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线
Természetes fény,Natural Light
导演:迪奈施·纳吉
主演:费伦茨·萨博,拉斯洛·巴伊科,塔玛斯·加巴兹,Gyula Franczia,Stuhl Erno,Szilágyi Gyula,Mareks Lapeskis,Kozó Krisztián,Nánási Csaba,Fodor Zsolt,Mondovics Mihály,Barta József,Illés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拉脱维亚,法国,德国语言:匈牙利语,俄语年份:2021
简介: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占领的苏联即将迎来漫长的冬天。István Semetka是一支匈牙利特种部队的一员,他的任务是挨家挨户搜寻游击队员。一天,部队在向一个偏僻的村庄行军时,遭到敌人的炮火袭击。指挥官被击毙,作为最高级别的军官,Semetka必须接任。穿过一片沼泽地,他把幸存者领到一个被占领的村庄,..详细 >
缓慢而苍白的叙事,面目模糊的人物。
柏林主竞赛三连,夹在两部都有更重风格的电影之间,却反而最被这部惊喜。没有任何额外掺入的复杂情感,或是戏剧性的英雄式转折;冰冷的镜头对准这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地区和主角,并非即将上演恶行与大战,而借由他的眼睛再次体悟对战争的疲惫、恐惧更是反感。被丢掉的浆果、仍然报备长官的前行,主角的矛盾行为和他的心情始终相伴- - 它不曾真正跪安任何结论,只是更为生动的感受。
# 71 Berlinale compétition# 3.5, 可以和去年戛纳的《薄暮之间》做对比,这部是发生在1943年的匈牙利,薄是1948年的立陶宛,都是抵抗苏联的战争题材,一样的节奏,一样的主角成长系列,不同的是19岁少年成长和40岁的中年成长,前者眼中是希望,后者眼中是绝望
每一帧都像一幅油画,剧情基本可以忽略。
模仿《索尔之子》的镜头感,表现力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平庸之作。
观影后,如若感觉自然光线依旧是它名字而非主题时,你就只停留在自然而未走近人类的冬天。#SIFF
#SIFF 长三角放映# 看睡着了,镜头很晃,节奏很慢,主题鲜明,欣赏不来。
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除了交战国后方本土和交火的战场,两者过渡地带往往隐藏着值得被关注和演绎的情感和故事。冷峻的摄影和美术让全片展示出了摄人的气质,观看的过程往往会忘记这是被布置出的场景,沉浸感Max。如果带着普世的价值观,若不是火烧谷仓一幕,这片怕不是要被冠名纳粹洗白片,但这也正是片子厉害之处,暂且放下绝对的善恶和对错,去探寻战争中私人、个体的欲望、尊严和立场。
看得压抑到憋闷,结束时大出一口长气~这样的反思片子拍了多少,但欧洲还是又发生战争?应该不久后,就有各国从不同角度拍出2022版的残酷,投在大屏幕上,吓唬抱着米花桶目瞪口呆的都市年轻人,然后呢?也盼着影院灯赶紧亮起,让历史成为快点儿被忘记的过去。
电影在于摄影。晦暗画面中时时浮动的金光,如节制的台词后隐忍的情绪张力。很多场景让人想起画,比如一家人围在桌边那场仿佛《吃土豆的人》。一切结束于黑色背景前男主铺满暖光的脸,很好
摄影很美,故事性差,烧谷仓让我想我1985年的《自己去看》.
留白。这年头有两种电影,极端关注观众的和极端关注艺术的。这片大概是后者。说到底又回到了角度的问题。无聊。
【SIFF一带一路长三角放映】光影变换下东欧特有的阴冷氛围。低于预期,全片过于沉闷而让人昏昏欲睡。男主全程面无表情,但可以感受到一丝内心的挣扎。农民被召为下士,以个人角度观之残酷战争。
终于把匈牙利军队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拉出去单独展示了。自然光线就是没有光线,应该就是讽刺匈牙利军队在德国纳粹身后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昏暗,凝重,缓慢,残酷。
后半部分有几场戏很棒
参考影片《箭士柳白猿》
东欧二战末世黄昏。类奈迈施的极端密闭纯感官环境,焦点从未移开人物周遭的视线,镜头运动和剧作节奏上相比之也更为缓慢,大概也是最安静的战争电影之一:声音是用来突围的武器,而影像局部即一切的又一典型例证。摄影视觉上真的太突出了,几乎可以观众吸引全部注意力,按往年惯例来说怎么看也该拿个银熊最佳艺术贡献而不是导演奖啊……属于那类只能献给大银幕的电影,只有达成“沉浸”才能被动索取一定信息,在战争这种机能反应胜于情感思索的题材类型中是绝对相悖的,于底层逻辑中就已经奠定了回归人性主体的宿命基调。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普遍的现代观点中,创作者拍摄战争即为反对战争是一条绝对不变的真理,因为摄像机的介入反抗了自然法则自我消化的规律,留恋、眷恋着本不能纪录的发生,也和一众反战文学小说的个人第一视角叙事呈现的方式所一致。
无法言说
相当一般,拉胯的文本,新手村的运镜,可能是导演的克制。一分给大火和熊瞎子的故事,一分给丛林的摄影,居然能把2d拍出3d感,音效倒还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