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
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
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
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这部影片拍得很真实,也很精彩,场面宏大,完全不亚于好莱坞的大片水准。
正是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韩国只擅长拍爱情片的看法。
原来,韩国拍的战争片,也是一级棒的!
电影是韩国男人电影,朝鲜战争,张东健和元彬,兄弟,战争。
太极旗飘扬。
看的时候,已经是破碎的画面,凌乱的镜头,火药的味道,模糊的人影。
分不清谁是谁。
然后知道错过了最初小镇那段黑白分明的生活,简单而又纯粹。
战争里,没有好人。
即使是善良的人们,到了战争中,也会成为身不由己的自私者。
为了自己,为了兄弟也是为了自己。
我看见的是大片断的炮火,失去理智处于颠峰边缘的人性。
活下去。
弟弟。
活下去。
哥哥。
最终张东健饰演的哥哥眼看着自己的未婚妻被自己人以通敌的罪名一枪毙命,又错以为牢房中的弟弟被炮火烧死。
瞬间的黑白,所谓好与坏,错与对,谁才是坏人,天崩地裂般的混乱。
于是从韩国中士到志愿军的少帅,变的戏剧而又生痛。
可是那具烧焦的尸体,钢笔旁边的尸体,不是弟弟。
元彬饰演的弟弟,已经被命运隔开,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只是他们谁也不知道。
命运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摊开掌心,只有掌纹延伸。
原本小镇擦鞋哥哥,最大的梦想只是希望弟弟能够考上大学,过幸福的生活。
如今对立,分隔世界的弟弟,只希望找到哥哥,告诉他他还活着,希望能够挽救哥哥的生命。
哥哥和弟弟,只是想要回到妈妈身边,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战争是上帝的骰子,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
最终回家的,终于只剩弟弟。
年老后的弟弟,握着那支钢笔,对着尘土中挨挨的白骨,悲痛欲绝。
他等了他50年。
他其实知道这结局。
知道结局,还能做什么。
人性剥落。
指环是藏饰的指环。
一个属于豪放型,十足分量,一个属于婉约型,轻微忧郁。
本来都是要拿黑线挂在脖子上的,可是对他而言,绳子似乎太短,而交换指环又不在心理准备范畴内,于是只好都由我来收藏。
豪放的挂在了脖子,婉约的带在了右手无名指。
其实什么都不算。
电影看得多了,错觉也会多,自以为是的人生阅历也丰富起来。
不过他白天对我说的话到是实在让我感怀:知道自己不可能经历那么多,那么就用电影来体验。
微笑的时候,目光自然触及锁骨处的指环,低头打字的时候,又瞥见右手的指环。
想想觉得很神奇,关于指环,套在了手指,连通心脏的地方。
无关任何承诺,到是宿命这两个字让我有点恐慌。
不是想要改变就能改变,其实身不由己才是人生的真相。
流罢泪,才明白,原来简单安详的生活,才是世间最大的奢侈。
如村上先生所言,身历其境时,一点都不会去留意那风景,等回头再看时,才如同瞬间击中,怅然不已。
人,一种后知后觉的动物,是不是上帝会在我们的头顶发笑?
说到底,我们只是上帝手中一颗棋子,命运是唯一的棋盘,哪怕拚尽一生,我们永远也走不出这定局。
电影看的是人心,指环只是一种象征。
那么好好珍惜吧,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由于一向对战争片不置可否,以至于象《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大名鼎鼎的影片只看了几篇介绍和评论就认定了其中矫情的成分。
无可否认若不是因为张东健,我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载《太极旗飘扬》来看,而事实证明,我没有信错人。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情节并没有太多新意。
感情笃深的俩兄弟被迫上了战场,为了能让弟弟这个全家的希望早日退伍,哥哥不惜自告奋勇以身犯险,但在屡立战功被授予太极勋章的过程中,哥哥渐渐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善良本性,甚至由于怀疑未婚妻的忠诚致其被杀,后又以为弟弟烧死,打击之下终于崩溃,投向敌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杀人机器,直到亲眼见到弟弟活着恢复了本性,却最终为了掩护弟弟而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次出现对战争时期政府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平民和军人的伤害,相对来说显得更为真实。
兄弟之间的情谊和他们的命运是本片的主线,可是谁又能不反思这场所谓的战争意义何在,敌我本也是兄弟不是吗?
可笑,可悲,可叹。
我不想谈所谓政治。
战争历史是不变的,取材历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而塑造鲜活的角色、多元的人物、复杂的人性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这部影片就是以人物取胜的例子。
饰演哥哥的张东健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哥哥性格复杂命运多舛,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角色给了张东健很大的表现空间,无论是面对弟弟和未婚妻的温柔保护、还是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对于他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倒是虚荣自私和杀人如麻时的他更显功力,尤其是影片最后,以北朝鲜队长身份出现的他,甚至与弟弟展开殊死搏斗,那种没有一丝感情只有杀死对方的冷血眼神着实摄人心魄,而终于被弟弟唤醒时瞬时难以置信的眼神不由对他的演技大加赞赏,庆幸、惊喜、惭愧、内疚,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交织呈现,最后化为最后一次保护弟弟的坚定信念。
战争不相信眼泪,却无法磨灭亲情,哥哥倒下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最后不得不骂一句,这死命的陈凯歌在《无极》里毁的最成功的演员就是张东健!
一切争论的肇始是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
从《红字》到李恩珠,再从李恩珠到《太极旗》,反正一个不大的圆。
男人在发现世界的时候,通常是巡着女人味儿前进的,也许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女人。
发现世界?
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借口,反正,我是这样。
这部电影不错,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1.画面处理的很干净,关于战争的场景比较真实,没有死前交党费的sb。
2.首尾的呼应和包袱的放置尽管明显但不牵强。
3.最出彩的还是对人性的尊重。
时间、空间、政治立场、所有的都在变,只有一样不变,你找到了你就看懂了。
“什么共产主义和民主,我们都不懂”,“他是我弟弟,我只想要他回家。
”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远离战场和死亡,什么都可以做。
可以杀人,可以杀朋友,可以对抗国家机器,可以放弃生命,可以在战场上倒戈再倒戈,可以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当作赌博的筹码。
亲情应当是最贴近人性原子核的电子,应当是除却个人生存欲求之后最基本的人类本能。
任何试图扭转并违背这种本能的体系和做法都是非人性的。
这样的人性基调注定了影片在大陆的送审不过。
共产主义的国家观是:怎么可以为了骨肉亲情背叛祖国?
你的革命觉悟到哪里去了?
这两个反问式的问题已经将基本的善良打入了深渊。
一个父亲他不会更不应该心甘情愿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战场。
我要是爹,就应当在儿子面临兵役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逃。
或者我去顶,或者托关系去顶,或者花钱找别人的儿子去顶。
你可以来骂我不是人,OK,没关系,我是爹。
父亲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父亲也不应当主动送儿上法庭。
呃?
你不信,我告诉你,两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中国清末变法修律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把“亲亲得相首逆”(参见附)作为超越法律的道理。
就是说,儿子犯了罪,爹包庇那是理所当然。
面对杀人越货的儿子,灭亲的爹那是大义的爹,而不灭亲让儿子快跑的爹那也是好爹,法律应当网开一面,法律应当尊重人性。
“如果大家都不参军打仗,谁来保家卫国?
”——斯文妈妈语我那善良的妈妈哟。
我没有说我们不要服兵役,而是说,在承担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性让个人想逃脱国家责任;我们其次更应当允许那种不得不承担国家责任而割舍亲情时的痛苦流露。
送儿上战场,应当是迫不得已,老泪纵横,百尺素绫裹身戚戚然;而不应当是骑高头大马带硕大红花,敲锣打鼓欣欣然。
你儿子要去死啊,你有什么可高兴得?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儿子去死爹就得开心吗?
如果你开心了,你还是爹吗?
祖国和人民都是抽象的概念,儿子是那个你从小养大的活物,你真傻啊?
一句话,让主义去死,让人活着。
附: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又看了一边<太极旗飘扬>````哭 死了那所谓的为了意识形态的朝韩战争在生死与共的兄弟情面前 显的那么苍白和可耻电影中偶尔扫过的中国国旗`并没有告诉我从小所认为的抗美援朝是多么的光荣和英雄般的大义凛然只有这时候才提醒我:这是韩国的电影更过的``我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血腥的肆无忌惮的残忍对人性的一次次惨绝人寰的践踏然而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忍韩国``朝鲜` 谁都说自己是赢者```可是战争的痛苦是附加在最无辜的老百姓身上的面队阴阳相隔``面队妻离子散`除了坚强 还是坚强`把悲痛化做对敌人的仇恨和战斗的力量但其实谁能说清 究竟谁是"敌人"呢```镇钛为了镇锡放弃了学习的机会而没有后悔``偷偷的将做好的鞋子放在弟弟的柜子里在战场上他竭尽全力的保护镇锡 为了让镇锡回家 他近似疯狂的不要命的撕杀```只为了那枚勋章后来以为失去弟弟的他成了共产党``将战争的矛头又直指"韩国猪" 最后为了弟弟安全回家 在红军的疯狂扫射下离开了 ```但是他是微笑着的``因为他知道他深爱的弟弟可以远离这令人憎恶和厌倦的战争了当血肉模糊的兄弟紧紧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没人会去探讨战争究竟谁是正义 谁是非争议所谓的意识形态TMD见鬼去吧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多少像镇钛和镇锡这样的人们成了这场战争的棋子``我怀疑了10几年来被灌输的道德伦理``我甚至怀疑"共产党"有多伟大 ?有多正义而师傅的话提醒了我:成大气者 残忍是第一步而老爸提醒了我:意识形态作怪```胜者就是正义``和平``是最正义的呼唤和祈祷
除了影片开头的那段镇锡和镇泰在阳光下的追逐的场景,整个片子始终笼罩在一片灰色和泥泞中;即时当韩军开到朝鲜北部,吃着好久没看到的肉,晒着久违的太阳等待着联合国军总攻的号令时,漫天的黄沙预示着这种平静终究是短暂的。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个片子了,我记得我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最后镇泰不跟镇锡一起逃回韩军,而选择很无力的一个人抵抗身后的朝鲜大军;我也不明白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能仇恨,不惜以背叛来报复伤害他弟弟和家人的国家;我不懂什么是他的信仰。
看完这遍,我明白了,其实片子不是在跟我们讨论一个意识形态的孰优孰劣问题,它也不是如很多国人所说的丑化共产主义,三十个师的志愿军漫山遍野涌来的场景还是很壮观的;它也没有丝毫对李承晚当局的赞美,反共小组不分青红皂白的枪杀平民无不是一种对当时政府暴行的控诉——总而言之,片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感情是可以凌驾与意识形态之上的。
就像英顺说的,我不懂什么共产主义,我只想弄到吃的。
的确,当初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的农民兄弟们,有几个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呢?
人都是一样的。
中华民族如此,大韩民族亦如此。
如果照着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镇泰从一个韩国的战斗英雄到朝鲜的部队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是没有信仰的,他只为他的感情,只为他自己而战——这就是他与被刻上知识分子烙印的镇锡的最大区别。
镇锡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会为家庭、哥哥、自己和国家权衡利弊;而镇泰,无论在韩军还是朝军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弟。
所以才有了他影片最后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自杀行为。
他知道他可能活下来,但是他想争取时间让腿部受伤的弟弟能安全的逃回韩国阵地,所以留下来用自己的血肉挡住朝鲜追兵的脚步。
他做到了,他赢得了观众的眼泪,也留给了镇锡一辈子的遗憾。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血腥的片子,无论是战斗场景还是医疗场景,都出奇的暴力,鲜血淋漓。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后一定会对战争有更深的厌恶,我不同意“我们从未放弃用武力收复台湾”的言论,感情的存在永远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辩的。
这也是为什么身为知识分子的镇锡为了去大旗部队找他哥哥,不惜背上“投敌”的罪名,只身闯入朝军的营地。
幸好,当镜头转离灰蒙蒙的平壤、板门店、洛东江,重新回到汉城的时候,阳光又再一次洒到镇锡的肩上。
从小看惯了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充斥着志愿军;“香玉号”;黄继光、罗盛教等字眼,而宣扬的则是“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友情”和“美帝国主义的嚣张跋扈”。
没有人去管过韩国人是怎么想的,它们似乎在整个战争中起着可有可无的地位,从6月25日战争开始,到1个月就被围困在大丘;甚至最后的反攻也是因为麦克•阿瑟被奉为经典的仁川两栖登陆,他们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的地位,而又有谁在乎过这个民族的感情呢?
只有韩国人自己知道。
朝鲜战争,要看韩国人和朝鲜人写的战争,不是中国人或者是美国人的。
最后悼念一下已经过世两年的李恩珠,英顺这个角色并不难演,所以很难出色;但接下《红字》中佳惠这个角色可能是她命中注定的劫数。
青龙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走好。
看完太极旗,我惊异于南北韩在50年代的生活水准没什么差异。
但是过了50年,差别不是一点半点。
于是乎,我立刻把韩、朝、日、台、以及苏联的政治历史恶补了一下。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南北朝的血泪冲突,是很有感慨的。
尤其是这种血泪点,并没有着重在战争本身,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定位到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家庭身上去。
这种感触就更深了。
曾经问过我的韩语老师(南韩人),对于朝鲜你们有没有什么觉得你们应该是一个国家,想要统一的想法?
可爱的韩语老师立刻回答,没有!
我们是两个国家!
态度斩钉截铁。
这就让我想起来湾湾的态度。
也是如此。
以韩国现在经济发达的程度(已经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朝鲜是个二等国家,何苦要并过来。
人家不屑于。
眼红的是北韩好么。
于是,我就又想到了湾湾。
让人家湾湾过好日子吧。
何苦来。
中俄朝日这四个国家在二战后的经历,真是比任何电视剧都好看啊。
政治跟生活息息相关,真抱歉我之没有意识到政治对人民生活的深重影响,而是一味的排斥所谓的腹黑人生。
(直到,发现了一位伟人--蒋经国。
真正的伟人,光芒盖过他老爹。
)只不过我们从小生活在既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已经适应水温。
所以跳出去看看,从一个时代大背景、从多国的角度去看看,会收获更多。
我只想说它告诉我的不是兄弟情兄弟情只是一个线索它可以换作母子情、爱情,等等这只需要换一个主角,重编一下故事就可以完成它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我们每个人都有最珍视的东西或人但当天灾人祸发生时我们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抗争战争不是兄弟俩所能理解的他们也不想参与其中但历史的洪流把他们卷了进去他们无法躲避也无力抗争他们没有所谓的情怀和信念他们都只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亲人而拼命而已所以,当哥哥以为他所珍视的一切不复存在时他加入了敌对方……女主角也不想加入某政党,只是因为加入它,可以带来维持生存口粮但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都很简单只希望过的更好一些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因为里面没有英雄、没有主义、没有理想信念只有一个个的鲜活的“我们”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单纯的“我们”祈祷天灾人祸远离为灾民祷告……其实地震中去世的千万同胞和电影中亡于枪炮的万千生命并无二致我们都是对于天灾人祸无力抗争的一群人而已
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很早前就看过,最近又看了一遍,依然是如此震撼。
这部电影是韩国拍的,但它并不是什么“大韩爱国主义”电影,对北朝鲜的恶行也好,对南韩的战争罪行也好,都丝毫没有掩饰和隐晦的意思,赤裸裸地表现了电影创作者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对“主义”的鄙视。
说穿了,人性高于主义也高于战争本身,不管是什么战争,更不管是什么“国家概念”。
对哥哥来说,国家算个屁,只有家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家人可以不顾一切,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共产主义,只有血性复仇。
不过,看完这片子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朝鲜这个民族可真够倒霉的,一会儿是共产党折腾,一会儿是中国干涉,事实上,如果不是中国干涉,韩国已经可以统一整个朝鲜,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
当然,关键是现在就不会有朝鲜这个变态的帝位代代传的国家,不会饿死那么多朝鲜人。
也许有网友说了,不帮着朝鲜打,那美帝不是可以控制朝鲜半岛了么?
当朝鲜分裂不是对中国有好处么?
问题就出来了,你如果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上说,当然了,这对维持共产党的统治是有利的,对整个共产主义发展是有利的,问题是,我不是共产党,我干嘛要为共产党考虑那么长远,共产党死了关我们中国人什么事?
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的贡献,是的,仅仅是共产主义,如果,你不喜欢共产主义呢?
那共产主义之死,又与你何干?
也许没有朝鲜战争,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虽然现在也进入了——权贵资本主义。
还不止于此,我一直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网友们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义真的不重要么?
是呀,主义不重要,可是,共产主义国家会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吗?
会有这种深刻反省客观真实的电影产生吗?
为什么共产主义只能歌功颂德?
为什么只有韩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拍出具有反思精神的电影?
主义,真的不重要吗????
你到底是要一个不允许反思不允许疑问和责问的主义,还是要一个可以骂可以恨可以公开表达反对的主义?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