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數的孤獨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沒讀過原著,電影意圖明確,剪輯音樂都很用力表現童年創傷,後續的孤獨及疏離感。
過了些度,節奏拖沓,形式大過對孤獨的理解,所謂質數的間離,也只停留與那句話。
感受在,不夠自然,亦不深刻。
不過,那女孩的背脊,看得我心疼。
改编原著的“罪与罚”——观《质数的孤独》范典/文意大利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的作者前几日刚到北京作宣传,引起书市抢购热潮,不禁让我们反思此书究竟有何看点:八O后作家?
粒子学物理博士?
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得者?
看书前先看的是同名电影,觉得故事很简单,两个心理带有阴影的年轻人在生命历程中有所交接,他们因为童年时期受过伤,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种别样的体验。
然而导演用许多艺术技巧进行诠释,比如片头刚开始时通过一场儿童剧的演出来揭示人物关系和状态,马蒂亚的妹妹用狂吼的方式捣毁了这个精心排演的儿童剧,喻示了童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不可复排性,马蒂亚因痴呆妹妹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而将其遗弃在公园,这造成他日后自责和内疚的直接原因;爱丽丝则因为滑雪摔瘸了腿,在上学时期遭受同学的欺负。
两人在肢体或心理受到了创伤,一个自甘沉沦、作茧自缚,一个却是努力突破、求得友谊,两人也因此在人群中找到了知己,然而他俩的关系又若即若离。
直至我读完书,豁然就知晓导演在电影中有别于原著中的处理,比如虚化了暗恋马蒂亚的同性恋男孩丹尼斯这一枝节,也删除了爱丽丝在薇奥拉婚礼中的报复行为,而将她与马蒂亚的分离设计在欢天喜地的婚礼中,衬托出两者不能结合的怅惘与孤单。
书当然有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人物状态,而电影因片长关系要面对融合与挑选的问题。
最近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就因导演删除人物大段经历和创痕,只保留一条爱情的线路,招来了影评人的指摘。
可见,改编文学原著难,改编文学名著更是难上加难。
它对导演来说,是一项再超越的工程,并非人人都可以轻易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的。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而当数值逐渐扩大,它们也将分隔得越来越远。
导演没有用书中这一概念去生硬的套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而是通过他俩的行为、对周遭世界作出的反应来暗示这种孤独感。
采用手法多样:手扶式跟拍镜头展现童年马蒂亚抛弃痴呆妹妹时的惊慌,灯光效果既渲染了儿童游戏的炫烂,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惊恐,而且导演用特定布景指代和引导了观众的观影经验,用一个半圆拱形的门代替公园的入口,也即马蒂亚丢弃妹妹的心结之处,而这个门的出现,也强化了人物内心在面对创伤时的自责和内疚感,这是书中所没有的,是导演赋予的一种艺术创造。
该片与原著相比虽有小遗憾,却仍然有导演再创造的痕迹,使人物心理外化的同时,加强了一些更适于画面表现的效果。
实际上导演这样的处理是值得推崇的,因为任何文本经由镜头终将改头换脸,在维持故事主题和大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本该更服从于视觉听觉等综合艺术的呈现。
《质数的孤独》的书获奖了,因其用一个新鲜的载体来对应当下年轻人心灵的孤独模式,而导演没有刻意去引用这层概念,他没有走捷径,而是用自己的想法构建了一种可见的孤独感,或许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也算不上是失败之作,关于改编原著的“罪与罚”应该不会算到它的头上。
电影的立意很独特:质数只能被1和他自己所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又孤独,数字中有更特殊的数字,他们是“孪生质数”,就是距离很近的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是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女主角因为滑雪事故而成为瘸子,男主角因为小时候的贪玩和小心眼丢失了妹妹,他们两者很像,当男主角后来在德国孤独地做学术时,我真为他感到难过,而女主角则在意大利颓废地活着。
男主角找到女主角时,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真好!
我没读过萨特的书,但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我,我还记得这句话出现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关于萨特的介绍中。
当我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一维无限深势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同样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没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永远无法跃出这个势阱。
我们不也是一样?
对最最亲近的人,那个生你养你,那个与你同床共枕,那个你看着长大的人,你真的了解他么?
或者说,了解到最深又如何呢?
你真的敢质询他人,质询自己么?
于是遗忘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没有遗忘你将怎样存活?
或者把影片的主题定为爱,这倒让我想起《两小无猜》,欧洲人都这样么?
折腾一生,去寻找那个人?
好折腾啊,真的好折腾啊,但是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还有点,好像有说Mattia的父母将累赘一样的女儿抛给Mattia去管,Alice的父母好像也是各种悲剧(需要再看看细节),看电影我常暗自发誓,比如在这不电影中,我发誓要给以后的孩子营造最完整没有缺陷的家庭,我发誓要找个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来当妈妈,如果还有灾难降临,我只能去皈依主,或是佛门。
之所以是推荐不是力荐,是因为有些东西,即使值得一看,也不见得人人都爱看。
“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
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
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的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为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
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
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
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
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的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很慢很慢的电影,花了三次看完。
觉得要电影去表现真实的生活真的很难,大家看电影求的都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娱乐,要么恐怖,要么欢乐,要么悲伤,要么震撼等,类似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果要去表现真实的生活,难免少了大起大落,但是刺激还是有,而且有些赤裸裸。
角色内心的活动,需要很长的镜头去表达,因为真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内心活动,是可以一闪而过的结果。
凯米拉尖叫,不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福祉而停;马蒂尔为了不再朋友面前丢面子结果丢失自己的妹妹,人生开始转折,并致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艾莉丝从小过着被父亲强迫的身不由己的生活,父亲甚至不让她大便导致她大便失禁并最终摔断腿,人生也开始转折,心理不再阳光。
两个心里都失去阳光孤独的人遇见,并相在一起。
还不能说他们在相爱,我始终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爱意,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马蒂尔突然去德国也是为了逃避面对心理阴影。
分离七年里,两个人都过着颓废的日子。
越发的孤独。
七年后再重逢,马蒂尔回到最后见到妹妹的座椅前心里还是被阴影笼罩,爱丽丝向前决定给他一生的安慰。
虽然剧情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想象是:接下来的日子,爱丽丝将会帮助马蒂尔慢慢的把生活过得很正常,很平凡,伤口慢慢的愈合;爱丽丝也会在马蒂尔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灰暗的生活。
两个孤独的质数彼此陪伴,到终老。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我只想知道薇奥那是不是女同😓看得我一头雾水,她为什么要这么对爱丽丝?
看见爱丽丝和男主牵手眼神立马就不对了,是因为喜欢她吗?
我还等着后面解释呢,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那她是单纯的玩弄爱丽丝咯?
臭小孩。
哦对了,爱丽丝的前夫应该是gay吧,为什么爱丽丝一看见法比奥就躲到桌子底下,是因为法比奥家暴她?
八年后的有个镜头我看见爱丽丝后腰的淤青。
但是电影没解释。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也知道电影是根据书拍出来的,可是基本的故事情节要交代清楚啊!
搞得我后面一直在猜剧情、猜人物心理,都无法沉浸地看电影了。
着急的很,然而电影又迟迟不解答,我以为后面会说,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还有就是,最后四分之一真的很拖沓啊!
在维奥那结婚典礼上,那个对视镜头有必要这么长吗?
后面几个镜头也是,本来都跟着电影走了,又被它的拖沓燃起了心火。
我真的搞不懂。
电影主题和配乐都很赞,但是扣两颗星。
感觉‘质数的孤独’这个概念是被生搬硬套上去的,男女之间的关系交代得太模糊,两个女孩之间倒是很有奸情。。。
表现“孤独”的目的太过强烈,有些小细节不明。该看看原著的。
越看越烦躁、没耐心,希望原著不是这样,不过据称也蛮无聊。 ★★☆
拍得也太不明朗了吧,眼球都被演员长相,服装赚去了。。。
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叙事的方式,用几个跳脱的时间点作为核心。名字也很文艺,应该会吸引不少文艺青年的眼球吧。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不够丰富,有时显得混乱而缺乏逻辑。
蛋痛的孤独。。。
没看明白
相较原作,让我很失望。演员选得还不错。
看的好压抑,又是童年阴影…质数中间总是夹着一个偶数,各自孤独却又相近的质数,拥有独特的美好与忧愁
让我想起当初看《两小无猜》的感受。
不喜欢女主角。故事跟孤独没啥关系。童年阴影的梦魇折射在生活里,这明明素古怪嘛。
电影像是对原著小说的一次拙劣而支离破碎的模仿秀。
估计是我浅薄吧,真心看不懂……
烦闷躁动的青春期,以及之后隐忍痛苦的日子。我能理解见面之后的那份尴尬,哎
配乐太不着调了,这么突兀,跟恐怖片似的。觉着剪辑跳跃也不自然,可能反而不玩花样,就两条线索顺序发展会好很多。
影片的一开头总让我想起魔女嘉莉,男主角的童年又类似《Boy A》,两个被童年阴影笼罩的孤独灵魂,构筑了一部压抑的冷感文艺。不知道原著剧情是否能更动人,但这题目确实很有质感
WX-D9 8.1 孤独的根号
说不上来的感觉
人的相伴往往只是阶段性的 永远摆脱不掉的只有自己 无谓的孤独仿佛也是必然//少女时代的几个演员又可爱又漂亮 很有那种要搞出一堆drama事件的神经气质
大哥 小孩儿长大了也找俩长得像的演员演好不好 小时候瓜子脸长大变国字脸? 我tm直到最后才把男女主角和小时候对上号 导演滚回小学重上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