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女人,她们美丽、妖娆、聪明、自信,敢爱敢恨,放荡不羁。
她们往往有不幸的身世,却不轻易示人;她们不务正业,却总能意外碰上好运气。
没有多少亲密无间的小姐妹或者闺蜜陪伴在她们身边,但她们会源源不断地结交到男人,其中一些对她们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心甘情愿地为她们赴汤蹈火。
她们穿最时兴的衣服,戴最夸张的头饰,踩最闪亮的高跟鞋,涂最妖冶的口红与指甲,不苟言笑,睥睨一切。
她们生活习惯很糟,熬夜、抽烟、酗酒,私生活糜烂。
她们看不起那些惺惺作态的女人,从不屑于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费心。
若她们有一两个死党,则必定会尽全力维护,讲义气也是至关重要的特点。
她们喜欢走极端,同时也具备对旁人目光熟视无睹的本领。
她们不会轻易爱上别人,却也在感情中曾有过奋不顾身,头破血流的经历。
她们善于对别人颐指气使,统辖着身边所有人的心情,却也偶尔会展示出温柔的一面,在脆弱的时候也更让人心疼。
她们任性、执拗、霸道,经常蛮不讲理,从不向别人妥协。
她们的生活中心在于她们自己,而非其他人,对她们来说。
现在的有乐子就够了,过去和将来的事情从不在操心的范围之类。
她们有旺盛的精力和异于常人的精明,比如驰骋商场的本领,比如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比如自如地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技巧。
2014.12.2
我终于看懂这部电影。
尽管物是人非,尽管我仍站在自己的世界中,从不曾在乎他人进来或离开,但当片尾处吉尔达笑着跑进绿野、身影逐渐远去.....这时另一个人的话在我耳畔响起,她说:“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还听见她说:“从你的世界走出来...”也许这两句话是彼此关联的,只是被我故意遗忘,连同某个被我认为是可笑的男人....时光流逝,我不再嘲笑任何人,我认为一切事出有因。
Django Reinhardt与Stephane Grappelli的Jazz in Paris,更像是我们那段荒唐却真实的爱恋以及青春的见证.....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欢笑着,彼此眷顾,字里行间透着低烧般的温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有一天,我会在巴黎,写一封信给你。
我会写:“没有你在的巴黎,毫无意义。
”.....当然,这是扯淡的装逼行为。
倔强的我永远不道歉,宁愿见你渐行渐远渐无书——多数人都知道是你错了,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实我爱你,离经叛道地爱着你,年轻而愚蠢地爱着你。
此刻,我想起你,却不知你身在何处。
和你一起度过的日子,虽无法摆上台面,但却是我最享受也最真切的一段人生时光。
黑白色泽的街拍,舒缓欢快透着浓浓法国味的小曲,闲适引人神往。
家境奇好的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的寿命后,开始了梦幻、放荡不羁、敢爱敢恨的一生。
女主不食人间烟火,政治,局势,甚至连国家她都毫不关心,她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可上天偏偏派来了男主与米亚,让她在爱情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女二善良可人,救死扶伤,心至纯而运不济。
男主心系祖国,正直,温柔细腻。
我们要过美满充实的生活,不该屈服于命运,若向之低头也变成了loser,珍爱眼前人,我们也无法遗世独立,孑然求存。
有时候想不明白,宗教或教育给了人们统一的道德底线,统一的游戏规则,而我们又常常看到那些突破规则的人的的确确得到了某些好处,而一辈子遵守了这些底线的人,却也不见得受人待见。
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人内心还是有着不同的道德底线,当我们去评判,却又很难评判这个人是否是一个坏人,不同的角度,我们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
那些如乱世佳人那般独立而大胆追求爱情和事业的女人,不惜一切手段生存于乱世的女人,往往是电影里受人褒扬的完美形象,一旦发生在身边,那样交际花一样的女人,恐怕就要受人嫉妒和诽谤了。
难道说在现实和非现实中,我们有着两套不同的道德规则?
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也有着不同的道德约束,男人需要女人这是常理,而女人需要男人便成了放荡。
一个独立的女人,值得男人的等待与尊重。
可是所谓独立的女人,却仿佛总是违背世俗的游戏规则。
当渐渐学会批评性的看问题,对与错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
我们的心里,究竟存在着几套价值体系,又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
又一部差点因为垃圾的片名翻译和简介让我错过的好电影。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黑色星期天》以及《布拉格之恋》,都是二战时期的欧洲,两男一女或两女一男之间的爱情。
不过本片的主题更积极一点,导演的笔墨并未过多纠结于三人间的情感,而是让三个主人公先后都投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战斗当中。
是因为年少时的那个预言吧:“我看到,你只能活到三十四岁……”,她害怕过生日,她一直恣意纵情、胆大妄为地活着,音乐、绘画、雕塑、摄影,什么都热情地尝试,却又什么都不能长久。
我想对于Gilda来说,什么祖国啊、正义啊、信仰啊,这些崇高美好的词都与她无关,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只是他和她。
可是Mia死了,为了那些她漠不关心的理想和信念。
而她,必须为她、或者是为他去做些什么,就好像从前,Mia被变态男友鞭打之后她聪明地报复了他一样。
所以,她成为一名秘密情报人员;所以,当他和她在清晨的巴黎街头相遇,无论她是多么想扑上去拥抱亲吻他,她都只能选择漠然地转身离去。
其实,不必纠结于Gilda的死,那不过是导演为增加影片的悲剧震憾力的刻意安排。
真正重要的是,她曾经来过这世界,她曾经热烈多姿地活过,爱并且被爱过,她将永远被他怀念……影片的画面很美,演员养眼,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点不觉得冗长。
查理兹·塞隆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输于她的美貌,而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美则是一如既往的让人忽略了她的演技,虽然她的演技也是一流的。
认识萨利兹·塞隆似乎十年有余,尽管这个闪耀钻石光芒的南非美女已经靠自毁形象这样的转型捷径得到了小金人,但我对她演技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巨猩乔阳》里那个只有惊恐和微笑两种表情的女孩;我也承认,在《回归》以前我从没有认真看过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表演,坦率的说因为CLUES的原因我并有从心底接受这个轮廓与个性一样分明的西班牙女子。
一场淋漓的雨夜与一场美丽的邂逅结合的很完美,而这个淋漓的面孔已经似乎很难让人认出那个被叫了很多年花瓶的萨利兹塞隆。
是的,这颗南非美钻有了一种内气,一种任性之下的成熟和魅惑。
当挑逗变成吸引,让人不得不开始认真观察她的表演。
以为,表演是个让人尊敬的境界。
黑发的诱惑与金发的美艳。
那穿越田园林荫的阳光下偶然的惊艳,有种似曾相识的气息,是丽塔 海华丝,或者拉娜透纳。
为挽救几乎是自己爱人的舞女朋友,奉献自己给一个有性虐癖好的男人,并且让自己深爱的男人陪伴这个女人。
这是出身残缺的贵族家庭的吉尔达爱的方式,她对一切都是那么随性洒脱,对政治,对艺术,对性;而对爱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那么全心全意。
可当最爱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战争和家园同时离她而去,对一切不在乎的她又是那么撕裂痛绝。
而对盖伊来说,在亲历战火带走同样深爱的米娅之后,在凋敝的街头邂逅爱人稍事的游移然后决绝的眼神,他充盈的泪水和纷飞弹片以及巴黎的冬天一样冰冷。
一场血与火夹杂的战争,许多生命被席卷而去,清高倨傲的吉尔达漂泊其中。
那一次次在分毫差池之间的逃离让盖伊成为了幸存者,他哪里知道,最爱的女人正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爱情,身体和尊严默默截取着与数万生命相关的消息。
她美丽的崇高,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覆灭于一场狭隘的平民之乱。
爱的炙烫,终只能化为一句疲惫的喟叹,“我们三人在巴黎,那是我人生最美的日子。
”以及,一张残破的信纸,“过去的我是谁,现在的我是谁……回顾自己痛苦的一生,我觉得自己的言行还是对得起我们之间的情谊,你、我还有米娅……”画面的剪辑和声音的布控,此刻,都可以全数忽略。
因为硝烟渐散,阴郁的巴黎,寂寞的街头,那些芬芳和纯净的岁月,音乐与酒,舞蹈与性,照片,绘画,夹杂着西班牙语和法语口音的英语,还有古老的留声机,都只能人们变成关于一场战争的记忆里最远景的淡黄画面。
乱世烟云,佳人永恒。
《巴黎烟云》。
7分。
约翰·杜根编剧导演,查理兹·塞隆、佩内洛普·克鲁兹、斯图尔特·汤森德主演作品。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故事从西班牙内战一直覆盖到二战结束,两次战争,三个相爱的人,乱世的洪流中,三人颠沛的不知未来在何处的命运。
又译《乱世三人行》。
1933年的那个雨夜,查理兹·塞隆饰演的美艳女子吉尔达突然闯进了剑桥大学学生斯图尔特饰演的盖伊的宿舍,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就这样捆绑在了一起。
似乎是天注定。
吉尔达身世显赫,但天生就是一只不被囚禁的鸟,自由自在的飞。
而盖伊,似乎对家国情怀爱得深沉。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们结识了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奇女子米娅,她是脱衣舞娘,吉尔达拯救了她。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盖伊和米娅毫不犹豫就投入了战争。
剩下吉尔达孤独一人固守巴黎。
等到盖伊受上级委派前往巴黎执行任务再次见到吉尔达时,世界已经变了。
与其说是乱世强行扭转了他们仨的命运,不如说是导演迫切地在两个小时内三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种强行扭转让角色本身瞬间失去了共情感,换句话说,我们不清楚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但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再一次看到了惊艳的查理兹·塞隆。
记得在《万象》上看过一篇小文,二战中,还是学生的吉尔达,骑自行车穿越德军封锁,为盟军送情报,帮了盟军的大忙。
不知那个吉尔达是不是美国电影《巴黎烟云》中的吉尔达。
吉尔达1924年的巴黎,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集市熙攘繁华,商品丰富。
三个头戴贝雷帽,身穿校服和外套的花季少女慕名来到闹市区看手相。
吉普赛人给吉尔达看了手相之后,惊恐地对吉尔达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看不了。
”打发了她们三人。
大概是神灵想给吉尔达一个机会,不让她过早知道自己的悲剧宿命。
然而,吉尔达是个寻根究底的人,她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果然,不一会儿,吉尔达便又独自折回到店里一问究竟。
面对明艳迷惑的少女,吉普赛人无奈、惋惜地说:“我看到你只能活三十四岁。
”吉普赛人看手相不讲究左右,两个出现手的镜头看得都是左手,大概吉普赛人看手相没有男左女右的习惯。
对一个青春女子说她不久于人世,难道是出于职业道德?
算命的人还真是真是得有些残酷。
十几岁就被判定只能有十几年的活头,这样的生命该怎样度过?
用吉尔达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似乎充满恐慌”。
作为巴黎上层社会的名流,社交界的宠儿,吉尔达充分享受着放荡奢华的生活。
她是一个鲜活的女子,非一般的女人。
人生最好的年华,与盖伊真心相爱,与米娅亲如“同志”,是巴黎知名的摄影艺术家,爱情、友谊、事业,吉尔达都拥有了。
在短暂的生命中,吉尔达是幸福的,生命亦绽放出绚烂。
恐慌中的绚烂,似乎不合情理,很多人对吉尔达甚至于对电影都颇有微词,说其放任糜烂。
我却觉得这个故事对吉尔达来说是一个阴郁的悲剧,从头至尾。
吉尔达就像穿了一身干净的白衣,却偏被老天安排行走在泥泞中的人,充满了委屈和愤怒,索性脏透!
乱世,什么人都有。
当爱人离开她去打仗,吉尔达也学着和甜蜜的日子告别,做了间谍,委身德国军官,给盟军提供情报。
德国军官的女人,比妓女更肮脏。
不仅丧失人格,还丧失了国格,遭人鄙夷唾弃。
吉尔达做间谍的命运像《羊脂球》里的伊莉莎白·露丝,比露丝还凄惨,最终被愤怒的自己人打死。
吉尔达忍受一切,她不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活在爱人的心里;她只是等待死亡,等待死来结束一切。
在供人便溺的楼梯间,凄惶无助的吉尔达,倒在台阶上,面对仇恨德国纳粹的游击队员的杀戮,几许淡然。
生命开始,终点未知;生命开始,终点已知。
活法应该不太一样的。
真正的向死而生是需要勇气、智慧与魄力的。
超越凡俗而又实现人生存在的所有价值和意义,吉尔达短暂的生命亦没有随意地挥霍浪费。
吉尔达与盖伊一个偶然,俩人一见如故。
剑桥的背景,让电影少了许多琐碎恼人的絮叨,多了一些直截了当。
盖伊狂热地爱上了吉尔达。
吉尔达此时对感情还没有下定论,她还在尝试与不同的人在一起,寻找真爱。
吉尔达满世界地周游,不断地变换职业,旅行家、临时演员、摄影师,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便是世界的中心,四处漂泊,四海为家,享受生命的广阔。
当盖伊准备开始正常人的普通生活时,吉尔达“回来了”。
盖伊和女友在影院看电影,电影里突然出现了吉尔达饰演的埃及艳后侍女的镜头,盖伊马上崩溃,女友也看出端倪。
吉尔达真回来的时候,盖伊和女友正躺在床上安静地睡觉。
那个女友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兰心蕙质,冰雪聪明,沉静内敛,跟吉尔达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她起身到客厅见到吉尔达,并认出正是电影上的那个女子,马上意识到自己尴尬的处境,明智地拒绝了盖伊的挽留,迅速从盖伊的生活中消失。
吉尔达把自己的生活、朋友都介绍给盖伊,并让盖伊辞去教师的工作,做她的摄影助手。
从此,吉尔达与盖伊以及她的好友米娅十分默契,惬意地生活在一起。
盖伊一度想与吉尔达结婚,吉尔达想到自己的薄命,也没有回应。
生活就是这样,总喜欢在如胶似漆的时刻制造分离,在幸福甜蜜的时刻制造麻烦。
盖伊要支援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党人。
米娅是西班牙人,对自己的祖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人一起离开了吉尔达,盖伊打仗,米娅做战地护士。
盖伊离开了吉尔达,对吉尔达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所有的信一概不回!
战场上,米娅被炸弹炸飞了,再也不能回到吉尔达身边。
吉尔达是不准备原谅盖伊的。
吉尔达自愿成了二战盟军的间谍,安插在一个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德国军官的身边。
吉尔达为盟军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无意中救了盖伊。
当二人再度重逢,吉尔达的冷淡惹火了盖伊,盖伊不顾自己情报人员的身份,公然进入吉尔达的寓所,那也是吉尔达与德国军官共同生活的寓所。
那真是一个销魂的时刻,在忍受了无数的相思之苦,在忍受了目睹别的男人把心爱的人抱在怀里之后,那种强烈的征服、报复、狂热,抓得人心痛。
两人依旧深爱彼此,心灵从没有背叛彼此。
爱到不要命的地步,真是惊心动魄。
命运弄人,特殊的战争时期,特殊的身份,让二人最终擦肩而过。
吉尔达死在愤怒的法国游击队员之手,终年三十四岁。
吉尔达与米娅有人说她们是同志,我坚决不同意。
她们是摄影师与模特,是姐妹家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绝不是同志。
的确,她们俩曾经与盖伊同床共枕,绝无乱性;盖伊和米娅去西班牙之前,面对离别,吉尔达亲吻了米娅,并且咬烂了米娅的嘴唇,那只是表达离别时的愤怒。
一个控制力极强的女人,必须有一个格外善良单纯的女性朋友。
因为财富、容貌、才华会让她在女人堆里很受排挤,没有女性朋友的女人是很凄惨的,毕竟和男人之间的话题是有限的。
所以男人女人可以是情侣,亲密爱人,性伴侣,但始终无法替代女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米娅是吉尔达最忠实亲密的女伴。
男人女人很多时候想得完全不一样。
拥有甜蜜安定的生活是吉尔达想要的所有,然而盖伊却要到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盖伊还带走了米娅。
吉尔达吻别米娅,咬烂她的嘴,似乎也是在说,男人的世界无法改变,你一个女子为什么要跟着学呢?
或者是想与米娅融为一体,陪伴盖伊?
吉尔达很幸运的得到了米娅的友谊。
俩人相知相爱。
当米娅被虐待狂欺辱之后,吉尔达支开盖伊和米娅,疯狂地报复了虐待狂。
那种举动倒让人觉得她像个男人,可以保护自己的女人。
米娅与盖伊俩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人,彼此亦感情深厚。
对吉尔达而言,她总是希望米娅替他守候在盖伊身边,成为盖伊的终身伴侣,甚至结婚生子。
所以,她的姿态是可以跟米娅共同拥有盖伊。
米娅很明白盖伊与吉尔达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拆开的,所以,她虽然有很多次与盖伊亲近的机会,但她绝不会诱惑盖伊。
可以看出米娅对盖伊屡次动心,最终只是发乎情止乎礼。
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痛苦。
米娅无论灵魂肉体都是个很“骨感”的女子。
虽然戏份不多,佩内洛普的光彩亦被塞隆遮掩许多,这个角色依然是很出彩的。
米娅与盖伊一起离开吉尔达,或许就是想寻找单独与盖伊在一起的机会。
她们单独在一起,却更加思念吉尔达,两人都无法绕过吉尔达。
米娅死在看望盖伊的归途中,她的死是个意外,也是对爱的告别。
吉尔达与德国军官那个德国军官煞费苦心,利用职权在餐馆赶走别人,得到好座位,一脸谦卑地向吉尔达承认:“生日快乐!
很抱歉,我私下查阅了你的档案,今天是你的生日,知道你三十三岁了,看起来你只有二十八。
”德国军官费力讨好的模样,丝毫没有纳粹的严酷与残暴。
即使《钢琴家》里那个救了钢琴家斯皮尔曼的德国人韦恩也还是很严肃的。
当时,吉尔达的表情很怪。
吉尔达带盖伊回古堡见父亲的时候,它的父亲倒是说过“你从来也不愿意过生日”,大抵是“三十四岁”做的怪。
德国军官向吉尔达求婚,真是很龌龊的场景,吉尔达眼神里满是鄙夷,不屑,当然还有被提醒生命只剩下一年的伤感。
最后德国军官被巴黎游击队员枪毙时,吉尔达抱着德国军官时很痛苦的样子,感情倒在其次,大概主要是惋惜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不再,就像她自己。
那是死神向她发出警示:你也时日不多!
她无能为力,毫无办法,唯有恐惧地望着愈来愈逼近的死神。
在我眼里,吉尔达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不必用橡皮擦擦掉任何段落。
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不算虚度。
他人评价的眼光,内心真实的欲望,哪一个你会更在意?
在这部片里,塞隆的角色为我们揭示了她的答案。
人生苦短。
不管你是只能活到命定的34岁,或者更长。
阅历取决于时间,阅历有时又与时间长短无关。
有的人活了80岁,一生却只见过井口的一小片天。
而塞隆,这个奔放不羁的女子。
她放荡,在校期间, 她的大名在剑桥人尽皆知,臭名昭著。
她美丽,一次偶然的邂逅,便令片中她最深爱的男人一生惦记着这个女人。
惊鸿一瞥,一世难忘。
她幸运,她在她的大学时代就去实现了许多人花一辈子也难以实现的环游世界的梦。
她同时也不幸,不幸在于她早逝的母亲,父爱的缺失,还有那个魔咒般的死亡预言。
无论怎样,我都觉得作为全片引子的那个预言是无关紧要的。
虽然导演巧妙安排到最后让它应验。
坚持一种生活态度,我想不需要任何太过明显的理由。
那只是个引子,不应占据影片太大的份量。
她始终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与缠绕她一生的预言无关。
却可能与她一生所遇最爱的男人,和最爱的女人有关(佩内洛普在此片中冶艳依旧)。
死前的塞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却带着一抹解脱般的微笑。
那一场戏几乎是她在整部片里最素的妆,却显得如此清丽可人。
她的眼神里有一束光,如重生的婴孩般透明。
虽然死法过于凄楚,令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但她这一生,太过精彩,应该无憾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后来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在主演三人的代表作品里,可能都找不到这一部。
但还好我没有错过它。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战争、爱情、友情的电影 《巴黎烟云》,又译《巴黎三人行》、《战火情天》。
这部电影的配乐、画面都很棒,剧情也很感人。
更重要的是,主演们的颜值都很高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查理兹·塞隆女王,来自西班牙的佩妮洛普·克鲁兹,和来自爱尔兰的斯图尔特·汤德森。
影片的开始设于1924年的巴黎街头,几个女孩走进一家占卜店。
店铺主人看了其中一个女孩的手相,对她说她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4年。
这个女孩就是之后的女主人公吉尔达。
这个预言像是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影响着她的人生观,造成了她这一生放荡不羁的个性,决定了她悲惨的结局。
画面转到了多年后的一个雨夜,这是吉尔达(太美丽了)与男主人公盖伊在剑桥大学的第一次邂逅,吉尔达逃进盖伊的宿舍避雨。
这一次的相遇使他们互相产生好感并且感情迅速升温。
之后,吉尔达因为母亲的死离开了英国。
几年之后,她定居于巴黎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并且邀请盖伊来到巴黎参观她的展览。
摄影就是留下人生中重要的美好的时刻,我想这对于一直相信自己只有34年人生的吉尔达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电影里的展览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活体雕塑。
观众对此都感到惊叹不已,有人问为何不将这活体雕塑拍下来,可以永久欣赏。
吉尔达说雕像必须是活生生的,人们可以弯下身子闻到模特身上的味道。
这也是她的人生观,有些东西不是照片可以记录的,真正美好的东西是要用五官、用心去体会的,所以电影中的她才会想尽办法将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欢愉,因为生命短暂。
这个模特的扮演者就是女二米娅(太美艳了)。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他们在巴黎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年。
他们三人的关系夹杂着爱情、亲情、友情,错综复杂,但却非常和谐。
至少这是一段难忘而有意义的时光。
但是就在吉尔达以为他们可以这样一直生活下去的时候,三个人最终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分道扬镳。
米娅和盖伊放弃了在巴黎的生活,决定投入西班牙的内战中,帮助他人。
盖伊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热血青年,因此他决定参与战争。
米娅的祖国就是西班牙,对她而言西班牙就是她的一部分,所以她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
而吉尔达一直以自己为中心,从不涉足于与自己遥不可及的其他世界中。
因此她留在了巴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这段分离的日子中,他们一直想着彼此,想念着那段在巴黎的日子。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发生。
米娅死了,死在敌军的枪火下,死在自己祖国的怀抱中。
吉尔达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
我想也是在这一时刻,她似乎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自己不能够这样向似乎是冥冥注定的命运低头,因为命运带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个人,又永远地夺去了米娅的生命。
西班牙的内战只是二战前夕。
二战真正爆发后,盖伊一直投入于反法西斯的战争中。
直到几年之后,他回到巴黎成为了一名线人,却意外地看见昔日情人吉尔达与法西斯阵营的德国军人有染。
盖伊自然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吉尔达再怎么放荡也不可能站错阵营。
直到有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意外地得到了吉尔达的帮助,才慢慢意识到她的身份。
吉尔达是一名间谍,偷听对方军官的电话内容,获得重要情报。
这样的她不再是那个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角色,她跳出了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并肩作战,支持着他们。
可是就在二战结束后,她成为了众矢之的。
她周边的人认为她是叛徒,把她拖走批斗。
(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会理解,这也是一部好电影)这一年,她34岁。
当盖伊赶到她住所的时候,房间已是一团糟,她已不在。
盖伊只在混乱的地板上找到一封信。
这封信描述了她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吉尔达对她这一生的总结。
以下是这封信的内容。
英文版:“Well, my love. I'm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things, of how I was, and how I am now. I have always believed our first duty is to ourselves, to live life to full. But I have also been haunted by another conviction that everything is preordained, lying in wait and time is running out. I seem to have charged through my life in a kind of panic. And looking back, I feel I have achieved little of worth beyond our friendship: yours, and mine and Mia's. Then one day I woke and found I had lost the two people I cared for most. Only then did I begin to realize that we cannot live alone, aloof from the world and that to believe we can not fight against fate is an act of surrender. You were right when you said that once I cared for your opinion of me, but wrong in thinking I ever stoppped caring. I love you.”中文版:“亲爱的,我正努力把一切理出头绪。
我过去干了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完满。
而我坚持的另一个信条则是万事都已注定,冥冥中自有天数。
时不待我,稍纵即逝。
我的一生似乎充满惶恐。
回首往事,我觉得我对我们的感情投入太少,包括你我之间还有米娅。
(笔者认为这句话翻译疑似有误,原文的意思应该为“回首往事,我觉得除了收获我们三人之间的感情之外,我再无做过其他有价值的事”)当我有一日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直到那一天我才意识到我们无法遗世孤立,孑然求存,并且意识到所谓的向命运低头就是向自己低头的失败者。
你说的没错,我确实曾经在乎过你对我的看法,然而你却没有意识到我永远都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我爱你。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原电影中吉尔达读这封信的声音也很带感,感情充沛。
看电影的时候一度有想过如果这个电影能够改变结局,盖伊能够及时赶到,带走吉尔达,真正地过上遗世独立的日子。
可是电影想传达并不是这样的想法,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走出自己生活的小世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充盈人生也并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吉尔达最初遇到盖伊的地方,那个时候一切如初,没有后来的悲欢离合。
只要开始了,就意味着结束,所以才有古人感叹道“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们都想回到最开始、回到过去,不是吗?
我们都以为只要回到了最开始就能将那些日子再重新过一遍,把那些美好再重新体验一遍。
可是我想每一个时间点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今天也可以成为一个开始,不是吗?
Hannah
佩最适合演这种角色了。eg:小三。荡妇。脱衣舞女。妓女~塞隆好美!
很早就已经计划要给《巴黎烟云》打五星。乱世烽火情足够感人,命运的吊诡令人唏嘘。服装布景皆堪称一流,查理兹·塞隆惊艳夺目。
感觉影片企图叙述的重点一直在换 也许更注重描绘其中一点会更好些//如果从小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可能人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确实会更加为所欲为 三人的情谊不仅在肉体也在心灵//但还是顶不住它不太好看啊
很迷人的故事拍成这个样子,想讲的太多却都讲不好,导致到最后都不知道讲了什么,节奏也不对。总之蛮烂的。
女神成双也救不了导演的无能
美女搞蕾丝真是嗲到不行撒……
讨厌一切假文艺片
原来并没有双飞戏啊。
论战争不及黑皮书,论颜值不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论百合不及情迷六月花,论爱情不及布达佩斯之恋。
忍不住想快进,剧情像在飞快地走过场,2星足够,1星加给美丽的演员们(为什么飞过来又便当了,又是爆头我的天!目前爆头2次,乱枪打死1次,冻死1次,被咬死1次。。。好的,让我来看看你有多少种便当方式)
情节全是蜻蜓点水,你以为导演是想讲的太多?只是没水平讲深而已,看完也只能说一句好死——以迷信为人生信条,倒也确实是那个阶层该做的事,一朝“幡然醒悟”,就想将一切过往轻轻揭下?好死!
战争爱情题材片,整个故事构建很饱满,塞隆演出了一个女人的睿智,机敏,勇敢,独特的个人魅力,让我对这个女子大生好感,不光是通过这个好角色,总之战争中的爱情有多少无可奈何,难得就更加为珍贵,是夜以继日的期盼和希望。
吉尔达有一个男盆友,吉尔达还有一个女盆友
流水账一样的剧情,又臭又长,编剧真的是把观众当傻子了
2010.9.18 冲着两位绝世美人的倾力演出就该打高分。气场强大不分上下。
腔调十足,粉碎三观
虽说人人都赞美两位美人浓妆艳抹的舞蹈那一段,但是我最爱佩佩在当护士的时候的素颜,那样更漂亮。整部电影以一个男人的视角来讲述乱世中两位美女的命运,实在没什么重点的把握。不过有那么漂亮的人在也够观众看了。
2位女主的颜让人惊艳 个是个的风情 跳艳舞和咬破嘴角让人好激动3人间特殊的关系放在2战时期有一种微妙的感觉 米娅和吉尔达红颜命薄啊
塞隆姐也太美了吧,各种风情阿。。战争背景爱情片果然是坑爹结局重灾区
前段,我以为讲的是鬓影酒绿;中段,我以为讲的是对不晓世事的富家女的最终悲惨命运的惋惜;后段,我以为讲的是情投意合的爱人因为三观不同分道扬镳的故事,结果最后你告诉我是一个“间谍胸怀大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