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当尼采哭泣》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当尼采哭泣》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命狙击音乐脚步lovingYou我爱你Ⅱ战火中的芭蕾囧人之越挠越痒龙虎制霸虎纹少女任侠学园钢之炼金术师虎头要塞之电流追虎擒龙山花烂漫时你往何处去动物奇缘凡尔纳的伟大冒险长安的荔枝虎口彗星来的那一夜健康又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理想主义者无口的森田小姐OVA源·彩虹不得安身偷偷藏不住神探阿蒙第七季杀回归家路情殇本田小狼与我街头舞王桃花梦

《当尼采哭泣》长篇影评

 1 ) 当孤独哭泣

失语的痛苦啊,明明很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

我喜欢这个电影,正好和我上学期看的一堆书联系上来了,哈哈。

只能随便说点,失语真痛苦啊各位同学。

 2 ) 人生若只是草稿

我们在生活的跑道上奔走疾驰,却轻易忽视与自己内心对话。

直到有一天,猛然走到“半百”的岔路口,看看前途,回首来路,心中浮出无数个问号:我正努力做的事情真的令我满意吗?

真的有意义吗?

我得到了我25岁梦想得到的一切了吗?

我的家庭幸福美满吗?

……这些发端于中年的危机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人生的再度检视。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自由的我可以左手拿橡皮右手握水笔,那么人到中年会作何打算?

布罗伊尔、尼采如是说:【布罗伊尔:人生就是在偶然之中寻找必然】平淡的生活期待色彩,就像静止的湖面渴望蜻蜓一点。

布罗伊尔沿着父亲设计的生活奋斗拼搏,按部就班却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迎娶一位美丽贤惠的大家闺秀,拥有人人艳羡的身份和地位、家庭和财富,但是对生活无尽的失望以及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却攫取着他的心。

用他的话说,“生命就像是一场意外”,奋斗是自己的拼搏是自己的,但选择却不是自己的,一切如同履行既定程序一般,他陷入“文化无意识”的怪圈。

他被生活所绑架,厌倦了眼前的人事,同时又丧失了对未来方向的控制感,他的内心在大口地喘着粗气,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沙漏在争分夺秒地蚕食自己。

如果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布罗伊尔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做困兽之斗,他要激情四溢的人生、要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快感,这样做既是出于对已逝年华的补偿,更是源于对“本真”的追寻——究竟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当下的生活意义何在?

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满足了我全部的欲望吗?

——安娜•O的出现即是这种想法的客体化,为布罗伊尔继续审视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他的“超我”手持道德的标尺正襟危坐,“义务”二字仿若选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铮铮发亮、寒气逼人,叫布罗伊尔怎能越雷池一步?

更何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布罗伊尔又怎能用假想的人生去“剪切-粘贴”实实在在的人生呢?

于是,充斥着幻想的场景在布罗伊尔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刺激而讽刺。

幸而,布罗伊尔的身边有弗洛伊德这个好学生,能为老师施展催眠术,使绝大部分被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想法得以集中爆发。

离家出走背妻离子,千里迢迢众里寻她却遭遇背叛,目瞪口呆——他抽搐着啜泣着,但不肯停止催眠,因为新生的后果始料未及。

从催眠中惊醒重回现实,布罗伊尔倍感欣慰,不仅验证了尼采的“恋母”猜想摆脱了“爱恋”的迷思,而且庆幸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用意识去整合无意识”,布罗伊尔的人生看似像尘埃一般做着布朗运动,然而实际却是难以超越的完满归宿,至少与已在催眠中被验证过的人生幻想相比是如此。

布罗伊尔是幸运的,他可以以催眠的方式体验神秘的未曾经历过的生活,那么尼采呢?

【尼采:人生的终点指向孤独】在片末,尼采哭了,那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泪水。

他曾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告别孤独,但却最终又深陷进孤独的漩涡。

就像布罗伊尔所说,课堂哲学和生活运用原本就是两码事。

尼采的哲学是犀利而悲悯的哲学,他痛斥社会道德与准则的流失,因为他看到了穷途末路的人类未来,这是连上帝也无法救赎的。

他曾试图拯救一匹马,在被马无情地踹倒之后仍站起身对马以礼相待,我想这也是他对整个社会所持态度的一个隐喻:我帮你,因为我爱你。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鲍鹏山对他的评价是“眼极冷,心极热”,我觉得用这句来形容尼采也相当精准。

他心底的热度如此炽烈而不加掩饰,以至于灼伤了周围常温的人群,人们视他为无法沟通难以理解的另类,他就像查拉图斯特拉一般被普罗大众当作奇异的独角兽逐出视野,一个人默默忍受孤独。

但他,宁愿与孤独为邻,也从未妥协,因为他的心灵沐浴着神圣的“济世”之光。

这是成长在精神家园的他,而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人。

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隔绝了他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了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加之沿袭精神生活中的“高自尊”,他把自己的尊严高高悬置,神圣而不可侵犯,一旦对方有“进攻”倾向,他便拿起自我防御的盔甲予以反击——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气场的冲撞。

尼采对“权力”有着相当固执的理解,那就是他渴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不愿接受催眠就是出于对“让渡权力”的恐惧,在他的爱情观里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

他希冀得到爱情的滋润,与莎乐美的相识相知是他人生中一段最美的邂逅,于是他在第一次约会时便激情澎湃地跪膝求婚,不料遭到断然回绝。

对于这段感情的挫败,与其说是囿于他对莎乐美动机的错误理解,还不如说是当他心甘情愿开天辟地交出“主动权”而被拒之后受到重创难以重振旗鼓,就如同当面遭人掌掴一般颜面尽失无地自容。

所以,直到最后,当布罗伊尔医生幸运地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法找到了人生的平衡,与此戏剧般相对应的是,尼采孤独地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赴无人识己的地方继续过着孤独的生活。

所以,尽管尼采的孤独是文人式的孤独、伟大的孤独——他和庄子一样,也是一棵在人类精神家园孤独守望月亮的树;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孤独又是苦行僧式、西西弗斯式迂腐的孤独,对“权力”的固着遮蔽了他对于“权力亦可流动”的见解(正如“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与生命、与永恒的历史相比,“权力”又是一个多么短似惊鸿一瞥的东西啊!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我真希望尼采可以绘出无数张更加灵动的图景。

***********************************************人生若只是草稿,我们便随时有机会修正它,但这个假设终究经不起事实的追问,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嗟叹,因为只要是不断审视的人生,都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3 ) 思想的轮回

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改编作品,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导演完全是在独立的讲故事。

影片的美术很清澈,让我们在观看时更为冷静,这对于需要理解的大段台词是有帮助的。

片中通过几次嵌套,使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立体。

有意的安排将人物关系相互转换,尤其是那个绝对的主角约瑟夫·布雷尔(主角并不是尼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影片中是一个最多彩的人物,不仅扮演着尼采的医生以及尼采的病人,同时也扮演了我们——尼采的读者,他代替我们经历了一遍在尼采世界中的奇妙旅程,这个过程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很多读过尼采著作的人会颇有同感,这种感受需要亲自阅读理解才能体会。

尼采最终留下了热泪,一个最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会本能的向往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即便那很短暂,当尼采发现这种短暂其实是种常态时,他被激怒了,疯狂的非理智的给卢·沙乐美写那些恶毒的具有攻击性的信,发泄他作为一个非超人的情绪,这说明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超人,那只是一个被平面化的书本上的概念罢了。

影片有好几段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的一段,开始时不经意出现的怀表到了后面成为我们认清嵌套的关键道具。

医生抛弃了妻儿坐上了火车,这和我们在初读尼采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仿佛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随后他来到了贝莎的面前,发现他对贝莎的情感和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和我们企图认为尼采就是真理之时却听见尼采对我们说“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时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医生在返回家中的途中和想象中与尼采对话,尼采告诉他“你要想变得更坚强,首先要一无所有。

”这里的确显示出了尼采惊人的心理学天赋,无论是电影中的表达还是我们在读尼采的著作时,都能发现,我们的心理变化一早被他掌握了,并且他会恰到好处的辅导我们从这种彷徨和空虚中继续向前走;通过这次催眠,医生最终走出了此前的焦虑,正视了眼前的现实生活,并泰然处之。

这个过程看似是多余的,甚至一些人会认为是自取烦恼,但真正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一切虽然没有变样,但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4 ) 尼采的,太尼采的

就像《情遇尼采》这本书的序中所说:尼采不需要辩护,而是理解。

历史上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不是弱者。

这部电影,将尼采下降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我也不是说要将尼采抬到如何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只是,这部电影里,谁真正抛弃了信仰?

无非是重新审视了信仰下的生活,生活乏味,而信仰鲜活,而那个主角正是重新在信仰下找到了生活。

他打破了多少?

不过是生活。

有人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是悲伤的,他想让人们再找到上帝。

相信这也可以是拥护者的说辞之一。

那强力意志的绽放呢?

最终绽放到了家庭生活了?

最终绽放到一直以来的无聊和忍受了?

主人公若是真遇到尼采,有如此这般的一段交流,他能获得的永远只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愤怒与嘲笑。

这部电影或使人感谢尼采,就像西方国家感谢马克思一样。

马克思帮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尼采”解决了人们的人生问题。

但是,不论是尼采还是马克思,不过是被人把自己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东西拿来用用,而那些不利于他们的,他们会装作没有看见。

或许,这部电影改成一个人看着尼采的书,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反倒无妨,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尼采。

但是当遇到尼采,还企图有如此的感动,那简直是妄想。

再说说弗洛伊德吧,一个基本被心理学界抛弃的人,一个开创者,而非奠基人,当然了,奠基人也被心理学界“抛弃”了。

多好玩的一个学界。

若真如电影所说,他能有机会接近尼采,估计他会是第一个疯掉的人。

弗洛伊德一直不看尼采的书,因为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原创早就被尼采说透了。

一个可悲的人。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成:当弗洛伊德在哭泣?

这个弱者需要辩护。

 5 ) 当尼采哭泣

“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6 ) 风萧萧兮易水寒

看完《当尼采哭泣》,不能说看懂了全部,但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尼采和布雷尔医生经过一番相互的“治疗”,成为了交心的朋友;布雷尔邀请尼采去他家里做客,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见见面,吃吃饭,尼采却决定告辞了。

他是一个孤独的旅人,他要继续走他孤独的路,充满个性化的路。

他也激发了布雷尔医生的一些东西,至少让布雷尔医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新,他刺激了布雷尔医生去发现自己,去勇敢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结尾的有趣在于,他们深深拥抱,但却要彼此分离。

有点像庄子说的,相忘于江湖。

我对基督信仰也抱有类似的看法。

基督教如果成为一些人懈怠和逃避现实的温床,那么它就太需要尼采这样的自由的灵魂了。

把基督教拆掉,踩在脚下,让每个人去面对真正的生活,面对自己,不逃避责任。

尼采,不就是一个牛虻吗?

其实,据我所知,现在的一些神学家,都不是那么轻易地把尼采否定掉的。

刘小枫写过《尼采的微言大义》,我没读过(我不大喜欢读刘小枫的概念横飞的学术著作),但基本揣摩是他并不是那么简单否定了尼采。

   当尼采拥抱布雷尔医生,然后道别的时候,确实有那么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觉。

 7 ) 我的感受

The movie When Nietzsche Wept directed by Pincha Perry is actually adapted from the same title novel by Irvin Yalom. The plot has its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r.Breuer. The process of the therapy step by step reveals the theme that sometimes people live in a paradox: they live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ety; they always depict the different life as a colorful life and covet that style of living.Dr.Breuer,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 lived a peaceful life with a comfortable salary and caring wife and 3 lovely childr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people. He held a contradictive thought between breaking up for a new life and continuing his prosaic but save routine. On one hand, hidden behind the peaceful life of Dr. Breuer was the desperat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life. Though he had an admirable reputation and a good fortune, he was not satisfied, for he suffered from the longing for Bertha, who was once his patient he fell in lov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strong sense to observe to traditional code:" My goal is to fulfill my duty to my wife and my children." It made him dare not to cross the line even with a step.Under Nietzsche's guidance, Dr.Breuer star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his life, and he gathered around all his courage to escape from his fetter and though he accomplished his odyssey only by hypnosis, his courage is still admirable, for few people can be as brave as him to fight against social pressure. Enlightened by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e lived his life by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never chose goal". They were just there like an accident."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with pain that he actually lived the life he was supposed to live:" I've had a sudden and pain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vious." In his hypnosis, he saw himself abandon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with great sorrow and sought for Bertrha, but his perfect illusion of Bertha was blown up completely by catching sight of Bertha being with another man.A rebirth in soul follows that experience. This time, Dr.Breuer chose the life to stay his family with the true will from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He hug his children with the most real smile. He talked to his wife with the softest voice. He began to enjoy his life by his own choice.A man who really lived is to live a life he chose. In the movie Dr. Breuer conveyed this idea explicitly. In our daily life, how many people can truly live a life as they choos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blindness and floating with the wave aimlessly? The aim of this movie is to push people into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Life is short. Nobody afford to waste. True, this movie is worth savoring in the cinema. Dr. Breuer's experience can bring resonance to the audience. By watching Dr.Breuer at war with himself, the audience may also accomplish a revival in their mind.

 8 ) 关于付诸行动

电影拍得比较忠实原著,值得看看。

不过近来我觉得Yalom大人小说的一个遗憾之处在于,他把人们无意识中的东西或者说防御下的内容揭露得过多过于明显,致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心理治疗师天天脑子里就想着性,想着某个来访者如何性感动人,如同他在《诊疗椅上的谎言》中写的恩尼斯。

自我功能比较强的群众会说,看!

治疗师也是人哪!

超我比较强的群众就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呸!

一派胡言,毫无根据!

本我比较强的群众则心里暗喜,觉得找到了知音……但就如同《当尼采哭泣》里布洛伊尔的最后一个梦,也就是他被弗洛伊德催眠的那一次,分析虽然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付诸行动,但那绝对不是分析的目的。

布洛伊尔通过梦境预演了如何去过自由的生活,发现将内心冲动付诸行动的结果很可怕。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目前的种种防御机制都针对我们过去生活中曾发生过的焦虑,或者是人类共同的焦虑,比如俄狄浦斯关系,如果贸然解除这些防御,焦虑(或者信号焦虑所预示的危境)必然翻涌而出。

一个老练的治疗师会像《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的恩尼斯一样对自己的欲望了若指掌,也会像无数次强调责任(Duty)的布洛伊尔一样并不任由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节选自:http://studentstat.blogbus.com/logs/12013905.html

 9 ) 其实狠多人和你一样。

布雷尔医生一直活在 对母亲的回忆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感情中而在现实中 俩人却都没察 觉也许这只是一种出于 自我潜意识的屏蔽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 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 久而久之 就习惯了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掩饰的方法适应了掩饰后的伪装 也适应了伪装过后的自然习惯 是和意识无关地做出某种行为 适应是无法改变只好接受的最佳借口它们是 这么简单 却那么可怕当遇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深埋的一切也才会慢慢被挖出来于是布雷尔医生给尼采做心理诊断尼采帮布雷尔医生解开心结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需要勇气有抑郁经历的人就知道面对一切是狠要勇气的如尼采无法面对他和莎乐美的事实所以一直隐瞒着还好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 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这种“ 明天 更美好” 似的 结局往往是 这类 心理治疗片 惯用的因为 现实 中 我们 往往就 逃离 了遇到不 能 改变 的 就 只能 接受了跟着 就 是 暗自 神伤以前 的 我 狠害怕 时间 狠 害怕 睡觉至于 为什么 这样 我 也不想 再 陈述 了 反正 后来我 严重 失眠 了直到现 在 而且 也偏头痛 到 不行不能 说 真的看 了 这片子 就能对 你有 多大帮 助不 过至少 能 让你 感到“你 不是一 个人 在 难受”

 10 ) 高处不胜寒。

当你的思想到达一个高度,你会发现你自己是孤独的。

周围的人不懂你,周围的人是媚俗的,他们大部分充斥着大同小异般肤浅的人生态度, 他们追求着在你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

没有人了解你。

你虽然是自由的, 但是内心充满着深深的孤独。

当你在抱怨自己的人生被现实所限制时,你开始想象,如果你曾经的选择不是成为现在的你,你的人生会有如何美好。

可这只是你的想象罢了,没有任何人生是完美的,在你想象的过程中,你终究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光彩面。

你崇尚自由,不屑于被现实中的责任和负担所拘束,你觉得普通男人的世界里被妻儿带来的责任感束缚,你觉得高尚的人生是自由地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你内心里深深惧怕着一个人孤独终老。

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完美的,所有想象终究是想象,你所向往的总会有弊端,这就是生活,你必须面对。

我觉得这部片表现的布莱尔的各种噩梦很特别,特别到让我真正感受到恐惧。

这与现在的惊悚片完全不同。

惊悚片通常虚构一个阴森的场景,透过音乐灯光让你感受切身的恐惧。

可是这一个个噩梦像是完全真实地存在在你的内心里,你的恐惧来自于你的内心。

你的噩梦为什么如此恐怖,恐怖得荒谬,虽然是有一定的夸张,可它们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你的心理状态。

每一个梦中的让你惧怕的场景,都一定是真实的自己不敢触碰的。

好电影。

我会想要把原著看了,然后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一看。

《当尼采哭泣》短评

不过是一些臆想的故事,怎么有传记标签?还真是不负责

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莎乐美无论外形和气质都超像戈达尔的御用女演员 Anna Karina,我还是喜欢这种范的女人啊==另外感觉跟尼采其实关系不大,为啥我觉得导演没读过几本尼采根本不懂他的思想==

12分钟前
  • 独自等待
  • 推荐

补标2014。

13分钟前
  • 明日晴
  • 很差

你经历生命了吗?或者说你被生命经历了吗?你站在生命之外,为你从未经历过的生命悲伤。你想要变得更强大,就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孤独只在孤独之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15分钟前
  • sherishan
  • 还行

错综的时空交杂 但是能体现一部分尼采的思想 受到启发我也想要做超人 超越自我 但是不能太累

18分钟前
  • 努力码字Vivian
  • 推荐

堆砌。拼凑。无整体性无美感。

22分钟前
  • 弗雷德里希圆
  • 较差

可以看很无聊的片子的人,这部是极限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

23分钟前
  • JC
  • 很差

哲学的艺术化

24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不可能是传记。把几个心理大师凑一块儿就是好小说好电影了?挺浅的,喊了两声“上帝死了”,点了一下“超人”思想,结果让布雷尔假想涅槃了一次==,反瓦格纳那段儿接的莫名其妙且刻意==。演员演技还可以,俩大师对话的构思也不错的

27分钟前
  • 小R
  • 还行

不知道小说怎么样电影尼采是打酱油的装逼犯

28分钟前
  • maxclumsy
  • 较差

因为篇幅的关系,故事的完整性当然跟原著是没得比的,但是选角不错,也挑出了重点来演。但单独以一部电影来说不好看~

31分钟前
  • 昕融
  • 较差

课上看的,三度想要睡着。。。

35分钟前
  • 逃跑大拿普鲁托
  • 推荐

心理;傳記;Salomé is really attractive~

40分钟前
  • Ambrosio
  • 推荐

一生俯首拜尼采

41分钟前
  • 林泉
  • 推荐

以“伪传记片”的形式,讲述自我的意识与回归。以及如何在伤害中发现救赎,与孤独、绝望的生命本质积极相处。诚如片中的尼采所言:我不能治好绝望,我只知道怎么去忍受它。/比起被欲望者,我们更多的是和欲望本身相爱。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还拥有那个找寻本质的精神。和念头。就足够了。如果已经甘愿接受平庸。或者真正看破。生命便不在是生命了~

45分钟前
  • 小希❤
  • 推荐

电影弱化了布雷尔为打开尼采思想的战略也同时弱化了尼采运用哲学的抵制。这让思想互动产生的火花消逝了不少,也使整个电影更像布雷尔自救的一场征程。总体来说略微有些文不对题。太多背景和人物关系都摆出的略微简陋甚至替换了概念。而我更想不到这片子是07年的。强烈推荐小说。

50分钟前
  • 无她
  • 还行

堆砌名人

54分钟前
  • 六朝
  • 较差

太多场景布置的像话剧,剪辑和故事情节也是分裂式的... 书的原作好看多了... 可能编剧加导演就是想营造一种生活就是虚幻的、充满对抗哲学的氛围,但愿是我看不懂而不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以哲学为旗号的烂片...

57分钟前
  • JomiNeverDies
  • 还行

产生了一些共鸣,因为没有读过尼采的作品,所以把重心放在了熟悉的心理分析的部分。欲望与道德的矛盾,自由与现实的两难。也许最好的方式是直面欲望找到欲望的根源,重新审视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由,以新的自己来面对现实生活。

59分钟前
  • 孤树傲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