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看着那么易碎Katie,一如之前邓斯特之前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伊丽莎白镇》里的表演,心灵玻璃般单纯而易碎的女孩,她背过身去,手拎着鞋子,或坐在桌上,轻轻荡着修长的腿,轻仰着头,一阵率性的大笑过后,她停下来,静静地看着你,一阵无辜的忧伤过后,她轻轻侧着头,轻轻上扬着嘴角,又如一只毛色白净的小猫,幽幽的,午后柔软的阳光刚好缓缓披在她的后背上。
然而这一次,单纯的她不再走进一个编织柔软的世界里,眼睁睁地看着她走进漩涡。
与他认识,只因一次修水管的经历,然后她便挽着他的手不顾他父亲的反对走进严肃的社交场,这是邓斯特式女孩的率性爱情。
她的单纯,让她以为,与他的生活与他的婚姻,不问过去,不想太多的未来,只要有爱就足够,那么简单地开始,就可以一直和她单纯的设想一样天长地久。
然而偏偏这个他的世界,一旦打开,黑暗就波涛汹涌成漩涡。
Katie初带David见家人的那个夜晚,David显得与她的家人格格不入。
也许正暗示着Katie与David世界的不同,一个是单纯美好的,浸融着小康之家的其乐融融,另一个却是阴郁无情,像一条无尽的隧道。
一开始她就昏头转向地迷失在一片温柔乡里,那么容易便认定了他,把自己交了出去,以为这个软弱得可恨的他是个坚强的战士,勇敢地抵抗父亲安排好的命运。
残酷的事实是,他不曾大声地对父亲说出那一声决绝的“不”,只是消极地逃离了纽约,恬静的小镇生活不过是另一种依靠父亲生活的形式。
他父亲说,回到纽约,你可以给她丰衣足食的生活。
他没有拒绝。
事实上,又有谁知道,他选择回去,是真的为了她,还是他软弱顺从的天性使然?
正是这种不了解让Katie对他百依百顺,失去了自我,正如她朋友所说的“ you give up everything you‘ve done just because of him”,不断对他顺从着,牺牲自己。
一开始David对朋友说,世界上怎么会有她那么好的人,他做什么,她从不反对。
朋友说,因为她不了解你。
一语成谶,他做什么,即使是伤害她,她也不会反对。
而当David的黑暗世界打开大门时,她依旧单纯地以为,握住David的手,她那颗单纯的心灵就能传递给David对抗黑暗的力量,于是,即使是抵抗,她最终也是无力继续,就像那个被David暴打的深夜,她逃出去后又回到David门口一样,她一次次不顾自己心灵的滴血回到David身边,终究在漩涡里越陷越深。
于是就有了最后的那个夜晚,她狠狠地撂下传来David哀求的话筒,却那么做了,明知道不该,她却放任自己冒着大雨赶回去,于是一去不回,David的那个黑暗的世界,一旦进去就回不来了。
Katie对这个男人全身心的依靠,最终也导致自我德沦丧。
她生活在他和他家族的富有里,他的房子,他的钱,他供给她的物质。
当她出走时,男人篾笑了一声:"离开了我,你就不可能生活下去。
”她被断掉生活来源,也只能乖乖回到恶魔身边。
眼睁睁地看着挣扎的女人Katie在众人甚至在David面前依旧扮演着过去那个无忧无虑,率性纯真的女孩Katie,拼命地掩饰,眼睁睁看着Katie被David从家人身边狠狠地拖走,她选择了和David一样封闭内心,失去了可以信赖和依靠者的帮助。
一个人手无寸铁,最终沦陷。
如此解读这部蓝色调的悲剧,也许是歪读,看上去更像是对女孩们的爱情婚姻告诫。
可现实中的爱情恶棍并不可能总是David这样的心理恶魔,忽略了David的心理阴暗面,这个悲剧显然是一出爱情悲剧,婚姻悲剧。
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或许是电影与想象中的相比太过不美好,或许是我还年轻,或许是自己深深的迷失在了这算不上惊悚也算不上悬疑的片子里,或许还有许许多多的理由,有许许多多的不解。
或许……抱歉,我不知道我到底在说些什么……剧情就不说了,看了自然明白,不看也没有什么可惜而言……因为看了《蓝色情人节》,一个在我心里彻头彻尾的悲剧,喜欢瑞恩高斯林的沉默与厚重。
因为看了《夜访吸血鬼》惊叹于邓斯特的表演张力与其年轻的脸上自然流露的沧桑。
坦白说,看这部片子,主要原因也就是这两位主演了罢。
All good things都会因为记忆亦或是期待而消失,我哀叹年轻、美丽和爱的流逝,沉默于罪恶的脱逃。
只是,那些曾经的阳光与微笑依然会荡漾你我的心房。
如果你想思索,如果你想尝试,看过影片,就将那些值得记忆的美好可在脑海里吧!
总之,心有爱,美好,不好,一切都还会存在
戴维的爸爸让戴维亲眼目睹了戴维的妈妈自杀的过程,因为他以为这样能阻止自杀。
因为这件事,戴维在桌子底下躲了一个礼拜,心中也积下了一团生命的阴影,并留下了紧张时自言自语的毛病。
戴维想做自己,不参与家族生意,与一见钟情的凯蒂恋爱并结婚。
可是因为那团阴影的存在,他被爸爸说服结束了逍遥的生活,加入到家族生意中来。
他想给凯蒂富裕自由的生活,却并不知道这并不是凯蒂真正在乎的。
同样因为那阴影的存在,戴维此生不想要孩子,他说服凯蒂做了人流。
凯蒂因此就像死过一次一样,在心灵上留下了一块很大的创伤。
工作时的戴维永远都像一个醉汉,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离那个热爱生活喜欢自由的戴维越来越远。
在没有告诉戴维的情况下,凯蒂报考了医学院,戴维因此感觉凯蒂在逃离,自己让凯蒂失望了。
在凯蒂妈妈的家里,戴维第一次用暴力对待凯蒂,因为他想回家,凯蒂却不顺从。
戴维和凯蒂相爱,却并不了解真正的彼此,不了解彼此内心积压的过往心事。
戴维只是在尽力承担自以为的一个丈夫的责任,同时因为过于担心失去而过于敏感,不能忍受任何轻微的意料之外的改变。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心灵越发的变形,那团阴影越发的强大,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以暴力的形式操纵着失控的戴维,让他去结束他不想看到的一切。
戴维一直生活在恐惧里,随着生活的积压,这恐惧变得异常难以控制。
于是,戴维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利用他人杀死了知道真相的朋友,又杀死了自己利用的人。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再也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是形同躯壳的苍老的戴维。
影片很好的表现了戴维蜕变的过程,每一处转折都精彩动人。
省去杀人的过程,只展示前因和后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那股恐惧的强大力量,以及人性扭曲后的丑陋和阴暗。
和戴维形成对比的是凯蒂,如果说戴维代表了人性中的丑陋,凯蒂则能代表些许美好。
只是凯蒂也是脆弱的,她没能拯救戴维,相反自己也被吞噬。
这是一个关于恶魔的故事,但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惋惜令人心疼的故事。
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丑陋的伤疤,作为后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散发心中所有的爱,让美好的爱强大到融化所有的脆弱和阴暗,让爱变成永久的阳光,没有迷雾,没有黑夜!
当她死后,你是不是想要扮作她的模样,因为爱她缅怀她,所以还想以她的姿态活着,你是爱她的,对不对?
但是你杀了她。
我也爱你,我无时不刻不想着你,脑海里总是浮现你的脸,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以我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你。
我知道有人也爱我,但他却恨我有多爱就多恨,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想我死他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
从电影的创作背景中得知《所有美好的东西》片名是来自真实故事中的营养店,故事的开始很美好,it seems that everything is perfect.影片想呈现给观众的是失踪和谋杀的悬疑故事,所以我想“所有美好的东西”是省略了其背后鲜血淋漓的画面和恐怖心理活动的标题。
美好的东西背后,隐藏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堪。
看到后面才发现这部影片更应该是一部心理题材的影片,对男主角审讯的过程 就是对他做心理剖析的过程。
男主人公是由于童年阴影而落下精神分裂症吧,从她抓起妻子头发一把拉她上车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女主角难逃厄运。
假如有那么一天病发,一定会接二连三地伤害身边的人,因为他已经陷入了连锁反应当中。
学士帽满天飞,凯蒂学医归来,表面上是好事,当大家都为毕业的妻子毕业欢呼时,戴维坐在凳子上的那个镜头让我很毛,它暗示了“好事不断”……之后就是磅礴大雨的半夜凯蒂湿透了全身拼命敲邻居的窗户呼救。。。
这些最后都随她的失踪而去成为一个谜。
每件好事都遮盖了将要来临的悲剧,我们不能总是被生活上演的障眼法所蒙蔽了。
也许是从心理学角度我读出这部电影的涵义。
戴维对凯蒂有爱,“I did realy miss her”表明了他这般爱她至死的感情,但不可否认他是个week man. 戴维告诉她:Just go home.& I promise…貌似最后都不能handle他自己的情绪。
我想谜团答案有2:凯蒂被自己的丈夫因精神病而杀害了:凯蒂自己逃得远远的,像结局那样,只是失踪罢了,至少还活命。
鉴于前面已经死了这么多人还加一条狗,第一个解释更合理让人信服。
这就是美好的生活背后,每个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的问题很小不足以影响正常生活,而被人们逃避了,比如怕黑的人们就尽量不让自己留在黑的地方,而不会把自己一个放在黑漆漆的空旷房间来面对它。
当问题严重到面对它也不能好好释怀的时候,悲剧已经发生了。
正如戴维的心理阴影已经成为定时炸弹多年了,线也老化,无论剪断那一条,最终都会引爆。
“I really miss her." Robert Durst在父亲临死前冒着被抓捕的危险悄悄造访,唯一说出的一句话却是对于亡妻的想念。
Bob是爱着Kathie的,即使是在他亲手杀妻藏尸的时候,他的爱恐怕也从未有一丝动摇。
自古富豪多变态,Bob不是传奇的纽约灾星,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被金钱彻底释放了的后现代悲剧。
作为拥有半个时代广场的曼哈顿房产巨鳄Durst家族的长子,Bob却拥有最悲惨的童年。
熟睡中被父亲叫醒,亲眼目睹母亲跳楼自杀,7岁的Bob从记事起便活在一辈子也走不出的阴影中,死亡带来的刺激,父亲的冷淡与兄弟的排斥,可怜的Bob想不变态都难。
遇见Kathie本可以成为Bob人生的转折点。
开朗的长岛少女,炽热的爱情和平淡的乡下生活,婚后的纽约贵族过起了平凡人的小日子。
故事如果就此结束,就成了一段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话。
可惜生活总是循规蹈矩,富豪总归得子承父业。
当两人坐上回纽约的奔驰车时,悲剧就已经注定。
变态始终还是变态,不管你看了多少心理医生。
杀狗,杀妻,杀友,将邻居碎尸后抛弃在冰冷的河水里。
因为有钱,Bob的家庭摆平了妻子的失踪案,20年来他甚至从未正式成为嫌疑人;因为有钱,他可以请来全德州最好的两大律师,将杀人碎尸硬生生说成了正当防卫,"我没杀他,我只是将他分尸了。
"Not guilty. Bob大摇大摆的走出法庭的时候止不住脸上得意的笑容。
妻子失踪26年后,根据Bob的事迹改编的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上映。
或许是高司令冷峻的演绎引起了Bob的共鸣,或许是邓斯特天真的笑容唤起了Bob的记忆,71岁的Bob竟然主动联系电影导演要求被采访。
而正是这一采,最终把他再次送上了法庭。
在这部6集的纪录片《纽约灾星》的最后,被新呈递的笔迹证据打个"措手不及"的Bob在洗手间里自言自语,甚至忘了还没关掉的麦克风。
"what the hell did I do? Killed them all of course."“Them”, 是他一生的最爱,交心的知己。
“Them”, 是他一生中唯一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Bob的记忆深处,依然闪回着Kathie的单纯和Susan的率直,或许当他想起他们时,嘴角仍会泛起微笑。
可惜,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当Bob看着母亲从屋顶一跃而下的瞬间,上帝已经给这场闹剧写下了悲剧的结局。
之前很喜欢蜘蛛女的街拍,没想到她能拍一个这么。。
怎么说。。
文艺??
小资??
的片子。。
这个可以发展。。
我唯一想说的就是当我第一眼看到高斯林的女装我以为那就是个女人!!!!
看来的确是有些面部女性特征。。
跟朋友谈起来,好像工薪族养大的小孩,都或多或少有些跟家庭相关的童年阴影。
比如很小的时候父母过世,或者父母大战八百回合摔掉家里所有锅碗瓢勺然后离异,或者父母一方是个有恶习的asshole,再或者父母本身就有些性格问题或者family issue。
更或者,很小的事情都会成为童年阴影的来源。
看多了犯罪片,赫然发现我们都有成为连环杀手的潜质。
电影里的男主这辈子最被人对不起的事,就是眼睁睁看着老妈坠楼身亡。
这打击当然巨大,但他之后的生活也算平静幸福。
从小到大作为继承人脱线多次,老爹也并没有逼他或者放弃他。
妻子Katie和她的家人也全心全意地接纳了他。
中间虽然摩擦磕碰不断,她最后还是回了他的家。
所以他为什么就成了杀人凶手呢?
而且杀掉的总是爱他的人。
所以这部片第一点绝对是单身女青年的噩梦。
蜜月的男主是个多么正常的小伙子啊,更何况从常理讲,大把票子养大的小朋友不都应该无忧无虑开朗向上么?
连这种人都有这样那样心理阴影,其他摸爬滚打一路挫折长大的人岂不是更阴湿发霉心理变态?
所以结婚神马的要找谁????
第二点是已婚有娃的妇女的噩梦。
娃真的好难养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童年阴影或者性格扭曲。
从小百依百顺,某一次不给钱了小孩就抡刀砍父母的有,从小严加管教严格规范,某此吵架时小孩抄斧子削父母的有,无缘无故,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砍父母的也有。
我之前曾经有想过念发展心理学的最后放弃了,翻了几本书之后发现养娃真的需谨慎。
小孩是个危险品。
或许人总是对自己爱的人和事物要求过高。
如果男朋友或者父母不理解自己想法或者忽略自己感受,就会万箭钻心“你怎么会不理解我呢,别人可以,但是是你啊!
”衍伸到“搞了半天是我一头犯贱,那好今后我也用你对我的方式对你,我们两不相欠。
”反而忘了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人毕竟都是孤独的,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的。
因为总会有一段人生他们未曾参与。
所以不如打开天窗。
坦率几分,告诉他们,‘我一直都很爱你们’,‘请你们不要猜测我,我在想什么,我会好好告诉你,所以请你也告诉我。
’
因为心里有问题就可以这样对待自己最爱的人么爱情的美好都不能把他变回正常人 活着也是浪费啊真是非常喜欢他们当初相爱的时光 喜欢那个男人告诉他的朋友 他的妻子是完美的 我做什么他都喜欢 都支持 真是不敢想象后来揪住妻子头发野蛮的施暴也是同一个他。
冲着高司令看了All Good Things,到结尾时发现自己流鼻血了...电影没有评分那么低吧?
根据真人真事改变,高司令很适合演这种内心戏丰富又有些病态的已婚男人,比如另外的《蓝色情人节》。
所以心理有隐疾更容易出事的是男人,女的歇斯底里一会也就好了男女主角一见倾心,David & Katie在阳光下田园风画面真是美好,像极了不停转圈着小碎花裙。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这个电影就是要把各式美好毁灭得粉粉碎才肯罢休,始作俑者,就是David 。
看完很重要两点感受:1、女的经济一定要独立,已经无数部片子讲过这个道理。
2、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影响不可磨灭,昨天刚看《追风筝的人》,父亲和儿子有冲突矛盾时尤其容易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
影片里父亲冷酷无情,先压迫妻子,妻子意欲自杀时他故意让儿子在场,希冀牺牲儿子的心智来阻止妻子。
你说他是不是有病啊?
也可见...他伤害妻子有多深,她才能如此决绝。
最胁迫人的是女主的这句台词,她很想要孩子,但丈夫软弱到承担不起父亲的角色,无奈逼迫她堕胎。
她说:We should never regret the things we do, only the things we don't do. But,i had an abortion.I don't know what that is,if it's something i did or something i didn't do?“这个世界最易碎的就是男人酒杯少女梦,钢丝爱情以及现代社会善良和高贵的心。
”可见她有多么挣扎,但是她没有失去挽救丈夫的信心。
影片里David 是各种阴暗与病态,Katie则是各种美好和阳光。
可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总会失衡。
最后她只能依靠毒品带来解脱。
一开始David对朋友说,世界上怎么会有她那么好的人,他做什么,她从不反对。
朋友说,因为她不了解你。
城府极深的是David父亲,他说动媳妇,让她劝丈夫接手家族生意。
David因为爱作动力,所以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一切全是因为她,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伟大?
可是到头来这种生活并不是Katie想要的。
所以。。
真是。。
男女思维构造不同,争论永远不休,各有各的立场。
David一定也很爱Katie,尽管他不懂怎么去爱。
Katie的个人发展切不可超过他的领域,比如生育、再接受教育的需求,这些都可能令她渐行渐远不受掌控,每当这些事情发生时David就犯病,用暴力、用冷漠、用折磨。
女生以前似乎更快乐,现在因为你,她变得不快乐。
不能因为你不快乐,也惩罚她、让她不快乐啊。
可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占有。
讽刺的是,Katie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挽救她的丈夫,这其实是影片想传递的另一种美好吧,她一次次试图用爱唤醒沉迷的丈夫,尽管最后徒劳。
现代人好像容易有这种精神洁癖,就和David一样,自从童年目睹母亲自杀,他一有忤逆就掐灭,一有不顺从就毁灭,所以才会逐渐滑入深渊万劫不复,弑妻、指使杀人、肢解……有人说David变态,其实他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性格中都有阴暗面。
我就很怕因为我时常的神叨给今后生活带来不确定因素,没有两个人是重合的,最难控制的是思想。
只是不能因为有不顺遂就要彻底毁灭它,不是孩子,需要长大。
影片有画面是两相呼应的,一个人在用枪瞄准头部而同时David在瞄准拍苍蝇之类的,我相信在平行的世界是会有人同步的。
最后Katie在回忆的阳光里渐行渐远的那段,真是迷死人了,真是美好。
这部影片像洋葱,一层层剖析不完的。
才想起来,忘记哭了。
变态其实就是
没看太明白,上豆瓣来取经了,囧!
不知是剪辑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可惜了这个题材。有点冗长。
非常好看。Ryan Goslingy要是往“苦瓜脸”的方向发展的话,一定不错。
纽约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谋杀悬案被拍成了这幅模样真是暴殄天物啊,如此有料的故事却被导演东拉西扯,叙事平庸且苍白,前中后三个部分完全脱节。好在有Ryan可以看...
Ryan的独角戏...a family's Mystery...不是爱情片而是惊悚悬疑片...plus,Kirsten is naked...
演到K失踪就行了,后面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有点鸡肋。
我还是不相信他杀了他老婆~
延迟发行是有道理的。邓斯特露、点之作
色调、配乐、演员、拍摄手法无一不赞
i miss her so much
前半部分很喜欢,后半部分为什么这样了?!!!这么狰狞。。。崩溃了
算了吧
大家会不会好好起名字啊,这个名字竟然是凶杀案。。。有木有人性
Kirsten Dunst真的很难看!!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很难看!!I mean it!!!
我觉得非常好看~剧情虽然有不符合逻辑和单纯臆想的诟病,但不耽误我大气不出的看下来!哦,这个系列的封面让我阴影呢,因为之前几部都很垃圾
男女主演技都在线,但是实在不喜欢给冷血杀人犯找理由的剧本,杀人就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现实不会像电影这样浪漫,他们之间也不存在爱情。
曾经 也有一个人在电话的那头对我说 不要哭。。。
这不就是个神经病么?!节奏太差,台词太差,导演太差
练练大脑双线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