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雅多维尔围城战

The Siege of Jadotville,贾多特维尔围攻战,Jadotville

主演:詹米·多南,马克·斯特朗,杰森·奥玛拉,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艾玛纽尔·塞尼耶,吉约姆·卡内,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菲奥娜·格拉斯科特,费昂·奥谢,罗南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南非语言:英语,爱尔兰语,法语年份:2016

《雅多维尔围城战》剧照

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3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4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5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3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4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5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7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8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9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0

《雅多维尔围城战》长篇影评

 1 ) 战斗到最后一刻是军人的职责,但战斗到最后一刻你要活着是家庭的权利!

战斗到最后一刻是军人的职责,但战斗到最后一刻你要活着是家庭的权利!

史实是在科尔韦济据点获得安全保障之后,冲伯以此为基地,对联合国部队发起了一系列愤怒的反击。

比利时雇佣军飞行员约瑟夫•杜兰驾驶加丹加唯一一架能作战的 “教师” 教练/攻击机,随心所欲地轰炸了联合国部队的阵地,却没有遭到联合国飞机和有效地面炮火的反击。

杜兰甚至摧毁了在伊丽莎白维尔的一些联合国包机。

伤亡数字快速上升,雅多维尔的爱尔兰部队被击败后成了俘虏。

 2 ) 被遗忘的孤军——被忽视的战争片佳作《雅多维尔围城战》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

同时,电影杂志有诸如“不要总批评中国国产电影”的指示,因此正式发表的版本去掉了此原稿中的部分内容: 如果说近年来波兰、爱沙尼亚与丹麦在国际战争片市场的崛起,着实令人惊艳,那么2016年爱尔兰战争片《雅多维尔围城战》的出现,简直就是令人惊奇了——作为中立国的爱尔兰,居然出品了战争片。

大概正是因为中立国的“血统”出身,导致这部电影有些默默无闻。

然而,对制作资金与拍摄战争片经验都十分的爱尔兰来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已经实属难能可贵了。

背景云波诡谲 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中,二元对立式的正邪之战,非常利于观众明了双方的阵营或“道德倾向”。

相比之下,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环境就显得云波诡谲了。

中国观众很可能并不了解《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出现的各方势力——联合国、美国、苏联、法国、爱尔兰、刚果与闹独立的加丹加省之间,都是怎样的关系。

非洲的刚果,原为比利时的殖民地。

1960年,在刚果(金)民族运动党主席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领导下,刚果独立。

然而,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

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将战略资源丰富的刚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组织联合国军前往维和的同时,也将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

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

在电影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悉数登场。

最终,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率领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向联合国军驻守在雅多维尔的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发起进攻。

电影中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就此展开。

在这种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

在道义上,他们只能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

在利益上,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

小打小闹也精彩 从兵力上看,这场战斗只是“小打小闹”。

在雅多维尔之战中,爱军A连只有158人。

不同文献资料对刚果叛军的兵力规模记述也不同,少则300人,多则3000—5000人,刚果叛军占绝对优势。

现如今,中国的很多战争片开始模仿西方,追求大场面或“逼真”的战场效果,甚至模仿《拯救大兵瑞恩》式的主观镜头。

然而,在武器装备道具与军事细节的设定上,仍然有悖史实、粗制滥造。

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却尽可能地还原了这场战斗,道具也十分考究,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电影中,双方的战斗以轻武器对射为主。

爱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瑞典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维克斯”式7.7毫米重机枪,美国Mk 2式手榴弹与M2式60毫米迫击炮,后方曾派来1架美国UH-1“休伊”式多用途直升机。

刚果叛军的轻武器,包括德国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FN MAG 58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美国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苏联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瑞典M48“卡尔·古斯塔夫”式84毫米火箭筒与英国ML式76.2毫米迫击炮。

在真实的历史中,刚果叛军装备的是多门81毫米迫击炮与1门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当然,刚果叛军还有爱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1架法国MC.170“教师”式教练机,作为空中支援。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神话般的防御战。

在孤立无援且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爱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158名官兵,凭借多为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轻武器,抵挡了拥有重火力支援的刚果叛军,连续5天的波浪式围攻。

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后,爱军被迫投降,但只付出了5人负伤的代价。

相比之下,占人数与火力绝对优势的刚果叛军,有3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30名有阿尔及利亚战争经验的法国雇佣军老兵,另有1000多人负伤。

如此悬殊的伤亡损失比,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

在危急关头,爱军甚至想出了用炸药引爆装满空子弹壳的木箱,作为炸弹的创造性战术。

这也正是A连连长帕特·昆兰那句悲壮的“我们每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的来源。

在电影中,爱军迫击炮兵以神奇的炮术,摧毁了树林后方的刚果叛军迫击炮阵地。

这种看似“抗日神剧”中才有的情节,却是真实的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发生过的。

当然,电影中也有些设定,或许存在争议。

例如,刚果叛军的MC.170“教师”式教练机进行扫射,爱军中的角色却能在两条弹道中存活。

这种概率实在太小。

在狙杀远距离外的刚果叛军“白西装老板”时,爱军狙击手将“李-恩菲尔德”No.4 Mk 1(T)换成了“布伦”,只装1发子弹,并用标尺与准星瞄准。

在理论上,无论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前者都优于后者。

无论如何,射击远距离的点目标,狙击步枪的效果都应该优于轻机枪,狙击镜的精确性要优于标尺与准星。

很多外国的军事爱好者,也都对电影中的这项设定感到怀疑或不解。

唯一的解释是,狙击手是为了使用“布伦”的两脚支架,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精确狙杀的效果。

英军中的很多“布伦”射手,也都夸赞过这种轻机枪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狙击步枪”。

爱尔兰维和军驻守的雅多维尔遭遇刚果叛军袭击,爱尔兰维和军四下寻找掩护。

爱尔兰维和军狙击手(左)手持“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A连连长“昆兰”(右)手持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与刚果叛军展开激战。

爱尔兰维和军在战壕中,以猛烈的火力抵御刚果叛军的进攻。

距离镜头,从近到远,分别为:“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与“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电影中化名“雷纳•福尔奎斯上校”,使用吉普车上的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

法国雇佣兵手提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其身后的刚果叛军使用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进行掩护。

态度敷衍 何谈情怀?

《雅多维尔围城战》的成功,是态度的胜利。

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高额的成本,甚至不太为人所知,但其可欣赏的程度,并不亚于“爆炸贝”的《危机13小时》,足以跻身2016年世界战争片排行榜的前列。

比中国那些动辄“投资1.5亿”的战争片,更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作为低成本的战争片,整个剧组已经竭尽所能地将“还原历史”发挥到了极致。

《拯救大兵瑞恩》以来,以参战官兵为视角的主观镜头,几乎成了当代战争片的标准配置。

中国战争片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山寨”风格的大旗,主观镜头泛滥成灾。

某些电影甚至“创造性”地发明了“反打式主观镜头”——不是以主观镜头对准枪口所指方向,而是将镜头固定在枪口,反向对准持枪者。

这种毫无代入感的视点,不知究竟是想让观众拥有怎样的体验。

相比之下,《雅多维尔围城战》的镜头使用却很传统。

只有表现指挥官用望远镜瞭望或狙击手进行瞄准的场景,使用了少量转瞬即逝的主观镜头。

然而,电影情节的紧凑与紧张感,战场环境的代入感,却毫不逊色。

《雅多维尔围城战》成本低廉,武器装备道具却毫不含糊。

有些中国电影号称“投资1.5亿”,做出的却是炮塔都不会转动的坦克,CG效果虚假的轰炸机,12.7毫米重机枪子弹击中人体四肢,仅打出个小弹孔的杀伤特效。

更有导演表示“飞机、坦克的型号不重要,只有情怀才能感动观众”。

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肯尊重,道具都不肯做好,如此不认真的态度,还要空谈“情怀”,这不是比当年狂妄侵略者还可笑么?

为了增强电影所谓的戏剧效果,中国战争片市场已经是各种“神剧”的聚集地,影片主角的“光环”已经好到了子弹、炮弹与炸弹,都躲着主角飞的程度,怎一个“假”字了得?

殊不知,真实的历史远比不要逻辑或不顾现实的胡编乱造要精彩得多。

作为1922年独立后再未有过对外战争的国家,爱尔兰尚能从历史中挖掘出如此传奇的闪光点,而当今的中国战争片却只能用“神剧”来展示中国五千年来的对内对外战争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雅多维尔围城战》中,爱军158名官兵的困局,却为爱尔兰战争电影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国某些战争片,却只能依靠迎合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兜售“情怀”,着实令人不齿。

这值得整个中国战争片市场,进行深刻的反思。

 3 ) 观后感

故事围绕上世纪60年代初的刚果,爱尔兰司令帕特·昆兰领导的驻守部队,将面临法、比派遣的雇佣兵侵袭展开围攻Jadotville被描述为一个地缘政治的动作惊悚片,围绕联合国150个爱尔兰军队围困在刚果Commandant Pat Quinlan为首的1961后,亲西方的领导人Moise Tshombe在加丹加地区控制了刚果领袖Patrice Lumumba。

Quinlan和他的部队坚持抵抗力3000地方部队由法国和比利时的雇佣军的采矿公司工作。

Dornan将扮演Pat Quinlan船长,爱尔兰人谁领导的联合国部队。

南非涉及这个题材必然是品质保证,至少在武器细节方面,无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还是私人雇佣军,双方的装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时代的特色,完全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出现。

 4 ) 这大概就是战争历史里的魔幻英雄主义吧

交作业的硬性规定要看的片子作为我观影为数不多的战争片题材,我其实一直对这个类别的电影隐隐有种崇敬的感觉,毕竟现在的和平都是前辈们血泪换来的。

但由于我心里血爆R级的承受能力较弱,如非必要,我极少选择观看这一题材大片。

大概是提前被剧透了一脸,这对我观影感官简直大打折扣,我最后受不了了直接1.5倍数看完的(对不起导演编剧演员和一切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但完全不影响整个故事架构观感和台词递进,这让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略降了几分。

这部片对比我之前观看的《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大兵瑞恩》等战争题材大作,这个故事主要的围城战真的非常普通。

因为涉及真实历史改编,故事性其实作为编剧而言确实比较难以发挥突破,但我个人觉得剪辑拍摄和导演在刻画故事人物方面真的非常划水,通篇故事下来,只有海报男主的这个人物形象稍微站稳了点脚跟,其他士兵也好,政客也好,都过分脸谱化了。

如此浅白地平铺直述,本来非常传奇的历史故事看下来一点也不过瘾。

这是冷战期间一个很微妙的节点,刚果政变由于美国苏联政客推手搅和,本来就处于拧巴的状态。

涉及事件几个关键人物的故事线都十分粗糙,穿插融贯非常流于表面,几乎是为了围城战斗而战斗。

男主昆兰手下的所有士兵真的实力出演傻白甜,除了莫名其妙的高效围防,整个电影就像是这一个连的人集体开挂,百发百中,所有决策几乎0失误,平日的傻大帽上战场马上机敏得换脸变人。

我知道导演极力想表达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是个杀人机器,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天真幻想之类的,但是这人物情感转换上真的硬伤,观众完全莫名其妙。

冲伯将军真的坏人一坏到底没有任何多维度刻画。

法国佣兵也很很莫名其妙,每次撤退我都在那里捶胸顿足巴不得抓着佣兵就往前冲,还能不能给多一点情节变化给男主们多点磨难不好吗!!!

另外那个美丽的金发寡妇就是过场也不结合情节交代一下。

美丽的男主妻子就是直男癌中毒完美温柔贤妻,希望你鼓励就鼓励,希望你等就等,不说一句多余,临上战场就放首不想你离开穿漂亮点跳个舞就适时退场OMG这大概想表达战争英雄们坚守战地不屈不挠始终智商在线信仰坚定最后牛逼无死亡全员手牵手回家的围城战故事吧OVER

 5 ) 你们看了吗?你们会恨死那个博士的。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6 ) 《雅多维尔围城战》观后感

可能因为超长而又奇怪的名字,这部电影被人们所忽视,但却是近几年看过的非常棒的战争片。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尽管有瑕疵但是无硬伤,气质非常棒。

首先可以称道的是电影对于六十年代外军战术以及武器的真实还原(原谅我还是个军迷),爆点用的很不错,非洲草原的战争戏拍的很带感,尽管有场景单一之嫌。

之所以要特别写这篇影评,是因为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而又深刻的真实故事,关于爱尔兰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如何逐渐摆脱大国强权控制的成长史,一群几代生活在和平中的士兵陷入战争后的抉择。

爱尔兰在军迷眼中是个很弱的国家,这个小国家严守中立,它躲过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所有战争,也正应如此,才会从这个国家中选择维和部队。

而美苏争霸和联合国的暗中图谋使160名爱尔兰士兵陷入困境。

关于历史真相有很多见解,有人说他们是英雄,有人说他们是懦夫,我想说的是,不管他们投降前是否拼死抵抗,他们还是英雄,他们离开家乡为了别国的和平,奉着一个成立不久的国际组织的意愿,改变祖国不打仗的传统。

怎么说他们都是值得铭记的。

电影不能准确反映历史真相,但它能表现真实的情感,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还间接体现联合国的成长,从为霸权控制的萌芽到世界唯一,正是由于这些勇士的奠基,联合国才成为今天的联合国,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为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国际组织。

 7 ) 英雄哪有那么好当

1.联合国的角色为什么总让人感觉是在四处和稀泥,跑到世界各地去当和事佬,可有的时候别人还不领你的情;2.官僚主义的社会,使得官员只会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爱尔兰维和部队在他们眼中确实只是棋子,为了保全大局,也是随时可以舍弃的;3.实际的战争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特别是现代战争,当两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顽强抵抗了,别人的精确制导武器打过来,你可能还没看见敌人长什么样子,你就已经被灭了。

最后再让我可怜一下这位爱尔兰维和部队的长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跟上级请求支援也根本没屁点用处,就这么点人和这么几杆子鸟枪,要面对这么多敌人,还时不时地要担心天上的飞机会来给你送一波子弹雨,真是特么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8 ) 雅多维尔和衡阳

雅多维尔围城战,让我想起国内1944年抗击日本的衡阳保卫战。

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 两场战争中的保卫方军人都只是政客的棋子。

2 都有被救援部队抛弃的情节。

3 领导们都是一样的狗血,让被围军队顶住,而不顾现实。

通讯中相同的有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

4 军队最后都投降了。

5 军队老大下场都不怎么样——不被承认,反而备受屈辱。

而爱尔兰军人幸运的是,在2005年的时候,终于得到正义伸张。

希望国内也拍一场衡阳保卫战的电影,光是历史展现,就很感人。

 9 ) 忽略冷战背景,纯粹欣赏战斗

格局太小了,没有把刚果当年的政治环境讲清楚,完全专注于爱尔兰维和部队的打斗,使影片缺少如《父辈的旗帜》那样的震撼力,变成一部纯粹战争技术的电影。

影片有联合国高层部队和刚果反叛军的谈判,大意是反叛军希望联合国撤退,双方联手对抗苏联,可是苏联的势力在哪里呢?

苏联希望复辟政权,而美国也认为政变违反了民主,那么联合国联合部队参军平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途有什么变化?

最后为什么就停战?

为什么没有救援?

整个大环境没有讲清楚,没有《奇爱博士》那样的冷战思考,变成了主流意识流水线的英雄。

所以我就只能忽略冷战的背景,欣赏这部散发着古典的战斗精神的电影。

在战争中,双方除了战斗,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互相尊重。

对敌手的尊重在这里的两次会面得到了体现,但是爱尔兰投资的电影还是集中在爱尔兰军,对另一位据说传奇的法国雇佣军领袖则表现的不足,他一次次的攻击都被打败,完全看不出谋略啊!

爱尔兰这边真的很厉害,有子弹就打,没子弹也不硬撑,没有煽情,也不缺乏勇敢,当直升飞机在天空飞旋,我们感觉到那个士兵在死亡边缘。

当士兵被擦破一点皮,被炸弹炸起的土埋葬,你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

那满地的尸体,满地的子弹壳,都是战争的见证血淋淋。

而另一方面,爱尔兰竟然神奇地没有一个人阵亡。

他们打的很吃力,但是不悲惨,连领袖肩部打了一枪,都没有什么感觉,立刻取出子弹,额头上连汗都没有。

真是绝了!

和《集结号》相比少了悲壮,也许当时的非洲军队实在太差了吧。

好莱坞的枪战片有太多的炫技和花招,有时候需要一些这样简单的写实的战争片,比如前段时间的地雷区,1944,还有描述丹麦二战的4月9日,都特别写实。

()某些字打错,修改过来了

 10 ) 国外吹响的集结号~

影片讲述了一群爱尔兰大男孩在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指挥官昆兰的带领下誓死保卫亚多维尔的故事,片中采用了偏纪实的风格,没有太多的渲染,真实的描写了爱尔兰联合国维和部队保卫领地的故事,故事的过程中有些眼熟,总是能够让人想起那年的贺岁电影集结号,一样的剧情,不一样的阵地,同样的惨痛,最后都沦为了政治失误的牺牲品。

这部片子好看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真实描写,没有任何的伤情没有任何的生离死别,甚至在台词的设计上也太过于直白,但是细想真正的军人就是应该这样的简单直接,真实的战场也没有太多的情感。

最终维和部队的昆西和武装军的军官握手的画面让人动容。

喜欢二战题材喜欢大兵系列请关注。

《雅多维尔围城战》短评

这个故事教导莴们, 联合国=狗逼. 就苏联 或者 南非, 或者任何一个狗逼国家, 口以 把 爱尔兰无辜士兵 送到非洲荒野, 然后 用大炮武装20倍数量的食人族 杀死 这些 爱尔兰人.联合国 无非就是 狗逼的马甲,披上叻, 还指挥起上等人叻, 真 阶级斗争, 射喙割命

4分钟前
  • 𓃰
  • 推荐

其实感觉还是拍的很不错的,但是除了战斗画面之外其他的都太走场式了.

6分钟前
  • 羊腰子
  • 推荐

只要接近真实,就有足够的看头

10分钟前
  • 喵了个咪的
  • 推荐

一般化,太松散了,也难怪,真实事件本来就不太激烈

12分钟前
  • 大帅仔
  • 较差

真实事件,最后投降很真实。

13分钟前
  • FJL
  • 推荐

令人作呕

15分钟前
  • 25th
  • 很差

虽败犹荣

20分钟前
  • 影者
  • 推荐

1,爱尔兰人不止会喝酒。这些鲜活的青春的爱尔兰士兵,被推出去等待杀戮,只能每发子弹用两次,捍卫尊严和荣誉。2,从扎伊尔到刚果,这片土地也真是受了太多罪。

22分钟前
  • 大心
  • 还行

十分精彩,政治与战争,理念与博弈,爱尔兰的这支军队不一般

23分钟前
  • 荀晓
  • 推荐

大国博弈,其实也就是阴谋,在别人的土地上,别人的军队,几番厮杀,得益的,是没有踏上非洲大陆的大国们,军队投降了,没有战斗到最后一人,也是,一群爱尔兰人,为什么要为非洲大陆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且,牺牲了也不会怎样...

28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但是作为军人,在战场上他们所知道就是要活下去,这个过程就必须去感受子弹穿过脸庞的感觉以及尽一切可能的消灭敌人。

33分钟前
  • 非人类shang
  • 推荐

7/10。战术布置和姿势枪法都比较专业和真实,纵然维和部队的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火力连续性强,但比起雇佣军的车载机枪、迫击炮和空中打击,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维和指挥官的急中生智堪称经典,命令狙击手击毙穿白色西装的大人物时,狙击手将一发子弹放入轻机枪的供弹口以获取更远射程,当遭遇哑弹,迅速用沙袋围住以防爆炸碎片飞溅,更精彩的是将搭载机枪的吉普车推翻,以便对空射击。雇佣军的两次偷袭失败,第一次是维和士兵听见教堂的钟声及时就位,第二次是在城中四个方向部署兵力、时刻用望远镜侦查,致使雇佣军利用医护车辆掩护炮兵的偷袭被及时观察到,对雇佣军排成人墙的愚蠢进攻造成大量杀伤。影片对刚果复杂动荡的政治形势快速交代,缺少代入感,但对官僚主义推卸责任的批判一针见血,如果当初雇佣军熟知联合国内部的犹豫不决,围而不打是上策。

3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事实证明,战壕还是有用的

36分钟前
  • SN
  • 较差

??? 站郎片

37分钟前
  • 太尊
  • 很差

抗非洲佬神剧,爱尔兰主旋律。

39分钟前
  • 关帅帅
  • 较差

最近难得看到的一部比较雄性气息的电影。子弹壳当破片,轻机枪狙击点赞。

40分钟前
  • 苏霍壹
  • 推荐

真实果然比艺术更夸张 就这场战争 非洲雇佣军10倍兵力围攻无险可守只有几个壕沟的一个连士兵 连续攻击2天居然没有杀死一个 最后爱尔兰维和部队投降 深深体会了到了非洲信仰射击 不过爱尔兰军官的机枪倒地打飞机弹壳做炸弹 够幽默 狠狠的黑了法国雇佣军的战斗力 虽然最后弹尽粮绝投降 但的确体现了倔强

41分钟前
  • 云起C
  • 较差

以剧情为主,小打小闹的战争片

43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热热闹闹的打了几天,一个都没有死,还说是弹尽粮绝而投降,不愧是战争史的“奇迹”。

45分钟前
  • Carf
  • 还行

搜索了历史真相,发现居然是美化历史的无耻谎言……我的感动都喂了狗

49分钟前
  • GalaxySong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