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得了妥瑞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
可怜孩子,这是我在看片最初捕捉到的主题。
大多数得此病症的人都将自己丢弃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自怨自艾,胆胆怯怯。
我并没有鄙视他们,换作是我,我大概也会选择躲避。
因为单单一个你无法改变世俗的眼光,所谓的第一印象,可恶的另眼相待。
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字眼里,你可有可无,就是化作风也不一定能拂过谁的脸庞。
影片最悲伤的点是,任何一个有缺陷的人都会极力掩饰住自己的残缺,而Bobo不行。
精神失控让他制止不了不断的怪声和抽搐,妥瑞症像是不知轻重的调皮孩子,闹你烦你,让你丢脸,而你还要在遭受不公和眼色后,满怀委屈地为这个孩子道歉。
Bobo做了老师,第一天就被一个孩子换作weirdo,怪胎。
他仍然保持幽默,微笑,耐心,乐观。
于是我们看见怪胎老师开始被孩子们偏爱,依赖,信赖,最终成为最杰出的怪胎老师。
Bobo没有办法将自己粉饰为正常先生,他带着怪胎的帽子,艰难的怀抱自己的梦想,最终抵达。
“That is never let anything stop you from chasing your dream; from working or playing or falling in love.”这是Bobo在领奖台上的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然而,你我又何尝不是怪胎,你的紧张,你的不安,你的悲伤,你的愤懑,你的喜悦,所有的情绪一定都伴之有微小的不同常态的举动。
作为一个屏幕前的“平常人”,我开始庆幸,自己多少的怪脾气,怪品位,怪念想还没有被揪住,成为划作异类的把柄。
我们意识到了,开始学会遮掩和躲藏,我们没有意识到,就将其定义模糊化,自觉的向“常态”靠拢。
就算是不经意的暴露,也可以将其当作生活的调剂,看看周围,打个哈哈,如此自然。
奇怪的是,我们得到周遭的认同,像一股柔韧的气体,随性的填充进社会的每一个缝隙,在某一个瞬间,却会为识破某个人的另类而惊喜。
当整个世界都是整齐划一,波澜不惊,那个weirdo突然点亮了你的眼睛,但是你也不说,心里高兴的很,开始有种又担心又渴望被揭穿的矛盾。
你和我又何尝不是怪胎,好在我们可以掩饰,可以退缩,可以变换。
我们何其幸运,我们何其狼狈。
前几天,我看了《我不是药神》。
那个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评分也很高。
但我个人并不喜欢,主要的原因是不好看。
虽然那个片子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不错,但是就故事性而言,实在是平淡了点,很多时候我都是快进的。
简而言之,我觉得我不会看第二遍。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叫我第一名》。
这个影片同样是根据现实改编,但给人一种“艺术高于生活”的感觉。
第一次看《叫我第一名》,那时我在读高三。
当时在学校待得太久,有些喘不过气了,于是我请假回家休息一天。
也就在那天,我看了这个影片,确实给我很大的触动。
后来,我时不时就会再看一次,对这个影片愈发喜爱。
电影简介说回电影本身。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有妥瑞症的年轻人实现梦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故事。
妥瑞症患者会经常发出怪怪的叫声,也会做出扭头、弹腿等动作,最关键的是这一切根本没办法控制,就跟打喷嚏一样。
某种程度上,主角是残障人士。
因为会怪叫,所以他经常面对别人怪异的目光,以及被质疑这样如何教学生。
但主角通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老师,还获得了年度最佳老师。
以上就是主线剧情,一个励志故事。
但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让一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往往不是主线剧情。
如果是一个偷懒的编剧,也许他会觉得这样一个故事就足以搬上荧幕,将主角塑造成一直坚持不懈的人,在次情节上也会比较随意的加入一些过往回忆、爱情故事、家人的支持或反对。
然而,那样一个电影绝不会给人以足够的触动,更不会让我百看不厌。
《叫我第一名》是一部大师级的真实故事改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下面,我分几点详细说一下。
一、大师级的编剧在编剧圣经《故事》中,罗伯特·麦基曾说过:“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任务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
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一生。
”《叫我第一名》的影片时长仅仅一个半钟,但是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让人仿佛伴随主角经历了一生。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叫我第一名》的大师水平实至名归。
整个故事分为两部分,前者为找工作,后者为教书,各自引入了不同的矛盾冲突。
在找工作的前半部分,电影将主角的过去一一展现。
但是,电影并没有真的从小时候开始讲故事,而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穿梭,并且衔接得天衣无缝。
现在时的主角正在找工作,但既然他是带着妥瑞症去找工作的,那么自然要解释清楚妥瑞症是什么,对主角的童年造成了什么影响。
找工作的过程是曲折的,有的校长掩饰尴尬,有的校长不介意,有的校长很轻蔑。
而在童年的经历中,主角在学校的不如意,母亲坚持为其寻找治疗方案,父亲认为其调皮而愤怒,其他妥瑞症患者,以及主角为什么偏偏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全都非常详细的交代清楚,很流畅。
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人生信念是什么?
人生转折点在哪里?
几乎都在前半段展现出来了。
但是,光是知道主角是个怎样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励志,我们还需要看到主角成为老师之后究竟会怎么做。
在当老师的后半部分,故事围绕着几条线索,将主角的生活扩展到更多的层面。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线索分别是教书、谈恋爱、修复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再细分点,可以看到教书的情节中主要围绕三个学生展开,还引入了教师考核;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则加入了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的小情节。
可以说,尽管只有45分钟,但情节之丰富,就如同饕餮盛宴。
而在主角在年度教师的评奖致辞后,故事也正式画上句号。
主角不仅非常努力的克服阻碍成为教师,而且也很善于当一个教师。
二、创意十足的场景改编真实故事的最大阻碍在于,如何把握真实与好看的平衡?
如果把故事改编得太好看,那么就引人发问,这是真的吗?
如果太生活化,那就令人乏味,乏味的故事哪怕再真实也没人想看,更不会触及人心。
在《我不是药神》中,电影想要展现徐峥和儿子的关系,于是两个画面来表现。
一个是大澡堂洗澡,另一个是儿子不愿意找继父要钱买鞋子,而是找穷困的亲爹拿钱,徐峥也很痛快的给钱了。
这两个画面出来,我的第一念头就是——“哦,导演想要告诉我,徐峥很爱儿子,且儿子和徐峥更亲。
但是,这手法好low。
”相比之下,《叫我第一名》的场景就非常有创意,真的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在这里,我举一个非常特别的场景。
主角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他和女孩子约会过一次后就没有第二次约会,因为他害怕会破坏这一切美好。
但是,在故事的后半段,主角找到他的真爱,第一次约会很开心,而且他们还进行了第二次约会。
通常来说,这样的爱情场景,要么更好,要么更坏。
在这个电影中自然是更好。
那么,如何展现两人关系更加亲密呢?
也许很多电影都会不假思索的用那个经典却又俗气腻味的动作——亲吻。
然而,《叫我第一名》可没有这么做。
两人在静谧的溪边木台上观景,只说了几句话,两人就进入即将接吻的状态。
主角探头亲近女朋友,就当你以为两人要亲上,浪漫的音乐即将响起的时候,主角突然学鸭子叫来了一句“呱”,逗得女朋友大乐。
是的,你没有看到主角和女朋友亲吻,但是你肯定看出来,两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我的天啊!
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这么叫道。
这真的是太妙了。
我反复的看了很多遍,心里太佩服这绝妙的创意。
别的电影以亲吻来展现爱情进展,但《叫我第一名》却以不亲吻来推进爱情关系。
不仅如此,主角幽默的性格还得以更深的展现。
看了不少爱情电影,但这个爱情场景却是我记忆最深的。
除此之外,很多场景都是创意十足的。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不被妥瑞症打倒?
可能有些人会想到,让主角在被别人嘲笑歧视后,主角突然醒悟,我才不要让他们赢,才不要让妥瑞症影响我的生活。
拜托,面对困境还很热情的迎接挑战,那有多不真实?
大部分的人,遇到挫折,被他人否定,心情肯定不好啊,主角也是如此。
《叫我第一名》用了这样一个场景——当12岁的主角看着其他妥瑞症患者令人绝望的生活后,他告诉自己,我才不要这样。
很明显,这个场景更合理、更自然。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做一个老师?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一个老师很维护主角,于是主角就想要做一个老师。
但这样的场景没什么效果,并没有让人觉得为什么主角要那么坚定的非当老师不可。
《叫我第一名》这么做,校长明知主角有妥瑞症,还让他参加学校音乐会,让他出丑,之后又让他上台,借此机会向其他学生老师说明为什么主角会怪叫,以及大家可以怎么帮他。
最后,主角下台时,在场的人都为他鼓掌。
借用主角的话来说:“几句话,教育一下,就仿佛开启了全新世界的大门。
”那一刻,想必主角一定会教育的力量深有体会。
这样一来,主角的执着和追求就有了非常坚实的原因。
要怎么才能展现学生对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光是学生说还不够,电影还用了一个小女孩学生的死亡(绝症)来表现。
葬礼上,主角担心自己会打扰仪式的进行,但小女孩的母亲亲自把主角请进去,说他是女儿最喜欢的老师,务必来送她最后一程。
这样的场景别出心裁,令人落泪。
主角要怎么说他的获奖致辞?
不管再华丽的语句,永远都是无力的。
电影中,当主角想要说自己从妥瑞症中学到的道理时,台下的好几个小朋友学生举手了,他们中有原本很调皮的学生,他们一一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时,你更能清晰的看到,主角的以身作则究竟影响了多少人。
有这么多创意十足的场景,自然是百看不厌。
三、主角的人格魅力我对演技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叫我第一名》主角的演技真的是非常赞。
妥瑞症发抽似的怪叫和怪动作,要自然的融入场景中,说台词时还有做动作,我想想都觉得非常困难。
由于很自然,主角的形象就更深得人心。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
整个电影看下来,主角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很打动人的。
他面对别人怪异的眼光,笑着对一个约会女生说:“我经常看到那样的表情,那是羡慕的眼神。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跟我一样发出这么酷的声音。
”这种态度,真的是很多人没有的。
谁都会有不足,但能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毫不以此为耻,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阿Q精神。
但别忘了,这样的态度会让你将注意力放在好的事情上,长此以往孕育出的那种魅力与性格,没有人会觉得那是自欺欺人。
当然,主角被校长否定的时候,他是非常痛苦和气愤的。
他面试完之后就在汽车里拍打方形盘,用头去顶座椅,咬着铅笔的痛苦模样是很真实的。
事后,他在和母亲打过电话之后才重新振奋精神。
如果他被否定之后,立即就重振精神,那就显得很假。
就像《海贼王》的路飞,大家都觉得他的乐观精神很令人羡慕,但没有人会觉得路飞是个真实的人。
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主角的乐观才真正的触及人心。
而且,主角的乐观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家人、爱人、小朋友学生都受其感染。
这样的主角,很难让人不爱啊。
这种励志的正能量,早在主角成为老师之前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此之外,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主角的谦逊。
有个小女孩的父亲将其转到其他班,因为父亲害怕主角的妥瑞症会影响女儿的学习。
但小女孩很喜欢主角的课,经常站在门口偷看主角上课。
我以为主角会让小女孩进来一起上课,但主角却把她带回去,说:“你也有个不错的老师。
”主角并没有自大的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电影也没有让主角带着主角光环去当“龙傲天”,没有那种傲视群雄,有的只是迷人的谦逊。
四、戏剧张力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平淡的,很少有事情能达到故事中的那种戏剧张力。
这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时的一个难题。
不过,《叫我第一名》处理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叫我第一名》引入了丰富的多样性。
小时候,面对主角的妥瑞症,不同的成年人有不同的态度。
在确诊之前,老师是愤怒的,强迫其认错;母亲坚持不懈的想要治好儿子;父亲认为他是在调皮捣蛋,后来确诊后父亲依旧心里很在意;医生认为他是在表达父母离婚的愤怒;同学是在欺负他。
长大后,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员因为妥瑞症不允许主角入场,有的高尔夫会员则邀请主角一起;有的约会对象虽然对主角有好感,但提及妥瑞症却语焉不详;爱人则毫不在意妥瑞症。
在教学理念上,有的老师是在工作,职业是完成课堂教育;有的老师因为把一个调皮的孩子丢给主角而道歉,很明显他与主角的理念不同;有的校长非常认可主角的教育理念,不要因为任何事妨碍他们的人生,并觉得主角很好的以身作则;父亲则是无所谓,觉得为什么非要当老师,行行出状元;母亲则非常支持主角。
诸如此类。
这种丰富性,带来一种大交响的效果,富有戏剧张力。
同时,电影的故事动感也很好,好事后面跟着坏事,转折不断,此起彼伏。
这样的电影,随便跳到哪一秒来看都会被深深吸引,看的津津有味。
除此之外,电影的镜头衔接剪辑也非常流畅。
比如上一个场景以圆形的唱片收尾,下一个场景则以圆圆的朝阳衔接;又比如,一些优秀的转场剪辑,上一个镜头划过一面墙,下一个镜头则借这个墙作为幕布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再比如,上一个场景,主角坐在父亲的车里,主角画外音以“爸爸发脾气我不怪他,我的怪动作把他搞疯了,因为他跟我的老师一样,不知道我什么会有奇怪的动作,只知道这是不允许的”结束了这个场景,下一个场景就是学校的教师如何对待主角。
这些流畅的场景衔接,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结语这个影评写得稍微多点。
这个电影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而它也太优秀了。
仅仅是励志片的标签,实在是太简单了点,《叫我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作品,非常值得多看几遍。
---公众号:伏龟影评。
欢迎关注。
我爱听80年代的老歌,他们觉得这比我发出的怪声更怪。
美国残障法案明文规定,我有权利得到这样的机会。
“我们已经有个妈妈了。
”“现在会有两个了。
”我喜欢学习,但我讨厌念书。
很难想像我才12岁就领悟了人生的哲学。
我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
“除了教书以外还有很多工作。
”“不适合我。
”大家都接受我,我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我不认为有哪个小孩是没救的。
最让我受伤的是,他从来就不接受真正的我。
希望是很难戒掉的习惯。
我低头看着那份学生名单,就好像在宣布明星棒球队的先发球员名单。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喜欢米利瓦尼利吧。
科恩老师永远不能玩捉迷藏。
所有的鸭子都有妥瑞症。
我会嫁给逗我笑的人。
家长是老师最难解的课题。
妥瑞症患者是有特权的。
“你可以去考试了,有单独的考场。
”“你跟他们说了什么?
”“关键字:我要告他们。
”你讨厌书要怎么当老师?
硬帽子戴在顽固的脑袋上面。
去适应我的妥瑞症让我学到全世界最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
Bobo有个伟大的妈妈,遇到了伟大的校长,生在一个包容,自由,价值观多元的国家,当然,他无比强大的小宇宙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打动人心的。
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并不是他最后站在讲台上,高举奖杯的时刻,而是在他为了实现梦想,永不放弃,乐观天真的精神。
教师,拥有了最多可以点亮别人生命的机会。
这是个平凡却伟大的职业。
教育的力量,在于教会每一个孩子,follow your heart, be yourself, be different。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拥有一个培养想象力的大环境,遇到一个好老师,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保持一颗乐观、天真的心。
以后我有了孩子,这一部一定会陪他一起看。
很久很久没有像这样一部电影能直击我的内心一个从开头到结尾一直微笑的帅气小伙从6岁开始就认清了现实的残酷就如他所说,他的症状成就了他的一生。
实话说,我流泪了,尽管想极力控制可还是如喷涌的泉水般……一个受尽嘲笑,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连考试都需要单独房间的人。
他是靠什么活到现在的呢?
他以他的生活为乐,他注重他的亲人,即使父母已经离异。
可他仍然爱他们……乐观,热爱生活,懂得爱,坚持不懈……当他的学生在台下给出他答案的时候我坚信自己的生活和选择即使它们还未成形如今的现实能让我看到的不只是绝望还有无限的希望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追寻梦想。
相比那些已深陷入现实泥潭的人我只想说有什么会比科恩还痛苦的?
站起来吧。
为了我们的理想和信仰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并不是路边的看客!
为自由,为生活摒弃那被称作现实的病症。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放的,用意很明显,她想要的效果达到了。
至少我是被这个电影触动了。
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这一点就让整个电影更加真实化了,但肯定有夸张的地方,比如男主角漂亮的女朋友(😂我猜的)。
男主角患有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
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父亲也总是认为他在捣乱,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
但母亲一直陪在他身边,鼓励他,不放弃治疗孩子。
母亲对男主角后来的实现梦想以及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你我都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正常说话,老是会发出怪音的人,想要当一个老师,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放弃的精神,努力去奋斗克服困难才有可能会实现梦想。
“父亲永远不了解我的乐观。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
”“和往常一样,我的朋友提醒我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是这点很难做到。
”“我不会放弃你的,我也不会让你放弃自己。
”想放弃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继续在奋斗的路上前行。
BoBo(詹姆斯•沃克 James Wolk 饰)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
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就连他的父亲也对他失望透顶。
只有他的母亲一直是他的坚实臂弯,母亲的坚持与鼓励,让他能够在正常人的生活里艰难前行。
然而面对这个不能理解他的世界,BoBo一直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
直到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在众人面前巧妙的让大家了解了BoBo的真实情况,让他有了成为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的坚定梦想,即使因为这个病症让BoBo在寻求教师梦想的道路上遭到众人怀疑,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这份梦想, 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的努力。
而他曾经曲折的人生道路在他的坚持下也开始慢慢好转…
在生命的历程中,无奈人在挫折与困难的风里,无奈人在悲伤与失败的雨里,无奈地在似乎注定的命运中漂流。
感慨着时间无法回头,悲慨着梦想似乎与自己的命运平行而永不相交,有些人却总是抗争着命运,试图把我人生的左右。
但,这真的值得吗?
有些人常以抗争命运自居,嘴里说着我命由我不由天,背地里却转发着“10秒内转发,考试必过”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不靠天活。
影片中的布拉德,算是与命运抗争的勇士吧?
如果没有赏识他的校领导,如果没有理解他的校长,如果没有懂得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许,她就会在自己与命运相抗争,与病魔相抗争中失利。
而这些因素,都是天注定的。
所以,所谓在逆境中,挑战命运,那些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也许,就是赌上天会眷顾自己的人。
虽然这样的赌局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但,当我们每个人熬夜奋战的夜晚,当黑夜的幕布遮蔽了一切光亮,隐匿了那些喧嚣,是否会怀疑自己的赌局是否值得?
在学生时代,这个赌局叫做成绩,你是否感赌你自己是学习的那块料,而拼劲全力的去冲刺?
在就业面前,我们又会面临当自己的理想兴趣与自己的擅长和能力不同时,是否选择妥协?
布莱德是一位从小患有妥瑞症的人 起初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的怪叫和抽动 他的爸爸也总是认为布莱德控制不住他自己 对布莱德失去耐心 甚至在公众场合对孩子大喊大叫 对布莱德和小儿子差别对待 他始终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 最终两人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点 互相理解包容
她的母亲一直鼓励布莱德 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儿子的放弃 布莱德也是凭借着母亲的爱护和支持 越来越自信勇敢 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乐观而且坚持
他是幸福的 收获亲情友情拥有了爱情
带着复杂的心情观看这部电影,心情被一点一点的感染,随着主角的经历开始上下起伏。
主角是一个患了妥瑞氏症的小男孩,六岁时这个病就开始与他如影随行,他无数次的被自己的这个病折磨、而最后他竟然将这个病当作终身伴侣、当作朋友、而不是憎恨它、厌恶它。
这让我自然佩服他。
佩服他的勇敢、乐观、坚强不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去接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就像是他患上这个怪病,每天的抽搐、每天的无法控制的发出怪声,受到大多数人的不理解与嘲笑,并不是常人就可以随便接受的。
而他做到了,不仅没有因为这个去自卑去愤恨,而是更加坚强的活着,更加坚强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不禁都为他自豪。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他做到了,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最大的敌人。
想起当初校长让他去听音乐会,最后他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了所有同学的掌声,这让本身乐观的他更加的乐观。
不禁感到适当的理解他人对他人是怎样大的安慰,而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乐观自信的他想的从都是我能行,但乐观自信的他也不是没有过沮丧、爸爸的反感,爸爸的不关心,也曾深深的刺伤过他,可他努力的做到了成功,证明他自己的能力。
经过这么多的挫折找到的成功也让他重新找回了理解与父爱。
一心想成为一名教师的他,处处碰壁但还是碰到了成功。
成为一名教师,而且赢得了沙利美新晋教师评选的年度最佳教师奖所付出的努力绝不是一般的艰难,可他还是走过来了。
学校里孩子们的喜欢与热爱、也是对他的付出最好的报答与奖励。
成功的最终在于他的坚持信念、永不服输。
最后在颁年度最佳教师奖时说他能够现在奖台上要感谢学校的学生们、家人、还有所有的朋友、他说很多人觉得他怪异,说他从怪异中学到一般人不能学到的东西、一堂最宝贵的课、那就是“别让任何事情挡住你追求梦想的脚步。
”是啊,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放弃,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有多么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定信念、做到“别让任何事情挡住你追求梦想的脚步”。
不顾一切成功吧!
好有爱~~~~~~~~~
典型的美国励志片
看了半个小时,真无聊
励志到爆,可惜主角的狗吠声真的让我很抓狂~
【喜欢这样的轻松愉快的励志电影,笑中带泪】 我们最的缺点在于有时候会为了顺服这个社会而忤逆自己的直觉和坚持,就是在这样的一步步之中,我们变成了体制化社会中的一员,坚持自己,就会过的内心自在但现实艰难,妥协的话,就会现实顺利,但内心煎熬。我喜欢主人公对自我的坚持和执着
无感
不要那么容易的放弃自己 还有母亲的坚持与鼓励也好伟大啊
这部励志片比起《当幸福来敲门》《奔腾年代》等实在是弱爆~~不知凭什么8.7分的~~~水军太多~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
即使James Walker笑容很治愈也掩盖不了这部电视电影的缺陷。大概和《讲台深处》是一个系列的,刻板老套无聊的励志模板,若现实真如此该多好……
乘着励志的热潮翻看。虽然打着励志的旗号但俺完全没感动啊……
活在美国,太不够励志了
不要让任何阻挡你的梦想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不是主角虽然身残依然志坚,是一个社会对残障的尊重和宽容,没有他小学的校长也不会有以后追逐梦想的科恩。有学校愿意请他做老师,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到他班里,孩子们尊重他,这些默默的人的宽容,让我感动至极。
電影一般,不過主人公的精神可嘉。
励志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温馨的完满结局,如果是真人真事改编就更加分了。
很励志,很感人!
虽然男主角很帅,但是一会怪叫几声,没法看
很套路,却很动人,细节处理的节奏和逻辑特别好,有很强的导向性。
我真的老了,感动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