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线索讲的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养蜂人家庭的日常琐事。
反映的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而是人绵细的情感发生,和现代化给贫乏落后的地方带来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这些都不作为问题或重要情形提出。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在地方上的表现,在人身上发生的作用。
可以获得一些遥远的联想:欧美一些援助非洲的组织,想改造地方村城市系统,但是不了解当地情形,反而破坏了当地的群居生态和结构——他们的生存差别太大了。
在影片中,主要重于这一个家庭面对的生存现状。
比较鲜明的刻画可以看到这些:一个穷乡僻壤的自然乡岭里,一个脾气不好的父亲如何表达父爱 (表达信任、实现女孩童年愿望买骆驼做礼物等),而这样一个土蛮汉,在电视节目的表现中,却又张口结舌,语言笨拙。
长女如何富有灵气地接茬,和新来的问题男孩在电视台节目秀中做了一番“绝技”表演。
可惜,种地的那户人家处事更不带棱角,也符合电视台和群众标准:调侃并带动现场氛围。
奶奶不唱歌不配合,没关系;她信任家里人,家里人给了反应,她也跟着唱起来,无伤大雅,况且唱得挺好。
种地的当家主没有结婚,和女主持三言两语的对话,也活跃了节目的氛围,不至于尴尬冷场,完全可以作为代表在传统居民的传统特色传承选拔中胜出。
在恰到好处的可控范围内活跃气氛。
再有情节起伏,也导演得一点都不夸张。
然后是姐妹之间的互动,镇上的女同学和她们家这种“土著”背景的生活差别。
除此之外,还有长女在和妹妹发生矛盾时的表现:生气时机器轧到了妹妹的手,蜂蜜桶忘记换了,这让她表现出害怕挨骂时克制的愠怒与焦急,面临节目组访客时又急于清理现场。
还有柯柯,另一个不懂表达的阿姨。
在对待新来的问题少年时,这个长女,反而表现出了细腻敏感的人情关照和处事态度。
爸爸还要给他在意见表上打低分呢,毕竟家里活有很多要忙,他并没什么用处,但是她觉得可以给他记优秀。
父母在自己的农场和破房子里都比较裸露,也还延续着欧洲亲脸颊的传统。
有时要露天睡,破房子和工作间可是没有门的,只有隔壁猎人扰人清梦的枪声,一定要破口大骂。
一个可以说与现代化完全脱节的家庭,在外人看来就完全是不能达到和谐、与共通性理解的程度。
这就是人性间的隔阂。
村里已经没留下多少户了,电视节目的介入在描述一个奇迹;对他们而言,则是赢得奖金,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机会。
这部电影地方性很强,仿佛并没有讲什么重要的事。
但是表现得很细腻、真实,切入点由内而外。
导演的个人风格描述为“纪实”的风格,即便这部电影描述的现实背景比中国看上去不知道要好多少,但并不是所有慢节奏的电影都是文艺片。
人物表现得也很精神独立,而不是绵软无力的牵绊。
背景下由导演的亲姐姐参演,难怪长得很像。
一、感觉的影像感觉的影像:不是理解的影像,用之叙事(好莱坞);不是思想的影像,用于探讨(戈老师);更不是静观的影像,用来体验 (空间-影像)。
感觉的影像,只用来感觉。
感觉的影像,一如克莱尔•德尼的电影:用色彩的魅丽,调动视觉;用铺陈情绪的音乐,调动听觉;用手持镜头的微移,调动触觉;用演员的表演,调动心觉(如果心也可称作一感官的话)。
神秘如初,静默的时刻唯需感觉。
部分的曼多萨、娄公子等等。
二、感知的影像感知的影像,空间-影像之别称,目的是破除镜头的时间性,生成-非人。
贝拉•塔尔:作为空间-影像的先驱,首先发现了镜头的物性。
通过构筑一个唯物主义的物体系,个人湮灭于群体(酒馆和舞会),情感同一于自然情状(雨和风,声响);心理时间的剔除,唯有物理时间留存。
一个观众无法进入、自我密实的世界。
阿彼察邦: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视角,从来世向现世的观望,影像剔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河濑直美:模拟夭折孩子的视角(《殡之森》),由死观生,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模拟一种动物视角(家养),得以从任何人为视角的时间性中解脱出来,进入纯粹的空间性,不再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分,唯有观察留存。
故他的电影不用言语,但满是灵性。
菲利普·格罗因:与弗兰马汀诺相同的是,格罗因也模拟了动物视角,但却是某种野生动物,如《警官之妻》中的fox。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史杰鹏:以《利维坦》和《铁道》这两部作品为代表,这一新型的纪录片镜头模拟的是生物特性:也许海洋生物,一条鱼。
鱼之游动,便是静与动的辩证平衡。
……三、感应的影像是否存在这种影像?
当我们用这词来称呼《奇迹》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影像介质的时候。
与这部电影中小女孩的形象相比,当今影坛最一流的那些男性导演们在塑造人物上的相形见绌:《利维坦》与《两天一夜》中的两个女人完全被动机所裹挟,可说是基于一种男性视角对女性心理的想像。
而《奇迹》中的杰索米娜,虽则仍有动机支使,但我们却无法将其明确表示出来,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参加比赛?
逃离,抗争,还是显示自我的存在感,这些都不曾明说,只能借由观众自己去感应里面神秘的魔团,一如最后消失的一家人。
对于此种神秘性,观众必须安置好头上的触角,好比进入一个外星世界,不再有理解、感觉或感知,只能去感应。
另:三种影像都可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找到雏形。
我也是我一直认同的观点——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是凭了安东尼奥尼一人之力,而不是新浪潮那帮小子们。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带着四个女儿,在靠近海边的独立小农庄里,依靠养蜂过着自给自足的独立生活,远离城市和社会人群。
然而有一天,一个德国少年犯在重新融入社会 计划下进入到她们的生活里,同时,一个名叫《神奇村庄》的真人秀节目也在这里选景拍摄,片中有美丽性感的主持人……这一切新鲜事物,打乱了她们艰苦却简单平静的生活,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大女儿吉索米拉,对外面的缤纷世界充满渴望。
这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庄,村民据说是伊特鲁里亚人后裔,他们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朴素,辛劳,滞后,思想简单,不善表达。
养蜂人和妻子养着4个孩子,全家以传统工艺的蜂蜜作坊维持生计,顽固暴躁的父亲,活泼温柔的母亲,听话但怀着小心思的女儿们,在辛劳杂杂碎碎里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圈。
父亲对什么都很固执,坚持自己的老传统,对一切外来的新事物都非常抵抗,而妻子和女儿们却跃跃欲试。
现代工艺蜂蜜成品愈来愈普及,卫生监管审查制度越来越严,坚持着传统的或者干脆说是落后工艺的盖索米娜一家陷入财政困境,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变得举步维艰。
为了有钱拿和得到免费劳动力,他们接受了德国少年犯进入家庭做“社会家庭体验”,又要卖掉家畜,父亲变得越来越暴躁,怀疑一切,但大女儿却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向往,并且生出一个主意——电视台摄制组来到小村里录节目,拿到大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电视台的现代人突然造访这样一个边缘文明群体让小姑娘们受宠若惊,大人们不知所措。
他们让村民穿着滑稽的原始服装,钻进山洞里,讲俏皮的话,父亲紧张哆嗦的发言被打断,女儿盖索米娜和德国小男孩精心准备的节目也被忽视掉。
电视台来这里为的是“原始,传统,伊特鲁里亚后裔”的噱头满足现代人的猎奇心,对村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并不怎么关心。
蜜蜂从大女儿在盖所米娜口中缓缓爬出的奇观感动的也只是父亲以及和养蜂女工。
盖所米娜在山洞里找到跑走的德国男孩,两个人在山洞里模仿各种动物,清早归来,一家人拥抱着睡在户外的旧床垫上,一直跪在泥地里的骆驼突然站了起来,远处海风吹来,吹进破旧的屋子里,墙壁斑驳,空空荡荡,没有生活的痕迹。
想起电影开头,手电筒照着陈旧的墙壁——原来这是一座空房子???
这一家人真的存在吗?
然后再细细品味——生活在沙漠里的骆驼是怎么来到海边的?
蜜蜂如何藏在少女的嘴里?
这段平淡的故事突然变得有些浪漫和魔幻起来。
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成彻底的虚构,但它似乎更接近一段回忆,一段发生过的生活片段,一段曾经存在如今已经消逝的生活。
电影没有故意设置悬念,甚至连情节冲突都轻轻抹过,用的是克制的温柔的浪漫的流动的电影语言,以画作呈现的话应该是米勒的的田园画。
电影前半部分把养蜂人一家的生活描绘得具象细碎,这和导演Alice的背景应该很有关系——出生在乡村,父亲便是养蜂人。
当她走出村庄,回头以电影呈现是她所熟悉的生活时,会看到村民被晒得发红的皮肤,幽暗的墙壁,看到他们沉默的眼神,听到他们的呼吸和风穿过树叶的哗哗声,这是她对乡村和农人柔情,和克制的同情。
同时我们也总能从她的电影里看出类似的社会思考——强势的现代文明能理解传统的古老的文明群体吗?
依赖自然和土地的人们该怎么面对现代化生活环境?
结构性暴力该如何消弥?
信仰如何带给人们安慰和救赎?
Alice 似乎并不想直观地表达这些疑惑和思考,更谈不会试图给一个答案,就像她电影里的故事那样,没有一个总结式样的结局。
《神迹》和她后来的电影《幸福的拉扎罗》很接近,但后者无论是情节安排和摄影配乐上都更加成熟,完成度更高,神秘主义的运用更加诗意。
《神迹》在情节上就稍嫌松散,稍不注意就流于枯燥平淡,好在电影电影不长,又在结尾处给了一个漂亮的长镜头,挽回了一点观影体验值。
令人欣喜的是导演虽然作品不多,但个人风格突出,并且作品一部比一部好,到《幸福的拉扎罗》已经交出了令专业影人和观众都认可和褒扬的作品了,优秀的女性导演队伍又添一员。
另外我也好喜欢她的姐姐Alba,姐妹俩都很优秀!
天然一度认为钻牛角尖和自卑的父亲是一个一无是处,极端的父权的存在,然而他咄咄逼人的爱只是因为太天然。
正如社工女士对他的评价:你不懂教育,钻牛角尖,你会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他确实像个未开化的雄性动物,用尽一切维护着自己的领地:确保晚辈听从他的命令,带领家庭成员劳作,以结果为导向,把情感置于规则之后,就连倾尽家产送给女儿的骆驼也生硬得像是宣告统治权,为了告诉女儿:这是你要的礼物, 你还是那个奇思妙想想要骆驼的小女孩,只有我是那个能满足你的愿望的人。
直到参加比赛节目,我才被这笨拙的父爱说服。
父亲发言时,目光一直跟随者米拉,(这个镜头特别有意思,从monitor里你能看到父亲的眼睛直视着镜头,也就是米拉所站的地方),在歌颂农民手作之美的节目里,他望着大女儿说:“养蜜蜂时,有时候感觉像是世界末日”,让主持人尴尬的只想切镜头。
爸爸太“天然”了,一个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不使用除草剂除草,让蜂蜜去找花的养蜂人,又怎么会懂得说出主持人想听的那套话?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爸爸一直一个人睡在户外,这一点导演没有任何解释,这也是alice魔幻的的电影语言的魅力所在,仿佛这种行为之于爸爸这位“天然”的最后一届守门人,是必然的设定,(爸爸第一次出镜时身下垫着兽皮只穿内裤的造型也非常天然。。。
)另一个“天然”的意象来自贝鲁奇饰演的主持人。
比赛结束后,与米拉同船的贝鲁奇递给米拉一个变了形的黑色一字夹,而初见米拉时给她的是有闪钻的发卡,脱掉“海水泡沫一样”的白色假发(小妹妹的比喻太自然了),仙女瞬间掉落到凡间,就像那个镶钻发夹变成师奶用一字夹本,人们总是过于擅长给人或事物赋予过多的价值和角色,而人就是人,不是仙女,没有了节目灯光,她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明显了,甚至能看到乳沟也失去了丰满的弧度。
米拉看着变身后干瘪的仙女,依然如初见一样,脸上挂着干净的笑。
奇迹是什么?
奇迹就是少女打开手掌,她眼里的世界又变了样,世界眼里的她也变了样,这种变化中的,不稳定的,蜂蜜一样自然流动的生命力,就是奇迹吧,因为珍贵,所以足够被称为奇迹,正如导演alice在访谈里谈到博物馆:真正需要被保护的是那些遗迹中留存的生命力。
一片避世的土地上住着一家养蜂人:脾气暴躁却承担重任的父亲,逆来顺受的温柔美丽的母亲,隐忍沉默极力在分担家庭重任的大女儿,有点小心机有点任性的二女儿,两个只会乱跑的小女儿,一个每天顶撞老板一家的暴躁帮手。
父亲的重男轻女和暴躁脾气使一个犯罪改造的小男孩顺理成章的也加入了这个家庭,与此同时一个叫“土地奇迹”的选秀节目也来到这个村庄。
女儿想参赛来改变家庭生活,父亲不同意。
但最终女儿还是报了名,一家人走到了镜头前…
我是在看过了《幸福的拉扎罗》之后对这位女导演有了极大的兴趣,特意翻来这个更早一点的片子看。
她很擅长讲述一种并不需要特效的“神迹”,而这种特别的感觉来自于一些人本身拥有,却正在失去,又有人极力在守护一些品质:比如单纯,比如原始,比如天然。
当有人保持了这些而不被世界的发展和环境影响时,神迹自现,当然这也就是片子里所说的“奇迹”。
即使这家人没有得到这个节目的奖项,但他们本身就是这片土地的奇迹,因为他们和自己的蜂蜜一样,原始,纯天然,无添加,自然地吸引花香。
守护:守护着事业,家庭的快乐,和收获我在影片中看到很多妙处:每天都会一个人在外面醒来的父亲,最终醒来的时候一家人都在一起,那代表着他曾经独自守护的不切实际终于成为了一家人拥抱着守护的生活;父亲为女儿换来的骆驼曾经差点导致这个家分崩离析,但最终所有人还是可以看到那头骆驼静静地在家旁边,家也还在;男孩跑掉,似乎一切都不符合逻辑,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但女孩却可以…所以我理解的奇迹是一种坚持的延续,父亲认可了女孩对家族的意义,女孩理解了父亲暴躁背后的深情和坚持。
一家人以这样的执着为纽带,传承着,持续着,去自然的吸引这世界的花香。
我想这并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好电影,因为它的画面不够丰富,它的故事也不够惊心动魄,镜头会晃,画质也调整的粗糙,枯燥的家庭纪实是它的主旋律,女孩子的沉默和父亲无休止的脏话充斥。
但依然有很多人被粗糙下的细腻震撼,被这些奇迹感动,被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这也是奇迹的一部分吧,情感可以穿透一切到达内心。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带着四个女儿,在靠近海边的独立小农庄里,依靠养蜂过着自给自足的独立生活,远离城市和社会人群。
然而有一天,一个德国少年犯在重新融入社会 计划下进入到她们的生活里,同时,一个名叫《神奇村庄》的真人秀节目也在这里选景拍摄,片中有美丽性感的主持人……这一切新鲜事物,打乱了她们艰苦却简单平静的生活,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大女儿吉索米拉,对外面的缤纷世界充满渴望。
据说电影在戛纳放映时,媒体评分与反馈并不理想,东西方媒体的口碑反差尤其明显。
所以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多少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意外。
不少媒体甚至冠之以“爆冷”,当时国内的新闻报道,也不知道抄的谁,差不多都一个论调:“考虑本届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同为女性,且人较为强势。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对另一位女导演的某种鼓励。
”这种言论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简·坎皮恩确实对其进行了力挺:“我就像走进银幕,和角色一起生活了一次。
”另一方面则有主流媒体对其持保留看法,美国《综艺》可为代表:“《奇迹》颇具卖相,但是让人感觉有些虚浮,好像一幅主题不够鲜明、框架有待商榷的印象主义素描。
”那么以风格论,影片到底属于哪种主义呢?
严格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它很难被归类。
就其整体传达的生活气息而言,当然有着传统现实主义的烙印,但海伦·卢瓦特的手持摄影,又使得影片带有类似达内兄弟的新现实主义质感,后半段不少超现实和神秘元素的加入,则还能让人联想到阿彼察邦,而诸多只讲当下不求因果的情节片断(COCO和她们一家不作交待的关系,父亲的那位好友来无影去无踪,Martin最终去了哪里等),又似乎和侯孝贤独立纵横的东方意境遥相呼应。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杂糅包容,《奇迹》为人诟病之处,也多半集中于含糊暖昧的表达及隔靴搔痒式的力度。
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称电影带有半自传性质,因为其本人确实和影片女主角一样,是德意混血且成长于意大利乡村,而片中养蜂采蜜的剧情设定,也来自于其早年生活。
但《奇迹》显然又不只停留于少女隐秘心灵的抒写,它的关键词并没有落脚或说局限在“成长”上,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当我说这不是一个自传电影,我也没有撒谎……我真的不知道在戏中我的具体角色该是哪个”。
影片的另一个陷阱,则是女导演拍女性题材,所谓女性主义的框框和认知。
分析片中几位主要演员出场对应的社会角色(吃苦耐劳的姐妹,温柔和顺的母亲,据理力争的女帮手,粗鲁暴躁的父亲,患有自闭症的少年犯,痞气十足的父亲好友),好像也真有奔此而去的苗头,但从最终几位男性的“逆袭”表现看,可见导演也根本无意于此。
相反,它甚至高明地摒弃了诸如此类的苦大仇深,片头独属于父亲的屋外床垫上,片尾却其乐融融地睡着一家人,这个如真似幻的场景,显然代表着亲情的凝聚和记忆的珍藏。
非要以性别论成败,荣耀无疑还是属于父亲。
所以,奇迹到底指的什么?
它貌似是那个选秀节目《土地奇迹》的衍生物,但实际上,一家人的参赛并没有见证奇迹(获得大奖并改变命运),即便有少女嘴里爬出蜜蜂的惊艳。
而真正可视作奇迹的是她们参加节目之后,父亲倾尽卖蜂蜜所得,买回来一匹不合时宜的骆驼,这个直把母亲气得嚷着要离婚的行为,却原来是缘自女儿幼时最大的愿望,不善表达的父亲以其固执深沉的爱抵外安内,苦苦坚守着家园和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看似节节寸败,但情怀无价,又岂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所能计量?
影片最后那个从床垫到骆驼的横移镜头,对应从屋里向外转为屋外向里的视角切换,则有如月光宝盒的开启,一切流金岁月里的朴素情愫(包括贫穷、辛劳、斥责和失败,姐妹之间的心照不宣,少男少女的纯洁无暇),瞬间幻化成人生如初的美好。
而《奇迹》之妙也即在此,除了标题这个引自《荷塘月色》的金句,片中父亲对自家蜂蜜的那句总结也可拿来套用:“它原始,纯天然,不添加任何杂质,自然将蜜蜂引向花丛。
”
有爱就有奇迹,只要有爱只要能奉献,生活中从来都不会缺少奇迹,故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让人绝望的情况,但总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迎刃而解,说明善良能够带来好运,整部片子总体感觉很好,年轻时候的大哥身手利落漂亮,剧情虽缺乏跌宕但也能扣人心弦。
个人觉得这部片是很有意思的一电影,纯粹的喜剧,让人心情愉悦。
去年夏天,看了前四十分钟;今年夏天,补全了后七十分钟。
关于伤害:壹,妹妹被蜂蜜机器割伤手指,医生在缝伤口,妹妹在小声的发出疼痛的抽泣。
那时候的姐姐我不理解,要求妹妹关掉音乐,(是不是故意)让妹妹受伤,训斥受伤后的妹妹冷静下来。
贰,柯柯让小男孩和姐姐相互抚摸和亲吻,她们都拒绝,柯柯便抓住小男孩的脸,要亲吻上去。
小男孩反抗般转身跑进山谷,姐姐追上去却没找到。
那时候的柯柯,我也不理解。
关于爱:叁,姐姐和蜜蜂的表演。
蜜蜂从她嘴里出来,爬过她脸上,咻,啾,密密的停止,再前进。
她是理解蜜蜂的,因此她能和蜜蜂进行这样只属于她的游戏。
参赛的表演时,小男孩用他的口哨伴奏,虽然他从不开口,相处里一定也接纳了。
就像姐姐给小男孩的评分,全是优秀,这儿不够好,那儿也不好,但就是优秀。
也不用说这是爱,我更愿意说十几岁的年纪里遇见了如蜜蜂般让心嗡嗡嗡的人。
肆,无可避免的要提到骆驼。
父亲说,你小时候最想要骆驼;女儿说,是啊,那只是小时候的愿望。
其实爱是爱,理解是理解。
在家人身上也同样适用,我们眼里觉得父亲买来的骆驼是多么温柔,可是作为女儿作为妻子是什么心情呢。
无奈的叹息一声,又拥抱在一起。
能怎么办呢,爱你所以原谅也体谅你。
电影更多的意义已经不必再追寻,导演所拍少女成长片也好,半自传也好。
电影自身很像现实生活,不完美,不是纯真的善良,也存在着外面世界的牵扯。
不是也许,是确定,这里最纯朴的是父亲,因为只有他彻底拒绝外界。
所以啊,与蜜蜂为伴的姐姐和父亲。
她们也是蜜蜂,很甜,却会蜇人,会带来伤害。
可是最终仍的甜的。
它原始,纯天然,不添加任何杂质,自然将蜜蜂引向花丛。
一家人最后没有选秀成功,破产无家可归。近似片段似的影片,节奏拖沓,欣赏不了。
我没有看懂的部分都是超现实么?露天的床和结尾的破房子,求解释TT
84/100纯真而自然。
奈何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样一个静谧之地,看似安详的一家人,当现代文化的冲击必然来临的时候,再多强求也势必奔崩离析,即使抱得再紧。但好在爱都一直在。题材不新鲜,手法不突出,电影语言简单单调,但你能闻到蜂蜜的那股甜味。
女性导演、关于女性的电影,戛纳Grand Prix没有放水。很多似解非解的元素导演驾驭起来毫不吃力,可见内心之强大。少女口中缓缓爬出蜜蜂的那刻惊艳到了...
喜欢玛瑞纳拉。盖索米娜我懂,但少了些触动。
找找喜欢monica的感觉。闷得像文艺片,活泼的又像商业片,观感很微妙
一面是深沉专制的父爱,厚重地压迫在稚嫩的肩膀上不堪负荷;另一面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遭到霓虹彩灯的围剿,即使尴尬地取悦资本力量也仍然难以为继。影片的真实展现远比海报来得隐晦含混,有气质可底气有些不足。这部作品也是罗尔瓦赫尔两姐妹的首次大银幕合作。
嗯意大利河濑直美…小姑娘脸部轮廓真是像圣母像一样啊。
罗尔瓦赫尔好喜欢拍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文明和野蛮的冲突以及人如何选择归处。养蜂人宛如一种放逐,不管是自我的还是被动的,导演选择铺陈大量的蜂蜜,是甜腻和沾黏的现实,它使人动弹不得。
我总觉得电影铺垫了这么多是为了宣传最后的片尾曲,片尾曲挺好听的呀~
#阿莉切罗尔瓦赫尔意大利养蜂人“乡村之光”经典的父亲形象,青春期的女儿一家n口,天然,质朴。
俄语配音看着太难受了
小女孩口中吐出的蜜蜂,还有那匹骆驼,一些日常生活的白描很细腻。有些电影很挑心境,也许是我太浮躁。改论文,改着改着心就走偏了,我也期望有些奇迹能够发生,但最终正如没有获奖的一家人,一早醒来,最后栖居的小屋都不属于你了。小女孩口中吐出的蜜蜂,没有打动评委,却湿润了每一个人的眼眶。
7.0
又哭了好几次,如此自然、细腻的少女心事,少女的每个表情和神态、每次欲言又止的时刻都在百转千回地诉说情绪,口吐蜜蜂彷如自然神迹,洞穴的影子追逐如柏拉图式的亦真亦幻,骆驼起身一刻,疼痛如漫漶绿草地洞穿空房间的风声,此时镜头所表达的已然超越少女心事的层面,上升到了更深更高的的层次和境界,旷野的寂寥恒常如新,将破碎的时空折叠了又打开。
啥情况,这就评审团大奖了?
说实话,看不明白。最后怎么房子空了
奇迹就是少女口中爬出的蜜蜂,一种不可能的甜蜜的使者。夏日的海风吹拂着沧桑的小屋,这家人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过。正如电视节目要拍摄的古老的伊特鲁利亚人后裔的那亘古不变的生活,必须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每天男主人公醒来,都躺在野外而不是所谓的家,因为这样的温馨之所也是虚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