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ohn:You're very special to me.In that I hate you all equally.Apart from you,mum,obviously.2.John:There's just no point hating someone you love.I mean,really love.3.John:I was just getting know her.She's never coming back.4.John:I'll be gone a couple pf months.Maybe even more.Mimi:And is this with the new group the,what are they called again?John:Do you care?Mimi:They all sound the same to me.John:We leave Saturday.
无处男孩,英文名是nowhere boy ,一开始没看英文将处理解为了处男,汗!
电影很简单就是讲约翰列侬的成年之前的生活,别跟我说你不认识约翰列侬(我觉得这是基本常识)。
他之所以成为甲壳虫也就是披头士乐队的主唱,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人,其实在翻开他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原来一切有迹可循。
所以这部电影着重讲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如何爱上摇滚,原来是受了妈妈茱莉亚的熏陶,如何组建乐队遇见保罗麦肯特尼,经历成长的伤痛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反正觉得这部电影还可以,心灵有被震撼有被感动,值了。
(局部劇透了1、Julia, the own mother, she's so cool and easy to be with like a pal. Wonderful and amazing as a always dream. But what do too much dreams benefit people? Nothing but endless disappointment. 2、生母那麼輕易就得到了久違的兒子,獲得兒子全然的好感。
君不見約翰注視她彈奏班卓琴的模樣?
他主動戴上眼鏡,眼睛發出沈醉的光。
而最先使他著迷的,與其說是琴音之美,不如說是女性肢體語言之美(鏡頭特意給了塗了鮮紅色甲油的手指,以及雪白手臂),這美的力量甚至讓他不敢逼視(摘下眼鏡,好像從美夢醒來,回到現實)。
3、生活中還有甚麼時候是可以忘我地,全然地投入和關注?
第二次主動戴上眼鏡的時候。
也是學琴,保羅教他和弦。
4、love actually里追女生的小男孩 VS 落選的harry porter:保羅看起來像個小四腳蛇,約翰看起來像個奶油點心5、It is better been abandoned than being played around by life. 所以是時候自己去創造生活了。
6、被生母'拋棄'的時候,你在某種意義上妨礙了她move on。
而再次遇見你的時候,你就成了她生命里的驚喜。
那麼,我可以認為這是緣於時間的魔術,或者愛的力量?
7、OST很帥,服裝也很好;利物浦腔調很正8、生孩子一定要深思熟慮,不是每個不幸家庭的小孩都能得到上帝給的額外補償(如音樂才華),畢竟約翰列農只有一個
传记电影仿佛是检测导演导戏功力的一种肯定。
而在这部电影《无处的男孩》中,我表示,很失望。
《无处的男孩》英文名《nowhere boy》是一部讲述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青春时代的故事。
约翰列侬是大名鼎鼎的歌手,也是披头士的灵魂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可以挖出来许多。
八卦之外人们或多或少的了解约翰列侬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个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很敏感,怕受到伤害。
而他和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严肃的关系,渴望却渴求不得。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摇滚巨星有着惨痛的少年时代。
同样的保罗麦卡特尼也是童年失去母亲。
列侬是5岁起就被阿姨Mimi抚养,直到15姨丈去世,才真正得以和亲生母亲一个红头发女人相认。
从记事起,列侬的真正父母就是分裂的,而直到他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就相当于存在了两个“事实”母亲,一个把他生下来,然后5岁时离开他;一个把他养大,却一直只能叫阿姨。
这看似很荒唐可笑,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列侬身上。
两个母亲同时叠加在列侬的身上,自己的心情迷茫显而易见。
但对于列侬来说,一个有些放荡不羁,趴公交,烟不离手,看色情杂志,见到女生就调戏并且大胆裸露下体的小混混来说,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候,可以想见其中的痛苦。
所以有人会说这部电影仿佛讲的就是《mother》这首歌。
<图片5>这部电影其实可以集中的讲述列侬的少年时代,而这部注定也是让我看了觉得失败的。
列侬在生母与姨妈的面前徘徊,一个是对他宠溺有佳的母亲,一个是严厉的姨妈,两个人都给了他许多。
一个是生母鼓励他实现梦想,一个是姨妈时不时让他戴着眼镜。
这是个对比。
虽然是姨妈给了列侬人生中第一部吉他,但是却是母亲让他接触摇滚。
其实列侬一直孤僻着,他希望有人关心他,有人宠着他,所以后面会有保罗麦卡特尼默默的保护他,会有小野洋子爱护他。
他是个宠儿。
泡儿这个亦敌亦友的家伙不仅纠正了列侬在吉他弹奏技巧上的错误,而且让列侬重新认识到了摇滚的乐趣。
而这些刻画显然一点点都没有。
只是轻描带写的略过,作为和列侬一样天才的泡儿,在这部电影没有发挥他最大的空间。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列侬时不时的杞人忧天,忧郁男孩那样,但是现实中列侬并不是这样,而是敢爱敢恨的大男孩主义,相比泡儿的细腻,乔治超脱,Ringo的自在。
列侬能做到不受拘束的个性男孩,这也是他独特魅力。
电影中还有最大的败笔——电影的叙述结构。
电影中前半段时不时的穿插各种回忆,让人看了有些昏昏欲睡,穿插回忆是很好,但是穿插过多,让人反感。
这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三流的青春片,就差打胎了。
这部电影配乐也是让人不怎么自在,如果这部电影是面向许多人不了解的披头士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这些观众一些趣味,没错,颜值确实很高。
但是给披头士粉丝来看,电影配乐只有片尾曲是列侬《mother》,其他没有半点披头士的影子,他们会感到很失望。
电影这些缺点,也有优点展示,比如有几场列侬的哭戏演的让人心碎,在追求梦想上,让人感觉到正能量。
这部电影高潮也只是在列侬的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有这一处而已。
对于披头士电影来说,他们的一生充满色彩,不管是列侬,还是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坦尔,他们都把曾经自己最好,最辉煌的一面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这就是他们依然不朽的原因。
PS,推荐一部关于另一部披头士成员的电影吧,但是是一部纪录片。
乔治哈里森的《乔治哈里森.生活在物质世界》,这部纪录片能够较真实的还原出乔治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着自在,去世也超脱的人。
由于无字幕又拌着强烈的利物浦口音,有些地方还需要再重温。
影片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点小压抑,也许是童年时不确定的回忆,或是Aunt Mimi对John Lennon的严格管教,John从骨子里就透露着一种叛逆。
影片定位在Bettles乐队组成之前,与母亲的重逢,为John的音乐之路开启了一扇大门。
男主角Aaron Johnson也是不久前上映的Kick-Ass中绿色的Kick Ass的扮演者,今年6月份才刚满20周岁,在这部影片中扮演John Lennon15-16岁有些略显成熟,但是清爽的面孔、优美的歌声,加上难得的180身高,我个人很看好Aaron在未来的发展。
也许他也將开启英伦电影的另一页。
顺便插播一下,影片在英国上映的同时,传来Aaron Johnson和该片导演,现年43岁的英国摄影师、艺术家Sam Taylor Wood的婚讯,23岁的年龄差距似乎不能成为什么障碍,2010年,这对也许可以被后人成为传奇的夫妻将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Sam也将第三次成为母亲。
影片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扮演John Lennon最佳合作伙伴Paul McCartney的Thomas Sangster。
说名字大家也许觉得陌生,但是看过英国影片Love Actrually(《真爱至上》)的朋友绝对不会忘记那个丧母、为喜欢学校的小女生而学打架子鼓的漂亮小男孩,如今他也长大成人。
男大也十八变, 虽然现在的托马斯长成一副可以说是很令人抱歉的样子,但是不变的是那双水汪汪的、可以说故事的眼睛。
如果可以,也许他将成为性格演员的代表。
不知道他是真的是左撇子,还是特意的模仿,用左手弹吉他确实可以引出很多尖叫。
我想,我和Beatles有个约会,Liverpool 如果可以,我会再去一次!
我喜歡Nowhere Boy裡的Blackpool piers,可能是因為它美得很像Wimbledon裡的Brighton Pier。
這部電影訴說的是約翰藍儂變身成搖滾巨星前的故事,而Nowhere boy這個名字,清楚表述了他在青澀時期所感受到的無所屬、在母親茱莉亞與阿姨咪咪間拉扯、沒有父親的飄搖感。
他試圖尋找自己的根,像個溺水者般奮力抓取什麼卻無法抓住,慢慢學習用音樂去抒發情緒。
瞭解自己身世的過程對他而言,也像是一個脫離母體、蛻變成男人的過程。
之中的狂喜狂悲,在知道自己母親過世的瞬間達到高潮,他使盡吃奶的力氣把心中好不容易找到又忽然失去的歸屬感,一拳拳揮在其他樂團成員身上。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對於自己身世的怒氣,才像水庫洩洪般一次宣洩到底。
而之後,才變成我們所知道的約翰藍儂。
Nowhere Boy tells the story about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John Lennon who was the lead singer of the Beatles , and this movie shows the audience how Lennon’s character and personal life were affected by two important women in his life—mother Julia and aunt Mimi .In my opinion , during his adolescence to some degree Lennon can be called a “hooligan” . He didn’t study hard at all: smoking , fighting , stealing CD and hanging out in the city . And the title of movie comes from one of lines of Lennon’s teacher when he criticized :”At the moment you’re going nowhere , here at Quarry Bank generally…nowhere .”In teacher’s eyes , Lennon was a failure undoubtedly and couldn’t have a bright future . But Lennon responded to this in this way :”Is ‘nowhere’ full of geniuses ?Because then I probably do belong to there .”In fact , this powerful fight back indeed predicted his future road to stardom . Nowhere also indicates Lennon’s feelings of puzzlement and confusion which particularly belongs to youths . Being lack of maternal love , Lennon was brought up by his aunt Mimi since he was five . His uncle was a little childish man , while Mimi , a strict even cold woman , always seemed to be unhappy . His aunt’s marriage with uncle George was not a success , so he seldom felt warmth and love in such an abnormal family . After his uncle’ death , the atmosphere in the house got more dreary . At this time , Lennon’s mother re-entered his life , she was an extrovert , enthusiastic woman having free spirit and open society views . She tried to foster son’s artistic talent —teaching him to play banjos . Lennon was yearning for the accompany of mother but Mimi forbade his contact with her . As a result , he had to linger on between these two women painfully .His heart drifted without a direction and he didn’t know how to handle th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As far as I concerned , parents ’fault shouldn’t be taken on by children , that is not fair . The pain caused in the childhood lasts long during one’s life and it always haunts in one’s memory . In the movie , Lennon recalled his five-year-old memories of past several times , about the quarrel between his parents , about how he was deserted by his mom . His mother was frivolous and always needed company —she had experienced three men in all . She was such an irresponsible mother that she refused to go back to his husband . Nobody but his aunt stayed to take care of Lennon , which is the cause of his lovele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At the end of movie , a soundtrack called mother rung:”mother , you had me , but I never had you , I wanted you , you didn’t want me , So I , I just got to tell you ,Goodbye……”these verses reveals Lennon’s unpredictable sorrow for lost accompany from parents . While in the following lyrics , the repeated heart breaking words”Mama don’t go , Daddy come home ” expresses Lennon’s intense yearning for parental love in his deep heart , also it will strike a chord with audiences and echo in the hearts of them .
此片给了三颗星,完全是为了给列侬的。
整部片子看的我热情全无,翻到这片子也是无意间的影视杂志得知,一看有关John,一看有关Beatles,再配上Nowhere Man的名字就一直刻在脑子里。
影片的最后几个分钟拉动了前进条一下,听完《Mother》,直接拉到垃圾箱。
一遍遍的数落介绍这部影片的违心影评人。
也许是对John了解些,影片里那些陈词滥调的事件令我乏味,且演技实在不想苟同。
导演在整部影片营造的气氛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加重John的恋母情结,片中母亲的Julia眼睛里都透着勾引的意味。
少年的那种随性在我眼里尽是造作,那不是John。
根本找不到《A Hard Day's Night》里咧着嘴眼含笑意,浑身上下透着不甘落寞的约翰列侬的影子。
距离看这部影片一个月,细节只是那么一些。
如果看得人只是好奇列侬,可以看。
但我还是希望你去看《Imagine: John Lennon》。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41479/
昨晚永华影城上映,作为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影片;john的粉丝构成较多元,由于开场晚了十几分钟,于是在检票员的指挥下,只见穿着大红色“1”TEE的大腹便便的文艺青年和精精瘦的老科勒中年人(且不是由儿女拖来的)同排长队,让我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恍惚感;屏幕不小,像素不高,胶片感尚可;字幕是下面加一个长条LED连接到一台笔记本播放;音效方面总体不错,但可能是由于设备连接仓促的原因,杂音不小,尤其是在较安静的时候;john的恋母情结在剧中的多处细节中可见一斑,大概所以才会以后把yoko ono当妈妈了吧;里面paul最萌了,像黑客帝国里的大boss“安德森”的童子鸡版,而且译成“波尔”;影片中笑点其实不多,但可能都是对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敬仰之情之外,对他不幸童年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关爱之心吧,每逢他有一些小出格之举,大家都会好不吝啬自己的笑声,且充满着善意;比如mimi阿姨对john不爱戴眼镜总把眼镜放口袋里就说“pocket not blind",john就无奈把眼镜戴上,但一出那院子“可怜的小栅栏”就脱下来,等等。
母亲被车撞的那一声“嘭”,整个影院一阵揪心的惊呼,随后只传来john的“hello little girl”...唉,看传记片和虚构片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这是真的,所以情感也会加倍吧。
呜呜呜。。。
如同《摩托日记》一样,作为传记片,讲述的却不是传主切·格瓦拉最光辉的岁月,而是其年轻时激进思想的起源。
《无处的男孩》也没有讲述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最光辉的岁月,而是讲述其组建披头士之前的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两者都主要讲述传主年轻时期的思想影响的根源,因为传主的故事在西方已经人尽所知了,所以这样拍摄实则是深挖,不过却给一些不太了解传主的东方人带来了观赏障碍,使得趣味性打了折扣。
当初叛逆的摇滚青年,早已成为英国的文化典型象征之一。
不像天朝,所谓的文化象征,一般都出自国家的册封,像巴金、像冰心、像钱钟书、像季羡林,都曾经被册封为国师,成为一时的泰山北斗,但扫去时光的光芒,综合看他们的成就,其实远没有到被神话的级别。
而原本可以思想文化象征的人,像刘宾雁、像北岛、像高行健、像喇嘛大和尚、像崔健,却被驱逐的驱逐,被封杀的封杀,被冷处理的冷处理,一一处在了天朝文化版图上最边缘的位置,丧失了成为旗帜的可能性。
而被成为德高望重的赵忠祥老师,也着实栽在了自己的脚后跟上。
对比起来,让约翰·列侬及披头士等民间崛起的精神领域的象征来代表国家形象,则是英国的伟大之处。
而对于伟大的列侬,他的青少年是什么样子的,自然也会成为大家好奇的对象。
《无处的男孩》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列侬的青少年教育情况,还有组建披头士的缘起。
作为一个少年,约翰·列侬过的并不幸福,因为他的记忆中,几乎就没有过父亲,就连父亲的名字也是到了17岁时候才真正得知。
没有父亲,然后还得到了母亲的抛弃,被自己的严厉姨母收养,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教,使得列侬从小就有着浓厚的叛逆思想。
列侬的父亲叫阿尔弗雷德,是一个海员,因为工作的性质与妻子茱莉亚结婚后就很少呆在家里过,是以列侬生下来缺乏过父亲的关爱。
而不甘寂寞的茱莉亚则因不堪寂寞而与其他男人混在了一起,这必然使得阿尔弗雷德与茱莉娅的关系陷入僵局。
但阿尔夫在回国之后还是希望茱莉亚和好,在一系列的冲突之后,于列侬5岁时两人选择离婚,在列侬的抚养上,两人再度争吵,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他们让列侬自己做出选择。
5岁的列侬选择了父亲,伤心的茱莉娅跑出了公寓,列侬则追了出来,以图拉住母亲。
结果被守在公寓的姨妈米米逮了个正着,于是将列侬带走,从此成为了米米家庭中的一员。
在成长的过程中,列侬不时到母亲后成立的家庭中去走一走,住一住,母亲茱莉娅对他宠爱有加,相对于姨母米米的严厉,列侬的成长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下。
在学习成绩上也马马虎虎,称不上是一个好学生,而叛逆的精神加上猫王对他的影响,终于使得他选择了音乐道路。
从模仿别人的音乐,到组建自己的乐队,成员变来变去,乐队名字也变来变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遇到了保罗·麦卡特尼,一切都开始走向正规。
而在他17岁生日宴会前后,母亲茱莉娅的姨母米米的一场冲突,使得已经成年的列侬终于真正懂得了自己的母亲,在他试图走近母亲内心的时候,却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带走了母亲茱莉娅的生命。
意外的遭遇,促使列侬迅速成熟,对于母亲,对于米米,他选择了理解,选择了爱。
乐队,也终于走向了正规,他的音乐人生也开始步入辉煌。
对于年轻时放浪的母亲,对于曾经抛弃自己的母亲,列侬恨过,但迅速他了解到“去恨一个你爱的人,毫无意义”。
于是,不仅是母亲,还有对于严厉的姨母兼养母米米,列侬都选择了爱,即便是成名,列侬也保持着每周都与米米保持通话,而在披头士的音乐之中,在叛逆放浪之中,爱也是其乐音的永恒的主题。
对于披头士的歌曲,我最喜爱的一首诗《let it be》,一种悲天悯人的忧伤与慈悲,像圣母玛利亚之手穿过音乐的声音,在幽静中抚慰着听者的心.好吧,本想将这首歌曲插在这里,结果不会搞,喜欢听者,链接在这里: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5NTEyNTE2.html
摇滚青春少年年代剧么?演员演技不能再差了,诠释不出lennon的仙风道骨,媚俗得紧!还有孩子他妈,你说你不是荡妇都没人信!毁三观的传记片
就瞎鸡巴讲列侬小时候怎么顽劣怎么讨厌怎么搞得亲妈姨妈难受得要死
genial
Teenager的约翰•列侬和Beatles如何成军的故事。重点在于列侬混乱的家庭史。明明有父母,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Aunt一起生活,但是情感上却好似无家可归。而在他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出车祸去世了。好在他还有相依为命的aunt。
2011/07/28
这3颗星是从电影的角度,抱歉了Beatles
美好的摇滚乐以及男主的恋母情节…
曾经的男主变如今男配,曾经男配变如今男主。
二姨演技太赞了!
原来是传记
crazy &amp; fragrant
唱了好多好多歌。。。
但是列侬从来没为Mimi写过任何歌 PS.这个麦卡特尼真错气
合格的传记片,主演神形兼备,为影片大大加分,歌迷们请不要过分奢求史实细节与戏剧冲突的统一,这个不是纪录片。不足之处是对John的内心刻画不足,成长爱情音乐未来,还有对母爱的矛盾心理,完全值得更多篇幅展现。电影最后呈现的样子让观众觉得是看一部老套的伦理剧,只不过主角名字比较耳熟
女性向
中文片名的翻译实在有够让人遐想的了
本体长啥样太熟了…所以好违和,John就算了勉勉强强,但Paul 就这?就这?虽然这段还是蛮感动…真·代餐了 以及这个恋母情结,导演是和我一样相信洋子=妈吗
一般化,但我喜欢。
中规中矩的传统叙事流程,困境-希望-压力-和解-转折-希望,亚伦·约翰逊的列侬完全没有桑斯特的保罗亮眼,前半段比后半段有意思。但是这个故事就拍成摇滚青年成长史不好吗?非要往Beatles身上靠,反而容易被拿来比较,一比就出问题。三星半。
there&#39;s just no point hating someone you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