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2:😂2016年12月12日的补充: 经常看见我的豆瓣提醒上不时出现一个关于这篇影评的“有用”,我越发地觉得不舒服了;一篇4年前的东西,夹杂了很多私人情感,而今已经很难读下去自己写的字了,恰如下面的朋友说,难看死了。
可是毕竟往者不可谏,不管是什么,既然当时留下了。
就留着吧,至于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泪点、或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点,全凭读者取笑好了。
说点其它的。
2016年7月,我开始旅行。
7月26日,我到达西宁,参加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
观影结束后的互动中,我争取到一张颁奖盛典的门票。
7月27日,我参加first颁奖盛典,张扬导演也来了,我第一次和张扬导演同处一室,虽然是巨大的青海大剧院。
中间偏右站着戴帽子那个就是张扬导演,特明显是不是 7月28日,first电影节青海湖露天放映活动,我是真的真的看到了张扬导演。
虽然我并没有勇敢地去走上前跟张扬导演交流。
但是。
我们后来一起吃了烤全羊!
~~~~~~~~~~~~~分割线~~~~~~~~~~~~~~ 看到那么多人给差评,我实在忍不住了。
这么好的片子今天凌晨看完的,从看到院长给老人的儿子算账那段开始,眼泪就决堤了。
我一个被人经常以东北爷们定义的大小伙子。
二十多年来,从我记事起,在这异乡的夜里,第一次痛快地哭。
我从上大一那年,就开始了在外地的生活。
离家太远,坐火车要一天一夜。
只有寒暑假能回家。
放暑假还经常张罗着要实习,不回家了。
仿佛早厌倦了被父母看管的日子,在一起就是唠叨,烦人。
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有的时候,它是理想,很多时候,它只是我放纵的欲望而已。
一年真正在家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恐怕也只有过年那么几天。
即使在家,一有时间,也要马上找朋友出去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尽管有的时候只是应付。
院长那笔帐一算,一个中年人,和父母剩下来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二十天,太可怕了。
我还年轻,但是我和父母剩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我还想去远方旅行,我还想到外地工作……“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夫子说这话时必是情之所至。
我们总是说,我们要出去打拼,要出去奋斗,好孝敬我们的父母。
父母都让我们给孝敬没了,还孝敬你麻痹的父母啊!
一帮傻逼!
(我又激动了)我的爷爷今年82岁了。
从2006年我们一大家人住的小院被扒迁,爷爷奶奶在外面租房住以后,爷爷的身体就越来越不行。
我过年时看他的时候,还好。
很安静,因为他已经基本说不出话了。
走路也不行,要靠我们扶着。
上厕所都是我老叔或是我奶奶帮忙脱裤子。
经常流哈喇子,胸前塞一块大餐巾。
我爷爷现在变得感情十分脆弱,每次一看见我,他就流眼泪,偶尔不常见的亲戚来看他,他也是止不住地哭。
我叔我大爷都说我爷爷这是老了,脑袋不好使了,老年痴呆。
我不相信,我能认出我爷爷看我的眼神,他总是死死地瞪着我,一直都是这样,我总是不知道我爷爷看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知道他能认出我是谁。
只是最近几次我去看他,我爷爷已经没那么大反应了,过年的时候家里人都聚在奶奶家过年,爷爷看见了很平静。
只有我奶奶一个劲地招我爷爷的时候,不停地问,“看这是谁来了!
看你大孙子来看你了!
你看多好啊!
”爷爷的眼泪又会夺眶而出。
后来我们都说让老人情绪总这么激动不好,我们也就不招惹爷爷了。
奶奶喂爷爷吃饭的时候,爷爷会很乖地张嘴。
只有偶尔喂爷爷实在不想的东西的时候,他有时还会对奶奶挤眉瞪眼地骂一句,“什么鸡巴玩意!
”就像爷爷以前住在院子里的时候。
住在院子的时候,爷爷身体还很硬朗。
是个倔气十足的老头儿。
他喜欢白天黑夜都叉着大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会守在大门洞里给我开门。
傍晚天色变暗的时候,他就会早早把门上锁,我妈和我婶经常说他,可他从不听。
最早的时候爷爷每天三顿小酒,吃饭的时候,他只负责摆桌子和擦桌子,别的他从来都不管。
我奶不让我爷喝酒或是让我爷吃水果的时候,我爷都会破口大骂,“什么鸡巴玩意!
败家娘们!
”。
我爷最大的爱好是看电视,一般看到最后他都会骂一句“瞎扯鸡巴蛋!
”然后把电视关掉。
他只有在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和逗我玩的时候会笑,比如问我会唱什么歌,然后让我唱一个。
不管我唱不唱,他都会笑。
只是他现在骂“什么鸡巴玩意”的时候嘴里已经含糊不清,只能依稀听见他说到“什么鸡!
”。
然后从他的语调里辨认出来。
更多的时候,他作出骂那句话的时候瞪着眼睛吓人的样子,却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
有一次我接我爷出院,走到医院一楼走廊的时候,我爷拉裤子了。
我和我老叔把他扶进厕所里给他收拾。
我把我爷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把着他,我老叔给他擦屁股。
我实在擦不了,要是给我爷擦屁股我肯定吐了。
我相信张扬导演一定是在老人院体验过的,从开头的一个镜头就看得出来,老人的状态就是那样脏兮兮的。
然而他却无法记录下老人院的味道,有人尿裤子了,有人拉裤子了,有人尿了裤子拉了裤子还不知道。
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状态。
你们乱写影评的这帮傻逼,连电影真实的地方都不了解,凭什么说人家矫揉?
傻逼!
(激动了)我有一次问一个女孩,我说你爱你爸爸吗?
她平时很文静,不过还是很不满,说“废话!
”我很坚持又问了一遍,她说当然爱啊!
我又问“那你爸爸的梦想是什么?
”她想了半天居然说“父母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好好的吧”。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无语,简直他妈就是不把父母当人啊,爹妈上辈子欠你了吗为了孩子连梦想都没有了,爹妈是你的奴隶吗?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知道父母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们一天天地喊着梦想梦想,把梦想看得比什么都重。
那你关注过你最爱的人的梦想吗?
你又凭什么说你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把父母当做自己一份宝贵的财产而已,把他们留着,让你有爹有妈,让你有人关心,让你变成孝子。
爹妈没用了,不知道你还要不要爹妈了。
你个傻逼后来我给那个女孩讲了艾美丽帮爸爸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故事,她说她知道了。
再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你在全国大赛上唱老男孩的梦想不夸张,你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不夸张,你拿一把手枪干掉二百个匪徒不夸张。
一群老人开公交车参加选秀就夸张了,老人看一看海就夸张了?
因为他们老了是吧,因为老了就不中用了是吧,老了就该老老实实等死少添乱是吧。
只要一个人的梦想被称为梦想,就永远都不夸张,不管是80岁还是100岁。
说到这个地步,我就不从技术角度评论这部影片了。
拍得很棒,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的把握,甚至是静态描写的镜头和色调都没什么挑剔的。
前面人物和场景本身都很真实,画面笼罩着梦想的美感。
后面的部分,梦想的美丽让人感动。
还有人喜欢那电影比来比去的,《桃姐》我看过,我评五星。
《无人驾驶》我也看过,三星都不到,还有傻逼连《大魔术师》《飞越疯人院》都拿来比。
《飞越老人院》就是《飞越老人院》,跟那些电影有一毛钱关系,完全没有可比性。
同样的题材不代表人家的表现方式就是最好的,导演以前的水平也不代表下一部电影的质量。
没事找茬的人闲的吧。
还有人乱定义的,又说是喜剧片,又说是公路片。
定义成“故事片”就足够了好吗,评价它好坏的标准就是故事讲得好不好。
有些人肯定是抱着“我来看看这部公路片拍得好不好”的心态看电影的吧,傻逼。
今天激动了,肯定有人不爽了吧。
先回家看看父母再回来骂。
· 对了,还有那些成天写影评,情感麻木,靠意淫作品换关注的“牛人”们,web3.0要是来了你们人生大概就没意义了吧。
几亿网民能满足你的虚荣心哪?
啊?
我赶紧去注册小号捧你们的臭脚。
还有那些捧臭脚的,你们就捧吧。。。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
老人都是脆弱的。
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
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
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
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
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
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
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
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
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
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
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
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
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
走着走着。
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
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
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
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
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2012/05/13
我在以前 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既然花了时间看电影 就应该看一部大片 动作 剧情 悬念 明星 制作 动画 2D3D4D 一个元素都不应该少后来 大概是07年左右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 看电影不是去看制作 不是去看明星 不是去看外表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更多的应该关注于这部片子能不能给人带来一点什么念想 轻松抑或是遗憾都是看电影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很少会关注电影的票房当然 有大手笔制作的时候 那些我很喜欢的题材 比如变形金刚 比如功夫熊猫 我还是回去关注和买票去看但是 其实我可以接受更多的所谓的文艺片 所谓的小成本制作的片子 所谓的票房不好的片子。
重要的是这些我看完了之后,能够给我带来一些东西。
这部片子 我没有准备看的我是之前不小心在微博上看到不知道是谁的推荐于是周日下午正好有空 就去看了整个故事讲的有些离奇一群在老人院里颤颤巍巍的老人 居然要去实现表演超级变变变的梦想。
梦想的开始,在于一个叫做老周的老人。
这个老人组织了一帮老人院的老人表演了一个超级变变变的节目,这群老人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幸运或者不幸他们有的有家 有的曾经有家有的在老人中已经老得不能动了 有的在老人里面还算是青春期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和背景唯一相同的是 他们有着同样的归宿 便是老人院这里 他们似乎是什么都有人悉心的照顾其实 他们早已 没有了年轻人的激昂与宏愿他们 只是想念家的感觉老人院 再温馨 再好 不是自己的家直到最后,老周才讲出他的故事老周才明了他为什么直到生命的尽头仍然坚持着这个不单纯是梦想的梦想他有一个远嫁日本的女儿他知道这个节目的前三名可以去到日本所以 他竭尽全力的 有这么一个表演的梦想他知道海的另一端就是日本所以 他用尽全力的 有这么一个看海的愿望日本 有多大 他不知道女儿 在哪里 他不知道一群老人 完成着这样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 从来都不分年纪家的感动 从来都部分地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知足吧,你还有钱给你孙子,你儿子还能拿酒来看你。
可我呢?
我也是三儿两女的人啊,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为啥啊?
穷,没钱。
“”这年头谁也靠不了,只能靠自己。
““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
”“我不回去啊,院长,老人院都快把我憋死了,我没儿没女,不会有人来看我这你知道,我来老人院都七八年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老伙计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我能不想到我自个的结果吗?
那我在这里呆着是干嘛呢?
这不明摆着是等死嘛!
每天看着老人院那片天,心里边想着,我这是等死呢,这还活个啥劲呢!
我跟你说实话,院长,我都幻想过多少次了,我甚至每天都想,趁着我还活着,走出老人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我想看没看着的地方,死了都不冤了。
你明白不,院长!
这就是我最后一点愿望了,多可怜的愿望啊,可怜可怜吧,院长大人!
”“一对父子在树下坐着,儿子看着报纸,老父仰头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看着报纸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不耐烦的说:“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一会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呢?
”儿子生气了,扔掉报纸:“都说了好几遍了,麻雀麻雀的,你是不是有病呀?
”。
父亲呆住了,好一会用发抖的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破旧的日记本递给儿子。
上面写着几十年前,也有一对父子在这个树下,小儿子问着年轻的父亲::爸爸,树上是什么?
“父亲高兴的回答:“那叫麻雀”,过了一会孩子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呀?
",父亲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
”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父亲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
”“题材很不错,关注时下最热门的养老问题。
但故事本身很一般,借鉴的桥段挺多,最大的就是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用老周膀胱癌晚期为了在国内超级变变变比赛进前三好去日本参加决赛以联系远嫁日本与自己断绝联系的女儿为借口。
一众老人排演的节目不论是麻将胡牌、照镜子还是海边的日出创意都一般。
其实养老院的老人是幸福的,毕竟他们还能有人照顾,有伴一起玩。
时下更多的是孤寡贫困的独居老人。
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钱,谁让现在房子那么昂贵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呢。
老葛和他儿子最后冰释前嫌显得唐突。
老人的生活还是应该由老人自己决定,只要养老院工作人员确认是在老人意识清醒时候的正确意识表达就应该放行,而不是还要得到他们子女的许可才行。
我的人生当然我自己做主。
一众老戏骨的表演很卖力挺精彩,题材接地气,麻烦内容也能多接点地气。
电影拍得还是过于理想化了,避开了现实的残酷。
估计在光淀宣传正能量的旗帜下也只能拍到这样了。
我们一生下来就走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今天下午,影院很清净,和北包场看这个电影。
检票的时候,检票员告诉我说,这片子很感人,很写实,虽然只看了最后一点儿,很想从头看一遍,买票没错,一定值得看的。
很少听到检票员这样说。
看完了也有一样的观感。
这样的电影,应该很适合十元百姓场、敬老院专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播放。
我是说,真好。
有这样平和心的电影,如今真不多了。
电影的基本构架,应该就是日本的那个描绘一个情境的节目,台湾的那个老年摩托骑行广告,几个心灵鸡汤的段子,和若干公路片的影子,也许还有杀手不太冷、飞越疯人院(这个没大有)。
台词有的过于小品化。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
如今很少有这样的国产电影,在故事的结尾回到朴素的感动。
在老人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次冒险里,有的人回到童年,有的人回到救赎,有的人回到完整,有的人回到佛光满面。
老人们演得真好啊,可能他们都没有演。
演老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
也许什么人都能在里面观照到自己的老年吧。
也许能看到自己的以后,也许还看不到。
平和的眼界,非强力所能打开。
去年说过,《龙门飞甲》尽管诸多不足,但武侠味够足;《金陵十三钗》尽管制作昂贵,可惜人味缺失。
而这个电影充满温情的老人味。
最难得的是朴素的真。
真难得,好难得。
看着不影片,开头的时候乐了,以一种轻松搞笑的剧情开始了本片对生命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思索。
到最后,我哭了,我还能年轻,才21岁,体会不到老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每次回家,都是想着怎么玩,没有真正的好好和爷爷奶奶妈妈呆着一起,我总以为她们的时间还很长,我以后会好好地报答她们,可却从来没想过,她们其实,要的只是多和我在一起,直到现在,我爷爷已经去世,我对他仍有愧疚!
爷爷身体一直不好,每次我回家,都会喘,我听到特别难受,到后来,我居然说出了那种不孝的话,爷爷从小对我最好!
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他,可是再也听不到他说话了,回家的时候,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随时回去随时都有人守候在家,不用等着奶奶回家开门。
就算是农忙的时候,家里也是干干净净的。
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人给奶奶做饭,等她干活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吃。
再多的后悔也于事无补了看到这影片,回想到了很多故事,一个人,需要去回想,只有回想,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希望那些人有对自己好的老人还在,多回去看看他们,陪陪他们,不要老想着自己。
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尽管今天是母亲节,但影院也只给这部好片排了一场(而且还非黄金时段),200多个座位稀稀疏疏仅坐了10来个人。
人虽少,观影时却大都感动得哭了,不时能听到抽泣声。
陪父母去的我泪点较低,100来分钟的电影,泪腺几乎没消停过,忘带纸巾,只手频频抹向眼角(这时看向老妈,发现她也是一样的动作)。
对现在的很多成年人来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似乎我们很少关心,连已经挤压得足够短暂的陪伴时光,都往往习惯性地“错过”。
记得电影里老人院的院长这样问其中一位老人的家属,“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你我现在这样的年龄,各自的父母活得再健康也就还有20年的生命,但你我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远比这个少,总共加起来只有十几天,一想到和他们在一起只剩下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我就……”老人们需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也不是被放在老人院里得到医护上的照应,他们只需要我们抽空去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
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可对于“飞越”了老人院的这些老年人来说,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才适当吧。
他们的笑容,真的挺美的。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必深刻,道理有时候是越简单越好,直白明朗如抬头向西所见之夕阳,几许感动是余晖对我们身心的照护。
让人感动、引人自省,这样的一部电影,足矣!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墙上刷得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看的人眼泪想往下掉,非常感人的电影。
适合年轻人,也适合老年人观看。
年轻人应该受到教育知道该怎样善待老人,老人也该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多多思考该怎样和子女相处。
耐心,宽容,理解,沟通4要素具备才能构建和谐的父(母)子关系。
很佩服老人院里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虽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烦恼和忧愁,但他们将痛苦埋藏在心里,乐观,开朗,积极的去生活。
坚强的面对生死。
讲的那个麻雀的故事,很感人,很有诗意,让很多做儿女的无地自容。
天底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无私。
但子女对待父母,何尝又不能像父母对子女那样的无私呢?
老人们的今天或许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也是一部很另类的影片,主要演员都是70岁以上高龄的,很不容易。
大家的演出很朴实很真诚。
(另外也喜欢那个院长,作为这个年龄的女人,特别有成熟女性的味道,很有气质。
)结尾部分这部片稍微有点虎头蛇尾,看到最后就有点意犹未尽,怎么这样就完了。。。
另外作为一些细节,也不要去太在意报废车怎么上路,为什么轮椅老人能跑出门外等他们等逻辑的疏漏之处。
毕竟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总之,这部电影是国产影片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朴实而处处见真情,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个人认为吧,说句不好听的,相同题材作品(老人院生活)的金马奖获奖影片《桃姐》,要跟《飞越老人院》相比只能算坨屎。
《桃姐》两个小时看的我想打瞌睡,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看了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
那种电影是给专家看的,飞越老人院这样的电影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
05年开始住校生活,08年离开爸妈的城市准备高考,09年来西安。
几乎是两年见一次。
现在大三了,最近的记忆就是去年暑假回家,我和男朋友闹分手,想着自己和爸妈多年白热化的气氛,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良心发现一样在网上搜了适合高血脂的菜谱,笨手笨脚弄了一上午。
我妈边舀着酸辣三丝汤,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汤菜还挺好吃的。
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到大她就夸过我这么一次。
居然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汤。
小学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完了都免不了一顿打。
初中考了全校第二,她说地理考的也太差了。
高中考了全班第二,她说英语咋和第一名差那么多。
高考成绩下来,她说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努力了没。
我记恨了她好多年,我小时候甚至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后来怪她偏心弟弟。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妈和别人的妈不一样,连一声两个字的妈妈我都叫不出口,更何况像别的孩子去撒娇了。
二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觉得心疼那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妈,家里人的生日都不会刻意地去记,但只要能记住,满桌子自己爱吃的饭菜绝对地替换了那句生日快乐。
她的爱总是那么实惠,就像她本身一样没有丝毫包装。
成长的日子里你的小得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夸奖的话都留给别人说了,她知道会有很多人乐意说的,而那些一巴掌打醒你的话都是她说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取悦你,只要你好,哪怕你记恨她,哪怕在她打你的时候说了那么多伤害她的话,哪怕她气急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下一次,她还是毫不犹豫再给你一巴掌。
毫不犹豫。
那些对我笑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打我巴掌的她还一直在我身边。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他们为我们计划了千千万,却忘记为自己计划一张属于自己床,当我们在他们的巴掌之下接受更多的夸奖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爱的巴掌。
表演上乘,可张杨弓拉得太满,弦崩了。一群高龄活宝,王德顺老爷子最讨喜。(2012.9.12,观于广电总局大院第八放映室。)
导法和摄法过于学院了,僵过头了。故事也太二逼了点,浪费了一帮好演员。看过管宗祥的现场表演,这是帮真正的老戏精,好看极了。太可惜了,可惜可惜啊!
宣发都用了600万,票房是350万,也许从商业意义而言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然而刻意、生硬的温情,经不起细推的细节,这些“可怜老艺术家们”,在这种假模假式的“文艺片”壳子里搞出这一套,又会有谁想看呢?不过,在众多真正的国产烂片中,这样的作品已经算是有诚意的了吧。
“飞越”的主题必然常用常新,老人家们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但这剧本写的,完全平铺直叙啊,我看不到属于这部影片的光辉。张扬出道十几年了,还是一位cctv6自拍片水平的初级段位导演。
一群老人的疯狂,更多的是让我们反思到对待家里的老人的方式,很值得一看。有些镜头甚至让你心中一窒
让我想了在满洲里那笔直的荒野上开车。等我老了要再重走一遍
春晚小品之作。温情本身不廉价,只有造得廉价。观念陈腐,连许鞍华都承认还总是反映老人院凄苦是一厢情愿的,张扬却用近似人艺剧场的过火表演将这种陈腐更推上一个台阶。
诚意够,水准就全靠老人们撑着了
充满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的优秀国产电影,有许多年没有看一部电影看到泪奔,《TITANIC》也没有!老葛深夜啜泣着洗床单;草原上讲诉的父子故事;老人最后带病坚持比赛和真情告白,没有媚俗的煽情和大起大伏的交响乐背景,简单的语言和画面,统统戳中泪点。中途的公路画面也是亮点。2012必看电影。
好好的电影,有些人太认真了,要和桃姐和别的电影比。有的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既然讯息达到了,电影就成功了,我们何必强求电影的技术手法呢。纵然那条去天津的路是幻想的,但对这些老人来说,它就是那么美。好电影不多,有营养,很难得。
题材不错,描述待长
好题材好视角,人都有父母实在不忍心给低分,但是同样的讲述老人院,和《桃姐》比,差的真不只一星半点。本片最要命的一点事,所有的情节推动和兴许爆发点全靠台词和人物对话正面推动,所有的口号都是喊出来的,从影片开始的冲突设置到结尾抒情全无感动,人物完全脸谱化,故事没讲透且充满偷工减料嫌疑
不能指望这么部片来抨击道德和制度,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不是一部电影能解决的,所以绕开路单纯就想把它拍得很美也没有错。我只是觉得,海滩老周去世那儿,如果就让镜头拖出后面的剧组人员,出现导演喊CUT,所有老人一起鼓掌说哦终于拍完喽,那就真的是一部牛逼的电影了。可惜无论电影界多年不玩这套了。
太假
张扬一定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
关于老人。关爱~~~谁都会有老的一天。
老人们的表情让人多么动容
看到了老戏骨豪华阵容,也看到了真挚的情怀,但整个儿的喊口号式的整煽情桥段,老掉牙的叙事结构,真有点失望。弄真成假反倒不美,透着股俗气。
虽有关怀,电影不好
有一天,我也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