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内容不可谓不好看,但通篇看下来又没那么精彩。
一如既往的台剧叙事风格,揭露医院存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人性问题,也揭露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我想“揭露”这二个字,也是台剧受国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样貌、语言、种族,为什么他们似乎更敢于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做到了我们不敢去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这一类的故事看多了,真的会乏味。
毕竟哪有完美的社会,哪又有完美的机构或企业。
灯塔国难道就不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性问题吗?
我想我们还是要从自身找问题吧,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社会、或这个那个的机构,似乎更让观影者有一种逃离现实的精神快感。
如影片中的叶建德,也可以有另一种或几种选择。
比如一开始就可以选择不给他老师背锅。
又比如,怀着气愤也罢、不甘也罢,可以选择另外换份医院工作或者另谋职业。
总之不至于最后沦落成为杀人犯。
复仇本身就是对自身最大的惩罚;原来看似很大的问题,会随着复仇过程的展开,使原问题变得越来越小。
而也随着复仇的展开,新出现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控。
最终无法回头!
这些年,台剧开始热衷探讨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宝岛缓慢发展的经济,反而让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拥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停下来,思考和剖析人性,直面社会百态,展现复杂无序的人情和社会关系。
前段时间看《我们与恶的距离》,剧中探讨善恶和救赎,关注精神疾病和社会接纳,以第三者的视角构建出几个家庭的悲欢故事。
最后的结局可以用最近热播剧的《小欢喜》来形容,在无数的折磨、纠缠、摇摆过后,总有让人充满勇气继续活下去的“小欢喜”。
但剧本本身悲凉,反而让结局太过理想主义,冲淡了故事本身想要去表达的人间真实。
言归正传,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被剧中饰演律师的吴慷仁迷住,今天更想写的是有些小众的《麻醉风暴》。
关于故事个人更偏爱第一部。
低开高走的剧情,有种难言的钝感。
故事很简单,却在最后一刻犹如火山般爆发,阐释人与人之间恩怨,或者说内心无法逾越的槛。
天还会亮吗?
第二部落入窠臼,是一种螺旋式的“本该如此”,即便中间段设计了反转和意外,将整部剧探讨的中心从人性上升到社会,但最终却没有躲过刻意的套路。
《麻》1的故事铺垫有些冗长,麻醉医生萧政勋手术中救治病患,使用了他不知情的过期药物,导致患者死亡,作为患者保险顾问的叶建德出场,一步步引导萧政勋发现了医疗事故的真相,也一点点揭开了叶建德隐藏的秘密。
虽然铺垫略长,但叙事节奏干脆利落。
短短6集,从交待人物关系、触发事故焦点,到启动调查,抽丝剥茧最后暴露真相。
难得的是,叙事和情感一次性集中爆发,看剧过程像剧名一样被卷入一场麻醉的风暴。
与回忆有关的片段多次闪回,悬念抽丝剥茧,被无限放大。
但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剧情发展到最后阶段,都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阶段性抚平内心创伤,而后陷入“世界还是美好”的窠臼。
关于人物看完麻醉风暴,我在不停地回忆关于萧政勋的一些瞬间,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
如果说叶建德在第一部中是立体的,有棱角的,锋力的,那么萧政勋的形象却很难形容,他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动作缓慢,眼神空洞……他是主角,却在隐藏自己,让自己成为一根针,穿起故事中的人物,穿起剧情走向。
直到第二部他马上倒下之前,好像才真的有血有肉起来,他站在护士站跟熊森说笑,满脸的落腮胡子也没有先前凌乱,眼睛突然有了光。
他似乎是既单纯又复杂的存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洒脱,却不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全部。
叶建德在《麻》1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出彩,执拗、隐忍、无奈,最后聚集成复仇的主色调。
他隐藏在整个故事线的背后,直到最后两集,爆发出所有的能量,看着过瘾。
但《麻》2中的叶建德有点让人看不懂,我努力寻找第一部中他的影子,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
他带着笑意的脸让人无法触及情绪,仿佛人生蹉跎如斯,也无法知道将来会怎样?
叶建德和萧政勋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但却在价值判断和处事态度上保持着高度一致。
后来叶建德也曾跟邱表达过:之前有个跟我很像的朋友……很有趣又相互呼应的两个细节。
叶建德出狱后无处可去,无奈地找到了萧政勋,公寓楼下尴尬的对话和躲闪的眼神交待了两个人之间半生不熟的关系,而这段内容的另一个用意是——叶建德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后来,萧政勋写好了给惟瑜的离别情书,却选择让叶建德交给她,这个过程一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叶建德佝偻着背,抬起头问:“你没朋友吗?
”好像是两人之间难以言说的默契感。
越到生死离别之际,萧政勋的笑仿佛更真实自然了。
也许只有死,才让他真正解脱。
ps.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台剧、日剧、韩剧,都已经开始探讨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更多关注和思考。
国产剧的编剧们,请早些走出大IP言情改编,创作些好剧本吧。
麻醉的人尝试清醒,而清醒的人却在一点一点被麻醉。
影片的开头第一集,交代所有背景。
萧政熏,麻醉医师,仁欣医院麻醉数一数二的好麻醉医师。
所以院长的示范刀一定由他负责麻醉,并且他擅长运用去极化肌肉松弛剂,这也是恶性高热的诱导剂,恶性高热95%可以通过注射单措林解决。
这也是本剧的核心,为何萧医师这一注射正是哪失败的5%。
叶建德,医疗保险业务员。
本剧大boss,因为曾经成为体制或者说院长(他的老师)保住自己地位的牺牲者,与自己的学弟宏任承担人球案的主要责任并且亲眼所见自己的学弟跳楼自杀。
应该说他以及他们的老师,还有这个生了病的医疗体制都是杀害宏任的真凶。
临死说的话,学长,我等不到天亮了。
也成为叶建德要报复的原因。
陈显荣,仁欣医院院长。
人球案牺牲了林宏任和叶建德。
在麻醉案中站出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且引咎辞职。
回到了他毕业时曾经工作过的工作,那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权力之心开始滋生的地方。
他这次回去,就是想重头开始,只做一位不关心数据,病历,关心病人痛苦的医师。
曾国章,一个利益熏心的人。
为了金钱,替母亲买了巨额保险,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母亲进了手术室后的命运。
丝毫没有悔过之心,只渴望金钱。
从一开始,导演就处处留伏笔。
叶建德在仁欣医院见到了陈显荣院长会躲藏,小护士嘲笑他,以为他是知道院长讨厌卖保险的才躲的。
其实,叶害怕老师认出自己,这样子,一切的计划都无法进行。
曾国章坐在母亲的病房,他的女友让他来喂自己的母亲吃东西,他也不为所动,只顾着保险的赔偿事宜。
他的母亲十分抗拒这台手术,在开始之初看起来像小孩子闹脾气,但哪有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她定是明白国章为了保险金要送他去送死,才会如此抗拒。
包括母亲的手术,既然已经给副院长送了红包,又是副院长的示范刀,应该可以放些心。
可是他坐在椅子上,拒绝了叶送来的饮料和食物,整个人都很紧绷。
我想只有到这时他知道自己把母亲亲手送进了地狱。
在天台上,叶建德戏谑萧没有早点来买医师什么险的。
想起手术前,他确实不断尝试与萧医师搭讪,希望他能买保险。
一方面符合他保险业务员的身份,另一方面,他是不是也想为这个无辜被拉下水的好医师一份补偿。
在那家小医院,仿佛所有人的灵魂都得到升华。
每个人一进入体制都想要改变,可是无法改变体制,除非拥有权利,无数次的隐忍,逐渐掌握权力的过程,你得到了权力,你却丧失了自我。
你无法改变权力,权力改变了你,你成为了权力的傀儡,体制的毒瘤。
可是,天还是会亮啊。
突如其来的车祸,医师人手不够。
当年的老师喊着叶建德,叶建德,你是医生啊。
叶建德也加入了抢救的队伍。
最后三人坐在医院门口目睹天亮。
谢谢那些一直坚守医德的医生,请对他们温柔点,各位媒体,社会。
我郑重的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和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因为我辈首要的顾念,我想要尊重所托于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界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我为我的同胞,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乎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我将要最高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启,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医学的知识去违反人道。
作者: 娜只鱼 医疗体制是如今反复被世人所诟病的一种体制,看病难,看病贵已不单单是目前反应出来的问题,收受贿赂、医护人员态度不善、重复多次无用检查等等,导致人们一提起医院总是咬牙切齿地说“那是个要人命的地方。
” 可那明明是救死扶伤的天堂啊,什么时候变成了夺人性命的地狱了?
15年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的《麻醉风暴》,讲述的就是在一所医院里,由院长主持的示范手术中,一名病人因医疗事故死亡牵扯出背后有关医院体制问题的故事。
每个医生都不容易,每名医生或许都很尽职,但在体制内,“尽职”能否让这个行业容纳我们,却是个问题。
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萧政勋一心以病患的性命为重,即便是在强权面前,也不曾忘记医生的本份。
这样的医生,却在出事故之后,第一时间被医院推出来当了替死鬼。
很多年前也有一个跟他一样的愣头青——林宏任,在争取收留重症患者无果后,转而请当时一起值班的学长叶建德帮忙。
然而在当时还是外科主任,如今却已成为院长的陈显荣的一番利益分析下,叶建德选择服从医院的安排,最终导致病患在转院过程中死亡。
他们两人就此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了此次医疗事故的牺牲品,没有医院愿意接收他们。
他们都只想当一名单纯的医生,却都再也当不了医生。
好的医生为什么就成不了医生了呢?
陈显荣曾说会造成这个现象是这个体制的问题,而这个体制已经病入膏肓了,想要医治,就得先握有权力,从本质入手改变它。
可他忘了,在攀向权力高峰的过程中,人,往往容易忘记自己的初心。
初心是什么?
初心是你只是一名医生,而医院该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
但事实上,你需要养家糊口,医院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慈善机构。
大多数情况下,医院依旧需要像公司般运营,扩张版图,吸引顾客,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在这种体制内,人又怎么能保持初心呢?
所以陈显荣选择遗忘那两个徒弟,选择包庇副院长购置过期药和瑕疵设备的过错,甚至想让萧政勋承担这次的过错。
他站在新建的癌症中心的高楼上,俯瞰着底下,那里承载着他毕生的梦想,却也牺牲掉了他是一名医生的荣耀。
事情曝光了,就要有人出来承担,陈显荣终于意识到自己内心的贪欲掩盖了他是一名医生的本职,于是引咎辞职。
这次的事件就像一块大石,砸进水中,掀起了几层浪。
这厢广播里报导着卫生院因此事开始对各大医院药品设备进行彻查,那边新上任的院长正义正言辞地跟社会大众保证洗心革面的决心。
而始作俑者叶建德也终于明白,他不能成为医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被陈显荣抛弃,也是他自己放弃了自己。
而一直以来患有心理疾病的萧政勋也解开心结,顺便收获美娇娘一枚。
结局看似很美好,人人都重归本职,做回原始的自己。
只可惜,浪花朵朵终究会恢复平静,短期的喧嚣引起的反思,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会被众人遗忘。
但那些事故的受害者却依然在等待,等待医疗体制彻底改革的那一天,只有如此,那些牺牲才真正被赋予了价值。
也许现在天还是黑的,但总不会永远黑下去。
等待或许是一件很漫长的事,也许还要经过很多磨难,因为这个世界总有很多让人无可奈何的地方,也有很多让人痛哭流涕的时候,但不要放弃自己。
坚持下去,让我们一起等待,等待天亮的到来。
医生宣言:准许我进入医业时: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
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辈首要的顾念;我将要尊重所托予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同胞;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乎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我将要最高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业知识去违反人道。
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当我进入医业时我郑重的保证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凭著良心跟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为我首要顾念但是事实往往与宣言背道而驰,往往因为利益,人性会发生扭曲变形故事的开展是由一场医疗事故所展开的事故的起因是麻醉主任医师萧正熏是医院的王牌医师,做手术从没有失败过,但因为医院人力不足每天超负荷工作,陷入失眠的状态,虽然他去看了心理医生(也就是他心里喜欢的人)但收效甚微,只能靠安眠药和红酒帮助其入眠,就在某一天开院长师范刀的当口,病人出现了恶性高热,萧正熏由于睡眠不足没有及时注意,虽然及时打了抗恶性高热的单挫林病人还是意外死于恶性高热,医院为了掩盖这起意外事件,让萧正熏医师背黑锅,扛起整件事的责任,但就在此时保险业务员叶建德的出现扭转了事情的进展叶建德发现医院所使用的用于那场院长师范刀的救命药单挫林是过期的,就在他和萧正熏联合开展事故背后调查时,终于发现这家医院为了节省成本,竟然长期使用过期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用以救助病人,正因如此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就此变成变成了必然但是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其实在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和幕后黑手在推进着事件的发生,就是保险业务员叶建德,他原本是该院长手下的一位优秀的外科医师,多年前由于出现了急诊室人球案,人球案就是一个肝脏破碎的病人医院本应收治,却被外科主任要求转院,至病人死亡,叶建德和其师弟按当时指示将病人转院的外科主任的话停职接受调查,等风头过了,在恢复原职务,但是两人始终都没得到医院的回复,对人生失望的师弟选择了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叶建德目睹了自己的师弟跳楼,内心悲痛欲绝由于这个人球案直接导致了医疗界对叶建德排斥和抗拒,以至于其无法在从事医疗这个行业,只能靠卖保险勉强度日,而在另一边当年的外科主任却步步高升成为了医院的院长,叶建德心理的不平衡在加上师弟的跳楼更加加深了其心中对该院长的怨念正在此时叶建德偶然得知外科主任升任院长的这家医院,长期使用过期的药品医疗病人,这时上天又赐予了叶建德一个良机,他认识了一个欠债无法归还的人,这人母亲正好之前有恶性高热的病症,他为此动用自己的人脉,安排其住进了片中开头的那家医院,因为叶建德心里知道手术中极有可能会发生恶性高热的症状,而使用过期的药品去治疗这个病症,病人很大可能会死亡,只要病人一旦死亡,就可以向医院索赔大笔的医疗赔偿金,借此机会来揭露医院的黑幕,可以迫使该院院长下台,已达到其报复的目的这个电视剧里所讲述的医患事件是极端的,可能只是虚构的,但是剧中所反映的医生人力短缺,医生过劳,医疗成本核算,医疗纠纷的处理等问题都是当今社会所要去思考和考量的问题,在中国每天的头条里都能发现有医生因为过度劳累所引发的脑梗,心梗等猝死等情况。
在医患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弱强之分,病人不见得是弱势群体,而医生也并不一定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唯有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理解和体谅,才有可能使医患矛盾的发生降低,使双方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平时去看病都希望医生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医治,而忽略了医生心理和身体所受到的压力和负荷,如果医患双方彼此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信可以建立起和谐并美好的医患关系在医患关系之外更强调的是医疗团队的合作和组织的运作,光靠医生一人去维系医患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是远远不够,还要团队力量的介入才能给予患者更全面,更符合其个人的医疗方案,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救助和更好的维护该剧的结尾院长由于使用过期药品被下放到小诊所,叶建德由于被家属勒索而痛下杀手,去找院长大声斥责凭什么你能当医生,而自己为什么不能,院长从抽屉里拿出一封师弟的信,叶建德得知师弟跳楼自杀是为了保全师哥和当时外科主任,心里顿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懊悔不已而故事最后的一场医疗事故中,院长的一句:叶建德你还是医师啊,彻底唤醒了叶建德心中泯灭已久的良知和医德故事的最后三人做在阳光下,各自似乎内心找回了自我,找回了刚从医时的那份对医疗事业的热情,但是剧中所揭露的黑幕是否真正的天亮了呢?
值得人们去反思医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
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技工,和修鞋匠、卖馒头发糕的师傅没任何区别。
微笑服务那是小CASE,是你作为人应该做的,根本不应该提到评比的标准里去。
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你不仅看好病人的病,你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我知道你就在这条路上行走。
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有時清醒的時刻拼命的想找些麻醉自己的處方,被麻醉了,卻拼命有了清醒的理由,真實生活,我們經歷多少明明是清醒的自我麻醉呢?
【轉自周恬弘】要拍攝醫療劇並不容易,要拍得真實更不簡單。
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對這齣電視劇讚譽有加,他幽默地說麻醉學界一開始很擔心麻醉「風暴」有負面形象的傳播,但他力請大家放心看,因為這部戲非常真實,不禁讓他想要查看麻醉專科名冊有沒有一個叫黃健瑋的醫師?
他還建議麻醉學會理事長,在麻醉醫師醫學會年會中應該頒發榮譽會員獎給蕭醫師(劇中男主角蕭政勳醫師,由黃健瑋飾演)。
另一位資深麻醉醫師,也是醫勞盟理事儲寧瑋醫師則公開推薦,指出這部影集很忠實地呈現麻醉科醫師每天在工作中的細節與現況;而且他說麻醉醫師在工作中的衝突絕對不比劇中的情況還要輕。
我所服務的醫院一位麻醉科醫師也是跟我提到,這齣電視劇相當程度演出麻醉科醫師工作的原貌,只是劇情比較屬於黑色,描寫醫界與醫病關係的陰暗面。
這部電視劇名與其說是「麻醉風暴」,倒不如說是「醫病風暴」。
雖然劇中的主要醫療糾紛事件是由一次手術麻醉所引發,導致主角麻醉醫師背黑鍋。
後來由於保險業務員和蕭醫師的明查暗訪,才揭露原來這家醫院為了節省成本,竟然使用過期的藥品和醫衛材料,造成這次手術中因使用麻醉藥引發惡性高熱的病患,在麻醉醫師注射解藥「單挫林」(dantrolene)後仍無效而死亡。
更驚悚的是,此事件的背後另有一隻黑手和內幕。
劇中的保險業務員原本是一位優秀的外科醫師,多年前在一次醫院急診人球事件中,替當時指示將病人轉送他院的外科主任扛下責任而離開醫院。
這個事件,卻使得這位年輕外科醫師受到醫界排斥,無法回到臨床從事醫療,致使他心生報復。
該位外科主任後來擔任一家區域教學醫院的院長,保險業務員因此針對該醫院策劃一系列報復行動。
這位保險業務員認識一位欠債被逼急的人,為他設計詐領保險金的計畫,並安排其有惡性高熱病史的母親前往該醫院接受手術,由於保險業務員知道該院使用過期的單挫林,這位病人麻醉之後極有可能救不回來。
如此一來,就可以製造一起手術死亡案例和醫療糾紛,除了可以向醫院和醫師要求大筆的賠償金額,更能藉以揭發該院的弊端,嚴重打擊院長。
我不知道劇情中的案例是否曾經真正發生過。
對我來說,這種情況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雖然最近國內才剛發生害死父母詐領保險金的駭人案件,可是藉醫療事件去害命並詐領保險金或索賠的,還是令人不敢想像。
只是,有人想得到的情節,應該就有人做得出來吧!
不過,這齣電視劇點出了好幾個不同面向的醫療議題。
例如醫療人球、醫師過勞、醫護人力短缺、病人安全、醫療成本管控、醫療糾紛、醫院評鑑等等,都是目前台灣醫界所要面對的課題。
劇中的麻醉醫師蕭政勳,因國中階段一次好友被霸凌,記憶中自己沒有挺身而出,甚至被迫成為加害人而長期內疚不已,以致罹患解離性失憶症。
加上在院內麻醉醫師人力不足下超量工作,陷入失眠、酗酒與身心症。
有醫師朋友告訴我,不少麻醉醫師有依賴藥物的情況。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醫師指出醫師是酗酒的高危險族群之一。
美國的調查指出,醫師並沒有比一般民眾健康。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做為健康指標來看,2014年的調查 發現美國的醫師過重(BMI超過25)的比例達34%,與全國的35%差距不大(註一)。
各專科醫師過重的比例最高的依序為一般外科(49%)、家醫科、腸胃科、重症科、胸腔科、婦產科、骨科、麻醉科、心臟科、一般內科、急診科(42%);最低的科別依序為皮膚科(23%)、眼科、整形外科、免疫科、新陳代謝科(32%)等。
由此看來,醫師的健康情形大致上與其所面對的病人/病症的壓力高低有關。
通常我們會認為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醫師會比一般人懂得如何保健,因此會比較健康,這應該和事實有段差距。
醫師所遇到的病痛並不比一般民眾少,甚至在醫院臨床服務的醫師、尤其是急重症醫師,因為長期工作壓力、誤餐、值班導致的生活作息不正常、超時工作而更容易使身體健康亮起紅燈。
醫師罹癌、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每次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內心除了婉惜之外,也會再一次提醒我們:醫師也是病人。
有時候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似乎是太高了,幾乎不允許他們疲勞、鬆懈,認為他們什麼都要懂,甚至一定要將病人治療好。
有不少醫療糾紛就是因為這樣的認知所產生的。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醫師多年在醫療的第一線搶救重症病患,與死神拔河,但是他感慨地說病人和家屬好像認為主治醫師非得365天、24小時都在病人身邊才行。
他說:「對病方家屬而言,也是期待自己的主治醫師都是鐵打的身體,無時無刻都可應付他們無窮的需索。
但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受害的只會是真正需要的病人及負責任的醫師,衍生出易碎的醫病關係及無窮盡的醫療糾紛。
」我們都希望醫師視病猶親,並能夠體會病人和家屬徬徨、焦急的心情,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診療與照顧。
然而我們是否也曾將心比心,去了解或體會個別醫師所承受的壓力、體力的負荷、家庭的需要以及醫療的有限性?
如果醫病雙方能夠以互相體諒、了解彼此的需要為基礎,相信可以建立起更美好的醫病關係。
其實要營造出良好的醫病關係,在醫病雙方之外,體制和組織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於個人的生命、時間、能力都有限,因此需要互相結合成團體或組織,藉由團隊去完成個人無法達成的任務。
對於醫療工作來說,更需要團隊合作才能給予病人持續、完整的療護,光靠個別醫師是無法做到的。
然而有團體和組織的地方,就一定有制度,是要設計來幫助團隊和組織的運作,去達成其使命。
只是,經常組織在運作一段時間之後,制度開始綁住自身使命的實踐,經營者看重組織本身的利益與存續勝過其原本設立的宗旨和服務的對象。
在《麻醉風暴》劇中,以陳顯榮院長為體制的代表。
他為了追求讓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將資源投入硬體擴充,卻不當管控藥物及醫衛材成本,採用過期品;並且為節省人力成本,讓醫師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長時工作;以及之前為了將手術室留給VIP病人,拒收生命垂危的病人。
在麻醉事件發生、醫院弊端被揭發後,陳院長引咎辭職。
這時他向昔日的學生、懷恨要報復他的保險業務員告白說,自己對醫療原本有極高的理想,也希望藉由建立更好的醫院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然而卻在數字、權力和利益中逐漸迷失、淪喪自己的理念。
英國著名的社會哲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曾對現代組織和體制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與反省。
他說絕大多數的組織似乎對自己的生存,要比對奉行組織存在的使命更感興趣。
有太多組織像是監獄,而獄卒關心自己的福利,更甚於所照管的人的福利。
在韓第的心目中,組織本身是手段,為人們的需要服務才是目的。
組織要追求的是更好,不是更多。
可是「企業誤把手段認作目的,而且永遠錯下去」。
「假使組織能更重視個人(的需求),他們會發現其目標將更易達成。
…組織是社會的僕人。
組織的存在是為了提供我們需要或渴望的物品和服務。
…唯有當組織把目標訂高,高過延續自身生存時,其繁榮興盛才會達到最高點。
」對醫療來說,體制的問題絕不只是醫療團隊和醫院制度或經營管理方式而已,還包含更大的健保制度和醫療衛生政策,甚至相關的公共政策、法規和整個社會對醫療的看法。
如果我們的健保給醫學中心最高的給付,那難怪醫院都想要往醫學中心去衝;如果民眾想要更便利的醫療,卻不肯多繳保費,健保署只好限縮給醫療機構的給付,或不斷調降藥品和醫衛材的價格,醫院也不得不想辦法開源節流;如果法律鼓勵民眾遇到醫療糾紛對醫師提出刑事告訴,那還有醫師願意冒風險搶救病人嗎?
水可覆舟,亦可載舟。
雖然多齣醫療電視劇都以醫療體制的陰暗面,來凸顯有理想的醫療工作者的可貴,但是良好的醫療體制其實更能夠幫助醫療工作者安心與用心為病人服務。
現在醫界在討論病人安全的議題時,愈強調建構一個安全的醫療運作系統,來彌補個別醫護人員可能的疏漏與局限。
如果沒有這些設計良好的制度或系統作為基礎,醫病關係必定處於某種程度的緊張關係。
在探討醫病關係時,醫病雙方的資訊不對稱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通常認為在醫療互動與行為中,醫師要比病人擁有較多的資訊,因此在醫療過程中,資訊較不足的病人將醫療決策權委託給資訊較充分的醫師,希望醫師能為病人謀求最大的益處。
在此關係中,病人是委託人,醫師是病人的代理人。
完美的代理人必須完全以委託人的利益為最高考量。
可是事實上醫師並不是能完全掌握病人相關的資訊,醫師比較知道的是病人的健康狀況以及如何做可以保持或重獲健康,對於其他的資訊(病人的家境、社會關係、價值觀等)就不是那麼清楚。
另一方面,有時候病人或家屬可能為了某些理由,故意對醫師隱瞞一些資訊,比如不願透露特定病情,或提供不實的服藥狀況(比如有研究發現部分慢性病人為了節省藥費,只吃藥矚一半份量的藥,但不敢告訴醫師)。
由於這些因素,導致醫病代理人的失靈(agency failure)。
在《麻醉風暴》劇中,我們就清楚看到病方刻意隱瞞病情,陷醫方於極大的風險之中,引發醫院風暴,甚至差點讓好醫師蒙上不白之冤。
雖然這是非常極端罕見的案例,但也告訴我們醫病關係中,醫師不是全知全能的,醫方所具有的資訊其實也相當有限,只是為了為改善病人的病情,有時也必須在極有限的資訊中,做出決定和執行某些醫療處置。
病人和家屬應該給予醫師更多的體諒與理解。
在醫病互動中,病方不見得都是弱勢,醫師也不見得都占上風。
唯有醫病雙方互相尊重、體諒,彼此坦誠、互信,醫病關係才能真正和諧,讓醫師發揮更完全的醫療代理人功能,使病人得到最大的福利。
飾演男主角麻醉科醫師蕭政勳的黃健瑋,演出過多部公視的劇展,科班出身又在劇場長時間磨練過的的黃健瑋詮釋各種角色都相當得宜,在《麻醉風暴》裡表現的可圈可點,演來入木三分。
吳慷仁飾演的保險業務員葉建德讓我驚艷。
從《一把青》的演繹象徵空軍飛官生命狀態的郭軫,再到《麻醉風暴》裡那個前後反差衝擊力極大的角色,由一油腔滑調、八面玲瓏的保險業務員,反轉成深沉陰鬱,一心復仇的醫師葉建德,情緒層次堆疊的很好,讓觀眾明顯感受到葉建德的內心變化,眼神表情到位,演技極為出色。
其實,各行各業都存在著被體制犧牲掉的葉建德,各行各業也都存在著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院長陳顯榮。
這齣戲的結局雖然等到天亮,但是,「體制」真的「天亮」了嗎?
最後,附上劇中震撼人心的醫師誓詞:「我鄭重地保證自己 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 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 我將要盡我的力量 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手足;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 我將要盡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 自從受胎時起; 即使在威脅之下, 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 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
「天黑,總有天亮的時候」,對於曾是醫生,因人球案遭犧牲無法執業的葉建德而言,日內瓦宣言的醫生誓詞還在耳邊聲聲迴盪。
“要相信 在未来 我们一定可以改变体制。
天黑 也总有天亮的时候”。
这个剧名起得很好耶 “Wake up” 一语多关,是在说要相信我们可以改变体制,是在说人糊涂之后也可以变清醒也可以悔过 黑白往往在一念之间,也是在说麻醉医师这个特殊职业。
很细腻 每个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而是同时具备善恶两面 就像医院一样。
这就好像一个接力或者是一个轮回 萧医师何尝不是下一个叶建德。
对院长的感情最复杂…从一开始觉得他很明事理;到后来看到他“为了”医院“为了“大家”而牺牲个体逐渐没了好感,但似乎又像萧医师一样一下就被说服 理解为了大家的安乐 为了医院的发展 为了更多病人的将来 而牺牲自己的行为。
可是啊可是啊 医院通过了评鉴 建立了癌症中心 就能更好吗?
上位者一旦习惯了牺牲他人而“顾全大局” ,那么这必然会成为将来常用的手段,一切只会更烂。
或许永远等不到天亮。
可是院长引咎辞职的那段悔过又真切地打动到我。
“就算是牺牲了一些人也是不得已的” 突然想到了奇葩说救猫还是救画里李诞的那一段。
“远方的哭声” “有些人总想着怎么牺牲别人” “那些哭声是你幻想出来的”。
好像隐约猜到了反转 因为很合理 因为有不少的铺垫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设计的话很多人物设定都会很奇怪。
叶建德坐在天台上背诵誓词 真的很戳。
想起了《危險心靈》、《白色巨塔》和《the chocolate war》最後也只是揭露了體制的腐敗.. 被管理搪塞,被權利蒙蔽,磨蝕了熱忱,毀滅了理想,埋沒了良心....「制度」真的「天亮」了嗎?
.#醫生也是人#我只是想當一個單純的醫生 #不求與之抗爭只求不被同化#力不從心但莫忘初衷 #我們一起等..你清醒嗎?
.#2015的劇竟然拖到現在才看#不過因為太好看所以一口氣看完6集 #短小精悍#劇本紮實細膩節奏緊湊演員出彩 #吳慷仁的演技太有層次了得獎當之無愧 #金鐘最佳迷你劇男配導演編劇
几乎是连着看完了两季,非常欣赏这部剧,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从麻醉师的角度切入,立意很妙。
我们知道,麻醉技术为手术中的病人暂时阻断了知觉(可逆性功能抑制),以免病人承受不住疼痛和乱动造成危险,可以说,手术里的麻醉是为了再安全醒过来,出发点完全是好的,麻醉对于一台手术的成功也很重要,但是任何手术和麻醉都有一定的风险。
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如何跟恐惧和痛苦相处、不懂怎么应对挑战,常常选择以各种方式来麻痹自己,本意是逃避痛苦获得短期安慰(也许阶段性会奏效客观上实现了注意力转移),但是有时也会有副作用,麻醉剂过量了会变成毒药。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唯有积蓄出勇气、从面对现实开始,清醒和觉察是帮助我们穿越迷雾的法宝。
(譬如社长一直以来的牙疼,要么学会接纳这种症状与之共处,要么治好它,要么把病牙拔除。
)负责帮病人醒过来(但是自己睡不醒)的萧医师“恰好”拉动了被高压封装于密闭罐子里的台风炸弹的环扣,嘭——医疗事故和连锁反应不可逆地开始了,这场麻醉风暴席卷而来。
第一季开头,萧医师的状态就让我震惊,他太像一个真正的(麻醉科)医生了,那种经年的过劳和高压之下累积的疲惫感,仍然打起精神强撑着工作的状态,揉眼睛的样子,除了制服的颜色款式不同,跟我在医院里曾亲眼见到的深夜被叫起来准备做手术的值班医生如出一辙。
(此时赶来看急诊的病患家属也很纠结忐忑,医生看起来又困又累,也许还有点隐隐的不高兴(也许并没有)?
我们也很抱歉影响到他休息,但是家人病情又等不了得尽快动手术,眼下就是这位了,手术做是不做?!
宁可躺在里面的人是自己能代为承受疼痛和风险———在手术室外等候过后的领悟之一:爱惜健康是多么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就可以尽量不用来麻烦医生护士,也不必让自己和亲人陷入两难扎心的处境了。
)我觉得这个剧的优点之一,是得益于剧本和演绎,表现出来的角色是活生生的人。
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压力、苦恼和快乐(他们也会状态不好、会生病、背黑锅,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
在受人尊重、仰仗和光鲜的表象下,他们所面临的真实职场环境和生存状态又是怎样呢?
(在这个故事里,病患、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医院高层、保险公司和业务员、媒体记者、大众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比如萧医师是个注重医德、心地善良、负责任、专业能力强也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人,是很好的医生/职人,可与此同时他也会显得面色不佳、情绪不高、直言不讳、得罪人,除了身为麻醉师责任重大的压力以外,他还有隐藏的内心困扰,其实工作和生活的品质都不甚健康,他在尽力挣扎着不让自己失衡崩溃。
萧医师因为繁忙超负荷的工作和难以面对又挥之不去的心结,明明已经神经紧张累了一整天(白班只有他一位麻醉医师负责所有),回到家里却总是睡不好觉,他(连脸都不洗倚在沙发上)听古典音乐、(拖着疲惫的身躯)去跑步、(甚至尝试)喝酒来助眠都没起到多大用处(话说医生喝酒助眠是错误示范,每天睡不着休息不好多难受啊!
)。
当他偶然遇到幼年的女同学后更是触发了生理反应会剧烈咳嗽,那种好像要把心肝肺都一股脑儿地咳出来自己又抑制不住的感觉,太真实了,屏幕前的我都能感到他的痛苦。
我们会忍不住地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出事的(万一出事不仅是他患者也会遭殃),他怎么了,该怎么办,谁来帮帮他?
叮叮叮......他的天使(女神)悄然出现了~我个人很喜欢他们之间的互动,大概他们自己之前都没有预期会爱上对方,但是感情就自然地发生了。
萧起初无暇(没有心力或不敢)多想却不知不觉地对她打开心扉被照护疗愈着,惟愉为他心动怜惜却克制自己保持冷静,默默地在心中字斟句酌,排演跟他在一起时的每个呼吸和话语。
他们的身份和关系有点特殊,是心理医生和患者,也是一对彼此吸引契合的男女(编导满会设置小细节的,在还不熟识时,他们就都喜爱听同一支曲子-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会在相同的时间在临近的街道上跑步,他们在遇见彼此之前都曾有过很悲伤的经历以致于他们都害怕跟人亲密相处,他们互相懂得对方,都是话不多但心里很明白的人,他们最后共同的愿望是开着露营车去旅行顺便出诊)。
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心理医生是不宜跟自己的患者恋爱的,还好剧里惟愉发现自己对萧的感情已经压抑不了的时候,就马上告诉他不能再继续当他的心理医生了。
虽然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其实这个故事里跟爱情有关的篇幅是很少的,重点也不在于此。
主创们想要探讨的是很深刻的医疗社会议题,通过一系列事件,病患、病患家属、保险业务员、医护人员、医院高层、制药公司决策人、政客、医疗体系的政府主管机构官员、新闻媒体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法规的制定者们、民间组织的会众、普通百姓,所有人物的命运交错影响,也是当下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发人深省,颇具现实意义。
1。
叶建德/陈院长/方大器都是坏人吗?
(这个故事里有谁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呢?
“好人”也会做错事,事有时会与愿违,“坏人”对自己的家人在意的情人也会真心以待,“坏人”并不是天生就作恶的。
如果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做了违法的错事,伤及无辜,承受后果这是符合公义的,没有什么可说的。
当遭受不公、屈辱时,帮助人们保持住良知底线/正知正见的是什么?
一味愤怒、仇恨、偏激之举、暴力私刑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怕是只会带来愈演愈烈的误解、隔阂、分裂和痛苦。
除了不断健全法制、惩恶扬善,社会上哪些因素仍然在激发和喂养作恶的种子、助长偏狭呢?
怎样的做法才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转戾气为祥和安宁)?
2。
如果处于第一位炸弹客和他儿子、熊崽的爸爸、阿和、叶、叶的学弟、朱院长他们的处境,我们会(能)怎么做呢?
(让他们感到走投无路或行差踏错的环境和幕后势力,不也是生病了和需要正视并治疗的么?
)——当然要有选择,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相信有选择的空间和余地3。
Zoe们以后会变成社长(谢主任、杨唯愉们以后会变成仁欣的副院长或朱院长)那样吗?
4。
吴次长、欧博士后面的那些人和组织,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的,要破这个局(/网络/链条)的关键节点在哪里?
怎么破?
5。
身为普罗大众,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病痛,总有人会生病,需要有医院、医药医疗器械公司,也总有人要做医护人员和管理相关工作,相对于社会需求公共资源难以充足完备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应如何分配善用?
与民生切身相关的事业到底该如何经营、管理和监督呢(/医院到底是属公还是属私为好呢)?
只要有利可图,就难免有人会为了谋大利无所不用其极或伺机而动(此时若挡人财路无异于与虎谋皮,人类若凶残起来远甚猛兽,有可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这就需要代表正义又有力量的利剑雷霆出击了,以金刚手段显菩萨心肠。
必要时可以比哪怕最凶狠的作恶中的人更加果决勇猛,以正压邪,慈故能勇。
在医患矛盾(恶性事件)的背后,其实涉及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更加完善和一系列复杂艰深的议题,与每一位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民有所安,才是社会进步的方向。
社会上需要更多(有效的/真诚的)沟通、增进人与人互相之间的理解,逐步建立信任,有智慧地去解决问题。
就像细胞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人(和社会系统)也贵在有能力自省、改正不足(查漏补缺)、不断学习和成长,前进一点是一点。
再具体些,处在自己的位置和时点上,要尽可能做对的事情(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参照)、心有敬畏、懂得反思,我做不到闻过则喜,也要争取知错能改,珍惜已有,持续学习和自我迭代。
能力(/权力/影响力)越大的人,责任越大。
即使我们不是蜘蛛侠,也请记得,所思所行所言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自己和周遭,进而成为一只轻轻挥动着翅膀的蝴蝶。
第二季第一集,萧在约旦,手中轻抚着医生故友和小男孩朋友的照片(他们刚刚在爆炸袭击中遇难去世了,那时萧、医生故友Basem和B的妻子S正在一起帮人开刀,Basem让萧和妻子先离开,自己坚持留在手术台边跟病人在一起。
萧撤离时本想拉住小男孩但是没能抓住,他也被炸弹波及头部受伤)跪伏在地毯上,在满城晨祷的声音中泪如雨下。
接着他遇到了医生故友的妻子S,S:“我现在很平静,......我们很幸运,这是Basem旅程的结尾,我们倆都很开心与你共事。
”萧:“我也是。
” 萧准备回中国台湾养伤, 而S打算去叙利亚继续救助有需要的人。
S:“你需要休息,Basem会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再见,不一定是永远,最后我们都会再见到彼此的。
”箫(点头,嘴角微微上扬):"保持联络,......(微笑对视),对了,这张相片是给你的(萧把三人合照送给S),...... 保重"S: (凝视照片一会儿抬头):“你也是”两人再次道别后,S忽然又叫住萧,S:“Basem给我的已经够多了”,她手中握着一个盒子,“这是他的眼镜,你收着吧”。
萧接过(慢慢打开,里面装着的眼镜,一边镜片是碎裂的,正是Basem当时戴着的) : “ 我会把它收好的。
”——这两位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极珍惜之物送给了对方,大概他们觉得对方更需要更合适保有,作为对永远记得和缅怀的挚爱/生死之交的留念。
这副眼镜后面出现在萧的抽屉中,他本来叫熊崽(萧的下属,一个技术很好的年轻医师)来办公室说有一个东西想给他,但他没有来得及亲手交给熊,冥冥中自有天意(感谢导演编剧的精巧安排)还是由熊亲自发现了,这应当就是萧想要转赠给熊崽的礼物-Basem以前戴的眼镜,眼镜腿上刻着一行字:园丁的工作是照顾生命,而不是控制(Gardener is to take care of life , not to control.) 。
---个人理解,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啊,阐释了Basem医生为什么要在战区工作,因为那里有他想要照顾/帮助的生命,不管身份如何是哪一派阵营持有何种立场,甚至身上带着炸弹,只要生病受伤遇到了需要帮助的,就是自己的病患,而他作为一个医生的使命就是照料病患。
Basem医生跟园丁是一样的,做医生/老师/父母的工作也如同在做园丁的工作。
此外,自己的心灵不也是一片园地需要栽种,谁在负责做园丁呢?
......园丁的工作是照顾,而不是控制......鲜活的生命/心灵可以被控制的了吗?
“这里的人,既不盼望死亡,也不把死亡看作倒霉的事,他们相信,是从今生走向来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生命。
”“只要你坚持去做认为对的事情,即便现在没有办法完成,对的事情也会有人接手,继续做下去。
”萧医师和惟愉的感情戏份虽然着墨不多,却真挚动人,他们在一起真是太美好了。
呃,萧医师旧伤又引发的脑部出血难以治愈,是很让人难过。
不过退一步说,作为凡人,谁又能准确知道自己或所爱的人什么时间将会离开呢?
萧医师倒在自己喜欢也擅长的工作岗位上,此前有跟身边的人好好相处、认真整理自己的心情和物品、规划、向亲友同事交托未了心愿,离别时有爱人在旁握着他的手。
被急救前说的话简短清晰,“惟愉,我的手表,是我妈留给我的(剧中萧一直都戴在手上的),收好它。
” 惟愉:“我收好了。
”萧对她说:“我爱你” (这是他清醒时候的最后一句话,之后就陷入昏迷,直到“已然沉睡,从这世界,从她身边睡去”)——其实已没有遗憾了 他平静地走完了这段旅程,也很幸福的。
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新鲜的,好奇着,微笑)深爱着他(也为他所深爱着)的惟愉,只要她愿意,在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缕微风,每一滴露珠,每一个甜美的梦境中,都可以遇见萧,与他相拥,感受他的气息。
想念的人啊,并没有(再也不会)分离了,就在你我之中。
(9月17日补:偶然读到史铁生先生的书,他与夫人陈希米也是心灵相依的伴侣,曾有报道史铁生去世前,陈希米去旁边病房办理捐献器官手续,她刚走,史铁生就“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
她回来,史铁生便好,再去,又不行。
最后,陈希米只好把手续拿到病床旁边办,史铁生便“安安静静了”。
)叶建德后面对惟愉讲的话,随手查了,出自旧约的《传道书》。
叶:“时间还有继续往前走就好,凡事皆有期,万务皆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除栽种的也有时。
”《传道书》第3章摘选(来自公开网络查询):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NIV:There is a time for everything, and a season for every activity under heaven.NASB:There is an appointed time for everything. And there is a time for every event under heaven.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NIV: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 a time to plant and a time to uproot.NASB:A time to give birth and a time to die; A time to plant and a time to uproot what is planted.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NIV:a time to kill and a time to heal, a time to tear down and a time to build.NASB:A time to kill and a time to heal; A time to tear down and a time to build up.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NIV:a time to weep and a time to laugh,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NASB:A time to weep and a time to laugh;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拋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拥抱有时,避免拥抱有时。
NIV: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and a time to gather them, a time to embrace and a time to refrain.NASB:A time to throw stones and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A time to embrace and a time to shun embracing.寻找有时,舍弃有时;保存有时,拋弃有时。
NIV:a time to search and a time to give up, a time to keep and a time to throw away.NASB:A time to search and a time to give up as lost; A time to keep and a time to throw away.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讲话有时。
NIV:a time to tear and a time to mend, a time to be silent and a time to speak.NASB:A time to tear apart and a time to sew together; A time to be silent and a time to speak.爱有时,恨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有时。
NIV: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 a time for war and a time for peace.NASB: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 A time for war and a time for peace.这里面的“时”很像禅宗常说的“机”(对机)。
记得白乐天的文章中:“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也联想起读过的书里有:"真主是巨细靡遗的时钟工匠。
他的指令是如此的精准,所以世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在它该发生的时间发生,不会早一分钟,也不会晚一分钟。
对每一个人来说,这个时钟也是同样的精确,绝无例外。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时间去爱,也有一个时间去死。
"______《爱的四十条法则》 艾丽芙·沙法克(土耳其)料想是源自《古兰经》或苏菲教派的教义。
这三种不同方式的表达,(或许)其精神是相通的,也可以无关宗教给人以启迪。
私以为这并非宿命论,它提醒我们立足当下,敢于回归本真(探究实相)/照见现实或深层恐惧,接受生命的历炼,打开自己的心去融入更加广阔的万有之中(好像波浪中的一滴水意识到自己也是大海,每个生灵都是地球/宇宙的一分子),也觉察和学习接受自己的局限,把明枪暗箭、掌声赞誉、惊喜变故都当作老师,不要止步于斯(去哭泣、欢笑、悲痛、跳舞、脆弱、坚强、栽种、建造、拥抱、爱),带着觉知去做此刻在做着能做的每一件事,个人的习气或可改啊,(当大风暴来袭时)心随境迷还是境随心转?!
困难/疾苦也是一个契机,令我们有机会觉醒,告诉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活出自己的生命。
愿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有感到艰难挣扎中的生命都能穿越困境/获得解脱、离苦得乐。
Wake up , never give up ,......remember, 是以为记。
感恩今天的24小时,照顾我的田。
没有感情戏的话多好啊。。。又被我猜到剧情,天桥哭戏很有感染力,喜欢片尾的黑白定格,很有电影感。
很短小的单元故事
一起医疗事故背后引发的关于医疗体制的探讨…题材很大胆,而且就短短六集,但故事多少有些套路了…3.5
咨询师怎么可以和来访者谈恋爱呢! 最后一集很棒
六集装了很多内容,不觉得突兀也不觉得分割,相互之间连接地很完整。吴慷仁太帅了!
切入点不错,但是剧情发展快得笼统。
剧情蛮突兀的
反映的现实意义巨大,只是结局强扭的正能量真的不甜
分数虚高了,剧情经不起推敲,莫名其妙的爱情线又来拖了后腿。不是涉及了社会议题的就是好剧好不好。
反转惊艳
喜欢这种有现实表达的台湾剧,也可以说是羡慕吧,很接地气,演员也都很卖力。
弃剧
吴慷仁演技超好的,只是篇幅所限没有把人设丰满起来。看这部剧的时候刚好是疫情蔓延时期,对医生这份职业又多一些敬畏。
越来越不忍直视,尤其最后呢个大乱斗都把我逗乐了,仅用一例失败手术展开的过程还可以,最后想要达到对体制对权力的思考也有力度,催眠反转报复童年伤害孤独的人找到同伴…把其变得狗血,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偶像剧 一万只蝴蝶好听 许玮甯好看
配乐超奇怪
直抵医疗腐败,剧情紧凑,反转有力!当医者为了利益,升迁就会忘了初心,但最后的急救场面还是很感人的!
TV限免。因为时间有限,在六季的X医生和两季的这个之间选择了后者。看到第二集。讲道理,男主背锅也有点自作自受。自己精神状态有问题当然会授人以柄。真出了事情被人甩锅也是自然的。宋邵莹作为幸存的证人,竟然没有警察在病房保护,让两个人先后长驱直入真是绝了。但是转念一想这是蛙蛙的警察,一切又变得合理了起来。结局三个没能改变制度的医生也只能稍微救赎一下自己的心灵了。
叫人有敬意的剧,「如果你没办法改变体制,那你想改变什么?」。可惜还是烂尾,最后收住了对体制的批判,述说起体制拥抱者的苦衷。两头不着。
不好看,如果说到后面才好看,那么需要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篇幅去引入也真不太行吧
剧情其实还蛮俗套的,教育医疗两大社会话题都有所涉及,但落脚点是医疗纠纷和医院利益都跟tz相关,成为tz的受益者被同化仿佛是唯一出路,就像各行精英都想着考编制,这样的社会形态对吗?罪犯自述一直把改变tz挂在嘴边,这种无力感现在已经遍布全社会了吧。前三集拍得好压抑,整个人都看emo了,时不时闪现的血液呀血管啊细胞呀就很诡异,除了女主,其他演员的演技都有很强的感染力,造成观众也很歇斯底里,太累了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