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我一直是一个电视剧 potato吧,但是最近已经很长时间不追看什么电视剧了。
这个片子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婆媳关系这种题材,而是都市小两口的琐碎生活。
丽鹃和亚平的小日子看起来很有亲切感,而且似曾相识的地方很多。
耍小性子,斗嘴,打闹,亲昵,所有的小恩爱小甜蜜小痛苦小心思都很贴切,看起来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想起自己的生活来。
小两口原本甜蜜的生活,随着公婆的到来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的彻底毁灭了……这里面的事情很多很琐碎,有很多地方,我并不赞同丽鹃的做法,也许有时候她的确可以更聪明一点,更有手腕一点,该服软的时候服软,该哄老公的时候就要哄好老公,也许这样能够避免她自己的幸福被婆婆生生毁灭的结局。
但是,我很怀疑这一点。
丽鹃和每一个80后的女孩子一样——其实上海女人的身份在她身上体现得并不非常明显,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喜欢被宠着,单纯,善良,没有多余的心眼,有点任性,又很直率。
她绝对是真心爱老公的。
李亚平一开始也没什么不对,两个人虽然经常小吵小闹,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幸福美满——如果这个故事就是这样该多好啊。
李亚平的妈,也算不上是什么坏人。
故事里面被放大和尖锐化的矛盾,其实大部分可能都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只不过观众的视角是丽鹃的视角,所以故事的叙事就误导了观众,让人觉得都是丽鹃有理似的。
传统的老人自然有很多想法,对儿媳妇有诸多要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丽鹃一开始还是试图讨好婆婆的,但是总是徒劳,她立刻就放弃了。
我想她也许应该再努力一下,那时候李亚平的日子确实比较难过,两面不讨好。
李亚平对母亲的态度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或许,孝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愚蠢的,所有的孝顺都是不讲道理的吧。
这种说法不是很普遍吗,老人是不能改变的,只能年轻人改变,来顺从老人。
我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反驳这句话,但是我还很清楚的记得这首诗,纪伯伦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孝顺并不代表就把自己的生活作为牺牲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进行,作为儿媳妇的人,就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按照公婆的喜好来生活。
更何况,以前没有过任何感情基础的人,还是争夺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住在一起,也绝对不是晚辈说几句好听的,做点家务事或者讨好讨好就能处得好的。
根本的矛盾第一是在儿子身上,第二是长辈的顽固。
儿子在这个关系当中的态度至关重要。
既不能让母亲觉得自己偏袒媳妇,又不能让老婆觉得自己愚孝。
要能够同时让双方都觉得自己跟他们是站在一起的,让双方都满意,非常难,但又偏偏最为关键。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但绝对不是把两个家庭变成一个,所谓的“一家人”,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
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两个陌生的家庭也没有变成一个家庭的感情基础。
把婆婆当成妈妈来对待,把儿媳妇当成女儿来对待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保持必要的尊敬和礼节就够了,至于根本的矛盾没有解决的可能,只有缓解的余地。
不要激化矛盾,避免正面交锋,达到和平共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婆婆和媳妇的关系永远比女婿与丈母娘的关系难相处呢,除了争夺一个男人这个本质矛盾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总是觉得媳妇是嫁进门,女儿是嫁出去,因此对媳妇和对女婿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也正是对女婿的这种宽容,这种距离,就化解了很多矛盾。
这正是一个机会。
如果不把儿媳妇当成自家人,当成女儿来要求,就少很多矛盾。
当老公的,也不能要求老婆跟自己一样,把自己的父母当父母。
如果你不和丈母娘一起生活,不用拿她当亲妈来侍奉,有什么理由这样要求你的老婆呢。
一旦这种潜在的要求化解了,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就很容易达到了。
总结起来,第一,儿子的态度一定要尽力的中立,不偏不倚,双方都要照顾到。
当儿子的一定不要把矛盾外化,变成老婆和老妈的矛盾。
有时候可以考虑把矛盾揽到自己身上来可能更好化解。
第二,不要相互要求拿对方的亲人当成亲人来对待,可以做到起码的尊重和道义上的责任就够了。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要跟任何一方的家人一起生活,这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第三,两个人的经济也要保持足够的独立。
要共同支配的部分,一定要协商决定,而且千万不要和另外的亲戚家庭有什么经济往来,比如借钱,融资等等。
第四,一定要尽力忍让,尤其不要发生直接的冲突。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无论如何,我还是宁愿相信丽鹃和亚平的爱情是可以延续而不为家庭所累的。
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应该改成有情人能够白头偕老。
数年前看这部剧的时候还少不更事,再刷这部剧我已一只脚踏入婚姻里,感触颇多,最重要是我喜欢上了阿蔡。
这部剧的主线是胡丽娟和李亚平一家的糟心事,对这一家子我实在没什么兴趣,只能说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千万不要结婚,真要鬼迷心窍结了婚也得和婆婆一家在生活上断舍离。
反倒是这部剧的辅线阿蔡一家带给我很多惊喜。
在我看来,阿蔡和他看似书呆子的老公都是深谙婚姻经营之道的高人。
特别是阿蔡,她从最开始因为是外地人没权没钱被婆婆不待见到最后的真心相待,靠的是什么,是她传授胡丽娟的那个“忍”。
她的“忍”不是懦弱,在丈夫因被陷害嫖娼被院长各种为难不予批准辞职时,她敢提起菜刀以死相逼去威胁院长,可见她的勇。
她的“忍”是基于对那个家的顾全大局和对老公孩子的爱。
她是一个很善良的女人,但你要敢欺负她她定也咬掉你一块肉;她是一个看似强势的女人,但在老公被诬陷嫖娼、儿子把同学打进医院时她都耐心劝慰、并无半点指责;她是一个貌似爱抱怨的女人,但是真遇到事儿的时候她总是首先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总能安慰身边人给人以希望,她把原本破烂不堪的日子过成了五彩斑斓的生活。
古语云“娶妻娶德”,有她在,王启东家日子一定能过好。
看剧还真是得分阶段,不同的阶段感受都会不一样。
感谢在婚礼之前我又再次看到这部剧,发现了老蔡这个婚姻哲学家。
爱你,老蔡
看双面胶哭了又哭,一开始还意见比较矛盾,一方面感动于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又心疼着新派媳妇的委屈;到了后来,开始被频繁的气哭——怎么那个婆婆那么不讲理,那么喜欢侵略别人的领地?
头一回看婆媳关系看到最后变成一边倒,打倒恶婆婆,把她彻底打倒!
小时候看再坏的坏人,到了最后下场凄凉,都一股脑忘了他的坏,开始同情起来,哪想到这个婆婆让我直到她咽气才方觉得舒了心!
本来老两口身体还硬朗,儿子住上新房子,来逛一逛坐一坐,住上个把月也没错,为什么要用一片看似天经地义的父母心去侵略年轻夫妇的领地呢?
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丽娟的笑被硬生生的剥夺了,而他们又自始至终一副受了委屈为别人好的嘴脸,好像全天下的理都被他们占了似的。
儿子过得好,不是非得被媳妇伺候,也许找到一个适应双方的生活方式,幸福有很多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大的幸福,下一代的幸福用不着上一代去定义,而按照你们的做了,钱要借借,要拿拿,最后闹得一锅粥!
儿子也好不到哪去,愚孝!
如果对父母和对妻子一方过多的付出责任,那么势必对另一方不公平。
亚平看似弱势,其实对丽娟不过是嘴上哄;丽娟看似强势,结果刀子嘴豆腐心,该付出的全付出了,而被承诺的却全部遭到背叛。
最后,丽娟还是给公公出了殡,给婆婆临终看了孙子,而我想是应该给婆婆看孙子的——要不她怎么能顺顺当当的那么快死啊!
李亚平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自以为的责任能算是责任吗?
那家婆婆也是有够自私的,上海话叫这种宁叫恶婆!!!
将心比心的道理 想来也是通情的人会有的品质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都是一样的这里头还有人情味吗?
老妈犯难 做儿子的要有自己的立场,媳妇在关键时候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利益。
这个家是有爱,那时夫妻火热的爱情,母子有点畸形的亲情,请问,夫妻之间除了爱情还有的到哪里去了?
你们是不是从一个家里走出来的人。
你们有谁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一分子了?
圣经上教导: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不是说不孝顺父母,但听父母话并不等于孝顺父母,离开父母最基本的是与妻子为了两个人的家庭好而努力。
像亚平那样,老为了父母的意志而损害妻子,第一,窝囊,第二,就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肯长大,不敢承担违抗父母命令,成为家里领头羊的角色。
他一直觉得自己母亲是从小苦出来,不敢违抗她,殊不知他这样做是害了他妈,害了他自己,又是一个天真的状似成年的男子鹃的同事说得很好,你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你自己。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家4个自私的人,把好好一个家给拆了。
这部戏唯一感动是编剧对生活细微的体验与真实的表现手法,坦白而单纯。
開篇想說的第一句!
我不知道上海女人怎樣,但是如果覺得女主討厭的話。
我一定比她討厭一万倍!
哈哈哈哈哈!
我就是個非常惹人討厭的人。
這裡就不陳述。
某人開個講座能講上7天7夜不眠不休。
您介紹我看“老公萬歲”我這會介紹您看“雙面膠”不過我還是改不了這不斷吐槽的習慣。
易激動是老毛病啊。
這是以男性為角度敍述的戯。
[裝什麽]我媽說,怎麽這個戯一天到晚老是吵架的呀。
我說,這個戯就倆看點,一是吵戯,二是床戯。
我就覺着這裡面誰都沒錯。
不然他們全都錯。
我沒儅過媽,我不知道面對嫁出去的女兒和討了老婆的兒子。
但是,如果是自己孩子,誰想他老被欺負佔便宜。
愛情他媽就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就成兩傢人的事。
這是基本國情。
結婚,你可別讓丈母娘出錢給你們買房。
大不了你就裸婚,兩個人挨日子。
激情結婚,衝破重重障礙,別以爲以後日子就好過。
婚姻關係出現問題,別想生個孩子就解決。
生孩子就是生一大堆問題,你懂的。
還是那句,講錢傷感情。
自己一邊掂量去。
我媽說,這女的[女主]怎麽都不相信人啊,人家也是為她好呀。
我說,你要的是她的話,你也不會信。
本來溫溫柔柔也挺嗲氣的,在那個“戰場”呆久了,也就成了戰士。
爲的是捍衛自己在那個屋子裏的權力。
婆婆跟自己早是勢不兩立,還來個表姐。
哼哼哼那就等着一輪惡戰吧。
其實明明是各种不同的動物,爲什麽都得往完一個籠子裏関。
旁綫蔡姐那家人,比女主那傢人好得多。
關係好運氣也好,起碼家庭和睦的多。
主要矛盾也只在買房上。
丈夫出軌,遇到那嫖娼的事,還真是鬧劇。
有講,老公靠得住,老婆根本不需要那堅強強勢。
蔡姐拿個菜刀要挾院長簽字那段,笑的我眼淚都出來了。
還夠運氣,讓那倆探軍情的同事看到他丈夫“精神病”發作。
既然孩子都那麽大,就好好教養吧。
教授說的也是,錯誤犯得早,改正的就早,以後別犯同樣的錯誤。
有一段,蔡姐打破受碟子弄破了指頭,婆婆居然拿來的手套。
又有一段,兒子嫌飯菜難吃,老公也嚷着。
原來那是婆婆燒的飯菜。
我徹底對婚姻不抱希望。
做不婚者吧。
原來我也是個女權主義!
哈哈哈哈。
最後了,看這個。
电视版结局也太扯了。。。
这是小说版的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1289921/
取名双面胶,我想是因为想说亚平作为儿子和丈夫应该将母亲与媳妇黏在一起,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亚平是一个不合格的双面胶。
尽管很多人认为亚平父母和丽娟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觉得如果回顾一下这部戏,就会发现造成的几个重大矛盾最终都是由亚平造成的。
先说说亚平父母和丽娟父母,一个是东北的农村人,一个是上海的小市民,片中对丽娟母亲的描写不多,虽然对亚平有诸多不满,而且还是十分爱财,但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戏里关于亚平父母的描写比较多,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并不是说这老头老太太人不好,而是由于农村的大环境造成的。
他们所作的事情如果是在当地,也许是应当应分得,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这种地域文化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产生了。
亚平父母认为媳妇就应该是自家人,种情况山东好像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同学娶到的山东媳妇,那就是完全是他家的人了,有什么事情娘家是不管的。
而上海人则认为即使是夫妻,双方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着自己的地位,该AA时也要AA。
这情况南方恐怕比较常见,不说结果如何,但是至少经济纠纷比较少,不至于说出谁花谁的钱。
这样的两家人住在一起,不发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他们住在一起本身就是错误。
至于丽娟,尽管很多人都鄙视她,说她如何如何过分,但是我认为贯穿全戏,丽娟没有做错过什么,她虽然对自己的婆婆不满,但是她为了亚平家尽心尽力,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但是最后十几万没了,母亲疯了,唉,只能说她当初选老公的眼光不好,不符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最后承担了苦果。
最后不得不说到本戏的男主角,所谓的双面胶,亚平了。
我对其评价是有一面胶水少的双面胶,甚至是透明胶,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愚孝的儿子,可以说正是他在关键决策时的种种错误,造成了这个家庭的破碎。
尽管从第一集起,丽娟就和婆婆开始冲突,但是矛盾并没有激化,直到三件事情发生后,一是十二万的借款,这十二万借款还造成了亚平家和丽娟家的大打出手。
二是亚平父亲的病,三是孩子的问题。
先说这十二万,我觉得这部分编的有点假,因为在东北的乡下,如果一个家庭不富裕,就是亲兄弟姐妹,别说十二万,就是两万也都不会借给的,即使借出去钱,也是要立字据的,利息至少要一分。
亚平当时刚毕业也没几年吧,家里一下子就要求拿十二万,这简直就是扯淡。
虽然是扯淡,但这钱丽娟是不想接,最后亚平又是出卖色相,又是哀求,才让丽娟从家里拿到了钱。
如果说这钱是救急用,比如说后来他老爸治病,或者是家里出了什么家破人亡的事情,这钱倒也借的心安理得,只不过是自己的老公的姐姐的丈夫的工作需要集资,就倾尽全家之力去支援,这只能说亚平太不是东西,丽娟太善良。
再说说这个亚平爸治病,为什么没钱,还不是亚平得瑟的拿出十几万打水漂了。
没钱也就算了,你得认清现实啊,非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尽管这话不符合实际,但是情有可原。
你得找到一个好地方啊,先不说哪个大头得病就非要往北京上海去跑,就是不差钱,到了北京上海,你得找专家啊,结果找到了一个骗子,榨取了他家为数不多的钱,结果又没起到什么作用,等真到了肿瘤医院,人家说晚了,产生抗药性了,治不了了。
你说这事情怪谁,选择错误的治疗地点,错误的治疗方法,错误的医生,结果弄死了自己的父亲,同时还让家人背上了一大笔债。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亚平妈要求丽娟陪护,但是亚平在干什么,你妈不知道心疼媳妇,你不知道心疼么。
他只是知道他妈一说什么,就立刻劝丽娟,他自己怎么不想想他怎么就没有为媳妇劝过母亲呢?
对于丽娟而言,照顾病人,一个保姆就都搞定了,这种即省钱又省事的方法,亚平妈不明白,亚平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还有,要是真心疼父亲,就应该他自己陪护,而不是让母亲和媳妇陪护。
再说最后孩子的事情,这我真是彻彻底底的被干败了。
现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孩从没出生恨不得就开始胎教了,结果他儿子生出来都不让妈妈碰,而是让来自农村的奶奶看护。
诸位请想,这要不是脑袋坏到了和谢亚龙一个程度的事情的份上,他能做得出来么。
他怎么不把孩子送到伊拉克去呢。
最后教育出了个知道说妈妈坏的孩子,一方面我得佩服孩子的智力,另一方面真是佩服他家人的教育方法。
他这也太不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了。
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破裂的几个主要原因,亚平都要付首要责任,除此以外,我认为隔代人尽量不要住在一起,双方的生活习惯,性格等存在着太多的不同,老人可以忍受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但是对于媳妇或女婿就无法忍耐,这最后容易产生较大的矛盾。
最最让我鄙视亚平的是他打老婆,还打岳父岳母。
欺负女人说明这个人没有能耐,打老人是不孝。
可以看出来,亚平这个人是一个不为自己家庭负责,不为父母负责,不为孩子负责,只会欺负女人的没能耐,而且还不孝的这么一个人。
我觉得亚平要想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一是必须得有钱,二是得找到一个符合他家生活习惯的媳妇,最重要的是,不让老人和他们住在一起。
最后我得指出一下,编剧忽视了亚平父母在上海的孤独感,我爷爷和奶奶都没出本市,从乡下来到我家,没有人说话,没有人陪,也不认识路,呆了三天就受不了了。
ps.这时发现亚平几乎没怎么去过岳父母家,不孝的家伙。
一开始在电视上看了两集,就被吸引了,于是在网上看,总算看完了,拍的真好,将现实生活赤裸裸的展现在你面前,想逃都没法逃。
电视剧的结尾比小说仁慈一些,没有再恨恨刺激观众的心灵。
看完以后,就一个感觉,遗憾,为这个家庭遗憾,原本幸福快乐的小两口的平静生活就被两家的老人生生的毁了,毁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
当然,两个人也各有各的缺点,丽娟太娇气,又不给人面子,至于亚平,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当这两个角色需要同时扮演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是,他不会履行双面胶的职责,变得无所作为,失去理智。
丽娟虽然嘴够损,可我个人认为她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她不够成熟,处理不好。
至于婆婆,我是对她挺无奈的,总是说都是一家人,也确确实实愿意当牛做马,可是她的观念太陈旧了,她无法理解后代人有后代人的生活方式。
丽娟的父母,也是除了火上浇油外什么都不会。
这对夫妻,真是太可怜了。
而片中作为配角的蔡姐的家庭,是幸运的,再怎么有矛盾,大家也都没有打破生活的平静,而且一次丈夫的意外事故,反倒让一家人联系的更紧。
结尾,亚平的母亲去世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留给了丽娟和亚平一条活路……
非常非常现实!
最可怕的不是那个无理自私、抠门小气、思想陈旧的婆婆,也不是那个自以为是、素质低下的愚昧老头,而是原本如此爱丽娟的会哄着丽娟当宝贝的李亚平,变成竟最后这副魔鬼的模样。
很戏剧性也很真实,这讽刺的感觉,让人为丽娟打抱不平,让人感到心寒而恐惧。
我接受不了!
如此倔强的丽娟,如此聪明如此精明的丽娟,竟落得如此下场。
我需要一颗强心脏!
PS:阿蔡说话我很喜欢听…精辟!
应该是作者希望传递的一些经典观念!
(书中掐死了丽娟我更接受不了,简直就是虐读者虐观众 可怕可怕!
但的确不失为好作品)
最近在看电视剧《双面胶》因为知道是同名小说改编,找了来看,基本上电视都是比较忠于原著,可好像把结局给改了。
书中的结局虽然有些残忍,但其实觉得比较符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婆婆的教唆下,失去了理智的儿子把自己的老婆活活打死了。
接下来作者没有交代,没有必要交代,儿子要为了杀人而偿命,面对她的只有嗷嗷待哺的孙子和没有还完房贷的将被银行收走的房子,她只能住在女儿家,而女儿则要面对丽娟家里对她老公欠款的追讨,也许会吃官司,也就是一个老太太一个女儿一个外孙。
好好的几个家庭就这样被她活活拆散了,她千万不要死,她的后半生将在痛苦悲伤悔恨永远生不如死的阴霾中度过,这个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在被惩罚之前,她不可以死。
和老公一起看的电视,对书中的结局念了给他听。
跳出作为人家儿媳妇的位置,我和老公同时思考,客观的讲,这样的结局不能单独怨一个人。
作为婆婆,其实儿子结了婚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他和他的妻子才是“我们”,人家两口子组成了新的一个家庭,以后双方的父母去就是客人,她错就错在不应该总是想到别人家去鸠占鹊巢,明明占着人家便宜,还总想改变别人已经很有默契的生活,一定要让别人按照她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还有总是把手伸得太长,自己家的自己女儿家的事情一定要逼儿媳妇和儿媳妇一家去管,没有正常母亲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态却反而从一开始就在儿子面前挑拨儿媳妇,不管对方帮了多大忙一句好话也没说过,最后导致了那样的结局不知道是不是她一心向往的,她的自私她的当着儿子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也非常人能及。
几个家的破散可以说她是罪魁祸首。
作为媳妇的丽娟也有自己的错,一来她作为晚辈,不应该当面尤其是一开始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敌对的情绪,其实这也和她的性格有关系,她的性格张扬,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
几次交锋,看似她占尽上风,其实只是痛快了口舌,最终的赢家还是婆婆,还有在明显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不应该答应别人,否则不会搞得自己的娘家也家破人亡。
她的心软也和结局密不可分。
其实换作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在第一次亚平动手几乎要把她掐死的时候离婚,可她没有,她本着心疼亚平的心态继续和他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怀了孕,在察觉亚平只是利用她来生孩子以尽愚孝的情况下居然还没有离婚,继续让他们作威作福继而产生更大更多的矛盾,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心软导致了亚平最后的爆发,别人不但没有领他的情反而将她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终于拔之而后快。
至于说最无作为不担当的就是男主人公李亚平了。
虽说以双面胶为比喻男人在家中的作用。
可他似乎从来未曾试图努力去起到一个双面胶的作用,当自己的妈妈在一边总是挑拨儿媳妇这不好那不好时他没有替丽娟做过半句有实际作用的反驳,而当丽娟对他母亲不满时他也没有站在一个老公的角度宽慰和开导她。
他把所有的怒气和怨气都闷在心里都仿佛被洗脑了般认为是丽娟的错,可能除了他的本职工作以外他的情商为0,愚孝的他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
最可悲的是,竟然利用丽娟对他的爱来生个孩子给他即将去世的爸爸。
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一个蠢蛋,一手葬送了自己美好的生活和爱人。
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尽可能的使矛盾降低至最小,这也许是我们能从中看到的一点启示,尽管,明白它的代价是那么的惨重。
你不看这本书没关系,但是你的同事看了,你的朋友看了,你的恋人看了,他们说着“双面胶双面胶”,抹抹眼泪又笑了,你受得了吗?
——毛尖
婆媳问题,永远是一道难解的题,是一道无解的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距离,而且正如片名一样,《双面胶》,在这里,丈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都是不同,包括和自己的父母,在分开生活几年之后,甚至上学读分开书半个学期,再相处,生活习惯都会变得不同,只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所以变得容易包容。
而公公婆婆毕竟是因为一个男人才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消费观念,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
所以一旦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候,又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开始的一点点容忍和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此时,丈夫如果再不能起到调节的作用,那么家庭关系难免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家庭悲剧。
所以,要想家庭和睦,就不要与自己的父母、对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保持适当的距离,即有利于夫妻感情,也有利于婆媳关系。
再次证明,门当户对这句老话就是真理。中国式的婚姻绝不是两个人的婚姻,而是二个家庭的婚姻,谁说只有女人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啦,没用的男人一样梦想着通过婚姻拯救自己的家族。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呀,特别憋屈的一部作品,看着心里特别不舒服。
婚姻牵涉的东西太多太多。
海清是最会吵架的女演员 没有之一
以前怕看 现在成了剧中人 再看 有一些地方依然发指 既黑了东北人又黑了上海人 还是老话说的好 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样完全不留情面的戏剧效果 吃不消 在这一场战争 两个都是输家 (想起很多片段 都是我多少经历过 棉背心什么的)
看着心堵,只能一星。
什么垃圾三观,吐了
那时候电视剧是真敢拍,也拍得好。
现实里的这位女子却是生生被打死了。我想不明白编剧是怎么在女方已经付出如此之多的情况下,还把整个局面写得仿佛双方都有错,最后还要平缓结局不让女方顺利离婚的。两星只给演员们,整个剧本我觉得恶臭又恶毒。
看得闹心,然而还挺真实。
太压抑
剧情简直烂尾啊不敢写还是不敢拍?
活着个个都丑态毕露的真没劲
双面焦
书写的好 演的也不错 台词很精彩
最白痴的是这男的。
喜欢海清的表演
引领了这几年婆媳家庭剧的热潮~
还双面胶……这男的明明就是两面挑事的脑残,要不是他,婆媳之间能少很多矛盾……简直是一个脑残加一个脑缺
都这情况了,最后还要整团圆结局是吧。。。这剧是现实呢,还是悬浮呢?
看了三集不看了,都是家长里短的琐事,虽然真实但看得人心烦,真的蛮讨厌上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