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理解我”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理解的是存在主义的,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睡觉要在阳台发呆,做爱都是无关双方的,打碎盘子与法庭与行刑,我觉得是在致敬《局外人》,希望行刑时很多人来看。
画面又慢又简洁,行刑先是“观众”,然后发现他们吃爆米花,然后到电椅到神父,再到犯人成为全部画面,镜头始终是不动的。
欧洲的一个非常独立的电影.叙事怪异.我胡乱起个名字叫乱叙吧. 探讨了人生.也探讨了活着的意思.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任何沟通都是多余的.而且会盾入黑暗的空洞中.爱与被爱. 影片开始的几件小事诠释了生存的阴暗,冰冷,悲哀.后面用吉他美妙的过载声音展现了生存的美好,理想,欢喜,善良. 影片在小的细节上刻画的非常仔细.如那个女孩从出场到自己在美梦中的新娘到最后在空地上大喊.都穿着那双粉红色的靴子.那靴子暗示着什么.暗示着残酷的现实社会.女孩在自己的梦中实现了理想实现了希望.而那紧紧是自己的一个小理想.小理想在现实的环境里是多么的脆弱.于是梦醒了回到现实依然是脚踏着那双靴子在空地上大喊.还有那个晚上在家练习大圆号的中年人.估计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人会理解他.惟独那只大圆号是他唯一的老伙伴.表现了生活的无奈. 其实个人觉得这部影片都可以不用对白了.完全用画面演绎.用电影演绎电影. 本片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都非常的另类.不向所有人推荐. 最后支持独立电影.
从技术角度说,此片最突出的就是摄影.配乐与影片所表达的东西也非常丰满适当.让人惊喜的是导演能将静止镜头驾驭使用到如此地步.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将静止镜头用得最出神入化的电影之一.在艺术性上几乎属于不可超越的高度.
一个胖女人坐在长凳上发着牢骚:“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我理解你”,她那同样肥胖的男人在旁边回应到,可却没有做进一步的表示。
赶走了男人和狗之后,女人看向镜头,开始唱起一首关于摩托车的梦想之歌……另外一个镜头:一个男人被三个捧着大杯生啤的法官宣判了死刑,即将坐上电椅,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
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准备享受这个生动的娱乐时刻,其中有几个还买了爆米花。
一个行刑人员检查了电路之后,走到死刑犯前安慰说:“试着想些别的东西”……这是瑞典导演Roy Andersson最新电影Du Levande中的几个镜头。
这部电影可以称为deadpan,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一部“悲喜剧”。
电影里充塞着那些模糊了悲喜界限的镜头语言,而冷漠的演员表情和冷峻的画面色彩不由让人想到同处北欧的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
和Roy Andersson8年前的电影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0)一样,Du Levande也是由一连串怪诞可笑的静止画面构成,这些画面的背景时而亮丽,时而丑陋;气氛时而欢喜,时而悲哀。
各个片断之间由一个类似于美国画家 Edward Hopper画作Nighthawks中的酒吧和一座空荡荡、几乎没有任何家具的楼房小区联系在一起。
电影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很难清楚表述,不过人们面无生机的肖像总是会不断浮现,重叠倍放,其中不乏有欢快的事情,比如酒吧里的年轻女孩Anna,她在封闭拥挤的酒吧里寻找那个摇滚乐队的主唱。
他曾经为她买了一杯饮料,于是她开始梦想着他们之间甜美的婚礼。
当然更多的是悲剧,比如那个手工匠的梦。
他梦见自己在别人家里将所有古董瓷器从桌布上拖下摔到地板上,为此他被判了死刑……电影里众多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尽管生活在城市里,尽管周围人群熙攘,但事实上个体的人总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个体”的主题,在北欧这几年的电影里尤其突出。
尽管北欧或许是世界上生活最为富足的地方,但是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季、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却越发凸显人的孤独感,这或许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之所以发源于北欧的原因之一,而Roy Andersson和Aki Kaurismäki的电影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视觉表象而已。
对于真正活着的人,我们或许只能像电影里那个下跪的女人,去祈祷最终的宽恕。
不过当人们正沉溺哀叹于电影里那些毫无希望的平庸陈腐的画面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场面,观众们只能对这些看似生活中存在着的喜剧目瞪口呆。
电影的寓意是阴郁和黑暗的,但总会在悲哀中融入幽默和温情。
在电影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对白画面中,犹如Ingmar Bergman和Woody Allen的相遇。
电影中很多人不约而同的说着一句话:明天又会是另外一天。
这些普通人之间简短的空话正是现实生活中日益消沉和疲惫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场景揭示了电影的另外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或者说是没有可能的。
和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一样,Du Levande也是一幅社会警示录,电影里没有止尽缓慢前行的车河正是这个社会已经停止运作的象征。
但是与前部电影不同的是,Du Levande里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梦想。
电影里的人同样生活在现实中,不过却可以通过梦想逃避在现实中的平庸和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事实上,对于导演Roy Andersson自己来说,也只有在梦想世界里他才能够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得以解脱,创造出这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画面。
那个积极寻找爱情的女孩Anna是电影里的女英雄,因为她敢于梦想:梦想关于爱情和人们之间的友善。
她做了一个和摇滚歌手Micke结婚的梦,他们住在一个小公寓里,Micke弹奏着吉他,Anna穿着婚纱在卧室里拆着礼物,突然房子开始像列车一样行驶。
窗外跑来无数人,互相簇拥着,向他们表示祝贺并且大叫Hurra,Hurra。
做完梦之后她突然说:“所有人都这么友好,尽管我们彼此互不相识。
”这句话和之前拥挤人群中发出的一片祝贺声一起,是电影中笼罩着阴暗晦涩的迷雾中的微薄希望所在,尽管电影里不断重复展现的沉闷也许正预示着这个社会不久之后的衰亡。
Du Levande是由“静止”的摄像机拍摄的,每个场景由长镜头一气呵成,拍摄过程中没有移动,也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处理。
Andersson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一种画面不受情节支配的视觉艺术形式。
那是他自己对电影的一种理解。
他的画面总是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电影能够让他们摆脱日常的庸俗从而进入梦想世界。
Du Levande(“你还活着”)或许应该有个更为确切地名字,那就是“你死了”。
死亡气息从头至尾笼罩着,不仅仅只是电影中葬礼的场面,还包括酒吧里服务员敲响的钟,以及重复着“最后一次机会”的叫喊,还有就是雾气朦胧中开来的闪着“Lethe”字眼的有轨电车(在希腊神话里,Lethe是通往彼岸世界的河流);另一方面,电影里的角色总是如此苍白晦暗和哀伤,有如行尸走肉一般。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里所有的扮演者全是业余演员,他们是Roy Andersson从饭店、咖啡馆以及车站里“搜集”过来的。
这样的演员或许观众更容易人理解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往往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开始的引文源自于歌德的《罗马挽歌》,对于活着的人发出的死亡感叹在电影里的意义不言自明了。
当电影终场时,或许会有观众能够带走一些与他人沟通和彼此理解的强烈感受。
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这个时代教会人们太多的自私和贪婪了,就像电影开场时的那个胖女人,她哀叹着自己的不幸,不停地抱怨着自己的男人不爱自己,尖叫着让他滚开。
或许依旧活着的人更应该学会彼此托付,而沟通和理解会是人生活之幸。
至于梦想,活着的人总是需要的……
好像有介绍说导演四十年拍了四部戏,看imdb,也不至于,长片短片加起来一共九部。
上部电影拍了5年,这部据说是4年,慢工出细活还是很符合瑞典人的风格。
提起瑞典的电影似乎就是淡出鸟来,冷静的让人受不了,就算是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脱不了清冷的氛围,虽然喜欢那里面的自然细腻。
这部片的开头一个老头颤颤巍巍的推着小车向前走,车上拴着一根绳子,镜头拉到后面是一只被绑着仰面朝天的兔子,应该是兔子吧,但愿我没看错,兔子挣扎几下,还是被拖着往前,直到出了画面。
这个场景似乎具有一种残忍的幽默感,一种复杂难言的强烈感受。
我想导演是想把这个感觉维持始终的,然而越往后似乎幽默的成分越减弱了,绝望几乎是不可抑制的弥散开来。
没办法那就是生活的本质,电影里许多人在做梦,于是故事在梦与现实中游移,然而梦是常见的,可预期的,这大概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重点不是故事性的,而是感受性的,你当然希望有超越性的东西存在,但是你仍然熟悉其中的暗示,脉络,或者你竟会豁然开朗。
可是,现在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日子就是这样的,再荒谬几分就可能不耐烦看了。
死水一般,隐隐作痛,即将或是已然散发着腐臭的味道。
不是很喜欢那句一再出现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因为已经过了泪水涟涟中看斯佳丽对自己说这句话从而也希望倍增的年纪很久了。
无论如何,太明显的教化或者太虚幻的激励都造作无趣。
那个有着象是酗酒过度的沙哑嗓音的到处叫着没人理解她的疯女人,的确应该骑上一辆摩托车,逃离生活。
那些沉静的,冷漠的,压抑的,疯狂的⋯⋯还是我们亚洲好啊,人们热火朝天的为生计奔忙,精神抖擞的防着明枪暗剑,我们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那么多内心的痛苦挣扎,天人交战。
其实很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移民认为敏感是人性的缺点而非相反。
幸与不幸,也真的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注意到屋中的奇特光线,没有强光,没有暗角,男人趴在床上。
不禁想起Jeff Wall。
不过加拿大人的作品远没有这位Roy Andersson干净是真的干净哦布光,场景,人物,真实中间透着怪异。
当一个男人(后来送花被夹在门里的那位)隐出在怨念胖大妈身后的树旁,不禁一乐,这构图,这颜色,这人物,很是现在摄影流行的调调么。
接下来的场景,简直就是流动的彩色胶片,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细节,导演一丝不苟的处理着每点每滴,所有人物的表演,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都是中心,没有夸张的动作表情,没有强烈的光线和色彩,甚至于道具---比如宠物---都是一丝不苟(就是那只狼狗叫的太过了),从老师哭泣的那个场景,开始注意窗外的布置,不禁感叹Roy Andersson去转行做摄影肯定也很火。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比看某些照片更调动人的情绪,像精神病医生抱怨和被胖老婆压在身下的大号手那几个场景,简直就是张嘴说话的照片么---表情始终如一。
ps:看到imdb有人写Roy Andersson用了3年时间拍这部影片,决不是虚言啊
知足吧,活着的人,在你那温暖舒适的床上——歌德借着这句诗,我仔细地做着电影的场景笔记,较《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Roy Andersson沿袭了一贯的拍摄手法,冷峻,固定机位的冷色调小景别长镜头,一景一镜,只是和《二楼传来的歌声》里完全固定的机位相比,这里有几个镜头是用移动的摄影机来完成的。
电影由一个个短片构成,大多可以独立成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荒诞的人生百态,离奇的人忧家扰,光怪陆离,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夸张,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烦闷,枯燥,虚假。
各个故事点到为止,中间多有戏剧性的黑色幽默小插曲,颇有亦喜亦忧的快叹。
来看故事中的四个梦境。
第一个是第一幕睡眠中人讲述飞机轰鸣,炸弹轰炸。
第二个是聚会上打碎杯盘瓷器,被判死刑,并罚电椅三次,原告一直在一旁陈述着瓷器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是一个叫Anna的女子爱上吉他手米可,并终成眷属,在移动的房间里弹着吉他接受着窗外众人齐声的祝福。
个人以为,这一段及其精彩,运动的房子慢慢揭开面纱,静动结合让人遐想无限。
最后一梦是酒吧里男人叙述自己在空中飞翔,向着地面的父母打招呼。
纵观这四个梦,前两个都是比较骇人的,后两个比较温馨,而电影结尾又与首段一梦成呼应,并排的轰炸机出现在城市上空,画面嘎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和迷思。
人们讲述梦境,乐此不疲,不管有没有人在听,前两个梦都可谓自言自语,后两个则是在酒吧里,对着不相识的人陈述,看不到听者有任何反应。
提到了酒吧,不得不多说一句,画面重复出现,酒保摇铃,说这是最后一波了,明天是新的一天。
不妨认为导演的主题就借酒保之口说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分析一下并非如此简单,重复势必是强调,从电影里也没看出第二天“全新”在哪里,一切如常地进行,酒吧还是聚满面无表情的人,人们依然在说着互不相干的话,然后在最后一波铃响的时候涌到吧台,意犹未尽地喝最后一杯。
借酒吧这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亲近让人忘却的地点反复上演同样的场景不如说它在告诉“明天还是一样”,烦恼继续,生活不会有丝毫改观。
而明天是全新的,大可理解为,明天幸福就会来敲门,而对幸福的理解,不是一定要比今天好,而是不比今天糟。
个人认为这才是电影主题所在。
你还活着,日日相似地活着,导演在《二楼传来的歌声》里一语中的,“每天这样重复着多好”!
联系梦,电椅死刑的噩梦没有成真自然好,鸳鸯成双的梦破碎不免让人感伤,飞机炸弹的梦最后似乎成型,会不会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观众看不到。
好梦破碎,噩梦成真是不幸,但更悲剧的却是美梦成真,变成现实的梦更让人无所适从。
这些芸芸众生,见天抱怨,没有遭到轰炸,已是幸福。
既然最好的情况没有出现,那么就祈祷着不要出现最坏的情况。
知足吧,活着的人,幸好没美梦成真。
顺便一提,导演构图颇为讲究,因视网膜所限,往往一眼看不尽全屏,但如果分点精力注意周围拐角隐藏的内容,则会大呼过瘾。
比如,老头厌恶楼上发出的吱呀声,用扫帚敲天花板,却被对面窗户上的人尽收眼底,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蕴。
还有那个餐厅里的小偷,鬼鬼祟祟而光明正大,裁缝店里终不忘到手的皮夹,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
送花的人被拒之门外,邻人放狗汪汪大叫。
可以说所有边角画面无一不具有巨大的张力。
原文: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23.html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没钱,就没有牛排。
精神科医生:大多数人都很吝啬,自私自利。
爱爱时抱怨自己的退休金因为投资基金缩水了。
跟理发师有仇的商人。
主啊,宽恕那些混淆视听的报纸和电视台,它们把人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上转移开。
像火车一样移动的婚房房屋。
好多人不死不活地存在着。
最后出现了小孩,才有了一丝生气。
这片子名就叫《你还活着》那一堆长镜头让我心情差透了,就边开着校内边看完北欧人太闷了,那种生活太过富足的荒诞也太欠扁了好在有女孩的那场梦想中的婚礼白婚纱,老公弹着电贝司,房子缓缓移动着城里的人们欢呼着祝新人们好,房子又渐渐驶向远方还有女人躺在浴缸里哼的那首天籁,真好听我一直把进度条拉回到那一段
看不下去。。
片太冷了,每个人都白的像个死人~
罗伊安德森就像一个做小碗菜的顶级师傅。在每一幅ppt中你都能品尝到他花6,7年的时间精心布置的剧本台词、演员站位、构图布置、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别是对生活小细节的把控更是能让你反复咀嚼。他的风格在一众艺术片中是比较不会容易犯困的了,最后一段的火车婚礼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把特效用在了刀刃上。是一位慢工出细活的真大师。
没剧情;没主角;通篇长镜头。通过对各种人的生活小段描写,引导人们思考,平日里到底要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结尾暗示,与炸弹下的废墟相比,无论怎么样,活着就好。
看的第一部罗伊安德森,北欧式的冷幽默,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舞台化表演(好像只有几处动了),不断变换角度的酒吧场景。开始很新鲜后来稍微乏味,还好最后移动的房屋与满天飞机让人遐想,知足者常乐。北影节资料馆。
经过群友提醒,才知道原来最后镜头里出现的十九驾飞机,正是当年飞往广岛的数量,对罗伊安德森老师的极简的乃至无言的抨击更服了一步,除了导演标准化的部分,此片中最动人的点莫过于那个幻想着自己与哥特杀马特男孩的移动的婚礼,而从业27年的精神科医生点出的现代人为何痛苦的根源:太关注于自己、自私自利;爱狗人士慎看,可能会怒打一星;比起注重剧情像是“小说”类的电影,安德森则是“散文”类的,他似乎在生活中也是随时随地拿着小本子记录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新想法新的批评的点,等素材累积足够了,新的电影便足以问世了,他的作品连看此番感觉更为明显,也正是因此连看几乎有点容易“串台”
充斥绝望、疏离、鸡同鸭讲,室内装饰布景色调极美,但又反衬人的孤独。
这种虚假比真实还走得远了一步
这分数怎么打的?
里面一切都好苍白,跟《二楼传来的歌声》《关于无尽》一样……幽默也好冷。无意间看了三部这个导演的电影,非常有个人特色,有点无聊,还好每一部时间都不算长,偶尔的幽默是闪光,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趣。
生活无聊,电影很无聊
你还活着!?其实你已经死了?!我们的人生看似正常,其实无比荒谬,人们不愿正视而已。
冷色调,小长镜,重复的对话,面无表情的人生。荒诞,但又有最可爱的情节。天知道移动屋子里的结婚的男女,那一段是有多可爱啊。
人们多希望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能有些变化啊,但只能体味着乏味中的那一点点温馨和默契,三部曲看完感觉罗伊安德森确实受塔蒂影响不小,于洛先生是一个主流世界之外的特殊视角,他与环境的反差形成讽刺,而安德森的角色却是呆滞迟缓的,他们就是生活本身,即使在对镜说话也无法从困窘的环境中抽离片刻。
雷雨天的乐队演奏,移动的房屋,满满都是不一样的电影符号和情绪,安静洁白而又律动。数了下结尾共19架飞机…你还活着,便是晴天。
关于小人物。。我没认真看。。
一看就觉得像寒枝雀静,查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个导演,北欧人真的是哦,福利太好了所以每天没事瞎想八想,整天嚷嚷不开心,小品似的片段合集,芸芸众生相。
诙谐怪诞 原来我这样性格古怪的人应当属于瑞典
为了最后那几分钟衍生出这么长一部片子 就像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堂吉诃德要写那么长 十日谈要凑足一百个故事
无奈的 不满的 梦中才能得到的 tomorrow is anoth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