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没看港剧了,这个真的是无意点开就爱上了,台词演技运镜都很好,有几个场景转化特别妙。
我觉得男女主男帅女美,长相很舒服,全剧的几个女生都挺好看的,各有各的风格。
最喜欢的还是主角这对,他俩真的一直都很爱对方互相体谅,印证了采访里说“七年没吵过架”。
不像很多狗血剧那样争吵不休闹分手,全剧只有最后有一次矛盾也很快就和好了,你会感慨“啊真的还是有真爱的”。
全剧基本围绕物质展开,香港年轻人的买房压力真的大到令人窒息。
好像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下,有什么选择和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我不处于这样的气氛下,也会随着剧情而情绪波动、崩溃、释怀。
还好最后是大团圆结局。
【香港爱情故事】好看,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一共12集,TVB早就应该拍这样一部剧,之前有一部《我们的天空》也非常不错。
虽然叫爱情故事,不是单纯的只说情情爱爱,而是放到香港这座城市下,不同年龄层、不同状态的生活,更多的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
龚嘉欣和罗天宇是感情特别好的一对情侣,年龄30岁,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他们平时精打细算到极致,每个月花多少用多少都有定额,龚嘉欣认为他们应该买房子。
在香港生活的有多艰难,寸土寸金,也不止是香港了,大城市的房价,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就是承受不了的,这就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面临的问题,而中国人素来都有对“家”这个概念的依恋,像我看的节目那位主持人窦文涛先生也认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似一个家,所以租房子总不像是过日子,连他这样有学识有见地的人,也秉承着这样的观念,别人也难怪会这样想,而张智霖和袁咏仪常年租房的夫妻,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这是观念的问题。
剧中,龚嘉欣和罗天宇去看了一个小小的房子,应该只有20米左右,要600多万,首付一成,每个月要还2万3,我看到这我都觉得喘气好累,如果是高阶层的精英比如剧中的庄思敏,自然不会发愁,但是对他们来说要负重前行20多年。
后来房子出了问题要首付两成,还要拿出来120万,他们拿不出来,房子也买不成了,还赔了定金,他们俩还吵架了闹矛盾了,但是他们都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结局是好的。
单单从这部电视剧来说,它起到了对年轻人一个很好的正向积极作用——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感情,龚嘉欣和罗天宇两个人感情特别好,互相谅解,互相包容,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结婚了,对婚姻也没有敬畏之心,因为两个人过远远没有一个人过的开心,那还两个人在一起鸡毛蒜皮干嘛,打败婚姻的不一定是狗血的剧情,大多数都是鸡毛蒜皮。
读书读了十几年,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更不知婚姻是何物,但是一毕业就要求你处对象结婚,这本来就是比高考还难的事情吧,所以这部电视剧最温暖人心之处就在于,爱情是世间很宝贵很珍贵的情感,还是值得人们去珍惜的。
刚才提到的庄思敏虽然不缺钱,可是一个人的孤独滋味仍然难以承受,即使她在交友APP上被骗钱了依然选择在虚拟的世界寻找陪伴。
大妹王敏奕脆弱敏感的性格和家庭格格不入,早早的离开了家追求自己的摄影梦想,她觉得什么都不可靠,她在谢东闵的帮助下取得了不俗的进步,对家里人也终于能敞开心扉。
小妹游嘉欣是学霸,以为什么都可以拿公式计算,一不小心就脚踩两只船,这当然是不对的,她面对自己的错误坦然道歉,她并不是想选择一个有钱的人,只是你和有钱人交往的时候别人就会那样看你,她希望选择一个和她三观一致的人,可以一起进步的人,并不是毕业就想去旅行或者不考虑她有什么理想的人。
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悲哀,龚嘉欣的父亲石修想找一个人陪伴自己度过余生,娶的妻子和龚嘉欣年纪差不多大。
罗天宇的父母想离婚,当工作人员问龚慈恩为什么要离婚,白彪有什么缺点,她也说不出来原因。
龚嘉欣的外婆外公这个年纪,更多的是陪伴,互相照顾,所谓的少来夫妻老来伴。
所以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遵从你的本心就好了。
#我的第156个剧评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我故乡的黄泥屋已经被推平好几年了,曾经无数次出现在作文里的,只剩下陌生又熟悉的竹林再不见泥墙黑瓦。
黄泥屋了无踪迹后,很难凭不熟悉的亲戚再将这个地方视为故乡。
香港的空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逼仄的,看剧的过程中也一度感到紧张,狭小的空间容纳的不仅是4.5个人,更是夹杂其中的无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管多难都想搬出去住,想买房,想“上车”。
思考人与地连接方式的同时,我的居住地依旧在变更。
学生时期的住宿生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我对家里的我的房间的概念,几乎没有我自己添置的什么物品。
工作四年住过三个宿舍,也还算保持了新鲜感。
刚报道的职场新人入住了一无所有的hly,连床都能被应付着不安排。
搬到lz的时候真是过于声势浩大了,几百米的距离搬了好几个星期,爸妈连着过来好几个周末。
回想起来最自我天地的是lz,变不出花样的布局里摆放喜欢的可能算不上是家具的物品,在阳台屡屡尝试炸厨房,试过下班8分钟内冲回宿舍换上睡衣躺沙发睡觉,早上起床下楼打卡上班,看过的书一本一本往小书架摆,打开台灯窝在沙发看电影,左边住着狗右边住着哥,简直复刻了童年计划之一的“好朋友是我邻居”。
最后是到现在还不熟悉的JL,叔叔和狗子帮忙张罗了一辆小货车就把东西都搬来了。
这是个有很多老人和小朋友的老小区,树木都粗壮又高大,是三个宿舍中最有生活气息的。
它们都短暂地扮演过我的家。
hd又是什么地方呢,小区里的绿化都很好看,电梯速度很快但不智能,(此处提名表彰JL的超棒电梯),柜子里放着我的书,衣柜里也有我的衣服,但好像联系得还没有那么密切。
于是只有我在家的今天开始行动。
感受了每个水龙头的出水量后,选定目标阳台。
往地上倒小半桶水,看这地板砖的纹路还挺别致,拿上扫把开始洗刷刷,只因为多看了纱窗门一眼,暗黄色的灰尘相当瞩目,擦都擦了也别亏待阳台门,随着每条缝隙中的沙尘被清除干净,我跟这个阳台变得熟悉。
正准备把收下来的衣服放进衣柜里,却总对衣服的摆放不太满意,三下五除二把衣柜清空,抄起新抹布也来试图增进和衣柜的感情。
顶柜比想象中要高,抽屉原来有这么深,把各种物件以分门别类的意思摆好之后,有点安心的意思了。
剧里的妈妈被丈夫的呼噜声吵到无法入睡,子郎和凯琪找到新家后用心布置,都是他们和房屋建立连接的方式。
说不清是我把它们看得更真切所以更加了解,还是我们参与了彼此的时间,让这两个空间如今有我的印记。
有点神奇。
城市的更新迭代不可能暂缓甚至停止,固定的建筑物乃至江河湖海都有变更的可能,人们对于房子的执念或许因为这是他们能最大限度可把控的不变因素,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设计、装饰,在中长期的时间里和它建立感情,把它作为自己的故乡安放。
——文章首发【何久居】公众号——我们是从什么时候不再相信爱情了呢?
这么问或许有失偏颇,我并没有相关数据可以论证。
但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
离婚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我想这或许可以佐证当代人的婚恋态度是趋于谨慎的。
成年人的爱情,并不是只有爱情。
1 剧名《香港爱情故事》,开篇先讲房价。
香港以英尺为计算单位,1平方呎(sq.ft)=0.092903平方米(㎡),100平方呎=9平方米。
250呎,售价630万港币。
换算一下,不过是22.5平方米,拿来做一室户都嫌小,却要价630万港币。
相当于每平方米28万港币,约23万人民币。
设计师陈子朗与女友邱凯琪,是香港典型因土地问题而被迫流离浪荡的情侣。
和传统TVB以精英形象示人的男女主角不同,两人只是平平无奇的打工人。
相恋七年,纪念日当天去开房,预订的酒店临时被取消。
去了十几家酒店都要排队,好不容易买了黄牛票,还没等开始,时间又到了,两人只好怏怏离去。
凯琪不满:“我只是想过二人世界而已,为什么这么难?
我已经30岁了,还要……真是……我不想到了40岁还要到处开房。
”
子朗沉默。
在送凯琪回家的巴士上,子朗拿出戒指,向女友求婚。
凯琪含泪微笑答应。
拥挤的城市,幸好有你在身边。
但如剧中开篇所说“生活难,恋爱更难。
” 子朗的家在华富邨,香港第一批公屋。
面积约10-20平,住着一家五口,毫无私人空间可言。
凯琪住私楼,房屋面积略大,但一家四口,也算不上宽敞。
结婚以后住哪儿?
是摆在二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子朗的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传统。
家务全丢给妻子,妻子稍有不满,便横加指责,以自己赚钱养家为由,将妻子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
大女儿不满家庭环境,早年离家,爱好摄影却入不敷出,崇尚快餐爱情。
小女儿是大学女神,成绩优异,对待爱情讲究现实先行。
逼仄的空间,情感的隔阂,争吵变成家常便饭。
在子朗母亲生日当天,子朗父亲忘记妻子生日。
因不满女儿生活状态,子朗父亲再次和大女儿起冲突,生日聚会不欢而散。
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依然遥远。
子朗母亲做了三十几年的家庭主妇,终于无法忍受,决定离婚。
在办理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问她,对方是否有不良嗜好。
子朗母亲认真地想,丈夫没家暴,没出轨,没烂赌。
她反问工作人员,难道离婚需要对方有不良嗜好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方站在那儿,吃口饭、说句话,都会让她觉得喘不过气。
她说,自己真的很不开心,很想离开。
但是离婚以后住哪儿?
子朗母亲推门出去,在菜市场兜兜转转。
熟悉的人以为她来买菜做饭,她说今天不做饭。
旁人问她,不买菜来菜市场做什么?
她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地方可以去。
3有人因为房子结婚,有人因为房子离婚,感情似乎成为房子的附属品。
爱情不再重要。
甚至当我看完整部剧,想要写一篇文章安利,才发觉这个话题其实老生常谈。
讨论得越多,越显得无可奈何。
房子,爱情,蜗居。
相信不用我多讲,你也能脑补一个故事出来。
凯琪母亲一年前去世,父亲和新欢结婚。
凯琪与父亲大吵一架,离家出走。
她没钱住酒店,去住狭小的太空舱。
子朗怕她不习惯,留下来陪她,凯琪责怪子朗浪费钱。
打开子朗递给凯琪的纸袋,毛巾、卸妆水。
短信音响,子朗说:“别生气了,我也只是想陪你嘛”
凯琪瞬间鼻酸。
太空舱很小,心情很糟,但因为你在身边,一切又没那么糟。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小的故事。
朋友A说,有一次自己手机静音没接到女友电话,女友很生气。
因为女友下班要走一条特别黑的小路,每次走在那条路上,她总是习惯给人打电话,边聊天边壮胆。
女友生气的不是他没接到电话,而是气他不关心自己有没有安全到家。
A说,“我后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我没有那个意识,可能确实不够喜欢她。
” 感人的是细节,爱也是细节。
4《香港爱情故事》第六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
开头是子朗父母的婚礼,地点选在大排档。
强势的父亲嫌寒酸,但胜在两人恩爱。
子朗母亲打喷嚏,子朗父亲将外套披在她身上。
多年以后,子朗和凯琪的婚礼,相似的场景,不同的人。
镜头拉远。
子朗父母想起年轻的自己。
脾气暴躁的父亲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他因为讲话大声,外号“大声公”。
在一次约会时,母亲自行车车铃坏了,他把自己的车铃卸下,安装在母亲的自行车上。
母亲问他怎么办,他说,没关系,反正自己嗓门大嘛。
他记得母亲喜欢吃芝麻糕。
当母亲和他说,有事情要宣布时,他以为对方想求和,买了芝麻糕示好。
没想到对方说,已经决定搬家。
那盒捏在手里芝麻糕,终究没有送出。
在交叉路口,子朗凯琪的婚车和母亲搬家的车辆相遇。
一左一右,是婚姻的开始与结束。
“你说过会好好跟他过日子的”“你说过会好好照顾她的”
离婚的两人,曾经也相爱。
人,总是会变的。
5安利任由己看这部剧那天,我问她还相信爱情吗?
她说不知道,也许相信,但不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篇稿子我写了很久,看的过程中,我为剧中人动容,心想一定要写篇稿子安利。
看完故事,又觉得无从写起。
反正爱情故事,翻来覆去不就那样。
也许爱情是一种谎言。
TA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不是人人都会拥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追寻一件小概率且迟早会消逝的感情?
《XX爱情故事》已经多到分不清,虽然我偶尔觉得某些情节很甜,但是然后呢?
婚姻不是爱情的终点,亦不是人生的重点。
有人把人生比作游戏。
那这道关卡绝对不是必选项。
如果你能找到队友,愿意一同闯关,当然未尝不可。
但是我想人生足够有趣,并不是只有这关值得尝试。
剧可以看,只是我再也不想写爱情类剧评了。
暂时看到第十集,感觉就是:为什么可以这么真实???
用粤语说就是:套剧点解可以感real??
就陈家三兄妹来说大哥 香港青年人初次置业(港称上车)或者是中年都还未能初次置业真的是香港超级大的社会问题。
香港楼价真的好贵。
就算首期可以给最低一成,按揭九成,对于工作几年的年轻人都是很重的负担。
尤其是银行不一定可以做9成按揭,像子朗凯琪遇到的情况,突然要多给120万,借都借不回来。
而且子朗和凯琪都已经是有份挺好的工作认真打拼的年轻人,两个人一起工作几年努力攒钱,都要千挑万选而且是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地方才找到价钱相对合适的小面积单位。
而买房衍生出来的问题,就算工作不喜欢但因为人工多一点只能顶硬上,工作太忙没时间相处,大家目标步调不一致引发的争吵。
让我真的切实感受到只有爱还真的不行,现实的生活问题一个都没有放过我们。
二妹 纪家希这个角色编剧太会写了。
首先他想拯救二妹,但他不是圣人般救赎那种只会给你讲道理。
这样就不够贴地了,而且二妹的性格也不会听得进去。
他用深层次的身体“救赎”切入,一步一步引导二妹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与过去。
二妹找到方向了(找到方向的表达方式是跟另一个女摄影师商量好了一个想法?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主要是比较突然)转头纪家希就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再见”。
哇真是又真实又符合逻辑。
又能吃又能救,果然是“艺术家” 而且我看了这么多年电视剧,第一次见到在女友准备发烂渣的时候,竟然可以来一句:“你沉淀下先,我再call你”
其实意思不就是“你冷静一下,不要嘈!
” 但沉淀这个词用得多好!
文化逼格立马就上来了!
让人一时之间竟有种我可能真的需要沉淀一下的错觉而都不能立马发火!
又一次,果然是“艺术家”而且我觉得剧里轻轻的想暗示二妹和糖妹(二妹经纪人)是女同的关系或曾经是。
起码糖妹感觉对二妹不是单纯的同事关系,糖妹的眼神和很多段对话都有表现。
三妹三妹的感情线相对比较简单明了。
篮球队长高大风趣幽默疼她,但没钱没上进心。
新加坡学霸有钱有理想,但人比较严格霸道无聊。
两个男都不适合他,她贪慕虚荣又不想承认,想要篮球队长的有趣疼她,又想要学霸的有钱有知识。
Well最后两集估计就是要看清楚内心跟学霸分手了至于备胎废青能不能上位呢?
我估计悬了有一幕我觉得伏笔表达超好的。
越南女小芬之前想跳舞,但她老公不想去。
后来小芬儿子在学校被叫家长,她老公超级man地站出来指出校长的不是。
回家小芬看着天桥下跳舞的老人家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她最想要的是个可靠又照顾到她们两母子的男人。
所以不再纠结开心跑向她老公儿子。
简单几个镜头,观众容易理解意义又深刻。
正!
还有一个位置展现出编剧的用心。
大龄优质女上司Sophia网恋被骗钱,如果直接拍出来就是单一事件,略微突兀没有链接上下文的感觉。
但编剧用了凯琪问她借钱来引出。
女上司网恋埋了这么多集的线最后用凯琪买楼借钱来揭发。
两个故事完美交叉在一起。
又正!
今天看预告原来这剧只有12集,短小精悍,真心爽!!
感觉到这剧表达着TVB尝试着去改变。
据闻这剧是第一套TVB尝试10:30播出的剧集。
而且以往TVB剧集里面的房子都超级大,这剧在真实的公屋拍摄,真的很贴地。
总的来说这剧我觉得很成功,而且感觉成本应该不会太高(因为二妹真的没有怎么换过衣服好吗?
)又可以试试这种短剧,一集一主题模式。
编剧埋的梗逻辑通顺而且真的反映了很多很多香港社会现在的问题:1)年轻人置业。
2)中老年离婚/再婚。
3)中老年离婚重新适应社会。
4)大学生喜欢搞抗E(学校饭堂)。
5)娶外地新娘(越南,内地等)。
6)家庭(冷)暴力。
7)大龄女青年爱情骗局。
8)废青宅男。
9)一脚踏两船和悲情备胎。
10)选喜欢的工作还是攒钱的工作。
11)APP交友租女友?
等等等等所以,这剧真心贴地真心real。
好久没看到这么接地气的都市剧了,没有大大的精装房,没有动辄上亿生意的行业精英,把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拍得这么好看,就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
之前看三十而已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前期钟晓芹和陈养鱼的婚姻故事线,特别真实又不枯燥,虽然后面崩掉了。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爱看中产阶级生活破碎的故事,美国丽人,革命之路,婚姻故事……现在当然还是很喜欢,但如果是电视剧,那还是普通人的日常更解压。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畜,竟然能从香港社畜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安慰,这是看前几集最大的感受。
但在爱情被极度物质化的今天,还能有这么甜的情侣互动,简直是一股清流。
btw,我真的很吃女主的颜,身材也很火辣,性格又那么好,难怪弹幕一直都觉得女生可以找到更好的结婚对象。
但我也没觉得男主有多差,颜值在线的时候,可以说是,低配李易峰吧。
家庭线,在同一个家里长大,三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大哥温顺博爱,二姐遗世独立,小妹鬼马精灵,竟然都很合理说得通,可见性格这东西,真的是天生的,丢进同一个染缸,也是出不同的色彩。
老年夫妻线,可以说是最最常见的夫妻关系了吧,恨不得对方死,但是离婚呢,又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习惯的禁锢力量是很可怕的,哪怕这个人再糟糕,似乎也没办法想象自己离开围城后怎么生活。
好在,编剧第一集就带着妈妈脱离苦海,艰难地把这条线走了下去,中间穿插着年轻时二人相处的片段,看得更让人唏嘘。
同时也为大结局的happy ending算是铺垫了一下吧(因为事实上男人改变的几率极低,或者就是,三天热度)本剧还有一个蛮有水平的地方在,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大大小小的角色中看到自己,或者说,几乎将当代社会问题有点一网打尽的意思。
社畜夫妇不必说,废柴又舔狗的弟弟,遭遇杀猪盘的女上司,完全不在乎道德同时又被抑郁症困扰的大妹,艺术家渣男,校园贷沙雕校草,精致奋斗逼,还有力图按照最完美规则生存的小妹(ins、直播这些真的让本90后觉得自己太落伍了,现在的大学生与五年前完全是另一种社交模式)最惊喜的角色是有女团梦的临时女友,可爱又灵光。
虽然能看出来是小成本制作的电视剧,但是镜头运用、BGM都真的非常用心,是一部完全舍不得倍速播放的好剧。
最后,女主真美,期待第二季,无论和男主是分是和,我都支持你哦(东亚女性面临的艰难生活选择,怕还是终将逃不过。。。
)
前几天收到网易推荐的一首歌《无赖》,郑中基唱的。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男人(因为他居然伤害了可爱的阿Sa),但是我后来对粤语着魔了,专门下了看港剧的APP,还开了会员(迫于无奈,因为这个埋堆堆APP里面的港剧好像全是会员可看……)然后看到评分超高的香港爱情故事。
我的天,一看就不可收拾。
原来是看它12集一集短短四十分钟左右,然后又可以学习粤语,于是开始看。
然后,才12集???
为什么这么好的据才拍12集呀,难受了,看一集少一集,刚刚我把它看完了,看了我三个晚上的时间吧(晚上才有心情看剧)。
首先啦,很推荐看这部剧!!!
开始我的论点:第一,如果你想学粤语的话,这部剧再合适不过了,里面很多碎碎话,有骂人的,有抱怨的,有甜言蜜语的,有追人的,总之就是很全面地包含了接地气的话。
第二,从这部剧你还可以学到香港人的说话方式,而且是从80岁老人到00后的小朋友不同年龄层的对话你都可以了解到,我看剧的时候就很期待小妹陈子婷的爱情故事(因为我现在也是在读书阶段,有更多同感吧),我看弹幕很多人期待摄影师大妹的故事,可能工作的人看的多吧。
里面的人物个性都很鲜明,很容易就让你产生带入感的。
但是千万不要陷进去了!!!!
因为这个据还是夸大了现实的悲面,陷进去难免会心情受损。
第三,可以观察到很多不同的职业和很多不同的活法了。
有的人就想着可以排到居屋一生就很nice了,有的人想有一个自己的安居窝(换种说法也就是想买一套属于自己和爱人的房子),有的人想愉悦自己(比如Hugo,他就是想着毕业去旅行甚至是贷款也愿意,想先经历很多见很多不同的风景),也有的是先做出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方向进步(提升自己为主),反正就是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每一种观点都会有人来代入,所以也不能随意用形容词来评判的!
我对于小妹的进步观点更支持一些,当她拒绝新加坡学霸给她的规划后我特别开心,因为女性本就可以独立骄傲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着聪明头脑的小妹凭什么不能靠自己,才不卑微地接受呢!!
对于未来小妹也有自己的想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这是大结局的Happy Ending吖!
第四,给你的生活一些压迫感和紧张感!
比如我现在大四,基于我明年还要读研所以后半年的生活除了做完毕业设计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但是看了这部剧我决定要回到之前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每天都忙一点没什么不好,更何况是在提高自己的路上。
我之前就有想考雅思的想法,报了课只不过每天都懒懒散散地学习,码完字后我要给自己做一个时间表,这样才能更加有条理地也更顺利地进行My Plan! 【题外话,和你们吐槽一下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两三周前不是有教资考试嘛,然后那天我俩打卡自己在学啥,然后他看见我的照片是雅思的课,就说:你怎么还在学英语呀!
你英语都那么好了,为啥还要学?
我听着就像是讽刺,首先我英语才过了个六级哪里好了?
其次我感觉他的意思是我一个男生都知道要考个教资,你作为女生为啥不考一个还整天学英语……我当时还天真地和他解释说我想出国进修的,说不定我后半辈子都是靠英语说话呢。
结果……谈话没了……现在想想好气哦,解释啥呀,这明显就是同学的关系啦,在乎那么多干嘛】第五,当然如果你生活本来就很紧张,你也可以看看啦,剧中也有很多动人之处,很真实也有点必要的鸡汤,该喝!!
第六,想要了解爱情从恋爱到结婚的可以看看最后,分享到这啦,香港爱情故事配上《野孩子》这首歌感觉也挺有感觉的,杨千嬅的《野孩子》好听
閑著沒事做,加上媽媽最近一直抱怨tbb沒好戲看了。
一直有點期待這部電視劇的,皆因有龔慈恩的緣故。
是的,我是一阿姨粉 🥰所以下了這部劇給我媽看,我一開始也沒打算認真看,心想只看有龔慈恩的part就好了。
結果坐下來一看就停不下來,因爲這部劇就僅僅只有12集,對於我這種偶爾懶惰追劇的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老實説,不看我真的不知道原來香港買樓那麽難,當然 以前以爲都是電視劇裏才有,於是我忍不住問了一香港朋友,“你們那買樓真的那麽難嗎?
” 她是這樣答我的 “是啊,這裏買個樓都要400k-600k起跳了,而且還不大那種。
所以存錢買樓,倒不如存錢搞移民。
”印象很深刻的是第10集裏,男主和女主因爲買樓觀念不一樣起了爭執,“如果我們買了樓,每天都搞得不開心有什麽意思呢?
以前我們沒家,每天都要在街上閑逛,但是每次出來都很開心,現在之從結婚搬出來后,見面時間比以前更少,難得可以見,不是在算按揭就是在算房價。
你不覺得很諷刺嗎?
” 男主想讓女主從新考慮買樓的事,因爲如果真打算買了,未來幾年男主可能換不了工作(皆因當下這份工作十分難頂)會因爲工作一直加班,而女主不認爲這是問題,“可是未來30年我們都要是這樣嗎?
” 男主這時忍不住反問。
女主認爲男主不夠成熟,他一心想著要開開心心和老婆一起,和女主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落後了很多。
我看的時候也一直忍不住問我媽,“幹嘛一定要結婚后買樓?
沒錢幹嘛硬要結婚,硬要買樓?
” 我媽說在香港遲買樓只會讓樓價越來越高,所以一定要趁早買,可是趁早買,就又要像劇裏這對年輕夫婦,拼死拼活的爲了買樓,甚至不惜問親朋好友借錢。
短短幾分鐘的戲,就完完全全讓熒幕外的觀衆感受到了,現今香港人買樓的痛苦。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對怨偶,除了男女主,最喜歡的也是這對的詮釋了, 從以前的恩愛,到現在的怨偶。
隔在他們之間的不是一道牆,是兩顆心越走越遠的距離。
一直很喜歡這部劇裏的插曲《哭墻 - 谷婭溦》,裏面有一句歌詞我覺得很適合這對老夫老妻 “跟你分離,竟不知怎會分離。
” 所謂 相愛容易相守難。
有的人會像劇裏的媽媽一樣在5、60嵗這段時間選擇了離婚,丈夫沒外遇,沒不良嗜好,也沒什麽爭執,就是突然的離婚,也許忍夠了,也許覺得這些年因爲丈夫孩子都失去了自我,也許覺得是時候從新回到一個人生活了?
太多的也許了。
我曾經和一位遇到同樣情況的友人說過,男朋友和劇裏的丈夫一樣,我就讓她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大家交流,就不用爭吵。
我們之所以可以說出這樣理智的話,因為我們身為旁觀者,總是可以很理智,一有事就是讓他們去溝通。
可是往往當自己說出來感受,而得來的反而是對方覺得溝通來幹嘛?
這不是好好的嗎?
不覺得有問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我這朋友也試過把感受說出來讓另一半知道了,而另一半的反應就像劇裡的丈夫一樣,覺得沒問題,不用溝通 ,繼續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工作回家,自己負責賺錢,外頭受了委屈,回家就理所當然的可以拿家人來出氣,而也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沒問題。
有些東西,不是溝通就能解決,溝通完,要改變才是真正的能夠解決問題。
如果對方在溝通後,也是選擇不改變,那等同於跟沒溝通一樣。
像劇裡,丈夫選擇了改變,因為他明白了,這些年他都覺得妻子孩子是必須忍受他覺得理所當然的脾氣,而妻子呢,也是承認了這些年來,造成這樣的局面,她也未必沒有錯,她也覺得自己有一定的責任。
然後大家相互改變了自己的心態,這就是這部劇要帶出的信息 😉 很久沒看過這麽接地氣的港劇了。
真的很好的題材。
千万不要被《香港爱情故事》这个剧名误导,错过了一部精彩真实豆瓣8.7分的好剧。
很多人看到这个剧名,也许会想:哦,香港爱情,说的事和我无关啦。
其实,这个剧名如果改成《北京爱情故事》《深圳爱情故事》《上海爱情故事》,依然完全不违和。
因为它说的故事其实和地域无关,准确表达它其实是“买不起房的爱情故事”。
如果你们是二十几、三十几岁的情侣、夫妻,苦于买不起房,或者曾经买不起房,就一定会对这个剧有共鸣,因为它说的就是你们的故事。
这个电视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这是它与表现住房紧张的同类电视剧,比如《蜗居》之类,最大的差别。
真实到什么程度?
我举一个例子,对于年轻的情侣夫妻来说,没有自己的住房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这个电视剧说了,就是俩人之间的啪啪。
电视剧一开始就表现了这点,开头时情侣关系的男女主角,一起到小旅馆开房,结果人满为患,排队轮到得三个小时,好容易有个大叔转卖半小时房时给他们,俩人可得抓紧时间快速解决........惊喜不惊喜?
刺激不刺激?
在酒店房间里,在旅馆的太空舱里,在与父母同住的蜗居里,在小得只能容纳一张床、炒菜锅紧挨厕所的劏房里,男女主角的爱欲、情欲、肉欲四处荡漾。
罗天宇、龚嘉欣这对CP充分继承了港式三级片的传统,将那种干柴烈火演绎得入门三分。
而且,你还丝毫不会觉得下流,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啊。
当然,如果它仅仅将将物质紧缺的影响停留在情欲表达上,那就未免太过肤浅了。
这部电视剧可远不止于此。
《香港爱情故事》从男女主角延伸出的是两个家庭。
男主角是一个设计师,一家人住在公屋,家里有父母及两个妹妹,妈妈是任劳任怨的全职太太,爸爸是一个对生活和家人不断指责抱怨、又懒又油腻猥琐的Loser。
这是一个问题多多的家庭,母亲已经忍无可忍,决心和父亲离婚,而在外工作的大妹在家庭阴影中成长,独立而叛逆,且不相信任何爱情。
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同事,任职市场策划,出身中产家庭,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就找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后妈,女主角看不下去,在和父亲一番争吵后,搬到外面住。
但是搬出去住哪里?
先是旅馆里的太空舱,因为在一人的太空舱违规进行两人运动,还被罚了钱。
然后女主只好去男主角家的小公屋借住,和男主角挤一张单人床睡。
可是一见到男主的那个欠揍的老爸就头疼——这个老爸对女主颐指气使,简直把女主当成他们家的丫鬟使唤。
男女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更为了这时已经结婚的俩人找一个永久的家,决定买下一个仅四十多平米、房价却要六百多万港元的小居室。
为了有钱买房,男主还跳槽到一个能涨薪30%的公司,在新单位面对的是无休无止的加班加班加班.........两个人连一起滚床单的时间都没有,因为男主深夜回家时,女主早已入睡。
最难得是,这部电视剧让你在面对生活现实的冰冷时,依然保存了人与人的温情。
比如,让男女主走出关系和物质之间困境的动力,仍然是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
当男主面对领导“你今天如果不加班,明天就别来”的威胁时,男主坚定说出自己的心声:“也许这个位置对你来说很重要,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我的老婆。
”男主简直是所有平凡人物、平凡生活中间的英雄。
再比如,从公屋走出来的大学生小妹,虽然渴望物质的富有,但没有放弃自尊的底线。
甚至那个Loser,暴躁的父亲,原来也曾经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男人,只是生活的粗粝像锉刀一样磨损了他的细腻。
这对千疮百孔的老年夫妻,和年轻时的自己虚拟对话的画面,真得很让人感动。
总之,生活再艰难,但总有相同的甚至更多的温暖,让它没有失去最后的亮色。
最终所有人,都在爱和温情中,寻找到了救赎和出路。
虽然有点TVB式的滥俗,但生活已经不易,我还挺接受这样结局的。
值得称道的一点:这部电视剧的所有演员表演都非常在线,包括戏份不多的女主角的弟弟,口头禅是“out”的上级,甚至只有两场戏、理想是去韩国当女团的兼职陪玩小姐,演得都活灵活现。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真是一个会让人温暖和感动的故事。
看第五集时很生气,很气陈爸,儿子媳妇选好酒店,他却对菜单酒店挑挑捡捡,含沙带刺,心里骂了一万句你会不会做人老爸啊?
第六集反转来了,开头是一段非常简朴甚至是寒酸的婚礼,年轻时的陈爸霞姐结婚摆酒在漏风大排档,陈爸的爸爸烂赌不管家,他一个人撑着家还要管两个弟弟,艰辛自不必说,婚礼上爸爸对他出言讥讽,嫌弃婚礼寒酸,和他30多年后讥讽自己儿子一模一样。
陈爸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感情,甚至在婚礼上好好照顾霞姐的承诺也在日常鸡零狗碎的琐碎生活中消磨了,尽管他还记得霞姐最爱吃芝麻糕,却大男子主义从不改掉身上小毛病。
第六集后半段是小陈的婚礼,并不奢华却满是爱意,虽然不知道这对没钱的小夫妻最后能走多远,但婚礼上爱意满满的气氛非常感人,也让陈哥霞姐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众人纷纷祝福他们当人公公婆婆了,可是无法说出口,我们要离婚了。
时间都去哪里了?
当初那么穷都熬过来了,现在却坚持不下去了,婚姻需要的是共同进步,时时反思,而不是自以为是啊。
十二集不长不短 恰到好处 一口气看了好几集 很久没有在TVB看到那么接地气的剧了 这么多条线最令我共鸣的其实是Katy和子朗这条 到底两个人在一起结婚 买楼真的会幸福吗 看到这里其实我也思考了很久🤔为什么两个人结婚之后却比拍拖时期不快乐 我为你好所以我迁就你 你想买楼要安定 所以我可以为你转自己明明不喜欢但是工资更高的工作 两个人吃一份套餐也可以好好味 戒掉下班后的消遣 与你在公共洗衣房一起看剧也可以很开心😌因为承担不起丢掉首期的风险而大吵一架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下班面对彼此讨论的除了买房就是钱 不再有以前的消遣 你说我幼稚要让我成熟稳重更多 其实我想在你面前做回那个天真幼稚的小孩不是我们变了 是这个环境驱使我们被迫改变😕感谢这部剧 让我重新思考了在社会生存的意义❤
还是港剧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看过《有楼万事足》里的香港现实,也就明白了香港爱情故事里必然少不了买楼现实。虽然没有了那句经典台词,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那句——做人嘛,最重要开心咯~ PS:吐槽一下,why女主(大妹)从头到尾就只有一身服装?而且还是把身材优点全遮盖缺点全暴露的那套?(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女主好美好有性魅力嘻嘻
这分……比97年前香港楼市泡沫还多
三集弃
12集鸡汤,没有坏人的电视剧,这个世界不是跟自己和解就是跟别人和解,人类总是要相互取暖才能活下去。
港式“蜗居”,叙事较为平面化,所有情节根源还是围绕房子。虽然之前看过不少反映这种香港“棺材房”劏房的影视,也未曾想空间如此剧逼仄,一进去就让人喘不过气来,想来都觉得窒息。如此尚且能有温存依托,便是人间善意。7.8
【2022年第33部】前面还是蛮接地气的。算是一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温情片”吧。只是那温情的结尾,确实在现实面前不落地。
第六集的转场真的太神了!老爹的人物弧光最可爱,果然前面塑造那么可恶就是为了后面的转变欲扬先抑。
非常不tvb。但异常接地气。第六集的那个婚礼对比真是让人无限唏嘘。最后大团圆结局也算是给了一点希望吧,不过我依然为主人公担心。生了孩子难道还住劏房么。显然现实也不会这么美好。以及。新演员们的演技真的。。。只在及格线。主题曲非常好听。
看完了。嗯,不喜欢。我认为,电视剧第一层:好看。第二层:共鸣。第三层:价值观的高度。不过现在市场不行,再加个第0层:能完篇,别太粗劣,尊重尊重人吧。
很不TVB 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但是挺好看
罗天宇那破房子在一面呆一会大概都会疯
TVB这大改风格的剧情和关注点明显想和viutv碰一碰,但制作还是那个粗糙样啊,第六集高光,随后急转直下,最后两集马上又再掉入老TVB套路,转变太快,大家开心就好,事情都没解决怎么开心啊,鸡汤解决不了房事的朋友。册那TVB还有没有救啊。
贵在真实,期待后续。
“年輕時候什麼都不懂 以為有個家就好 可家並不只是一個房子 重要的是住在裡面的人 絲毫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為什麼要互相照顧 攜手走過人生路?只能是因為愛”
竟然冇谂到TVB一下子出咗个画风咁唔同嘅剧,哇前面白彪嘅角色,代入感太强了简直窒息。哎,以前可能想要爱情,衣家都係想要层楼多d咯
没有龚慈恩,才没3星呢
有一些真实的情节,但整体节奏和演员表演都很普通啊,三星无法再多了。
要有“情事”,先过“房事”。这部剧好就好在搭建出了房子这块弹丸之地所覆盖的众生相。细节扎实、戳心。更难得的是,它还描画了一种凄冷而温存的浪漫感。
挺好的,现实的再讲多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