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虽没实体受伤那么严重,但一丁点的感触,也足以让人流涟半天。
影片一开始就狂风萧萧,男女主角一二三相拥而跳,刹似殉情的场景。
紧接着乐曲响起,地铁呼啸直冲。
一小段被剪断而酷似遗言的独白过后,即浮起了血红色的片名。
这丁丁点点拼凑起来的错觉,足以让人带着忧伤且压抑的心情来审阅该片了。
片名过后,本以为导演会以顺畅的倒叙形式来讲述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悲剧,观摩了一阵才发现,男女主角之间的生活片段中添加了不少独白和臆想,还有王要、天爱等人的爱情故事穿插其中,看起来虽有点挤乱,却又不至于理不清楚。
这就是导演艺术性的表现,既要乱而让人有所思,又要让人思得明白。
如果说这是整体的剪辑技巧,那么在单独细节方面,也不乏可圈可点的难忘片段。
例如建斌臆想中的餐桌布一甩,杯烛在空中旋转;丽川蒙着眼坐在轮椅上,赤脚淋雨时的欢愉;建斌地铁口火烧老虎报纸的创意;还有在雨中推销员小姐问王要多大了,他说两个17,也是博得一笑的幽默片段。
赏识完导演扎实的基本功后,再来看看剧本,看看导演要讲述怎样的故事。
首先,有着厨子王要的两段恋情:一段因为丽川被意外烧伤,王要怕抗起所有责任而夭折的恋情;一段与推销小姐最终修成正果,散发喜糖的婚姻。
其次,追求技巧颇具新意的哑巴男孩大明,由于自身的残障而临阵脱逃,致使他与天爱有缘无分。
还有,男主角建斌与丽川,女主角小慧与老虎各自不至于越轨的情份。
当然,建斌与小慧这对一起生活了七年的小夫妻,他们之间的微妙情素才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电影中,建斌已经三个月没有工作了,整天在地铁中往返,用来打发时间,也用来欺瞒妻子。
拮据的他,在房东来敲门时,只能躲而不见。
缺乏新意的生活,使他厨房中水龙头滴嗒作响也无心顾暇,几近麻木。
在小慧回家时,欲享鱼水之欢的建斌只得借酒化尬,怎料弄巧成拙。
而小慧明知被建斌误会,每次要释疑,却都不巧的被打断,最后听天由命,由只蟑螂来决断,怎知命不由天,蟑螂被建斌给打死了……七年过去了,在彼此的心中,是否还像当初的鲍鱼、鱼翅?
“七年了……还有爱情吗?
”看完本片,我们应该能够正确的理解为:是的,还有爱情!
爱情不仅包括了新鲜与激情,也包括了平淡与失落。
爱情中有春天,也同样有冬天。
在这个冬天,有着别人形形色色的爱情从身边似雪花般飘过;有着建斌由于爱情而撒出善意的谎;同样,也因小慧心中还爱着建斌,而不至于出轨。
在这个爱情冬天的最后一夜,他们一起乘搭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2010.10.27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我们穿梭在拥挤的地铁中想找一个出口,来来回回却不知往何处去,出口在就在那里,只是你一直渴望别人带你走,不愿迈出第一步,没有人来,你只能徘徊在漫延的地铁中,陷入黑暗。
PART 1 男主人公虽然极力隐瞒失业的事实,但无时无刻不渴望女主人公能给予温暖的关怀——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人总是在渴求别人能有一双看透一切的双眼却不能坦诚相待?
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他们的爱情?
或者说根本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建斌甚至犹豫要将小慧拱手相让于他人,由此可窥他是多么的自卑。
女人本就是善于猜忌的,这样小慧开始怀疑两人的感情,害怕去爱更害怕不被爱……PART 2他是一个聋哑人,喜欢上了美丽的天爱,在天爱赴约的时候,却却懦弱地选择离开。
当他举起双手缓慢地做出那个手语告诉她“我是聋哑人”时,她哭了——你为什么不知道,即使你不完美,我也不会认为我们不相配?
PART 3你看不到他,但你给他的心一盏明灯;你爱她,但你却鼓励她继续爱下去。
谢谢你们,让他们回归自己的位置。
炸了,爱情炸了。
一个美丽的误会,可以演绎整部剧,但又完全没有拖沓累赘的感觉。
每一次想要解除误会的努力,都失败了。
而这种失败更能体现出生活与爱情的本质。
如果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那就说明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隔阂,已经出现了问题。
很多镜头,演员不在流泪,而我早已泪如雨下。
高圆圆与那个哑巴青年的情节,太扎心了,那种情节的反转,让我瞬间破防。
哑巴青年终于鼓起勇气,用照片冲洗的理由约会了高圆圆,可是……“你为什么没有来?
”高圆圆问……可哑巴青年只能用手语来回应。
至于他回答的是什么,不重要了(经查,应该是“我是不是你等待的那个人?
”)。
还有那场戏,耿乐和徐静蕾吃晚饭,当徐静蕾想跟耿乐说些什么的时候,耿乐拼命地往嘴里塞东西。
他在抗拒,抗拒爱人说出实情(他以为爱人已经不再爱他了)。
除了男女主,更可贵的是,穿插的情节和人物,都很美好,都是对爱情的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感谢老天爷,让我能够看到这么好的电影,能够感受到电影那美妙的滋味。
这就跟能尝到美味的味觉一样,非常幸福。
第一次看是在大二那年,和同宿舍的一北京妞儿一块儿,她喜欢耿乐我喜欢张杨,她喜欢耿乐是因为耿乐长得像她初恋。
我们在南京大郊区听着相声看着京派的电影,以飨思乡之情。
如今我已毕业二年,而故人早已散落天涯。
当年的我还是没谈过恋爱的阳光热血小青年,不似现在见天儿装逼卖文艺的死样子。
上午西西踢V6又播了这部片子,再看来,竟多了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里跳脱又真实的调调,还有电影里这帮人无可救药的献身精神。
片子后段,突然徐静蕾对耿乐说:“建斌,我想和你一起死。
”耿乐说:“你想好了可别后悔。
”然后俩人从蹦极台上相拥而跳。
这镜头文艺的要死,当时我真以为俩人走不下去了就要殉情,跟《两小无猜》里头似的。
我没有谈过7年的恋爱,我也很怕鲍鱼鱼翅吃腻了,突然有一天遇见一颗大白菜。
我想要的伴侣,就是能陪我演电影的,能“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的人。
1.打破第四面墙:导演张一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是话剧,所以电影里面很多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段,观众与角色直接交流,形成了强代入的艺术效果。
小慧直接正视镜头与观众对话2.故事重点:这是一部非戏剧体故事,通过平淡的生活日常,深入挖掘平静的生活流之下隐藏着的生活危机和心理危机,聚焦小慧和建斌两个人之间的心理精神,人文关怀很浓烈。
最后两人在地铁里对望的圆满大结局能体现出张一白相信爱情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地铁中两人在人流穿梭中对望,营造了一种永恒的时间感
在这个镜头中,为了突出小慧,于是所以的群众演员都是黑色衣服且背对镜头,强烈地把穿白衣服正视镜头的小慧对比出来了
建斌成为视觉中心的手段:打光,面对镜头3.道具设计:本片的地铁、红色打火机、水笼头这三个道具设计地很巧妙。
地铁是人物内心的外化道具,而且也是众多人物产生交流和接触的地点,一个地铁连接中本片中所有的故事。
同时现代社会,尤其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每天为了五斗米忙碌地无法顾及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在地铁之中。
地铁,人物游荡的空间,只有旅程,每个人在追寻着来处和去处,正是人生的象征红色打火机是王虎的象征道具。
王虎这个人,无论是从形象还是语言动作,都没有太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所以导演用了一个红色打火机,一旦画面出现红色打火机,观众就能立马关联到王虎。
王虎拿着红色打火机水笼头暗寓着男女主的感情,一开始是没水了,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情感危机,最后两个人确证了心意,感情危机解除,水龙头终于恢复正常。
4.眼睛受伤的女孩子:失业的建斌无处可去,如何宣泄建斌的烦恼呢?
导演选取了医院这个地点,因为医院里住的都是病人,而建斌属于是精神上出了问题的病人,医院呼应了建斌的心理状态,所以医院的选取有讲究。
另外设置女病人是眼睛有问题,能够增加情节的有趣性,一个失意的男青年,一个看不见东西的女病人,人物关系很有张力有意思,如果换成女病人骨折或者男病人眼睛受伤,人物关系的有趣性就大打折扣了。
5.本片主题:生活的无聊是如何磋磨人的,其实就是后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是如何异化的。
表面上看本片是讲两个人的爱情,实际上是讲秩序化的生活对人精神的摧残了,以及爱情能否在现代生活下经受住摧残和考验。
同时小慧没有选择王虎,出了本片给出的小慧爱建斌的答案,其实我想应该还有一点。
造成感情和生活平淡化的是现代文明的工具理性,而换人谈恋爱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当小慧选择了王虎之后,褪去初期的激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还是会变成现在的小慧和建斌的范本。
6开篇耿乐在地铁中与众人逆流的镜头完全展现出了耿乐的神采飞扬的气势,是“上镜头性”的典型案例。
演员在电影中能够展现出角色的风采7.范伟要和一个约定穿红裙子的女士相亲,相亲地点却发生了爆炸,女士受伤送往医院,如何表现受伤的是这个女人而不是其他人呢?只拍担架上露出来的一角的红裙子即可,这是含蓄的电影视觉的表现手法。
红裙子表明了担架上的人物身份8.拉片反对过度解读,反对解读每一个画面的隐喻,因为这种解读是文学式的,却独独不是电影式的。
“现在是1993年11月20号下午6点我们:刘建彬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
小慧,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现在是2008年11月20号下午6点,十五年过去了,那些建彬和小慧们,你们依然幸福吧?
丽丽问我电影讲的什么内容,我说七年之痒吧。
看过片子的少数马上随声附和。
故事的情节并不像电影海报那样招摇和媚俗,这让最近每天钻故纸堆查找电影海报以还原历史真相的我开始犹疑。
不过每日一影的目标使我坚定了继续看的决心。
旁边的表现手法和通常的电影不同。
我开始在脑海里艰难搜索这种叙事的特点。
枯燥的叙事学理论在感性的叙述和静静地时光流淌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本能反应使我陷入漫无目的的来来往往的旅行里,陷入从轰轰烈烈到平平淡淡转变的极度不适应里。
看不懂电影的时候,总是追寻情节和意义;看得懂电影的时候,更是追寻情节和意义。
琐碎的生活带走了曾经浪漫而单纯的时光,也冷却了恋爱的激情。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彼此隐瞒?
有一刻,我听着他们彼此的内心独白而表面上言不由衷,心里非常的焦急。
影响感情的只是那么一句本该说出的话,那段子虚乌有的追求。
他们的关系并非不可挽回,他们都还深爱着对方。
可是冷漠与掩埋,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凌迟着七年漫长而坚实的感情。
正如小慧所说:“眼看着我们过去的七年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我们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见死不救。
”小慧和建彬,看到你们的隐忍犹豫猜疑和委屈,我想到太多太多被岁月磨灭的爱恋。
那些平淡而琐碎的日子,那些褪去了华丽外衣的朴实片段。
我曾经那么相信爱情,以为自己的爱能感天动地。
但是,时间,它以无坚不摧的姿态迅速毁灭我的自以为是。
于是,我也开始犹疑甚至怯懦:我拿什么来抵御时间的侵袭?
我拿什么来守卫自己的爱恋?
但是无论如何,我想,爱情依然是这个世界上可以相信的力量。
因此,我们依然抱有希望,不是吗?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了,看到凌晨。
第一次看的时候,给她讲过,七年之痒,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且我们都不会放弃,尤其是我,白羊座,不会放弃。
第二次看的时候,却是在发生完了比电影里更惨烈的故事之后。
故事的背景是北京的地铁,正如我那天和朋友一起乘坐地铁,谈到了北京的地铁上,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一样。
喜欢里面的人物独白,喜欢主题曲,甚至喜欢里面的每一个场景及对话。
““现在是1993年11月20日下午6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七年后的建斌看着时光中倒映出七年前的自己:“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尚是青涩的小慧先是小性地转身,继而莞尔一笑。
七年前的小慧建斌在耳边甜甜地说“我爱你”,七年后的小慧在酒吧面对老虎暧昧的神色,不知所措。
七年前说着海枯石烂我心不变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已然是满面人间烟火。
”是的,人变了,都变得现实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十遍,才能深入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可我,已经不能再看第三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电影,甚至比电影还精彩。
徐静蕾大喊着"建斌,我想和你一起死!"然后两人飞速蹦极而下.这是心灵的蹦极,维系的那条纽带:婚姻,七年感情. 他们迅速下滑.然后他们终于停下."现在我要你说你爱我!" 鱼翅和燕窝,虽然珍贵但是吃久了也会腻.如果这时候遇到一个大白菜,就是忍住不吃一口,忍住了,就过去了. 我想知道这三个月他是如何在地铁里过去的.当孩子的肥皂泡在车厢里漫天飞舞时,女主角这么对自己说着.她伸手去触摸那些泡泡,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 同乘地铁的人,有的相爱了,有的结婚了.大家都不说话,大家彼此陌生,有好消息时大家互相通知. "我只怕我不会哭了." 很经典的一句话. 很喜欢我一位朋友对感情的描述."那种比微醺重一点的感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很贴切,也很别致.喝酒的人会有的感觉.大概指的是深深沉浸的当局者迷吧. 于是,作为旁观者的我,被情节中的他,她一次又一次带到微醺的边缘.他们站在地铁站,然后他们想起七年前的他们,会说"我会给你幸福"和"我爱你"的他们,坦诚得没有心理游戏的他们. 于是他们相遇了. 于是张亚东惊世骇俗的配乐响起,夹杂着地铁呼啸的速度感.到站了.
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我们都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摄魂颠倒、怦然心动。
面对这种失落,我们首先是想到了逃避。
地铁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地方,我们躲进去以为可以逃离失落,但换来的却是更大的迷茫。
短暂的逃避也许能使我们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摆脱无限的困惑。
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那是最难做到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选择逃避。
春天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而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许能穿越那漆黑的地下道,有看见阳光的一天。
"你能告诉我,你怕什么吗?
","我最害怕的是我不会哭了。
"我就是个不会哭的人,但偶尔在心里,我幻想、我知道,我哭得很厉害。
本来写了很多,却觉得故弄玄虚,装模作样,故又删去。
爱不也是这样吗,为爱添砖加瓦、添柴加薪,筑起高墙,只顾在墙内烧得火热,却又退却,归于平息,残留余温。
七年之痒,两叠钞票,新欢旧爱,淋得到的雨,晒得到的光,触不到的恋人,说不出的话。
在压抑中动摇,在动摇中怀疑,在怀疑中溺水,在溺水中死亡,在死亡中燃烧,在燃烧中得知,爱的存在。
我喜欢刘奋斗这个故事,喜欢张一白mtv式的拍摄,喜欢耿乐残留着痘痕的脸,不喜欢这个雷电与风雨交加的夜,不喜欢张扬把手放在徐静蕾的肩和头上,不喜欢那些基于博弈的挑逗情话。
张亚东这首曲子真好啊,堪称本片的灵魂,二胡的部分与北京这座城相得益彰。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用到这首曲,却总归不及本片里原生的适配。
很久没有坐过地铁了,我想念MTR。
如果武汉地铁不那么臭,搭一班也未尝不可。
我爱默默观察人们的面孔,使我惊奇,亦使我难过。
2003.5.11 cctv6
哎~七年之痒,猜忌、生活压力、缺少安全感这种原因,欺骗然后失去,挺难过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在骗人,而有些人用一辈子去骗一个人”
大学时代的旧电影 暗暗的色调 如同现实
张一白,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腐朽的家伙
小时候觉得好文艺好浪漫,长大了觉得这有点作那有些刻意--就像被塞满人的地铁车厢永远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戏,也被各种情爱片的套路和逻辑给塞满了。在地铁上卖“人是铁”早餐棒的柯蓝和范伟的线更喜欢,有一种迷途知人互相治愈互相感动的平实感。
热情就在这些琐琐碎碎,一地鸡毛中彻底地耗尽了
范伟柯蓝出彩儿
什么玩意。。剪接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情节,只是装逼的文艺片段。失业了就天天坐地铁是什么鬼,还有徐静蕾的牙真的不齐啊。。
看不下去。。。
老徐还是那德行。不过这个片子还可以。20100511
只记得几个镜头了
二十年了我脑中还深深记得徘徊在地铁里的耿乐和爱到尽头的徐静蕾。我少女时的爱情观被第六七代导演和李寻欢痞子蔡的悲观酸涩打了预防针。爱情无论是一时冲动的想法或者日久生情的承诺,别犹豫了,谁知道能爱多久呢,冲就完了
爱极电影里的配乐。。。七年了 还有爱情吗?每当想起这句话 就会一身的冷汗
【资料馆百子湾店】片子三星,多出来的一星给张亚东的曲子。配角很出彩,滑板少年的胶卷告白,高圆圆地铁一瞥印象深刻,医院女孩以及范围老师。很多大特写,快切剪辑跟内心独白让这段踟蹰不前的七年爱情非常胶着,整体不错,但是故事稍显单薄。
徐静蕾的所有电影只能用倆字形容:恶心
好久前看过的片子,第一次看是上高三的时候,下午有考试,上午趁爸妈不在家在电视上看的,第二次看时是大学了,很文艺的片子
我以后一定不要再看老徐的电影,没一个好看的,都很能装
唉呦呦```看看我们以前都看了点什么啊```
无趣是最不能忍受的事。徐静蕾真是演什么都一个样啊。
只是想起了那首歌,电影确实很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