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事件

大事件,Breaking News

主演: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任达华,许绍雄,邵美琪,张兆辉,尤勇智,丁海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4

《大事件》剧照

大事件 剧照 NO.1大事件 剧照 NO.2大事件 剧照 NO.3大事件 剧照 NO.4大事件 剧照 NO.5大事件 剧照 NO.6大事件 剧照 NO.13大事件 剧照 NO.14大事件 剧照 NO.15大事件 剧照 NO.16大事件 剧照 NO.17大事件 剧照 NO.18大事件 剧照 NO.19大事件 剧照 NO.20

《大事件》剧情介绍

大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警队被元(任贤齐 饰)率领的悍匪打得无力还击的一幕被电视摄制队拍了下来,全港市民哗然。为了声誉,全港3万多的警员都投入到缉拿重犯的行动中。重案组督察恒(张家辉 饰)跟踪元到了一栋大厦,在他们正想行动时,副指挥官Rebecca(陈慧琳 饰)却打算把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恒与其他队员都带上了微型摄影机冲入了现场,大厦内早已躲着另一班劫匪,形势凶险,Rebecca却想剪掉此片断。在大厦内挟持人质的元把在闭路电视上录到的警匪搏击片段发给了传媒,警方更加尴尬了。元挟持人质对抗警察,恒救出了人质,逃跑了的元遇到了Rebecca,Rebecca从未见过恒跟元,便误以为元是警察恒,元将计就计,想借此脱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自然光线情归新泽西油毡行骗天下JP:公主篇伏妖攻略之穿墙探花大掌柜假发我的爱我的新娘坏女孩邪恶入侵我的一家人第二季悲伤时爱你鲨鱼女孩摩玉玄奇第二季一念时光一枪毙命苏黎世伟大杰作再见女儿鬼迷心窍血珠再见已是白月光早安恋味蛋糕店花漾牌手名气止于法国我不是购物狂开关变异巨蟒地狱

《大事件》长篇影评

 1 ) 可能被删减的一塌糊涂的《大事件》

记得当年观看《大事件》的时候,开头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1、任贤齐与丁海峰在居民楼中会面,双方商讨接下来的打劫布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对面的居民楼,重案组正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的见面,并通过嘴型来判断他们的谈话内容。

2、商讨完毕会,丁海峰和一个同伴去表店买表,回头又回到一个大排档与任贤齐等人吃饭,任贤齐还下意识的看了看丁海峰的手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段2-3分钟的戏份居然被删减了,至少现在电视台播放的版本和网络版的《大事件》已经没有了这段内容,开头就是那段经典的8分钟长镜头枪战。

不可否认的说,杜琪峰的这场创作的确值得称道,但遗憾的是,跟往常的香港警匪枪战片一样,枪战戏份的虚假,又直接拉低了枪战戏份的质量。

1、张家辉一支MP5冲锋枪,外加多位警员的点38左轮,竟然可以跟拥有两支自动步枪和多支军用手枪的悍匪进行对射,这种火力对抗平等吗?

2、悍匪的自动步枪向不到10米远的张家辉许绍雄等人开枪,随后又向不到20米左右的增援警车开枪,无一例外,多辆警察薄薄的车门竟然挡住了自动步枪的子弹,这可能吗?

8分钟的长镜头,将这段戏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结果戏份的虚假,却又把这个高度拉了下来。

至少对比多年后,购买版权而拍摄的俄罗斯版《大事件》,人家在开头的枪战那才叫经典!

即便不删除开头的2-3分钟的戏份,《大事件》的篇幅也只有90分钟,所以笔者很怀疑,在后期制作时,制作组是不是又删了其他的镜头,因为整部电影的很多情节都衔接不上。

1、任贤齐用液化气罐逼退警察,回头一转身,他的手机里就稀里糊涂的多出了几十张将警察逼退的抢拍照片,谁拍的?

又是什么时候拍的?

至少电影的镜头中完全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俄罗斯版《大事件》中,人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其中一个悍匪是自拍狂,喜好在关键时刻留下影像。

2、丁海峰和一个同伴一直与任贤齐分隔开,最后突围时却稀里糊涂的聚集在了一起,啥时候会师的?

3、同样是在突围中,被挟持的林雪和家人蒙着被单突围还可以理解,可他旁边的多家邻居呢?

电影中没有显示他们被劫持,那他们凭什么那么配合的也采用同样的方式突围?

而这些疑问在俄罗斯版中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在外面游荡的悍匪最终与屋内的匪徒会和,而突围的时候,被劫持的人质只有屋里的那一家。

我们的这一版,要么是导演的一些想法没有加到镜头中,进而造成情节跳跃,要么这些环节又遭遇了其他的删减,进而造成情节不搭。

 2 ) 让我们粗浅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看这部电影(严重剧透)

电影《大事件》故事由一帮抢匪与香港警察街头枪战开始,本身应该只是一次治安事件,但是从记者拍到劫匪把抢指向巡警,而巡警选择举手投降开始,这一次治安事件便开始走向另一条轨道了,逐渐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

如同电影中所说:现在是一个media年代。

Media,就是指媒介、传媒、资讯,巡警举手投降的画面通过传媒暴露在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人们开始怀疑香港警察的能力,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警察的形象在这次大量媒体的发酵中毫无疑问受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警队必须要重新挽回声誉。

陈慧琳饰演的女警司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警察形象,她不像传统警察那样在公众视野外抓匪徒,而是要走到屏幕上,主动走到公众视野中去抓匪徒,目的是要通过媒体重新挽回并宣传警队的形象。

在她出场时,便说了一句台词:“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媒体手上赢回来”。

根据这句台词以及接下来警队和匪徒的一系列行动,我们可以站在传播学的角度说:这不是一场警匪大战,而是一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战。

以陈慧琳为代表的警方是传统媒体一派,他们联合公共关系科与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社、外国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合作,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咽喉,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

而以任贤齐为代表的匪徒则与人质一起,代表原来被动接收传统媒体讯息的普通受众,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也将意见传达到了公众那里,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而影片还有一个第三方,就是以张家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感知到媒介的发展变化,不会利用媒介宣传自己,也屏蔽外界信息,一心只想抓匪徒,尽警察的本职(后面警局为作秀而派饭时我家辉哥还饿着肚子找“混蛋”呢)。

这里主要分析以陈慧琳为代表的新警察与以任贤齐为首的警匪人质之间的双方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博弈。

首先,警方主动出击,在每个指挥官身上装上镜头,警队从流动指挥车进入现场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开始录影,而画面会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全港市民。

警方扮演着传统媒体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大众信息传播的通道,可以说兼具着“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它的实质是: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这一角色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行为就是,从警方将匪徒包围在一栋居民楼开始,警方在实际上是处于被动中的,匪徒四处扔炸弹,警察屡次被炸。

然而警方作为“把关人”通过信息筛选,只选择警察开枪追捕疑犯的画面,并挑选所谓“又帅又酷”的警察,并且还要用电脑修饰照片,将警方出发的片段请电影导演重新剪辑,并且加上配乐,这样一来,观众只会看到英勇的警察开枪追捕疑匪,把他们逼进一个单位里面,其他什么都看不到。

通过即时播报的市民采访片段可以看到,受众通过传统媒体接收到了经过筛选重新编排的信息,并且很快有了反馈:“有警察陪着,不怕”、“警察十五分钟就到了,行动很快”、“香港还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然而匪徒也是很聪明的,面对警方的传媒攻势,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代表,感知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快以互联网为自己的阵地,通过互联网为自己发声,向传统媒体发起反攻:将实际行动中警察被炸得四处逃窜的画面用手机拍下,并且将自己与人质一起吃饭的画面录下,通过人质家的网络发表,向公众传递了警察在撒谎,自己善待人质的信息以攻击警方、博取同情。

这一信息很快传播到了公众视野,并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事件开始持续发酵。

市民开始指责警方撒谎欺骗市民,外界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加。

匪徒成功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警方“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面对这一突然反击,警方很快采取了行动,开始通过大众媒介转移视线。

找来“成龙大哥”作为警察之星作为意见领袖,公开声援警方,同时警方也将自己派饭的画面拍下,并且拉拢记者,与记者一起吃饭,以此告诉市民:不只匪徒和人质要吃饭,警察也是人,也会饿,也要吃饭。

还访问了殉职同事的家属,让其父母、女友声泪俱下发声,并拍摄受伤警员面临截肢的画面,也博取同情。

最重要的是,还找到了最开始举手投降的巡警,让其发声,声明自己没有错,他没有犯任何警例,警队不鼓励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当警察不等于送死;并且又展现了自己作为父亲与老公的责任,要照顾妻子和孩子,自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

这样,就如同电影中所说:“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于是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其主要观点是: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通过议程设置,警方让受众的视线转移,不再聚焦到警察撒谎这一行为上,而是关注警察背后的艰辛与警察职业道德的广泛讨论(有关举手投降的巡警)。

影片最后警察也抓到了匪徒,行动大获成功。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媒体面对现代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其传统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媒介议程设置功能也被削弱。

而媒介的更加多样化,使本来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了主动传播信息的“传者”,传播者的角色也发声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媒介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

 3 ) 评论大事件

一部很程式化的港式警匪枪战片,而且有些弱智。

两拨匪在一个民居里偶遇,这也就算了,还纷纷亲自下厨给大伙做饭,那个人质大哥兴高采烈的拿出陈年老酒来助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我真是晕死。

一警一匪在狭窄的电梯通道里互相射击,相距也就十几米,但就是谁也射不着谁,期间还能聊聊天缓解气氛,妈的老子小时候拿水枪打仗的时候都比这帮孙子紧张。

还有那个陈慧琳,简直就是弱智中的战斗机,让丫演真是太合适了,就是本色演出,什么都不懂还总装经的脑残女警,说话还蹦英文,让人看了就想抽丫的。

最后都被绑匪抓了当人质了还跟绑匪说这是一场秀,已经结束了,还TMD这是我的秀我做主。

我真的无语了,我要是那个绑匪不冲别的就冲这两句话我也得给丫爆头。

上有天下有地,咱可都得摸着良心说话,连这种弱智+脑残还TM自认为良好的芙蓉式人才都能在警察队伍里当高级官员,不要说人民,连绑匪都得哭了。

脑残啊脑残,对一个只有两星的电影本不该说这么多话,但看到人嫌弃和尘灰淋这两个呆B就气不打一出来,不骂两句心里不爽

 4 ) 商业片能玩到这地步,已经很牛B了

银河是香港电影的品质代表之一。

银河的创作团队的模式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虽然还是个警匪题材,但是显然视角又变了,引入了媒介的元素,用电影这一媒介来探讨媒介的真实性,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媒介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实,对我们平常认识世界的眼见为实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最后反思的是现代人被媒介掌控的一个悲剧的事实。

没想到一上来就是那么激烈的枪战,虽然街头巷战有点像导火线,但是就调度的流畅性和空间感来说,恐怕国内没有人可以出其右了。

这个片子的剧作结构也很有意思的,首先是简单的双方对决,突然警察变成了两方,最后突然匪徒也变成了两方,不过到最后还是合流了,这里面对于警察的内涵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张家辉应该是传统的警察,办事是一种责任感和信念,对于正义的坚持。

陈慧琳不但是一个警察,更是警察代表的媒介符号。

 5 ) 我是来赞林雪的

全片下来,起码两个重要漏洞或者是bug。

第一,首次警匪枪战,任贤齐一副周润发的大哥派头慢悠悠上车逃走也就算了,后来被张家辉追上了,再次驳火,各大媒体既然能把匪徒把举手投降那个巡警的帽子一枪打飞都拍得一清二楚,那估计所有匪徒的身材样貌,估计也拍得八九不离十了。

然而人家匪徒又偏偏能够在通片都胸有成竹的任贤齐的带领下,不但能避人耳目找到住处,既然还能潇洒地在街上转来转去买东西。

这个要么就是这帮悍匪个个心理素质好得要命,要么就是香港警察真就是举手投降的窝囊废,资讯那么发达,各大截图画面早就全港通缉了,平时找不着照片就死命找目击者话拼图四处散发的情节是欺骗了广大的资深港片迷?

诸位还记得张家辉在这部作品之后的大追捕么?

第二,就是快到影片结尾,就剩下尤勇和任贤齐最后两人逃亡了,偏偏这时候人家陈慧琳就拿到了那部居然还在通话中的手机!!!!

既然如此,那匪徒肯定是一手拿着手机的,另外一只手就毫无疑问地是拿着枪了,我记得此匪徒是中枪后倒地的。

中枪的那一刹那,子弹的冲击加上枪伤的痛楚都未能使他松开手机?

多少次电影中双方交火,其中一方被击毙,对方过去就能轻易的在死者手上拿走枪支?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枪之于亡命悍匪,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或者仅次于生命。

死前和别人用枪支驳火,那拿枪的力度不会比拿手机小吧?

无数前辈的作品是这样,那这一部也不该例外,不然那就不科学了。

同理既然悍匪死了别人能从他们瘫软的手里轻易拿走枪支,那这部电影也应该能轻易拿走手机,更何况是中枪后倒地居然都没能把手机甩在地上,这手机里面有做切糕的秘方?

好了,和这部电影一样,前面只是铺垫后面才是高潮(杜琪峰自己是这样想的)。

好好的港产警匪片被杜琪峰搞得不伦不类的,前半警匪元素足够,偏偏这时候赶潮流,学人家玩温情文戏。

加你妹的文戏啊!!!!!

任贤齐这家伙每回胸有成竹的笑起来十足的吃软饭的小白脸你不知道啊!!!!

还和尤勇玩厨房基情......侠骨仁心?!!!

这样你就想讲是有血有肉是不是?

呸这叫东施!

任贤齐在林雪家里的教孩子的那段恶心死了。

亡命枪击的悍匪最后温情教育看似很童真的小孩子要尊重老爸等等的各种大道理,这还不叫处理得不伦不类?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任贤齐能逃走了,碰巧手机没关,碰巧手机也没扔,一直带着。

更碰巧的是人家陈慧琳听出来了,最要命的碰巧是人家陈慧琳知道线索后没通知常用的:各单位注意!

然后自己一个人穿着高跟鞋跑出去了,最碰巧的是居然还能追上人家雪糕车上的任贤齐!!!!!!

于是就这样单枪匹马找到了任贤齐。

然后后面匪夷所思的就是杀手和悍匪在导演的安排下,互换了任务,然后各自死去。

杜琪峰是为了表达兄弟情还是人为地强加一个叫宿命的东西进去?

最后,首尾呼应:林雪不愧为一个很有味道的配角。

 6 ) 杜琪峰的大秀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7 ) 大事件中媒体的力量

  这个片子取材真实人物事件——轰动一时的张子强案,但电影并没有简单按照港片套路来,银河作品一贯的强调人物刻画,二流搞笑演员张家辉和做作的偶像明星陈慧琳在杜导的片子里都有上佳的表演,可见功力。

8分钟的长镜头完整表现一场戏,上次看到还是很多年前的成龙的《奇迹》里了,但是真正的功力还不在技术,杜琪峰在这部电影中除了探索了电影技巧的变化之外,主题的确定是不由我们不佩服的——媒体在这个大事件中的作用。

  从影片一开始警察向匪徒头像开始,就确定了影片的特别指出,警匪不是用枪是用媒体来作战,随着警察确定“Great Show”作战计划,更是把影片引向了以前的港片没有设计的领域,可以说媒体作战才是这部片的戏肉。

  不多聊剧情了,谈谈媒体事件的现实意义——今年的媒体时间特别多,07年可谓是新媒体大踏步发展,向传统媒体大幅度攻城略地的一年。

回顾一年的媒体事件,从彭宇事件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再到贺岁三级大片陈冠希艳照门,还有最近随着二审又次映入人们视线的许霆案,媒体的喧哗嘈杂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取向?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丑恶,是阴暗面?

  人说喜剧就是把丑恶的东西粉碎给你看,而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粉碎给你看,媒体创造了美丽的梦境,然后把它粉碎给你看,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媒体时代,事件的参与者已经不仅仅是事件的当事人,每一个观众同时也是媒体事件的参与者,这就使今天的媒体事件如同量子物理学中用来形容测不准原理的比喻——薛定锷的猫这个例子一样,我们永远也无法看清盒子里的猫是死的还是活的——因为我们打开盒子的同时就有可能杀死猫。

新媒体时代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如果说以前我们的媒体世界是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时代——规则清晰、公式简单;那么今天我们的媒体时代已经进入了量子物理时代,有太多的测不准,太多的我们老百姓搞不明白的奥秘了。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人为了不让政府独占枪械武器,而坚持民间可以持枪,甚至不惜牺牲社会治安。

相比较而言,话语权的平等对我们来说要比持械权更实在,毕竟架不会天天打,而话却是天天要讲的。

  新媒体使我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实在了,然而从现在这些热门的媒体事件来看,声音多了,嘈杂了,乱烘烘的把所有社会丑恶面都表现了出来。

这说明,能不能说话是一方面,会不会说话又是一方面。

  现在的很多人倒是很“秉持”鲁迅先生的遗风,力求“似匕首,似投枪”,对于把媒体当作武器已经渐渐谙熟起来。

而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在我们今天的媒体环境下,要想控制媒体武器要比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难,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这种武器,当然看上去它比枪要复杂,开枪只要扣一下扳机,而是用媒体武器却要研究受众心理,不过有种说法——群体的智商往往比不上个体——很难讲哪种武器更难使。

  作为市场体制下的商品,媒体是乐于被当枪使的,枪声很响嘛。

绯闻加丑闻,裸体加尸体,吸引的是观众的眼球,赢得的是看得见的利润。

然而我们真的只能看到媒体像武器一样犀利吗吗?

枪声是响,听多了耳朵会聋的,而且它不美,为什么不能来点和谐的声音呢?

如果像美国那样的持枪平等,我们还是枪械管制吧。

 8 ) 哥抢的不劫,哥杀的也不是人,都是寂寞啊。

故事的结尾,本应该去抢劫运钞车的阿元,却临时转行当了杀手。

本应该去杀人的,阿恒也临时转行当了劫匪。

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只是想对抗社会的规则,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对抗,杀人也好,抢劫也好,那都不是重点。

 9 ) 《大事件》中召开的那次高级警务人员紧急会议分析

研讨警匪枪战时有军装警员面对匪徒近距离枪械举手投降,刚好被电视台拍到,使警队声誉受到沉重打击的对策国语台词任达华:保安局长打过电话给一哥,叫他上立法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阿曹,你怎么看?

阿曹:基本上香港仍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罪案率仍然比其他城市低,我们有非常好的……任达华:废话!

詹。

詹: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在一个礼拜之内抓到目标任务,成功率是79.8%,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

任达华:阿高。

阿高:所有前线警员会取消休假。

我们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警讯宣传,与市民合力缉凶。

任达华:EricEric:越快解决才能挽回声誉,情报科的情报最重要。

任达华:最小的那个,你有什么想说?

陈慧琳:Image最重要,我们应该做个Great Show,以牙还牙。

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输在Media手上,就要在Media上赢回来。

大家明白我说什么吗?

Eric:Rebecca!

陈慧琳:Sorry Sir。

任达华:Yes!

We do need a great show!

人员身份分析任达华,香港警务处副处长(行动),香港警界的二把手。

阿曹,高级助理处长,从其话语来看,应该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

詹,镜头没有显示他的肩章,但从其台词看,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或刑事部主官(助理处长)阿高,行动处支援部主官(助理处长)Eric:总警司,支援部下辖警察公共关系科主官阿曹、阿高、Eric和陈慧琳依次坐在任达华的右手方,詹和其他三名没有台词的龙套坐在任达华的左手方。

副处长(行动)分管行动处(甲部门)和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紧急会议两个部门各坐一边,这样看来,詹的身份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任达华的哥哥任达荣,香港警务处高级警务人员,在《大事件》上映的2004年,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警衔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片中的阿曹。

任达荣,于2010年3月荣休。

台词显示,Eric是刑事调查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其下属警司。

但香港警务处没有这个部门。

根据资料,Eric的身份可能是行动处行动部支援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支援科下辖的策划行动课警司至于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应该隶属于某个陆上总区或其下属警区。

警务处总部似乎没有重案组这个建制。

 10 ) 关于前面陈慧琳和任达华的一场戏

这场没什么意义的戏,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陈慧琳和大BOSS有这么一段暧昧的关系,所以其他的同事才会畏她三分,她发的命令才会有人听从,甚至连她的顶头上司都要买她的帐。

不然以她这样一个中层职位,是无法导演出这么一场大事件的。

不过如果真是这样,这段也太鸡肋了吧。。。。。。

《大事件》短评

今天补mark杜琪峰电影。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2008年,正好十年。唉 怎么办 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很想打五星。这应该是我看过最可爱的警匪大战了 哈哈哈。印象最深的是案件指挥官是陈慧琳,运筹帷幄的样子真的是帅惨了。不停的和匪徒角力,印象最深的是给全场出勤的警力和在场记者派了特别丰盛的盒饭。

6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重看才注意到开头和尾段(任陈二人小巴戏)两个长镜头:第一个延续杜琪峰枪火美学—人物走位少而持续火力输出营造悍匪冷酷感、静的镜头和火爆的场面对比突出后者;第二个长镜用手摇摄像传达任穷途末路的跑路迫切感。大厦枪战也很赞。故事一般,陈的演出太假,想拿网络做文章没弄好,鬼吾知系个show咩

9分钟前
  • Tacitus
  • 推荐

在杜琪峰的寓言里,男人义薄云天百死不折,女人阴险狡诈满口谎言。他在影片最后苦口婆心地忠告所有男性观众:选好专业,谨慎跨界。

13分钟前
  • rivert
  • 推荐

6.3/10。①警队一次执行任务时因一名警员向匪徒举手投降而引起舆论不满。为挽回舆论,警队决定以追捕这伙匪徒的行动为基础展开面向群众与媒体的直播与作秀,在这过程中也有各种来自匪徒的利用网络和媒体对警察的攻击。②开场警匪对峙与火拼的七分钟浸入式长镜头调度难度很大且完成度可观,但由于镜头太抖且影像元素间的韵律有些混乱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匪徒挟警察乘公车逃跑那段浸入式手持长镜不错。其实这两段用不用长镜头没太大区别。③四次用分屏实现同步展示双场景的交叉/平行蒙太奇,营造了更紧张刺激的氛围;大量利用走廊的狭窄空间营造紧张刺激感。④作为传统情节剧,故事塞得太满主次不分,导致内容没有充分的释放,后半段甚至有些无趣+表意混乱。另外陈慧琳表演不行。

16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还行

全片开头时的八分钟长镜头相当不错 只是思考机位和场面调度就感觉极难处理 可知摄像机后的一群工作人员下了多大的功夫 只可惜全片情节散乱 主题不清 陈慧琳一如既往的超脱戏外 张家辉用力过猛 任贤齐也胸有成竹的太莫名其妙 邵美琪走走过场 尤勇的印象主要在炒菜 最后只有林雪一如既往演得一手好配角。

1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立意不明确,想讽刺当局作秀,却最终落脚在劫匪情谊,几处劫匪逃跑的细节也拎不清,相比《无主之地》,这部片和片中劫匪的手法一样,太过小儿科。

19分钟前
  • Кинo
  • 较差

几小时内的一次港警剿匪始末。拍得很有纪实的味道。镜头调度亦颇考究。在一日之内一件事上塑造不同人物,人人性格鲜明可信,可见杜琪峰叙事铺陈之功力。任贤齐作为反派一号,占尽风头,陈慧琳、张家辉只沦为其配角。警匪双方利用媒体互相博弈的段落颇为精彩,为本片最大看点。零零星星之枪战,听起来像点缀,实则极为凶险,子弹不长眼,谁要不小心擦着,就送了性命啊。8分推荐!

20分钟前
  • 楚子宙
  • 推荐

只记得去整个大楼搜人了

21分钟前
  • 未卜
  • 较差

在后国安法时代重看,更加讽刺:强盗与杀手惺惺相惜、同上同下,差佬只为面子更是各怀鬼胎,最后结尾更是一种血色浪漫

2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应该也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什么时候,和谁,都不记得了,果然是老了

27分钟前
  • cherry0592
  • 推荐

大陆土匪不抢钱反而出风头,国家机器应付不了喉舌,不熟的兄弟争先卖命,面容姣好的角色更凶狠。除了开场的长镜,奇怪的电影。

29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那个开场长镜头好难(这话看片感觉好几年没说过了…),陈慧琳就真的……那几个尴尬的笑容绝对是除了长镜头之外全片最抢记忆点。原来还有比anglebaby演得更差的电影女主角……

33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惊艳的开场长镜头,以及被发挥到极致的浪漫,杜sir实在是太懂男人了,因为男人的浪漫就是互相打枪啊!

38分钟前
  • YWCJ
  • 推荐

可被视作前一年PTU的高度取反:那片两位领衔主演林雪与任达华,本片内戏份骤减沦配;上部中极次要的两个角色,遭讽的女警司与几乎被客物化的劫匪,在本片中急增至绝对核心,陈慧琳vs任达华带尤勇……但缺陷还是挺明显的。为了维系老杜作为作者导演一贯的价值理念与叙事母题(占位、手机),不惜情景硬设、情绪强加,逻辑不论。

3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很一般.故事不错,演员不成.

43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黑社会里杜琪峰说,一切都是生意,大事件里,陈慧琳说,一切都是公关。公众面前我给你吃好的说好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背后我就是百般打压你,媒体时代的大事件,简单变的复杂,哪有黑与白?警匪与媒介的完美结合,伪大作寒战请滚粗

4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资讯时代,所有小动作都发酵成大事件,大事件反而无人理会。善于利用媒体的劫匪+单亲家庭的网络儿童+信任危机下警局。这个时代究竟是理智了,还是荒谬了?最结尾那一点可怜巴巴的宿命感简直是力挽狂澜(虽然被烂演员们演砸了)。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大事件当然是比案件或者说警察抓贼更大的概念,不过好看的还是一下小事情,比如做饭吃饭。媒体和随身摄像头的运用也并不充分。

49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片头那枪战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好吧!!!!

51分钟前
  • 小JJJJJJ
  • 较差

旁邊在播〜但是陳慧琳真的太不吸引我了〜

56分钟前
  • 咕咕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