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黑白影调下的罗马尼亚,一个警察受雇带着他的儿子助手追捕因与贵族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
每个人物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之中所逐渐了解的:时不时总会冒出金句的年迈瘸腿警察携病躯追捕,拼命也是为了儿子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涉世尚浅的儿子学习警察技术煞有介事,却仍抵不住游艺项目的诱惑;想象着自己明年就可能有自己孩子的奴隶;还有调侃神父、异乡人、受贿警察、妓女、无辜小奴隶、黑心贵族… …各色人等,结合多长镜头,绘成了这幅生动的马背上的阶级分明的罗马尼亚风情画。
虽片中绝大部分时间轻快欢愉,却仍抵不过结尾处短暂的现实重击。
弱者对自己的地位自认不讳,权贵为所欲为,平民倚靠希望而活。
近两个世纪过去,人类仍未能驻足停歇。
“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
“看看世界这么大,我们就像余烬的火花,你知道其它行星吗?
”“有月亮、太阳……”“酒樽、酒罄、酒壶、酒杯、酒瓶、酒罐……”“上帝连蠕虫都看顾,我们居然无法照顾彼此,世界会继续如此,倘若改变不了它,只能尽力了,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人生终将美好,到时我们也能驻足停歇了。
“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
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
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
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
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画面与文本:正如上述所言,Flat。
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
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
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
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
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
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
“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
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
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
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
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
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
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
”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
”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
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
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
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
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
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封建父权制的可恶可怖在结尾的影片高潮处达到极致,群像戏极为精彩和典型:坎德斯古大公爵愤怒于自己高贵的身份和人生被妻子和奴隶玷污,怒气冲冲地要将奴隶处刑。
劝说公爵采取法律方式解决问题的警官被粗暴拒绝,只能默默退下、缄口不言。
吉普赛奴隶哈巴狗一样地效忠于他们的主人,无比团结地摁住想要继续逃跑的卡芬,体贴殷勤地给公爵递上阉割卡芬的剪刀。
公爵当众将卡芬的阳具剪掉,又回头将地上的犯罪工具捡起,塞进身为祭司长女儿的妻子口中。
权力的暴力是如此触目惊心,而片名的译法对比来看更加讽刺拉满:一边是吉普赛奴隶给公爵递剪刀、旁观阉割看戏上头的激情一呼“好样的!
”(大陆版译名《喝彩!
》《好样的》),一边是社会“夹心饼干”替权贵老爷四处奔走、对社会底层重拳出击的淡淡描述(台版译名《追拿吉普赛》/港版译名《押奴记》)。
公爵老爷幽禁出轨的夫人,朝高墙内的发妻啐唾沫,和老爷暧昧的侍女脸上洋溢着嘲讽夫人的笑容。
被女主人QJ的吉普赛奴隶仓皇逃窜出城,却还是难免被捉回、被男主人惩罚的悲惨命运,死死摁住他、递上趁手剪刀阉割他的却是自己的同类。
诚如影片中的哀叹:“上帝连蠕虫都看顾,我们居然无法照顾彼此…世界会继续如此。
倘若改变不了它,只能尽力了。
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拉杜·裘德的这部片子简直是将看客心态充分影视化: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
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
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
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
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
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
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
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
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
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的,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回转头去了,在那里是一个很胖的奶子,奶头四近有几枝很长的毫毛。
“他,犯了什么事啦?
……”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
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
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
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拚命搔头皮。
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
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
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
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
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4〕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
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
小学生也返身跟出去了。
“吓,这孩子……。
”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
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
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
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
多么好看哪!
……”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
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
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
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
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
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
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鲁迅《示众》中的看客们并非限于一时一地。
同类遭欺辱,亲眼目睹却并不物伤其类,而是哈哈大笑“好样的!
”,沾沾自喜“还好不是我”。
这存在于罗马尼亚的19世纪,也存在于许多个地方的此时此刻。
年度十佳候选,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是一则寓言故事。
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欧洲,讲述一对父子追寻一名奴隶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种族人群,不同的对话和经历感受到对法律、宗教、信仰、家庭、人生观的认识。
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好,好电影的好处往往有共通性。
本片其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对权贵、律法的批判与鞭挞,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原来根本没有进步过,愚昧也好落后也罢,律法从来都是为当权者服务,游戏规则从来都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只是说法可以称为: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或者,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罢了。
本片荣获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
导演把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文献资料以一种近乎公路片的形式展示,想法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十分相似。
几乎不用特写,通篇均是中远景甚至大全景,既能展现荒芜的近代罗马尼亚(镜头对贫穷的最好展示),也能迫使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但事情本身却又分分钟直抵观众善良道德的脆弱灵魂,形成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话剧腔及串联场景的编剧也十分赞。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
《喝彩!
》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
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
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
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
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
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
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
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
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电影的背景是1835年的东欧,警察爸爸带着儿子去追铺一个偷情男人(奴隶)。
全片都是黑白,有很多大段的对话,如果我是儿子,一路的世界观都直接被震碎了。
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第一是父子去了一个集市,那里有一个人工摩天轮的旋转,整个集市看上去都很热闹。
但是热闹都是属于白人的,被买卖的商品他们叫做乌鸦。
交了奴隶之后,父子俩也无法阻止这个吉普赛人悲惨的命运。
直接被处以宫刑,倒是难得一步电影里面不是对女人浸猪笼,绑起来烧等等,这一点倒是想拍手称好。
第一次看到出轨,惩罚的是男人,还是直接宫刑,很棒了。
就因为这点,我也要为这部电影说句好。
喝彩,喝的倒彩还是正彩,留一个悬念吧。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
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
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
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
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人,听说是被称作无毛两足的智慧动物。
可我看真的不一定,至少那些被叫做“乌鸦”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叫他们。
也许是他们大部分而言都有那窄窄的额头,零乱的毛发。。。
很多很多的毛发,太多了,长在嘴巴周围,长在他们的胸前和腋下,甚至有时,你不凑近看的话,会感觉他的眉毛都是连成线的。
但,好像一些传教士或者某些哲学家之类的,也拥有那种特点。
他们喜欢留着髯胡,以彰显他们是有大智慧的。
所以,我以为,“乌鸦”肯定是跟他们喜欢让自己好几天的不洗澡,弄得蓬首垢面的有关。
而且他们还特意的,要使着力气的,大声喊话的。
用这种方式来逼出体内的汗水给你看。
“把我带回家吧!
我会给你下田,种地,做饭。
只要是力气活,我都能干。
”“求你,求你了。
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
”这些杂种,满脑子想着做下贱的人了。
要是我愿意。
我可以用别在腰间的长鞭子来抽他们的,或者,我良心上为了遮掩点过分的行为。
把一个气囊掏空了,装了石头来砸。
叫他们还敢无礼。
我真会那么做的,我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
我只是生气,他们干嘛无缘无故的要寻人叨光,我又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了。
“给一块面包,一个火腿三明治吧!
”如果他们这样说,那还可以。
就这样了,别得寸进尺了。
你以为他们或者准是听话吗?
那你就错了。
当然,有时,如果你讲话速度快的话,先把自己安在一个自然的强势的位置上,对着他门说:“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了某些事情,就要马上说出来。
”你得保证他们都听到了,不能再讲第二遍,也不可以用你对那些戴高帽,坐马车的贵族的口气说。
命令,你的话就是命令。
“谁是犯人的妹妹了。
”那个被卖做奴隶的女人第一个跳出来道:“我是。
”她首先不是人,那么她就不是女人。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准备去抓一个他们中的人,就得这样想了。
直接问她:“你哥哥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用说,她一定是在说谎了。
于是我给她来了那么一脚,对着她的大屁股。
他们天生的,喜欢坐在地上不是,尤其在奴隶市场,我看他们就经常那样。
所以那时候,我以为她还会谢谢我呢!
她准会忻幸,我没打她的头吧!
可没成想,她居然发火了。
嘿!
你看吧!
他们还真不是很听话。
后来,那个因为偷钱,要抓了去给贵族发落的奴隶就这样被我用银元的诱惑从其他的“乌鸦”口中得来的线索抓到了。
我知道,他极可能会死的。
这本来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但可怕就在,他的呻吟是那么的堂堂正正,他甚至就应该拼了命的和我搏斗,想方设法的逃跑。
一路上,他却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老是跟我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搞得我好像是贵族似的。
使劲地求饶,后来又讲到他的家人、朋友,讲他被贩做奴隶之前的生活。
约莫都可以编成一本书啦!
“好的,好的,我会向大人美言几句的,他顶多鞭打你几下,我知道那肯定很痛,但你得捱过去才是。
”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竟凭空给了他这些保证。
可我还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看。
就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有一只狗老是围在你旁边向你摇尾乞怜,用水汪汪地眼睛盯着你,舌头不时地伸出来舔嘴巴的那种样子。
给他点骨头好了。
吃完后,它还奢望着能和你一起玩游戏。
那可不行。。。
《喝彩!
》,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一首断魂曲,罗马尼亚奴隶制结束的一道曙光。
透过马背上的宪兵父子,在强烈的种族偏见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摩擦碰撞中,一老一幼,一强一弱,一狠一柔,尽然在罗马尼亚旖旎的原始自然景观中驰骋遨游,使得骗土耳其人,欺负穷苦弱小,叫妓女,都那么怡然自得。
在这里,富人等于天堂,奴隶等于商品,贫穷如影随形,欢乐遥不可及。
我想,最后奴隶被残忍虐待的嚎叫,会不会使得“喝彩”二字,更加讽刺呢,这本来就是人间悲剧。
想起《为奴十二年》那长达五分钟的静止了,死的静美。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100多年前的罗马尼亚风貌,跟着一对警察父子追捕奴隶的历险,感受着当时司空见惯的奴隶制度、成为王权附庸的律法、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女性、互喷的欧洲人民以及摇摇欲坠的信仰。有趣的是,时间过了这么久,有些现象看似消亡,有些则好像根本没有改善。
弱者也没辙 回到向更弱者 那个给“尊贵的主人”递剪子的奴隶 即将被处私刑拼命逃窜被同样身为奴隶的人捉住 一路大段大段教育儿子但下半身已经不行的警官只能说我们回家吧 最后父子俩头部特写从前景划过 后面是那些看游街闹剧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个镜头二马从远处的大前景走到前景的近景 儿子笑嘻嘻被妓女牵走 都是开始礼貌下一点就炸的暴脾气
让你免费了解一段罗马尼亚的历史,还不得给个高分。
部分文本来自历史还蛮有意思的。其他真心一般。
19世纪前半页的东欧并非显学,看一个骑士小说似的追捕逃犯的故事有太多关于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的认知障碍,只能以看公路片的心态,从这对父子的视角去经历那个异质文化下的世态人情,那些关于当下现实的隐喻和指涉因为认知的有限同样一知半解,只是底层的穷困粗鄙愚昧、上层的荒淫颟顸残暴凶狠,和中间的精神内耗自我教化都是相通的,实质上依然是有身份的鹰犬对体系底层蝼蚁的压迫,抛离了根植于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根基,也并不见得有多特别。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玩黑白 玩另类公路 玩文艺 玩黑色幽默 镜头语言好 故事一般 结局是亮点 3.5星吧
他又不是你的兄弟。
一八三五年的公路片 瓦伦西亚映射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个人 民族和国家 父亲对儿子说的 大意是 我在想几百年以后人们不会记得我们所做过的这些吧 然而 到两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是不记得 而是就在重复历史的这些身份
黑白画面铺面而来历史感 导演以一个追逐吉普赛人的故事 用侧描手法将十九世纪的罗马尼亚风情习俗画卷慢慢铺开。人文历史本质上都是其次 人性问题是随着时间永远不会演变的问题。执法官以为自己心理有杆秤 是正义的天平 实则自己的天平是随着执法人身份而变的 他是墙头草 是投机主义者 但他对自己评价不赖。吉普赛人有庞大的群体 但他们依旧没有反抗意识 一味服从甚至会自我销售 即便对同伴的残害自己还会喝彩 这是对群体的麻木性与奴性的批判。有正义感的人出现么?有想要改变的人么?有的 少年执法者是有正义之心的 但可悲的是 在父亲的教育之下 在社会的潜移默化下 他最终也只会成一个投机的旁观者 这是什么 这是社会的可悲 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并改变民族的劣根性 大部分人都是利己 这也是我对第一代一些人抱有好感的原因。
我知道电影想拍出点什么,但那么尽力地想让观众挖掘出内涵的样子实在是……
“国家很美,制度很烂。”黑白光影很美,创作者内心焦烂——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在经历见证这一切后,深知一切都很糟糕但自认做事很公平的体制内“好人”对他的儿子说,你会没事的,我会让你进入体制,“人生终将更美好”。19世纪和21世纪,罗马尼亚和XX,都没什么分别。
7.5 荒蛮时代的“法律与秩序”维护者,一位不能改变世界,只能适应它的人。既是奴隶的主人,又是主人的奴隶。
一路喧闹,一路沧桑,他们穿行在具象的历史里,也穿梭于永恒的结构中。朴素生动壮美的中远景为主黑白影像,大量使用一场一镜的调度思路,覆盖了当时民风、物象、阶级、种族的历史复现,以及批判、讽喻、怜悯被自然交融出的内敛表达,被拉杜·裘德用一个近似西部片和公路片的框架加以捕捉和聚合,情节铺展方式近似白描,但间或出现的诗化感悟和贯穿全片的粗蛮氛围,让影片形成了交杂斑驳的风味,交人到私刑的最后一幕处理得很有力道,也让最后的对话和父子远去的背景显得格外悲哀。
太话唠了
从喝彩到黄片,跨越了180年的罗马尼亚,性自由依然会被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原来时代在某些国度一直在原地踏步
各种违规都有了:种族歧视,歧视女性…..
完成了对伯格曼《第七封印》的一次戏谑
罗马尼亚历史这块基本不了解,只能停留在观赏角度去认识电影里呈现的历史,风格这块看到大家都在提侯孝贤,我倒是觉得有点沟口健二那种“一景一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