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寒假

寒假,Winter Vacation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寒假》剧照

《寒假》长篇影评

 1 ) 我宁愿再看一次《玉门》

英文字幕很妨碍观感。

收音效果很差,也许导演故意,但我觉得是因为剧组没有钱。

里面那些没什么人的场景,总让我想起玉门旧城。

抽耳光这个,是在致敬杜琪峰吧?

爷孙那家客厅的布置太刻意了吧?

家有小孩怎么可能那么整齐干净?

爷爷是个处女座不成?

最不能接受的是摄影机固定在那里,然后演员的走位、站位、座位非常地刻意,我还以为是在看小品、舞台剧。

飘雪时,几个男孩坐在外面沙发无聊地闲聊的画面,居然让我乱入某部AV!

 2 ) 对世界的失望,对自我的审检

骤然降温的夜晚,上军理课的时候临时决定翘掉这些毫无生机的东西,去看电影协会放的电影。

独立电影《寒假》。

非常慢的节奏,仿佛时间被内蒙古的冷空气冻住了,毫无生机的孩子们,毫无生机的生活,表情被冻住,心被冻住。

一切的发展都只是因为习惯。

无聊的生活没有尽头,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怀疑的能力,理所当然地过着自己自以为是的生活。

阴翳的毫无生气的天空,阴翳的毫无生气的人。

占小便宜的中年妇女,看着窗外发呆的老爷爷,离婚的夫妇,被呼噜吹得转的风车,不断下雪的天气,吵架的朋友,想当孤儿的小男孩儿,说着疯话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无论发生什么都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

这些沉闷的,压抑的,无聊的气息,在大段的沉默和导演的定镜头里得到张扬,压抑,压抑,压抑的房子,压抑的小区,压抑的教室安静得只有学生的呼吸声。

直至最后左小祖咒的歌声突兀地响起,震耳欲聋地响起,与画面上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互相恶狠狠冲突着。

导演李红旗来到现场交流。

我是第一个问的,我问他,你说你从拍电影中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这部电影让你获得了对世界怎样的认识呢。

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做自己的事儿,拍电影是我唯一的与外界交流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循序渐进的。

他说,人是最危险最无能的生物,毁灭性最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怀疑,害怕自己的怀疑让自己被社会遗弃。

他把这些想法放在最后一个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嘴巴里说出来,只可惜啊只可惜,台下的学生仍然是一脸的漠然麻木。

他说,他现在做的是尽量不商业化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左右商业,一旦妥协必然会立即被湮没,他说,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左右商业化的时候,才是他接受商业邀请的时候。

我们问他,你的电影不好找,要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看到呢?

他说,去盗版碟店吧,肯定能找到,没关系,我支持盗版的。

然后就淡然地笑了。

结束后我去找他,有人问他,电影就像菜,你的电影这样枯燥乏味不放盐不放醋是不会好吃的吧。

李红旗听问题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红塔山,拔出一根点上,我这才发现他穿的原来是掉色的牛仔裤和起毛球的毛衣,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获得国际奖项的导演的落拓吸引了我。

他抽了几口,说,你把电影比作菜,那么好,我告诉你,我的电影不是菜,是药,不可口的。

说着走出了教室,我跟上去问他,你有没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有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对自己失望呢?

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并对自己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对自己满意,他还怎么进步。

要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共存,在对自己的审检中获得提升。

我说,如果对自己的怀疑和失望到了难以对抗的时候呢?

他笑了,说,那就允许自己虚弱吧。

我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开。

再一次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北京的冬天撞了个满怀。

 3 ) 寒假

真实得荒诞,荒诞又真实。

总能找到九十年代那种特殊的压抑感,人们总是低着头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麻木颓废的走着。

黑暗中两个盲人迎面探路,像极了那对情侣的谈话,互相牵绊着,方向并不一样,却并不想改变或是无力改变。

我们好像是活的不耐烦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着或者死去。

压抑灰霾的笼罩下,时钟滴答声不曾停止,对称分坐两边的爷孙,去死,去孤独,窗外的一束光打在爷的脸上,孙背起书包出发,坚定和麻木好像是他们唯一的区别。

孙和小女孩的对话好像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唯一的亮光,有的人已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哪怕只剩那两个人,有点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感觉。

老师忘记吃药了,不合时宜的出现,当人们习惯的认为生活应该这样,真理应该这样的时候,可能生活真的就是这样,真理就真的是这样,其他的,谁关心呢,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抑或不幸罢了,左小和顶楼的歌恰到好处。

 4 ) 李红旗:真正的问题却从未被发现

最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寒假》的所有表演都像是人们面无表情地读着课文,哪怕相互打趣时也是如此,甚至到了一种明显刻意为之的地步。

也就是说,《寒假》从最开始就没想要这些人物行使一般意义上的表演功能。

稍微阅读这些台词,就会发现它们非常像是直接从小说中挪出来的,而演员只是被迫阅读着他们的提线木偶。

但如果直接当成小说去阅读,所有的障碍都消失了,尽管这些语言并不日常化,但出现在小说里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读过太多这样的小说了,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不论是我们还是小说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都并不指望小说会照字面意义地“如实”呈现现实生活。

电影要更加纠结一些,一方面有观影经验的我们在这一方面并不对电影寄予比小说多太多的指望,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从现实中提纯,而非文学那样从一片空白中建立的艺术,注定要具备更强的现实色彩,至少要把人拍得像人,有人的反应。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寒假》很明显没想把人拍得像人,而且在不像人这一问题上做得很成功,以至于从十分钟以后,我就不愿意再把这简单地想象成一种电影语言的简陋或者说失败了。

事实上,李红旗想表达的更多。

在文学中被作为一种前提接受的反生活尝试,在原封不动地搬到电影里以后,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反常被放大并不断地重新加以审视,以至于最终超出了内容本身,可以直接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来挖掘了。

而最关键的是,这种形式还和这些台词所展现的内容相得益彰,一里一外配合得相当之妙。

可以说,理解了一个也就能理解另一个。

在一篇关于李红旗访谈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么一段:“《寒假》中青少年争执中互斥对方‘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段对白隐含着中国社会对生命的消沉,李红旗认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分子,30到50岁这个阶层,有点能力的人,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喝嫖赌,无论是商人还是知识分子。

但李红旗觉得生命应该还是要有使命感的,许多人也许被自己的弱点牵着走,很早就放弃对生命的使命感了。

是否正因如此,他想在影片结尾提出‘如何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

李红旗回答说,这里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其实他提出这个问题是出于反讽性质。

他解释说,当一个问题变成答案时,就应该质疑。

我们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是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把问题当作答案代代相传下去。

他更信任的一种提问,反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使命感就是对生命的使命感!

而这种对生命的使命感是否透过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来?

李红旗强调,要先去认识。

现代人忙忙碌碌的那些问题,还有自由、和平、爱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支微末节,他觉得最基本的问题根本还没有被发现出来,但无数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答案,但真正的问题却没有被人找出来过,这正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所在。

因此他想透过电影传达出人应该先去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对既定知识产生质疑,然后自己主动去寻找这个世界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寒假》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造作的,但仔细想想,会发现恰恰相反,通过一种独特的形式,《寒假》反映了中国社会某一个层面的最真实状态。

这个层面首先是生活的,而且是最普通城镇的最普通人,包括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人并非没有娱乐,也并非对世界没有关心,用冷漠用落后用任何已有的词来形容都太不到位了。

但是就像李红旗说的,多数人从来不去怀疑已有的观念,人们不去体味他们真实的生活,而去从媒体中从网络中甚至从艺术中找,那么能找到什么呢?

李红旗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首先找到的就是一种错位。

话语从未缺席,但爷爷真的是在说话吗?

或者说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真的是在说话吗?

这种错位用文字来表现是被首先忽略的,用电影来表现又是最容易被曲解的。

电影中所有的房间都比演员说得更多。

我们不是见惯了这种房间吗?

中国典型的老气的审美,丝毫没有修饰的白色墙面,加上无比厚重的黑褐色沙发,再加上一盆绿植。

病房除了白墙和木床以外就几乎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离婚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被一种荒芜的冷感笼罩。

这些能用审美来简单概括吗?

或者是东北体制化的压抑气氛?

再想想中国农村的房子普遍什么样?

这些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说气氛更好一些,这种气氛难以用文字捕捉,只能用电影勉力为之,而除了李红旗还没人有兴趣这么做。

在《寒假》里,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一种静,一种边陲雪地里的静。

你无法想象《小森林》那样的电影会在这种地方拍出来。

如果把这里简单化约为东北的话,或许可以更便于理解一些(内蒙有一部分确实也属于东北)。

《白日焰火》捕捉了一些,但弥漫其中的更多是一种恐怖,这种恐怖只能是延伸。

耿军的《镰刀锤子都休息》在表演方面和《寒假》更相近些,在那里东北人一样不像是正常人,但也仅此而已。

那么说回静,这种静是极难捕捉的,但又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是令人无法忍受地广泛存在着,因为正如生活的无聊一样,这是绝大多数人极力克服的事物之一。

没人会告诉你,事实上家庭生活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正是这样一种死一般的静。

而当人们走出房间,雪制造了一种更巨大的可怖,路上的人行色匆匆,远处总是不时有重工业气息的炮响,寒假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说着一些话,而他们的语言要么是学校教授的一套堂而皇之的话语,要么就是用来解决更加实际的男女问题的粗鄙嘲弄,前者没人相信但总被引用,后者不自觉地被艺术化的语言渗透着,但得到的只是一种僵硬。

这种僵硬或者说错位,不只在学生们这里有所体现,而是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爷爷和女孩妈妈的对话、离婚办事处夫妻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小孩间的对话,还有跨年龄的爷爷和小孩的对话。

这些对话无一不体现了一种无所适从。

当人们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而他们甚至对这个词都没有概念时,他们处在一种真正失语的状态。

他们只对攻击性的语言感到安全,因为它们简单有力,值得信任。

而一旦想要表达其他事物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荒谬。

 5 ) 优越感

昨天下午去看了《寒假》讲述的是漫漫冬日里几个无聊少年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平平淡淡的,甚至于有些无趣的影片。

荒诞的镜头语言和台词将片子脱离现实生活之外,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场景一是老包她们一行人坐在荒凉雪地里的沙发和椅子上,有人问老包,你寒假作业我帮你抄了吧?

明天要开学了。

回复:不用你帮我抄,我总不能一直这么作弊下去。

这句话落音,场景里沉默了一下,我看到的却是长久的无尽的反问和沉默,我们是从哪一步开始放任自己作弊下去的呢?

是哪一年的假期我们放任自己在开学的前一天把一整本快乐假期抄完,理所应当的享受扔掉负累之后的愉悦?

我说的不是关于作业,就,你的生活里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学会了逃避,在那之后对生活的逃避你屡试不爽,十几岁看似永无止境的人生,怎么就到了如今的二十岁?

你开始思考,逃避给你带去的坏处。

电影里的话,反弹到自己身上来了。

北方白皑皑的寒假,对应的不就是你在南方度过的几个暑假,那些炙烤和蝉鸣,在你身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呢。

结束后想要拿话筒说的感慨,到了日记里也不够逻辑,当时想的是,我也绝对不要再放任自己度过在漫无边际的时间里了。

心里有个声音对生活说;我不要再作弊下去了。

还有一个是:女人来到买菜摊前,所有的小贩依次在蓝色的铝制挡雨棚下排开。

整整齐齐摆的是白菜,萝卜。

很荒诞吧,就当即想到了政治书里讲消费那一章节里的插画,不记得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插画了,总之它应该是在那样的课本里那样出现的,或者是一本数学书,教小孩子算数之类的。

那个场景,被我在心里悄悄命名为,教科书插画场景。

还要讲讲的是,观影结束之后的导演问答,恨不得小鸡啄米式点头的我。

记下了这样的观点。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还保留着独立感受世界的能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你知道那个电影最后那一幕是从一种无知坠落到另一种疯狂的无知”“要本分 要踏实 千万不要自我感动”“小心所有事物的煽动”就,听上去太抽象了。

但都证实着我心里的绳结。

所以我们要的优越感有何作用呢。

好想是:你想干什么?

你能干什么?

你想怎么干?

好好想想。

 6 ) 毒药

可能悲惨世界。

台词生硬,形式感生硬。

都说是国产版的寒枝雀静,我觉得更像是二楼传来的歌声或者你还活着。

这几部电影之间资本差距大不做比较。

难得,把内蒙古拍出了北欧的感觉,气息冰冷,杳无人烟。

想让迷失的人感到清醒不被生活所麻木,用麻木本身反作用以毒攻毒。

而同类用意的作品不胜枚举。

很多种毒药看你吃哪种罢了,都说这世界上有解药,解药的副作用是让你失去记忆失去感情,纵然快乐,不知所以的快乐不如选择悲伤。

导演的毒药有点咸,我更喜欢淡一点的毒药,敏感的人会吸收更强的毒性。

影片里小男孩看天空,朋友说他有病。

朋友走后小男孩又看了一次天空,看了不久怯怯的跟着朋友走了。

“天空空荡荡的。

” 我一直看着天空,我知道我有病,我希望更多人有病。

假若大家全病态是不是不在需要吃药了,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这部电影也许对我来说豪无意义,我只是沉溺荒诞的形式和冷冰冰的冬天。

因为无需提醒,我知道我以病态的方式留在这个世界。

 7 ) 绿帽子拆掉毛线,织成内裤

昨天看了《寒假》,画家也是作家李红旗导演的电影,在四方美术馆。

由于四方美术馆是在山里,晚上,空旷,去时堵车,半小时的等车,一个半小时公交上拥挤的车程,加上起伏的山里的路,坐下来尤其舒适的身体与大脑尤其的渴望感官的刺激,像是冰阔乐,辣条,好莱坞大片。

可惜,电影一直是空旷的远景,大远景,初见眼睛还觉得甚美,想不愧是学油画的。

渐渐地身体就不受控制像是被催了眠,眯不动的眼睛,只能感觉到一片亮光,知道是屏幕,是屏幕里的雪。

屏幕里的雪似乎是没有反射光的,屏幕里的绿还是毛线帽子的绿,帽子是铃拆了她妈毛裤做的。

自己知道再厚的毛裤也是抵不住农村的寒的,农村的寒,是寒彻骨的寒。

人是无所事事,无来无去,寒是无来无去,无处不在。

一切都被诅咒,一切都在诅咒,一切都是诅咒。

 8 ) 一些有趣的台词。

老王!

去干吗?

去约会。

跟谁。

你妈。

周中新,你冷静点。

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周中新,好好吃饭。

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下班以后。

你为什么不用上班。

…我退休了。

什么是退休。

…就是不用去单位上班。

那我是不是也退休了。

…差不多。

我认为这是一顶很棒的帽子,跟你的肤色搭配起来,应该很协调。

爷爷你在干嘛。

不要打搅我…我正在感动呢。

我不要当你的孙子了。

想当什么,当我爷爷?

滚远点,把我香味都闻没了。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孤儿。

都看着我干嘛?

我又不是你们的牧师。

这是怎么搞的,一天又一天,日子怎么也过不完。

你是不是活的不耐烦了。

你说我活的不耐烦了?

我没说你活的不耐烦了。

 9 ) 55

人物成为发声的机器,是通过面无表情、朗读腔调和文学化语言。

唯一的正常是寒假结束之后,坐回课堂的他们恢复了灵动。

年龄差异、长幼之别已经消解:两个小屁孩可以说出超越他们经验的老道话语,而老人则会被电视上的爱情桥段感动落泪。

两个非常有趣的段落:①男女青年的恋爱质询,是通过一种严肃的、辩论式的方式展示出来的,滑稽在于它脱离了我们对学生爱情的惯常理解,一本正经僵化了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迸发出来的激情。

尤其是当男孩点出女孩每次都考倒数第一,还要因为恋爱影响学习而与他分手。

实在不能再好笑了。

②买菜这一场景,通过大妈一次次地得利和菜农一次次的让步(重复)而获得了滑稽的效果。

这个过程分为四步:刨叶—砍价—去零—取叶,结果是大妈让菜农一分不挣地买到了白菜。

通过重复获得滑稽的还有那两个勒索钱财的镜头:交钱—验钱—掴掌—交钱—验钱—掴掌来重复。

至于那萦绕在小区上空的人声(配乐),不断地让假期的幽灵浮现。

寒假已逝,但并无新事。

这是多么无聊,多么困顿的生活!

 10 ) 不是很有认同感~

好实验。。。

显然是有意为之,不知道是执着坚持自我还是不在乎普通观众的理解。。。

那些supposed to be很深刻的台词、很有力的形式、很震撼的结尾却看得我好别扭,尤其是对白怪死我了,知道导演故意让演员照剧本内容生硬地背出来,但是那说话的方式(没有表情变化,对手戏的我的感觉就是你背一句我背一句,你背你的我背我的,还不理解自己背的内容。。。

有种演技太差的错觉。。。

)还有使用的语言(好多话都特书面,不是口语说出来的,比如那女孩她妈发现毛裤少了一半质问她:“它的另一半去哪了?

”直接说还有一半哪去了多正常,还有“这可是你舅舅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买回来的!

”加之生硬的调调,呃,反正看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多么怪异)总之一直觉得不太自然、有点做作还有点无聊但又耐着性子看。。。

就像在大街上看见某穿着怪异青年,你又不好意思笑,因为虽然你不觉得他酷但你知道他在耍酷,况人家一本正经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看到最后我自己心里也没悟出啥,只悟出了导演想表达啥,我对他制作本片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同时遗憾地表示在我身上他显然未达到预期。

想营造某种不一样的气场又把持不住,太想做出某种姿态以致形式大过内容,还是脚踏实地的好个人看法哈本着友好态度:P

《寒假》短评

看了以后想到那句歌词 我们都是美丽世界的孤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所有的成长都是撕裂与叛逃 活到中年突然意识到 时间并不是往前走的 而是日复一日在原地打转 这个时候 又要怎么活下去呢? 外景取得都很美 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 内景有些过于简陋了 当然知道导演就想要这种家徒四壁的感觉吧 但拍出来显得过于粗糙了 音乐实在是带劲

9分钟前
  • 三文鱼的云
  • 还行

fuck!

10分钟前
  • roar
  • 很差

那种没有事可干,文娱生活很少,地方空旷,经济也不好,把这些导致人终日无所事事的环境拍出来了。大妈买菜那段戏真是绝了,导演那极致的洞察力,真的佩服,将大妈的吝啬,狡诈,贪婪的小人物展示的淋漓尽致。

15分钟前
  • 月光下的背影
  • 推荐

比做作更做作

19分钟前
  • YB
  • 很差

灰暗阴冷的北方小镇,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寒假日子里循环:“今天要干点什么?”罗伊安德森的固定镜头和重复性的戏谑,产生了画面以外的意义和幽默。正如李红旗自己说:“拍电影就像下棋,大家都想着怎么把棋下得更精明,而我想着怎么把棋下到棋盘外面去。”dv暗角,后期声音,种种不完美带来的抽离感和廉价感,造就独立电影独特的迷人气质,那是年轻人想说点什么的劲儿。“你以后想当什么?”“孤儿。”关于“活得不耐烦”的讨论。

24分钟前
  • 李真理
  • 还行

简单的童年故事有点侯孝贤,演员木讷的表演有点布列松,摄影有点韦斯安德森,音乐是左小祖咒,看了一下制片是张律。

29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伦敦电影节上看的

34分钟前
  • Dan
  • 还行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情况下的寒假,我可能不会看完这部电影。

36分钟前
  • Larissa
  • 很差

无望至绝望的生活,作为不足为外人和外国人道的真相,是地道又递刀的中特笑话,《寒假》的镜头语言着重于此,不过,维神所断言,语法笑话总是蕴含的某种深度充其量只是一个迷信,今时今日,夹浪、逼乎、后浪站等等地方,万千无望又厌世的人们体现出的是扼杀那套叙事之外的所有一切的道德激情与绝对纪律,李红旗展现的第欧根尼式“自然”,像他做作的台词一样,很不自然。

39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不太懂这种片子想表达什么,但是他获奖了,就莫名其妙的觉得很牛逼

43分钟前
  • kwod
  • 较差

真的好无聊

47分钟前
  • 永远吃不饱
  • 很差

这是废话,是便秘,也是诗歌,我们的艺术就是这样一副德行。李红旗比耿军超前一个身位,他真的把棋子下到了棋盘的外面。假如你的思考时间要比别人慢十秒钟,才不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三个小时那么长。穷极无聊的寒假,大家聚在一起,所有人都不知道干嘛,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笑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人物僵硬的表皮下是辐射出的情感,从内容到语气上都拒绝口语化,因此这种表演方式和对白是适配的,诗意随之一点一点漫浸出来。

5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忧愁…等待…虚无……

55分钟前
  • Lukøie
  • 力荐

抽象倒不至于多抽象,劲劲的

56分钟前
  • 撇顿竖折竖
  • 还行

它在试图做一些浅薄的表达

57分钟前
  • 伸张正义
  • 较差

无聊

1小时前
  • 湾的海风月亮
  • 还行

蠢猪一般的电影。以为照搬《寒枝雀静》的表现方式就能成为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了?起码人家的台词是戏剧化的处理你特么是雇了一帮精神障碍青少年。这种片能在国外获奖就是因为人家听不懂,以为演员说的都是舞台化处理过的生活用语。感觉其实编剧还可以摄影也还不错,但还是愚蠢的烂片。

1小时前
  • Odding
  • 很差

刁妇买白菜

1小时前
  • 陈·枯骨同颜
  • 很差

拍的什么破玩意。

1小时前
  • 阿廖沙
  • 很差

清冽凝滞的情境,很有点芬兰郭式与瑞典安德森结合体的感觉。孩子们口吐着人生箴言,跟后期合成的配音混在一起,非真实的刻意为之被意外地急剧放大,让东半球的北方男人致敬西半球另两个北方男人的创意索然无味。有机会想看看《好多大米》。

1小时前
  • 麻麻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