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其中《贡达》和《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
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
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
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
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
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
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
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荒诞喜剧永远脱离不了讽刺的核心,如果你对于一部电影有着某种不认同或者是不理解的情绪,那么当你结合现实之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因为讽刺的核心在于与现实相结合,参看现实之后,荒诞喜剧本身的闪光点就出来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出荒诞喜剧,本片的主人公很特殊,是一头驴。
《驴叫》是一部契合现实的荒诞喜剧,荒诞到什么程度呢?
当你将本片与每一个现代人结合起来之后,都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或许我们就是片中的那条驴。
那么这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不就是将人比喻做驴子吗?
又能怎样如何呢?
不怎样如何,只要你看到最后的一场戏,看到了驴子的最终归宿,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疑问了。
《驴叫》中的驴子原本是在马戏团中生活的,因为驴子本身很聪明,所以本该成为一个优秀的动物演员,而且马戏团很多的动物聚集,对于驴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然而好景不长。
当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的时候,马戏团的驴子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点即使是最喜欢驴子的女演员也是无能为力,驴子因此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在马戏团它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以及认同,在马戏团之外,驴子彻底的陷于“平庸”。
于是,驴子他逃了出来,逃了出来的驴子便开始了人生大冒险。
通过与无德路人,狂欢者,小镇运动员等一系列人们相遇之后,驴子依旧是没有感觉到很高兴,孤独总是伴随着驴子左右,而它最无法忽视的就是那种从内而外的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驴子觉得外界不论多么的快乐都跟自己没关系,因此,驴子本身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的呆下去,然而驴子所向往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环境吗?
好像也不是,当驴子最终走向了自己熟悉的港湾的时候,他也走向了终结。
《驴叫》这部影片好就好在让观众的带入感十分的强烈,驴子是谁?
驴子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出生在一个熟悉的地方,这个熟悉的地方本身并不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长大后总是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人生价值的。
而这个时候,熟悉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生的港湾,我们所期待的生活就会在这个地方上演为心头的宁静处。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永远回不去了。
然而当我们步入到社会,就如同驴子脱离了出生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千世界之后,这个陌生的地方与我们每一个都没有太大的关联,看似被强行加上的关联,比如说在驴子的影响之下,一个小镇球队获得了胜利,比如说驴子在大街上被一个人以好友的名义带走等等。
这些是不是驴子想要的,并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些都是这些人觉得驴子想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所期待的一切与外界给予我们的总是存在这样的偏差,这种偏差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却能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孤独的情绪在不断地滋生。
我们人生中的获得与拥有跟我们的期待是一样的吗?
我们想要的一切就真的是眼前的这样的吗?
没有人能给出来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跟自己无关,然而真正当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那什么跟自己有关的时候,问题就又产生了。
答案依旧是未知。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就如同驴子在不断的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样,驴子想要找到的是一个可以跟更多的伙伴为伍的生活环境,这些伙伴们也是志同道合的,然而当真正的场景如愿的发生的时候,驴子也就走到了终点。
这一点跟人也是十分相似的,我们也愿意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然而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等待我们的会是灾难。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的奔跑着或者是漫无目的游走着,没有人能够知道生活的方向是什么,也没有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的所在,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奔走着,看似获得了一些东西,看似向往着一种生活,但是其中的无奈只有自己才知晓。
生活并不会因为给予了一些而变得善良,外界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焕然一新。
新的旧的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奇观,或许我们想要的与我们拥有的并不矛盾,也或许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特立独行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是再特立独行又有什么用呢?
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大的环境,驴子终将难逃屠宰场的命运。
……你好,再见
眼神忧郁、生性社恐的驴界梁朝伟EO原本是在波兰马戏团过着幸福快乐生活的一头普通驴,后因新出台的动物保护法被迫在混乱又邪恶的人类世界里连环肇事逃逸,最终突然又自然地命丧意大利屠宰场。
EO在自己驴生的平凡之路体验快乐与痛苦,遭遇好人和坏人,不断肇事,一直逃逸:在前主人面临“我和驴打滚你吃谁”两难抉择时被残忍抛弃;被村口梅西队邀请参加庆功派对喝啤酒;被对手巷尾C罗队拖到小树林暴打;被路过的波士顿机械狗拯救;一脚踹翻电击小动物贩卖皮毛的邪恶人类......电影《驴叫(EO)》是一部以驴为主角的公路电影,关注长期受苦的动物,质疑功能失调却仍不知疲倦地重复野蛮行径的人类社会。
一路上,EO经历喜怒哀乐,感受并忍受命运之轮碾碎自己的纯真。
这部片拿到了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奖,遗憾的是,因为戛纳电影节不供应胡萝北,主角EO并未出席。
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该片可以说是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于1966上映的《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的当代欧洲版,通过驴在不同主人手中被虐待、贩卖及屠宰的经历,以冷峻驴眼审视荒诞人类世界的善与恶。
据不可靠消息来源,片中多次出现的绯红色是波兰国旗颜色之一。
相传在被瓜分前的波兰,绯红色因价格昂贵,是贵族特享颜色,并被看做是贵族的象征。
而在片中,绯红色代表血腥,也可能是EO的自我觉醒。
就在你沉浸到片中对自然和动物的颂歌氛围时,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开始出场摔盘子。
这个出场就像这一句在本评论中的存在一样 —— 突兀又不得不突出强调一下。
对不起,我和导演一样,都想蹭一下于佩尔的流量。
查拉图斯特拉宣布上帝已死后,人们以驴为神,国王、教皇、魔法师等等“高等人”跪地膜拜驴,称颂驴“你只是一味走自己的路,而不管人类的是非曲直。
你的天地是在善恶之外。
你的天真就是你根本不知何谓天真。
”我是个怪圈,子非驴焉知驴之乐,当EO被屠宰时,突然熄灭的那道独一无二的内心之光是什么?
不要觉得生命委实难以承受,我们不都是可爱的背负着重担的毛驴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头驴原来是马戏团的离开了人类朋友被迫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在它的人类朋友给它庆生并离开之后它在夜间时带着悲伤的心情逃跑了它在森林里看见狐狸被击中它一路来到商店前,对着商店嚎叫后来被带到了一个足球场它见证了败者暴打赢者,连同它一起打了一个AI机械狗不知在干嘛驴醒来时,已经在兽医所了一个兽医不把它当生命,说它只剩半条命了,不如安乐死另一个兽医说这里就是治疗的地方呀,就是让他活命的地方呀这时,驴又想起在马戏团的人类朋友它被带到一个地方,这里满是关在笼子里的动物它踢死了那个说要将它安乐死的兽医然后它被当作马卖掉了,说是要被做成风味腊肠然后被VOLVO卡车🚛司机拉走它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所能看见的它也彷佛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它看见了壮阔的风景、看见了马、看见了猪它看见了一个被食物诱骗上车的女人,虽然这个套路看着就不深VOLVO卡车司机献出波兰美食突然,司机被杀了,VOLVO卡车又被行凶者拉走了但,车子又在路上坏了,行凶者又逃走了然后,一车子的马和这头驴在路上不知何去又有一个人,他说要带驴去旅行再次上路,到了一个教堂此人正与一个女人在教堂里,这个女人是他的继母驴在外面再次嚎叫女人对着继子发脾气,对他很生气因为他多次闯祸不知悔改震惊🤯的是,片刻后,继子居然与继母发生关系此时又浮现起人类伙伴在呼唤驴的场景,它再次逃跑这次是来到了牛、马、羊群之中这是一个牧场——完——
《驴子巴特萨》+《挽歌》=《驴叫》。
斯克利莫夫斯基时隔七年再执导筒,将《11分钟》中那个破碎的后现代群像贯彻到底:当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于21世纪复生,斯克利莫夫斯基将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完全交换给小驴EO,构建起一个完全以“驴”(动物)为中心的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分崩瓦解,而同时以“驴”之眼所见之物同样延续了《11分钟》式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凭着解构一切的勇气,割裂开看似完整、美好的欧洲世界。
碎片化的叙事包揽了现代世界一切乱象: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但斯克利莫夫斯基总是对这些充满戏剧性而可充分开展的事件视而不见,以现象的揭示者而非评价或解决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动物的内心幻象才能激起观者的兴趣,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但直至片尾的屠宰场,在黑幕徐徐降下之时,EO的生命才宣告终结。
2023.1.6
这部“小毛驴历险记”勾起了我关于驴的一点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家门前是个菜市场,一个卖驴肉的屠户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目光。
清早,屠夫开着车载来一头毛驴,先把驴牵下来栓到一旁的栏杆上。
有的驴子似乎知晓自己的命运,倔强地不肯下车,然而终归抵不过几个成年男人的推搡拉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它们就这么站在一旁看自己的刽子手磨刀取盆做一些准备工作,时不时地反刍几下、屙个屎、嚎几声。
我不知道它们的叫声是否都有准确的意义,但这仰天长嚎总给人一种悲惨的感觉。
屠夫收拾好了开工,把毛驴领到宽敞的空地上,用一块布蒙上驴子呆呆的眼睛,退后两步,举起一柄大锤朝驴子的脑门抡去,多数驴子都会应声倒地、不再动弹,有的则还会抽搐几下,更有甚者在重击下还不会彻底晕过去,需要再补一锤。
随后会在驴的脖根处来上一刀,赤红的鲜血就汩汩地流到下水道去,习以为常的屠夫叼着烟卷,从容地开膛破肚、扒皮抽筋,掏出来的内脏满满一大盆,在冬天会冒着腾腾的热气。
围观的孩子鲜少会有胆怯挂在脸上,胆大的甚至还会去戳戳已经僵直似标本的驴头,想必亲眼见证一条鲜活生命的屠戮应和了一点本恶的人性吧。
用“驯顺”来形容毛驴再合适不过了,任谁拽着嚼子都会跟着走,随便系个结便认了这束缚,转着圈活动筋骨而不再挣扎。
驴子的生命就像是《驴叫》里的那样,永远行走在路上,从此处走向彼处,从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走向利用它、屠宰它的人。
那张面无表情的驴脸漠然地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却又好似流露着哀伤与愤怒、蔑视与自尊,这一在人类制定的牲口价值体系里居于末端的动物,在被奴役一生、见惯丑恶之后仍然温顺地走向屠宰场,成为奴隶主们餐桌上的香肠。
在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屠宰方式已经被更为人道主义的自动化手段所取缔,这份“人道”既是对牲口的,更是对人类的,它使屠夫和顾客不必再直面那些喷涌出的血液,从而使位居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哺乳动物免于承受良心的煎熬。
游离于人类社会边界的毛驴所揭示的,是导演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个靠人性成为地球主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其动物性的庞大种群,在各色生命的诞生与陨落间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荒诞的戏剧。
我惴惴不安地写下这些文字,除了直面童年场面时的揪心,更因为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否算是“暴力血腥”,也不知道当今“文明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是否可以容忍这样的表达,如果不能通过审核的话,应该也是一种“人道”的处理方式吧。
晚上去看了电影。
本来是看差评好评都说能沉浸式做驴才去看的,结果看下来也不是特别沉浸。
主要我一开始以为会大部分是驴视角,但还是拍得比较像第三视角的“一头普通驴的一生”。
不算好看,也不算难看。
6分左右吧。
感想如下:1.拍得像教观众如何解读镜头隐喻的示范片。
导演有种怕观众没看懂上个镜头,所以手把手教、在后面镜头特别明显地给提示的感觉(“看好了!
之前那个镜头是这个意思!
/注意!
这里是个呼应,你们猜对了吗?
”)。
挺适合电影新手学习解读电影的,能获得一些这方面的成就感。
但如果看过一些电影,或许会觉得有点无聊和肤浅。
2.接上条结尾,“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拍得有点浅、隐喻太容易懂、平淡”都是中肯的批评。
不过,如果真的简单把驴代换成人解读,普通人的一生也就是这么“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有点浅、没太多深刻隐喻、平淡”。
有一个永远怀念却回不去的不知道是否被记忆美化的过去和理想,不知道接下来会被命运带去哪里,不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知道此刻的好事会不会紧接着乐极生悲,能讲出来博大家一笑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件而已,面对恐怖只能做最简单的反抗谁也救不了能自己跑掉就很不错。
从这个角度看又挺真实,挺切合主题。
3.克制评判导演拍某一片段是讽刺还是颂扬的下意识。
这是最近读书和看电影特别深刻的感受。
人很容易在自己get到某段隐喻的兴奋时刻同时就做出导演是在讽刺该现象的判断,但或许这种最容易做出的价值判断可以稍稍延后。
比如开头动物保护人士反对动物表演,将驴子从马戏团解放,但实际上驴子一直都在怀念马戏团时的主人和那段时光。
在动物保护人士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想“啊,是讽刺”,或者更进一步,“是讽刺打着自由解放旗号的政治运动”然而这样想是否反而是这一呈现变得扁平了呢?
动物保护人士所说的话语、理念真的十恶不赦、完全错误吗?
说不定正是反过来,这些词汇都是好词汇,这些举动也都秉持善意,那么为什么细化到每一个动物身上的时候,似乎没有词汇那么正确、那么好呢?
如果我们用讽刺一笔带过,那么是否这种呈现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会遭到削弱,变成二极管中的一极呢?
这并非说做这样的价值判断不好或是不应该,而是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判断稍稍延后,首先去看呈现的事实本身。
这样也许能看到更多东西。
4.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1)树林有一段是全红色滤镜的俯拍,林间湍急的河流在滤镜下特别像生肉,溅起的浪花就是白色脂肪,纹路非常类似。
(2)有一段驴子站在大坝前,然后转俯拍大坝水的镜头。
因为坝和水底是黑色,水是白色过渡到灰色,俯拍看坝和水流非常像驴子的毛。
就像是用手捋过驴子背上的毛的过程。
(3)有一段驴子被暴揍的剧情,实际上不可能真的揍驴子,所以被揍后的一段是用小机器人表现的(是四条腿特别像驴腿,又细又长的笨笨式小机器人),颤颤巍巍,跌倒爬起,看着镜面似的湿掉的地面里的自己,这个办法还挺聪明的。
5.最好的部分:配乐。
配乐实在太令人惊艳了。
我会高喊无政府主义万岁,解绑它,让它思考,再让它跑。
“没选择的先死,有邪念的再死,不坚定的后死。
”——————狠狠的跟一头流浪的驴共情了。
那些猩红色镜头下自由的指代:能奔跑的马,大型的发电机组,机器狗,喷涌而出的水坝,帮助女孩的司机和离家出走的公子哥。
它们看似简单且能轻松的摇曳,但实际上:被限制着方向和速度,依着风转动,由人遥控,被阀门阻止,被欲望操作,被现实绑架。
而它带来的也无一例外都是停止和死亡。
Eo被绑架,松绑,再绑架挣脱,它逃出去了那么那么多次,是为了信仰。
Eo挣扎了又妥协,最后还是缓缓走进了屠宰场,是妥协。
当然Eo最终也停止和死亡了,although he is not a fucking horse,好消息是他应该会变成一碟好吃的驴肉salami。
当然他也未曾流浪。
是要 做高高在上的政治家?
做伪教徒?
做帮派中伤害一头无辜的驴的施暴者?
还是做为信仰奔跑又对现实妥协的驴?
做一个向着信仰坚定的奔跑的自由人吧,即使看不到终点,至少还能活久一点。
心有所念,乘风破浪,机遇自会至。
信仰虽不是免死牌,但愿不枉此回人间游。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credit要给这头驴,演的太好了……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
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
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
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
杨德昌《一一》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
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
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
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
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
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
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
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
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
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
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
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
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
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
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
“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
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
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
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先说视点。
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
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
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
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
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
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
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
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
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
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
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
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
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
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驴叫》随便记她走了,驴叫了(呼叫,呐喊,求助,哭泣)在丛林里,危机四伏,像是有无数红外线瞄准照射它,一声枪响,原来狼被驴要死了。
这段设计的还可以。
它看到路边鱼缸里的金鱼,叫了。
你从哪里冒出来的,我把你放了吧,无政府主义万岁他们喊蓝白必胜,无敌时,驴真的好可爱哈哈哈晚上的party,驴应该是觉得融不进去,不适合自己,太闹腾了,所以走出门,在旁边的草丛吃草,刚好看见一群人过来打砸。
它就静静在那看着,结果那群人出来看见了,也把驴暴打了一顿,驴:mmp不过那个机器狗我不理解看着小动物一只一只被杀,驴踢了一脚,他倒地了,驴救了车是的小动物。
接着驴被卖掉,它不是马,它当然是马,一样可以做成沙拉没腊肠。
这一路,驴的所见所闻路人想带它走:我这是救了你还是偷了你在路上,他和驴在车厢里聊天,他说他吃过很多很多肉,还吃过莎拉美腊肠。
驴一听,不高兴了,他喂草给它吃,它也不吃了,没胃口了。
哈哈哈笑死了驴的视角
有布列遜沒有思考到的地方,那就是呈現一隻驢子的感官世界,更進一步則是延伸至整個動物界/自然界的微妙且敏銳的感知域。不穩定的紅色頻閃鏡頭、逼仄朦朧的目光、旋轉無人機、無限接近地面的「小蟲」視角等等,導演設計各種奇詭的「動物視點」,又不完全以動物作為主導,而是反擬人化、反秩序、去中心化敘事。所以我們在觀看途中無法準確獲知驢子的心理或視點,皆因上述手法已經將影片內在的意義鏈拆解得四分五裂。導演不斷疊加放大細微感知與視點的創作方式,有別於布列遜的極簡主義。人們均能從驢子的「非人」眼神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也總能從有驢子現身的地方發現無休無止的人類暴力,亦步亦趨的死亡陰影。這是Skolimowaki和布列遜的相似點,只不過再也沒有上帝的恩典,再也沒有受難之後的超驗救贖,只有伴隨著落幕而至的刺耳屠宰聲。
可爱!另外完全无法接受拿这部和《奶牛》比,那部明明那么恶心人
千里走单驴。。。
#2022金馬影展# 2.5 支持金棕「驢」獎!雨蓓女士果然又給我摔盤子了😍
3.5。神圣而天真的动物、愚蠢而自私的人类。
#VIFF2022# 故弄玄虚,故事太散,没有值得讨论的重点,配乐太吵
#Cannes2022#如果能在一部有着规范题材的电影将故事讲得如此动人,那也是很出色了!眼色的凝视间产生出人性的温情。
还挺飞,或许可以这样拍《生死疲劳》?
无妄之灾
230616影城/ 以为“驴”和波兰传统相关,没想到灵感更多来自“布列松”。影评和预告片多有误导,导演既没有打算让人沉浸式做驴,也不打算像传统动物电影一样将动物人性化,而是在布列松冷眼看人间的基础上,以“第三人称”的表演,将难民政治/动物福利与社群政治等联系起来,将城市与荒野联系起来。但由于缺乏驴的视角,没错,本片最缺少的是驴的视角,过多的公路戏和群像戏实际上让全片视点过于分散,特别是eo本身所处的位置,从而让本片有些流于形式。
我的天呐纪录片+风光片+广告片+音响炫技?真的太恼火了
动保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你至少要给所谓的被解救的动物合理的安置吧,而且安置费得让你们动保组织出吧。
以驴为主角,精美的镜头语言一直想要给驴加上主观想法,但很明显驴只是在那呆着。相比部分情节,觉得更像是电影人在虐待驴子。
斯科利莫夫斯基完成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电影边界探索,而被探索的问题似乎就是“用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形式包裹类型元素是否是电影的未来重要方向之一?” 这位波兰的巨匠导演给出的答案显然并不令人满意,却也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私心还是会喜欢这样的电影的。况且,本片在戛纳的获奖算是今年三大电影节集体摆烂当中为数不多的亮点。(but于佩尔登场的所有戏都该被拿掉)
任何行业的老家伙都应该干的事情:给本行业摸高。不管这样的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可敬的。导演的导演,电影的电影。另,请给六头驴颁发最佳男演员~
8.1 古典与后现代平行,也许很少有效地捕捉到了什么,又或许观众从未这般在拟物的视角下看见这浮生的喜悲,给驴子旅拍肖像真是鬼才般的想法。
它只是一头普通的驴,没人会像马一样给它洗澡,它的同类们安于现状,在农场里吃着胡萝卜,它更像是堂吉诃德的坐骑,充满着和他一样的自由精神。
驴子视角的公路片,只能说视听语言不错,但实在没啥剧情,有点PPT。
去年戛纳评委会大奖、进入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波兰影片,这位84岁的老导演竟然还参与过波兰斯基和瓦伊达早期电影的编剧和演员,资历够老!这么大年纪还痴心戮力地做着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表现,拍一个驴子的视角的“公路片”,可谓艺术之心不老。只是情节过淡,处处猜谜难懂,无法让人共鸣。
愚蠢的地球人!我又想素食了(不是 #Cannes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