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响亮
Haut et Fort,Positive School,Casablanca Beats,卡萨布兰卡节拍
导演:那比尔·艾奥殊
主演:Ismail Adouab,Nouhaila Arif,Samah Baricou,Abdelilah Basbousi,Anas Basbousi,Soufiane Belali,Zineb Boujemaa,Ismail Elfallahi,Amina Kannan,Marwa Kniniche,Maha Menan,Meryem Nekkach,Mehdi Razzouk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摩洛哥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1
简介:阿纳斯以前是一名说唱歌手,他在卡萨布兰卡一个工人社区的文化中心找到了工作。在这位新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们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通过嘻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详细 >
嘻哈文化和阿拉伯宗教格格不入。裹着头巾玩hip-hop画风很奇怪,也是电影要探讨的主题,非洲人的节奏和韵律感真好,种族天赋。拍得太流水账了,要不是动感的音乐,我可能提前离场了。(BJIFF/Day12/Scene36)【中国电影资料馆】
摩洛哥有嘻哈+死亡嘻哈社。比想象中好很多,可能是语言障碍听不懂rap歌词的缘故,只能感觉到flow还不错。至少人家的电影里可以讨论政治宗教和流行文化的关系。
比之前的Much Loved手法上可能退步了?话题一直是Nabil Ayouch的主导体,但光用政治或练习的步序解读Hip-Hop远远不够。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可以没有固定居所睡在车上,可以没有稳定职业临时任教,但对待嘻哈音乐一定是严厉认真的。教室里禁止涂鸦,社区里无法容纳,跟流浪的小黑狗彼此相依,依然要在歌词里唱出自己的表达。家长在演出外面聚众骚乱,宗教政治恐怖主义令他们冲开阻拦。孩子在天台上继续表演,就算戴着头巾,也能唱得高昂响亮。
#Cannes 77th 补课【C+】意外的直白且纯粹,舞台剧,口号,身体与说唱形成节律,目的即是政治情绪输出。阿语rap还不错听吧。
《高昂响亮》观后感,影片整体铺陈略显平,本来是一部立意不错的电影,评价就三个字“不够燃”,好在摩洛哥少年嘻哈说唱的部分,没有让电影完全塌掉,一部传递男女平等、宗教信仰、政治的影片,借用说唱的形式表达了老师和摩洛哥少年对现实的抗争,结尾处没有把剧情推向高潮,当老师要离开这个培训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跑上天台来了一场说唱,但是并没有把观众的情绪带向高潮。阿拉伯这种小语种着实听着费劲,另外需要吐槽一下,北影节外语片字幕全部用LED灯打在影片之外,简直不要太割裂。
单薄又说教
嘻哈版《巴赫曼先生》。很少见到这么克制冷静的说唱电影,不知是为保持现实主义基调刻意为之还是编导在塑造戏剧性上力有不逮,但观感上总体是平淡了些。不如直接做成纪录片。
摩洛哥死亡诗社厚,哦不,死亡嘻哈社。
发声。
这个男主太讨厌了
4.5/10
嘻哈版死亡诗社,但差的太远了。学生一来就开窍,学校一直到最后也没怎么找茬,男主还总让我跳戏凤小岳
#BJIFF2021# 感觉是很努力想要往政治议题上去靠,也试图用一种相对流行的方式来包装,但还是觉得太说教了,导致所有涉及议题的地方都很浅显表面。而且,它的路子其实蛮好莱坞类型片思路的,属于那种看完就看完了,也不会产生更多想法的片子。
伊斯兰版死亡诗社,渐入佳境,最后情不自禁鼓掌。
非常值得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卜杜 出于对于宗教的理性热爱而说唱 还有最后的young blood不枉我坐一小时地铁
也许活在虚假的世界,也许一直是一位NPC,或许也不是。但当你感到愤怒、绝望、痛苦,去面对、去表达,去寻找对的人。
终于知道为什么中国无嘻哈了,太不和谐了。讲真,嘻哈会促进社会进步吗?显然不会啊,写小说都不会。
阿拉伯语很适合rap,但对社会议题的探讨流于表面。让弱势群体被看见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不考虑戛纳主竞赛,其实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