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陆译名惊涛飓是骗流量!
但华谊兄弟投资也并没给我很大的希冀,所以影片看后也没愤懑感!
想起赵又廷的南极之恋,一样的无聊!
摄影很美!
剪辑多杂又混乱,实属个人小空间电影玩拖时间的无奈之举!
女主是走演技及劳模的道路了,男主人设很鸡肋,俩人没有交畅感催泪点很弱,男主死了女主会捕鱼了给素食主义的自己求生,男主快死了女主很庄重述说素食主义的自己拒绝捕鱼救男主,令人唏嘘哈但欧美女子不惧皱纹到几乎是与生俱来这个层次是我等亚洲女子所不能项望的,要知道女主是90后啊!
呜呼!
作为一个离岸航行过并切身遭遇过风暴的水手来说真是感同身受,经历风暴时的水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这次上岸以后再也不会再上船了,但结局往往都像故事主人公一样继续航行,这就是航海的诱惑像男主描述的那样在大海上只有你(或仅有的几个人)和船还有海浪,那种感觉对于某一类人来说真是无法拒绝,就电影本身来说插叙手法好像并不太适合这类题材电影,或者至少插叙的过于频繁,让观众很容易出戏
即使看完影片我还是会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些人愿意熬过这些苦难。
之前搜索”徒手攀岩“,七转八绕的看见了这部电影,随便点了几个画面感觉还算感兴趣就放在了收藏夹里,其实也不久,就三天前纳入收藏夹,今天给拔草了。
说说电影。
电影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相当压抑的故事,即使看到最后船只呜呜呜的发出回应,一路驶向女主,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很压抑,听见船只的回应时我真的绷不住。
终于有人听见自己的呼喊了,这是上帝派来的第一艘船, 也是最后一艘。
看完到现在我脑子还是很压抑,并且腹部会有些不适,也不是闹肚子,只是感觉到了这部电影对我情绪的影响。
作为刚入门的摄影师,想说说对于电影拍摄的看法。
我有发现到,美好的片段和真实故事的片段色调是截然相反的,大概就是雨天和阳光明媚日子相结合的感觉,从荒芜一人的海平面,漂泊到有小鸟飞翔的沿海,就像地球一样,从开始到结束,女主在幻象中自己欺骗着自己度过了这些日子。
很难想象也从不敢去想象这种感觉,就像罗辑执剑。
二十年如一日,内心的荒凉 ,地球相对于宇宙的孤单感都是我从来不敢提出来也从来不敢去探索的场景,当这种情感挥发出来时,我的脑子里就如爆炸一样,到现在我都只能感觉到,人类的生命力真顽强,自个对于生命,只是觉得活着只是一种没有方向的细胞繁殖,没有来也没有去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我想要快乐,如果没有快乐,我宁愿死亡,这股敬佩的感觉让我保留到写完这段文字之前都存在着,enter之后我希望能结束对于痛苦的感受
一部画面很美的灾难爱情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
影片运用了双线蒙太奇的手法,将遇难前遇难时与遇难后分成两条线穿插叙述(有点类似于“记忆碎片”)。
女主Tami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她的原话是“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多么酷的一个女孩),直到遇到了在港口工作的男主Richard(me before you的男主,在本片再次饰演一个被人照顾的残疾人,尽管是被想象出来的...)两人很快的就相爱,求婚,并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soul mate。
在一次远航中,他们不幸遇到了飓风,在颠簸中,Richard坠海,飓风过后,Tami在浮木上找到Richard,却发现他肋骨断裂,下肢瘫痪,已失去了自理能力,在整个漂流过程中,Tami一直照料着Richard,而在Tami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Richard无悔的爱也再次给了Tami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当Tami再一次从昏睡中醒来的时候,一句“I might let you go”迎来了影片的大转折,原来,Richard早已在坠海时已经失踪,后来的全是Tami的幻想(类似于Life of Pie)最终,也是这些幻想支撑着Tami渡过41天的漂流并获救。
影片的最后提到了Tami的原型人物在获救之后一直没放弃过海上的航行(这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也是在兑现两人的约定) 总的来说,剧情和泰坦尼克号差不多,少了些轰动的场面,多了些感动人心的小细节。
双线的运用也挺简单,并没有到达记忆碎片的烧脑程度。
而且影片让我想起了“hurricane”这首歌,感觉拿来做BGM挺搭的。
最后,截取了一段最令人感动的对话“希望你没有认识我,那么你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如果那样,我就没有了你的回忆,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这两年在马蜂窝泡的时间久了,不断被里面多姿多彩,让人叹为观止的游记震慑到,尤其是蜂首里数量众多的女性作者,她们被总编辑相中的原因虽然各式各样,或感情细腻,或文字精彩,或摄影惊艳,但兜兜转转离不开的是她们独立自主的一面。
昨天刚看到一篇游记,是一个大四毕业的女生从埃及到土耳其,到伊朗,一直走到到阿富汗的旅程,她一路见证着沿途人文差异,感受着世间冷暖,记录着时局变换。
可能在旁人眼里,她走过的这些地方并不太平,在阿富汗,几百人伤亡的自杀性袭击就发生在她身边。
但同时,她也深入了普什图族腹地,亲临了人迹罕至的帕米尔高原明珠,镜头里的湖泊美景就让我有马上不顾一切飞过去的冲动。
当办公室里的女同事都在谈论着婚姻与爱情,当她们为自己已知的人生做着细致谋划的时候,可曾想象过一个女性孤独地在遥远的大洋中心与风浪搏击的感觉。
也许,前者代表了99%的人的选择,但这并不妨碍有那不到1%的人走上不一样的路。
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没有孰优孰劣,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小部分人其实是在大群体替她们遵循着社会常规观念的同时,以不一样的方式体现着女性的价值与力量——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完全可以。
人们总习惯性地将冒险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而谈到女性则总想到家庭,因为家庭需要感性,所以女性没有足够的坚韧去投身冒险,仿佛感性是一种懦弱的化身。
但在电影里,遭遇海难的女主Tami孤身一人在茫茫太平洋上将漏水的帆船补好,将满船舱的海水排干,清理掉倾覆的桅杆,再竖起一面新帆,到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向,利用洋流一点点自救,靠的都是对那个其实根本不存在的,早已罹难的未婚夫的思念。
直观上,观众首先会被Tami专业的航海技能和强大的身体素质所镇服,但她未被摧毁的,想要活下去的意志才是最终能成功获救的关键。
冒险靠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只有在活下来了成功回家,才有故事可以被传颂,而感性的能量往往让女性在绝境中焕发出比男性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故事的原型,现实中的Tami在获救后继承了爱人的遗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帆船航海家,继续坚定地在她非凡的人生航道上前行着。
这种经历,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人生,但其诠释的人生意义的确让人心生敬畏,女性其实并不比男性软弱,有些时候,她们甚至会比男性更加强大。
精彩,推荐,考虑收藏。
Picture In A FrameTom Waits - Mule Variations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Ever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 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Every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 I'm gonna love you我会爱你Till the wheels come off直到车轮脱落Oh yea哦,是啊 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Ever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这不是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灾难片。
一对恋人出海,遇到了飓风,船翻了。
男孩儿掉进了海里,女孩儿变得很强大,将男孩儿救了起来,就这样在海上漂着,数着日子,等着被人发现,等着被救援。
电影就那么放着,当作一个背景,也没什么特别的。
男孩儿的腿骨折了,白碴儿的骨头露了出来,我就见不得这样的画面。
当男孩儿弹着吉他,为女孩儿唱着歌,镜头再转回来时,原来男孩儿在的地方空了。
最后,当女孩儿得救后,又回到他们一起出海的那艘船上,Tom Waits那标志性的沧桑的声音响起,于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又多加了一颗星。
*你陪我渡过的每一个夜晚你为我准备的每一份早餐你为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你对我说的每一句晚安*
片名不应该叫惊涛飓浪,drift的意思是漂泊,漂浮Moon river 里有句歌词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电影的男女主就是drifters漂泊者,看遍整个世界。
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理解四处漂泊,漂流各地。
总觉得需要落地生根,成家立业。
事实上非常多美国人都是过这种生活,开着房车四处跑,倒也乐在其中。
《惊涛飓浪》里主人公故事的不可复制,决定了这类电影的非凡魅力!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女主“塔米”居无定所,工作的目的只为能够继续浪迹天涯。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男主“理查德”走南闯北,他的帆船以非洲斯威士语命名为“玛耶卢卡”,意为“穿越地平线的人”,他就是这样的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如此二人萍水相逢,注定不会是彼此世界里的匆匆过客。
“塔米”询问“理查德”:独自一人航游世界感觉如何?
和众多喜欢“在路上”的人一样,“理查德”的环球之旅,孤苦伶仃首先是第一道关卡,风餐露宿与饥寒交迫也必不可少,此外还要忍受身体的不适与不时发生的濒临绝境。
但他就是难以割舍!
出于对远方和未知的渴望,在万劫不复时又绝处逢生,继而海风作伴,小船划过海面,周围万籁俱寂,只有水流声哗哗作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这一切也吸引“塔米”步其后尘,无所顾忌地投入海的怀抱!
而在山穷水尽之时,“理查德”经常会出现幻觉,有些类似死前的回光返照,而《惊涛飓浪》也恰好利用这点上演了一场虚实交锋。
“塔米”说得没错,“理查德”有其他男性所不及的无微不至,连表白也由“赤素馨花”切入,言明将这种“爱之花”别在发丝左右,寓意有别。
“塔米”于是将花朵戴在左边,默认自己身处热恋之中,并很快与“理查德”开启深海探险。
旅途伊始,两人的确恣意盎然。
他们流连于碧海蓝天之间,畅游幽深的峡谷,享受日光浴,感受全速前进的心潮澎湃。
这对神仙眷侣还共同见证了最美的夕阳,“理查德”的描述令“塔米”欣喜若狂,他说:就像被染红的石榴,还带有柑橘的亚麻色,并且兼备玛瑙晶莹的光泽。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但他们有所不知:这片红彤的天空也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先兆,一场惊涛飓浪正在酝酿之中。
在惊慌、恐惧、无助、绝望之际,“塔米”与“理查德”的患难与共,起先是爱人生死未卜所给予她的期冀,后来则是由于神情恍惚,她陷入往昔回忆的臆想。
影片用残忍而又巧妙的方式表现两人的情深意长,也借此显示“理查德”杳无音信后,“塔米”的肝肠寸断。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在缅怀逝去的爱人,自己也气若游丝之际,冥冥之中,“理查德”向“塔米”表达歉意:我希望你从来没有遇到我,但“塔米”却坚定地回应:万水千山也难抵我们的深情厚意。
因此,“塔米”能在茫茫孤海上独自漂流41天,与其说是生命奇迹,不如说是爱的力量。
而《惊涛飓浪》的编剧肯德尔兄弟更巧妙地将人物生平融入两人的朝夕相处与荒海求生之中。
但凡四海为家的人大多是因为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
“塔米”和“理查德”就是如此。
“塔米”的母亲曾是位早孕少女,她还是个孩子时,妈妈也未成人。
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亲生父亲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后来更因情绪失控而喜怒无常。
而“理查德”7岁时,母亲自缢身亡,与父亲则形同陌路。
伴随亡命海上的时日不断递增,“塔米”的意识模糊也愈演愈烈。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她“看见”一艘巨轮驶过,遂拼命呼号,随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梦,而这种梦醒时分恰是人最绝望之时。
“塔米”看不到希望,却深知死神正步步紧逼,而她甚至都没有一个与其殊死一搏的机会。
而扮演“塔米”的谢琳·伍德蕾显然不负众望,自始至终,她都有超越年龄的成熟,这与她自小和海相伴不无关系。
谢琳的快乐童年都与船只相关,她由此深谙水的奥秘。
她说倾听和理解水的语言就像遵从自己内心的直觉:要知道何时该随波逐流,何时又该逆流而上。
当你置身辽阔海域,风向着实变幻莫测。
前刻还是艳阳高照下的风平浪静,后晌就会在乌云密布中大浪滔天。
顺势,海洋可以在顷刻间将你吞噬,也能在刹那间把你托举。
其实,早在谢琳的成名作《后裔》中,她就有过与水的亲密接触。
当听闻母亲生命垂危,她躲入落满枯枝败叶的泳池中痛哭流涕,镜头唯美而凄凉。
而《惊涛飓浪》里的水下冥想片段,同样拍得极尽禅意。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而能将海浪的波谲云诡与飓风的无坚不摧拍到极致的摄影师罗伯特·理查森,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他曾凭借《刺杀肯尼迪》、《飞行家》与《雨果》三度加冕奥斯卡金像奖,对光线的掌控与全景的描摹,无人能出其右。
他甚至会将镜头放入水下,仰角拍摄岸边人的动态。
你侬我侬时,水流的前赴后继让人影摇曳生姿,象征坠入爱河后的心花怒放;而“理查德”不幸葬身大海,“塔米”海边祭奠时,倒影的支离破碎与此时她的内心如出一辙。
GIF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但凝聚全组,全力以赴投入拍摄的最大功臣还是该片导演巴塔萨·科马库。
作为冰岛国宝级电影人,巴塔萨身体里也承载着维京血脉。
作为战斗民族的后代,他不仅有与自然为伍的智慧,也有挑战自我的信念。
与《少年派》在人造泳池里的风雨飘摇不同,《惊涛飓浪》则是在真实的水域中感受风高浪急。
相比前者的写意,后者也更侧重写实。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以致,拍摄第一天,工作人员的最大收获便是:如果你要在船上待14个小时,早餐的选择显然尤为关键。
因为,对于初来乍到者,晕船自然在所难免,继而肠胃的翻江倒海也会紧随其后。
而有“冰岛林超贤”之称的巴塔萨总是习惯在极端恶劣的取景地身先士卒,然后鼓励剧组成员放手一搏。
《惊涛飓浪》中那场大浪席卷的戏份,巴塔萨始终坚守阵地,面对自然的怒吼,他没有丝毫畏惧,时刻保持要与其顽抗到底的坚不可摧。
而事实也证明,他选角的眼光的确名不虚传。
所有危险场景,谢琳皆亲自上阵,对角色的揣摩,也极富远见卓识。
和“少年派”一样,为凸显角色因饮食匮乏而造就的瘦削身形与萎靡神情,连续两周,谢琳几乎停止进食,若因饥肠辘辘实在难以入睡,就以少量葡萄酒助眠。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我穿越了半个地球寻觅你,又怎能轻易放弃你!
”两人产生分歧时,“理查德”的这句甜言蜜语让“塔米”重又喜笑颜开。
对“塔米”而言,“理查德”的爱就是伴“派”同行的那只老虎,在她意志消沉时,唤她苏醒;在她形单影只时,与她同在。
《惊涛飓浪》在北美的热映再次证实:大片不在规模,更在思想。
有了爱的底色,辅以技术支持,小成本的《惊涛飓浪》也能比肩《泰坦尼克号》的感人至深与回味无穷!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
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上周末看了这部电影,电影结束后,内心的感动与震撼却久久无法散去,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看过这部电影,你会更爱你的爱人,更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
如果说当时的感动,更多是源于对影片中男女主之间经历灾难、生死的爱情与守候,最近频频刷屏朋友圈的热点话题,则令我再次想起这部电影,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
咪蒙,纵使她写出了国内最顶级的公众号,纵使她一年能挣几千万,只要她离婚了,仍然会被当成失败者,迎来质疑与嘲笑——看吧,写了那么多毒鸡汤,最后不是也没人要!
奶茶妹妹,当初清华一毕业就嫁给了身价不菲、拥有商业帝国的刘强东,在同龄人还在苦苦求职的时候,她早早生子,一度被媒体吹捧为人生赢家。
结果前两日刘强东在美国的性丑闻一经曝光,奶茶即刻变绿茶,全网群嘲。
最近办了一个红娘账号,为身边的单身朋友撰写征友文章,有个男性前辈对我说:“介绍女的,学历、收入、职位、经历,对男人来说未必是加分项,温柔、美丽、性感才加分,女的越优秀,其实越难找对象。
”听了前辈的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那女性自我提高的意义何在呢?
时代在进步,但很多人对女性的评判标准似乎还停留在旧社会,不,还加了一条:独立——女人不仅要贤良淑德,孝敬公婆、照顾子女,还得能和丈夫一样挣钱养家,不但要经济独立,还要永远保持对丈夫的吸引力。
家庭主妇是失败的,纵使她为家庭付出再多,也没有自我,一旦婚姻破裂毫无退路年老色衰是失败的,纵使如大明星刘嘉玲,年过50,一旦素颜照爆出,媒体依然会评价她:“幻灭!
老态如同路人”,并永远乐于讨论她与丈夫梁朝伟的婚姻是否貌合神离。
女人的命运、评判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仅仅就是婚姻、外貌和丈夫忠诚于否吗?
于是,想到了几天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惊涛飓浪》。
它虽然是一部表现灾难的影片,却更像是一部文艺片,以飓风海难为契机,表现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令人对女性的潜能与力量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惊涛飓浪》根据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的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改编,该事件的影响力至今还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的第一位。
影片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结果途中遭遇了顶级飓风,在缺乏食物、帆艇被毁、没有救援的情况下,艰难自救的故事。
《惊涛飓浪》由三获冰岛艾达奖最佳导演的巴塔萨·科马库执导,女主角塔米由曾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的好莱坞影星谢琳·伍德蕾饰演,而影片的摄影则由三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师的罗伯特·理查森掌镜。
影片采取多地实景拍摄,海洋、深潜戏份众多,在斐济进行拍摄时,更是遭遇被50只牛鲨包围的窘境——无论是从故事情节、演员表现力还是视觉呈现上,它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
但,这些并不是我向你推荐此片的唯一原因。
这部电影最令我震撼感动的,是它对女性的尊重与对女性顽强生命力的展现。
《惊涛飓浪》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1983年,24岁的美国加州姑娘塔米·奥尔德姆在太平洋独自漂流了41天,经历生死离别、漫长的等待与绝望后,最终获救。
海难过后,塔米一度消沉,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陷入爱情,后来她意识到,写下这段故事是摆脱黑暗的唯一方法。
在海难发生的15年后,塔米在回忆录《红色天空》中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电影,便是她曾经的真实经历。
海难幸存者、本片原型:塔米·奥尔德姆不同于以往灾难片多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手法,《惊涛骇浪》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以两条平行故事线穿插讲述男女主角理查德与塔米海难求生及相识相恋的全过程。
影片在灾难与浪漫之间穿插切换,既让观众知晓了自然灾难之下,个人的渺小与无助,又令人深深沉浸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恋与深情,为塔米灾难之后坚强求生的信念与坚持做了最好的溯源与说明。
在观众为男女主重伤、食物饮水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能否最终获救而揪心时,临近影片结尾,塔米从未婚夫身边仰身坐起,眼神无比悲伤却又坚定地说:“理查德,对不起,我必须要让你离开了”原来,塔米与未婚夫深陷绝境之下的所有相互鼓励与陪伴不过是一场幻影,爱人早已在海难中身亡,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只有塔米一人。
而影片中所有浪漫的回忆与闪回,或许也只是她在独自漂泊时唯一可以用来支撑生命的信念与动力。
和以往的灾难片不同,《惊涛骇浪》没有表现灾难之下的人物群像,整部电影80%以上的画面和情节只有两个人、一艘船,却充分表现了两颗热爱自由的灵魂如何相知、相爱,遭遇灭顶灾难后的守候与独自坚强。
未婚夫对塔米的陪伴,从鼓足勇气陪她跳入深崖,到陪她经历生死,鼓励她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干枯的灵魂变得饱满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孤独的心灵彼此相依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跨越距离与生死,为相爱的彼此传递信念与希望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会为你缔造一段人人赞颂的婚姻,为你吸引来一位身价不菲的丈夫,更不会让你为年老色衰、失去独立性而感到焦虑恐惧。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与事件的真实经历者塔米与理查德的气质外形十分相像在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经历如山飓浪、漫长漂泊的过程中,作为观众的我是默默关注着他们境遇变幻的旁观者。
在女主获救后,重回当初相识的船舱,再见熟悉的照片,照片中的二人笑容灿烂如花,当初佩戴在发鬓的太阳花花瓣还置于桌角,却早已萎败干枯……一切物是人非,却全部是刻骨铭心的印证,不免心中伤感,默默陪伴女主一同流泪。
影片的结尾,播放了故事原型 塔米·奥尔德姆 的真实影像与生活经历。
“塔米在获救后至今没有停止航行”——平淡的几个字,让目睹整场海难及获救经过的我内心充满感动与震撼,而随后交代她结婚生子的文字也让我有了更多思考。
什么才是对逝去伴侣最好的纪念?
当爱人离去后,留下的一方应如何面对余生?
即使失去爱人、即使经历绝境重生,塔米也并未因为失去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一蹶不振、胆怯退缩,反而爱上了航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帆船手,继承理查德的遗志继续航行于广阔大海之上。
她并未因为失去挚爱而埋葬情感,而是在经历漫长的痛苦与消沉后重新振作,在此后的人生中再遇良人、结婚生子,享受生活——这与我们忠贞于伴侣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却令我们看到了对生活与情感的另一种诠释。
女性看似柔软,却内心强大,一旦遭遇磨难,她们的生命力甚至比男性更加强韧。
这部电影,通过航行与暴风灾难的角度,再次诠释了这一点。
女主塔米是素食主义者,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仰、拿起鱼叉潜水捕鱼为了活着,她臆想出早已丧生的未婚夫还陪伴着她在漫长而绝望的漂泊中,她通过冥想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塔米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爱人的鼓励,让她一次次重燃求生的希望,并在绝境之下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在生命面前,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她在绝境中悟出了这世间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活着,活得不负此生”也成为她在劫后余生中身体力行的准则。
影片的原型塔米在经历海难时只有24岁,在《惊涛骇浪》中饰演她的演员谢琳·伍德蕾生于1991年,也不过只有27岁。
为了演好塔米经历海难后的憔悴与绝望感,谢琳连续两周每日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12-14个小时。
影片中经历海难前后的塔米如果我们也来拍摄同样题材的电影,有哪位同龄女艺人可以胜任?
恕我一时想不出我们的女演员,大多更热衷于P图和变脸。
我们的媒体,往往热衷于追逐名人的私生活,我们的影视作品,更乐于表现“霸道总裁爱上我”和无休无止的内宫争斗——N个女人为了抢夺一个男人的宠爱而不断绞尽脑汁、拼搏厮杀,而观众也喜闻乐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女性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似乎倒退了,在很多网络大号的推送中,女人之所以需要独立,更多是为了丈夫出轨时可以给自己留有一条退路。
如果女性努力活出更精彩的自己,目的仅仅是更安全的婚姻和更好把控的丈夫,我会觉得多少有点儿索然无味。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
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塔米在她的个人传记中如此说道。
在整个朋友圈都在讨论“咪蒙离婚”、“奶茶变抹茶”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部电影,或许它会让你对女性的价值与力量产生更多的思考。
不太会写影评。
看电影本身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就写一下私人的观影体验吧。
今天在学校绞尽脑汁赶due,晚上想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家旁边影院同期上映的电影里,在Breaking In, Book Club和Adrift里面纠结了一下,最终买了Adrift的票。
其实我本人不是非常喜欢灾难生存这类电影,但是非常喜欢和海洋有关的片子,完全是预告片里40英尺巨浪打下来的那一秒吸引了我。
作为一个在美生活六年的中国人,看到这种电影还是很有文化冲击感。
电影是个很美国化的故事。
全篇是从女主的视角来拍摄的。
女主生活在圣地亚哥,母亲十五岁时怀了她,她十六岁那年母亲带她去酒吧庆祝。
她父亲很少出现,她由爷爷奶奶养大,完成高中学业是出于对家人的责任感("I own her to finish high school"),而不是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港口海关问她是什么职业,她愣了下,笑说我做任何能让我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的工作("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
算是美国比较常见的中下层生活,家庭零散,不成整体,勉强高中毕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就是由着兴趣来。
对于我这种按部就班上学,每天都在忙毕业,愁工作,纠结未来房子车子小孩幼儿园的人来说,女主属于无法带入,但可以理解的一个浪漫主义角色。
女主是素食主义者,喜欢冲浪和旅行。
在港口认识了拥有一艘小船的男主。
两个人一见钟情,在山间跳溪那段拍得绝美。
男主的形象比较不连贯,妈妈在他七岁时自杀,其他背景没怎么交代。
男主受人之托要把一艘船开到圣地亚哥,女主犹豫了一下决定跟去,还给妈妈写了明信片说,我决定回家看看。
编剧和导演还是蛮厉害的,属于show not tell的类型。
不是直接交代一堆背景,而是在细节处微妙地展示人物背景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后面的故事就是两个人在海上度过浪漫的一段时间,看日落,求婚,直到遭遇飓风。
女主如何在风暴过后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坚持着直到被搭救。
只不过导演没有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巧妙地混剪了风暴前后两条时间线。
算不上高级的手法,比如记忆碎片,但还是比直接讲有点意思。
女主的精神支柱是她从海上救起的受伤的男主,但影片最后揭晓只是女主的幻觉。
不是悬疑片,不存在什么剧透不剧透。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了很多暗示,也算是导演的show not tell吧。
只不过很容易猜,导致揭露的时候没有太震惊的感觉,只是有点让人难过。
有几个culture shock的地方。
其实来美多年,也算不上shock了,只是让我感觉很“美国”的片刻。
一个是美国人对peanut butter的热爱。
影院一片爆笑。
一个是女主风暴后在船舱里找到几瓶酒和几支雪茄,兴奋地说,我们要有个派对啦(“We're gonna have a party!”)。
我一直很难理解美国人对酒精和药物带来的单纯兴奋感的执念,因为在我看来只是化学物质刺激神经的虚无快乐。
女主抱着受伤的男主说亲爱的你需要喝点水,然后把酒瓶怼到男主嘴里的时候我都震惊了。
虽然男主也只是想象中的,但是酒精难道不会使人更快脱水吗......中间还有个细节是女主和想象中的男主对话,两个人都因为缺少食物很虚弱了,女主表示拒绝下海捕鱼,说了句我不想让其他人(鱼)遭受痛苦(“I don't want others to suffer”)。
也是让我有点震惊的一个地方,想到了什邡罗汉寺地震期间开放给孕妇的事情。
生死关头还在管鱼会不会受苦,这可能也是导演想刻意体现女主性格的一个点吧。
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不自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无法理解类似的想法。
包括到了最后,放了真实事件的男女主照片(不得不说选角真的很厉害,男女主都超像),还有女主的视频,字幕打出“塔米从来没有停止航行”(“Tami never stopped sailing”),也是让我觉得困惑又敬佩。
作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跳个伞蹦个极已经是我的极限。
过马路被疯狂司机闯红灯蹭了一下,吓得我之后半年过马路都有心理阴影,真的很难站在女主的角度去理解如何经过这么大的灾难,还能勇敢面对。
就片论片,我觉得三星水准。
一个人海上漂流四十天,没什么情节波动的话,是很难拍好的一个题材。
灾难爱情片,我觉得催泪的地方恰到好处,灾难的场景也达到了。
另外女主演员shailene woodley的大长腿太好看了。
本人也很敬业,到最后瘦成人干,太惨了。
片名叫Adrift,直译过来是漂浮,也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我觉得翻成惊涛飓浪有些不妥,因为其实女主的旅程后半段就只是在随波逐流,女主的前半生也只是个小人物,有些随遇而安,居无定所的意味。
只是看到“塔米从来没有停止航行”的那个视频的那一瞬间,她是稳稳扎在海底的锚,我才是随波逐流的那一个。
可爱性感的女主和英音男主都脸熟熟,配合的不错,两个人深夜包场,惊涛骇浪大海真可怕。似乎是美剧迷失开始还是一直如此,海上失事后总是最怀念花生酱。
当初看到预告片时还挺感兴趣的。有点underrated了,总体7/10,Shailene Woodley辛苦了,Sam Claflin相比而言轻松许多。。。
非常无趣的改编,流水账式的剧情,叙事手法早已烂大街,反转没有一丁点儿冲击力,主演妆容还刻意扮丑,基本上找不到任何亮点。
切过来切过去的,没有意义。
跟朋友周末在电影院里打发时间,最后却被故事感动地几个人沉默地走出放映厅。故事结局让人惊讶,故事结尾让人心痛。本是观众颇为熟知的灾难片剧情,被导演双线剪辑玩出了花样。是一部好片子。
分歧者里的大脸妹更胖了。
看的时候一直想起《老人与海》是怎么回事🙃 有一种大厦将倾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爱人赴死的绝望,还好他们的最后一句对话是我爱你。
电影本身就还挺一般,又遇到渣一般的翻译字幕,观影体验不好
7分,这部片子让人感到惊喜,剧情画面摄像都符合我的胃口。别出心裁的剪辑使女主漂流四十天的经历看起来不枯燥,反而加深了共情。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自然绝美的背后是冷酷无情。
Shailene的独角戏,演技在线,蛮催泪
隔靴搔痒,海上漂流41天看起来随随便便就过去了。
看谢琳伍德蕾就感到很不舒服
真人真事改编,女孩海上漂流41天。
另一条时间线显得多余。
有一天我也想去大海漂流
为真实故事改编给两星,整个电影拍的太平淡了,对于一个开头十分钟就知道结局的电影,实在在电影院看的要睡着了……
灾难成了表象,爱情才是内核。但男主角的戏份太弱了,感情线并没有撑起来。倒是一切都处理得很细腻,当然也可以说是平淡。
灾难片也能让人睡着也是服了!好好一部片子非要剪的支离破碎,我对你们的爱情一点兴趣都没有
撑过了漫长无趣的大半场,才有了感动,真人真事就是这么让人唏嘘不已。
在上映前看一遍。总体两条时间线。女主拥有非凡的勇气 意志力和智慧,可惜年仅24岁的她遇到4级飓风失去了比她大10岁的恋人理查德。本以为是两人顺利抵达夏威夷,结果之前那次只是小幻觉,我误入了大幻觉。其实剧情一开始女主就问男主海上的真实体验到底是怎样的,他说第三天就产生了幻觉。下一个镜头就是女主在飓风后醒来找不到理查德的绝望和无助,是他们的爱支撑她到了夏威夷。女主看到陆地鸟后朝着船只发射两枚海上求援弹,这艘船朝着她的方向鸣笛而来,are you ok?是的,剧情到此结束。女主在没有航空 航海线路的大海偏流四十余天到了夏威夷岛。整个环境刻画和人物妆容塑造都不错。唯一没看明白的是和法国老夫妇的交易执行。这么乱的评论,我应该勾选仅自己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