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
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这片子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我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比前一年JPB支持下的YSL传更好看,而在我看来这仅仅是站在了更为可观的角度去叙述。
这版非常的美国腔,不合时宜的美国感,可是YSL一辈子都没踏上过美利坚的国土,我也并不喜欢这样造作的裸露、暴力或是限制级。
可能两部电影,一部是加了Andy W.式的波谱滤镜,一个是加了法国文艺浪漫爱情的滤镜吧。
两个都是YSL,又都不是。
想最中立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我建议去找找他生前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特别是那部时长3小时的,虽然S Laurent 不会亲口告诉你他年轻时干了多少狗血的事,但后面两部电影里男主们竭尽全力模仿的腼腆又自负的表情,还是看原版的最过瘾。
每次看到YSL,都要感叹,YSL这三个字母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
经过两次不幸的烂片观影,我依旧光顾村里的文艺片电影院,而这次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Yves蓝得像湖水一样的眼睛,稚气未脱向上仰起的嘴角,和丰富却不做作的肢体动作,我也想说betty的那句,yves est un petit garcon。
我很喜欢电影还原的60-70年代的色彩、造型和流行元素,更喜欢在那个妇女解放运动后不久的年代里,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的YSL工作室的优雅的女人们,以及当然了,为女性创造华服的Yves Saint Laurent!
他的手指、他的长腿、他的Moujik。
突然選這部片來看,只有一個原因:Gaspard Ulliel因為實在太喜歡《只是世界尽头》了,再加上很喜歡片中 Louis 帶點憂鬱的眼神,所以就拿出由他主演的電影來看了。
只是世界尽头 (2016)7.02016 /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同性 家庭 / 泽维尔·多兰 / 加斯帕德·尤利尔 纳塔莉·贝伊不過雖然 Gaspard Ulliel 真的還滿會演的,他選的劇本也都還不錯,但不知怎麼的該片的導演好像都不怎麼會說故事。
以本片來說,是部傳記電影,主要是在說 YSL 創辦人 Yves Saint Laurent 登峰造極的過程及生活。
所謂傳記電影,當然就是去緬懷某位大師,本片亦然;不過一個人的人生是那麼的長、又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該如何取捨著實是個大學問,而本片導演則是選擇述說關於 Saint Laurent 的愛情故事。
然而,關於如何經營品牌、還有建立品牌的過程及其付出的努力,在本片皆不是重點: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 YSL 成功的過程,那我則不建議你觀看本片。
說起來,這部片其實是有點冗長的,全片 150分鐘 老實說是太長了,我在觀看本片時,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好幾度偷看時間軸想著還有多久。
我想了一想,大概是這位導演的野心實在太強大了,他很想把 Saint Laurent 一生所有重要的、偉大的事蹟放進本片中,但沒有狠心取捨的結果造成本片過於冗長、使觀眾的注意力渙散,也間接地影響到本片的評價。
雖然本片有用許多鮮明的時間提示,但卻更顯得有些零碎:每一個時間段太過獨立、前後的連接有些薄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觀者注意力渙散的問題,看到最後反而讓整部片變得更加凌亂。
以一部電影來說,他不能算是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以一部傳記電影來說,可能也是下下之選。
雖然這麼說,但本片還是有值得讚許的地方。
我覺得 Gaspard Ulliel 在本片的表現還滿出色的,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這位演員的表現,倒是可以在閒暇時分拿出這部片來觀賞。
Gaspard Ulliel 飾演 Saint Laurent ,在本片中有許多裸露、及同性接吻的畫面,我覺得他真的演得很好,至少他在這 150分鐘 內完完全全的說服我:他就是 Saint Laurent。
有一場他和愛人 Jacques de Bascher 接吻的戲,我看得甚是入迷,在我看來,Gaspard Ulliel 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這 150分鐘 ,我不曾因為演員而出戲,所以我總是覺得導演辜負了這群演員。
當然,既然是述說一個時尚才子的故事,不只佈景要美、全片的人物及景色更要迷人才行。
我想這一切的「美」,大概就是讓這部電影不至於太壞的元素吧。
至少他真的呈現了那些奢華、以及所謂時尚的氣場,還有幾場走秀也都安排的還不錯,一切都是很美很優雅的。
想特別提一下本片的運鏡,其實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手法有些不夠仔細,不過這同時也可能是後製的問題就是了。
有幾個鏡頭,放置了一陣子後慢慢的 Zoom in,會讓我期待演員的表情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沒想到卻被直接剪掉。
這種情感被打斷的感覺真的不是太好,會給我一種有點粗糙的感覺。
還有一個我特別有印象的鏡頭,是 Saint Laurent 和 Jacques de Bascher 在夜店初相識的一場戲,兩人在遠方互望,這時導演將鏡頭緩緩的從一方移向另外一方,這個方式大約重複了3次以上。
我可以理解導演這樣處理的手法,大概就是想表示兩人在茫茫人海中只看到彼此的感覺,但3次有點太多了,而且鏡頭移動的速度之緩、期間所經過的人群又是在舞動的狀態,所以整體而言是滿凌亂的。
其實,這個故事是滿值得看的,但可能是導演敘事的方式真的不合我的喜好,所以讓我不太滿意。
不過演員的表現,我覺得是這部片滿值得看的地方,如果你有空閑時間、想找一部美美的電影看,那你可以試試看這部片。
中国观众或许不知道,今年有两部有关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电影,前一部加里-勒斯培执导的《伊夫圣罗兰传》已经先在法国上映。
不过就今天的情形来看,由成名已久的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这部《圣罗兰传》似乎更能在评论界获得好的口碑。
《综艺》直言两者之间,就如同成衣与高定的差别。
不谈题材撞车的问题,单看今年戛纳电影节,就有《摩纳哥王妃》、《透纳先生》、《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吉米的舞厅》等多部传记电影。
众所周知,传记片是奥斯卡的最爱,也是演员冲击奖项的最佳选择,但在戛纳这样的艺术电影评奖中还是有些尴尬,拍得太工整会不够创新,拍得太先锋也会招致不满。
而近年来的传记片往往有两种俗套,一是放大戏剧性,高潮迭起,结尾煽情,二是宣称回归人的本身,走情绪路线,常常充斥着意识流的自恋阐述。
两部圣罗兰传记电影恐怕正是这两种代表。
《圣罗兰传》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曾携《蒂蕾西亚》和《妓院里的回忆》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有古典音乐背景的他,也偏好古典题材,电影常带有一些诡异气质,《蒂蕾西亚》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寓言,《妓院里的回忆》则回溯十九世纪如宫殿般的法国妓院,如圣罗兰这样崇尚马蒂斯,将古典融入前卫进行大胆设计的时尚大师,自然也是波尼洛刻画的强项。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波尼洛重点截取了1967年—1976年的圣罗兰从Dior转向自创品牌并发展壮大的时期,摒弃了流水账式的顺叙,甚至摈弃了许多戏剧冲突,让电影的走向完全按照情绪流动,一开始还是在影片结尾时也插入了圣罗兰人生的最后时刻作为点睛。
清晰的倒叙,利用字幕说明年份,但越往后越是穿插倒错,让观众逐步陷进圣罗兰的情绪与情感中。
片中,圣罗兰挖走了香奈儿的超模,对待手下的裁缝严格要求,而与此同时,他的两段同性恋情颇为引人注目。
他的其中一位男友也就是他的合伙人皮埃尔对他无怨无悔,当他因阿尔及利亚战争入伍后,遭受军中的精神虐待导致发病,是皮埃尔带他走出了沼泽,而另一位是让他与“老佛爷”都神魂颠倒的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两人疯狂地恋爱,生活糜烂不堪,圣罗兰被引入了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基友,一次次与制服猛男聚会,即使他堕入满身是蛇的幻象,甚至在嗑药时,不慎害死了自己钟爱的小狗,他依旧在这样的生活里无法停歇。
当然,电影成也情绪,败也情绪,当嗑药片段成为一种重复的状态,电影也陷入了一种疑问:导演对主人公的糜烂生活不加贬斥反而是褒奖?
亦或是主人公的情绪只有这一个出口?
在这个方面,导演的选择还是令人担忧的。
直男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通过妆容和姿态华丽“变弯”。
他不惜三点尽露,从衣柜中走出的镜头,明喻了圣罗兰的“出柜”,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
法国人拍法国史上最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导演波尼洛深知把圣罗兰那些法国人人皆知的丰功伟绩和私人生活以传统传记片的形式再讲述一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圣罗兰传》捕捉的是圣罗兰人生中更幽微更私密的时刻,以一个个碎片式的浮光掠影,再现圣罗兰的天才与忧郁、脆弱与敏感,以及他王尔德式的唯美坠落。
波尼洛刻意回避了圣罗兰诸多跨时代伟大设计的正面呈现,如蒙德里安裙只在言语中提及,吸烟装只在颇戏谑的广告拍摄中出现,还有更多经典设计都只是一闪而过,比起他的设计,这部电影无疑更想展现的是圣罗兰本身。
与Betty Catroux的相遇、与Loulou的相知、与Pierre Bergé的相爱,以及他在马拉喀什的生活都有片段点滴的呈现,但最浓墨重彩的,无疑是他与Jacques de Bascher的情爱纠葛,以及他嗑药酗酒的自我沉沦。
他拥有一切,令人艳羡,却拒绝世界,同时也拒绝自己,但反过来说,或许也是这种自毁倾向,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美学。
无论是否喜欢波尼诺的非线性叙事,《圣罗兰》毫无疑问打造了一场极尽奢靡的视听盛宴:夜幕之下的颓废巴黎、灯光迷离的派对狂欢、圣罗兰住所的金光佛像……分屏的运用更是充满想象力,左边是黑白真实的历史画面,右边是彩色梦幻的高定系列,高明地把圣罗兰的设计与时代背景勾连起来。
当然,还有太过迷人的加斯帕德·尤利尔,他细腻地演绎出这位天才的美丽易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外形上(那个正面全裸的镜头真是太太太活色生香了)。
必须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妙的传记片结尾,或许没有之一。
波尼洛先是拍了老年圣罗兰的逝去,正当以为影片结束之际,镜头又转回1970年代,一群记者得到圣罗兰去世的小道消息,正商量着如何发布他的讣告。
下一幕就是Pierre Bergé带着记者冲进设计间,对正在为“Les Chinoises”系列试装的圣罗兰说:“求求你动一下或说些什么,证明你还活着吧!
” 于是,圣罗兰微微一笑,电影结束。
是的,圣罗兰虽然已逝,但他永远活着。
「我沒有競爭對象, 這是我的悲哀. 我自己創造了一個怪物, 現在只能和它共存. → 但是是一個美麗的怪物.」「Dear Andy, how I wish I could have made you happy and made the Andy Warhol dress. I wanted to be moden and I think I succeeded. I did what I had to do. But now, that's no longer important to me. I just want to make the Saint Laurent dress. Yves.」「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 卡爾感覺如何?↓我不知道, 他會高興吧, 我覺得. 為我, 也為你, 還為皮埃爾, 我想. 卡爾很聰明的.↓別說了.」「I‘m cold.↓Me too.↓I'm naked, you wearing Saint Laurent. You bitch.」「我昨晚做了個夢, 夏奈兒吻了我.」—— 墻上毛主席遺像很亮
对于圣罗兰生平不熟悉的影迷来说,绝对会看得如坐针毡、如堕雾里,就像我一样中途差点就放弃掉,毕竟两个半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
导演Bertrand Bonello的剪辑、摄影、美术和音乐都很有风格,打乱线性发展的剪接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物传记片里也是较为罕见的处理手法;开头和结尾两场屏幕分割的时装秀段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面采用当年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并置的一幕颇有深层意义;每一场舞会/狂欢的场景都拍摄得有声有色:服装色彩、灯光、怀旧的迪斯科音乐和摄影机的移动,都将那个年代时尚圈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奢靡和颓废,肉欲和激情都在油画般的镜头内不断寻找发泄的出口。
有一场圣罗兰和新情人一见钟情的段落拍得最棒,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却凭借摄影机缓慢的水平来回移动道尽各自内心的欲望。
从表现手法这一点来看,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
但问题来了,这主角可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时装大师。
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的原因。
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两部圣罗兰传记片在同一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撞车,这部的男主还输给了另一部(但个人认为这部的更美——要用美来形容他的)。
两部叙事风格不同,各有侧重(也就同性部分都那么浓墨重彩,以及最过眼瘾的时装秀是少不了的),这部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趣味要更突出些。
导演有多深爱20世纪中后期艺术史,几大名家不时地闪现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不仅影响了圣罗兰的设计,也直接体现在影像风格中。
碎片化的叙事、各种艺术风格的混合运用让人根本无法安静的欣赏这位美男子。
下了重本去再现YSL的经典设计,尽管大部分镜头都是以圣罗兰为中心的小圈子,七十年代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却体现得鲜明而感性。
贝特朗·波尼洛 Bertrand Bonello对暧昧与性感的把握越发到位了,对时代感的营造同样出色,他再次展现了《妓院回忆》中不受限制且恰如其分的运镜,不少地方惊艳得让人“欲罢不能”。
几位主要演员均被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虽然恺撒奖输给了另一部的相同角色,但学院奖一向中庸不靠谱。
就影片整体来看,能感到导演在释放和克制之中还在寻找平衡,如果再缩减点内容(把我一向不喜欢的画外音剪了?
呵呵,真挺多余的),或者要不就将浮世绘般的人物场景更加扩展,效果都会更佳。
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比起大多数传记片,本片已经足够出挑了。
不明白有啥好看的,太高雅的缘故么?
漫长而破碎的一生,看得太累了…看完好像并没有更了解他,而是觉得离天才得艺术世界更远了,剪辑很迷人,但我入不了迷。
传记片外衣下的奇情片 优雅而迷幻
论灵感枯竭与性爱活跃的反相关性。时而慢镜静止,时而碎片跳接。不向观众展示全景式的人物塑造,恰恰符合真实世界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导演拍嗑药的场景有点意思,其实整部片都像是磕了一场药。记忆错乱,美景犹在。
我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同性,天才,艺术家,嗑药,滥交,时尚,并不是集齐了这些元素就能让片子变得高级。为什么这部比隔壁分高?隔壁同名的至少有在说人话。
0分传记片套路。艺术家不是浮于表面的呻吟,滥情,乱性,敏感。
我不懂圣罗兰先生终其一生在寻找什么,又是否找到,敏感、易碎、偏执、躁郁、危险……都是他的面具,仿佛一位堕落天使翩然而至,爱那遥不可及的一群美艳的神经质,当大银幕归于黯淡,脑海中只要还记得彼此勾连的YSL就足够了
剧情散乱难看
开学前看的,影像会像记忆在脑海里不断回顾,就像认识过圣罗兰一样,很神奇
成为主流的非主流-04/20/20
19/12/6
看来我已经过了把烟酒性当作优雅的年纪
迷之剪辑,故事的冲突,人物的魅力,品牌的文化,哪个方面都没有突出,很奇怪。
时尚大师圣罗兰的传记回顾,天才疯狂而不羁的一生,为梦想活着,也为自由活着。整部电影的剪辑与制作有些破碎和冗余,可能想要拿捏住这样的题材本就并非易事,但结果也导致电影本身显得散漫而疲软。
不知所谓
这不能算电影!当今时代会拿手机拍视频的都能拍出这些镜头,只能用“一无是处”来评价!
看不懂= =
没有什么背景知识果断看得磕磕绊绊...比起年头那部是好看太多性感太多!摄影部分把圣罗兰的衣服和秀拍的好美。最后半小时的混剪有点意思。
3。。奥本海默?
迷之时间线,衣服也不觉得很漂亮。。男主真是大杀器啊身材很好。(吃着两盒雪糕快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