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预告片,然后在图书馆看到书,借来看,然后又看了电影。
这样慢慢重现的感觉很奇妙。
然后说一说电影和小说的一些差别,由于书已经还回去了,我也只能凭记忆去比较,也希望大家多指教,在这里只是提出小说中值得大家留意的差别。
Tom和Cathy初次接触小说里Tom是一个经常被嘲笑和欺负的男孩,球赛之后,Tom在草地上大叫,泥巴溅得满身都是,而且Tom穿的是很好看的马球衫,Cathy觉得他这样做太糟蹋衣服了,于是上前提醒他,Tom才对她有了好感。
然后Tom和Cathy有过几次秘密的见面,Tom告诉Cathy,Lucy老师劝他说,有没有才华或者创造力根本不重要,然后他们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这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关于性黑尔舍姆的学生很早就受性教育,老师会拿着两具人体骨架告诉他们认识怎么做爱的。
学校里老师也在争论到底应不应该教孩子们这些,一派认为这样教会败坏学风,另一派认为教学生们如何性交能让他们的身体器官发育更好,同时也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另外,老师也告诉他们,克隆人是不会怀孕的。
小说里提到Cathy有时会有性冲动,她认为应该找一个同学去“结合”,并不是因为爱,而只是满足生理需要,所以Cathy实际上在黑尔舍姆就已经有性经历了。
关于磁带Cathy在交易会上拿到的磁带里的一首歌就叫《Never Let Me Go》,她非常喜欢那首歌,她在宿舍听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把枕头抱在怀里跳舞,这时她看见夫人(也就是Madam)在宿舍门口哭泣,但是当她发现夫人时,夫人迅速离开了。
Cathy当时把枕头当作婴儿唱这首歌,她觉得夫人一定是因为可怜自己无法生育而哭。
但是,当时隔多年Cathy和Tom去找夫人时,她问了夫人为什么哭,夫人说,她看见的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在祈求人们留下她。
这段体现了小说的某种思想,即我们总习惯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并且不愿意离开。
另外,Cathy的磁带曾丢过一次,Ruth曾想帮她找回来,但是徒劳,最后送了另一盘磁带给Cathy,后来长大后他们驱车去德尔福,Cathy和Tom在一家音像店,Cathy找到了丢失已久的磁带,Tom说,他多么希望找到磁带的人是他。
关于真相小说里,另一位老师(电影里总是lucy)看到球场上的孩子们在谈论自己的未来,司机,演员。。。
老师亲不自禁地走到球场上跟孩子们说了他们是捐献者这件事,但是孩子认并不以为然,而且极少谈论这件事。
关于去见夫人最后Cathy和Tom见到了夫人,然后是校长。
当时,有人在校长家搬东西,可以看出校长在变卖家产,过得很寒酸了。
然后校长跟他们解释了画廊的事,电影里说得太少了我觉得。
校长说,黑尔舍姆的宗旨是想培育出有灵魂的孩子,虽然他们是克隆人。
学校在六七十年代,用学生的画在世界各地做展出,向世人展示克隆人孩子的美好一面以求得对克隆人更人道的对待。
但是,另外一个科学家试图造出所谓“优化克隆人”触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人们担心克隆人会取代他们,于是黑尔舍姆老师们的辛劳付诸东流。
校长说,那件事之后,舆论的风向变了。
电影里关于政治的内容被弱化了,本来我还期待来一段蒙太奇咧
你自己都不在乎,又有谁会在乎?
你说你从小受的就是欺骗教育,那长大了呢?
不是有电视有书看么,从来也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对?
从来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
那个告诉你真相的女老师,多年后也不过被你当作笑资提起。
你说你觉得人生没什么价值,不管克隆人还是人类最后都会死去,那等你拥有了真爱,懂得了嫉妒和成全,学会了原谅和希望,你不是想继续活下来么?
可你所做的也不过奢求他们施舍几年时光,这么相爱,最多也只能争取到这份上?
好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碎了。
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过人看,他们不是要考察你的品格,而是怀疑你究竟有没有品格。
他们根本不觉得你属于人类。
但你一点也不生气。
你带着抱歉而又优雅的笑容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绝望的嚎叫。
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抗议一下,质疑一下,号召越来越多的你质疑一下,或者他们会惊讶的发现,你也有情感,而不单单是个复制品,一个提供器官的工具。
可事实是,你们中连乞求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是挺俗气的。
跟那些夺取你器官的人类,跟那些比你自私世故,比你野蛮血腥的物种一样俗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比你更在乎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你所缺乏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多活上几年。
而不是你。
这次我只想说说Andrew Garfield.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的带入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
而用表演征服,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这种,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
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怀旧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许与原著作者背景有关,透着一股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竟无语凝噎”的绵长悲怆。
这种内敛的气质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气场,使其从头至尾,演者和观者均屏气凝神,只让最复杂凝重的情感缓慢流淌于精致的画面中,达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用儿童和年轻人童真无暇,朝气蓬勃的面颊去反衬主题故事里从始至终挥之不去的死亡和宿命阴影,只需采那一双双流光溢彩的眼神,无需台词,无需音乐,就足以令人心碎。
在主要演员阵容中,Carey Mulligan, KK和Andrew Garfield的三角是全片的精华。
而在这三个人中,Carey 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稳固全局的作用,KK十年如一日无长进的演技成了浮云,衬托出了Andrew Garfield灼人双目的惊人表演。
Garfield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Social Network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
影片中他饰演的Tommy与Carey饰演的的Kathy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
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的流转,Tommy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Donor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
他与Kathy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
我并不是咆哮党,一般在电影中看到角色声嘶力竭的咆哮都避之不及唯恐伤了耳膜。
然而Tommy第一声哭喊出腔,就令人听到了无边的黑暗,对过往的追悔,对宿命的恐惧,对求救的绝望,仿佛困兽在井底作最后的挣扎,那让人肝肠欲裂,与之同泣。
下一秒Kathy的紧紧拥抱让剩余来不及释放的嘶吼嘎然而止,随后只见两个踉跄的身影极尽全力的抓住对方,背景是即将没入黑夜的晦暗黄昏,天地之间只有此时此刻,彼此的抵死相拥才能被当做延迟冰冷死亡的那最后一点温暖。
我等了好多年,终于又得见这样一幅用表演的留白彻底征服了我,用漫无边际的黑暗情绪彻底淹没了我的电影。
我等了好多年,才终于等到了Garfield和Mulligan这样可以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的演员。
只在这样的时刻,会觉得面对一个编出来的故事,自己心中涌出的那些排山倒海的悲怆,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当然值得肆无忌惮万种奔流。
他会向我挥手,也许还会呼喊我。
我不能奢望太多,仅此足矣。
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时间跟他在一起已是万幸了。
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
我们都有终结之日。
也许我们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许我们都觉得已经活够了。。。
他会向我挥手,也许还会呼喊我。
我不能奢望太多,仅此足矣。
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时间跟他在一起已是万幸了。
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
我们都有终结之日。
也许我们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许我们都觉得已经活够了
看到那几个孩子坐车出去找Ruth真身的时候就觉得奇怪,这些个帅小伙子漂亮姑娘们,明知道自己是待宰割的牛羊,为什么不尝试逃跑呢?
就算是牲口,被人关起来的时候也会反抗,为什么这些有意识的‘人’们不去为自己争取呢?
关于他们不逃跑,不抵抗这件事,估计大多数人看完都觉得莫名其妙,作者故弄玄虚。
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赖编故事的人。
石黑一雄这个日裔英国人,虽然是在英国这种较为推崇个人价值的社会里成长的,丫骨子里还是个挥着武士刀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效忠天皇的家伙,对牺牲自我取悦社会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
所以他笔下这帮水灵水灵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虽知道自己是被克隆的二等公民,生下来就属于二的平方那一等,注定被宰,他们也欣然接受了这种所谓的,像叉烧一般的命运。
于是就心甘情愿地让一个塑料手环绑着,忠诚地履行这个社会赋予他们被慢慢弄死的责任,微笑地把自己身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摘下来,给,这是我的肾,拿去用吧别客气。
噢,你要我的肺,那你顺便把心也拿了呗。
这心这二十多年都是为你而跳的,我尊贵的太太们。
这帮克隆人从开始存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奴役了。
以往我们说奴隶,是说一群劳动得不到任何报酬,被剥夺了自由的人。
而Never Let Me Go的片头,就说这帮孩子什么都有,他们唯一被夺走的,就是时间。
他们被细心地圈养起来,直到膘肥体壮的那一天。
当他们像一块肉一样被切割,然后储存起来等待下一次被放上案板的时候,你便发现他们所拥有过的时光似乎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的。
他们所有的过去,大概只是一块生肉被做成叉烧的过程而已。
而那些童真,快乐以及爱,对那些接受捐赠的人们来说,也无非就是些尝不出来的佐料。
他们幼时画的那些画,大概就是个优质生肉的戳。
再怎么牛逼,最后也是要变叉烧的。
而等到他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改变了。
片中的小情侣攥着自己的画去申请一份对爱情从宽处理的判决书,希望用高尚的人们最推崇的爱情来给自己换几年好日子,结果最多只证明了,克隆人也是有感情的,这些孩子们也怕死。
而这件事情对于他们的饲养者来说,不过是可能看见待宰的猪落了眼泪,虽然可能有几个脆弱的观众心生怜悯,但也改变不了猪要上案板这一现实。
导演Romanek说,大部分人都甘心于生活的平淡,对于无奈的事情,很少人会采取很积极的行动来改变。
无数的人一辈子都干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然后回家睡在自己早已不爱的人身边,甚至还要挨打。
他们自己都觉得很莫名其妙,但大多也就这么过下去了。
好莱坞大片里面那种反抗命运,与强者搏斗,然后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大概就跟童话故事一样玄乎。
如果看这个片子被郁闷吐了的话,可以去看一眼The Island,是好莱坞版的克隆人故事,帅得一B的克隆人主角们战胜了邪恶的博士们,赢得自由,最后亲嘴生孩子了。
不过对于奴役这件事,反抗是没屁用的。
反抗了,你赢了,就角色互换呗,换你奴役你的奴隶主。
可是这个制度还是没变,而你总有一天又会被打败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废除奴隶制,斩草除根。
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法放弃那些个条条规规,甚至大多数人都赖以生存的话,那逃跑也许就是个比较主动的,废除这些条规的方法。
石黑一雄的有无之辨《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是去年秋天的电影,石黑一雄原著,马克•罗曼尼克(Mark Romanek)导演,我却直到不久前才看到,那还是在长途飞行途中,前排座椅背面的小电视上。
因为在手提电脑里存了要给某期刊评审的稿件,而文章的主题恰好是小说《别让我走》,于是就带上耳机,把电影看完,然后又读了一遍别人的评论,忽然觉得自己也有话说,就开始写这篇短文。
电影版《别让我走》颇为赏心悦目:人物青春,服饰淡雅,面画考究;故事却颇为惨淡,这自然源自石黑一雄的原著。
通常的科幻故事都有明确的“危机-解决”主线,过程也大多紧张刺激,《别让我走》虽然有着克隆人主题,却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毕竟,少男少女的三角恋爱时刻发生在我们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由成长到死亡的时光流逝更是谁都不能逃脱。
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成长和爱情故事不同,《别让我走》的少男少女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他们为克隆技术所创造,自出生起就被精心豢养,生活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寄宿学校里,却注定要捐献出健康的器官,直到生命凋零。
他们曾经浑然不知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正是那些想要征服自然、掌控命运的人类,即使被告知克隆的身份和器官捐献的使命,他们仍然误以为自己就是人类成员,仍然义无反顾地去爱,去贪恋生命,去承受“爱别离、求不得”的痛苦。
如此看来,我们这些人类,倒是可以被理解成“上帝”玩弄于掌心的克隆。
《别让我走》的篇名来自于陪伴着故事中克隆少女成长的流行歌曲。
一边哼唱着“别让我走”,一边目睹朋友爱人渐渐地失去器官乃至生命,而自己也终将发挥着“治病救人”的功用直到无用,克隆人究竟在向谁呼告哀求“别让我走”?
与此直接相关的正是我读到的那篇评论所提出的问题:当人类僭越上帝,执掌了创造和毁灭生命的权柄,上帝又能有什么用?
小说/电影中有这样一处情节:克隆少女露丝在朋友们的陪伴下去小镇上寻找自己的“原本”,却发现在旅行社工作的陌生女郎只不过与自己容貌略有相似而已;露丝大失所望,对朋友们哭着说:“我们本来就是照着渣滓做的,所以才能被轻易抛弃,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我们的位置。
”当克隆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得知自己的宿命时,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的“觉醒”发生在那次远足。
怀着“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克隆孩子们怯生生地闯入了世界,他们趴在窗前好奇而羡慕地张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类,却最终意识到这个美好的人类世界并不属于他们。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早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就曾出现过怪物透过玻璃窗窥探普通人家的情节。
无论《别让我走》中的孩子们如何地青春逼人、美丽精致,他们却不过是肮脏丑陋的弗兰肯斯坦的升级版本,是源自渣滓、归于废物的“医疗用品”。
正因为如此,曾经视察寄宿学校的慈善家贵太太才会在见到克隆孩子们时流露出“见到可怕蜘蛛却又不敢有所表露”的僵硬表情。
电影中,演员生动地表演出了这种刹那间的尴尬相,然而,电影却终究失掉了小说里隐藏在比喻中的“怪物”意象。
电影的唯美影像很好地表现了克隆孩子的纯真美丽,也因此而更富有“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掉”的悲剧意味;然而,《别让我走》的小说文本却通过比喻和互文在美好形象的核心藏着弗兰肯斯坦的阴影,这是电影所未能成功再现的。
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的视觉图像虽然有所失,却也不能说完全无所得。
例子之一就是克隆少年汤米的画作。
小说中,汤米从小就喜欢画画,用笔在白纸上创造出并不存在的生物是他的僭越游戏。
无论文字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在电影屏幕上亲眼看到汤米画作的冲击力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在这种冲击的提醒下,我意识到:所谓的“创造”,在人类科技和上帝的竞争之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艺术。
我所读到的评论文章深入探讨了何为“创造”,即,当人类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了原本为上帝所独有的创造能力时,我们该如何理解上帝的创世以及创世的上帝。
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当人类步入早期现代社会时,世界被视为精密仪器,每个零件都各司其职,而上帝则有幸被比拟成钟表匠,其设计无懈可击,哪怕世间的缺陷和灾难都最终有其长远的功用。
现代理性的疆域虽然时常受到各种质疑和冲击,但科技层面的跃进(以克隆为代表)是碾碎螳臂的车轮,更勿论现代社会越来越完善的种种控制机制(寄宿学校甚至学校外的世界何尝不是反乌托邦小说里极权社会的缩影)。
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不该回头去反思一下那个创世只是为了让事物各逞其用、各尽其职的“上帝”?
坦白并悲观地说,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不可能做到为了渣滓的卑微、低贱和无用而去爱,而这种爱,才是上帝存在的意义。
与这种爱相呼应的,正是汤米的艺术。
遗憾的是,我审读的那篇小说评论忽略了这一重要主题;而电影虽然让观众实实在在看到了汤米的“创造”,却也仍然缺乏这方面的深入挖掘。
《别让我走》中,寄宿学校曾经鼓励克隆孩子画画、做手工,其背后的目的却是为了向人类社会证明克隆也有灵魂。
用看蜘蛛的眼光打量克隆孩子的贵太太收藏并展览他们的作品,以此推动“维护克隆权益”的崇高事业。
该项事业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一来要归咎于人们不愿意放弃克隆为他们带来的健康长寿;二来,更是因为慈善也好、维权也罢、更还有所谓“映射灵魂”的艺术,其实都不过是某些人寻求自我满足的渠道。
与克隆技术的实用相比,艺术终究无用。
更有甚者,就连“艺术无目的且无功用”的说法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运作所必须的意识形态。
无法理解这一切的汤米只管埋头画画,他是自己画作的上帝,他爱这个诞生于想象的世界,甚至幻想这个世界能够证明他的灵魂,能够为他赢得区区几年的多余生命,在这求来的额外时间里,他能够与心爱的女孩平静地生活,并最终满足地死去。
然而,当他带着自己的画,和爱人一同去见克隆权益维护者时,却被告知“用艺术证明爱情,用爱情赢得生命”只是幻想。
回程路上,汤米跪在车灯前,摧心裂肺地哭嚎,为身为废物的自己,也为那些毫无用处的画,但更深的痛苦却源自对这些渣滓割舍不下的爱这是故事中的第二次“觉醒”。
人们可以随意割取克隆的器官,取消他们的生命,却无法阉割他们的对彼此、对世界的依恋,因为,拥有、利用并最终抛弃一切的人类,唯独把这个东西留给了那个被命名为“上帝”的终极废物。
电影结尾,露丝死了,汤米也死了,他们的朋友凯西在暮色中眺望,期待自己的死。
这时,我多么期待导演能够再给汤米的画作一个镜头。
花败了,人不在了,那些蕴怀着山川草木珍禽异兽的白纸,它们又都去了哪儿?
这部《别让我走》和《孩子们都很好》是今年众多“申奥”片子中最名不副实的两部。
可是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些优秀的片子连入选提名的机会都没有(遥远如《肖申克的救赎》,近一点的是去年的《玛丽和马克思》),另一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是烂片却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接受所谓电影界最高殿堂的检阅,比如这部别让我走。
可见神马奖项都是浮云,只有时间才是区分糟粕和精华的最佳评委。
一个让人质疑其真实性,枯燥,难熬的电影是否仅仅可以因为拥有一些明星,一个深刻(但绝不新鲜)的主题而获得奥斯卡提名和如此多的关注,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过,只要能给你的灵魂价值观添砖加瓦的片子都是一部好片子。
我却没那么苛刻,我认为只要能让你牢牢黏在椅子上,整个观影过程中不会瞌睡无聊感觉浪费时间的片子就算是不说很好,至少是部好看的片子了。
《别让我走》除了开始介绍几位主角童年时代的30分钟外,后面缺少一个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主线。
编剧忽略了一些一般电影都会叙述的部分,比如除了片中几位主角生活的学校之外其他饲养克隆人的地方是如何黑暗不人性,忽略了好几次该有的情感以及戏剧冲突(比如一个有良知的老师如何挣扎着告诉学生他们的身份;几个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貌似是想规避一些俗套。
但是,导演和主创人员在一味的“独树一帜”的同时却也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和身为一个生物的正常心理——连蝼蚁都会偷生,影片却从未交待这么多被正常抚养成人的克隆人为何面对死亡的态度如此“非人类”甚至“非生物”——从影片很多地方看出他们对死亡怀着恐惧,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必将早死的命运作出哪怕一点点努力的挣扎。
因为什么非同寻常的教育或者什么恐怖的管制他们会拥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却没有求生的本能呢?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从而成为了一个致命硬伤。
我们反对装逼,我情愿《别让我走》像迈克尔贝的《island》那样,把克隆人与普通人类的战争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而不是规避一些套路使得影片沉闷装逼且经不起考量。
观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是浪费生命、稀释影迷生活的质量,看了又写了这篇影评的我更是纯属找抽。
请大家吸取我的教训,珍惜生命,远离烂片。
说着英国腔的科幻片往往都不那么纯粹,或者说别具风味,例如《人类之子》、《28天后》、《代码46》、《月球》……《别让我走》也是如此——虽说导演是美国人,但原作者石黑一雄和编剧亚历克斯·加兰都是英国人,后者还负责过《28天后》和《太阳浩劫》等的剧本。
于是,你就看到了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电影。
影片从舒缓的回忆开始,校园中的场面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英式电影中,男孩女孩们在庄园般的学校中游戏,古板的校长与激进的老师也一样不缺。
然而很快,你就发现这些孩子与众不同:他们不敢迈出校园一步,仿佛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囚徒,而困住他们的则是克隆人这个身份。
同样涉及器官移植,美国式的科幻片《重生男人》就更多把这一题材当社会话题看待,围绕其带来的道德矛盾或引发的社会问题组织故事。
《别让我走》则像一首舒缓婉转、哀而不伤的小提琴曲,在美妙的自然光与油画般的场景中,刻画着三个青年的青春与爱情。
没错,这是一个悲剧且宿命的故事,因为他们生而完整,却注定死于不完整。
但影片并不是在为弱势人群鸣不平,值得哀悼的不是他们为他人提供躯体移植的克隆人身份,而是他们面对的与我们共同的人生困境:高更那幅“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往哪里去?
”的名画也是为他们而画的。
只是三个男孩女孩的生命更加短促,命运更加残酷,这种人生的思考也更加迫切。
正因如此,影片没有突出这种制度的不道德,身为克隆人的孩子们从小受教育以捐献为荣,他们互相之间开着玩笑,希望自己不要在第一次捐献后就“终结”掉(有意思的是,complete同时也有“完满”的意思);他们申请缓捐,仅仅是希望相爱的两人能够多厮守几年;他们不想逃亡,不想反抗,只求死得其所……正如结尾处凯西即将进行捐献时说的:“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
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这里爱情只是你活着、有灵魂的一种证明。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分析说:“托马斯主义哲学认为具有灵魂的个体需要具有自由意志和爱的能力。
捐献者符合这两条。
”当你看到汤米画的生气勃勃的大象,看到汤米在手术台上昏迷之前呈现给窗外凯西的那个隐隐的微笑,纵然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工作度日,谁能说,他们的生命不完整呢?
想起已故友人柳文杨写的一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一个复制人用自己有限的半小时生命去爱,去给予一个女孩快乐——小说叫《闪光的生命》,却不是《闪光的爱情》。
小说结尾问“一百年真的很长吗?
”《别让我走》却告诉我们:永远其实也很短。
“我告诉自己,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而我等的够久,远方的地平线就会出现一个身影,慢慢靠近、清晰,直至我认出那是汤米,他会挥手,或许还会喊我……”然后,然后一切就停止在了这里……凯茜站在黄昏的风里眺望着远方,这是她最后一个想往, 也可能是平生唯一一个想往,汤米,她的爱,她的梦,她每一个呼吸的全部意义,唯有他。
凯茜最后一次回到了海尔森,她所失去的一切都埋葬在了这里,往事让人心力交瘁,可是她不能展望未来,不管怎样心酸,过去至少曾经存在过,而未来,她没有未来,一个月之后她将做第一次捐赠,或许生命就此终结。
在海尔森这不是秘密,每个人——如果可以称他们为人的话——都知道自己生为何来死往何去,那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一幕,当露西小姐告诉他们,他们的未来早已被设定,他们的生命将终结在最好的年华里,他们是被制造出来为人类提供活体器官的复制人,这一群孩子却只是安静地望着黯然落泪的露西小姐,汤米(小时候的汤米真是吓了我一跳,这孩子有着如此俊美而纯真的样子)站起来拾起被风吹落的几页纸,轻轻地放回到讲台上,他贴心的样子看起来更像是想要安慰她,窗外雨中的雕像默默地流着泪,那个飞出篱笆外无人敢出去捡的棒球也有种无声的悲哀……孩子们不完全明白露西小姐为他们感到的悲伤,他们都知道这个结局,那是他们的宿命,是他们生来的职责,在根深蒂固的反复灌输中他们早已接受这个命运,甚至以此为荣——在谈论到未来的捐赠时汤米坚信自己会表现的比别人更好,多年后当得知汤米已经进行了两次捐赠且表现良好时凯茜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好样的汤米”——可是在露西小姐说到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他们的眼睛里闪动着希翼的光,人们可能会功成名就也可能一事无成,可能生死相依也可能情归落没,有无数种可能,可是,海尔森里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未来,你给一个人看到了未来,他就不再有未来。
他们被精心喂养严格管理,小小的快乐就是用代币换一些旧玩具,他们的全部世界就是海尔森,海尔森没有锁链没有电网没有警卫,低矮的篱笆将及孩子们的膝盖,可是没有人试图走出去,孩子们相信那个与生俱来的传言,外面是个凶恶狠毒的世界,一旦走出去就会被人砍断双脚或是饿死于门外——出去了将不会再允许回来,海尔森不允许有质疑,所以心怀悲悯宣导自由的露西小姐很快就从学校里消失了,她像从海边吹来的一阵轻风,带给孩子们温柔的震颤,可是却改变不了什么,他们被恐吓和谎言圈禁在这座特殊的学校里,不反抗不质疑,安静地等待着将被宰割的命运。
可是青春在这个失落的天堂里依然躁动不安, 他们会长大,会爱慕,会嫉妒,会痛苦,会恐惧,单纯的背后也有心机,不谙世事的同时也有七情六欲,他们害怕孤单渴望被爱,可是对于爱他们显然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我不觉得露丝阻拦在凯茜和汤米之间是单纯出于爱或嫉妒,她说汤米变了,可是我觉得那时她指的是凯茜变了,她们结伴长大,但她渐渐发觉了凯茜与汤米之间那种两小无猜的默契,他们之间有了一个她进不去的小小的神秘世界,那令她不安,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害怕自己会落单。
那一首“Never let me go”以一种暧昧缠绵的美揭开了凯茜汤米和露丝之间的情感序幕,咄咄逼人的露丝才是内心脆弱的那一个,说她多爱汤米吗?
我想不是,她只是在乎他,就像她也在乎凯茜一样,她知道一旦凯茜和汤米相爱她就只能站在他们的世界之外,真爱有一种美好而残忍的力量——相爱的人会让其他人显得很多余,她将不再拥有汤米也从此失去凯茜,那才是她最害怕的,她当然在乎凯茜,不然当她要去寻找本尊的时候她就不会忐忑不安地来请求凯茜的陪伴,她单薄的世界里他们是她最亲近的人,人怎么能一无所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哪怕只是复制人。
凯茜有着与众不同的安静,她比别人更早地接受了命运,或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胜任照护者的职责,那需要一颗坚强而冷漠的心,年复一年地面对死亡,面对你迟早也要面对的结局。
唯有汤米是她最柔软的眼泪,凯茜轻声叹息着“哦,汤米,汤米”,那些欲言又止她其实都明白,她只是不太敢去要,她知道,有了牵挂就会眷恋生的欢乐,而那是他们没有的权利。
或许因为早知结局,所以即使和露丝分了手,汤米和凯茜也没有尝试着找到彼此,他们都知道太美好的东西最好不去拥有,拦在他们中间的并不是露丝而是那没有未来的未来,于是他们只是安静地把彼此放到心最深处,连思念也一并埋葬。
被囚禁的灵魂最可怕,当海尔森的孩子们长到十八岁之后他们被允许自由活动,他们看得到这个大千世界——尽管他们还不太理解,看得到真正的人是如何生活,可是他们似乎真的缺失了一种灵魂——自由,那是他们从没被告知过应该拥有的权利,他们早已默认命运,甚至不怨恨,没人想过扯掉手腕上那个电子手链挣脱监控逃离这个饲养他们的地狱——或是天堂(毫无疑问虽然谈不上奢侈但他们被供养着衣食无忧),他们也想活,可是能想到的方式却只是申请当照护人(其实早晚还是要面对捐赠和终结)或是试图用真爱来打动人们以争取多活几年——他们居然相信那样的传言,人于绝望中还有什么不可信的?
玛丽克劳德夫人第一次到海尔森时面对台阶上迎接她的女孩们她将包抱在怀里像躲避传染源一样地在她们中间穿行而过,生怕碰到她们,汤米以为成立艺廊是为了检视他们的灵魂是否美好,实际上那只是为了检视他们是否有灵魂,而不管他们到底有没有灵魂,他们的命运都不可逆转,他们的存在本来就是缘于人类对于生存的贪婪,根本没人把海尔森的孩子们当成人,他们只是任人予取予求的怪物罢了。
我真是不忍心看当玛丽克劳德夫人看似同情实则却毫无悲悯地说出那个残酷的答案时汤米绝望的样子,他和凯茜的愿望有多么卑微,他们只要三年或四年,在他们终于能够正视彼此的心意之后这就是他们所渴求的一切,不是一辈子,不是长生不死,都不是,就只是请求——卑微地请求,再让他们多活三或四年,可是,不行。
失去了希望,万念俱灰的汤米平静地接受了死亡,如露丝一般倔强不屈想的也只是提前终结不再受苦,如此而已,没有逃离,没有反抗,那不是他们的命运,在亲眼看着汤米终结之后,凯茜还会悲伤地想,能和他共度一段时光已是幸运,或许只是她活的太久了才要承受这些痛苦。
失去了汤米,失去了露丝,凯茜也终于走到了即将终结,她所剩下的只有回忆,回过头去就能看到草地上花朵般的梦想,就能看到年少时心动的一吻,就能看到长堤上沉默相对的忧伤,就能看到久别重逢后深深的拥抱,就能看到冷风吹过荒草里寥落的身影,就能看到交付彼此时刻骨的甜蜜,那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回忆里,别让我走,他们想要的只是留在那段旧时光里,留在海尔森无忧无虑的童年里,留在彼此的身边……
从来都没有第二种可能性,比如峰回路转,比如最后的颠覆。
什么都没有,从一开始,便是在一条宿命的轨道上,三个伙伴,无论开始时如何天真烂漫,如何倾心、暧昧、嫉妒、伤怀,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或许极致的悲伤便都是如此不动声色的。
仿佛云淡风轻一般,不值一提。
原著小说是很早前借来的,看了一半便还掉了。
因为时间超期,也因为多少受不起前面那些琐碎的铺垫与叙事,情绪都是支离破碎的飘在空中,找不到下落的地点。
然后关于这个不像科幻也不像爱情的故事便戛然止于一行人跑到镇上寻找露丝的本尊那里。
后续如何,也曾淡淡想过,无外乎捐赠,死别吧。
在石黑一雄细碎的语言里又究竟会有多伤感呢?
可偏偏就是未能读完的后半段,却蕴藏了悲伤的全部。
原来只要再坚持一点点,故事沉埋的悲剧力量便开始显现,而我只坚持看完了尚算美好的铺垫。
如果没有电影,谁又知道我将和这个故事错过多久呢?
整本片子都很缓,沉静、凄美之中,哀伤是绵密的河流,在每一幅静美如诗的画面里暗自涌动。
海尔森、乡居到终结的三个篇章,就像主人公们短暂人生中的三支片段。
随手拈来,不经意地给你瞥见,却是瞥见了尚未老去就必须终结的宿命。
可就算再短,这宿命里也不能禁止爱。
那是她们也同样生而为人的凭证。
电影除了三位主角外,其他角色,尤其那些非克隆人几乎都是没有血肉的符号面孔。
他们创造了他们,培养他们,检视他们,利用他们。
真正应该具有灵魂及情感的这些人类反倒像一架没有感情完美运转的机器。
而讽刺的是,就是这些人却在质疑克隆人的灵魂是否存在。
在夫人家里,海尔森的校长和夫人面对那对情侣满怀希望的目光时,毫无愧疚,只是仅仅说抱歉。
凯西和汤米说:我们认为艺廊的存在是为了要检视我们的灵魂。
校长和夫人却说:艺廊的存在是在检验你们是否有灵魂。
在这些符号面孔的眼里,即便你们相爱,微笑流泪。
却依然只是工具而已。
不算生而为人。
对此凯西哀伤的笑了,甚至都没有眼泪,那只是因为一切早已了然,不过是被最终验证。
而汤米面对真相,在黑夜里的痛苦哀号,却击碎了凯西,以及所有人的心。
原来从来都没有第二种可能性啊。
没有例外,没有奇迹,什么都没有。
只有短暂的童年,短暂的无知,短暂的相爱,以及无尽的绝望。
这是属于宿命论的故事。
所以没有逃出克隆岛的胜利大逃亡,也没有反人类的血腥复仇,这种无作为的故事走向,让屏幕前观看的人都开始希望会有点什么。
可依然什么都没有。
仅仅是默然接受了必须捐赠的命运,默然送走短暂相聚的朋友,爱人。
独自承受接下来的第一次、第二次捐赠以及终结。
直到最后,竟也没有恨。
仅仅只是疑惑:“我们和受赠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
生命都会终结,也许没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觉得自己活的足够。
”或许这就是石黑一雄披上克隆人的外衣,抛给人生的一个疑问。
有些人活的很长,打驻颜针、吃补药、换器官……可漫长的生命却显得空洞而缺少意义。
还有些人活的很短,也许刚刚摆脱稚嫩,还没看到过皱纹,也许初次品尝的爱情还在最新鲜的样子……可因为知道时间不多,便会无比珍惜每一秒,拼命想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拥抱更多。
这两种,谁又说得清那种才是真正的活着呢?
关于生的永恒的可能性,或许就像海岸边那艘寂静的船,无论光鲜还是破败,定格的一瞬间,便是永恒的一世。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面对复制的一个自己,你会和TA对话么?
欧洲文艺腔《逃出克隆岛》做作
这是个神马题材?!居然有这样的科幻片,要不就是反人性啊。男女主角之间根本就没有化学反应,真爱你妹啊~
无力的乱文艺。活体捐献。
没看懂。
无聊啊,情节有点缓慢,不好看。女主角远远不及第二女主角漂亮,不过男主角也不咋的,也算配了。
像诗一样的电影 缓缓流淌 其实内里汹涌澎湃 看上去的平静很美 很美好
同年的两个人,carey演18岁还有可信度,keira就只能靠平刘海死撑了..所以...厌食症真心可怕= =BB and...andrew garfield这鸟脸是神马情况!!他凭神马演蜘蛛侠!!啊啊
后半段让人昏昏欲睡
不科幻啊
如果人的命运从一生下来就被一个堂而皇之的使命设定了,他是背负着这个理由一步步长大,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教养和既定的环境中渐渐形成,未有过外界大的干扰,那么尽管自己也有困惑但是还是会去按已写好的剧本走过自己的人生吧。
蛋疼的科幻背景下的克隆人生存状态的道德命题
爱情大于寓言。借寓言来说爱情!
既然养来杀的,又搞什么学校教育,又何必让这些人产生人类的情感,这不变态嘛。
节奏是要慢成什么样才高兴啊?
冲演员去的,结果是克隆岛爱情版。
嘛的,对着这么可爱的一群少年少女怎么下得了手啊!!
相信是部好小说,改编成电影还真是惊验大过于惊喜。不过又觉得沉甸甸得过份了,没有爱情、自由和追求,不知道怎么活下去的,真没有灵魂么?
尼玛这分明是文艺片,给三星算好了。小演员和穆丽根太像了....选角唯一不好的是小演员没英伦口音,而偏偏三个主演,两个是英伦口音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