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问,我估计有很多观众跟我一样是奔着主演的颜去看的这部影片。
用四个小故事来诠释一个主题的方式实在不算什么好的表现手法,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把演员脸的价值最大化。
四个故事:婚纱店老板与丧偶设计师的故事,纠结于要不要结婚的空姐空少的故事,追逐音乐梦想少女异国恋情的故事,以及从始至终带着一股对口相声味道的酒店美女老板与做鸭的厨师的故事。
北爱至少还知道要分个年龄阶段,而这个组合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在里面。
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我表姐的隔壁邻居是对门二大爷的外甥一类的方式串联起来,刚开始觉得还好,不幸的是这个桥段已经被用烂了,所以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惊喜。
从故事的内容来说,除开影片的一开始爆了俩黄段子之外,基本也没有什么很扣人心弦的点。
影片一开始,郑恺顺着大发的大白腿一路往上摸,然后镜头一转,王自健跟学徒说吹鸭子要像吹老婆一样。
这两下一出来,还让人对之后的情节莫名的有些期待,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光腚总局不是那么容易被突破的。
除开开头这两分钟以外,后面都是中规中矩的故事,让你感觉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像是在听楼道里的大妈跟你闲聊张家长李家短的琐事。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美女的错误总是能够被原谅的,更何况以上这些都算不上是4位美女的错误,她们负责美就足够了。
换个角度来说,《咱们结婚吧》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四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勾起大家对于婚姻美好的憧憬。
其实用不着剧情贡献,几张脸往银幕上面一摆,对于颜值的占有欲就已经足够唤起观众对于婚姻的渴望了,当然,限于特定的对象。
四位主演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观众把对于她们的美好印象,转移到影片当中;继而把这个印象转移到影片中的婚庆产品的植入广告中去。
好了,说完浮夸的内容开始走走心。
最近开始听李宗盛,反复播《山丘》和《我终于失去了你》。
李宗盛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你甚至可以从他和林忆莲的歌词当中梳理出相当多的内容。
感触的原因,在于工作后的人,在经历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之后,会很容易开始去思考目前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当中,无论是酒店经理,还是逐梦少女,都是在为了事业和梦想追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人的缩影。
在陌生的城市中,随着城市的速度庸庸碌碌的前进,旋转,为了心中的执念苦苦追寻。
不过,然后呢……银行卡的数字增长了就幸福了吗?
名片上的职位升高了就幸福了吗?
居住的场所变大了就幸福了吗?
在飞机遭遇气流之后,机长说生命就是一道减法,我们追寻的附加物,真的是我们最后想到得到的内容吗?
我觉得李宗盛大哥给出了答案:“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
不论影片的形式与制作如何差强人意,但它终究给观众带去了美好,暂且不论这份美好是如何得来的。
在片尾,张靓颖的歌声如泣如诉,讲述着爱情的重要与美好。
不过我更情愿这个时候收尾的是一曲李宗盛。
恋爱是多么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情啊,可是没有爱,要时间又有何意义。
别等到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我不懂谈电影,我只懂谈感想。
我并不是第一次写观影感想。
在许多许多年前,我还给另一部电影写过观影感想。
那篇观影感想被我删除了,原因是里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子离开了我、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也许与所有沉浸于失恋痛苦中的人一样,当时我以为自己不会在爱了。
听说那个女孩子在与我分手之后半年便结婚了。
我不敢去求证分手后的那半年里,不,应该说是在我们那段感情的尾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宁可去相信她的离开,是因为我当时渴求的爱对她过于沉重,同时我没有能力给予她所需要的爱。
那一年,我还在读大三,才失母爱。
回想起那段故事,又沉淀了一下与孙老师相知相爱的近五年,我觉着就与那位女孩的分开并不遗憾。
且不论因为与她分开才有了与孙老师的邂逅,就分开这件事情而言,那位女孩与我的分开算是最美的。
因爱意情感的纠葛而分开固然让人慨叹,但那些因柴米油盐而割裂的感情,更让人感到不忿与无力罢。
与孙老师相识于研究生的时候,那着实是段几乎无忧无虑的日子,然后经历了毕业、就业、无业、自由职业。
以前的同事听见我在写故事,都说拿孙老师与我的故事照搬上来就够了。
当然,我不会这么做,至少目前不会。
但孙老师与我着实一同经历了许多不多人会经历的事情。
迫使我们几乎分开的并不是情感纠葛,即使那段日子我们一直在为情感纠葛而争吵,但真正的矛盾却是诸如柴米油盐的生活牵绊。
面对那些生活牵绊,我的乏力让我一度借着出差回不来的名义躲在外地的酒店里,哪怕经常要与孙老师在电话里争执到深夜、工作效率及精神状况极差,我都不敢去直面她的悲伤。
我们熬过来了。
付出了代价。
而今时不时还会因那时产生的后遗症而神伤。
但我觉得我们不再仅仅是爱人,同时还是生活里的战友。
我们已经不可能也不会分开了。
帮助我们熬过来的,是初心。
初心并不是没有动摇过。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会央她给我唱《两只小毛驴》。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她每次唱着“我有两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的时候,我对她的爱意会汹涌而出,就会极想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去抱紧她。
这份初心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发酵,升华成了面对困难与波折时的勇气,以及面对柴米油盐时的一份坚定。
至少在我看过的爱情电影里,角色们都是幸运的,他们不需要面对柴米油盐。
正如这部电影里,叶雯雯是店长、陈震轩不是顶级也是高级设计师,文艺与李想都是显而易见的家境显赫,顾小蕾与凌霄的工作都很体面且工作中的竞争不算残酷,田海心对她的工作游刃有余而曹大鹏哪怕对鸭子极度痴迷却也体现着他一门专精的巨大价值。
他们只需要面对爱与不爱、想与不想,要不是“以为不是你结果还是你”,便是“以为不是你怎么会是你”,又或是“我认定是你果然就是你”,兜兜转转总能圆满。
但生活不是这样的。
至少我对生活的理解,完全不是这样的。
很多年来,我都是不看爱情电影的。
似乎大部分的这类电影都只谈爱与不爱、不谈柴米油盐。
爱与不爱、想与不想,只是一种分歧,但柴米油盐是爱情的终身死敌。
就像我自己脑补的,叶雯雯迟早要面对陈震轩亡妻在他及孩子心中留下的痕迹,她会困惑自己接受陈震轩到底是不是因为一时的感动以及一时的母爱泛滥。
是的,陈震轩爱她,很厚重的爱,但他也不敢承认,因为一旦承认便似乎是对亡妻的否认。
那句“遇见你是最美的事情”(非原句),只是一时冲动写下的话语。
陈震轩是挣扎的,爱得是偷偷摸摸的。
冲动过后,柴米油盐的日子一过起来,叶雯雯会发现的。
文艺因李想而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快乐,但快乐并不如苦闷那么显眼那么恒久。
李想在校园里或是成就斐然,但且不说国外和国内的氛围,单说社会与校园对一个人价值的认可根本不是一回事。
柴米油盐的日子一过起来,他们迟早还要面对对自我价值的困惑。
挣扎、否定,将任性和他人的包容当做发扬个人风格、不谈责任的借口,是文艺青年的通病。
这种病的结果,往往是经过系列合理化之后看似洒脱的离开。
顾小蕾终于收获了她一直期盼的婚姻,可她并不见得了解感情的本质。
凌霄最终向她求婚,并不是因为在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忽然的想通了,而是因为爱她、害怕失去她而满足她。
许多女人向男人索求安全感,她们往往以为男人怎么做了便能获得,但这种获得只是假象。
安全感源自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自信,这种肯定与自信,顾小蕾没有。
柴米油盐的日子一过起来,因为爱她,凌霄还要付出更多、更多,哪怕觉得到了自己的极限,也仍要付出更多、更多。
相比之下,田海心与曹大鹏踏实多了,他们遇见的正是柴米油盐的日子过起来后出现的问题。
曹大鹏与田海心离婚来源于他对她的爱、对她一时嘴硬的深信不疑,以为那就是她想要的,但他反应过来了。
田海心放弃了事业投奔于家庭是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在生活中某个时期自己所需要担任的某个角色,这种角色的变化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经历数次。
他们沉淀下来的,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而需要的智慧。
收获的,是守护他们初心的壁垒。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只谈爱与不爱、不谈柴米油盐,很浅。
那不是我们生活的模样,更不是生活的升华。
从看电影的角度来说,不谈柴米油盐、只谈爱与不爱,很美。
或者生活已经多多少少让人不堪了,又何必在电影中继续提醒着大家生活的瞬息万变、举步维艰呢?
最后,冲着孙老师一句“这是近年来看过BUG最少的爱情电影”——是啊,在飞机上顾小蕾身边的座位神奇的空置着是因为她同时买了凌霄的飞机票,四星吧。
何况,这部电影再怎么浅,或浓或淡的,是想给人一份暖意。
2015-4-3 1:10 初稿睡觉了,想得起来又有空的话再修改吧。
四个故事,一一点评一下。
有剧透,慎点。
第一个故事,机长和地勤的恋爱。
谈了这么多年其实也不容易的。
飞行员在中国的收入相当可观,因此嫁给飞行员是很靠谱的。
只是中国航空业里机师是(传说中)受诱惑比较多的行业,每天上了飞机第一件事是翻牌子,哦不,翻检查单。。。
跑题了。
那么,小姑娘想结婚但是男人犹豫不决怎么办?
赌气走人是不对的,因为一不小心搞砸了就要从头修炼。
几年的修行都付诸东流了。
男人本来也没想把你甩了怎么的,没必要玩最后通牒。
正确的做法在另一个故事里已经暗示了,就是让婆婆介入施压。
中国男人可能对女人不好,但对娘亲绝对是孝顺的。
第二个故事,厨师长和女高管的离合。
职场的恋爱是很麻烦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混淆事业和私生活。
尽管如此,女高管还是嫁给了做了大半辈子鸭的厨师长(咦?
)其实小两口的主要矛盾是家里谁主外谁主内的问题。
两个自认为是成功人士的人一旦结婚,其中一个人有可能要放弃自己的前途来顾家。
这是个很难的抉择,因为两个人的事业都很成功,谁都不愿放弃(电影里好像没有事业不登顶的例子)。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我觉得现实中大部分的男人很难接受老婆在事业上比自己突出的事。
当然,也有像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这样的人,结婚之前,好好聊聊吧。
第三个故事,大龄女青年恋上钻石王老五。
其实这样的喪偶父亲是女青年的最爱吧,有事业有钱,成熟还有经验,连孩子都是现成的(我前女友也恋上过喪偶的单亲爸爸)。
其实我不反对也不反感这样的选择,只是这样的单亲爸爸会非常在意这个女人够不够成熟稳重(比如那两部西雅图电影),因为他们已经过了玩乐的年龄。
另外最难搞定的还是孩子。
从阿姨到妈妈,孩子的心里也要花时间才能完成过渡转型。
不是说一两次救急就能够让孩子叫你一声妈的。
顺便说一下那个前男友的角色,二逼到不现实。
第四个故事,恋爱七年vs相伴七天。
这表面上看是个出轨与否的问题,其实往深里看还是个男女双方事业前景的问题。
注意,不管是电台主播的男友,还是想做小提琴手的姑娘,还是那个意大利顶级乐团都青睐的程咬金,三个人如果都坚持各自的事业的话,最终很可能都是分手的节奏。
程咬金虽然说你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他在业余还要做导游来打工说明他目前经济还不宽裕。
一旦有机会进入乐团的话十有八九不会犹豫。
小提琴手出轨也好,和程咬金决裂也好,都有可能是悲剧性的收场,因为她的心里总有另外一个他。
写得比较乱,鉴谅
2010年,随着《媳妇的美好时代》与《黎明之前》等电视剧的大热,导演刘江逐渐走向公众视野;去年,其凭借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一举获得上海电视节及金鹰奖双料最佳导演;今年4月2日,由他执导的电影版《咱们结婚吧》也将登陆院线。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他首次执导电影,感觉他是影视圈难得的顺风顺水的型导演。
其实早在2008年刘江就推出了自己第一部电影《即日启程》,却因行业中诸多缘由让其铩羽而归。
在更早之前,其第一部电视剧作品《铁血青春》,因赶上政策问题,无法在黄金档播出,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讲,这不但使作品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力,并且连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
之后刘江的命运依旧没见好转,第二部作品《岁月》,又诡异地遭到雪藏,直到五年后才得以播出。
当再次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刘江导演却说,“眼前的一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版《咱们结婚吧》中剩女、恐婚、恨嫁等主题线索,大多是对剧版《咱们结婚吧》的一个加强升级。
在之前的剧中,这些话题都是分布在主线之下的几条辅线里,到了做电影的时候,刘江导演就想着整部电影要由四个故事来组成,于是之前剧中的那些线索就被集中起来,进行了新的改变与细化,便诞生了这样一部与之前电视剧故事完全不同的电影版《咱们结婚吧》。
姜武在最初看到剧本时,曾有些遗憾地表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长剧本,最终都变成了四分之一多少有些可惜”。
但在刘江导演看来,拍电影与拍电视,就如同一级方程式与野外拉力赛,一个需要赛车拥有“高精尖”的核心,一个则需要“皮实耐用”。
现在这样的呈现,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选择,既能将之前恨嫁,恐婚的主题延续,另外还可以去探讨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如果没有爱要不要迈进婚姻,到底是要嫁给习惯还是要嫁给自己的婚姻”。
也因此剧版的《咱们结婚吧》像是完满的一个感叹号,而电影版的《咱们结婚吧》却是一则问号。
事业与婚姻选择哪一个?
是否该踏入婚姻的殿堂?
爱你和你爱的到底怎么选择?
多重的问号不仅展现在银幕之中,同样也是观众再所难逃的问题。
在刘江导演看来,现如今的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剩女”“恨嫁”等诸多现象一样,是社会的进步一种表现,因为想要通过嫁人而改变命运的女人早就嫁过去了,只有那些对爱情对婚姻有执着追求的人才会剩下!
表面上看着冲突,实际却还是情感问题。
女人生气永远是情感没有得到满足,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全感,而解决的办法,最后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爱”。
在刘江看来,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就是爱在当下、爱在身边,要珍惜眼前人。
让“爱”将最本能的自己所唤醒,而不被其他的一切事物,蒙蔽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讲就是,“眼前的一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实则为一句佛语,给予你一种面对任何困难、灾难的淡定,也让你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抉择。
说起剧版《咱们结婚吧》,首先逃不过的肯定是桃子的扮演者高圆圆,电影版也是如此。
高圆圆就《咱们结婚吧》的一个“标签”哪里都不能缺少她的存在,“电影版没有她就不合适了,第一个锁定的人就是她,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她的存在能让电影和电视剧产生一点互文的联系。
”之前的桃子在电影版里则变形升级为叶子,性格更加任性与骄傲,比起之前的“国民女神”,已看过戏的观众则大呼其为“爱情女王”。
回忆整个的拍摄过程,对于高圆圆来讲,最为打动她的一句台词是戏中男友将她从前任婚礼带来之后说的“你饿了吧,我帮你下一碗面”。
生活中那些朴实的默契全融化到了这句台词之中,“昨天的事不用再提了,我只关心你当下好不好”。
“女王”被润物细无声的感情所俘获,不再纠结与往日情感地得失之中,下定了自己一生最幸福的选择。
姜武与刘江作为朋友,早就具有了那种同风雨共患难的默契,二人因《铁血青春》第一次合作而相识,在那之后“虽然戏被政策性裁掉,但交了很多朋友,他们从来没有对我的能力有质疑,并且还给我今后提供了很多机会”。
而姜武就是这众多朋友之中的一个,刘江在彼时与姜武建立了信任与了解,在之后便有了更多的合作,有人打趣的说,只有在刘江手中姜武才会被挖掘出不同的可能。
从硬朗阳刚的军官,到这次魅力温暖的大叔。
在刘江导演的作品里面姜武好似无所不能,“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十分的上心,用心去揣摩每一个角色,这次其扮演一个拥有一双巧手的‘暖叔’,不但要拥有温柔的眼神和缜密的心思,还要会缝制婚纱,带蕾丝的那种,原本以为拍的时候会很别扭,但实拍的时候却有模有样的,后来才知道,他专门为此还学习了一段时间。
这其实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不论是姜武还是他这次饰演的角色,都是带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这才是生活中幸福感的真实来源”。
除此之外,阳光大男孩李晨,文艺女神郭碧婷,以及郑恺与陈意涵,刘涛与王自健的加入,在增加电影星光度的同时,也会比剧版更加时尚新颖,抛弃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纯粹地谈个恋爱。
在刘江之前的家庭剧中,并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情节逆转,更多是体现一种生活细节的流动。
从电影版《咱们结婚吧》中我们可以看到,片子的节奏更为明快,冲突更加激烈,当然导演对于生活细节把控依然存在,再加上刘江导演在电影处女作《即日启程》中,就以显现出通过剪辑与冲突对于小人物心里的刻画展示得技能,使得电影中那些细微的生活记录,总在不经意中拨动人们的心弦,电影的四条主线有对于电视剧的继承,也有刘江自我的探索,他并没有自以为事地沉浸在电视版的成功之中,而是主动在电影中挖掘更多让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生活感受,讨论当下人们所关注的生活热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当下人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对于婚姻的期许与恐惧,然而这些东西并非来自自己的内心,反倒是受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比如盲目的攀比心理,或者童年家庭生活不幸所带来的阴影,在无形之中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于婚姻的抉择。
而这些其实是非理性的东西,也并非是自己对于爱最为单纯的理解,面对恐惧,恨嫁等诸多问题,“也只有爱才能战胜一切,并迫使自己勇敢的去做出抉择,面对自己内心最为真切的感受,活在当下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也正是因此,电影到最后讲述的是三段求婚一段毁婚的故事,“幸福并没有标准答案,电影只是生活片段”。
刘江导演希望“这部电影会像一面镜子,关照到每个人的生活,能让你看到你自己,开心也罢,流泪也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当下的那个幸福答案”。
nothing&Liu jiang n:在你看来电影与电视剧最大差别在哪里?
L:有两句话可以来描述这个问题,第一句是“隔行如隔山”,第二句话叫“隔行不隔里”。
电影和电视剧是看上去相近,实则相差很远的两门手艺。
相近是指都是讲故事,而电影是“在一个黑屋子里一次性的集体收费观赏”,电视剧则是“在明亮的家居环境下分段的(可以有一搭无一搭的)孤独地免费观赏”。
这种观赏形式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故事的讲述上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
n:为什么会选在这样一个档期,对票房会有怎样的预期?
L:是电影的制作流程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在春节后的这个档期上映,因为电影在春节前才能完成全部的后期制作,这样就势必赶不上春节档了。
我们要给作曲充分的创作时间,我们要给调光调色充分的时间以获得最优质的画面。
想要获得完美的效果,就需要充分的时间。
说这些,只为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绝对不会为了抢进度而牺牲质量。
我们坚信,好饭不怕晚;我们更坚信,不是档期成就电影,而是好电影带热档期。
n:《即日启程》之后,为何不再进行电影创作,现在又为什么而回来?
L:2008年拍摄的《即日启程》是我的电影处女作,当时的电影市场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即日启程》尽管在业内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由于操作不当,最后的票房成绩没有达到预期。
我当年可以说是负气离开电影圈的,之后就全情投入电视剧市场,陆续拍了一些电视剧也得到了些成绩。
一转眼5年过去了,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红火,我本人又是学电影出身,自然想再次投身进来。
n:看之前的片花,有很多斗嘴欢乐的画面,有没有哪些个场景是你比较难忘的?
L:每一次拍片的经历,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成为了我事后难忘的回忆。
这次唯一的不同,是我们剧组经历了四次“杀青”,因为我们有四对男女主角,每一对都是相对集中拍摄的,所以每一对男女主角的杀青,都像是一部戏的杀青。
一部戏四次杀青,成为了影版结婚最让我难忘的记忆。
n:您最注重演员身上哪些方面的东西,又是如何挖掘演员身上的潜质的?
L:我一直认为导演塑造人物,是从挑选演员开始的。
演员选对了,角色塑造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做的工作,不是让演员去靠近角色,而是帮助演员从自身去寻找角色。
不是向外找,而是往内求。
这种方法,往往能激发出演员很多不被自身察觉的潜能。
对于演员来说,我认为最后拼的还是文化修养。
n:剧版《咱们结婚吧》之后,关于恨嫁、逼婚话题的戏也越来越多,为何还有信心做一个重复的题目?
L:电影大师雷诺阿说,“怎么讲”往往比“讲什么”更重要。
所以题目不怕重复,关键是你怎么讲得精彩。
电影版结婚相比剧版,结构与形式上更时尚新颖,更易于年轻人接受。
内容上跟剧版完全不同,更强调“爱情“的元素,更浪漫、更感人。
在机房看过粗剪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不是红着眼睛离开的,这种效应在影院一定会被放大很多倍。
n:怎么看待现在社会恐婚、逼婚的这种现象?
L:恐婚实际上往往是有两大类,一类是永远想保持着谈恋爱的状态,不想负责任,或者他认为负不了责任,老是想把持着恋爱的状态;另外一种是他想负责,但是他怕负不了责,恰恰他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所以他不敢迈进这个婚姻。
现在是因为社会进步,人性的独立,就是女的不一定要靠嫁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好比恐高,你明明知道你掉不下去,你就是害怕。
就比如说有10厘米厚的玻璃,你看着下面,走过去,你就不敢走。
所以最后我们给出的答案就是,比如你恐高,后面有一只老虎追你,你跑不跑?
你必须跑,最后的答案就是只有爱才能战胜恐惧,当你意识到要失去这个人了,你要错失的时候,就不会恐惧了。
原文刊登于《时装男士》2015年03月刊 部分内容有所改动转载请署名
从我大龄单身的角度来说,结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个男朋友是大四谈的,陪着念研究生的我一起到了上海工作,爱上了自己已婚的上司,分手;第二个男朋友热爱奢侈品,本来也不在稳定工作状态,经济托付给了虚荣心,分手;第三个男朋友离异有女,于是父母强烈反对,还是经济问题,分手。
中间插曲不提,搞得我现在提到结婚就担惊受怕地想看人家钱包。
人长大了,有能负担自己欲望的一部分,也有负担不了的一部分,想着两个人一起,是为了能看到更好的自己,包括过更好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可惜电影还是不让你们看见现实的好。
于是所有片里的人,全都不会为经济烦恼,他们基本上在一些奇怪的细节上有了争执,然后哭哭笑笑。
第一对,高圆圆和姜武。
想和电视剧一样惊叹,你都美成这样了何以单身啊。
婚纱设计师的设定十分古典,也就是在娃他娘去世那会儿开始暗恋婚纱店长一直不敢言语,默默做着她的黑骑士。
最后速写本像菠菜罐头一样催生了他的勇气和力量,直接结婚去了。
明道演的前男友倒是比暗恋者更真实的存在,因追求事业而委身泼妇,算是全片唯一一个渣男,其余男性角色全部光环耀眼。
第二对,郑凯和陈意涵。
乏善可陈。
就是个男的不愿意结婚,女的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依靠而搞点小动作,结果男的怒了摆谱,把女的逼走以后才觉得不对啊亲爱的我们还是结婚吧。
但说实话这对儿演技是最值得表扬的,无论是在负责帅的部分还是负责戏的部分。
第三对,刘涛和王自健。
观众朋友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组合方式,彪悍妻和居家男。
烤鸭厨最后那段表白简直能让所有男人骑士之心奋起。
说的是娶了她就要拼了命的爱他。
我从来不那么认为,我的婚姻观讲的是步调一致,而不是一方要拼命,那样我压力好大,因为我给不了那么多,麻烦您也悠着点好了。
第四对就跟原著《结婚前夜》一样奇葩,无法理解。
如果你不爱他,那么七年是怎么过来的;如果你爱他但是他犯了错,墙外的风景也值得顾盼。
问题是他啥也没做错,最后还温文尔雅地希望你过得好。
神逻辑啊。
郭碧婷在这里还给拍丑了,分分钟让人盯着她的鼻子,总觉得脱离了地心引力。
表情寡淡,除了哭起来。
李晨还行,主要是角色性格不错,大概是在意大利生活久了,那种对于生活没心没肺的热情真是国内男人比不了的。
于是这名叫文艺的女青年就顺理成章地逃婚了,算是对广大文艺女青年的暗讽么。
总体来说,故事不错(因为反拍改编起来不怎么吃力),节奏不错,音乐不错,演员演得其实也不错(按照他们从前的作品来比较)。
算是一份中上的作业了,只是看完了,我依旧没有升腾起想结婚的欲望。
剧情每一步基本都能猜着,典型的麻辣烫式。
植入广告明显。
和连续剧有一些联系。
后期配音的吧,真是一点现场感都没有,音量和嘴型都不太对。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高圆圆、陈意涵、郭碧婷、刘涛,看到了很多面部细节。
高圆圆和刘涛就是老了些;陈意涵没有刘海就不太好看;郭碧婷嘴有些斜,伸头动作不好看,总觉得只适合演失足怨女。
屠龙岗还跑了个龙套。
首当其冲来谈谈四个女主,活生生四个玛丽苏。
Everyone loves you。
伤害你的人最爱的是你,对你好的最爱的是你,偶遇的音乐家最爱的是你,逃婚决心抛弃的那个七年男友最爱的是你,浪子不羁但最爱的是你,连只喜欢烤鸭的他无论如何最爱的还是你。
再来谈谈剧情。
剧情是很没有新意的:叶雯雯那一段,一看男方在工作室画婚纱,我就知道最后肯定有画有她的手稿,必须有手稿,必须被她悄悄看到;爸爸必须没有时间参加儿子活动,雯雯阿姨必须帮儿子亲子互动。。。
文艺那一段,遇到困难男友一定不会接电话,一定会打电话给导游,导游一定会爱上她。
导游一定会去装神父,她一定会不知道导游在装神父,导游最后一定会变成高富帅(指挥家,受意大利著名乐团邀请。。。。
)晓蕾那一段稍微好一点,但是内容设置太简单,戏份也不多。
当然剧情也是可以预料的,凌霄回家,晓蕾一定不辞而别,一定追到机场,一定最后被追到。。
刘涛演的海心那一段是四段中最好的最真实的。
演技是电影里最真挚,笑料也比较多。
其他几段加上诸如圆圆们一如既往同一水平的演技和这些老掉牙的情节设置,完全说不上感动。
不过整部戏音乐很好听,意大利风景之美丽,让人神往。
整部戏让我感觉我都可以是编剧,编剧太没有想象力。
把前三十年的东西稍加改动又搬上来企图赚取眼泪(当然也有不少人很感动,但是更多的是感动结婚这件事和自己的经历吧我想)总体来说,就是休闲娱乐的电影,看看就行了,毕竟知道一定是happy ending。
一定是我爱你你一定爱我,我想你在这里你马上出现。。。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的勇气更加珍贵一些
印象中,刘江导演还是不错的,看过他的《即日启程》,富有黑色幽默和喜剧色彩;《黎明之前》捧红了一直红不起来的吴秀波,电视剧版《咱们结婚吧》也实现了高收视。
这次尝试一个都市爱情电影,用的是串珠式的结构,将四对情侣的爱情故事组合到一起,结构上看起来倒也流利顺畅,无缝对接。
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出了一段字幕之后突然蹦出来的。
飞行员专门跑去谈恋爱了,乘客弱弱地问:“Excuse me!
请问你走了谁来开灰机??
”这时电影带着点自嘲的意味,有点间离色彩,演员状态都很放松,感觉以前那个带着幽默感的刘江又回来了。
电影探讨的是婚姻的话题。
如今,连90后都已经到了适婚、甚至晚婚的年龄。
大量的“剩男剩女”如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因为在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实现的年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钻入传统婚姻的窠臼,即便是“大龄剩女”们也不愿意随便找个人来屈就。
在对待婚姻与生儿育女的观念上,年轻人与老一辈的观念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影片首先肯定了婚姻的纯洁与神圣性,洁白的婚纱、庄重的仪式、婚礼上的感人瞬间,都在诉说着婚姻的必要和美好,表现着传统的回归。
但也有对自我、对道德的坚守,不为了婚姻而婚姻,坚决等待属于自己的缘份的出现,就像主题歌里唱的“终于等到你,幸好没放弃”。
这部电影也可以称得上是明星云集了,一张又一张的熟脸,组合在一起,考验的是化学反应。
比较喜欢的是王自健和刘涛这一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王自健,真的还有点“贱”。
和在“80后说相声”里一样,他在电影里也一样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和相声里的“建国”“蛋蛋”“赖宝”一样,电影里也有一个“二蛋”这样的倒霉鬼供他消遣。
看电影时,疑惑1984年出生的王自健和1978年的刘涛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身边的同事说:“说相声的,不都老得快吗?
你看看郭德纲。
”我点点头:“不错。
有道理。
”看来这一行真是拿自己的青春换别人的微笑啊。
李晨给我乐着了。
多次看到他在电影电视剧中友情客串,基本都是吊儿郎当不着四六的角色,在我印象中,他已然正经不起来了。
所以,看到一贯以“屌丝”面貌出现的他在电影中扮演高大上的音乐才子时,我瞬间穿越了……尤其在指挥台上激情奔放地比划时……真想提醒他一句:哥,你已经被自己玩坏了啊。
和闺蜜去看的。
说真的,很一般。
电影院里面我一路发表高见,鄙视溢于言表,倒是一贯比我严酷的闺蜜来了句,你好挑剔,看个电影至于么。
是啊,不至于。
但是,至少不要侮辱我的智商,好吗,导演编剧答应我。。。
全剧就是导演的个人意淫,对婚姻这件事情高度认真却又高度敷衍,该结不结,不该离却离。
醉了
第一回说走就走文艺婊,异国他乡遇男神。
中国大妈多奇志,不远万里为做媒。
七年之痒太浮夸,从此文青一生黑。
好男决不当导游,好女不可独自游。
第二回分居不分床,都是耍流氓。
领证无宴席,都是待分离。
家里老婆强,早晚要上墙。
想保婚姻好,首选丈母娘。
第三回我国欲女哪家强?
超过三十如虎狼。
一怕大叔暗恋狂,二怕剩女入错行。
三怕前任来搞怪,四怕同事秀恩爱。
只要满足这四点,趁早准备份子钱。
第四回台妹热切盼一统,奈何陆仔打太极。
青年男女不上床,就像豆浆不加糖。
同事纷纷同居忙,医院机场和投行。
旅途劳累莫大意,套套千万放裤兜。
结尾李晨拿出心形石头,这电影就完美了。
只是为了看高圆圆和刘涛....................无奈剧情实在太烂无法不快进
在这样的电影中,人很难像人,不是像木偶,就是像僵尸。
差倒不差,主线还是放在高圆圆和刘涛这边,偶尔有些情绪和细节尚可。其它两对基本就是在瞎写。越来越多的这种拼盘式爱情片出现,因为它最好写。因为大部分的国内编剧都没能力本本分分完完整整的讲一个好看的爱情故事。
姜武一星、高圆圆一星、郭碧婷半星、刘涛半星、电影半星。
结婚不一定是和那个最匹配你和两厢情愿的人,但他一定是个懂得疼惜你的人,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坟墓,它让女人在心灵上不再漂泊无依,也把两个人的感情上升到更成熟的阶段。很实在的剧情,没有对爱情和婚姻的鼓吹,演员很混搭,但总的看下来没有违和感,对婚姻有过渴望的女性,应该会潸然泪下。
120分钟还是有点太长了...
有颜值,有泪点
ido大广告片~
拼凑的故事...也就看看高圆圆
远远没有电视剧好看
公映
这片我竟然看的感动了
不错,不错,六分在国产爱情片里算不错的了
李晨是个高手!
30/100 一群想蹭剧版热度的结果蹭了满脸灰。
那么问题来了,最后是谁在开飞机呢?
非常老土的那种赶鸭子上架模板电影,过气的韩国都市爱情片或者大堆的发生在洛杉矶西雅图的浪漫爱情喜剧。该怎么说呢?至少编导对这种最简单的类型的熟练程度,算是已经达到国产良心的地步了吧。呵呵。要我可能会把鸭子之恋那段扩充,毕竟另外三个既缺意义,又很飘忽。
也就看看王自健。
居然还行!四段故事穿插结构要做得自然本来就不易,还能让观众关心其中每一对,或许与几位女主的颜值也有关系。不乏槽点,但有浪漫,有泪点,也有感触。在都市爱情这个类型里,是个above average的作品了。从几对人物的交织到恋爱关系里的细节,都有一些能记得住的比较有新意和诚意的设计,三星推荐。
田海心 葉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