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9 他一开始并不盲的。
当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失去视觉,那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必须得承认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天然具有的“看”与“无法看”的冲突十分揪心。
前半段对于盲人群体生活的细节展现真实可感。
看完《盲人》之后感觉到一种纯粹的累:大量的虚焦和主观镜头对于塑造叙事情境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但与人眼要想看清物什的倾向根本不同,可能影片从这个层面上刷新了一种视听体验。
我们很容易从该片的视觉和声音设计当中读解导演的意图,这样一种“清晰”好就好在可以提供一个正确的看懂电影的路径,但问题也就在于失去了更大的阐释空间。
前半段影像给人带来的冲击很快就被主人公出门之后所遇到的过于戏剧化的“抢劫”桥段消解,使《盲人》彻底成为了一种不负责任的虚构。
对于残疾人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在社会的不确定威胁,而在此片中叙事的重点完全被倒置,盲人彻底变成了一个被消费的群体,这种隐藏在文本内部的对于“健全人主导一切”的意识应该被抛弃。
一个不愿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名字可能就被劝退,想起了另一部北欧的片子,一个叫做维德的男人决定去死。
天坛奖的最佳影片奖全程盲人视角,看不到广阔的天地,看不到自由的花草,那层薄薄的滤膜就是他们与外界的结界,看不穿,走不出。
男主走出自己房间的喜悦,长时间等待帮助人员的恐惧,被带到陌生地方的担心,后来又沉静下来与勒索者的周旋,在废弃的厂房一步一步找到出口的坚毅,每个场景都好似包在那层滤膜下,让人感同身受。
还好他的乐观与目标感在驱使着他向前。
另一点是爱的伟大,男主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双腿失去知觉,双眼视物模糊,吞咽困难, 每天早晨她醒来会给网恋女友打电话,每天要吃肌松剂,以及吸食大麻的放松时间,三点他的爸爸会准时来电话,每天要吃肌松剂,每天如此,单调而重复。
她的女友患有癌症,但是对常规的化疗药物过敏,只能寄希望于一种特殊的药物,那天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接他的电话,而他刚巧游戏赢得了将近6000欧元,原来是因为经过检测,新的药物也不适合她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她的疾病,她觉得绝望极了。
他决定穿过千里去看她,给她安慰,给她温暖。
说着就开始实施他的计划,打给出租车公司,打给票务中心,就这么上路了,他很快被一个小偷盯上,经过几个回合的拉扯,最后终于到了女友的家门口,她的脸也变的越加清晰。
这对苦命的人在未来那么飘渺的情况下,在现实中找到那么一些温情,是一种质朴而真实的感情。
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看完当时,没法像之前那样,电影一结束就马上写影评,而是连着缓了一天多、思考再思考。
盲人视角观影,让我感慨但又陌生,不知道是应该写做为以前的我的影评,还是盲人般的自己的影评。
这部电影,真正的盲人是很难有我这样的观影体验的,因为给到我身上的新奇和感慨,不过是他们的日常。
他们看这部,没准没有看《泰坦尼克号》觉得新奇有趣,甚至他们会觉得—没劲、无聊。
这就好比说,把我的日常遭遇纪实地写下来,我也不会觉得有多特别或者多震撼一样。
但是可能这就是电影的特质,达成让观影者们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短暂交换人生。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新理解了电影的存在意义—交换体验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新理解了惊悚和恐惧感的投射原理—对于普通人,必须要见到鬼、杀人或者被杀、疑神疑鬼……诸如此类,才可能产生惊悚和恐惧感;但是对于盲人,走出家门、遇到陌生人、丢掉手机、离开人群,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惊悚之旅!
谢谢电影节,这场尾声收官电影让我下定决心继续探寻电影与我更多的存在价值和观赏意义!
本片的两个核心内容即“视障”-主人公物理层面的痛苦,和“爱情”-主人公精神层面的活动,两项内容共同推动情节发展-要去看女友所以出远门,要出远门所以发生一系列冲突,视障是路途中的日常,爱情是最终的目的地。
直到结局前都觉得能get到导演的诚意但面对情节一脸懵逼,像是努力想表达或共情些什么却还没找着感觉的初出茅庐作品,二人最终见面那一刻故事重心突然明确起来,也有被感动到,但如果不是在影展可能我还没看完已经放弃了。
说几个明显的问题:1.大篇幅浅焦镜头用于第一视角呈现主人公的视障痛苦(琐碎的生活麻烦、模糊的世界和噩梦),但物理层面的障碍和精神层面的活动似乎完全处于割裂的两端,前半段琐碎的生活片段并未将爱情生活与视障痛苦两项核心内容之间建立令人信服的联系,更没有为后续情节的发展作出强有力的原因铺垫,因此当天出发、独自旅行的决策都显得过于突兀和刻意(而和父亲的几段无效通话让这两件事的动机更加迷惑)。
2.《泰坦尼克号》作为本片标题和核心意象所在,其符号意义过于模糊和单薄,首先是出现频率过少,像是为了给主人公的出行决策找一个强行理由,除此之外和其他情节几乎零互动。
其次,《泰坦尼克号》作为一个商业色彩浓厚的好莱坞类型片(主人公自己似乎也认同这一点),“不爱看这部电影“是否能用来表达很多短评中提到的“主人公是否相信爱情”,我是十分疑惑的。
可是如果不能代表主人公的爱情观,那《泰坦尼克号》在本电影中作为核心意象的意义何在呢?
毕竟这部电影似乎和主人公的视障真的毫无关系,这也是一个逻辑硬伤。
3.故事讲到3/4处展示冲突确实是编剧行规,但一个半身不遂的盲人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善良的公务人员和优厚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却在火车上恰到好处的碰见歹徒然后被拽进仓库打劫又因为几句激情澎湃的宣言恰到好处的被放走又恰到好处的碰上好心人得救,这个…???于是这场由无数个刻意与巧合堆砌起的冲突,除了说明主人公运气真的不太好,跟一个普通人某天出门突然被车撞或被人揍效果类似。
既没能批判性的揭示出残障人士的社会生活困境,也没能对主人公强大的爱情信念进行进一步的精神分析。
总之,能看出导演或许是想法很明确、真诚也很人道主义的,但事实就是,哪个故事都没有完整的讲好,缺了太多必要的逻辑链条和意象之间的互动,所以显得哪个情节都不够真实和自然,像是用来推动情节的刻意而为之的存在。
同类型作品中更优秀的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残障人士的世界,但没困在主人公的一方天地里,而是把格局拓展到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的整个社会群体,第一人称读深刻共情与第n人称的换位思考同步进行,由主人公向外的视角与周遭世界向内的视角相互凝视——扭曲的审视、无奈的悲剧同时迸发,一个个人的混沌,一个家庭的崩塌,一个看似稳定而优越的社会体系中一粒尘埃的飘落。
那正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2020.8.27*含剧透简评:前半段无聊想睡觉,后半段揪心到想哭。
先说说最抓我的几个细节:男主摔倒时无声的哭喊“freedom”那种痛苦和发泄;给希尔帕带《泰坦尼克号》,自己背包里放的却是另外两部,这种傲娇又自然的爱意;梦变得完整后,终于实际接受了自己残废的状态;最后影片结尾表每一行盲文变成英文时真的感动到了,也是这个时刻我才意识到开头看不懂的文字是点字。
一些感想:很多事情你没经历过,就没资格说话,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常常太自以为是了。
“每个人都当我是小孩,都同情balabala”这是男主每天都面临的压力,幸好他遇见了希尔帕。
这个和他的灵魂有着共振也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女人,最后的相拥亦是感人。
and其实有一个小点很戳中我,那就是无论是护工调侃还是绑匪威胁,男主始终坚定的想活着。
从仓库出来那一段艰辛路程,我是哭着看完的。
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坚持很打动人,“看清了生活本质还依旧热爱生活”,他和他们难道不是英雄吗?一路上无论是危机还是好心人的帮助,都那么自然,融入电影的骨血。
我不时会想到,在服务和福利系统更不完善的国内,他的此行会不会更艰难?
也许...人口基数庞大让我们更少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也许...信息的繁忙,社恐让我们更难对他们伸出援手吗?
影片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只需要五个陌生人帮助我。
” 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都是幸运者。
主角身患多发性硬化,因此胸部以下瘫痪且双目失明。
从身体健康到视觉受限,行动受限,并且往后的日子要越来越功能受限。
仍然热爱生活,酷爱电影,个性独立,通过手机上互联网找到了一个精神伴侣,也是身患难症,每天煲电话粥互诉衷情。
应该说社会福利和家庭对他的保护挺大的,所以后续的剧情中,表现出他对社会黑暗面预估不足。
终于一天,为了女友,鼓足勇气独自出行,约见第 1 面,跨越 1000 公里两头计程车,中间一趟火车。
不幸的是火车上遭遇歹徒,临时起意,绑架到仓库。
导演通过视听带动观众与主角感同身受,超级无助,挺绝望。
结局又扳回来了,通过好心人相助,终于到达女友住处,相拥落泪。
摄影手法比较新颖,多数镜头除了主角面容,其他都虚化,加上音效,让观众与主角的视角相同,氛围带动到位。
第一次拆北影节天坛奖盲盒,应该是一部我不会主动选择看的电影。
残障人士的生活细节很细碎也立体,奔跑的梦境、自主刷牙吃早餐、摔倒后等待助手、不锁的门、隔壁邻居的挖苦、父亲定时的电话问候、无聊的广播….最重要的是相隔百里未曾谋面的病患女友,他们彼此通话陪伴,互相理解又在绝望中相互扶持,是父母和正常人的帮助、同情、怜悯无法触及的灵魂深处,最终有一天只喜欢约翰卡朋特的他,决定带上未拆封的泰坦尼克,搭乘两趟出租车和一趟火车去见她,长途跋涉、周密计划、被歹徒挟持,穿蝎子乐队文化衫的混混,社会的不安、庸俗和一丝良知尚存,腌渍鲱鱼罐头的callback和被吐槽的德国牧羊犬的callback都很有趣,亚科两次呼喊出freedom,一次在出门的出租车轻松喜悦,一次爬出仓库栽倒在地重获生机,一个恋爱中的男人去靠近另外一座冰山,他自己就是泰坦尼克。
自由的滋味,经过磨难显得分外珍贵。
热爱跑步的人坐上了轮椅,喜欢电影的人却再也看不见,生活还能比这更糟糕。
01男主的世界是主观视角,周围人全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因为瘫痪导致眼盲,男主坐着轮椅独居只为勉强延续生活。
自嘲自己过的是土拨鼠的生活,日复一日未曾改变。
只有女友的电话,是每天早上叫醒男主的闹钟。
看不见眼前的世界,男主只能靠曾经的记忆填补模糊的生活。
作为资深影迷,男主总是三句话不离经典的电影人物和台词。
看过的众多电影成为男主的精神依托,这是他和世界仅存的些许谈资。
既然看不见不如代入电影人物,无聊的生活才能好过一点。
只要跟别人说起电影就不怕没有话题,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男主是恐怖片大师约翰卡朋特的忠实影迷,喜欢《异形》里的蕾普莉。
女友就是男主心中的蕾普莉,最想和她一起看约翰卡朋特的经典名片。
-《月光光心慌慌》和《纽约大逃亡》总是戏称自己的护工是安妮维克斯,史蒂夫·金的小说中有虐待狂的护理师。
要是不喜欢,还可以切换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拉契特。
不定期更新人物设定,才能打破一尘不变的生活状态。
-拜拜,沼泽怪物(DC漫画人物)《泰坦尼克号》是女友最爱看的电影,但是男主从没看过。
男主觉得这是卡梅隆史上最昂贵最做作的大烂片,人都跑去看他偏不看。
女友并不想成为杰克和罗丝,虽然想成为冰山,还是当个泰坦尼克号比较好。
我也是一个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
我不相信这个爱情故事所以一直没看。
02离了电影,生活总是一如既往地糟糕和不便。
平时只能坐着轮椅在家里转圈圈,跟女友打电话打发时间。
放着音乐隔空跳舞是两个人独有的恋爱方式,反而不受任何限制。
在脑海中想象的场景正是《遇见你之前》中的名场面。
父母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实际是怕他想不开寻短见。
-我还活着从卧室走到阳台,是他每天去过最远的地方。
在阳台放风时总是淹没在邻居们的闲言碎语。
大概是嫉妒男主有合法购买违禁药物的资格。
当得知女友病重时,突然间打破日常的固定模式。
害怕意外来得太快,男主决定立马见面。
毫无疑问,这是他生病以来做过最疯狂的举动。
即使没有人同行也要出门,男主打算一路找陌生人帮忙。
-你是崔维斯毕寇当他迈出家门的时候,在车上高呼自由,心情无比激动。
出租车司机送到火车站,火车列车长接棒送上火车。
在站台遭遇小偷,还好反应及时没有丢东西。
结果小偷跟着他上车,坐在他对面打算从他身上谋取钱财。
一觉醒来即将到站,却没想到路遇歹徒陷入困境。
经过一片黑暗的隧道,堪称人生的至暗时刻。
男主正在经历一场《冰血暴》里的绑架案,但他不忘挣扎求生。
女朋友家近在眼前,劫匪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到,他却只能在这里默默忍受凌辱。
讨厌别人同情他,这个危险时分只能卖惨博同情才能保命。
离开坏人之后只能独自挣扎,可是呼救也没人应声。
艰难前行的途中再一次摔倒在地,在绝望之中低声喊出“自由”。
即使没人及时搭救就此丧生,这也算是一种解脱。
从此,男主将不再饱受病痛和精神折磨。
在梦里那个奔跑的他停下脚步,回头看到坐在轮椅上颤颤巍巍的自己,他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好在路人遛狗遇到了男主,总算来到了女友家。
所有人都是模糊的身影,只有女友的脸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虽然对这个世界没有多少留恋,但还有值得反复咀嚼的好电影。
不能说故事有多么扣人心弦,全靠男主的人物魅力撑满全片。
在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小”片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也算是不小的意外。
这部82分钟的芬兰电影,导演很资深但不算知名,主演其实只有男主角一人,他本人即是视障人士,算是本色出演。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男主角是瘫痪失明的多发性硬化症病人,为了去探望一个电话中神交很久的同样身患重病的“女朋友”,踏上一段危险旅途。
电影不能算十分优秀,但足够特别。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很平淡,都是盲人男主的琐碎日常,他独自居住,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用手机的语音功能了解资讯,在阳台上抽大麻、发呆、听邻居议论自己,护理员定时来照顾他,让他能短暂地与人交流,护理员来去匆匆,之后依然是一片空白。
他的生活日复一日,循环的重复的黑暗的生活。
幸运的是他偶然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女人,对方也困扰在病痛中,两人每天都会电话联系,聊东聊西,只有这时候他才有机会开怀大笑,说自己想说的话,展示自己收藏的电影碟片,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重度影迷,是编导给男主角的设定,满屋子的影碟、对喜欢的导演和作品如数家珍、对电影话题的敏感和热情,都让这个角色更加饱满、更像个真实的“人”。
这些电影里藏着他生病之前的生活,藏着他对生命的热爱,甚至是他延续生命的支柱。
对《泰坦尼克号》的厌恶、对约翰·卡朋特的喜爱,是他与“正常生活”的纽带,留在记忆中的人物和场景让他偶尔能感受到,世界还在,他也在,即使吉光片羽,足以成为活着的证据。
“泰坦尼克号是史上最昂贵、最做作的大烂片,结果还有很多人去看,所以我决定绝对不看。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情绪激动,生机勃勃。
电影到底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在回忆、感受、评价、思考,重要的是有人听他说这些并给予反馈,人与人、男与女之间的情感连接让他跨越了身体的障碍。
电影和“女朋友”成为两种证据,证明一个足不出户、下半身瘫痪、眼睛失明的男人也是人,也要活下去,也要有希望,也拥有希望。
所以,当听说她要化疗、很恐惧的时候,他想去她的城市看她,他想鼓励她,更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朋友和希望。
电影的后三分之二是男主角的惊险旅程,前面铺垫的文艺片气质转而成为类型片风格,男主角自己打车、乘坐火车,下火车后被急于还债的年轻人绑架,威胁他取出银行卡里的所有钱,他与绑匪周旋,通过聊天取得同情,最后绝望时把心中压抑的委屈和愤懑倾泻而出,对方终于不再执着于他的钱,把他抛弃在不知何处。
他当然知道风险,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他独自出行,何况是穿越到另一座城市。
对爱的渴望、对活着的渴望让他战胜恐惧,甚至乐观地估计只要有五个好心陌生人的帮助,他就能打车、进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打车,成功与她见面。
但兴奋的心情从轮椅被推上出租车开始就逐渐被未知带来的恐惧掩盖,这一段的表演非常精彩,男主角靠表情和呼吸表现着自己的紧张、焦虑和恐惧。
出租车上和火车站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离他那么近又那么远,他一直处在被支配、被安排的地位,常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贯穿全片的浅焦镜头也让观众感受到类似盲人的受限视角,周围一切都不可知,只能把自己交给命运。
独特的摄影确实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除了男主角的脸,所有其他人物和背景都是一片模糊,对于盲人的世界,普通观众不再只是观看,可以进入、体会,感同身受。
从男主出门到男主与朋友见面,紧张的情绪持续了50分钟,当绑匪离开,男主摸索着离开却不慎倒在路边,他开心又难过地大声喊着“Freedom!
”这里对《肖申克的救赎》的戏仿有趣又有深意,既延续了角色的人设,又让所有人与角色一起把压抑的情绪和重回人间的欣喜抒发出来,长舒一口气。
在善意路人的帮助下,男主终于见到了电话里的她,她也成为了这部电影中第二个清晰露出形象的角色,也许这是导演最温暖的设计,他终于见到了她,我们成为他的眼睛,帮他看到了她。
电影的片名很有趣,“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看完电影后其实能感受到,故事和《泰坦尼克号》没什么关系,“盲人”也只是一个身份,“人”才是核心,“一个人”如何在绝望中活下去,如何感受爱与恐惧,如何面对未知与虚无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心盲比眼盲更可怕。
对白对我来说已经就是一切/你或许可以像他一样 闭起眼睛看完一整部电影 /xx:xxx?
xxx:xxxxxx,xx?
问号里的自由,我或许可以先休息一下,等等再继续 ,没有呼出口的救以及滚动,悬置的侧翻/导演也曾试图用一堆疑问,抓住最后一根稻狗/那只剩下的,与你本可以继续的。
一场可能会让你变湿的梦境,没有点字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