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构图,超级漂亮啊,还有色彩,尤其是火车尽头的一个镜头,让我惊艳。
一开始,喜欢女主的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不得不说这是依赖性的爱情,自从他们相爱,就一直在疾走(逃亡,躲避),在天堂的边缘,但,人生不能一直疾走啊。
女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感到同情,也为她感到愤慨,气愤于高官与毒贩的肮脏交易,气愤于女主人公的书信、呐喊都被隐藏,但她误杀了四个无辜的路人,我无法接受最后她和男主一起过生活。
一定程度上,这个结局我也可以定义为最终他们还是被逮捕了,毕竟最后一个镜头给的太虚幻了,可能对应了影片的名字,疾走天堂,人生不能一直疾走,所以他们最后去了天堂。
真的喜欢电影的色彩,构图,拍摄。
这部电影有常见的犯罪剧情,但是也是罗曼蒂克的美的不真实的,留一颗星没给,缘于我没有在身边找到如此梦幻的爱情。
有犯罪电影司空见惯的审问、逃脱、谎言、贪腐、贩毒,抛去了爱情部分,本剧就是一部悲剧,女主作案失败了,还赔上了四条无辜的生命,特别是听到其中有两个女孩儿,女主直接崩溃。
这里面凯特·布兰切特的演技令人记忆深刻,特别崩溃时的哭戏。
但这部电影最美好的部分是爱情,两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没了你我就不完整。
男主理解女主的经历,是理解是同理心,不是同情,他愿意为她付出。
女主因为有了男主的支持有依靠,才能从过去家庭及学生的逝去阴霾中走出来,两人最后都剃了发,这是在女主从教堂自我忏悔以后发生的,我觉得他们是希望重新开始,特别是在去家乡教堂的路上,电影的色彩画面都变得明亮起来,但是女主不会忘记自己害了四条生命,她并不为此声辩。
电影里的男主对所有发生的事情过于平静,连逃脱的手段都无缝衔接,他抛开家庭同女主踏上回乡的道路,心态很平和,电影制造的那种氛围仿佛男主神一般的存在,到教堂看到别人结婚,主角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仿佛是一个人。
可以说,这电影也是女主从头到尾的自我心灵的救赎和释放。
电影结尾两人树下的画面,让人觉得电影只能是电影,当身体和灵魂都变得自由了,最后他们驾驶直升飞机飞向天堂,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1996—2006,Kieslowski逝世10年了。
他所编剧的《Heaven》在5年后由《罗拉快跑》的导演Tom Tykwer拍摄完成,而我又在今天才看到。
这是一场迟来的爱恋……电影开场不久,我就知道自己将被俘获。
迷幻突兀的模拟飞行场景,男孩清脆利落的语句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和低沉的背景音乐,意大利语的吐字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之美。
在大部分时间里,Cate Blanchett扮演的女人神情冷漠,杀意凛然,没有生之滞腻。
然而当得知自己误伤四条人命,而仇家依旧逍遥法外的时候,她终是苍白的崩溃了。
醒来时,望见他关切的面容。
目光迷离,她像初生于世般的问道:“Where am I?”……“Who are you?”男孩爱上了她,说不清从哪一刻开始。
这是Kieslowski式的温情,超越了理智与疯狂的界限,让我想起《爱情短片》里的小邮差,那沉默、坚决而又彻底的情感。
他双拳紧握着入睡,仿佛攥着她无助的手臂……醒来时湿了床单。
他对父亲说,我恋爱了。
女人叫Philippa,男孩叫Filippo,两人的生日都是5月23日。
他们从素不相识,到相知相守,际遇像是宿命,巧合如同天意。
没有冗余的铺陈,没有思想争斗,他毫不犹豫,甚至是理所当然的抛弃了自己的警察立场,帮助她逃走、杀人……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
复仇完毕的女人变得分外安详,她带他去了她生长的小镇。
在教堂里她忏悔自己的罪恶,而他只是静静的听完,然后说“I love you.”,女人望着她,眼眶濡湿,喃喃道“I know. It’s just…It’s just that I want the end to come soon.”男孩带她一起去理了光头,那清纯的侧面让我惊艳,是我曾经以为只有Sinead O’Connor才当得起的浩荡的美丽。
两人穿着最简单的白T-shirt和牛仔裤,走在古老的广场上,空旷的田野间……进退间感觉如此协调。
绯红的黄昏里,他们站在那颗孤寂的大树下,两个小小的黑影,除去衣衫,融合成一体……像是太初无言之美,原始得近乎神性。
最后的情节如此戏剧,可不真实得过了分,反而成就了另一种真实。
他们抢了警方的直升机逃跑,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蔚蓝的天际……谁又能说,那不是天堂的归宿?
结合了Tom Tykwer的张力节奏和Kieslowski的哲学叙事,影片随处流动着漫不经心又浑然天成的细节。
几乎贯穿始终的钢琴和提琴伴奏,舒缓而低沉,令人想起《蓝》,想起《两生花》,那暌违已久的感动……一切的降临和发展都是那么自然,我不能不爱这故事,爱上那些流淌在空灵乐声中的细腻影像,他对生命脉络的凝视和怜惜。
穿越时间和空间,一切永恒的悖论与无解,是他温情脉脉的哲思和悲悯……他让我的生命如此安静......
一个正义善良同时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做承担的女性教师Philippa在被抓后与那个充满年轻被她打动的警察Philippo踏入爱河,然后共同逃逸。
但Philippa却因在自己的行为导致两个孩子死亡而感到内疚,已经想结束此生对自己行为负责。
正如对话我杀了两个无辜的孩子我无法忍受这样的事但我早已拒绝接受我爱你但我早已打算结束此生最后他们乘坐直升机在警方的火力下逃逸。
故名为Heaven-疾走天堂因为爱将原本自身陷入的不愿忍受的抛弃然后离开,不同于逃离的那种抗拒,而是像是转身走人的那种。
————————————————————————————————爱就是那种无法用语言解释,也不会因其他事物干涉让你不自觉得陷入的东西...
如果我说,这不是缉毒和大漠黄沙的警匪片。
而是一部深沉的爱情片,还有一些上空视角的剧情片,会不会令你失望。
男主是继承父业的狱警,默默无闻按部就班的工作,还带着一丝少年般的纯情。
女主是放置炸弹导致四名平民丧生的“危险分子”,实则是因为丈夫早年前吸毒过量,发现了毒贩甚至危害了自己学生性命的女教师。
出场时,她冷酷疾行,他寡言善良。
这两个看似充满对立面的人物,成为了剧中唯一彼此惺惺相惜的主人公。
Fillippo还算理智和良心,她将炸弹布置好后还打了一通电话,通知不相干的女秘书离开。
可是完全没有想到,仅仅40秒的倒计时,逆转了她的整个人生。
在得知无意间真正被害死的人数后,甚至还有小孩子时,女主因为过度悲伤晕倒在地。
Phillippa握住她的手那一幕,从上方第一次仔仔细细的看到了那泪滴破碎的面孔,也许是一眼定终身,也许是看到了坠落在人间的天使的倒影。
这是片中第一个令我影响深刻的俯视角度,另一个就是频繁出现的,从城市上空飞过去的画面。
从Fillippo在监狱的床上听到男主的录音留言,一次一次的伴随着缓慢的音乐移动着镜头。
导演为了淡化男女主人公身份的冲突,在影片后半部分大量使用了柔和的色调,温情的眼神,深沉的钢琴曲,来实现电影语言无声又有力的效果。
“我们去哪儿?
”“带我去你从小长大的地方。
”男主认真又坚定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女主知道,只是说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
而当男主的父亲找到他们,问女主是否也爱他时,Fillippo安静了很久,也强忍着泪水说出,“我爱他。
”有些事,一辈子说一次就是一生了,她低头长达近30秒的内心挣扎中,可能想到了被无辜误杀的生命,被毒品夺去的亲人和学生,被自己连累的男主,和今后不知会如何发生的未来。
但是她还是扬起了嘴角,说:“我爱他。
”
回到家乡后,景色愈好,就愈衬托了两人亡命天涯的悲情。
他们剃了同样的光头,穿着同样已经沾满灰尘的白T恤,蹲在柱子边吃着小小的冰激凌。
看别人的婚礼,仿佛在说,幸福的人都一样,而不幸的人,各有故事。
Fillippo同好友请求了住处后,回来发现柱子下没有人,抱着头痛苦袭来而又无处诉说。
那种“我在一个从小长大的地方,回头没看见你,就再也找不到你了”的感觉,在男主出现后,她狂奔向他,此时一切言语都化作重重的拥抱。
影片的故事背景其实很冷,充满了罪与罚,善与恶和自我救赎。
但是背景色却越来越暖,回家乡的那列火车窗外,是充满希望的绿色。
婚礼的庆典上,是五彩缤纷的颜色。
而男主父亲推开他转身疾走,看似走出日光斜照的巷道,又似走进风光尚好的外面世界。
然后可能就是此生的诀别。
父亲选择了尊重他们的决定。
他们拥抱在夕阳逆光中的树下,这棵树可能是西方世界的卡巴拉,也可能是乐园中的另一株知善恶树。
(这里我对宗教的了解不多,不敢擅自断言,只是看到此情此景,想起来在哪里读过类似的故事。
)结局最后的那部直升机,一直上升,一直上升。
直到我们再也看不见。
像是影片中男女主情感的高度,带着观众的眼睛,不断上升,让人以再也看不见,去产生无限续想。
而在他们不知名状的未来的脚下,是充满枪火的围攻和徒然追击。
我一直相信,惊慌是为了掩盖恐惧,而恐惧身后,永远藏着事实。
——————如果喜欢评论,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会不定期对读的书、电影进行评论,也在不断学习当中
或微信搜索:silencelove09
许久没给电影打过四星了,今天给《疾走天堂》。
虽然不明白警察男主会何会对罪犯女主一见钟情,却能理解他之后所有的行为。
大爱电影的后半小时。
画面太美,两人太配。
光头并坐,
白衣同行,
奔于山野,合于树下。
女主凯特·布兰切特太美了,尤其是那双带泪的双眼。
能扛住光头的都是大美女!
她演过《本杰明·巴顿奇事》、《指环王》。
不知为何,男主吉奥瓦尼·瑞比西让我想到与他毫无关系的《沉静如海》,也许是这个词配得上他的机智、冷静、坚定和爱吧?
我完全不记得在《迷失东京》里他演了谁?
编剧是导演过《蓝白红三部曲》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遗作。
难怪这么好看。
虽然剧情有点理想化。
2002年的电影《Heaven》(又译《疾走天堂》)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由Ton Tykwer完成。
故事的主要公是一个迫于无奈而愤起行使民间正义却不慎结束四条无辜生命的英国女犯人,另一个是在审讯期间充当翻译的意大利警察。
在警察Fillippo爱上了同时也是自己弟弟英文老师的Philippa之后,他协助Philippa枪杀了毒枭,并与之逃逸。
如果我先看到情节简介或者海报,我大概会将之归为滥情片或者烂大街的警匪片,我很庆幸并非如此。
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我先目击了影片的最后部分:当荷枪实弹的警察们包围了柔和阳光下平静的小农庄时,两个被通缉的人跳上警方的直升机,驾机离开混乱的现场,离开惊慌地射击的人群,离开明媚的小村庄,直升上那一小片无云的蓝天,在寂静中愈飞愈高。
我以为它将要在空中爆炸,但没有,银白色的飞机只是愈飞愈高,缩小成一个微渺的点,直到融入那一小方天空,消失不见。
这样的背影让我想起1992年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 Tour世界巡演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站时传奇的收场。
舞台上的MJ换上太空服、戴上面罩、背上“氧气筒”,吊着威亚腾空而起,飞越了尖叫着的人群,追光灯捕捉着他的身影,他在空中划过一个转角,转入舞台背面,把掌声、呐喊以及亢奋的人群留在了身后。
在这场被称为“电视转播史上的奇迹”的演唱会上,有无数激动的歌迷为他昏厥,但他,在我看来,是落寞的。
在最高潮的时刻,他迅速而孤独地离开了舞台,没有挥手致意,没有回头张望,更不用说安可,简直像动画片里的惯有收尾:“叮”地一声消失在茫茫夜空中,抛下原地的我们。
动笔之前想将题目定为“逃逸的姿态”,但这样的离开显然不同于“逃”。
逃离,大多有一种抗拒,而他们的却只是将一切决绝地抛诸身后,转身离去,这叫做:弃绝。
如张岱者,是逃离,于西湖畔自观人生最后的烟火,不过寻一个旧梦罢了。
而圣埃克絮佩里的迷航,带着他笔下飞行员的悲剧色彩,投入人类的大地,义无反顾地拥抱结局,便是弃绝的写照了。
将原本自身陷入的一切抛弃,弃绝从一开始便有“割裂”性质的悲壮。
新好莱坞始祖级老片子《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便令人唏嘘。
在这部开创了雌雄大盗经典模式的旧作结尾,邦妮与克莱德在车中相拥而亡,警方将愤怒与耻辱的子弹倾泻于两人身上。
两人先是抛弃了所谓“道德”,而后抛弃了亲情,最后是整个世界。
镜头从被射穿的车窗内向外拍摄远处的人们,惨烈地揭示了:活着的人依旧活在被自己整得千疮百孔的世界之中。
名为《Heaven》的影片也未给观众一个美好的天堂。
它以学警Fillippo驾驶模拟直升机开始这个故事。
直升上“高空”而遭遇“空难”的Fillippo被告知直升机不可飞太高,于是他便问:“那我可以飞多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结尾直升机消失后以字幕出现:“HEAVEN”这也许是某种美好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场悲剧的隐喻。
弃绝,这种离开的姿态,于我们而言,以其震撼而令人不住远观,但不忍近赏,更无法置身于此。
九月十八日
■ 《疾走天堂》不是大制作,故事很简单,作案、审讯、逃亡。
很少语言,也很少音乐。
但不单调,也不乏味,而是扣人心弦,颇具张力。
故事一开始是一位年轻女性走进一幢办公大楼,然后在一间办公室内放置定时炸弹。
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她打电话支走了女秘书。
但是阴差阳错,放在垃圾筒里的炸弹被清洁工倒入清洁车中,结果在电梯内爆炸,除清洁工外,还炸死了一个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
嫌犯帕翡莉是一位英籍教师,她的丈夫死于吸毒,还有她的多名学生。
当她在警察局里得知没有炸死目标人物毒枭,而是死了四个无辜的人,心理无法承受而晕了过去。
审讯中有位叫菲力普的书记员兼翻译,是位年轻警察,他从案情判断毒贩与警察勾结,担心嫌犯被灭口,就设计救她逃出警局。
嫌犯很美,但她再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犯,同时也是一个有良知又勇敢的人。
这就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为年轻警察不顾前途而“英雄救美”添加了合理性。
很多外国电影无视法律,只讲人性,《疾走天堂》虽然不能免俗,却仍富有新意,不乏现实意义。
相比有些国家的有些罪犯,因为遭受不公而滥杀无辜,人性显然要比法律重要的多。
国家与国家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同是罪犯的素质也大相径庭。
这也包括警察的人性,往往会在执法中显出云泥之别。
值得一提的是,嫌犯逃亡不是为求生,更不是为了逃避法律严惩,而是为了完成未竟之志——杀死毒枭。
在年轻警察的协助下,毒枭被骗到警察局内一枪毙命。
至此,年轻警察也走上了不归路。
为了帮助嫌犯逃亡,训练有素的菲力普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可谓不计后果豁出去了。
而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地区警察局长呢。
局长在法律和亲情之间抱着尊重选择的态度,见到逃亡中的儿子和女嫌犯,还送了他们一个厚厚的红包。
这在欧美是可以理解的事,法律不要求亲人之间互相告发。
正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年轻警察爱上美丽嫌犯,是从第一次审讯时开始的。
可让年轻警察没想到的是,嫌犯杀了想杀的人之后,觉得自己是有罪之人,应该投案自首,受到司法审判。
这让年轻警察十分惊讶,由此而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欧美电影,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总会不遗余力地刻画复杂人物的复杂个性。
就像菲力普面前的这位帕翡莉,虽然负有多条命案,却不影响她的精神升华。
不得不说,国外电影较少的创作枷锁,使得艺术可以信马游缰、恣意驰骋,由此而佳作迭出,在世界电影的艺术长廊中竖起一座座丰碑,就像他们获得一个个诺贝尔奖一样。
本来,美丽嫌犯铁定要投案自首,受法律审判,否则她的良心过不去。
但是,当年轻警察向她表达“我爱你”时,嫌犯把投案自首,甘愿受法律制裁抛到了九霄云外。
法律很重要,爱情也很重要,帕菲莉选择了后者,把法律放到一边,也许是暂时放一放。
这部只有女主角和男主角,几乎没有其他像样配角的剧情片拍得很干净。
就算在逃亡中两人睡在一起,也没有电光火石般的碰撞。
一直到最后,总算有了点男女之事。
他们第一次做爱是野合,在村外山丘上的一棵大树下。
夕阳映衬,宽衣解带,两个裸体的剪影,慢慢走近,相拥在一起,很远很远。
没有近景,更没有特写,没有床戏司空见惯的躯体与空气流动,与所有的电影表现的不一样。
也就在这时,警车和直升机在静默中疾驶而来。
不清楚这是警察嗅觉灵敏,还是借住人家的朋友出卖。
看电影不光是看故事,还要看门道,看它公认的价值体现。
艺术的最高追求或者说境界,就是在公认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也只有公认才会引发共鸣,才能走向世界,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孤芳自赏。
男主沉稳细腻的爱,女主的睿智、坦荡和身材简直爱了爱了……但总体给我的感觉是爱的太过于沉重,在那种生死相搏的情境中,爱的太过于纯粹,不care任何东西,爱了就是爱了,不管你是不是寡妇,曾经对丈夫不忠,但我仍然愿意为你抛下一切。
逃狱、间接帮你杀人……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只要是你想做的,爱到深处的无私,简直无可比拟。
影片开头坐着直升机🚁镜头在down,影片结尾随着直升机🚁up声入云霄,the ending我以为他们会伏法,🉑️当爱降临时,你真的想以后的生活🀄️有对方,风雨无阻,任何困难和挑战你都敢去面对。
蛮喜欢女主的,尤其是当男主父亲问她:我知道,他爱你,那你呢?
✅设想自己,我竟做不到,勇敢说爱对我来说本身就是很难。
我总觉得时机不对,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我一直在等,等足够优秀准备好了,再去爱对方。
🉑️爱不需要你去想,去等。
总会有人奋不顾身的去爱你,可你为何不能仅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为何要较真,为何总是质疑,你爱了便去接受去努力,不爱,爱谁谁,管对方爱你是一时兴起还是另有所图,都随他去。
给自己勇气和自信,爱情面前,你我皆平等,什么过去、身价……凡此种种,请不要被不必要的枷锁束缚自己的❤️
直升飞机是不可以一直上升的,人生而不同,善良的人永远在谴责自己的过失,而罪孽深重的人却置若罔闻。
哪儿能裁决对与错,维护公平正义,大概只有天堂了。
导演好让人绝望,女王也只能背上炸药包了后半段很美很美!
除了简单的对话外没有多一点的声音。
一样的名字一样的生日,一样的动作一样的神态,一起走来,又一起离开...我想,结局是飞在了沙漠里,或是更远更远的地方,过着属于他们的天堂。
1.好几处,菲力都是一个天使身份出现:在教堂里接受女主的忏悔和道白,在阁楼上第一次一起睡着的姿势。2.摄影真的很美,在树下那一段很纯洁无暇。3.是个爱情故事,对于结局确实无法苟同。盲目的爱情,三星摄影和演技。
开头的错杀很有《十诫》故事中的伦理味道,正太和熟女的组合也像极了《爱情短片》。可惜后来直接沦为小清新式的纯爱片。
一个如此激烈的故事,被拍的如此平静,一个惩恶后一心只想赎罪的人,何其幸运能有人陪她做完这一切,又何其遗憾,他们相遇的太迟,又何其可惜,只能止步于此……看的心情极度复杂
太美了,全片宛如油画一般。被凯特布兰切特的演技所惊艳,她得知自己害死了四个无辜的人时那个神态的变化,演绎的恰到好处。瑞比西的气质实在是太符合这个角色的形象,既有成年人的稳重可靠,又有男孩的童真和孩子气的倔强。我对结局的理解是:直升机不可以一直上升,但人性的光辉可以直入天堂。照应开头,他们应该是没能活下来,但也是进入了天堂吧。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既是犯罪片也是浪漫的爱情片。竟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未拍摄的遗作剧本,冷漠中有温情。汤姆·提克威执导又增添了一份动感酷炫。凯特·布兰切特的独特气质即使穿着大众的衣服,剃了光头,也丝毫无法掩饰。无论是哭到昏厥还是微笑向生,她的演技都让人叹为观止
布兰切特的演技至少值影后100次啊…“但你不了解的是,我早已拒绝相信感觉,正义,和人生。”布兰切特不露痕迹的从女王变成了这个绝望的,如一潭死水的,沉默的女人…我爱这电影的构图 也爱意大利绝赞风景
请问天堂在哪里?片名应该叫“为爱闯天涯”。但是两人气质差异太大,同框时没有爱的感觉,反正我是一直没入戏。布兰切特光头造型比男主角帅。
根据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耶谢维奇创作的天堂、炼狱、地狱三部曲改编 某种程度也算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编剧遗作
7.4/10隐约有基氏的风采和神韵
我就是来看cate的 故事太简单了吧
逃亡殉情的纯爱,干净而深情。
恬静的爱恋,风轻云淡。★★★☆
为爱冒险一次。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剧本都很奇妙。
三星半。影片前半段真是紧凑,后半段怎么有点萎了。整个看下来,真的有种在看基氏电影的错觉。除了故事是基氏的剧本外,电影配乐类似《十诫》,很多镜头更是异曲同工。男主也神似《机遇之歌》的男主(两个我都可以)。不管怎么,本基粉还是很感动。
提克威 影像风格胜于内容
实在受不了这种现实主义裹挟着(亦或被裹挟)浪漫主义的呈现方式,鬼打墙似的
悲悯基耶+炫酷提克威+冷傲凯特化合成一盏静美烛火,垂直俯视脆弱不堪的人际命途。听说自己误杀四名无辜者后,她的凌厉果敢瞬时分崩离析,嘴唇苍白无助地颤抖。菲莉芭与菲利普,名字都是这般天作,剃同样光头,行同样动作。大全景致天地间,两个剪影决绝相拥。有一种幸福是和你一同做亡命之徒。
先读剧本后看电影。一看就是互联网时代前的叙事。要是现在犯罪,分分钟调查监控,成本太高了,根本就没有逃亡的机会。并且剧作上小头控制大头。男主因为来了遗精而义无反顾爱上女主,最后一起逃亡,有些意淫,有些刺激。总体来说算是圆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梦。视听语言中规中矩,在最关键的时候来了几个极其漂亮的远景,也算是震撼人心。
剃了光头以后就像是两个小男孩的故事了,突然变得幼稚
第一次看这个什么司机导演的片,美丽的逃亡爱情故事,美丽的意呆利风景,简单耐听的钢琴和提琴配乐,但是加一起就一般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