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联队》:神奇教练的黑暗岁月 相信大多数观看本片的观者都是本着作为一个球迷对于足球励志题材电影的特殊情感。
足球对于男人是激情与梦想交织的运动,虽然不是职业球员,但是球迷对于足球的感情,绝不亚于把足球当作谋生手段的专业球员,有时甚至比职业球员更加狂热,也许是因为职业球员天天与足球胶合,会产生出一些审美疲劳,而球迷每周,每逢大赛的“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宣泄,更是一份“小别胜新欢”似的云雨爆发。
一见到绿茵场就忍不住兴奋,一见到看台上满坑满谷的球迷就忍不住激动,若再恰逢几颗精彩的进球、几处精妙配合、守门员几次神奇的扑救,由领先到被反超再到逆转,到被逼平,再到伤停补时最后几秒钟完成绝杀,那这就是一场将被载入史册的球场。
峰回路转且荡气回肠!
当然本部电影没有展现出球场上的风云变幻场景,而更多是给予球场比赛想象的空间,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德比郡主教练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而又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希望借此得以感受赛场上激烈的气氛与进程结果。
此段虽然没有形象的给出球场上的真实对抗情景,但是我们从主教练的神情,动作就能感受出赛场上的氛围。
这种以静制动透过主教练的心态描绘更加深刻反映了赛场上的波谲云诡。
这种心态描绘更加直接的切合击中了球迷看球时的心态。
因为少了绿茵场上球技的展示,影片把更多的着墨点放在了球场外。
也许这正是一场球的胜利与失败很多关键因素在场外场下。
这种手法继续了《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传记片风格。
略去事件详细经过,更多着眼挖掘于事件的背后。
隐去宏观时代洪流叙事,着力于事件利益相关方人物的微观描绘,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背景、行为等。
这一脉相承的传记片《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包括本部《该死的联队》都有着两位关键人物在场——剧作家皮特•摩根与影片男主角麦克•辛。
麦克•辛在《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
个人感觉麦克•辛在此三部曲中的演出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突破,甚至都属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包括姿态、语言等。
固然有角色,剧情冲突限定了麦克•辛的表演,但是仔细玩味起来,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模式化演出,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限定未观影前的想象空间,不利于一个演员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如此,个人对于麦克•辛的下一部影片既有几分期许又裹挟着几分担忧。
《该死的联队》则把镜头对准了英国传奇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
论功绩,布莱恩•克里夫政功显赫。
1967年入住乙级队德比郡,一年之后德比郡以乙级联赛冠军升入甲级联赛。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
76-77赛季,克拉夫带领英乙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影片结尾处打出字幕“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英国教练能超过这样的丰功伟绩!
” 熟悉足球行情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些成绩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神奇教练的传奇故事。
但是影片却没有对准这些辉煌与荣耀,而是选择了神奇教练生命中最低谷黑暗的一段岁月作为影片的主题,也就是他1974年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
这显然有悖于大中华的传统理念。
而且神奇教练04年刚刚去世,按照国人拍摄传记片,肯定会选择光辉正派的一面浓墨重彩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弘扬,而对于人生另一层面或阶段则不置可否甚至刻意掩饰,美其名曰:“太阳也是有黑子的,我们不要只看黑子!
”前段时间大红大紫的主旋律大型歌舞剧《复兴之路》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有意无意的略去了共和国的几十年的历史。
盛世之下,不敢正视,显然“盛世”的命题已经成了伪命题。
影片也正是通过神奇教练身处这短短的黑暗岁月前因后果的状态描绘来完成了对于神奇教练为何神奇,如何神奇的有力诠释,经历了如此黑色裂变之后,影片嘎然而止,就此收场。
仿佛是要告诉世人:“他是从这里来,将要到那里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经历或光明,或黑暗的阶段,之后的光明往往正是源于之前的黑暗。
当下的光明也许正在孕育着将来的黑暗。
2009-11-14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而不是一部体育电影;电影没有讲一个伟大教练面对的鲜花和掌声,而是讲述一次倒霉的走麦城的经过;也许没有这次走麦城,他也成不了最伟大的足球教练;最后的下跪,使这部电影更象一部教育孩子成长的励志电影……
刚开始的时候我把这部片子当作了一个普通体育励志片来看(很喜欢这种题材,几乎看遍了这种电影),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这个并不是如何励志,更像是一个反面教材,因为它其实讲述的是克拉夫执教生涯中最低谷的一段时期,呵呵。
片子其实蛮好看的,时间上的不停穿梭,前后对照,这种手法虽然不新颖,但也不错,故事比较完整。
情节上有点像过山车的感觉,失败-成功-失败-成功,最后的友情很感动,再加上英国制作以及描述的足球的故事(本人最爱),可以给个4分,不过研究了一下布莱恩克拉夫的传奇经历之后,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教练,我觉得5分是可以的。
这里就简单介绍下这位伟大的教练可能大多数人听说过弗格森,不过在各种英国足球教练排名中,克拉夫均超过弗格森被列为第一。
Why?
克拉夫于1935年3月21日生于米德尔斯堡,他在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在参加的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
不到30岁的时候克拉夫便选择了退役,并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1967年他开始执掌德比郡,1969年,将德比带到了甲级联赛,在1972年率队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拿到冠军杯入场券,在次年的冠军杯中,又率队一举杀进半决赛。
不过最NB的是其在诺丁汉森林队的执教1975年的1月6日执教开始,随队冲甲1977-1978升班马夺得甲级冠军,联赛杯冠军1978-1979赛季夺得欧冠冠军,联赛杯冠军,联赛亚军,1979-1980赛季卫冕欧冠,超级杯冠军,联赛杯亚军,丰田杯亚军......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
从寻找有经验、聪明的球员戴夫•麦基,到寻找能控制整个中场的球员科林•托德,说明发现人才很重要,组合技术优势很重要,团队的竞争力来源于此。
在那场反败为胜的比赛前,更衣室里与球员的逐个对话,说明客观指出缺点很重要,正面积极鼓励很重要,团队的沟通力来源于此。
用奖杯盛满胜利的喜悦,用拥抱感谢彼此的付出,说明分享很重要,表达很重要,团队的凝聚力来源于此。
44天的执教经历以失败告终,说明人生起起落落是常事,沮丧和挫败是常态,关键是能够重新定位,找准方向,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很重要,带队人的高度决定队伍的高度。
“我正在卑躬屈膝,我跪下了,我为自己无保留地成为了傻瓜道歉,因为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没有你,我一无是处,求你,宝贝,让我回来。
”说明搭档很重要,战友很重要,我们可以有分歧,可以有决裂,同样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允许对方犯错,能够相互信任、理解、接纳与包容。
同时还说明大丈夫能屈能伸很重要,错了就要坦诚面对,敢于认错,带队人的宽度决定队伍的宽度。
“一年后,我们在哪里。
五年后,我们在哪里。
”说明公正、善良、热心,永远都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根基,失去了它,哪怕眼前再辉煌,都不可能将成功进行到底,带队人的尺度决定队伍的尺度。
魔鬼联队还告诉了我:野心,大了是心魔,正好是激励;自信,多了是狂妄,正好是从容;尊严,过了是失衡,正好是态度;任何事情,不多也不少,就是智慧之道,平衡之道。
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Brian Clough)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
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布莱恩·克拉夫其人其事即便是熟悉英国足球的观众,布莱恩·克拉夫也会显得有些久远了,还是先简单介绍下他的生平。
布莱恩·克拉夫获得过两次欧洲冠军杯冠军并且是蝉联(诺丁汉森林)、两次顶级联赛冠军(德比、诺丁汉森林)以及其他杯赛冠军若干,被英国皇室授予“帝国军官勋章”(OBE)。
他说:“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有的球迷则称其为未当过国家队主帅的最伟大的英格兰教练,这是种很有趣的说法,既是充分的肯定,又饱含着遗憾。
另外他也是狂人教练第一人,自我张狂口不遮拦,可以说是穆里尼奥的大前辈。
1935年3月21日,克拉夫生于米德尔斯堡。
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在电影中这一数据也被他骄傲的提及),是个高产前锋。
1962年的一场比赛,克拉夫十字韧带受伤,在当时这样的伤对球员职业身涯来说的是致命的。
大休两年后,克拉夫尝试复出失败后便选择了退役。
1965年,克拉夫和助手彼得·泰勒在位于英格兰第四级联赛的“Hartlepool United”队开始了其执教生涯。
时年30岁的他成为整个联盟中最年轻的主教练。
1967年,克拉夫和泰勒一起入英乙(第二级联赛)的德比郡队。
通过加强球队管理和大量引员,一年之后,德比郡就以英乙冠军的身份升入甲级联赛,并在第一个赛季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克拉夫声名鹊起,成为德比郡的英雄。
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他在德比郡整个生涯的转折点。
随着成绩的加持和自信的增强,克拉夫率直和张狂的个性更加显露出来。
在球队事务上有些惟我独尊,不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在球员的引进上不考虑球队的财政状况甚至从不事先通知球队管理层。
因此,克拉夫和球队董事会特别是球会主席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紧张。
对外,克拉夫口无遮拦,通过媒体出言攻击。
足总、联赛、各支球队、教练和球员,甚至自己的球会和球迷也不放过。
处处树敌喜欢表演,也加深了克拉夫与球会的矛盾。
当然,其中不少也是正义之言,比如斥责足总腐败、联赛不公平特权阶级互相包庇、赛场球风粗野等。
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的球队和球员公平比赛,坚决反对粗野和作弊,而且在那个长传冲吊流行的年代,坚持自己442和短传渗透的打法。
只是他是个孤独的斗士,不可避免遭到当时主流的打压和反对。
而有的则过分了些,不会人人都能接受觉得可爱。
比如夺冠之后的赛季德比郡队在冠军联赛半决赛负于尤文图斯,赛后克拉夫指责尤文图斯是不要脸的骗子,并质疑了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
还有一次做客老特拉福德战胜曼联后,克拉夫竟对着德高望重的巴斯比爵士做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克拉夫本人对此表示否认)。
1973年10月,克拉夫和助手一起向球会提交了辞呈,离开了他代了已六年的德比郡队。
之后来到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相比之前的成绩,度过一个并不算成功的赛寄。
(小说或电影和真实不一致的地方很多,后面会具体讲)1974年7月,克拉夫收到来自利兹联的邀请,成为到英格兰国家队上任的主帅唐·里维(Don Revie)的继任。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克拉夫之前公开表示了对唐·里维的不屑与轻蔑,并且批评利兹联踢球风格过于侵略性,在他眼中不成规矩。
在此背景之下,而且这次没有了泰勒的帮助(留在了Brighton),克拉夫与利兹联队中的明星球员互相疏远,联赛开始阶段球队成绩不佳(6场比赛仅得4分),克拉夫在坚持了44天后被解职。
唯一不算糟糕的事,是克拉夫将继续享有由利兹联提供的高额年薪。
1975年1月,克拉夫成为英乙诺丁汉森林队主教练。
克拉夫自己也有了改变,不再象以前那样随便开炮乱放话,并且努力化解以前言语造成的问题。
次年7月,没能带领Brighton升级的泰勒回到克拉夫身边。
76-77赛季,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1993年5月,克拉夫因为身体原因和媒体指责的丑闻,辞去主教练职务,并从此结束了他的教练生涯,诺丁汉森林也在这一年降级。
2004年9月20日,克拉夫因胃癌恶化去世,享年69岁。
故事的戏剧性《该死的联队》(“The Damned United”,作者David Peace )是本小说,而非纪实性的传记。
2006年出版后,非常成功,不仅十分畅销,而且还有人称其为“最好的体育小说”。
但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却都是基于真实,相关的是非就难免引起争议。
当事人之一的原利兹联中场球员Johnny Giles就提出了诉讼,他说,书中的很多事情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有必要上法庭作出澄清。
而包括克拉夫在内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小说出版时多已去世,无法象Johnny Giles那样采取行动。
而克拉夫的家人则对小说的出版表示失望。
由于看的只是电影,所以下面就着电影的展现来说。
克拉夫为什么会在利兹联队失败?
无论是解读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需要解答出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对克拉夫在德比郡时经历的闪回,观众可以了解到克拉夫与利兹联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当克拉夫和德比郡队都还是无名之辈时,克拉夫对利兹联和球队主教练唐·里维都非常敬仰。
有次杯赛抽中利兹联来德比郡比赛,克拉夫满怀期待,在自己的小俱乐部中为客队的到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结果却是不仅比赛惨败,唐·里维和利兹联对克拉夫彻底的忽视,不仅事先准备与唐·里维共饮的红酒依然原封不动,更屈辱的是唐·里维连礼节性的双方主教练握手都没在意,这让克拉夫一直耿耿于怀。
要摆脱屈辱,就要自己奋发图强,与唐·里维及利兹联的第一次遭遇,成了克拉夫事业和命运的转折点。
几年后,克拉夫率领德比郡在主场战胜了利兹联,并力压对手获得了联赛冠军。
屈辱的宣泄不仅是在球场上,克拉夫成为了胜利者后,开始(有资格)在言语上激烈攻击唐·里维和利兹联,矛盾公开化。
夺冠后第二年,在德比郡要与尤文图斯争夺冠军杯决赛权前夕的一场联赛,碰巧遇到利兹联,克拉夫固执的派遣主力出战,结果在利兹球员恶劣粗野的动作让德比郡多名球员受伤,导致几天与尤文的比赛告负,双方仇上加仇。
其次,问题也出在克拉夫本人身上。
在德比郡的成功,让克拉夫居功自傲,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却没有从离开中吸取教训。
教练的成功需要依靠球员,但即便是自己带出来的亲信也有可能背叛,何况是原本就充满敌意的对方呢。
来到利兹联后,克拉夫不但没有缓和与球员之间的矛盾,而且依然自视高人一等。
在足球方面坚持自己理念是没错,但不被接受其他就免谈了。
克拉夫的傲慢,加剧了与球员之间的敌对情绪,球员不愿出力,球队成绩一败涂地。
之后的球队会议上,球员代表更是向俱乐部股东直呈对克拉夫的不满与反对,直接导致了克拉夫下课。
第三,克拉夫只身前往利兹联,身边没有了得力助手彼得·泰勒。
泰勒对克拉夫非常重要,在德比郡时,购买球员、安排整形,克拉夫都要听取泰勒的意见。
而且泰勒与克拉夫相辅相成,可以在他与主席及球员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随时指出问题给予忠告。
离开德比郡时,克拉夫自作主张把泰勒也拉下水。
之后,在事先答应了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的邀请后,克拉夫难拒利兹联的诱惑,两人遂分道扬镳。
克拉夫在苦难时刻打电话求助,遭到了泰勒的拒绝。
直到克拉夫下课并有所反省后亲自登门去道歉时,两人和好,然后再一起开创辉煌。
克拉夫与利兹联第一次接触的这一段渊源,是典型的作品式叙事,即为冲突寻找最初的原点。
从手法上说,生动的细节,并且渗透进人物促进发展,是很精彩的,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落入了一个传统的定式之中,即要有明确的因果,并且有一条“发展观”的线索串联。
不幸的是无论其中多么曲折,哪怕事件都真实可靠巨细靡遗,表现出来的人物反而削弱了其独特和传奇性。
另外在克拉夫身上,为主题服务,采取的是将人物身上的某一点特质进行放大和夸张,以求冲突更加激烈和明显,于是克拉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张狂与固执把自己逼入绝路。
夸张的不仅是克拉夫到利兹联执教时的态度,还有他和助手泰勒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影片中克拉夫和泰勒的分合,是可以确定的虚构的一段(现实中克拉夫是在Brighton俱乐部执教完一个赛季后再收到利兹联的邀请的,一直作为二把手的泰勒留在Brighton俱乐部想自己独立执教一支球队在足坛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而还在德比郡时,两人更是亲密战友是同一阵线共同进退的,是不太可能发生影片中那样的自作主张和不快的。
),和其他部分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人物解读事件。
这一段的加入整体效果倒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克拉夫打电话向泰勒求助问要买什么球员那一幕,就有些太过戏剧性了,甚至显得有些白痴。
补充一下克拉夫与泰勒的故事。
克拉夫的成功离不开泰勒的支持倒是真的,克拉夫带领球队取得好成绩时,无论在德比郡还是诺丁汉森林,都有泰勒在身边辅助。
但泰勒自己单独执教一支球队时,成绩却也并不耀眼。
相辅相成的两个人友谊深厚,但后来两个人却真的决裂了。
1982年,泰勒从诺丁汉森林退休,但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了德比郡队的主教练位置上。
1983年,泰勒在没有知会克拉夫的情况下从诺丁汉森林转会了一名球员到德比郡,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两人之间的裂痕,到泰勒1990年因病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修复。
得知泰勒的死讯,克拉夫痛哭不已,不仅因为他的去世,更因为没有能和挚友在有生之年重修旧好。
虽然两人很多年没有来往了,但泰勒的葬礼克拉夫带着全家人一起出席。
泰勒的死对克拉夫影响非常大,那种情绪一直无法挥去,加重了克拉夫酗酒的恶习,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片的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rgan),近几年正炙手可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
《该死的联队》其实和《女王》非常相似,都取材于真实的传奇人物,并集中表现主角生命中非常特殊、面临危机的一个时刻(女王面临戴安娜王妃事件,克拉夫在利兹联短命的执教),以点及面来展现和解读人物。
《该死的联队》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饱满,整体非常完整,塑造出来的克拉夫也非常鲜明,一些点睛的细节、指标性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克拉夫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有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外面的观众如果起身欢呼的话(预示着进球),他就能从窗户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一幕以静制动,内外兼修,搭配安排得非常完美!
不仅脱出了满场沸腾激情欢呼的俗套表现方式,而且更加动人。
不过,影片的设置似乎有些过于饱满,正反内外滴水不漏,少了必要的留白和一分洒脱,过分的强调情节和戏剧性,反而显得不真实(此真实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艺术形象和整体氛围的塑造)。
扮演克拉夫的是麦克·辛(Michael Sheen),麦克·辛的作品多与皮特·摩根合作,包括了《君子协定》和《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等等。
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建立在大量事件包裹和冲突不断的剧情之上的,反响方面,影评人多给予肯定,而熟悉克拉夫的人则并不认可。
或许可以说麦克·辛再现的是个属于《该死的联队》的克拉夫。
我个人总觉得麦克·辛与克拉夫本人的形象与气质实在是相差很大。
最后再补充一些克拉夫的语录。
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我们是狗屎,我们不可能进决赛”——布莱恩·克劳夫1986年世界杯前这么说过,不过他是克劳夫,没有媒体敢骂他。
“如果我和一名球员争吵的话,我们会坐下谈二十分钟,然后确定我是正确的!
” 讥讽长传冲吊的英式传统足球:“如果上帝想让我们在云端踢球,他就不该为球场铺上草皮。
”“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裤裆里那玩意儿”——克拉夫说弗格森。
在他辞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欧洲冠军杯。
“你们说的都没错,他确实有点像我年轻时那样子,只是他还没有我那么棒。
”克拉夫说穆里尼奥。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克劳夫喜欢撒谎。
”1993年,艾伦-修格面对最高法院法官时如是说。
这是修格在热刺队的前主教练特里-维纳博对他说的。
最高法院听说克劳夫在为诺丁汉森林队购买或出售球员时,总是喜欢接受回扣,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一个公路服务咖啡馆中进行私密交易。
克劳夫拒不承认---“撒谎?
那难道不是只有搞洗澡堂子的水管工才会干的事儿吗?
”---因而未曾被判有罪。
不过可能的情况是:“老教头”在转会市场上进退自如,即使帮助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他也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回扣。
在他们的所处时代,克劳夫和他的左右手彼得-泰勒在转会市场上真可谓无人能敌的超级大师。
克劳夫和泰勒是1955年在米德尔斯堡的一场预备队比赛初次相识的,他们似乎立刻就一见钟情了。
不久后,他们便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游历整个英国北部,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教孩子们踢足球。
泰勒一直是球队助手,但克劳夫却以英格兰足球史上最短的时间踢进了200个进球。
直到克劳夫27岁那年的节礼日,克劳夫因为在冰冻的坡道上急刹车而导致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
三年后他打电话给泰勒,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哈特尔浦的教练邀请函,他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泰勒跟他一起,他会考虑。
泰勒答应了,尽管在哈特尔浦的医疗部门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在有比赛的日子他就要扛着海绵垫儿跑来跑去。
两人的搭档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重点是:无论两个人具体的关系如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非常擅长和了解如何与球员签约。
以下是他们的几次成功出击:1.1976年以2000英镑的价格从非英超联队俱乐部“朗埃顿”购买了加里-比瑞特斯,四年后又以125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曼联队。
对于诺丁汉森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交易;曼联这次购买比瑞特斯的出价要比他们12年后1992年从利兹联购买埃里克-坎通纳还要高出25万英镑。
在曼联,比瑞特斯的成绩相当于每个进球86000英镑,两年以后,曼联又以当初四分之一的价格将比瑞特斯卖回了诺丁汉森林队2.1990年,花费47000英镑的价格从爱尔兰的一家名叫“科布漫步者”的俱乐部购入罗伊-基恩,三年后以375万英镑的价格将他卖给了曼联队,在当时这个价格打破了英国转会市场的记录3.1977年以145000英镑的价格从伯明翰城俱乐部买入了肯尼-伯恩斯。
伯恩斯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到处跟人打架,整日酗酒的赌徒,体重严重超标”。
1978年,英国足球协会将伯恩斯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球员4.两度以低价购入阿奇-格米尔。
1970年格米尔还在普雷斯顿俱乐部效力,克劳夫驱车来到他的住处,请他来德比队。
格米尔拒绝了,克劳夫说,那样的话,他就睡在停在门口的车里不走了。
格米尔的妻子请克劳夫住在屋内。
第二天的早餐上,克劳夫终于说服格米尔与德比队签约。
这次转会费用为60000英镑,格米尔很快为德比队赢得了两座联赛奖杯。
1977年克劳夫付给德比队20000英镑,并用那个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守门员约翰-米德顿换得格米尔来到他的新东家-诺丁汉森林队;在这里,格米尔为他赢得了又一座联赛奖杯如果说有哪一个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那就是克劳夫领导下的诺丁汉森林队了。
在20世纪70年代,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用一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的球员组成的球队赢得了两座欧洲冠军奖杯。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个时期的财务数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1982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克劳夫在泰勒离开以后开始江河日下之时,诺丁汉森林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和那些在球员薪水上花费高出两倍的俱乐部不相上下。
克劳夫冲破了球员薪水和联赛积分榜成绩之间铁一般的联系(简言之,球队中球员的薪水越高,在联赛中的成绩越好,这说明与其在转会市场上花钱买入几个替代品,还不如给球员加薪来得有效。
球员薪水的市场相当有效球员越优秀,他的薪水越高-然而转会市场却非常低效。
大多数时候,俱乐部买来的球员总是不合适)。
我们很难一一识别这一传奇二人组所有的转会秘诀,如果在当时,对手们就能够了解他们的做法,相信每个人都会竞相效仿。
泰勒在《泰勒与克劳夫》中清楚的写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像伯恩斯那样的)球员因为一些表面的特征,其他球队错误地对这些球员的估价过低不过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诀,人人都力图做到这一点。
有时诺丁汉森林队的确也会在人人都看重的球员身上花大价钱,诸如第一位“身价百万的球员”杜利华-法兰西斯,以及因为他们的高昂出价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守门员彼得-希尔顿不过凭借着《泰勒与克劳夫》一书,我们找到了该传奇二人组的三个主要操作规则:A。
出售优秀球员要像购买时一样积极球员到达自己某一个时期的巅峰状态正像是股市到达最高点,克劳夫和泰勒一直在试图找准这一点,从而适时抛出手上的球员。
每当他们签下一位球员,就会对他做一番说教,泰勒将具体的说辞都记录在自己的书中了:“孩子,一旦我们有机会用你交换一个更好的球员,我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那是我们拿人家的薪水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赢得更多的比赛。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比你更好的球员而不用你去交换,只能说明我们是欺骗老板的无能之辈。
但我们可不是无能之辈。
”1981年,就在肯尼-伯恩斯为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一切之后,俱乐部以400000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利兹联队。
B.老球员总是被过高估价如今奉行该原则的大师就是温格。
这位阿森纳队的主教练是足球界能够客观看待比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过经济学学位。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关于比赛的人云亦云。
温格常常让后卫踢到35岁左右,不过中场和前锋踢球的年限要比这早得多,如亨利、维埃拉、艾玛纽埃尔-佩蒂、奥维马斯,这些球员没有一个在离开阿森纳队之后有过什么上佳表现。
C.低价购买那些个人问题频出的球员(诸如伯恩斯或赌徒斯坦-布尔斯)然后帮助他们克服那些问题克劳夫是一个酒鬼,泰勒是一个赌徒,二人都很同情问题球员。
在与某一个新球员协商签约时他们会问他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通常都知道答案”泰勒写道。
那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在签约前听听你做过哪些错事、无论事关女人、毒品还是赌博。
”克劳夫和泰勒认为一旦他们知道球员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帮助球员克服这些问题。
泰勒说他曾告诉1979年加入诺丁汉森林队的布尔斯(这位球员后来一直在森林队效力,直到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你私人生活中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向我们报告;或许你不喜欢这么做,但是我们会向你证明,那是我们确保共赢的管理方式。
”在球员坦白某一个问题之后,泰勒写道:“如果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就会将它提交给专家:我们会为球员的问题向牧师、医生或当地议员寻求咨询意见。
”温格多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托尼-亚当斯和保罗-莫森戒掉毒瘾的。
所有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足球界最常见的态度是:“我们可是花了大价钱把你买过来的,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去你的把”就好像当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患什么疾病、毒瘾或思乡病了。
1974年布莱恩•克劳夫在利兹联上任44天就发生更衣室起义: 球员集体要求教练下课。
当时利兹联可不象现在这么落魄,而是如日中天的新科冠军,大牌球员难以忍受口无遮拦的克劳夫及其标新立异的战术思想。
他们擅长传统的英式打法,用最简洁的长传冲吊威胁对方的禁区,防守依靠凶狠的贴身逼抢。
29岁因伤退役的克劳夫对英式足球深恶痛绝,认为靠野蛮的伤人动作赢得比赛非常可耻。
克劳夫能够笑傲英国乃至世界足坛,是因为他有点石成金的非凡本领,之前率小球会德比郡夺得顶级联赛冠军,之后又在小球会诺丁汉开创森林王朝,连续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何以会在财雄势大的利兹联走麦城?
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到利兹联一展鸿图,他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兼最得力的助手彼得•泰勒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克劳夫的智商毋庸置疑,情商却教人不敢恭维。
到一个新的环境,尚未取得骄人的战绩、树立足够的权威,个性张扬的克劳夫离开彼得的上下磨和,就象拆除刹车、减速装置的赛车,遇到第一个弯道就粉身碎骨。
克劳夫这才明白独自作战意味着什么,自己在德比郡的成功浸透了彼得配合默契的汗水,彼得不是寄生虫,更不是离开他什么都不是的臭狗屎。
好在有得后悔药卖,负薪请罪。
彼得真性情中人,克劳夫当着孩子的面给他下跪都不行,非得亲口说出“求你,宝贝,让我回来吧”,才肯张开宽阔的怀抱。
克劳夫能够让球员在场上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彼得有办法让球会的管理层和球员都相信克劳夫能做到这一点,可谓珠联璧合。
基情四射的克劳夫亲吻、拥抱彼得若干次,对妻子竟一次也无。
英国的足球寡妇(周末比赛期间男人眼里只有足球)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
1999年弗格森率红魔曼联夺得欧洲冠军杯,已放下教鞭的克劳夫尖刻依旧:“别管他有多少赛马、爵士头衔还是冠军,除了裤裆里的东西一样多,我有的他只有一个。
”2008年,弗格森捧得第二座欧洲冠军杯时,克劳夫已去世四年。
另外,克劳夫是蝉联的冠军杯,难度相应更大。
同行当中,除了打法赏心悦目的温格,克劳夫谁也不放在眼里。
心高气傲的弗格森承认:“克里夫的球队具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击败。
”克里夫与彼得1977、1978率诺丁汉森林创下英国顶级联赛42场不败的纪录,直到2004年8月25日才被阿森纳打破。
诺丁汉森林只获得过一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至今仍然是唯一一支欧冠数量超过国内冠军数量的球队。
克劳夫的儿子小克劳夫执教父亲梦想起飞的地方:德比郡,意外地给影片打了一个广告。
对于德比郡队的唯一印象就是初中那段每周买体坛周报的日子,应该是我罗拿金球那一年,07到08赛季,他们升上了英超。
十足的送分童子,英超史上最弱球队(不包括以前的英甲),赛季一胜,落后倒数第二24分。
而对利兹联的印象就是一直是劲旅,出了费迪南德,然后几年前因为负债太多而衰落,现在是英冠中上游球队,正在酝酿复兴。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英格兰曾经有个叫诺丁汉森林的队伍很强,欧冠两连冠,不曾知道那就是Brian Clough的功绩。
虽然在英国生活学习,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现在的情况,对于英格兰足球史没有了解很多。
满地泥泞堪比苏州体育中心的草坪,只够瘦子走过的门,被风吹日晒地只看得到Der三个字母的球场标志,木制的教练席,站都站不稳的奶奶清洁工。。。
这就是那时候的德比郡队的主场,而如今的英超球队就算很多球场也不算大,但是都能做到在电视里看起来高大上的效果。
而就是这样一支球队居然经由菜鸟教练,前边缘国脚Clough的带领下在两三年内从乙级联赛保级队变成了甲级联赛冠军去踢欧冠。
想象一下兰伯特退役以后去职教一支英冠保级队,比如伊普斯维奇,然后过了三年英超夺冠,当然,这里可没有什么石油业巨头给伊普斯维奇注资。
这种事情在现在是什么概率?
0,完全没有任何可能。
但在那个时代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百花争鸣的时代,球队贫富差距不大,谁都可能夺冠,谁都可能降级,小球会的生存空间比现在大得多。
没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各种妖人,没有大球队们无处不在的球探网络,只要你有眼光就能找到妖人,只要花上几十万镑,你就能把他们带来。
足总杯第三轮(64进32,顶级联赛球队加入争夺)还是关注度很高的全民节日式的赛事,全英的广播电视争相报道。
而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教练你不可能在教练席上抽烟,作为球员更是不能在大街上公然吞云吐雾,也不可能有主教练先斩后奏的越俎代庖的转会了,因为神通广大的媒体甚至在你谈判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如果你是英冠保级队你也无法在大俱乐部之前发现和签下妖人了,除非他们是被切尔西签下了,你可以去尝试租借寻求帮忙练级的机会,不过相比什么唐卡斯特流浪者,大球队显然更愿意把青年才俊租借到埃因霍温或者埃弗顿。
当然也有好处,被人铲伤以后也不用被背下场了,十字韧带断裂也不意味着退役了,球迷们会接受自己球队的水平,不会再奢望太多了。
总之现在的足球世界(或者说别的领域也是如此),金钱是一切,光有底蕴没有钱?
像诺丁汉森林和利兹联那样去为英超升级附加赛打拼吧。
曼城和巴黎被戴头巾的哥们儿们注资以后都从中游球队直接变成了冠军,虽然在欧冠表现还不算出色。
利物浦的经济状况一般,纵使他们曾经是英格兰乃至欧洲的绝对王者,现在也只能为了欧冠席位拼搏。
几乎一切都变了,但也有不变的事情。
就像上次去看默西塞德德比的时候坐我前排的那个老奶奶,带着她的孙子,戴着埃弗顿的围巾,想来半个世纪前她也是被她的奶奶或者爷爷带到古迪逊来并找到了一生挚爱的吧。
安菲尔德的围巾墙,You'll never walk alone。
曼城不再坐镇缅因路球场,但是come on city的呐喊声还是不会改变。
只因为我们爱足球,并且永远都爱。
比较好的还原了一个伟大的教练布莱恩·克拉夫职业生涯中最低谷的一段,也就是他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不停闪回的描述手法很有难度,但是如果你认真观看了电影,还是能够完全明白内容的。
男主麦克·辛表演不错,生动形象,很狂很厉害。。。
布莱恩·克拉夫和穆尼尼奥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他并不太喜欢这位葡萄牙来的后辈。。。
,从失败到失败,从一个失败到下一个失败。
而不是从失败逐步走向成功。
它不像好莱坞影片那样煽情。
它并不关心一个人是否成功。
成功是被放逐在影片之外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成功这个词还未诞生,它的意义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主教练生活在语言垃圾的正中央。
一种英式的、建立在莎士比亚语言体系下的语言暴力的垓心。
他就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工作。
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考查足球都充斥着暴力。
然而他必须工作,不是为梦想而工作,也不是为改变他人而工作。
这些都太人性了,太道德化了。
都不是,有些也根本做不到。
主教练不需要通知全人类,说他拥有能够驯服这只桀骜球队的秘密武器。
也不需要事事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不需要。
主教练训练队伍不是明星走过场,教练工作是漫长、艰苦而枯燥的。
布莱恩·克洛夫的这段历史仅仅是其执教生涯中的一段插曲。
无所谓可贵,也无所谓不可贵。
经历过以后,从不稳定的强力走出来,走进一张白纸,那里才是舞台。
英超最好的教练,是温格。
告诉你什么是英国足球MANAGER
虽然跟事实不完全符合,但人物塑造圆满,情节冲突,剧情紧凑
太短了 导演舍不得胶卷啊 多拍点主角的辉煌时刻能累着你啊
作为伪球迷,对布莱恩克拉夫这位传奇教练的经历自然是不甚了解,不过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包含的意义实在太深远了……
mad ambition destroys everything that is good in your life。
远好于<United>
托尼布莱尔+小矮星彼得=足球经理
就挺汤姆霍伯的…and腐国这么多年的称号也不是白叫的
这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电影
利兹联也有这么辉煌的时候
总觉得以前看过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可能是其他球类。。。
我爱死这种足球英雄记录片了!!
向伟大的英格兰足球传奇教练Brain Clough致敬!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由教练的努力-崛起-成功-瓶颈-搓败-重新开始。内容不复杂,却并未描述清晰,浑浑噩噩的。教练与球员间的链接关系没有应有的戏份,与彼得泰勒的对手戏含糊不清,一句矫情的“baby,take me back”?就完事?不解!
敢情是部基佬片。
【补遗】 传记电影总有虚构 满眼JQ
大英腐国的电影就不能没有搞基摸..
传奇一生啊 天赋异禀的人性格都这么怪异么
腐国丧心病狂的魔爪无处不在……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