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语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2005年导演:Isabel Coixet(伊萨贝尔.库伊谢特)西班牙女导演。
《挽歌》的导演。
约瑟夫:Tim Robbins很久未看到这么洁净的电影了。
最初决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只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叫《言语的秘密生活》,在想言语的秘密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当然,和电影背景大部分在海上也是有关系了。
我素来喜欢和海有关联的那些影片。
而今天,我花115分钟的时间端坐在这里认真的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我懂得了言语的秘密生活了。
用喜欢之类的话语都无法尽兴的表达我对一样东西的当时的珍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都会忘记过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但会记得伤害,这是记忆无法屏蔽的,即便你回避躲藏匿鸟都无法改变。
每个人心底都刻录着自己的秘密伤痕,即使不堪,却必须活下去,和未来妥协,对自己投降。
遥远的大海上,出了事故的油井工作平台。
一个叫汉娜的女子以护士的身份来到这里护理一个叫约瑟夫的烧伤的男子。
7个人的海面平台以及一只没了主人的大白鹅,开始一段孤独的言语的秘密生活。
看这样的电影,根本没有去想下一步是什么样子的。
叫西蒙的厨师每天做不一样的饭菜听不一样的音乐,在孤独的平台上照顾两盆植物。
很是喜欢西蒙那样的性情。
叫马丁的海浪测量员每天在测海浪冲击平台的次数以及业余研究自己喜欢的蚌类。
下雨了,黑人在跳舞。
雨水哗啦啦的一片。
平台在蓝灰色的水汽里像1900的钢琴。
寂静的房间里慢腾腾的对白,背景是整个大地的雨水声和海潮奔涌。
高空中俯拍的雨水落在大海上的镜头像无数的碎银子滴落在海面上。
他们自娱自乐,很宁静的快乐,很孤独却心底美好。
每个人都传达了一种叫简单却遥远宁静的东西。
是我想要的。
如果可以,我愿意在那个平台上单调重复的活下去。
不会腻烦。
这里的人都习惯和喜欢自己的孤独。
而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他自己的那份孤独。
汉娜不言不语,她说她耳聋,不想听到声音的时候就关了助听器。
但汉娜终于是开口向约瑟夫倒出了自己无法启口的秘密。
而约瑟夫也交换了自己喜欢朋友妻子的秘密。
最终他们互相安慰共度余生,也许从今能达到心灵的平静。
甚喜欢汉娜和西蒙在平台上荡秋千的一段对话。
汉娜嗯,what?
nothing.西蒙yes,what?nothing.他们只是简单的重复着这段对话。
我不喜欢战争,所以我不想说电影里的那场屠杀给汉娜留下来的是什么?
但我庆幸的是约瑟夫最终找到了汉娜,在汉娜说有一天也许会流很多很多的泪水,淹没了整个房间,也会把你拖下来一起淹死掉的。
约瑟夫说:我会去学游泳的。
汉娜走向他。
我喜欢这个结局,那么孤独的人必须和那么孤独的人在一起才能相互取暖,而这是别人所无法理解和明白的。
(一段资料:关于九十年代巴尔干半岛的种族屠杀事件,在中国似乎很少被人提起,这件历史的大概是1992年波斯尼亚退出南斯拉夫联邦,引发国内的伊斯兰教徒和塞尔维亚裔人民的内战,造成二十万人丧生,数百万难民无家可归,其间有杀害,谋杀,伤害,强暴,抢夺,虐待,绑架,非法拘留与灭绝波斯尼亚人的行为。
)看这部电影我想到了《海上钢琴师》《英国病人》。
电影里也说到了很多喜欢的乐队咯。
PART 1 电影为什么叫“言语的秘密生活”你一定很想知道汉娜的过去,特别是旁白的女孩到底是不是汉娜的女儿,汉娜是不是被逼迫枪杀女儿的妇女?
我很肯定的说,电影是不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因为片名是《言语的秘密生活》。
男主人公约瑟夫的选择,就是导演的态度。
约瑟夫追寻汉娜的过去,一路追到哥本哈根,找到了汉娜曾经的心理医生英格。
(后面我再说这位“英格”,她大有来头。
)约瑟夫对汉娜一片痴心,因此英格给他一个选择。
她将记录汉娜口述悲惨遭遇的录像带交到约瑟夫手中。
看还是不看,由约瑟夫自己决定。
前面提过,导演主张不揭开伤疤,并且约瑟夫也是这么做的。
至于原因,恐怕很多女性观众比男性观众更明白。
一个男人,邂逅了一位神秘的姑娘,他被她深深吸引,对方也是。
男人通常忍不住去探索爱人的过去。
因为,男性是一种被逻辑思维控制的生物,他们认为,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才算认识她。
这话听起来倒是符合逻辑,可是女人不是这样思考的。
女性天生具有男人后天才能学到的智慧。
她们懂得,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逝去的往事上,不如抓紧短暂的人生,铭记现在和未来的点点滴滴。
约瑟夫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选择站在汉娜面前,请求她和自己共度余生,创造新的生活。
他放弃触碰过去,不去探究汉娜留在录像带里,由言语构成的秘密生活。
这就是片名的寓意。
英文片名“The Secret Life of Words”还有另一层含义。
影片结束时,字幕滚动,背景中出现一排排档案,其册封上书写着姓名。
每个姓名都是一位酷刑受害者,他们就是记录在言语中的(Words)、不为人知的(Secret)鲜活生命(Life)。
《言语的秘密生活》确实是一部感性细腻的爱情电影,同时还涉及对“战争”和“屠杀”的探讨。
但是这些都不是电影的核心内容。
因为《言语的秘密生活》是一部讲述酷刑受害者生活的电影。
PART 2 汉娜的身份:酷刑受害者汉娜提到过,她曾在杜布罗夫尼克学习(护理知识),杜布罗夫尼克是一处疗养胜地,一座位于克罗地亚东南部的港口城市。
克罗地亚则位于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分布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或称“前南斯拉夫”)解体后形成的许多共和国。
英格告诉约瑟夫,汉娜经历过巴尔干半岛的10年战乱。
这10年战乱指的是:1991年,斯洛文尼亚战争,史称“十日战争”;1991年至1995年,克罗地亚战争;1992年至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注释:科索沃战争应该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北约轰炸机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2001年,马其顿内战。
巴尔干半岛从1991年至2001年这10年间,战乱不断,这些战争统称为“南斯拉夫内战”。
(注释:其实直到现在巴尔干半岛也没消停。
)由此,我推测汉娜是前南斯拉夫的难民。
说她是难民,因为电影开始时,汉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是她的祖国,而是北爱尔兰。
工厂主管请求汉娜休假,召她到办公室谈话。
主管身后悬挂的地图就是一副北爱尔兰地图。
汉娜有很多身份,战争难民、屠杀幸存者等等。
不过,这部影片中,她最关键的身份是:酷刑受害者。
PART 3 线索的起点:导演的致谢破解这部电影的起点,是结尾处的致谢。
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向两位友人和一个组织致谢。
其中一位友人是:约翰·伯杰。
导演感谢约翰·伯杰为她观察世界指出了新的“观看之道”。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是约翰·伯杰的著作。
汉娜入住约瑟夫的宿舍,往桌子上摆放香皂时,旁边的书堆顶部就是这本书。
BBC在1972曾以该书为基础,拍摄过一部同名纪录片,因此《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杰在艺术批评领域的代表作。
另外,约翰·伯杰还在2008年出版过一本名为“From A to X”的小说,并且广受好评。
紧随其后,在2009年,本片导演莎贝尔·科赛特出版了名为“From I to J”的多媒体出版物,向约翰·伯杰致敬。
巧合的是,“I”就是伊莎贝尔·科赛特名字的首字母,“J”是约翰·伯杰名字的首字母。
另一位友人是英格·吉内夫克。
她是IRCT的创始人。
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她的回忆。
汉娜经常打电话给一位女士,电话接通后,汉娜却一语不发。
接听汉娜电话的角色就是英格·吉内夫克。
当然电影里不是英格本人。
其实,导演和英格·吉内夫克在《言语的秘密生活》之前早有合作,而且是本人出镜。
那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关于酷刑的西班牙纪录片。
IRCT:国际酷刑受害者康复理事会,该组织位于哥本哈根,片尾约瑟夫为了探寻汉娜的身世,前往IRCT,在其总部和英格·吉内夫克会面。
这是一个救助酷刑受害者的组织。
PART 4 电影的真身:两段公开演说作家摆弄的是思想,但并不是以哲学家那种公开而理性的方式,而是将思想掩藏在艺术那诱惑人心的情感之中。
引自:《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言语的秘密生活》其本质是为了两次公开演说做铺垫。
一是为演说搭建合理的情景,二是为演说培养听众的情绪。
这两次讲演分别是:汉娜口述遭受酷刑的经历。
(汉娜向约瑟夫倾诉往事的大段独白。
)英格·吉内夫克阐述酷刑受害者救助工作的历史意义。
(英格在档案室将录像带交到约瑟夫手中时的大段独白。
)PART 5 童声旁白的秘密:人物弧光电影开头和结尾有大段的童声独白,一个女孩的声音。
汉娜给约瑟夫讲述了她和同伴遭遇酷刑的往事。
其中被逼着杀死女儿的妇女就是汉娜。
片尾,童声称汉娜的两个儿子是“我的兄弟”。
童声旁白是汉娜死去的女儿。
女儿的声音,究竟是汉娜的幻觉,还是女孩的幽灵呢?
前者偏向现实,后者则略带超现实色彩,我更愿意接受后者。
因为如此一来,终有一天,汉娜还能和女儿团聚。
女孩幽灵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悬念。
更重要的是,她是情节设计的一部分。
《言语的秘密生活》没有强烈的外部冲突。
因此,主人公的转变发生在内部,或者说发生在人物的思想之中。
而思想的运动是看不见的。
电影开头,汉娜疏离人群、沉默寡言。
假如仅仅因为和约瑟夫深情拥吻,汉娜就变得开朗明快。
这样会让观众误以为,酷刑造成的创伤很容易被抚平。
所以,即便汉娜沐浴在家庭生活的温馨之中,受到爱情的滋养,其治愈效果也是循序渐进的。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汉娜处于一种朝着积极方向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内在的,不可见的。
女儿的幽灵从“如影随形”到“安心离去”是可见的变化,这一可见变化外“外化”了汉娜思想中不可见的内在变化。
如同导演安慰观众道:“请安心回家吧!
汉娜会好起来的。
”
如果你喜爱这篇文章。
喜爱到用语言不足以表达?
我是“逐年追影”,有空常来吧!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一部反战的电影。
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女人去照顾一个海军,他是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
这个男人康复了来找了她,但是别人建议他不要去揭开女孩的伤疤,像女孩这种人太多太多了。
战争伤害了太多的普通人。
他们能后来能不能走到一起,能不能一起生活,就是对彼此一个选择。
女人说了一句话,“我跟你一块生活,我会有时候不停的哭泣,这个生活的时候并不是你理解的”。
故事中提及巴尔干半岛战争 亚美尼亚人大屠杀 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噩梦。
与世隔绝的钻井平台,让每一个人都略显孤独,两颗饱受痛苦,历经磨难的孤独的心灵,碰撞在一起,交织着真实不可磨灭的痕迹,满满地产生了爱的痕迹,不可分离,两人慢慢的打破了各种的防御底线,吐露心声,故事中穿插了一段爱情故事,让能让人释怀战争带来的伤痛
怎样才能在痛苦的往事及其产生的恶果中生活下去呢?
我不知道,我想还应该继续自己的生活吧,人们总是为未来活着,也许不是,有的人最后还是撑不下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留下斑斑痕迹,不轻易评价是非,借用电影一句台词“都是上帝创造的”。
不把任何人当傻子看,一个行为,一件事情,也许不被理解,于当事人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不念过往,珍惜当下。
看过之后才知道,除了监狱,荒岛,战场,公路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另一个诗意的空间开始故事--海上钻井平台。
看过之后才知道,对一场战争,一次人类之痛可以这样来探讨,让一个幸存的女人在一片轻松之中毫无征兆的把她背后的秘密讲给你听。
让之前潜藏的暗流喷涌到你的意志之上,震撼你的心!
乔瑟夫在发生爆炸之后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知道他听了汉娜的过去,才觉得自己这点事根本不算什么。
去世,我感觉自己在生活中也经常被一点小事吓得丢了魂,不知道生活该怎么继续,现在才明白都是无病呻吟。
可谁又没这么做过呢呢?
给四星的原因还是觉得前面剧情有点冗长,主观感受。
作为抑郁症患者能够感受到当抑郁就像是住在自己体内的一个小孩,他在抑郁的日子里是绝对不会和你和平相处。
用在这里可能不恰当,毕竟我经历过的和汉娜比起来不值得一提。
但是同理心的话我还是能理解汉娜的感受。
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够完全接纳包容我们的人才能与这个小孩和平共处,汉娜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乔瑟夫。
我估计我还要再等等吧
首先得说说中文的翻译,言语的秘密生活。
这是得多没水准的直白译文啊,说好的信达雅呢?
其次,这样的叙事节奏略显沉闷,没有节点让人可以在某个时刻激发好奇心,对于延迟满足能力差的观众来说,可能就提前散场了好了,以上就是我能找出来的2个缺点,剩下的便就是溢美之词每个留在平台上的人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无法泄出的诉求,喜欢独处望海的老职工,手艺颇高却在食堂掌勺的厨子,思念妻儿却实际同性恋的引擎舱工,心向海洋环保却受雇为了维护平台而测量海浪次数的海洋学家……其中自然有我们的提姆大叔肖申克监狱到底没关主提姆大叔,这不跑到钻井平台上勾搭好朋友兼同事的妻子,不过换来的是揪心的自责和悔恨。
好友借着事故了却了自己泛绿而痛楚的感情,提姆则烧伤了躺在床上等人伺候吃喝。
那种想要倾诉,又怕无法面对自我,想要让人挖掘内心秘隐,却无法以心交心的纠结,深深的困扰着病榻上的提姆。
他时而是无助的15岁男孩,需要人安慰和关怀,时而又锁住自己的羞赧,拒绝与人沟通。
从幼时父亲的粗暴将其溺水,到揭露自我内心的不堪,提姆大叔总算是敞开了心扉流露了真情,当然观众也不难猜出这样的剧情。
到这里,导演终于使出了撒手锏,妹子可不是花瓶,妹子是来扔原子弹的。
轰的一声,蘑菇云出现了。
好家伙,从希特勒到亚美尼亚大屠杀,普及了一边20世纪的人类劫难,妹子正是无数战争遗骨的缩影,那让人触目的伤疤,突然把提姆大叔那点个人小情愫,碾压消尽,自责的火花让战争罪恶的巨焰掩盖了。
敢情是部反战题材?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否则前面所有的铺垫将成为虚幻。
这才是导演老辣的地方,剧情必须张弛有度,但不会宣兵夺主,让人切齿的非人道罪恶,不过是点缀人生困顿的极大值。
如果可以想象的人生能够经历的最大苦痛都可以化解,那么离群索居的孤独,压抑性取向的无奈,理想与被阉割人生的距离,三角恋情的悲剧,都可以化为一句无言的对白,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
每个人或许都有留在平台上的理由,但是每个人也隐藏了走出平台的意志力。
谁说这个平台不是一个困顿的世界,哪一天你坚定了方向,便能走出去,就像那个厨子,回老家独立门户。
如果你没有走出围城的能力,那么只能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与世隔绝的海上孤岛。
不近人情的面孔,掩饰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活下来的羞耻。
如果没有战争和肉体上的划伤,被琐事击碎的笑容,又该拿什么来冠冕堂皇的注脚。
不善交往,结果是一个长长的假期,偶然地作为一个护士,看护了被严重烧伤的人。
不能共度余生。
因为...因为如果在一起,我会在以后忽然不能抑制地哭起来,泪水会将我们都淹没。
声音消失,消失的是说不出来的羞耻?
电话拨通后的沉默,心理医生需要治愈的,是 羞耻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没错,在《言语的秘密生活》中一只大白鹅的出现似乎成了电影的关键转折。
在它之前,导演科赛特几乎用在电话一头的绝对沉默向我们展示沉默的语言。
女工汉娜的一举一动,她沉浸在物的世界中,半个苹果重复的盒饭,干净利落的个人空间,覆盖触觉的成建制的香皂,她不是不想说而是好像根本不想听。
除了人不会有人觉得她奇怪,虽然不可能在开口与闭口之间被人察觉,使人注意,因为所有人都会开口与闭口。
但这其中,如果有绵延,如果有少许的关切,就会使得工会与老板变现得不自然。
悄无声息也是一种抗议。
心理医生说,虽然你不说但是但是电话铃响了,我通过无声无息知道就是你。
可是大白鹅却引项高歌,它的声音究竟够不够成一种讲述,语言的界限意味着它的世界的界限。
作为观众我并非是通过它的声音了解到它,而是通过它了解到了它身边的人。
看完《言语的秘密生活》,我们竟不知道说什么,这绝非少数而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关注你说了什么更为复杂的是你究竟没说什么,你为什么选择了对生活沉默。
大白鹅明明不能说,但是它就唱,它老唱,它提醒你,你拥有听的能力。
又或者它之所以能够畅所欲言是因为在它面前并没有沉默的对象。
因为阻止我们言谈的对象无处不在,我们只能沉默或者冥想。
与内心对话,升腾出另一个自己。
也许此时我大约能穿透不同语言的障碍了解到大白鹅并非对我歌唱:对面的哥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白鹅很可爱。
不是的,它要唱是因为它要听自己的声音。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每一个人似乎都有心事,每个人似乎又都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这座生活的巴别塔为了阻止其新建,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语言似乎成了生活的第一道樊篱。
失明的约瑟夫很难说不是另一只大白鹅。
两个可能让他沉默的对象都不直接在场,他说或者不说都是一种自然。
正是对朋友妻子的孽缘导致了身体的伤痕累累。
生活的创伤,一个是听力障碍能听不想说,一个是视力障碍能说不想听。
科赛特总能用公共洗衣房朴朴的生活气让一切情景发生洗衣粉似的化学反应。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缘是一种奇怪的存在,并非完全的情愿也非完全的不情愿,恰如其分不早不晚。
一个只愿意同物交流的汉娜恰恰遇见了一个留有语音信息的手机,恰恰遇见了一个作为病人并且看不见的男人。
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大白鹅,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语言虽然是可以用来寻找自己,但是作为语言本身而言正是通过寻找他人来寻找自己的。
因此这个秘密娓娓听来,汉娜欲言又止,无非是每一个约瑟夫将到未到。
那个内心独白搞得怪怪的,可能是配音的声线选得不好。
原来不是阿莫多瓦
無 聲 的 所 在
对不起觉得节奏太慢了。之前mark的时候还是因为timrobbins想要看的这部电影嗷。发现我对西班牙制片的片子都没什么太大感觉。
看评论似乎相当好,但我倒是很彻底地睡着了。而且,我自认还算是个文艺青年,大家可以用心感受一下。
Kill time before time kills you.
又是简单而宁静的画面。故事发生在一片汪洋大海,在故事交织的那一刻,女主是个聋人,她可以选择听或不听;男主出了事故,盲了什么也看不见。饶是如此,他们依然被彼此的内心打动,真心相爱。语言的力量,即简洁洗练,也能深入人心。
爱是分不开的
21/11/23
战争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有时候要远远深重于带给民族的创伤。。。喜欢这样宁静幽远的电影,心灵的涤荡
4.0,戈雅奖回顾,战争反思,切入点好棒,这种大屠杀题材比《南京南京》直接拍摄战争要好看太多。。
Andy老了,看片子同时在看pdf,不算太闷
笑死,这什么自我感动的大直男剧本
哦是好片子 可是真的太闷了。。。
那对gay船员和海浪勘测员更打动人呢 更不用说贾维尔卡马拉演的厨子 amazing OST
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法言语的秘密
怎么说呢?很喜欢那些文艺和俏皮的部分,可后面的重磅说出来就觉得不搭了,觉得不平衡……很喜欢钻井平台上那几个孤独古怪的男人,可那属于另一个故事。soundtrack很好听。
看这个片子需要知道下背景比较好。三分半。隐忍很久,突然爆发,姑娘演得不错,看过导演访谈之后也喜欢这个女导演。
终于看这一部已久的电影
受伤的人彼此抚慰的故事都被说烂了,这个故事却可以讲述的如此纯粹和波澜不惊,却在两人彼此坦诚的时候让我落了泪,汉娜那一段长长的告白非常震撼人心。我好担心他们最后会走不到一起,还好还好。在眼泪的海洋里,希望我们都能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