据导演蔡成杰说“农村恰恰就是有这种烟雾缭绕的可能性”,所以在拍每个构图前,他们都会在远处扔好多烟柄什么的。
焚烧秸秆产生的烟、村民做饭产生的烟、远远飘来的烟,这些烟与雾与剧情的推进并无太大的联系,但仿佛能让观众置身于魔幻而荒诞的下以巴村中。
蒸汽 (2015)7.02015 / 泰国 韩国 中国大陆 / 短片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克利萨孔·辛祖太
《蒸汽》剧照二
雪中的村庄雪是一个贯穿全片的意象,而《北方一片苍茫》中的雪并没有银装素裹的美丽,“雪虐风饕”更能体现王二好的悲凉处境,导演所惯用的固定镜头也为电影平添了几分冷漠。
雪一直没有消失,但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过很多次的镜子:第一次王二好抱着镜子回到自己的面包车旁时,看到同乡人闹事便丢下了镜子;第二次则被自己“老同学”的债主摔到了地上。
如果说镜子代表了希望与念想(镜中的世界),那么碎掉的镜子则代表了希望的破灭。
王二好一次次的抱起镜子,镜子又一次次的摔碎。
电影的后半段,王二好带着一面摔不碎的铜镜,可依然没能看见她想要的未来。
破碎的镜子映出王二好的脸庞|色彩与梦境电影大部分片段都是黑白的,4:3的比例也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荒诞、诡谲、魔幻——黑与白的影像恰到好处的将这些奇妙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也非常有效的掩盖了拍摄环境的杂乱。
抱着镜子的王二好与黑白影像不同的是,几段王二好梦境都是彩色的,只有梦中才有的彩色世界与现实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但极为讽刺的是,王二好并未在梦境中见到任何她想见到的人、做她想做的事情,她谈论着弟弟的死却无法见到弟弟,而她见到鬼魂的时候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梦境就像镜子一样转瞬之间就被打碎。
王二好成仙一刻除了梦境,现实世界中也出现过几次彩色,现实生活中的彩色更多的代表了一种希望——或者说是温暖。
第一次出现色彩是在王二好“成仙”的那一刻,她与村里的男人们同坐一个炕头,众人诉说着她的“神迹”,而她坐在众人的中央第一次得到了优待;第二次出现色彩是在王二好住在第二任亡夫的家里时,火炉的红光艳的发亮,背后的小彩灯也闪耀非凡,这些色彩映照在王二好的脸上,仿佛她真的迎来了好日子。
每一次色彩的出现都像是一个警告,警告着王二好(同时也提醒着观众)不要以为迎来了希望,每一次温暖的过后都是更加深入骨髓的冰冷。
黑白的脸庞与五光十色的彩灯|善良的二好与死去的狐狸王二好是一个被世俗所不容的人,哪怕是现实中,我们也会对像她这样“给阎王爷刻影人子”的女人议论纷纷,但她是那个魔幻世界里难得的好人,她的好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好,一种纯粹的好。
她的善良让她得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鬼怪。
那些鬼魂并不吓人,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看着她,将发生过的事情娓娓道来,王二好与鬼魂谈话、聊天,为他们跳舞,送他们远去(消失)。
还有一处王二好跟随着白衣小孩儿解救困在网中他的妈妈时,简直是现实版的《聊斋志异》。
这样的魔幻段落让“阴间”显得并没有那么可怕,而“阳间”的黑暗似乎更加深不见底。
给跌入深井的女孩跳舞在电影刚开始时,再次成为寡妇的她为了给亡夫的弟弟、也为了自己找个地方住,她去了“满屋子屎味儿”的聋四爷家,就是这样一个又聋有瘸、还给自己算错卦的老头儿,王二好还是给他洗了个热水澡。
而那个在上一刻还试图侵犯她的同学徐伟,她也帮助徐伟躲过了两次债主的追讨。
由这两件事都可以看出王二好的心性,她的人生并不顺利,但她对待他人(哪怕是仇人)始终是善良的。
给聋四爷洗澡王二好对待恶人尚能如此,更不要说是与她无冤无仇的老亲戚了,当她去第一任丈夫家里时,她的小姑子又一次怀孕了,生不出儿子的小姑子被丈夫整日打骂,于是王二好用大仙的威势逼迫那个男人不再打骂妻子,还在他们心想事成后提出要领养那两个可怜的女娃。
两个可怜的女娃这样的段落在电影中比比皆是,但好人却没得好报,苹果做成的炸药炸死了狐狸,利益做成的炸药也炸死了王二好,从开头被老豆腐糟践到被道貌岸然的村长按着胸口,王二好始终没有感受到温暖,她像一个飘零的浮草——开着面包车在路上走走停停却找不到一个家,唯一在意她的只有又聋又哑的小舅子。
如她所说的,她是“不好的时候,遭人啐;好的时候,遭人恨”,哪怕是被村民尊成了大仙,也没过多久便被“打回原形”。
|删减的段落公映的版本并非电影节放映的版本,总片长从140分钟删减至113分钟。
为此我特意和去年参加西宁FIRST电影节的朋友聊了一下两个版本的异同,由于我并没有看过140分钟的版本,多有疏漏还望各位见谅。
电影片长的差别电影节版本中的片尾也有黑色的忏悔室燃烧的镜头,但公映版将王二好走进忏悔室的镜头删除了。
这一点(可能只是几秒的镜头)非常影响观众理解剧情,本身“忏悔室无人——忏悔室排队——忏悔室自焚”是一条非常合理且流畅的故事线,但删除之后“燃烧的忏悔室”便显得不伦不类,也很容易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电影节版本的结尾并非是小女孩在破旧的小盒子中数着一只又一只羽毛,而是利欲熏心的村民发现并非金矿后为王二好塑像为白狐,当做狐仙供奉起来。
电影节版的结尾相当荒诞,将善良的二好与死去的狐狸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故事的魔幻色彩更浓郁了,但公映版结尾也并非毫无特色,片尾数羽毛的孩子是从未谋面的聋四爷的孙女吗(有一只猫在旁边)?
王二好又去了哪里呢?
这样的问题也值得观众在看后进行回味。
公映版结尾
电影节版结尾朋友也有提到故事的拖沓,但公映版本并没有这方面问题,故事很紧凑,戏剧冲突也足够,也许片方为了迎合市场删减掉了不少多余的镜头。
总之,公映版和电影节版本各有各的亮点与遗憾,删除的那27分钟也并没有非常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
看之前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前些年看《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回忆也涌了上来:深奥、晦涩,但刚开始看便安下了心。
《北方一片苍茫》是一部很通俗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电影的结构也非常清楚,前半段的黑色幽默、后半段的怪力乱神、结尾又被“打回原形”——电影很清晰的分为三段,故事也是有小环、有大环,每一环都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同时电影的现实批判也十分清楚明了,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
成了仙的小寡妇也没法普度众生,打成人的王二好更拦不住贪婪与欲望。
那苹果做成的炸药依然散落在白雪之上,山间却再也见不到一只狐狸。
小寡妇成仙记
离地一尺的轻魔幻。我挺喜欢的。
还是“小寡妇成仙记”的时候就想看了,北影节没赶上。如导演所说,新名字更加宏大,精简后更加凝练、突出主人公。不由想起《村戏》,同样的农村舞台、黑白色调、意象丰富,村戏融入了时代元素,演员整体即群戏更高一筹,而本片由二好主导,从个人角度挖掘深度。魔幻现实,魔幻却现实。
今年FIRST看的唯一一部,慢拖乱。电影作为一种应该受到尊敬的艺术形式,说错台词也放进成片里是不能容忍的,无论什么原因,无论什么理由。
有意义的故事,人性的魔幻。但是导演完成的不佳,使用的大量群众演员的台词崩坏。女主还说因为其他人不会演,搞得自己也演不好???总结来说,不是我的菜。
时间差对话,王八精熬汤;欠债鬼上身,耳光治落枕;金刚罩挡土炮,跳大仙治流氓;狐狸救母,井中怨魂,冻山梨和晒苹果,求子卖女,站队泼尿,忏悔屋外冲神仙……东北驱魔小寡妇出没,农村问题治标不治本,一片苍茫的大东北魔幻现实黑色幽默,惊喜
不是你想表达什么,而是怎么表达。
花几次时间,终于把这部今年FIRST电影节获大奖的影片看完了,确实各方面都有创新意念。做为处女作,值得肯定;但编导演方面功力的青涩与“业余”,很大程度地妨碍了观众对它的接受度。着力反映现实中的问题愿望很好,基本功要结实也是必须的。
回沪的飞机上竟然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也很魔幻。时隔快5年,越发对这部电影记忆清晰,在看类似场景或者有相关地域、故事情节的片子时总会想起这部电影。真是一部观影体验、电影本身、甚至到观后记忆都给我无限回味的神奇电影。
什么鬼第一次评价给一星,结果豆瓣打电话来,想让我改分。看同是电影工作者份上,片子刚上映临时打了四星。现我要改回一星,烂片就只值一星。首先导演的视听语言不过关,影片整体没有一个成体系的东西在,彩色黑白变换,固定镜头,说段子似的台词,生硬的表演。看来这first最佳影片不咋滴啊。
除了音乐一点触动都没有,不是说在电视行业呆了好多年就可以拍电影了,还是一股子法制栏目的味道。不管是剧本还是镜头还是表演真他妈都极度业余了,粗糙和不专业是两回事啊,不喜欢。
北方农村魔幻现实主义。偶有一点幽默感。形式上一般,故事终究老套。
听着台词好别扭,像在背书。夏天看倒是挺清凉的。
我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感是因为现实而魔幻,重点在现实而不是魔幻,而本片却侧重在了魔幻。而且想表达的有点多整体感觉也有点乱。女主演一个农村妇女却如此干净好看也是荒诞。导演还是挺有想法的,镜子还有黑白➕彩色都蛮有意思。但是表演这部分全部缺失实在是没法及格。5
棒🍭
农村题材+长镜头+超现实元素 成为所谓的独立电影和学生作品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东北语境中天然的喜剧效果帮了这片很多。后半段失控严重,导演功力不太够。
1. 演员们的演技,方言台词生硬 2. 剧情拖沓,部分可以删除,比如在小饭馆门口调戏大饼子的戏份等 3. 全程黑白景象表达方式并无创新,比如大佛plus 4. 农村生活非常写实
略长了点
暴雨过后的青岛,一个人的午夜场。一场小型农村现实主义魔幻,看完满心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