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托洛茨基生平以及政治斗争残酷的影迷,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对于这种青少年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幻想感到可笑,幼稚,或是回想式的同情,悲哀.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开始赞赏这种年青人的理想与坚持,他那神似的衣着眼镜体态,他的演说才能,他的思想,还有他的真诚,脚踏实地向着理想的进发.当然还有他与女友(很特别的嗓音)的感情生活,老红色教授(有着曾经的抗争历史)对他的支持与启发的难能可贵.(另:老红色教授与学校老董事的最后对话是很有意义的一段,忙于各种基金会(当中包括福利事业)的老校董当然无视这种年轻人的狂热,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影片同时也是一部了解国外人们生活家庭,社会,校园状况的影片.同时有着一种讽刺与幽默腔调.比如家庭中的哥哥一家,或是工厂中的工人,两位学校管理人的刻板神态,以及那个前男友的自怨自艾.(A bit embarrassed than you two.)当学生们都费心于个人小天地,让时尚个性侵占生活空间的时候,政治运动的开展,学生会的建立,对于整体利益的追求,将会是何等的"高大"与难能可贵.但是政治运动需要众多的工作,需要人们对于理念的理解与授受,还有对于活动参与的热情.当然,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相应的惩罚与打压.影片中段,几个政治团体(包括阿甘正传当中的黑豹党\草绿色军装\)依次出现,迈步向前的段落,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摇滚配乐.另外是"社会公正"舞会的时候,各种的政治人物化装同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当你认为自己不平凡的时候,你就会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你叫什么名字?
有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恰好和你重名?
你有没有想过轮回转世,你就是那个伟大的来生?
不要笑我痴人说梦话,因为真的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做到了。
电影的名字叫《少年托洛茨基》。
一开始我以为是讲那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斗士的童年时期。
事实却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少年。
他除了名字与这位伟人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做梦。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940年8月20日)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
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
密密麻麻的小纸条,详细的记录着托洛茨基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这个名为托洛茨基的少年固执的复制着前人的经历,并深信不疑。
他是一个疯子。
“革命的理念是可笑的,他们永远被当成一个疯子看待。
”但是最后他真的成功了啊!
对啊,我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不就应该是豪情万丈,有思想有力量的吗?
无知无畏的年轻人捍卫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环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啊!
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
为什么大多数人从不去想!
为什么发出振奋人心的话语的托洛茨基被人当成疯子,又为什么沉寂了那么久的少年们掩盖着内心的渴望!
电影里有几句台词值得我们这些作为学生的好好想想。
“ 学校就应该这么糟糕吗?
”“说真的,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学校变得更好的事。
”“把行动放在信仰前面。
”我为自己在最初的嘲讽感到歉疚 ,也为逝去的光阴中无所作为而悔恨。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享受、歪曲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含义,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做有意义的事,无悔时光。
当我相信自己不再平凡的时候,我会充满动力去做不平凡的事!
相信吗?
我们终究会改变这个世界。
如今,恐怕很少人知道托洛茨基。
他原名列昂-勃朗施坦,犹太裔,列宁亲密战友,俄国十月革命领导者,红军创始人。
在与斯大林争夺苏联领导权失败后,他被流放国外,并最终于一九四零年在墨西哥被刺杀。
加拿大影片『少年托洛茨基』(The Tortsky) 主人公十八岁,同样叫列昂-勃朗施坦,坚信自己是托洛茨基转世,生来就要发动革命。
他先去父亲经营的公司,鼓动工人们成立工会。
失败之后,他又企图在中学里组织「真正的学生会」,并为此和校长和学督等人坚决对抗。
他的斗争或许显得天真幼稚,但其真心可鉴,因此才有绝世好妹妹无条件支持,才有非一般继母充分理解,才能和父亲顽固做对。
过程中,还有前辈革命家认可和指点,有年长女律师爱情滋润,总之少年托洛茨基是人生胜利组。
他打动同龄人,方法直指人心:究竟你是无聊,还是麻木?
麻木,则无药可救;无聊,则需要强刺激。
他成功组织了罢课,却未能取得预想结果,因此受到启发:让更多人作出改变、采取行动,仅仅靠演讲和传单是不够的。
他激烈冲撞体制,并付出了相应代价。
或许,环保女斗士格雷塔-通伯格应该向他学习,仅仅是在联合国高喊「How dare you」是不够的,仅仅要求大人们采取行动是不够的。
只有能做出实质牺牲,才能表明她真正关心地球未来,才能激发更多人参与。
为什么年轻人总是充满热情?
因为他们发现,如果什么也不做,自己拥有或者可能拥有的一切,将会彻底失去。
相形之下,中年人很少有这种急迫感,他们做出离经叛道的举动,往往是出于已经失去一切之后的绝望感。
正如美国电影『再次出发』(Begin Again) 里的中年音乐人,非要跌入人生谷底后,才会投入到孤注一掷的唱片制作项目中,并在打破所有行业既有规矩后,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新生。
那么,你是无聊,还是麻木?
不知道为什么分这么高,本来是听到了电影的主题曲Don't talk down(超好听,推荐)然后想起这部电影,就想来豆瓣看看这个我觉得是烂片的片子能得几分,结果竟然得到了7.6这种还不错的甚至还算高的分数。
然而,电影只是讲了一个加拿大少年觉得自己是托洛斯基的转世,心系共产主义事业,引导父亲工厂的工人罢工,学习托洛斯基和自己的资本主义家庭脱离关系,找了一个大自己10岁的姑娘(这里开始也是为了学习托洛斯基,后来发现是真爱),最后全片的高潮就是在学校引起了一场反抗老师的革命(夹杂着对中国红*卫*兵的模仿和嘲讽),而所谓的“革命”也充斥着粗俗和暴力,方式多多少少模仿上世纪70年代的某场运动,个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
怎么说呢,那么多的10分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们觉得靠这种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只能说你们naive。
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革命的内涵这部电影远远没有表现出来,仅仅对革命形式的模仿和哗众取丑式的靠低廉的批评政府和权威引起共鸣是很容易的,引起年轻人强烈的支持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建议你们so-called“理想主义者”先多读读书,这个少年做的完全不能和托洛斯基比好吗,先读读《托洛斯基传》,了解一下托洛斯基好吗。
或者你们有多少人甚至完整的读过《资本论》。。。
请不要把简单的反抗权威看做一种时尚,没有意义的反抗权威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造反”。
哦,其实我是人类药丸党,所以没关系啦。
尽管电影说教味很重,尽管非常异想天开,那孩子真的准备改变世界。
如果说改变世界离不开特殊人物,那么Leon绝对就属于这类人。
尽管这部片子只是描写了一个孤立的事件,既没说主人公之前的革命史,也没有上演日后封侯拜相的革命成果。
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是这部片子非常明确的主旨。
即使声音微弱,即使会受伤害,但他们都无法阻止我们发出声音。
尽管看起来非常幼稚,尽管没几个人相信他会成功,但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不需要这些安慰剂。
他们屡败屡战,也许成功,也许失败,终要让世界改变。
当然影片忽略了对于“革命”更深层的探讨,包括对于“改变是否就是好事?
”这样的行为准则的探讨,因为革命者大都是怀着好心办坏事。
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喜剧电影,影片已经难得的做到了“言之有物”。
同时影片对于时代风气中的泛娱乐化倾向也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一个没有革命的时代,娱乐充斥了孩子们的头脑。
而影片通过leon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反衬出了其他学生的apathy冷漠——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对理想的冷漠。
一路热泪盈眶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们是否曾经也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是否曾经也有过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觉得需要改变?
并且在这改变中,我们负有责任?
可是我们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以拥有一间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妻子(丈夫)、一个(几个)孩子为满足?
我们不知何时,开始觉得这个世界的庞大、自己的渺小?
觉得自己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这个世界不能找到同志?
觉得自己所想的一切,在这个庞大的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何时变成了这样。
一个中年人,一个犬儒主义者。
我们除了嘲笑、旁观,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在热情者面前显示理性;我们在梦想者面前显示成熟。
我们内心空洞、虚弱、软弱。
世界并未变得更为庞大,只是我们已经变得渺小。
就像真正的预言书,不可能是那些通胜、风水,告诉你来年一年的运程,而是《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我们》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会为了自己预测的准确而自喜,并作为卖点,而后者则自始至终是,悲观主义的。
于此,我们回到这部电影:什么是励志、成功学?
我们满天高谈励志,以及成功学。
书店、电视、电影里汗牛充栋。
不。
不可能是这些。
《托洛茨基》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励志,真正的成功学。
真正的励志,真正的成功学,不可能是要叫你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把自己变成一个机械人,以便使自己这个世界取得所谓的成功。
而是要叫你改变这个世界。
这就是《托洛茨基》与书店、电视、电影里的汗牛充栋的区别。
What you seem to forget, Madame, is that we are not government employees,we are not your employees.We are students.just like those students in that square in China.and my name is Mr.Torsky. Leon Torsky.Adieu.
一直很不喜欢挂着大名头而内容迥异的剧情片。
一个养尊处优、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资本家儿子,把着妹子,在学校里搞搞前卫的“红色”“左翼”小活动,跟资本家老爸玩玩赌气式的小罢工,这他喵的和托洛茨基有个毛关系?
主人公在生活中处处把自己的经历、年份硬是和托洛茨基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极不成熟的表现。
这每每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碰到的把自己的经历和希特勒的生平联系在一起的少年。
革命又不是出风头,标新立异,或者搞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活动,加拿大的民主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宽松环境,如果放在中国,会如何?
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下来?
要知道,托洛茨基的一生几乎充斥在暴力和血腥镇压,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远离故国的流放,这些不是一部借了他的名头的青春片能承载的。
一句话,这片和共产主义没啥关系。
这个电影代表了当前西方社会青年人和老顽童中涌动的思潮。
资本家剥削工人,在政府体系中人民又没有发言权。
多数人都是自得其乐,主动地把自己的权益交与强权和资本,反而把想要变革的人当成笑柄。
如何改变现状?
这个电影实际上是一本革命傻瓜读本。
笑料是形式,本质是告诉想玩儿革命的人如何做,让你轻松愉快地在后花园子里学会如何做原子弹。
资本家的代表就是里安他爸,政府的代表就是学校。
革命手册:1、照照镜子,你得具备革命者的气质,跟前人学习很重要,虽然一开始可能学不象。
但是,要有执著得近乎疯狂的性格。
2、你得能很快找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其核心所在。
3、革命不是那么容易的,光有少数的精英支持成功不了,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
4、说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行。
面对经验丰富的政客,要学会目标明确地表达意愿。
向群众宣传需要另一套话语,书呆子干不了,但是别人能干。
没有针对性地和有效的宣传和交流,基本上就是白费劲。
5、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必然能够赢得民心。
即使得了民心,民众往往也不知道怎么去支持,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怎么做。
7、火力要集中,要懂得利用宣传工具,懂得制造吸引眼球的事件。
8、用过于人身攻击的语言和下流的废话只可能让自己失去信誉。
9、要虚心接受老革命的教诲。
10、革命是多情的,别忽视女人的重要性。
最后,一次革命的成功不行,革命需要蔓延。
结尾其实就是毛大人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演得很不错。
傻小子一点不傻,但是可以感觉到,看完这个电影,多数人处于傻乐的状态。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先把下巴合上。
本片在一些部分还是挺有趣的,似是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故事的立意应该可以彰显出后现代对革命的解构。
开头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是否有人发现,男主示威时候说拒绝外国劳工,对不熟悉工会制度的人来说,这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如果了解,便会发现这个细节拍的不错,至少在东亚是拍不出来的。
对东亚,至少是从未了解marx的china观众可能真的难以理解这部片子的有趣,即使我给他的评分受制于拍摄,并不高……若是最喜欢的话,相比较无聊和无趣,我更喜欢当初工运领袖说的那句。
我们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一定无法理解他们。
最后你觉得每天敲键盘的工作很无聊吗?
每天网上听着少女出卖身体,老人碰瓷,底层劳动者反社会的报复,尘肺病人得不到半点资本家的赔偿,大量的政治优待给了工厂老板,国内外公司的事情很无聊吗?
我们生活在这种比电影主角更荒诞的世界,我们也比他们的同学更无聊。
可能是希望太高,这个电影实在令人失望,这类影片最需要的是睿智的冷幽默与尖锐的讽刺。本片做的则明显很笨拙,尤其在有《青春年少》这种极佳的校园冷幽默题材之后。
哗众取宠
Are you my Stalin,Dwight?这只是青春片。
原声、题材都很给力!
哈哈,Jay真是个怪咖啊~~~ 总是接这种dark comedy。
很多时候很难分清导演想讽刺还是真心表达,如果是讽刺好像不是很轻盈和尖锐,如果是真心表达那未免有点让人:啊?
抱太多希望了,这片居然也能在东京影节上拿到最受欢迎奖。一部很通俗很温馨而且还很滥俗的青春校园片而已!
感觉这部电影就是又“无聊”又“无所谓”。没看懂导演的立场,一个被资本主义家庭宠溺成长的所谓社会主义者?游行示威在西方社会很常见。一个疯狂的人带动一帮并不需思考的弱者们就可以进行一场抗议。不喜欢中了邪的男主角及他妈他妹。有何理由叫中东人民法西斯?资主终将死亡,但也不要挖社主的坟。
规则范围内的一场喜剧。
剧情一坨屎,小儿科莫名其妙,浪费时间。男主动作简直猥琐,像高中的一个贱人男同学,举手投足和说话方式都像,怀疑他cosplay了男主的程度😰
一个魁北克高中生的俄共中二梦
讽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很幼稚?
感动的一塌糊涂
加拿大;青春;政治;瘋狂但又可敬的傢伙,hat off to you
用革命符号包装过的传统欧美青春期中二喜剧片,最后还是绕回到老价值观上了,还不如看浪潮。革命是个婊,人人都要搞,你看看去年那些事。
我操看到介绍就湿了
无聊还是无所谓? 男主角演技很好,能在美国找出 一辆拉达。还真酷!!
KAWAII!!
我们到底能对自己的偶像有多么忠诚?为什么冷漠与厌倦成为了年轻人的通病?为什么学校总是让人讨厌?集体行动如今仅仅只是一句空话,还是依然能成为变革的发动机?
熟悉红色革命中国的观众,也许更会觉得本片是一个彻底的笑话。但身在魁北克,却逐渐能理解左派于北美社会的意义。但,结尾的毛语录还是将它变成一个笑话。我们已经亲身实验过托洛茨基,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