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2,于Troubadour Wembley Park Theatre。
Omicron无法阻挡伦敦人对剧院的热情,元旦的第二天人满为患。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少进剧院,也心知肚明那些炫目的舞美和过于清晰的台词会怎样让我如坐针毡。
我妥协于剧场的魅力,降噪耳机和墨镜忠实的陪伴总能帮我挺过一劫又一劫,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饱受赞誉的声光电效果已经远超针毡的范畴:用于勾勒立方体舞台的灯时不时晃进我的眼睛,流动的红色灯带显然不是一场盛宴(我从指缝中瞥见了一点,它们像我因为瞬间过敏而发起的疹子),而火车站一段在大屏幕上爆闪的台词和噪音… …好吧,我能理解舞美试图让NT观众们也能理解sensory difficulities,但这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就像管海参叫海黄瓜那样差劲。
哇哦,我刚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比喻有多差劲。
也有不错的呈现,比如“把你的小说改编成话剧”这个隐约的嵌套叙述。
街访一段用灯光勾出邻居们模块化的居家空间很有意思,对母亲的回忆和信件内容叙述隐约有点蒙太奇之感,要不是因为剧场规模和道具数量的限制,应该可以转场得更加流畅。
不知道原作是否就有意如此,但这版的男主演员有点过于激动了。
并不是说他的burnout,而是朗读台词时的声音太大,感觉有点游离和躁狂。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计被音响效果震得五脏六腑都在共鸣共计五次,被整体的灯光影响到无法计数次,被太亮的点光源晃到打冷颤犯恶心四次,被不仅亮还突然闪起来的点光源吓到尖叫一次,并在叫完之后全身僵硬两分钟,为此我对左邻右舍的观众们感到很抱歉。
整部剧都在试图给正常人表现谱系儿童的生活有多么障碍重重,在过度的渲染之下,他们成功地让前去观影的谱系障碍患者度过了确有审美享受但也非常痛苦难熬的两个半小时。
这个戏的剧作很牛,是侦探类型,又不是侦探类型。
说它是,因为剧作确实是主人公在寻找凶手,说它不是,是因为被害者只是一条狗,警方根本不会调查,而那位力图要破案的“侦探”,不是司法部门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什么推理小说发烧友,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只是一个自闭症少年,这个看似滑稽,又基本上不可能的任务,就构成了这部戏剧推进的动力。
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案情的能力都没有,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于是观众的期待感就产生了,没错,他的侦破过程伴随这个各种可笑、可爱、搞笑的段落,也伴随着可怜、可悲的场面,结果少年侦破的不是杀狗真凶,而是埋藏在家庭生活内部的真相,而杀狗者也随之浮出水面,令人错愕,也令人心酸。
导演的舞台设计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导演将舞台设计成电路板的样式,它代表该戏的绝对主人公——自闭少年克里斯托弗的脑海。
虽然生活能力一塌糊涂,但他是个理科天才,对数学、天文、物理等理科门类及其擅长,戏中克里斯托弗几乎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电路板”上通过各种电子几何图形、字幕来展现,包括下雨和对外太空的幻想。
连思维活动中出现的自己,扮演克里斯托弗的演员,也会通过各种肢体行动,在电子画面的电路板上展现的情景里介入。
另外母亲留给克里斯托弗的礼物——玩具火车——也在戏剧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直根据戏剧情景的需要,有机的组装玩具火车、车站、铁轨,当他组装完整的同时,他也补全了所有未知事件,包括家庭隐藏的真相和杀狗真凶。
第一幕结尾,玩具火车启动,行驶在铁轨上,也寓意着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结尾处,带着旅途疲劳,还通过考试、并获得A+的克里斯托弗问自己的家庭老师:“我是不是什么事都能做了?
”,一直鼓励他、爱他、肯定他的女家庭教师没有回答,克里斯托弗又问了一遍,家庭教师还是没有回答。
这一笔处理意味深长。
克里斯托弗虽然在理科方面甚至比一般的正常人都要高,但他依旧是个自闭症患者,虽然克里斯托弗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家庭女教师和所有观众都希望他能达成梦想,都认为自闭症患者们不比任何人差。
但期望只是期望,理想和现实状况终究存在着巨大差距。
虽然这出戏带着对自闭症患者的巨大理解和同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是严酷的。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舞台剧《战马》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执导、西蒙·史蒂芬斯编剧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其他简称为:《小狗》)改编自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2003年出版,并于2004年圣诞前夜,超越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小狗》于2012年9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科泰斯洛剧院首演,一炮而红,随后至伦敦西区上演。
2013年,创纪录地斩获7项奥利弗奖,包括最佳新话剧、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及最佳音响设计。
2014年9月,于纽约百老汇巴利摩剧院上演,成为百老汇十多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
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把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归结到自闭症患者行列,在很多的新闻通稿中,克里斯托弗被认为是“行为问题少年”,他的诸多行为异于常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与父母最为亲密的互动是用张开的左手与他们的右手十指轻轻相触,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话,对数理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狗》确实一直被观众甚至原著读者认为是一则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患者的故事。
阿斯伯格综合症(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这一病症名称于1994年正式在医学上确立,属于自闭症系列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后来,随着原著小说的畅销和舞台剧大热,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闭症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作者哈登于2009年发表声明,否认了克里斯托弗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事实上,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阿斯伯格”或“自闭症”,唯一一处出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地方,是在该书首版的封面推荐语里。
当描写克里斯托弗的时候,我其实列举了一大堆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儿收集过来的、他们的信仰、习惯、怪癖和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西蓝花和三文鱼放在一起就不吃、或者无法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的人,我是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的。
”“这恰恰证明了克里斯托弗和我们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导致他遇到困难的怪癖的数量和组合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马克·哈登“如果有些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也许我们这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应该努力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空间,而不是为他们制造障碍。
” ——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earce)主创团队来做的只是塑造一个个体的心灵特征,而不是渲染一个被下了定义贴上标签的人物。
不管克里斯托弗是不是病患,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精神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吧,让人理解異稟真的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寻找了多方资料,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剧的呈现,以及这位可爱的孩子——克里斯托弗。
导演创作思维的多向辐射、多维联系:审美心理的定势调整与整体创作思维方式的改革,为导演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思维科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演们敏锐而勤奋地吸收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既然要赞誉这部剧,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舞台科技。
剧场不是一块自然形态的空间,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又是演员于观众交往的组织形式。
《小狗》所呈现的舞台,是一个只开了一个口面向观众的“魔方盒子”,而这个盒子便相当于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大脑,它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角色的内心视像。
据官方数据统计,整个舞台背景的墙面和地板包含五吨重的钢材,舞台地板上共有892颗光点,有2126行数据执行控制,灯光及投影吊杆上共有8部投影机,输出1160万像素的影像还包含了无数的细小机关,从墙面抽出的课桌,随时打开的柜门等等。
极简舞台没有实体布景,但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也可以巧妙地把舞台分为多个表演空间,空间和位置的变化主要通过光影效果以及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呈现,演员在舞台上与科技互动,使得这个心理空间又有具象的现实功能。
演出前一声重金属巨响伴随着灯光剧烈的闪烁,面对被园艺叉杀死的小狗抽搐的克里斯托弗出现在了观众面前,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前边的观众大幅度的一哆嗦。
邻居希尔斯太太的狗威灵顿被一支花园铁叉刺死,而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嫌疑人,还在警局被记了警告。
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并把过程创作成了一本关于这场“谋杀案”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小狗”开始的。
然后故事在雪凡老师的叙述(雪凡老师以读克里斯托弗写的书的形式来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巧妙处理,因为克里斯托弗说了自己讨厌剧场和舞台,更不可能面对大众去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和克里斯托弗的对话中展开,并不断地插入“场景还原”。
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以内在真实的艺术观为指导,通过除去覆盖在生活本质上的表面形态的外壳,剥去藏在人心底内在精神的躯壳,调动综合艺术诸多手段来直观的表达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克里斯托弗的内在精神(家庭、成长、天赋、个性),这似乎是表现型导演的特点。
演员大多时候是不下场的,没戏的时候便会散落坐在舞台四周,有戏的时候可以快速到达舞台,使演出保持连贯性,我国导演近几年似乎都偏爱这种方式,在法国纯真剧团版《安提戈涅》中也有相同处理。
很多的亮点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的深入人心,笑点设置和与观众的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和舞台越来越近,这是观众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产生了亲密感。
其实无论是在圆形剧场、还是科技感更浓的百老汇、甚至是什么设备都没有的学校,《小狗》的表演都是一模一样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剧喷薄而出的力量。
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底很深厚,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和动作都是很有考究,再绚丽的舞台科技不过是对戏剧呈现的锦上添花而已。
你们的表演,我们很爱:演员的天职是指演员创作的根本任务:创造角色形象,通过表演,在观众的面前(当众的艺术)将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假定的,创作心理是多变的,在这场特殊的演出当中,演员需要有明确的心理行动线才能保正演出最高任务的达成。
剧中很多演员是一人分饰多角,且人物性格都拿捏的很准,肢体语言的把控和状态的松弛就更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母亲”的大烟嗓,性感有魅力,虽然她没能给克里斯托弗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是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新女性。
从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来看,其实表演更是感觉的艺术,对于这项感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400多场的演出,Christopher的饰演者Joshua是如何保持热情的呢?
“······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表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照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
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要在热情的影响下和形象中去动作。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后谈环节Joshua也做了解答,不仅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强,还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灵感,演出对手的变化也会带给他新鲜感。
看评价都说他是最棒的的Christopher,我同意最后当克里斯托弗解开了小狗被杀之谜、发现了父亲口中“母亲已死”是谎言并独自一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还被改编为话剧、以及通过了数学A-lever的考试并获得A+的成绩之后。
他大声的问雪凡老师:Does i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三遍,没有得到回答,一个非常open的结尾,没有宣扬教育意义,很现实。
最后演后谈也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一轮巡演,是英国国家剧院首次来华现场演出。
我不知道第一次在现场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你们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燃爆了!
注:马克·哈登、驻团导演金·皮尔斯部分采访资料来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灯光舞美科技感燃爆,场景动作基本靠五毛😁 但这种反差萌,正好符合了剧情。
很少见到,地板和墙,兼具布景,灯光,显示屏,传感器,储物箱。
很少见到,母亲人设比父亲歪,但深处道义和现实之间,真的很难抉择。
很少见到,对于要呈现的主题,却在连续升级情绪后又戛然而止。
也许没有明确答案,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很少见到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剧:咬文嚼字的英式幽默,台词在剧内外自由穿插。
莫名被说不出的东西戳中泪点,又讲不出因为什么而感恩现在的幸运。
希望以后常来~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昨天看了非常感动,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精神世界,敏感细腻不容侵犯,很神秘又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运用了很多奇特的展现方式和舞台布局,比如走楼梯从三维降至二维,很多场景中地面不是作为地面,而是作为列车、风景等其他投影出的东西。
另外,声音与影像和人物的配合非常完美。
结尾爸爸送的一只新的小狗是感动点,从开头死去的狗到这只小狗,主人公成长经历了许多。
演员的演技也可以,特别是男主要背出那么多质数、三次方、平方、2的次方等等也是难为他
2018,11月《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在发现邻居小狗被谋杀后,决定去寻找凶手。
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关母亲的种种情况,又独自去找母亲等的故事。
剧中并未点出自闭症,但从主角的言行就可看出。
主角害怕触碰,一紧张就会口中念念质数。
刚好有个机会去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但时间很短,理解可能不完全、或有误),我也见到了一紧张就口中念着数字的孩子。
特教老师们还说,许多孩子都有怕被拥抱,怕被碰的现象,很敏感。
正因为如此,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的一步步进行训练教学,以让他们适应一定程度的接触,并明白那些行为很正常不会有伤害。
特教老师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让孩子能够理解并适应一些社交行为。
在有关孤独症的一本书中,提到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并不是有缺陷,不是他们异常,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能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发挥出独特潜能。
剧中的主角,有极佳的数学天赋。
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很多在记忆或图形记忆等方面很厉害。
我们常定义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为异类,或称为某种程度的障碍、残疾人,也许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最佳最合适的方法来教育、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特有的潜力。
正因为与众人的不同,才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特教老师这个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与家长。
不仅是孩子的教育训练者,有时也是家长的开解者。
在短短的日子,所看到的家长常常是笑着彼此聊天的。
但与老师聊天后,才知道其实很多家长在知道自己孩子有发育迟缓或自闭症后,都是很痛苦的,所以老师还担任着开解与教家长的角色。
很多程度比较严重的发育迟缓和自闭症的孩子,是需要家人长久甚至是终身的照顾。
在剧中,主角的父母代表着两类家长,父亲是相对温和接受照顾孩子,试图理解并按孩子的方式来相处。
而母亲是会有强烈的自责挫败感,不明白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跟其他小孩不同,很难接受这个事实,甚至是逃避。
在我接触特教老师之前,我以为这工作很简单。
但在看书与观摩了许多老师,尤其是有1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后,才明白,这一对一的训练教育,要求老师在40分钟之类把几乎全部专注力都放在学生身上,面对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训练。
那些资深的老师,把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内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训练孩子。
而在剧中,在主角一次次恐慌中,老师的话常常在他脑海中想起。
甚至主角在一次危机中,想老师收养他照顾他。
这让我意识到,特教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很多孩子在送去特教学校时,不说话、怕触碰、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但经过那些老师几个月的教学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也许可以说,很多孩子在那之前,不能理解父母,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也许双方都是极度挫败的(父母更甚)。
是在与特教老师的相处后,才第一次被理解,能够学习,能够建立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成就感。
特教老师不仅仅是训练孩子学习,更希望培养学习应用的能力。
他们希望孩子们能掌握一些脱离老师自主运用的能力。
正如剧中所表现的,老师的指令成了孩子脑海中的一个开关,这个开关让孩子能够通过一套流程稳定下来,去行动。
在特教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跟听两位资深老师的课。
一位是感官统合的周老师,一位是教语言发音擅长的郭老师。
最初听的时候,觉得两位最严格,手下的孩子常常边哭边继续学。
后来才懂,哭只是小朋友的一种表达,其原因又很多种,也许是不舒服,不想被碰,很多时候是害怕挫败害怕学新东西。
更给我上了一课的是,许多孩子虽然伤心仰天大哭,却没放弃学,还有边抽泣边学的。
真是比许多人比如我自己强多了。
这也与老师们理解孩子行为模式,不断督促孩子训练学习有关。
我想,我们自己也需要这样督促自己,哪怕在自己难受时刻。
最深刻,是周老师的一堂课,那是一天中最后一节,名叫binbin的小朋友开心的来上课,一路训练都欢声笑语不断,40分钟一瞬就过去了,最后小朋友与老师也是笑着下课,这仿佛不是一天的最后一节课。
小朋友的表达是不掺假的,尤其是这些孩子们,小朋友开心的笑时,老师也真心的笑着,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忍不住开心起来。
这真是完美的一课。
只是作为一个围观者,我并没真正接触那些孩子,很多时候只是看着小朋友的侧影背影。
在看剧时,有那么一瞬,突然想到再也见不到那些小朋友了,竟然有些伤心。
短短的日子,那些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的孩子,那些边哭边学的孩子,那些在颤抖抽泣还在坚持的孩子,那些被老师逗笑的孩子,那些看着泡泡开心的孩子,那些不爱说话拉扯你一下嗯一下指着各处的孩子,……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的自闭症孩子,可能是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但仍需家人的照顾与老师的持续训练。
剧末,主角大声问着老师:是不是我能做到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还未等到老师的回答,剧终。
我想,我们总要有个理想,在那个社会中,每个人在不伤害其他生命的前提下都能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
剧中反应了这样一个自闭症孩子所面临的种种障碍,那种障碍并非他自身带来的,而是他人和外界环境带来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去尊重……去试图创造……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制造的打出深夜两个字,后面的都可以智能确定就好了。
可见最近我对小狗的推崇或者关注了。
电影时间有点长,好在中间有20来分钟的休息。
因为离着远来不及吃饭,可怜巴巴的去买的肯德基汉堡(恒隆没有肯德基 麦当劳[凋谢])。
电影很棒。
四颗星⭐ 。
8分。
扣分在不是真人版。
[坏笑]故事有点沉重,男主角自闭症,有这么一种说法,来自星星的孩子。
他们会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如剧中男主是数学和物理。
还有的孩子是画画,记忆。
有先天的,有后天因为家庭或者社会(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他们敏感害羞怕生不会交际,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
有朋友跟我说沉默不是金。
有老师说你再活泼些老师会更喜欢你。
哈哈哈,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老师还说我性格变化很大。
其实,我很怀念那个沉默的自己,有超强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随便那张纸几分钟就能写满。
现在想象已经没有力了。
也不再写东西。
好像是从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之后就没有这种这东西的欲望。
剧中的父母,是不是够格的父母,不好评论。
不能说他的妈妈不爱他,毕竟在伦敦给他写了那么多信。
只是以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来讲,能离开孩子追求自我的母亲,不该生下他来。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了责任。
物质的,精神的。
如果我朋友跟我说不想要孩子,我不会觉得诧异或者什么。
更不会劝生。
现在的现象反倒是,好多在担心自己做不好,还不敢要孩子多是中产家庭。
很容易生一胎,二胎的都是普通家庭。
有的是养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养的想法(你当养猪啊啊啊)。
有的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好处,比如大家都知道拆迁一个人多少万(他们不会算一个养孩子的责任和成本的)。。。
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想着如果有相关的公益活动,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起码,当我们遇到一些害羞孩子,不要逼他们喊叔叔啊阿姨啊等等。
来自一个过年经常不知道叫人叔叔还是大爷,姨还是婶子还是什么的我。
我也搞不清他们的孩子还叫我阿姨还是姨还是姑姑,我想统一称呼,都喊我珊珊姐姐就行。
我今年6岁。
跟你一般大。
10月14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换成了这个头像,仔细看,我戴的是我家约克夏同款耳环。
愿你也遇到一只小狗🐶 。
剧透一下,片中的是金毛[坏笑]。
我的表弟从小就有自闭症。
我很了解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的。
他们很敏感,但都很善良。
很多时候他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说。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光怪陆离的,我弟弟总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就像小狗的舞台效果一样,很多景象都是用炫目的灯光去表现的,很多我们听起来寻常的声音却会用扩音器无限扩大到成为噪音。
蛮后悔没有去看现场,尤伦斯的音响效果太差了....音效一大声就觉得特别刺耳.... 火车那段表演太有趣啦!
光影效果特别好看。
描述车窗外的风景那里简直身临其境在火车上。
说到火车站的广告和随处可见的WHSmith简直不要太熟悉,以及伦敦的地铁线hhhhh luke演技太好了,爆发力很强,自闭症发作的时候颤抖和尖叫的细节把握得特别好。
(悄悄说一嘴Luke身材实在是太好惹,每次爸妈帮脱衣服的时候都会一直盯着腹肌看.....坐地铁那里真的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也许对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上车前他会无数次在心里演练上车的动作。
怼爸爸那里也很可爱hhhhh 剧情很温暖,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很温柔的人。
妈妈读信那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想到真的会带上来一条小狗!
太可爱了!
最后结尾彩蛋证明勾股定理太有趣啦!!
#今天买票了吗# 2021.01.01 晚场,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又是一个惦记了很久的剧,也在新年这天看到了。
之前只听说这部剧很有名,不过没做什么功课,所以收获了巨大的惊喜(迄今为止NTL每一口都是好饭唉!
)。
看简介以为是个推理剧,但是看下去才发现这部剧的推理成分并不多,尤其并不符合“要把已知条件都摆在读者面前”进行的本格推理要素。
这是一部视觉为主的剧。
【以下剧透提醒】本剧其实在上半场结束的时候就找到了“凶手”,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
下半场整个都是在围绕男主本人来进行的,是对他疾病和生活的进一步展示,最后有个温暖的HE结尾,和一个“全场一起来打call”的彩蛋。
【真的在剧透了哈】这部剧其实更像一场以多媒体和群众演员配合的、八成以上戏份都在男主一个人身上的“独角戏”。
一个上着特殊学校的自闭症小天才,不能被人碰触否则就会攻击对方直到被放开,连亲生父母想要触碰他都只能等他自己主动伸出手触碰短暂的一下;有“扫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细节”的超感大脑,不会说谎,遇到事情紧张需要背诵质数的立方数来镇静;不可以进入陌生人的房间,别人想跟他成为朋友他也坚称那是陌生人,跟一只“绝对没有鼠疫”的大老鼠为伴;以为妈妈已经死了后来却发现这是爸爸报复她扔下自己孩子与邻居私奔的谎言……而艰难地单独地抚养他长大的爸爸,却是那个从警局保释他回家,想尽办法让他去参加特殊学校没有前例的数学高考,给他做饭带他看病空闲时间都尽力跟他在一起,然而却跟同样被抛弃的邻居太太勾搭在了一起,还在一次深夜迁怒给邻居太太的狗,直至用除草叉杀掉了它。
男孩一步步收集线索、听信邻居传言、在家里找到被爸爸藏起来的信件的过程,伴随着优秀的视效和动作设计,十分精彩好看。
但是最终,男孩的世界在得知妈妈没有死、凶手是爸爸的时刻崩塌了。
下半场是从男孩决定凭着信上的地址自己一个人去伦敦找妈妈开始的。
决定的过程仍然伴随着大量视效和“信息具现化”(例如母亲的住址就是角色自己上台来读出),出门前(出门进门那一套由群演配合的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真的太棒了!
)带走了爸爸的现金卡,然后他一个甚至不知道怎么从离火车站很近的家附近走到火车站去的自闭症小天才,通过“螺旋前进”的方法找到了车站,又努力克服巨大的恐惧和一些不耐烦的好心人帮助成功坐上了火车。
有警察要把离家出走的他带回去,他居然成功逃脱了!
完全不会坐地铁,搞不清线路,还因为跳下铁轨去抓逃跑的宠物大老鼠差点被车撞死,他也居然成功地找到了妈妈的住址!
一路上过于艰难,真是忍不住要给他鼓鼓掌。
然而突然来到妈妈的新家,显而易见也不会顺利住下。
大都市里狭小的公寓面积,大人们之间的陈年旧恨,还有——妈妈当年是在“抚养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巨大压力之下撒手离开的,虽然多年过去心怀愧疚、有心补偿,但是仍然会在面对工作、同居情人的责骂、经济压力等问题之后忍不住要对男孩迁怒发火。
这可太真实了……幸好后来的剧情还是挺美好的。
妈妈带着男孩离开了伦敦回到乡下,找了临时的工作独居,在老师和爸爸的努力之下男孩还是如期参加了被耽误了时间的数学高考。
看着男孩因为连续发生的事过于疲惫在考场上因为读不了题崩溃的样子,好想抱抱他啊……幸好他想起老师教给他的办法,成功平静下来开始做题,还立了一个可爱的彩蛋!
最后的结局真是个圆满的童话。
父母们共同监护,男孩继续读书参加考试,目标是用优秀的成绩上一个好的大学去读他喜欢的数学,在他喜欢的领域里幸福地过完一生。
彩蛋就是……第一道数学题的证明过程哈哈哈!
差不多是个国内初中平面几何的难度。
这部剧里面几个大人,其实都不是坏人。
爸爸和妈妈虽然都有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无奈和生活的压力,但是他们对男孩一直都是真诚地爱他,虽然疲惫,有时候也会不耐烦,但是真的爱他。
而有着好听法语发音的雪凡老师,作为一名特殊儿童学校的老师,既有对特殊儿童教授生活技能的耐心,又有对特殊天才教授数学知识的能力,太优秀了。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所有孩子的幸运。
听说这部剧很久以前来过天桥演出……再次悔恨入坑晚[泪]评分10/10,有私心偏好。
全新的视效呈现,演员全员优秀形体技能,逻辑不掉线的剧本,温暖治愈的结局。
大冬天的,看完会让人微笑着回家。
效果惊人。感恩父母。
全场都笑而我get不到笑点 全场都安静只有我一个人笑的尴尬印象最深的是前半场散场前以为只是积木的道具亮起来璀璨的灯
倫敦2013,上海2018
地板舞台装置好酷炫,编排上不是一个孩子的独角戏就很好看。尽管灾难一个一个到来场景变得那么快让人近乎窒息,但还是有温和的安慰。
2015.11.22上海电影博物馆
3.5 舞台效果很牛逼 个别时刻带入感很强 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
过去看渣画质版本真很影响观剧体验啊,去广州大剧院看了高清,体会到情感冲击力要比一刷强很多。上半场Chris在拼火车,妈妈在一旁念信的段落,看到有点眼湿湿。下半场小男孩的伦敦大冒险永远是最爱的part,坐火车、坐地铁,有点想起那个当初在车站同样懵逼的自己哈哈。舞美极富想象力,luke演技炸了。
还不错
还是挺感动的
真厉害,最近看的所有东西都在劝我别觉得小孩可爱。(本来也没几个可爱的……)
好看,感人
戏剧
看的卢克崔德威版本,演技上乘,舞台实在不出色。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提到,叙述是小说的手法之一,而戏剧却从根本上排斥叙述。用日记来解释叙述更像是个合理的舞台借口,或许是桎梏于原著的必然,一部无法通过动作只能用心理描写段落交代发展的小说是不适宜改编成一出戏剧的。
不得不说舞台还是很炫的,把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的感官体验做到了极致,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故事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差的,难以做到感同身受。而我旁边的一位妹子一直在哭…惹…
下半场cliche就纯高科技了
爱与成长
看到一半实在无聊到退场.......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原著就不好,改编相比原著有好有坏。演员 灯光 声效 舞蹈很用心!
有点困…开场没多久就睡着了。情节推进的动机有点弱,尤其是中间描写自闭症男主的心理世界时着墨太多,看着真的累,不太能get到这剧的点。男主坐地铁那段设计得倒是很新颖精巧,小剧场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