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的结尾处,通过高级女头头和弗兰克的对话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幕后的阴谋:有类似特朗普这样的地位和财力都具有至高地位的人在背后支持着“修正”组织,提供经济支持,甚至主动安插卧底到组织内,支持社会面一定程度地曝光“修正”行动,但又不是公开宣布,只是通过包装事实,让“修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种传言存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至高地位者自己的丑闻找补:一旦丑闻曝光,就可以说是被“修正”后的视频所诬陷了。
很少有人从我这个角度出发吧。
当反恐的老头说你跟我睡不就是为了上位吗?
说什么不想因此获得工作职位上的便利不过是嘴上说说的。
女主吼出一句: I liked you!她确实曾经喜欢过他的,他睿智聪明好像什么都懂,连他的白发都增加了他的魅力,那是一种小女生的崇拜爱情,纯粹的,不求回报的。
所以当女主调岗到凶杀组以后,主动断了这段关系。
我很喜欢女主,很果断聪明,有自己的想法。
甚至结局,都是我意料之中,并且可以理解的。
回到剧情上,退役兵因一段CCTV实时监控录像而被指控杀人。
之后开始逃亡并寻求真相的故事。
其实第一集结尾第一次看到录像,那辆经过的公交车就引起我的注意,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立马知道这个录像肯定是编辑过的,而且编辑点在公交车上,我可是个连美颜都不会的文科生。
黑进摄像头,并切换镜头就顺理成章。
第一集就看破了手法,但并不知道目的,不影响我一口气追剧。
Correction.翻译为移花接木。
这个翻译太牛逼了,我虽然第一时间想到移花宫中的移花接木,但即使出戏也阻挡不了我对翻译者的崇拜。
三方势力,一是想要把移花接木公之于众的人,他们由要维护法律公正的律师和因移花接木技术而坐牢的人的亲人组成;二是发明移花接木的政府机构,包括了美国和英国的;三是查案的警察,也就是女主。
总是移花接木不能公之于众,但要有风言风语,为了因不雅视频出丑的某领导人,有借口说视频是造假的。
但又不能落实锤。
因为录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庭证据,一旦移花接木曝光,整个世界都会乱的。
不可否认,我也被说服了。
所以当女主说,我什么时候上班的时候,我非常能理解。
最惨的是律师查理,本来只有死者汉娜和伊莱二人是暴露的,因为男主错误判断,以为查理抓走了他女儿,暴打查理一顿,还把查理给暴露了,之后查理估计跟伊莱一样要被大刑伺候了吧。
其实我也在想第二季怎么拍,是接下去呢,还是旧瓶装新酒,另起一个故事。
如果接下去,女主如何在这个组织中自处,我一边怕她黑化,一边其实也好奇编剧会怎么写。
就酱。
今天看了公司的拔河比赛,冷风催的得我好像有点感冒了,我真是,什么都要赶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摄影机基座允许镜头可以移动,镜头可以设置在与人同等高度拍摄。
各国王亲贵族以和普通人同等高度出现在大众面前,他们不再是遥远的声音和高高在上的挥手,阶级差异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这预示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世界就此远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宣传部长戈贝尔提出了“电影是属于未来的宣传”的口号。
他找来 莱妮·里芬施塔尔 拍摄了《意志的胜利》。
这部电影告诉西方和好莱坞,镜头语言的强大。
未完待续
I'm tired of believing people,what should I believe to?what we see or what we know?the intelligence or the evidence︖the righteous or the truth? It's much to complicated for me.Garland said:China started it, and Russia followed.I don't think this is satirizing us,on the contrary,I think this makes a lot of sense——because I like this way of seeking justice,we really need more sense of security.Another sentence that Garland said is also very reasonable:the public are content in their ignorance.from now I don't want to know any deeply truth like this.I just want to bury my head in the sand like an ostrichBecause I believe a little understanding is more painful than ignorance
前两集一直在肖恩精神失常作案和警局下大棋之间摇摆,女主第一次在live中看到广场48号而现实里不存在的画面的时候,鸡皮疙瘩全起来。
这片对"correction"的描述实在是太贴近当下,尤其是AI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无论是泛滥的人脸数据采集还是越来越夸张的GPT,Sora。
在这基础上的内核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体现价值观的巨大不同,程序正义咱们都懂,但是如果就真如加兰所说,一切是为了国家安全,一切不是伪造证据而且让事实再次发生,你又如何抉择?
这样的设定,把这种两难抉择完完全全地交给了观众。
在中国,普遍有对于结果正义的朴素追求,哪怕是伪造证据能达到结果正义也许都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那么影片中的场景又怎么办呢?
我很能理解强调程序正义的出发点,就如罗翔所说,法律事实上是限制公权力的因为普通公民在国家机器前毫无还手之力。
为了正义可以修改证据的话,当有一天不为了正义呢?
我也很能理解对于国家安全和犯罪分子感到痛恨和惧怕的普通老百姓出发点,大家某种程度上确实是通过让渡了一部分隐私权(即使是被动)来换取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国家安全和结果正义面前,程序正义不一定是一定要坚守的底线。
这个题太难了,实在是太难了。
对于这个题,如何作答,基本就能反映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观。
但我想,这两条路,无论哪条,只要能走好,都是可以的,那么最重要的就剩一个了,那就是,我希望我们永远有要走哪一条路的选择。
其他一些影片感受:1原来2019年的英剧也要讲一讲政治正确,坏事儿都是美国人干的,correction也是中国开始俄罗斯跟随的,我真笑死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肖恩的坚持是希望别人相信,但是到最后最后,他说司法争议追上了他,他虽然不是因为汉娜获罪但是他知道自己是因为害怕做了错事滥杀无辜。
这样的揭露让整个案子的结束又多了一层复杂感。
3 也许导演也不知道这个二难抉择要怎么回答,用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尾。
这样就挺好。
女主确实smart,至于她是想进入组织去让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是想潜伏来一波大的,就留给后面吧。
2021.8和妈妈一起二刷,体验非常好,注意到了新细节1 肖恩在出租车上,司机说认识他,他谋杀了isis成员,肖恩纠正他说是“塔利班”,但没纠正“谋杀”2 瑞秋把视频藏在和妈妈的合照里面,对应了前面说“你们把她放最显眼的位置,却从来没有人真的会注意她,就像她生前一样”3 肖恩反复闪回的汉娜朝他伸手的画面,不是假监控对他的影响,而是他射杀的那个塔利班成员最后的画面,被他压抑在潜意识里剧集的主要剧情线都是轮回因果,正如肖恩所说“it's catching up on me”,无论出于何种精神状态,他射杀了手无寸铁的人,因为视频证据漏洞免于坐牢,又因视频证据构陷而身陷囹吾。
汉娜团队想要重建正义,为被诬陷的人澄清,却又选择了诬陷肖恩这一非正义的方式。
他们认为肖恩算不上无辜,然而他们的客户也实在算不上无辜。
瑞秋妈妈被出轨,而瑞秋又做了小三,从行为分析的角度讲不乏是一种对父亲角色的报复,以及警司说她“在道德问题上不那么一板一眼”其实确实如此。
然而她听后非常恼怒。
关于结局的安排,我相信不会再有对她而言更好的选择了。
瑞秋执着于看清全局真相,不被蒙蔽,而只有站在更高点,才不会被权力玩弄在股掌之间。
结局稍微点了一下,“别以为你监视别人,就不会被我们监视。
”我猜想第二季应该还会更多围绕组织展开。
四个人都很有戏。
第一季组织站在高点,而细节被一一解开之后,就必须要跌下来了,所以理应是让观众视角跟着组织。
确实能称得上一句“惊悚”,尤其最后女老大讲的那句”移花接木应该是一种阴谋论的存在”,以及对mgzt的提及。
视频真相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而真相本身也摇摇欲坠——只要他们想,我们就可以不再需要它了。
唉,每个人物塑造好到我都很喜欢。
看后面几集的时候我还会有很小气的忧伤,在肖恩盯着看的真监控里面,他和汉娜分别后羞涩不舍的肢体语言。
然而在greater good面前,一切都可以只是处心积虑的谎言,就像汉娜轻飘飘的“I'm sorry”,作为最后的对白。
最后,希望看到更多瑞秋这种野心派女主。
看得我真的爽毙了
好的创作总有这样的魔力——我坐下来看剧的时候,还在气定神闲地臧否人物褒贬节奏,吐槽“英剧里的幕后黑手总是字母汤看来真是祖传”——可渐渐就失掉从容了;它是如此切近,如此相关,使得任何关于演技、桥段、镜头语言的讨论都无关紧要,我分不出余裕给主题以外的任何环节。
故事讲完了,功成身退,只留下一个我,在强震的后遗症里泥足深陷。
这个主题是:为了“正义的目的”,不择手段是错的吗?
或者,为了“善”,“真”可以打折扣吗?
1《孔子家语》里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困在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
子贡好容易悄悄弄来一石米,颜回下厨煮饭,恰巧梁上掉了块黑灰进锅里,子渊连米带灰舀出来吃了,正给子贡瞧见,很不高兴地跟夫子告状说同门偷吃。
圣人当然是圣人,相信弟子的人品,叫来一问,说清了始末,释众人之疑。
孔子由此发了那句著名的议论:“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这真是个好故事。
同样的事实,前因后果不同,是非曲直可能完全相反。
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难以确知——对习惯性正确的儒士而言,这是一贴难得的解毒剂。
只有一个小问题:《孔子家语》的真伪是桩著名的公案,至少从宋代起就被明确指为“伪书”,从“经部”开除进“子部”,顾颉刚先生说它是汉末大儒王肃假托之作,“无任何取信之价值”。
不过,70年代发掘的两座西汉墓都出土了名为《儒家者言》的竹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这样一来,“王肃杜撰说”又不大站得住脚了。
你看,历史在这里疯狂套娃:为了说明“眼见耳闻都不一定靠谱,千万不要轻信”这个道理,可能有人编了个段子出来——干巴巴的义理不好卖,圣贤亲身出演就鲜活多了,记不住也难,不信服也难;后人又质疑这个故事本身有假——打假的故事是假的——这一来,是削减了这个道理的可信度,还是反倒给它加了个强有力的注脚?
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是想掀桌子了。
不过,“真”更重要还是“善”更重要,在至圣先师心里可能不是个问题。
在这位礼法秩序的坚定捍卫者看来,史书只是个工具,只要能让“乱臣贼子惧”,按照“正确”的价值观笔削《春秋》,是再正当不过的做法。
事实上,他所大力赞扬的“董狐直笔”,也并不是要夸奖这位史官尊重事实,而是表彰他不畏强权、坚持“大义”。
请注意,董狐冒着死亡威胁所记录的“赵盾弑其君”,并不是事实:根据《左传》,晋灵公夷皋暴虐,赵盾谏劝,晋灵公一再阴谋杀害赵盾而未遂,赵盾被迫出逃,最后是赵盾的族弟赵穿杀了夷皋,而赵盾返回晋国继续执政。
这么一长串的前因后果,直笔先生只肯记个“赵盾弑其君”,因为他认定“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你逃跑连国境都不出,回来又不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说你没参与阴谋,骗鬼么?
说你弑君,冤枉吗?
我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呀”!
在董狐们看来,价值判断是历史记述的必要组成,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分,不仅可以有,而且可以——甚至应当——反过来以价值观为指导,重构历史叙述,孔子正是这一史学伦理原则最有影响的践行者,写《通鉴》的司马十二先生更是青出于蓝了。
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剪裁、取舍、安排史料,司马光一点也不藏着掖着,话说回来,“资治通鉴”——人家一早就大大方方的明说这是意识形态教材了。
平心而论,按照今天的学术伦理,这帮史官都不及格。
事实的归事实,价值的归价值。
历史学家的一亩三分地是前者,搞清“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历史学家的神圣天职;合理推测“前因后果怎样”,已经要格外谨慎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至于基于这事实评判功过对错,是下一步的事,也是别人的事。
当然,史料选择、书写方式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史家自身的价值取向,但是,把自己的偏见(每个人的价值观一定是一偏之见)当成需要警惕和克服的局限,还是任意打扮历史的借口,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操守问题。
如果在“搞清事实”的这一步就先按照自己的需要增删、改写,用些“微言大义”的把戏,这不就是滥用历史记述的话语权这个公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吗?
说一句渎职、以权谋私,冤枉吗?
夫子,始作俑者,什么来着?
是,他们不是谋“私”,捍卫的是“公”义——巧了,教会烧死布鲁诺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纳粹清理“劣等种族”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飞机撞进双子塔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公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善”是主观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你相信的“善”和我相信的“善”可能大相径庭。
失掉了“真”作土壤,谁也猜不出“善”的种子会不会结出“恶”之花。
“目的”再“高尚”,也不是“造假”的正当理由。
2视频作假 / 换头术 / Deepfake其实并不是新鲜招数。
我是说,技术确然是新的,可证据造假这件事跟人类历史一样长。
“白纸黑字还有假的”?
不好意思,史书正是造假的重灾区;照片也没保住,我说的可不是Photoshop ——下方左图几乎是林肯标准像了,谁能猜到它是假的呢?
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右图)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罢了。
录音可以造假。
《傲骨之战》第二季第一集,为了向女主证明电话录音是可以伪造的,小伙伴们用软件让懂王同志现场来了一段不可描述的电话激情。
理论上,只要有某个人40分钟左右的音频素材,用以训练AI,你就能让TA“亲口”说出任何句子。
DNA可以造假,并且出人意料地简单。
据《每日邮报》2009年报道,以色列的科学家发现,可以将某人(我们叫他张三吧)血样中所有血细胞的DNA去除,然后取另一人(李四)头发中的DNA,大量复制后注入到张三血样的血细胞中,这样血样证据就指向李四。
可怕的是,这不是什么前沿工艺,“任何一个本科在读的生物学学生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DNA铁证”,好像也没那么如山了。
至于笔迹、指纹、黑匣子、碳14...你说得出的证据形式,都有造假的历史。
防伪者和造假者的战斗,好像一个永远不能通关的打怪游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高一丈五,道高一丈七。
人们执拗地相信下一个新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假货,却从不落空地败给骗子们的下一个巧思。
这样看来,Deepfake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把“监控录像”也变得不可信而已。
请允许我再推演一步:如果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让视频造假天衣无缝,那么虚拟现实、脑机接口又能做到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人对世界的感知也可以造假呢?
如果《黑客帝国》其实是个纪录片呢?
3早年间我相信,工具、手段无所谓善恶,只要目的是好的,是为了更多人更大的利益,采用什么方式都无可厚非。
偷盗可以,窃听可以,敲诈可以,抢劫可以,纵火可以,刑讯逼供可以,杀人满门可以,拿外国人的大笔资金挑起内战可以,提前拿到轰炸情报却坐视城毁人亡也可以。
我不点名了,但这都不是假设。
既然如此,拿监控录像造个假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算陷人以罪、杀人灭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这是一场战争”,他们要摧毁我们的信仰、自由和存在方式,既然如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同胞和祖国、捍卫我们所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不惜一切代价打击敌人有什么错呢?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还要自缚手脚、坐以待毙吗?
非常之时用非常手段,圣人也会原谅的。
更何况,Correction不是造假,而是“truth reenacted”——把发生过的真相再演一遍。
这不是谎言,这是更本质的真实。
更何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The public is content in their ignorance, and a lot better that way.”——什么都给老百姓知道对他们未必是好事,有时无知是一种幸运,你只要知道,你的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就行了,你只要知道,你的清白良心是有人替你们艰难抉择就行了。
是不是有点被说服了?
是不是觉得女律师和她的战友们确实有点儿没事找事、过分天真,有点儿吃里扒外、自毁长城?
只有一个小问题:站在反方立场上,我同样可以拿出一番合情合理的辩词——表面看来,Correction只是把情报“转化”成证据,无伤大雅。
但是,恰恰是这一点“轻微犯规”,可能动摇社会正常运转的根基。
因为公信力是公权力的生命,而“信任”这件事的吊诡在于,只要有一个例外,它就可能轰然倒塌,再难恢复如初。
三聚氰胺之后,重建国人对国产乳品的信心,需要多久?
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梅毒试验之后,重建美国少数族裔对疫苗的信心,需要多久?
SARS初期的瞒报之后,重建人们对公共卫生信息的信心,需要多久?
——最后这题我会:需要一场新冠。
从这个意义上,一次并不严重的犯规,就是溃堤千里的蚁穴。
小而言之,任何一个嫌疑人都可以宣称监控证据是假的,自己是遭人陷害的;大而言之,公信力的动摇是谣言和阴谋论滋生的沃土,QAon,Alt-truth,Birds are fake,Earth is flat,5G causes COVID,所有这些匪夷所思,都是其来有自,字母汤们不得辞其咎——既然棱镜是真的,班加西是真的,为什么这些不能是?
所以,Hannah们是在用螳臂当车的勇气,捍卫着维系社会运转的最后一道长堤。
她们坚信,即便面对敌人,也不能丢弃原则;接受敌人的逻辑,用不择手段对抗不择手段,那才是彻底的投降。
更何况,对基本原则的“权宜屈折”,就是给权贵滥用规则预留了口子。
放一万个心,一定会有人钻。
毕竟“目的”和“动机”怎么说怎么有,如果不给“手段”立规矩,买单的从来都是韭菜。
我相信,这一番成本和收益的对比,没有几个人看不明白。
但是“Ends justify means”仍然被这么多人信仰,因为成本和收益的主体并不是同一拨人。
“公信力丧失”有什么要紧?
反正眼下的危机解除了;关塔那摩虐囚、棱镜侵犯隐私有什么要紧?
反正我更安全了。
不和谐的声音闭嘴有什么要紧?
反正公共议题与我的日子无关,就算有关,费力发声还不如闭嘴止损,别的韭菜能过,我也能过。
没毛病。
如果心口发堵嗓子发紧,那可能是我有毛病。
这部BBC的悬疑剧《真相捕捉》,我一口气连看了4集,眼看着它的豆瓣评分也一路从8.5飙到9.1,IMDb目前也攀升到了8.1
网友们也是挥着手臂赞扬:“今年最好看的悬疑/政治惊悚英剧”,“剧情不停反转”,“全程毛骨悚然!
”“每一集都意想不到!
”
这部英剧的地点设置在伦敦,主要讲的是曾是军人的肖恩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并且似乎还有确凿的证据:嫌疑人肖恩与被害人汉娜在公交车站争吵、推搡的CCTV视频,肖恩矢口否认,而随着案件的深入,剧情也在不断反转。
先是可以作为证据的视频被来自国家安全部门的神秘力量撤销,数天后汉娜被人发现死在后备箱,法医给出的报告是汉娜死于数小时前,而不是几天前她和肖恩争吵的那个夜晚,接下来一直追查此案的女主角瑞秋也莫名其面的卷入了CCTV的神秘事件……
关于剧情这里就不赘述了,毕竟悬疑剧的精彩之处在于,用心感受它的每一次反转。
今天主要讲几个关于此剧背后的几个小故事:1. 剧中是怎么拍摄CCTV监控室的场景是怎么搭建的?
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知道,剧中有很多场景都是一个巨大的弧形墙面,上面有着数千个街角摄像头的小屏幕。
旁边会有一块工作区域,软件会对这些出现在CCTV里的人进行面部识别。
实际上,《真相捕捉》的剧组确实根据伦敦西区的办公室搭建了这么一间全是CCTV屏幕的工作室,剧中背景的屏幕上播放着的是事先拍摄好的一些镜头画面。
因为在现实中,这些CCTV监控室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剧组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尽可能地去完善。
制作人Derek Ritchie表示:“曾经涉及过这些工作的专家同时是本片的警署顾问表示,这已经跟实际中的场景非常接近了。
他(指警署顾问)也很惊讶我们能还原成那么逼真,毕竟这些都属于保密信息。
”
2. 那些场景真的是在碎片大厦的拍摄的吗?
去过伦敦的人应该都知道,伦敦有一个地标建筑——碎片大厦。
它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大厦,高达1017英尺(309.6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大厦,全英国最高的楼。
这栋大楼的31-33层被用作餐厅,但作为一个去过的人,濛之我表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贵!
而剧中女主跟上司兼地下情人很多对手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当然这种高楼上+窗外夜景的很多戏都是先用绿幕,后期再加效果的,比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但这部BBC的剧是真的选择了在碎片大厦拍摄的!
剧组工作人员 Derek Ritchie解释道:“我们确实很享受那一次的拍摄,同时,也帮助观众更好的去理解Danny Hart(剧中女主的上司)身处的那种有权利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因为拍摄时间安排在新年前后,那时候碎片大厦的人并不算很多,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3. 这部剧是在伦敦拍摄的吗?
答案是yes!制作人表示:“我们去了许多很棒的地方。
像碎片大厦,Stratford, Sutton警局, 夜店Printworks以及伦敦郊区的一些地方。
“
在伦敦住过的我不住点头:“难怪每个场景都是那么熟悉。
”
还好,看最后一集的结尾似乎是开放式的,预估会有第二季,拭目以待。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That's the torturer's defence.'“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施暴者之辩词。
”第六集Rachel的台词,点出此剧灵魂。
我更倾向于探讨剧中的两个“正面”形象的女性:律师汉娜·罗伯茨和女主Rachel。
二人到最后都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阻止或者曝光correction行为。
只不过因为身份不同,所以途径也不同。
一个走的是民间野路子;另一个则是跟官方硬刚。
但是结局我们也都看到了,前者被杀,后者居然“屈服”了。
(也有可能埋个伏笔继续潜伏吗,要看第二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
毕竟胳臂拧不过大腿。
不由得想到,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真相、司法公正和权力三者之间找寻微妙的平衡。
权力,特别是集权,常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掩盖粉饰真相,这就有可能会妨碍到司法公正。
而一旦因此而受诬陷的人和自发的有良知的人比如律师站起来反抗,那些受雇于权力而掌握了更高资源和技术的人,便与其斡旋,阻止正义得到曝光。
这个矛盾挺现实的。
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在现实中,我们都看多了那种高呼着要改变现存的司法体系、呼唤司法公正的律师。
但是现实一直很骨感: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当你对抗黑暗与非正义,却最终发现,黑暗与非正义就是最高集权。
影评很多都写AI技术引发恐慌。
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被AI技术带来的侵犯隐私问题搞得人人自危。
我们都清楚,我等平头老百姓也不在人家监视名单上,井水不犯河水。
抛开correction的夸张和可行性不谈,假如真的有这种行为,那么跟这个比起来,网上流传的国外明星被AI换脸的不雅照,可以说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在有correction行为发生的世界里,你看到的真相,只是别人让你看到的真相。
只是你“以为”的真相。
人人都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
那时候,还谈什么友情爱情花里胡哨的,人们秉持着一切以“眼见为实”的信念,让唯证据论占领智商高地,道德危机一触即发。
人的认识中总是局限的。
未来技术可以篡改真相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因为过去的白纸黑字也从未见得确凿。
历史永远由胜利者书写;真相总是被掌权者捏造。
事实究竟是怎样,大多数人不会主动质疑,而是照本宣科。
挑战权威的勇士从来都是少数。
也正是因此,给了权力一个绝好的机会,操控热搜、制作假新闻,让它以为人民可以被愚化,而确实,今天我们能看见有部分人民确实被愚化了。
但其实这并非我们的本心,我们也很无奈,谁又天生愿意包容冤假错案呢?
'Ignorance is strength .'无知即力量。
老大哥的标语。
只希望不要有一天成真。
一开始我疯狂吐槽这个迷你剧的剧名太土太平庸,吸引不了猎奇的观众。
现在回头看看,还真就是那么一回事嗷。
剧本和翻译都好棒,以及最经典的用结果为手段辩护,翻译: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真的单词太过瘾了,舒爽!
'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That's the torturer's defence.'“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施暴者之辩词。
”
以及最后Frank被反将一军发现,只有制造疑惑,否认便可合理存在。
联想到现在混乱的社会道德底线,出现以前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打破了社会平衡,就可以让否认也变得可信。
选题立意棒,剧作欠佳。
马马虎虎吧,女主角好美哦
只要高度不要逻辑是吧
有负期待。女主线大致上是逐步发现自己只被上司当棋子、女下属背叛自己、自己供职的政府侵犯了自己心目中的程序正义。男主除了与女儿有关的情节情绪上会有动容,其余时间都是一脸呆滞受伤不停的暴力大兵。负责移花接木如此重中之重项目的机关的这三位领导人就像抗日剧里山上土匪帮的三个当家,代表官府的“女王”一来,全部软趴。汉娜所在的地下组织最后如何也没有交代。紧贴时政把特朗普中国俄国拽出来,仿佛贴近观众的耳朵煞有其事地“我给你说个国际八卦哈”。我看片更想看点立体的角色,这剧政治阴谋味儿好浓,没看进去。印象深刻的有趣情节——开头出庭作证的那个资深摄影界专家,跟女主和男主讲解“移花接木”的时候分别问他俩“你知道换脸的色情短片吗?”两位都一脸茫然,他好囧啊,仿佛被说“除了你谁会看这种东西啦”哈哈哈哈哈。
我此前还未见一部剧能让我如此毛骨悚然又泪如雨下。生气,矛盾,惊惧,无奈,颓然。太多的问题,安全与隐私,公平与反恐,正义与权威,真相与机会,个人牺牲与体制维护,你都看得到,但你都无解。人权,司法,种族,儿童性侵暗示,以及所谓可否定性,每一处都戳人痛处。特别提一下卡哥,他始终挣扎痛苦最后又不得不妥协合理化的演绎真好,而结尾,我也能明白,1984属于每个时代。
白左的意淫
剧情一直围绕监控,视角单一,略显无聊。
声称自己不是热刺球迷的视频专家跟热刺队主席同姓Levy,戴热刺围巾看热刺比赛,家里桌上还赫然摆着印有热刺队标的茶杯。#彩蛋
紧扣当下技术,前四集剧情抓人,真相大白的最后两集感觉像是泄了一口气。不过整体值得看。
前三集的悬念设计封神,你的神经被剧情牵着走,永远后知后觉,在每个悬念揭晓的一刻才恍然大悟。后三集揭晓悬念的同时,铺下一张更大的弥天大谎。你以为可以逃掉,那也只是你以为。
一天看完后感觉网上各种交口称赞实在有些过誉。一群自以为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人,做着各种蠢事,越到后面就越流于表面。剧情崩的只能还是用老一套的地下间谍思路来发展。当然本剧的嘲讽还是很到位的,还得感谢字幕组辛勤的翻译。
厌恶这部剧里的每个警察,尤其是不听从指挥擅自行动带着自己是审判者而不是行动者思维的下属二人组
最后一集太倒胃口了,过于裸露的左派价值观输出,自己把反恐后的国安-个人权利冲突、证据的真实-虚假冲突给化繁为简了。尤其是把锅扣在川普那段,看得我都有点生理不适。。
第一次看英剧,难道所有的英剧都这么复杂吗?不错粗看一遍,确实没有什么漏洞。出第二季吧。
还用费个大劲改监控走程序正义这一套?
像其他英剧一样,虎头蛇尾,儿戏
虚构的正义,道貌岸然者集体表演。
一般般,吹过了。
Sci-Fi jump scare...cheap
掌握话语权和技术的人拥有定义真相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