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阴雨天的冰冷味道,一个人窝在幽暗的宿舍再一次看两个女孩子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有关友情,不如说这是有关生活吧。
巫女说,女人不可以在别人面前流泪。
于是桃子悄悄转过身。
巫女说,把特攻服交给你就等于把命都交给了你,不管怎样,全部,都交给你了。
巫女说,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一起,不就是为了摆脱所谓的面子跟常识吗?
现在这样,说什么‘我们已经决定了,你们照着去做吧’,‘因为这是规则所以一定要遵守’之类的,这跟那个因为讨厌而逃离出来的世界不是一样了吗?
桃子说,有时人在把握幸福的时候比承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桃子说,洋服是我的老师,它告诉了我生存之道,看到一件很漂亮的洋服,为了能与之相称究竟怎么办才好等等,动足了一切脑筋,洋服能给我答案,‘你要穿这件衣服身材还不行呢’之类的,‘虽然这件衣服与你挺适合,但我觉得真正适合你的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类哦’之类的。
桃子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不做人也行,我做条狗也可以,至少比不得不依附别人的人,要自立得多的多。
爱,自由,梦想,友情。
这些组成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冷血,独立,看到死去的动物毫无感觉,爸妈离婚也不觉得痛苦。
这个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路线生活的女孩子,总会给我生活的勇气。
貌似温吞吞的怪咖不合群,其实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自得其乐。
无论是轻飘飘的洋装还是花哨的甜品组成的心形盒饭,或者遮阳帽上的手工刺绣遮住老鼠咬出的破洞,她都安然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她知道自己和那些穿着从JUSCO买来的衣服的人是不一样,她有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她自顾自的美美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谁说一个人就不能生活的很好呢?
然而总会有一些人的出现,打乱故事本身吧。
就好像巫女之于桃子,她喋喋不休的诉说,有关成长的回忆和感动在两个生命体之间流动,又重新回归鲜活的生命。
看到巫女拿着绣好的特攻服激动的尖叫,谁会再说桃子是个冷血的女孩呢?
就好像桃子之于巫女,只有她知道巫女爱上了谁,知道她需要的是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哭泣而不是一个矫情又做作的肩膀。
她们带着自己的主义生活着,像两颗耀眼的星球,各自独立转动,却又用光芒彼此映照。
宇宙安静又美好,她们不需要甜腻的陪伴,却无时无刻不是对方的力量。
总有一些人,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你发觉自己身上更多新鲜的生命特质。
不是为了改变你,不是为了陪伴你,更不是为了否定你,是为了让你更坚定固执的坚持自己肯定自己。
让你无论怎样都能美好又骄傲的走下去。
這部片子其實去年就知道了,甚至還很意外地聽某位品味非常陽春白雪的重度影迷說過並不難看,但是,但、是——光看到海報上作極度繁複華麗蕾絲娃娃裝打扮的深田恭子我就倒盡胃口(衣服還是其次,畢竟那只是造型,這個完全不會演戲長相又不討喜不知到底在紅什麼的傢伙才是問題所在),因此絲毫不感興趣。
結果前兩個星期看了,居然相當喜歡……嗯,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以貌取片是可能大謬千里的。
下妻物語也者,這種直譯漢字若要望文生義實在不明所以。
是說下堂妻的故事嗎?
咳,搞半天原來下妻是個地名,就這麼簡單,而且還是個鳥不拉屎的小地方。
一言以蔽之,這部電影就是「一秉 Lolita 洛可可風超自我中心怪腳少女與日本老土鄉下熱血超聳暴走族不良少女的青春友誼故事 à la kuso」(呼呼呼~怕了吧)。
深田演桃子這個角色出乎意料的貼切適合,戲裡膚淺(且徹底只追求膚淺表相程度的人生)卻至少很有型有款有堅持的桃子,使戲外膚淺得毫無重點的深田也跟著沾光加分不少;但表現最突出的還是飾演イチゴ的土屋安娜,那種聳擱有力的「日本台客」舉手投足生猛自然而不過火,搶眼之至。
劇情簡單,節奏流暢,畫面構圖鮮豔得一塌糊塗,類似漫畫加廣告的誇張手法謔而不虐,看起來非常有趣;然後對我而言更精彩的是,手邊這支 DVD 的中文字幕是港式白話,搭配片中充滿惡搞的情節和對話真是神來之筆(隨便舉個例,比方ためおやじ翻成「廢柴老豆」就怎麼看都比「沒用的老爸」傳神活潑多多啦),如此「雙重異國風」的刺激十分搔到癢處,令我屢屢拍腿大笑不已。
總之,是一部有些驚喜的花俏可看小品,算值得推薦囉。
典型的中岛哲也风格,华丽、奇幻、夸张、戏剧化,自白、回忆与假想交织在一起,动画、慢镜头与蒙太奇玩得不亦乐乎,令人不由想起盛名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但是二者又是截然不同的:《松子》是别具一格的喜剧式悲剧,松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现实的冷酷以及松子对爱过分需求和表达的悲哀个性,沉重阴郁的主题在艳丽明亮的色调和轻松欢快的音乐映衬下啼笑皆非,令人唏嘘不已;《下妻物语》则色调粉嫩温暖,漫画风浓郁,许是中岛哲也的处女长片的关系,表现形式要中规中矩得多,不会产生过分矫饰的观感,可以说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正剧,情节叙述虽较为简单平直,却将洛丽塔和暴走族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日本特色社会文化同时展现出来,通过友谊的建立与胜利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令人感动之余也自省生命的意义。
华丽、奢靡、娇媚、柔弱、轻浮、安逸、浪漫,愿为了外观的美丽而拘束身体,愿沉溺在梦幻般的水中玩乐,不管多么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只要心情好就行,能感到幸福就行,桃子对洛可可的向往与追求正反映了青春期少女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在她看来,洛可可的精神包涵女孩子越柔弱越有价值的信息,“比起被别人保护觉得自己更适合保护别人的女强人之类最恶心,饱尝甜酸苦辣积累人生经验之类最差劲”,自然,根本不去考虑什么生计问题。
表面上极其叛逆、潇洒、独立自主、我行我素,与廉价、庸俗、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人们相比不知多超凡脱俗,其实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无忧无虑即无所事事,纵情享乐即颓废堕落,都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或许桃子自认为是美丽而快乐的,但包裹在轻飘飘的蕾丝褶边洋服下,蜗居在无人介入的一方世界里,沉浸于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中,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思考、死去。
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不做人也可以,做条狗也可以,至少比起不得不依附别人的人要自立的多得多。
朋友、恋人、父母、孩子,不管什么对我来说就跟社长、课长、股长、负责人、管理员这些头衔是一样的,除此以外毫无意义。
”桃子如是说。
“无所谓”、“无意义”根本就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但如此冷漠的言论出自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口中,仿佛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的常识一般自然,丝毫不觉得有任何问题,那可真是个问题了,就如那个目瞪口呆的女人说的“她很可怜”。
青春期是正处于从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向社会化发展的阶段,正常的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愿意结交伙伴,喜欢分享,尝试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乐趣,但由于生长环境的缺陷和个性使然,桃子逐渐形成离群索居的生活习惯,成为周围人眼中的另类。
从另一角度看,这也可以看作是自我意识觉醒、生长但尚未成熟的标志。
过分强调个性的张扬和与众不同,自认为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看透世事的智慧,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骄傲的姿态,固执己见,特立独行,同时消极地认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对他人有着莫名的排斥感和不信任感,于是,既不愿接触社会,不对其他人和事好奇、感兴趣,也不在意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爱洛可可,这实际上正是采取了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的结果。
奉行所谓的“借东西不还主义”也是其中一种典型表现:借出去的东西不要求还回来,因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绝对不会借给别人,能借给别人的只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
言下之意,不奢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也不会对别人真正付出什么,因而拒绝分享与承担,拒绝爱与关怀,拒绝有意识的建立和维系感情,没有朋友也不感到寂寞。
桃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独者,却拥有一个任何空洞理论都慰藉不了的空虚灵魂。
当那个被她视作“神”的洋服店老板看中她的手艺要让她帮忙的时候,她迷茫了,彷徨了,迥然不知所措,她忽然无法确定自己长久以来以为的幸福是否真的就是幸福。
“人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终于有一天,这句鼓励妈妈的话语在桃子自己身上起了作用。
重新审视“幸福”的涵义,才发现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命意义的探索戚戚相关,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又与人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密不可分。
人是社会的人,是群体的人,一方面,桃子通过设计洋服找到了既满足兴趣又发挥天赋的快乐源泉,创造成就感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通过与巫女的交往,收获了能推心置腹、坦诚相对、互帮互助、共同进退的比洋服更有价值的珍贵友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所谓洛可可精神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在桃子的180度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巫女。
巫女欣赏桃子坚持自己制定的规则、不依赖他人也不为他人的看法所动摇的个性,这正是她所缺少的勇气,同时她也洞穿了桃子的问题所在,她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闯入桃子的世界赖着不走,先是没完没了的向她诉说自己的故事,又一次次的拉她去弹子机房打游戏。
虽然桃子对巫女的死缠烂打感到不可思议又无可奈何,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敞开了自我封闭的心灵:首先开始观察巫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饶有趣味的揭穿了巫女名字的秘密和坠入爱河的事实,还送钱给她;然后莫名其妙的带她去代官山,心血来潮的帮她寻找传说中的刺绣屋;在巫女放弃找刺绣屋的时候,她主动请缨为她的特攻服刺绣,废寝忘食地完成了她的心愿,看着巫女惊喜兴奋的脸,她居然有了想哭的冲动;再后来,在为幸福是穿洋服还是做洋服而烦恼时,急切的想要见到巫女向她倾诉,渴望得到她的意见和鼓励;最后,她终于承认巫女是她的朋友,为了救巫女,她可以被洋服店老板骂言而无信,可以不顾安危第一次骑上机车,可以抢夺棒球棍胡乱挥舞,在一群充满暴力的古惑女面前气定神闲的说弥天大谎。
一个喜欢洛可可,言行优雅,有敏锐的感知力、犀利的洞察力、深邃的判断力,擅长刺绣、说谎和玩弹子机,另一个喜欢骑机车,言行粗鄙,头脑简单,除了打架、暴走似乎一无所知,连特攻服上的错别字都看不出来,桃子和巫女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喜好、智商和文化水平,乍一看,怎么也想象不到二人会扯到一块儿。
任何感情的建立与巩固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种反差的碰撞偏偏更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当二人坐在机车上心有灵犀地相视大笑的时候,她们明白了对方的重要性,而之前的一切故事将是彼此珍惜一生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一个值得交的好朋友也会是一个好老师,在故事的最后,冷漠的桃子学会了社会交际与脚踏实地,懦弱的巫女学会了独立与勇敢,她们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内涵,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此坚定信念、执著追求、努力奋斗、自食其力,从而活出了更真实、更生动、更精彩的自己。
对比《松子》,这实在是个轻松、平淡、恬美、温馨的小清新故事,但桃子和巫女的角色魅力却丝毫不差松子,而演员方面,即便在演技一流的中谷美纪面前,深田恭子和土屋安娜也同样表现出色,颇有看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前最近一次看到深田恭子是在《神探伽利略》,形象已经有点模糊了,只记得比《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时多了女人味和小心机,但在此片中又是一副青春无敌的模样,再加上看不惯的洛丽塔装扮,一开始还真是让人难以喜欢她。
然而,随着情节的铺陈和性格的展现,她同时诠释出了呆滞和精怪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面目,令我逐渐接受,直到打架的高潮戏,从大喝一声“你们以为我是好欺负的么!
”开始,她的眼神中就有一股狠劲和威势,令我相信她是具备可继续挖掘多种类型角色的潜力的。
不过,更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安娜,大部分时间里,她的混血美貌被可怕的妆容、土鳖的衣着、粗鲁的举止、野性的嗓门和低俗的格调所掩盖,只有在回忆和广告中才得以一见,造型师的功劳固然大,但大胆的颠覆性表演更值得称赞(即便某些时候表现得夸张过火了),而骑机车驰骋和在雨中脱下特攻服交给桃子的桥段,其骨子里的摇滚气质流露无遗,简直酷毙了。
ps:1、筱原凉子的媚态真是跌破眼镜,10岁的福田麻由子还是一贯的超越年龄的冷静和犀利。
2、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ms不是洛可可风格吧。。。
总是对关于女孩子,关于小姐妹的友谊的作品别有感情下妻物语又是一部让我无比激昂的片子洛可可的美学与朋克式的暴走族蕾丝裙的轻飘与特攻服的帅气轻柔的说话声与暴怒的叫吼声从碰撞从对立开始的一场邂逅开始了一段可以为对方拔刀相向的友谊除了爆笑,除了热血,除了美好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感动漫画式的幽默漫画式的恶搞漫画式的突如其来的感动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动点多到数不完恩,这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片子恩,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调调那我想,懂的人,自然会爱上这两个女孩子对于我来说,自然从一开始所有目光都不由自主的看着土屋的朋克妆朋克妆下单纯到不但不会讨价还价反而会多给钱的笨蛋朋克妆下温柔到虽然骑着大到足可以称得上霸气的摩托车却有着意外的小细腻朋克妆下曾经孤独受伤的心曾经害怕这个世界的心于是,你在那样的夜晚,选择骑上摩托车,加入特攻队于是,你在每个夜晚每个白天,开始穿梭于道路的每一块土地在我看来,你像是在宣泄,像是在证明因为不自信所以要靠着这样的摩托车来壮大自己的勇气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要靠着这样的轰轰声来加大自己的砝码可是,你会在遇上她的时候,开始习惯于依赖这样一个轻飘飘的女孩子你们是不同的就像这个世界的南北极就像天平的两端那个蕾丝裙女孩满脑子都只有洛可可美学满脑子都只有美丽的公主装洋服她就像是不属于这个凡事的物品像是陈列在橱柜中的摆设品像是一碰即碎的瓷娃娃她总是一个人,却从来不觉得孤单对于我来说,她是一个更加奇怪的女孩子她从小就学会隔着窗子来看待这个世界她需要的只有自己的美好的享受可是,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却在下雨天,答应为你绣上最美的图案却几天几夜不睡觉的为你刺上最美的画她,很可爱,很女孩子,很小巧可是却用自己的方式住进你的心我总是以为 相同的人才会走在一起却不知 世界上 有另一种美好 叫做碰撞她的冷漠与飘然感由你给他添上重量你的脆弱与别扭感由她给你奋力举起这个故事的结局我想我一定是哭了摩托车上的两人衣服都破破烂烂却在阳光下 绽放出最美的笑脸希望世界上每个有爱的人 都可以找到这样让你一起疯一起走向最美世界的人。
我只说4句,1,桃子妈生孩子的时候和医生缠绵的镜头让我心旌荡漾2,桃子会出汗/发抖,标志着她从神变成了人/从无情变成了有情3,为什么她们不把奶奶的古董摩托带回家?
很心疼4,深田长得真粗放5,奶奶真是帅呆了
1,当巨大的幸福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变得很胆怯。
所以 抓住幸福 比 面对困难 要需要更多的勇气——————————————我想,这样算来的话 对于人来说 勇气比空气还要重要2,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
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 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不做人也行,我做条狗也可以。
至少比不得不依附于别人的人要自立得多的多——————————————我想,那是因为,只有坚强到执拗的相信世界上自己就像蒲公英一样,飘来飘去的,才会不被无故而来的巨大的寂寞吞噬,不会因为孤独而可怜自己吧。
所以才会练就一副看见野生动物的尸体被啄走也无动于衷的冷漠。
3,可以借出去的东西正是对自己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很重要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借给别人,所以我借东西给别人的时候,都是抱着不会要回来的态度的。
——————————————我想,和巫女一样想,真是个自私的想法呀。
可是,偏偏又是对很多喜欢的事物都会产生爱情的感觉,爱,就是自私的,不是吗。
4,喜欢的人就要抢过来,就算背叛又有什么关系,人就是用来背叛的,背叛这种词,就是用来形容人的。
——————————————我想,她一定是爱她爱到失去理智了。
5,我没有运动的天赋和力量,不过这样也很好,柔弱是女人的价值,越是柔弱,越是有价值。
——————————————我想,伪装表面的坚强一定很累。
【0】被观看事物的无聊,促使判断力透过它,带着设想与批判进入到渗透的观念中…】1】似乎有很多这样的影片,在开始的时候挺有趣的样子,但演着演着,就越来越无聊。
《下妻物语》(下妻是地名)就是这样的影片,在开始的时候,那段洛可可生活的演绎营造了梦幻般的趣味,两位女主角桃子和草莓(又名巫女)的出场也挺酷,然后,就成了少女漫画般的庸俗情节。
最后,影片的主旨无非是友情和生活的意义之类的老生常谈。
整个影片的故事讲的无非是两个以不同方式掩盖起各自生活的无意义的少女,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最后在友情中发现了生活意义。
不过似乎,有很多人喜欢这种具有肤浅正能量的老生常谈,悲喜交加的浅薄。
【《下妻物语》与文艺色彩】2】能够为本影片挽回趣味的,除了靓丽的视觉之外,大概就应该是渗透在影片中的日本文艺色彩。
日本文艺具有变态般的诚实态度和矛盾的夸张样式,自然地呈现生活中被掩饰的部分并且不自然地呈现生活中直白的部分,如此构成的恶作剧般的喜剧感觉,尤其显著地体现在他们对死亡和孤独的敏感中。
在这种死亡与孤独的氛围中构造生命与友情: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越是孤独,越要友情泛滥。
如此矛盾的方式,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愉悦。
只有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中,我们才能镇定自若地直面历史的罪恶和人性的邪恶。
3】在《下妻物语》中,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这表现在桃子和草莓分别以各自的热情掩盖各自生活的无意义。
桃子以对洛可可生活方式的热情来发现价值,草莓则以参加摩托车暴走团体来给自己意义,而洛可可和暴走都表现为生机焕发的样子,这是一种表象。
桃子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个几乎冷漠到无情的人,像她这样的人在少女时期会迷恋洛可可式服装,似乎是矛盾的事情,不过,洛可可式样所代表的态度大致上本来就是冷漠的,只是对自我的快乐热心。
桃子这个人的价值观是冷漠的享乐主义,一种个体化的前浪漫主义。
作为女孩的她会说,“抓住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这样的话如果从客观上看,简直就是诡辩的说法。
这种态度显然是洛可可式的,将自我的主观与外在的客观分开,并且以自我的快乐为高尚,以外在的不安为低劣。
4】“饱尝酸甜苦辣以积累人生经验之类的,很差劲。
”在这种态度中藏着柔性而死寂的人格,孤独是它的自然结果。
桃子倒也自安其乐,她会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
多么自在的说辞!
但桃子却不自觉地和草莓具有了友情。
她们自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她们之友情的原因是她们在彼此中看到了自己。
她们同样以生机焕发来掩盖无意义,同样具有柔性,而内心中有类似的孤独。
或者说,她们的心灵契合着。
在草莓遭遇微不足道的威胁的时候,桃子竟然友情泛滥地去营救她,如此事件成为她们重新发现意义的机遇,多么令人欣慰的结局。
不过,这应该不会不是在开玩笑吧。
5】洛可可的生活方式(洛可可式)意味着浮华而浅薄的享乐主义,但是它却深刻在人类社会的追求中。
洛可可式所具有的就是主观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沉浸在享乐的向往中,漠视外在的或它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罪恶。
洛可可式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社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在它作为不可救药的追求的意义上,它其实是人们企图中的疾病,根深蒂固的疾病。
洛可可式在某些时代可能成为现实,比如法兰西洛可可式艺术盛行的年代或天朝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但是它不会作为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得以保留。
“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是不能忍受的,它不断地力图以新的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载《时代的精神状况》)。
这些翻新的形式在类型上都可以归属为洛可可式。
由此而言,“不断地力图重造”意味着洛可可式作为根深蒂固的被向往生活模式,它会周期性地发作。
6】洛可可艺术是盛行于十八世纪法国的艺术方式,它所反应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浮华,娇媚,安逸,艳丽,色情,腐朽。
洛可可生活方式的灵魂就是沉浸在梦幻般的状态中,享受身体的快乐,醉生梦死。
如此生机焕发和充斥着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它是追求单纯幸福的结果,摆脱工作的束缚,自由地享受。
恰似当时一名伯爵所言,“十八世纪人们对贵族社会的优越性的依恋,是与他们对新哲学的甜蜜的自由思想的爱好纠合在一起的”。
这种喜爱不仅适用于十八世纪,而且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的许多世纪。
然而,就是这种看起来生机焕发的洛可可生活方式深深地蕴含着死亡。
洛可可的生活方式是单纯耗费的生活方式,它不在乎节制,它越炫丽,也就越快地走向死亡。
洛可可艺术在法国盛行的年代正是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在他之前的路易十四为他留下了巨额国债,但他并不在乎偿还,却只在乎醉生梦死的享乐。
在这个时期之后,法国就迎来了大革命,由此迎来贵族阶层的死亡,法国大革命所具有的摧毁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洛可可生活方式的回应。
7】洛可可式,这个具有欧洲风俗特征的名称,实际上蕴含着浓郁的天朝中国风格。
洛可可式所类似的是天朝的贵族生活方式或皇族生活方式,这不仅表现在视觉装饰上,也表现在文化内容中。
欧洲本来有一群粗鄙的国家,即使是法兰西,直到他们从东方而来的流浪者那里听闻了天朝的繁华文明,于是他们拼命地开拓航路(在所谓的航海大发现中)去接近天朝,以承蒙天朝的恩泽。
在那个据称崇尚理性的启蒙时代的法兰西,他们将遥远的天朝当作社会的理想来膜拜。
当时的欧洲人忽视或无从认识天朝的压抑与可悲,天朝距离他们那么远,恰似天堂的遥远。
他们只能按照道听途说的夸张和心中的理想去看待天朝,而他们也根本无法想象天朝何以如此理性和繁华,以至于他们只能用一种器物来称呼它:chine,瓷器。
精致的瓷器不仅代表了天朝崇尚的品质,而且它本身就是洛可可式的。
如此精致的瓷器具有优雅的曲线型,它是不透明的,将内容和外在隔离开,虽然以精致的外表呈现,但内容漠然;精致的瓷器被小心翼翼地制作,它是脆性的,会在冲击中破碎,具有洛可可式的质感。
8】在人类至今的观念史中,洛可可式作为独特的模式是与十八世纪大革命之前的法国联系在一起的,对洛可可式的诠释也以那个时代为依据。
这样的观念与线性历史观有关,但是洛可可式作为类型,早已在天朝出现了,而且是以周期性发作的方式出现的。
十八世纪洛可可时代的法兰西玛丽皇后(或谁谁)面对平民没有面包吃(民无食)的状况,说出“何不吃蛋糕”,而三世纪天朝皇帝晋惠帝早已经类似地说过“何不食肉糜”的话。
在这个事情上,天朝比法兰西至少领先了十五个世纪。
虽然天朝之前从未用过“洛可可式”的说辞,但是天朝的几乎每一个盛世都类似洛可可式,天朝的一个盛世就是一次洛可可式的发作。
9】整个天朝的历史就是持续的周期性洛可可式发作的过程。
天朝的盛世具有洛可可式的属性:天朝的盛世浮华,安逸,艳丽,腐朽;它沉浸在自大的梦境中,自以为整个世界的存在都服务于它的享乐主义;它社会分化,阶层间冷酷而漠然;它由过分的装饰呈现,天朝盛世总是粉饰而成的,以此掩盖荒谬,掩盖压抑和死寂,这应该也是天朝盛世最洛可可式的方面。
天朝的盛世具有洛可可式的质感,它是脆性的,总会破碎,社会的熵增加,这时,一个盛世会结束,也就是一次洛可可式结束,迈向死寂。
盛世转入乱世,由此也开始了另一个周期,一个重新向往洛可可式的周期。
10】正在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洛可可式发生时期,遥远的天朝也几乎在同时进行着盛世,即所谓的“康乾盛世”。
当法兰西的洛可可式被法国大革命(1789年)致死的时候,远在天朝的洛可可式盛世也非常接近地被一场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1796年)致死。
虽然如此相似,但两者的意义却相去甚远。
对具有“线性历史观”的欧洲文明而言,法国大革命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它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而对于“周期性盛世病”发作的天朝而言,一次区区的农民起义实在算不了什么“历史性事件”,也无所谓什么“历史性事件”,一次胜利的农民起义只是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契机,而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只是一次清扫活动。
清扫过后,天朝仍旧靓丽,仍然再次沉浸到自大的享乐主义梦境中。
难怪黑格尔会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这话说得相当有道理。
好多年前看过一部叫《下妻物语》的电影,当时只觉得色彩非常艳丽,画面极富装饰性,整体风格有动漫的感觉。
也许因为画面太抢眼,其故事本身反而被我忽略了。
就在刚刚,我忽然觉得自己理解这部电影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真正的酷,真正的强,并不是混黑道、打群架、穿特攻服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冲破一切阻碍,包括出身、经历、周围的白眼和嘲笑,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人才酷,即使穿着萝莉装,即使梦想是成为家庭主妇。
桃子的爸爸是混黑道的流氓,妈妈离开他们父女改嫁了,桃子自己也曾是暴走族中的传奇人物。
但是,有一天,她决定不再当流氓,而要成为一个温柔、甜美、小公主一样的女人。
所以,即使在只有牛和稻田的乡下,在以前伙伴和新朋友的嘲笑声中,她也会穿着自己缝制的萝莉装,一言一行都像大家闺秀一样可爱端庄。
后来,她果然在东京的一家高级的萝莉服装专卖店找到了工作,朝自己梦想的生活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想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需要付出很多,放弃很多,要吃很多苦,经历很多挣扎,更重要的是,要违抗很多人的期待,甚至会让曾经爱你的人失望,被曾经崇拜你的人嘲笑……但只有挺过这一切,只听从自己的声音,只坚持自己的意愿,才有可能得到梦想的生活,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下妻物语》的导演中岛哲也还拍过一部更有名的电影《被厌恶的松子的一生》。
在我看来《下》和《被》这两部电影是“对映”的关系,两部电影不单拍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连主题也是。
《下》讲得是坚持自己追求梦想,无视他人的白眼和嘲笑,得到幸福。
《被》讲得是放弃自我随波逐流,一心讨好别人乞求被爱,结局悲惨。
最后当然还是那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只看是否适合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此事,适合的就对,不适合就错。
电影只是电影,从电影里看到的道理仅仅是个人体验。
龙哥说了(还是用法文说的呢),生活是复杂的。
PS.忽然想到《下妻物语》是因为乱七。
我为什么喜欢她,大概就是因为她说:“关于异类的问题,在望海崖先生的世界观里,性取向并不能成为划分类别的标准。
望海崖先生认为,人只能划分为三类:帅哥、丑逼和普通人。
如果是一个帅哥被性取向所苦恼,那就是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如果是一个丑逼被性取向所苦恼,那就是丑人多作怪,新一代的开山怪。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被性取向所苦恼,你将一如既往地,不被列入讨论范围。
假如世人都能想通,从根本上改变人生志向,立志成为一个帅哥,而不是逃避根本问题,纠缠于细枝末节,我们的世界,一定比现在美好很多。
”然后她就真跑外国学做糕点去了,吃了很多苦,也做出很大的成绩,因为她梦想要和她的湖友们开一间可以一起“吹水”的咖啡店。
怎么可能呢?
娇媚,安逸,艳妆,下流,腐朽。
这是少女龙崎桃子的人生哲学,洛洛可式的信仰。
只穿超级名牌baby,the star shining bright的洋装,只吃甜食,柔弱无力,穿着一身轻飘飘的衣服慢悠悠的走很远的路去追寻她那粉红色瑰美无伦的梦境,当她抬头仰望天空,简洁明澈的理想似乎能淡化她所在的世界和她的身体,由带着各种精致的洛可可元素组成的她,仿若一个红色的气球,能以偌大的蓝色天空为背景,盘旋,上升,飘回十八世纪的凡尔赛,或是潜入梦幻如水洛可可的灵魂深处,又或者只要足够轻,哪里都无所谓。
而黑眼圈,黑指甲,黑嘴唇,有超级拉风的铺而威帝刘牌子的机车和特攻服,粉红色的超大墨镜,疯了一样的头发,粗口,频频吐痰……这是白百合巫女,茨城县下妻地区一个女流氓。
把臆想中的传奇发展为理想并信以为真,跟流氓组织一起飙车,暴力狂,大喊大叫。
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会聚在一起呢?
不是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
大概一辈子一直单身。
大概在80岁时的某一天,在便宜的公寓里,一个人,悄然死去,最后被机器人管理员发现。
就是这样的一生啊。
而所有的其他人,对自己来说,都毫无意义,如果不得不依附于其他人活下去,还不如去做条狗。
桃子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明亮,异常的冷静和坚定。
不被那些温暖的感情包围着成长起来,也许可怜吧,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悠然自得的从洋服里摸索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桃子的性格跟她洋娃娃一般的外表是完全不同的,她独立,自我,又极少表达真正的见解,甚至总说些南辕北辙的话来迷惑别人。
她说:人是外观动物。
而巫女却没那么好糊弄,桃子拥有的是她梦寐以求的气质,是她不惜一切从原来讨厌的世界里逃出来所追寻的,她只是没看透,却被绝对的吸引。
所以后来总是有表面正常实质颠倒的场景出现。
巫女吐痰,桃子一声大喝:不许吐痰!
巫女就彻底默了。
桃子说不许抽烟,谢谢。
巫女耍帅的熟练动作就终止于此。
桃子说其实你原来的名字是草莓吧,哈哈草莓草莓小草莓巫女强悍的气场被彻底拆穿,却无计可施,只好狠狠的撞桃子一头了事。
桃子倒了是倒了,晕了也晕了,却绝没有妥协,从来都没有过。
我总是想,如果一个人从开始的时候就抱定一个信念,冷定又淡漠的俯瞰这个世界,这样子成长起来,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痛。
那样就不会明明在哭还努力露出卑怯的笑颜;不会有一段幽深晦暗的艰涩时光;不会在长久的静默之后终于明了砸琴痛哭,一个人在夜深的无人街道骑单车唱着伤心的歌;不会遇见改变你一生的人和字句,相信所谓流多少泪就有多坚强;不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自找的烦恼;不会虚妄而天真的把理想寄托在一个飘渺的传说。
因为洛可可的人生观早告诉了我们:觉得自己更适合保护别人的女强人之类,最恶心。
饱尝酸甜苦辣积累人生经验之类,最差劲。
这一切本来可以避免,我们只是需要在最初的开始,在心里种下一个神。
桃子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烦恼的人。
她可以在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冷静的劝慰她的妈妈:人,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胆怯。
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只是,后来,她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她遇见了自己的神。
原来有些话,换自己时,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她的内心没有平静与安稳,她的手要么出汗要么发抖。
于是,她被巫女趁虚而入,拉下了水。
欢迎你,洛可可的小仙女,来到人类有血有泪有痛苦有欢笑的世界。
桃子不是没做过努力,她不想安稳的生活被打破,她买给巫女一颗白菜,并说:从今以后,这个,就是你的朋友。
说完笑着志得意满的离开。
但终究还是眷恋的吧,不然,为什么走到一半换成了跑着离开,仿佛怕自己突然后悔。
对待不坦诚的人,恐怕流氓的方法总是最为有用。
刻意的冷淡和疏离被轻易无视,桃子,你知道你不可能抗拒么,这样一份轰轰烈烈印着青春鲜艳刻痕的友情,谁会不想要。
此后,有人和你一起去弹子房,见识漫画里走出来一样的大叔,给你讲关于自由和成长的传说,胡说八道游戏混闹,有人愿意把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随手塞给你,你可以用一句我想见你把她叫到你所在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哪怕这个行为会给她带来灾难一样的后果。
你因此学会去爱人,不在停留在自己狭小的世界,虽然那里开阔宁静美丽万方梦幻无伦,但是你从一个连吐痰都见不得的洋娃娃蜕变为一个能为朋友顶着一身血污拿着木棒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小太妹。
哦,如果生命里没有这样一份感情,该是多么寂寞无光,真的,就会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在八十岁的廉价公寓,心中亦没有须臾温暖的情绪可供温习。
要说有缺点的话,巫女对自己编造的传说深信不疑这点偶十万万分之疑惑。
但是许多精致的细节不得不提。
鲜亮的色彩,恰到好处的配乐(发掘出个乐队,Q;indivi,及川绫的声音很赞,歌还欠点儿),华美的服饰,洛可可概念的引入,桃子的只借不还主义,出人意料又迅疾的情节发展等等等等都很值得再三体味。
电影是随性而荒诞的,画面可以突然切到电视里,场景可以突然换成记忆过去风景甚至动画片,路人可以对主角的内心进行暗示,情节的导线之一钢珠在桃子被车撞了的时候可以变成凄美的点缀……哦桃子与草莓,有点甜腻腻帅兮兮华丽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轰轰烈烈铁马冰河。
我写了两千字,却觉得什么都没有说。
周期性发作的洛可可式——《下妻物语》·文艺文/空语因明 本影片的趣味,除了靓丽的视觉之外,大概就应该是渗透在影片中的日本文艺色彩。
日本文艺具有变态般的诚实态度和矛盾的夸张样式,自然地呈现生活中被掩饰的部分并且不自然地呈现生活中直白的部分,如此构成的恶作剧般的喜剧感觉,尤其显著地体现在他们对死亡和孤独的敏感中。
在这种死亡与孤独的氛围中构造生命与友情: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越是孤独,越要友情泛滥。
如此矛盾的方式,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愉悦。
只有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中,我们才能镇定自若地直面历史的罪恶和人性的邪恶。
在《下妻物语》中,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这表现在桃子和草莓分别以各自的热情掩盖各自生活的无意义。
桃子以对洛可可生活方式的热情来发现价值,草莓则以参加摩托车暴走团体来给自己意义,而洛可可和暴走都表现为生机焕发的样子,这是一种表象。
桃子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个几乎冷漠到无情的人,像她这样的人在少女时期会迷恋洛可可式服装,似乎是矛盾的事情,不过,洛可可式样所代表的态度大致上本来就是冷漠的,只是对自我的快乐热心。
桃子这个人的价值观是冷漠的享乐主义,一种个体化的前浪漫主义。
作为女孩的她会说,“抓住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这样的话如果从客观上看,简直就是诡辩的说法。
这种态度显然是洛可可式的,将自我的主观与外在的客观分开,并且以自我的快乐为高尚,以外在的不安为低劣。
“饱尝酸甜苦辣以积累人生经验之类的,很差劲。
”在这种态度中藏着柔性而死寂的人格,孤独是它的自然结果。
桃子倒也自安其乐,她会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
多么自在的说辞!
但桃子却不自觉地和草莓具有了友情。
她们自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她们之友情的原因是她们在彼此中看到了自己。
她们同样以生机焕发来掩盖无意义,同样具有柔性,而内心中有类似的孤独。
或者说,她们的心灵契合着。
在草莓遭遇微不足道的威胁的时候,桃子竟然友情泛滥地去营救她,如此事件成为她们重新发现意义的机遇,多么令人欣慰的结局。
不过,这应该不会不是在开玩笑吧。
附: 洛可可的生活方式(洛可可式)意味着浮华而浅薄的享乐主义,但是它却深刻在人类社会的追求中。
洛可可式所具有的就是主观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沉浸在享乐的向往中,漠视外在的或它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罪恶。
洛可可式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社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在它作为不可救药的追求的意义上,它其实是人们企图中的疾病,根深蒂固的疾病。
洛可可式在某些时代可能成为现实,比如法兰西洛可可式艺术盛行的年代或天朝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但是它不会作为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得以保留。
“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是不能忍受的,它不断地力图以新的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载《时代的精神状况》)。
这些翻新的形式在类型上都可以归属为洛可可式。
由此而言,“不断地力图重造”意味着洛可可式作为根深蒂固的被向往生活模式,它会周期性地发作。
……
2013.04.06 “城乡结合部两个怪咖”也蛮治愈的 哈哈哈
才明白下妻原来是个地名,话说如果是动漫应该挺好,可是电影拍得跟动漫一样,其实我接受度还是有限的
华丽丽的洛可可?原来萝莉服是这样来的。。。
nana真的比不过此片!~
中岛的作品,支持个。女人的友谊,跳跃的剧情,无厘头的调调。但是却让我想起以前。
布景~服装很赞~演技自动忽略行不~毛的情节~话说小时候的桃子和宅女时期的土屋安娜很赞诶~
如果不是这个结尾的话只能给2星。如果说什么情节能让我感动并且百试不爽的话就是最后桃子救巫女了。片子节奏并不好,深田恭子长得一般,有点俗,和角色气质并不太符合。土屋安娜很漂亮。。。。。
这种本来就不喜欢的风格却看得这么开心,那肯定就是非常非常喜欢了 被这种片看哭了 我实在是太蠢了
土屋安娜!!!!!!!!!!
中间部分能让人睡着
好卡哇伊,日本真的可以把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文化最终都重新诠释变成新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洛丽塔的路上持续暴走,青春就要肆无忌惮的释放个性
又是个性反差很大的好朋友的故事。当年被那洛可可公主装彻底雷到了。
搞怪风格不是我的心头爱,还以为那什么妃是桃子的奶奶。。那谁的飞机头还以为是生殖器
这是最早的日式沙雕表演吗,看得心累。倒是把洛丽塔和原宿风结合在一起了,看完这个得听古典音乐回到正常世界。
实在是无法爱起来……………………………………………………创意够足
按理说深田恭子够漂亮的,但萝莉装还是重重的压在身上。日式的狂想和绚烂我们学是学不来的。臊眉搭眼不堪下还颇有生命力,活得相当“自圆其说”
打了拉拉擦边球。那时候作者还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底是展示失败人生中的不屈亮点,还是成功人生的闪亮演练,结果就一路矛盾下去。自然没有《松子》来得统一流畅。但是导演风格已经很出色和明显,作为《松子》的前奏,是很好的试炼作品。
人在面临幸福时 会突然变地胆怯 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KUSO lOlita 无罪)
太美了 越接近幸福,你就越感到害怕。所以追求幸福比起接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有打斗的说。。。略过。。。人物设定不错,暴力世家的超镇定洛可可少女喜欢活在独立的自我世界里不与人为友,“借东西不还主义”~教育世家从小被欺负长大后变态成为摩托小太妹的巫女打开了桃子友谊新局面。虎头蛇尾,Versace出现嘟音很搞还有模仿黑道的卷舌~ 筱原凉子和小丸子姐姐友情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