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没看过原著,现在电视剧看到13集。
对原著里面朱小环形象不了解也不做评价,但是电视剧到目前为止,朱小环形象真的很差,在她的立场看似乎是可以理解,然而丝毫不影响她带给观众的观感。
孩子问题上和多鹤是划清界限,考虑到这孩子生身母亲了吗?
人人都说朱小环是“刀子嘴豆腐心”,刀子嘴快的给豆腐都扎烂了,这话还对吗?
心疼多鹤是真的,又给人生孩子,又当保姆,想想都痛心,朱小环和她老公是怎么做到这么自然的?
一边一遍遍的强调:孩子是我生的。
另一边呢?
每晚是谁照顾孩子?
从情感更是理解不了,被看作机器人一样的付出,也许只能解释为无私的母爱了吧,再一次心疼多鹤。
这应该就是大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哀。
到了第13集更离谱,朱小环在家休养,叫多鹤去挖煤,到点赶回来喂孩子奶,看得想骂人,再看多鹤呢?
是真的惨,在这家庭里什么地位?
生了孩子,当保姆,孩子每天管别的女人叫妈,孩子从不知情,这一家人,绝了。
说朱小环很可怜的文章也看了不少,还是不理解她有什么不满的?
孩子都是她的,老公也没变心,她男人有了孩子后就不再碰多鹤了,有什么不满的?
再惨有多鹤惨?
名不正言不顺,在这种人家里熬到老,要结婚结不了,生了三个孩子都被人夺去,朱小环整日“刀子嘴豆腐心”,扎的是谁的心?
谁能为多鹤考虑,请深刻理解朱小环的朋友解答一下,感谢。
(孙俪好美)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就看过《小姨多鹤》这部小说,是由严歌苓所写。
但昨晚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仍然忍不住的哭了好几次,孙俪主演的小姨多鹤真的是太善良、太伟大了,换做是其他的女子,谁能忍受看着自己的孩子管别人叫妈,多鹤还要时时刻刻的受到小环的猜疑和挤兑,多鹤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家,但是她在家中有地位吗?
严格来说是没有的,但多鹤却不抱怨、不委屈,仍然拼命的挣钱养家,这份坚韧就是有些男人都是做不到的。
虽然说电视剧和小说的剧情有些许的调整,但整体影响不大。
电视剧依然表达出了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不管在多么动荡的年代,人们身上的善良、坚强、知恩图报这些美好的品质依旧是整个社会的顶梁柱,而且会代代不息的一直延续下去。
孙俪早年的电视剧《小姨多鹤》中,看到一位阿姨给“多鹤”端来小米粥。
一口口喂她吃,她哭得像个孩子。
我的眼泪止不住了。
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多鹤,会如此幸运吗?
多鹤是幸运的,日本战败投降以后,很多日本人被留在了中国无法回家。
多鹤一家被驱赶。
她们被迫逃亡。
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危险。
因为日本人杀了我们太多中国老百姓。
谁不恨呢?
多鹤被人当牲口一样按斤两卖掉。
几毛钱一斤。
当时很多底层老百姓没钱娶媳妇儿,有人愿意买。
结果多鹤由于饥寒交迫而晕死过去,卖她的人以为她死了。
就找两个人打算把她埋了。
这两个人就是救她的叔叔阿姨。
一不小心发现她胸口是热的,肯定没死。
就拉回家里。
给她喂水,给她抓药。
抓药花几块大洋,本就不宽裕的话她们,还是咬牙忍了。
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那晚上她们还睡得着觉?
因为她们不允许自己那么残忍。
几天过去以后,多鹤睁开眼睛。
看着自己身上的被子,自己是被人救了吗?
偷偷起来看着窗外,她很害怕。
那个阿姨端着小米粥进来了,满脸都是笑。
多鹤还是很害怕。
她是被整怕了,一路上被人拳打脚踢,被人当牲口卖掉,什么苦都吃过了。
她一个日本人,她的国家是一个可耻的强盗。
别人自然恨死她们了。
她还是一直躲避,从床上一下子跳到床后,两眼紧张兮兮的盯着阿姨。
阿姨还是叫她,你怕什么,这孩子,来,喝点小米粥吧。
我不是坏人。
脸上还是那样温暖慈祥的笑容。
吃第一口小米粥,她试着吃了一口,然后两口。
阿姨的动作表情仿佛在哄自己的宝贝女儿那般温柔。
她一下子跳到床上,对着阿姨一个劲的磕头。
阿姨被震撼了,这孩子也太不容易了。
阿姨扶起她的时候,她哭得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哇哇大哭。
阿姨抱着她,像哄自己的女儿那样。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明白了什么是善良。
善良就是对别人最真挚的关心和帮助。
在人家最需要一个住所,一碗稀饭的时候,可以给与她们。
人与人之间,温暖彼此永远是最稀缺的。
我们都是有情众生。
需要温暖,需要爱。
多鹤喝了那碗粥,知道阿姨不是一个坏人。
她叫阿姨妈妈。
因为她给她换衣服,煮好吃的,给她梳头。
素不相识的人,确给了她莫大的温暖和爱。
不是妈妈的感觉,又是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有阿姨那种人,她们就是一普通老百姓。
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心底温柔善良。
谁被关心过,谁就知道那心底的暖意足以温暖整个冬天。
张俭是一个性格极慢的小伙子,他长着一双骆驼眼,不慌不忙地半睁着。
父母和他说话时,他不耐烦听,就半闭着眼睛想他自己的事,不理会他们。
只有媳妇朱小环和他说话时,他的眼睛才睁大些。
小两口感情很浓,小环爱极了张俭,觉得他特别有“男子汉气度”。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中,张俭是一个有大主意的人,他的爸爸是铁路一个小站的站长,虽然叫站长,手下没有别人,也就是他自己管理自己。
张俭有一个哥哥,因此大家叫他“二孩”。
哥哥年轻时离开家,一直没有音讯,所以家里传宗接代的任务就落在张俭的肩上。
二孩娶了朱小环,两口子感情很好。
小环身怀六甲时,出门遇上了日本兵,慌忙奔跑中她流产了,大出血,导致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站长和老伴在市场上,以大白菜的价格买了一个日本女人,叫多鹤。
当时日本刚投降不久,在中国的日本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张家不敢张扬,多鹤就一直躲在屋里,加上语言不通,她从不出门。
老两口打算让多鹤为张家生个儿子,就逼着张俭晚上到多鹤的屋里去。
张俭心里抵触日本人——毕竟他那没出生的孩子是因为日本兵才没的——他完事就回小环屋里。
一来二去,多鹤怀孕了,张俭就踏踏实实在小环身边,他的心没离开过小环。
小环揣着个枕头回娘家,装作要临产了。
多鹤生了个女儿,取名春美。
老两口想要孙子——这胎是女孩,那就再生一胎。
张俭不得不继续努力。
街坊邻居都知道站长买了个日本女人,为了躲避人们的闲话,多鹤再次怀孕,张俭一家四口搬到了遥远的东北,那里新建了一座钢铁厂,大量招收工人。
张俭成为车间的吊车司机;厂里分了房子,他们安顿下来。
小环给多鹤换了身份,多鹤改名叫朱二环,是朱小环的妹妹。
多鹤第二胎生下双胞胎,都是男孩,大的叫张钢,小的叫张铁。
孩子们管多鹤叫小姨,管小环叫妈妈。
小彭、小石和张俭是老乡,两个小伙子都没成家,他们常常带着好吃的来张俭家,由小环给他们做熟了,男人们一起喝喝酒,孩子们跟着解解馋。
两个年轻人喜欢俊俏的多鹤,他们对她的身世感到好奇。
她不大说话,有些神秘,也更加迷人。
他们争先表现,都想成为小环的妹夫。
小彭家里给他定下个娃娃亲,他嫌弃女方脸盘大,为了多鹤,他回老家坚决把婚退了。
小石不像小彭有水平,有魄力,他有一次猴急地在楼梯口堵住多鹤。
他早就看出来她是日本人,他威胁说要去告发,逼着多鹤和他进一步交往。
小环走过去,打着哈哈解了围。
张俭下班回来,听小环说起小石怀疑多鹤是日本人,并提到“告发”这两个字,他想到全家人都不安全了。
张俭第二天上夜班,小石临时调班,也上夜班。
看着吊钩下面的小石,张俭恍惚了……吊钩上的钢件掉了下去,正好砸中小石,小石当场死亡。
张俭抱着血肉模糊的小石,悲痛欲绝。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事故,唯有小彭怀疑张俭是故意的。
不过小彭退婚之后,心里虽然惦记多鹤,但他比小石含蓄,从老家回来后一直没去张俭家里,也就是说他没再去找多鹤。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小彭在厂里当了头头。
张钢投靠了小彭,跟着他到处去贴大字报,并和家里断绝了关系。
早就想离开那个家了,张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小彭揭发了家里所有的“秘密”。
加上小石的死,张俭被定罪,判处死缓。
在小环的努力下,渐渐减刑。
日本代表团来中国寻找遗孤,多鹤回到日本。
张俭出狱了,可是他的身体已经垮了,骨瘦如柴,整天精神萎靡,没有力气。
多鹤先后将春美和张钢接去日本;后来又把张俭接去治病。
张俭被确诊患了骨癌,过了个把月,死在医院。
在小说中,张俭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自从多鹤来到张家,他的话就更少了。
他轻易不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小环,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思。
电视剧《小姨多鹤》由安建导演,2009年正式开播。
剧版的改动很多,尤其姜武饰演的张俭,几乎换成了另一个人。
他幽默中有些滑稽,动不动冲着他爹爹喊“断子绝孙”,这话不但捅了老爷子的肺管子,也会让小环伤心,不合时宜。
他有“妈宝男”特质,小环生气回了娘家,他偷偷给小环写信,被老张发现,他躲在娘身后和他爹叫嚣,“我是谁的种!
”把他爹气得直跳脚。
媒婆来家里,本来是老张招来的,张俭为了讨好小环,当面贬损女方不说,还拿起笤帚,把提亲的打了出去。
后来老张摆一桌子酒赔礼道歉,这件事才算过去。
全家人逃难的路上,尸横遍野,他们到了小环娘家,老张诉说半路上差点没命,驴车被炸得飞上了天,张俭却在厨房偷偷地笑,这是演员出戏了吗?
张俭和多鹤在外面偷偷约会,他常和多鹤说:“别怕,有我呢。
”可每次一到真格时候,他怂得最快。
比如,面对小环和小彭,他不敢承认带着多鹤去看电影了,多鹤被逼得左右为难,是小石来帮忙解了围。
还有,小环喝药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张俭的脚却崴了,瘦小的多鹤把小环背到医院。
最不应该的是,剧版将小石改成了好人,他善良又靠谱;把多鹤也改成了勇敢追爱的人。
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和波折,两人终于要走到一起了,张俭却把小石砸死了——此处是一大败笔,或者说是三处败笔!
总之,剧版前半部分的张俭,是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角色。
在那之后,张俭在对付小彭的过程中,突然智商复原了,有勇有谋,他摁住小彭写“认罪书”,让小彭一直不敢报复他。
后来,小彭爬上领导岗位后,出手将张俭抓起来,主要有两个理由,其一,砸死小石是张俭故意的;其二,硬说日本人多鹤在执行特别任务。
张俭突然变得沉稳、有章法了,让观众感觉和前面的那个张俭有些脱节,其实这才是原著里张俭的样子。
快结尾时,小彭写的那份“认罪书”似乎变成了主要矛盾,张家的苦难成了大家的关注点,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非常有历史框架的原著,一下子对焦到小家小户的琐事上面了。
张俭出狱后,像老太爷一样,品味着生活中那些他原本没在意的幸福——曾中风的小环,双手灵巧地为他按摩,他们说着笑着,美满地生活下去……当然,剧本主要是编剧改的,演成这样也不能全怪姜武,而且很多观众非常喜欢这部剧。
品味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下期更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 侵权删除)
可以说这是严歌苓的小说改得比较成功的一部影视作品,特别是前7集,甚至超出了原著。
日本人逃难的情节在原著中是一个重点,其中埋下了一个伏笔就是多鹤在途中帮助过的女孩子,后来幸存下来做了护士(护士便是孤儿多鹤后来她返回日本探亲的去处)。
逃难情节在剧中虽然处理得很利索,也失去了这个比较重要的线索,导致故事都是在国内发生的,日本部分被删掉了。
这个删掉的部分是男主人与多鹤情感的另一个层次。
原著的故事主线是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结。
男主的原配夫人因日本侵华流产导致不孕不育,为了延续香火,老父母从地方抗日力量手里买了一位日本女孩(原著是13岁左右),留作生孩子。
剧中的女孩改成了19岁的大姑娘,或许是受制于为了主要演员(孙俪)的现实年龄。
这一改,使得生孩子的年龄推迟了6岁,也让多鹤后来被二孩丢弃于外省、又一次经历磨难的返回张家的经历被弱化。
原著中是带着孩子出来旅游,“一不小心”被弄丢了。
那段经历应该比较重要,是多鹤情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剧中突出了老母亲的作用,也让整个剧的重心倒向了家庭。
剧中越到后面离原作越远。
俩工友兼老乡的部分完全抛弃了原作,其中一位老乡对多鹤的坚贞爱情被改得面目全非,这是败笔;剧中另一老乡彭瑞祥的邪恶,与其下场的处理失衡,仅仅在饭桌上带过。
剧中的认罪书情节是新增的,也足以能够拉彭瑞祥下马,然而却一再弃之不用。
另有一次绝好的打到彭瑞祥的机会,就是他猥亵春美的时候,可惜剧中处理上有些绵弱。
当然,像这种剧被删改,有些是不可抗力的原因。
据说本剧被雪藏三年而不能上映,有关部门对多鹤改籍回日本不满意被补拍,也让剧情不得不改变了重心。
剧里多鹤和张俭在芦苇地里,两人眼睛亮亮的对视着,张俭握起她的手,细细的嗅,轻轻的吻上去,多鹤羞赧的低下头。
这样亲昵的举动,是爱人间才会有的。
书里写到,多鹤去监狱里探过张俭后两人约定,每天九点的时候想着对方,便是见着了。
而书里的小环也不似剧中一般咄咄逼人,处处提防,她会睁一只眼闭一只,会为两人单独留下说话的机会,会替偷情的两人背下黑锅。
我爱剧里娘和多鹤的情感,也爱后来张俭和多鹤的隐忍暧昧,我也爱书里的小环,嬉笑怒骂却在处处维护着丈夫和多鹤。
剧里的多鹤更像是个中国女子,书里的多鹤才是在中国的日本女子。
多鹤,真是个动听的名字。
这部剧最初吸引我去看的点主要在于孙俪饰演的人物多鹤是战争期间流落在中国的日本人。
她其实原本家境还蛮好的,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当然了,她后来被心善的农村夫妇给救下来了,这是好事,但其实她自己也几乎为这个家耗尽了一生。
尽管她自己是满足的,愿意这么做的,但在我看来,她的人生真的满是重负。
每次生活好像能更轻松一些了,命运又会给这个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的重任最后却都是落在了多鹤身上……
一个差点被当做大白菜卖掉、死掉的日本女人,为了感恩救她的一家人,甘愿成为生育机器,不小姨不母亲,不妻子不小妾的活在这个中国家庭里,活在日本战败后满是“仇人”的中国里,东躲西藏,处境艰辛。
任何人类在历史的大浪里都是小小的水花 。
战争带给任何一方民族的底层人民的都只有苦难,换一个时间横截面重新看待这场战争的后遗症,值得思考 。
剧中的两个女人,多鹤有🇯🇵女人的自律、隐忍、温柔;小环有🇨🇳女人的大方、市侩、乐观、洒脱。
国度不同,人性相同,为着同样爱着的人,即使关系对立,也能在磕磕绊绊中相互搀扶,共同前进,给彼此温暖,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小环真的是个善良的人。
因为日本人失去了孩子和生育能力,却还是接受了多鹤和多鹤生下来的孩子。
她对多鹤的复杂情绪多半是源于太爱自己的男人,而并没有将对日本的仇恨强加在多鹤身上,这是很难得的。
她一生的吵吵闹闹多半都是为了家里人。
多鹤,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从开始的为了孩子而活,到后来遇到真爱,而复失去,真爱意外死去,姐姐瘫痪,女儿疯掉,姐夫坐牢,儿子被坏人蒙骗……悲苦不断的生活没有压垮她,却成就了她的伟大。
一个如此特殊、弱小的女人面对这么多的苦难都没有低头,何况幸福时代的我们呢?
周末闲些无聊,翻看电视频道,无意发现《小姨多鹤》;一向不喜欢苦情电视剧的我,竟然也被深深吸引;《小姨多鹤》是由严歌苓小说改编,很欣赏这位有才气的女作家;曾看过她的一部小说《无出路的咖啡馆》,另一个由赵薇主演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也是出自她手;这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很喜欢她的作品;竹内多鹤,一个可悲、可敬、可爱的日本女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会说:“我可以的”;一个瘦小的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撑起一个家;一个这样坚强、忍忍的女人,从她身上看不到苦难,只有坚强;另外一个女人,朱小环,很典型的东北女人一生在捍卫爱人、家庭;她也很善良,只能说有些事情女人真的无法大度;总之女人一生不易,女人又为何为难女人呢?
很喜欢孙俪,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她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清澈,我喜欢这样的演员;
《小姨多鹤》是部以女性情感生活为切入点的剧,虽然题材很普通,但这故事里主人公却一点不普通.‘她’是一个日本人,是一个当年日本举国大移民时期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是一个出生在那场战争浩劫中的女孩.只是,这个故事的主旨却不是要讲诉那场灾难战争,多鹤只是个生长在那场苦难下的孩子,她生于日本,却成长于中国,她生活的年代,是上个世纪里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我很欣赏这故事的背景铺垫,无论是日本难民逃跑时的被害镜头还是抗战电影中的杀戮场面都只是最单纯的情节需要,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成分.故事从八年抗战的末期开始说起,关于那个让许多人难忘的岁月,其实现在的许多人也并不陌生,太多的影视作品都曾经展示过.但相比于大多于战争为切入点的故事,《小姨多鹤》则另外选择了以人为主线,也辗弃了众多那个特殊时代的故事中采用的冷峻色调,更多的时候故事一直在表现人与人之间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种最本质真情实感. 其实通篇看罢,多鹤是个相当聪慧的人.但聪明无助于帮她避免那个时代在她身上留下烙印.8.15光复后,东北数量庞大的日本移民的所谓出身“正统性”已经烟消云灭,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为生存问题考虑,是等待当时自居正统的‘国府’去引渡,还是靠自我努力逃回家乡?个人感觉若从日本民族的本质着眼,我觉得他们似乎应该更倾向于后者,露丝·本尼狄克特在《菊与刀》中曾经很多次的提到,日本人的本质更倾向于信奉‘自我的力量’,而非‘外因的扶持’.所以,多鹤他们选择的逃亡似乎更多的是本质的驱使,在这段不知未来生死的逃亡中,她遇见命中注定的男人张俭. 按照小说的论述,多鹤和张俭的相遇一点不正常、不浪漫,相反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形式,她是被装在麻袋里带进张家的,代价是‘每斤一角钱’.而且由于当时的文化风俗,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奉行的都是很古老的教条‘男尊女卑’,加之特定历史下的特定身分,多鹤最早时只是被做为一个‘生育工具’而买进张家门的.对于这点,我不得不说,无论从人性还是生活来说,多鹤都是可悲的.但或许多鹤自己一开始并不认为自己是可悲的,反而多多少少感到一丝幸运,因为想比于太多死于途中的同伴,至少她在进张家的时候还活着.而在那个时候,活着似乎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欢乐了.从这点开看,或许多鹤确实不应该悲哀,应该悲哀的是那个动荡的年代. 张俭一开始对这个买进家门的女子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病态心理,受了太多年的痛苦,带一丝报复的心态这不难理解.而妻子身有异样,不能生育则是难堪的事实,更何况小环的绝育的原因其实是多鹤的同胞所带来的灾难.只是多鹤那时候还太小,纵然聪明伶俐、纵然饱经风霜、纵然多经磨砺,她仍然是个孩子,孩子所能想的很多,然而所能做的实在是太少.所以,不管想与不想、愿与不愿,从那时候她实际上已经成了张俭的第二个妻子.然而说是“妻子”其实又不妥,因为封建文化的观点,只有长房才能叫“妻”,而且从最初张家态度来看,也确实没把多鹤当成“自家人”.尴尬的身份放在动荡的年代里,等待多鹤的生活似乎只能用苦涩去形容了.但小说中这种近乎残酷的情节却并未在剧中浮现,多鹤在剧中来到张家的缘由变成另一个很小说化的意外,由于逃难而被张家的长辈收留,于似乎小说的苦难风一下子变成了很和谐的品格颂,我不敢评价这种改变的得当与否,但从多鹤身上讲,这种遭遇比起书中的冷漠,确实多了几分的人性化. 相逢的桥段从‘买卖’变成了‘收留’,张俭与多鹤的故事也自然从冷漠的现实化变成略显温情的人性化,报恩成了主观心愿,种种旧时的残规陋习反而变成了客观原因.不确定的只是这个时候张俭和多鹤的感情.很多年以后,张俭曾经多鹤说:“我很对不起你,你给我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却不能叫你妈妈.你在我们家这么多年,最初时我却只把你当成生孩子的工具,那时候我恨你是个日本女人…….”我无法检验出这话的成色,但我相信这也绝对不是张俭一时谎话.至少,多鹤下了为张家续香火的决心时,张俭是不那么爱多鹤的.诚然,这话也不不甚得体,因为多鹤年轻靓丽,而自古就有‘秀色可餐’之类的轻浮之言.所以,某人‘喜欢不等于爱’的理论到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那个时候张俭或许喜欢多鹤的人,但却并不爱她.而委身于不爱之人,对女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痛. “知恩图报”,其实是一种高贵品质,这不单单是一报还一报的简单因果算术题,而是因为它发生的几率实在稀少,某些人常说:朝闻道,则夕可死也.但其实现实中我们更习惯的是,拿一个后果去评价人的当初.我们更喜欢说这样的话,要不是当初我原谅了他,他现在也不可能有如此成就,早已经堕入邪魔歪道.我们习惯以后果去评价当初,而在我们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选择常常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有极个别的人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会选择“以德报怨”,然而大多数人却常常对这个别情况下个别圣人贤者的作为进行吹擂,仿佛自己也如先贤一般的伟大、一般的神圣、一般的知恩图报.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文明和品德.所以,抛开其它不谈,剧中多鹤从报恩一点出发,肯张家传续香火,其实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这种品格凌驾于物质之上,是多鹤日后面对种种困难时不退缩的一种精神基本. “母子连心、父子天性”,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单单是血缘相同那么简单,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多鹤却不能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也不能叫多鹤“妈妈”,如果痛苦可以分为十种,这种痛苦大概是最后的那一种,是植于心头永生难忘的一种.多鹤忍下了,她知道,这是报恩所带来的附属品,是她想回报恩张家所必须承受的痛苦之一.假如日子可以一直这么下去,其实多鹤的痛大抵也就止于此了,然而,随着所谓国府独裁政权的倒台,一夫多妻制也随着历史而湮没了.这意味着无论多鹤多么忍耐,品质多么美好.她也再不会得到一个名分了,这又给了这个女孩另一个巨大的打击,她不但无法拥抱自己的孩子,从解放的那时候起,她也无法在成为张俭的女人了.她的身份变成了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与三个孩子,与张俭再无半点名分瓜葛. 小姨算是半个娘家人,多鹤还可以继续住在张家,但每天面对着自己的骨肉却无法开口相认,其实比相隔千里更加痛苦.而张俭,在这个时候,慢慢地对多鹤关注起来,从小说去看,我觉得二人相近与“欲”有很大的关系,多鹤漂亮温柔,而张俭则年轻气壮.扯在一起“欲”的成分无法掩饰.但剧中刻意弱化了这条线,去掉了小说里那些有关于欲望的描写,生育之后的二人再无所谓的男女之事,张俭对多鹤的好感完完全全出于彼此间亲情的关爱,继而让这个离奇的家庭中出现一种本不该有的和谐气氛.但大抵上,对于多鹤自己来说,她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苦涩味道,因为她面前还有一个朱小环,还有一个张俭的‘妻子’存在,那么她和张俭的一切就只能处于隐晦的、不可告人的状态下去办,这个时候的张俭开始爱上多鹤,但他和多鹤还没有到可以面对一切的地步,社会、妻子、同事都是张俭要躲藏的对象,他们之间的这份潜移默化的爱,弱不禁风. 多鹤依然保持着美好的品质,她可以去干活赚钱,为这个家庭忙前顾后,她越发的像孩子们的“小姨”,但追求者的出现,给她的生活第一次抹开了阴霾,她得到了可以选择未来的机会.是张俭、彭瑞祥还是石玉良?张俭是这时候多鹤想选择的,但为现实所不容.彭瑞祥是现实中可以改变生活的,但品质为多鹤所不容.石玉良的感情是隐晦的,让多鹤摸不清头脑.最后,与孩子的亲情,与张俭的爱情让多鹤选择了留下,虽然留下代表则她得继续承受生活的苦涩.但多鹤善良的品质让她无法割舍张家. 文化大革命来了,多鹤的身份开始成了大问题.这个时候的张俭以无心去想新的生活,但出于男人的本性,他也不愿放弃多鹤.彭瑞祥攀上了武斗的尾巴,想靠权利威胁多鹤.石玉良关怀多鹤,想给予她幸福.似乎,生活给了多鹤一个温情的出口,给了她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路,她准备选择石玉良,第一回准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上天似乎总喜欢和人开命运的玩笑.张俭开车撞死了准备和多鹤成婚的石玉良,张俭说是无意的,但多鹤却认为那是有意的.无论怎样,多鹤都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她一直以为相伴的苦涩上.骨子里,她无法和张俭、和三个孩子分别,于是她只能继续过去,继续苦涩. “现实会让人变得陌生”,这话没错,面对诱惑,多鹤的孩子想要揭发她的身份,面对现实,张俭已经无法照顾这个家.面对生活,朱小环重病在床,多鹤只能撑起一切,生活上、思想上.与张家在情感上纠缠了十几年的她已经无法在离开张家了,虽然她的报恩其实早该结束了.故事尾声时的多鹤已经淡定了,照顾张家已经成了习惯,这个时候的朱小环对她的情结也从敌视变成包容,但一切都太晚了.朱小环不是坏人,她是一个正统的、守旧的妻子.张俭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普通的、没什么主见的丈夫.多鹤则是个太善良、太恭谦的人,她无法去夺取别人幸福,那么她自己就只好苦涩下去. 最后母亲来接多鹤时,我已经感觉不到喜悦了,承受了若干年的苦涩绝非一朝的母女相认可以冲淡的,她的生活、她的爱已经无法再挽回了.假如,这故事是真的,假如多鹤离开时我可以在场,我想真诚的对她说:“一路顺风,竹内小姐,好人一生平安.” PS:孙俪身上挥之不去的中国气息很难让人看出东洋气质,虽然她演的很好.但形与神似乎还是无法统一.个人比较中意《紫日》中的前田知惠那类型的演员去演多鹤,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与剧版风格差距很大,个人角度还是更偏爱小说一些. Aiyangmoe 09.11.16
小环这个人物与原著差得太多了
真的挺扯淡的,本来是个好故事。
孫儷實在太年輕、前半段的時候又演的不動聲色。跟閻學晶和姜武兩個演技派在一起飆戲、確實被搶戲了。
实在看不下去
同人作。暗中观察推进剧情。
忍、、
跟着老妈晚饭档。真的挺感人的还。
什么封建残留 当年看的恶心死 孙俪年轻的时候演的都是圣母白莲花的角色 豆瓣赶紧出负分
还是纸板靠谱
跟着我妈大概看了一丁点,不多做评价。就最后那段有点囧是真的= = 不知道几个孩子会不会面对identity crisis呢(才知道原来是改了原著的...怪不得我觉得囧
有中国电视剧历来的特点----虎头蛇尾!
读过严歌苓的原著,才看了电视剧。2012.2.10
看得满脑袋问号❓怀疑这真是严的小说改编吗?但细细一想,严笔下的女性确实与多鹤、朱小环有许多共通之处,永恒地忍耐、奉献,把苦难变成一座独属于女人的“丰碑”,《陆犯焉识》冯婉喻、《一个女人的史诗》田苏菲、《金陵十三钗》十三钗都不外如是。可他喵的张俭又不是陆焉识欧阳萸!一家人以救人一命的至上道德,残酷绑架了多鹤的一生,甚至多鹤前期也甘之如饴,好一场大型的囚禁SM。我妈说:“这个女孩子好像咱们这的女孩子,可是不像现在的女孩子。”我可谢谢了,现在的女孩子终于不用靠把自己献祭出去来获得无用的赞美了。
孙俪真好看~~~~ 看不下去了。。。
那个时候的娘娘还不那么热衷于大女主,不热衷于升官发财死老公的角色。。。多鹤太好看了😭
跟我妈一块儿看,她哭得像个泪人儿...演员到位!原著还没看过,但电视剧本身已足够把这种旧社会的弊病den开让人一探究竟,总之还不错。
孙俪太美 剧情乱改 也就是为了看孙俪
给三星以上的都是没看过原著的吧。
为什么什么故事都要这么曲折呢……
为什么又是孙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