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温柔壳》的上映日。
电影从拍摄到制作,经历了3年,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
还记得19年夏天,《温柔壳》的团队找到我,说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爱情。
拿到剧本,我第一想起的电影是《新桥恋人》,是一个在昏沉黑暗中,包裹着温柔诗意的故事。
19年的冬天,美术组、摄影组和导演一起去了大连看景,也拍了试片,因为本来计划是在大连拍摄。
但最后导演决定在泉州拍摄,我猜想他也是想让这个片子有些碰撞吧,创作中如果太顺的感觉可能不一定能好。
拍摄之前,给到的计划筹备期是1个月,时间上非常的紧张。
最初我们有一段磨合期,我会尽量理解导演希望的美术风格,他说他觉得没有哪个片的美术可以参考。
我对这个的理解其实是每个美术都是独立的个体,美术的作品就是他自己的艺术观,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气质,都是不一样且独特的。
关于美术的理念和做温柔壳的细节:我一直本着“看不到的设计”去做每一部影片的美术,不是说保存完全的真实,让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而是一种真的“假装”在设计的状态。
这也许跟我崇尚自然和一切自然的状态是最完美的想法有关,我把它称为“碰巧的时刻”,一切都是随遇而安地去遇见,这种遇见不是真的靠运气,而是需要用心感受自然界带来的感触。
有一些电影是小说,有一些电影可能像绘画,或者雕塑,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诗。
这个电影我想象着她最好的状态,不是这个说故事说的有多清楚,也不是人物有多立体,而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被纯粹的表达,就是回归一种语言而已。
所以我觉得王沐特别有才,他的才华就是一种灵气,能捕捉传递一些很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细微且激荡的感受。
当然,我们要塑造的这个感觉是很微妙的,要符合人物,又要符合审美,还要符合表达,还不能超预算,还时间这么紧,其实是有难度的。
所以我会给每个场景赋予一个形容词,用抽象去做抽象,比如,福利院的房间内是“安全感”。
这不太简单,因为美术组其他的执行人员并不知道你这么说到底要的什么;是要一个海绵,还是泡沫。
当然我们首先给到符合这个房间逻辑上应该存在的物品,然后每一件道具的长相、质感、颜色、品相,都是围绕安全感和逻辑性去寻找、延展的。
我习惯自己去市场选每一件物品,因为当我给出具象的结果,就只能得到我想的结果甚至会有些折扣,但其实很多东西是靠“碰巧”。
这种到处搜刮灵感的感觉,让我特别开心。
当每一个道具都有灵魂,这个房间也就有了“安全感”,它们会与角色一起讲故事。
我会把家里的床换成上下铺,这样比较合理的展现,戴春和戴河的生活环境,也让戴春跑出来第一个想法是带觉晓来上下铺这个屋子中。
导演也会让我准备一些器具,是两位演员成长记忆里真实存在过的东西,放在场景内,这样可以构建演员们跟整个环境的亲切感,尽快的进入。
我和美术组也一起制作了一些道具,包括戴春送外卖时看到的画,还有女孩小马的图画本。
这些小物件,我不担心不被看到,也不觉得一定要点明给观众看,一个“对的”环境,可以构建演员们跟整个环境的亲切感,尽快的进入其实,所以追求整体舒服就是最好的。
也有很多会留意场景、画面的观众,可能会察觉到一些美术的内容,但这些只是我们做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不刻意的语言。
那些不被看到的部分,是味道,它们会融合成为诗的韵文,观众是能够感知的。
包括“废墟”那个场景。
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有两棵树的时候,我感觉很棒,就好像人类都灭绝了,但石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树的生命和他一起永恒。
后来这个场景拍完的第二天,这个废墟就被拆除了,但它已经不属于时间了,就像这个故事一样,在流动中,他们会以某种形态永远存在。
废墟现场
(小马的画本)
关于温柔壳的碰撞:一开始创作过程是存在很多矛盾的。
一方面,我希望和导演能达到一种一致,所以我希望他给我很具体的方向,一些人物小传,包括前史,包括爱好等等。
但另一方面,我又想给他他所想不到的部分,但导演对于美术的部分他从不要求和说一些具体的,我们沟通的很多时候也是比较抽象的,我就处于一直在“猜”的情境。
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有些“导演思路”在里面做设计。
后来有一次他说,就把这些人想成你自己,我突然觉得特别好。
这种“被抽象”的人,到了某一个具体的剧本里,让观众有了不特定的代入,或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不会。
我也好,观众也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去触摸去感受。
总之,每做一个片子都像是在重新的把自己带入到影片的情境中去,温柔壳感觉还是很好的,是它把我带到了,一个潮湿的、绿绿的、充满雾气的,但同时也是真实的、丰富的、温柔的新的世界,希望观众看完可以喜欢。
作为双相患者,并没有感受到宣传和高分剧评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救赎”,只看见导演杂糅了各种刻板印象,自以为是、漂浮的傲慢 。
男主症状杂糅,为了增加“虐点”,电休克疗法不回避家属不打镇定剂直接电。
不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备孕,而且是让主角意外怀孕,完全不考虑药物影响和遗传概率…如果不了解不清楚,是编剧自我感动功课不到位,是无知;如果明知故犯,是绑架观众是隔应患者,是无耻。
更难受的是,看到女主在编剧的男性叙事里渐隐。
爱情和母职并不能包治包病,遵医嘱和足量足疗程才有可能。
看到最后越发可笑,请收起你们高高在上廉价的怜悯。
实际上去掉病名并不影响这个片子的走向,想拍爱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硬套进精神疾病的壳子里故作戚戚。
————冷醒下来回想,电影的美术设计演员演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雨中跳舞和茶园奔跑我也看得泪流不止,唯一让我感到反感的是编剧导演的想当然。
对怀孕情节产生厌恶的本质,是不希望延续痛苦,是厌恶这个世界,更厌弃自己。
故事题材聚焦到精神患者身上,去解剖病患本人和家属的困境,揭露标准社会法则对他们实行的压迫,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是在情节安排上,编剧有些理想化,男女双方因为爱情互相救赎,为了即将临盆的孩子努力工作,而男主的父亲也为了减轻负担选择自杀,看似一切都在可实现范围内达到了最优解,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反而消解了精神疾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磨难,不仅没能进一步挖掘病人在心理上,在社会里,在繁育问题上的深刻议题,更是让故事流于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俗套。
by the way ,哪怕不提前做功课,看完电影之后也能立马感受到编剧和导演是男性。
看似女主角觉晓是首先出场,拥有大量的特写镜头,但是对于女主的人物刻画,仅仅是女主和姨妈的一大段对峙戏码,来交待女主的生病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处境,剩下的全靠演员自身的表演支撑,没有再可供探讨的人物心理细节。
但是反观男主戴春,不管是戴春本人,还是戴春的哥哥和父亲,对于家庭里因精神疾病遗传问题给每个人带来的摧毁,全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比起女主角,甚至戴春的哥哥反倒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戴春的哥哥因为畏惧精神疾病的遗传,不肯生育,但是戴春和觉晓仿佛失智一样,完全不做此忧虑。
尤其是觉晓的表现,只有开心,没有任何的担忧和对孩子未来的讨论,让人以为她得的不是抑郁症而是脑残。
更甚者是在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之后,仿佛自身的精神疾病瞬间就被治愈了,与内心寻找母亲的执念也瞬间和解了。
从此以后,洗衣做饭尽心照顾时不时犯病的老公公,同时还要去打工,还要给爱人提供情绪价值,完全失去了作为觉晓本人的自我的表达,彻底沦为了男性社会课题的工具和背景板。
在故事结尾,戴春和觉晓的孩子出生,生活真的会变好了吗?
感情上的双向救赎,真的能在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上奏效吗?
在激情的洪水退却后,这个故事里唯一会受到摧毁般伤害的,究竟是谁呢?
🌈电影名:温柔壳🌈观影日期:2023年8月8日🌈简介;在觉晓(王子文 饰)人生最艰难的低潮点,戴春(尹昉 饰)的出现像一抹阳光冲破了黑暗。
封闭的环境里,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用爱情编织幸福的可能,也将对方从沉重的迷雾中拯救出来。
随着美好生活的继续,现实的考验也向他们的爱情暗袭而来,他们还能成为彼此眼中最好的那个人吗?
🌈观后:🌸首先,我们应该关爱和包容精神类疾病的人,生病不是他们希望的,社会多包容多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才是康复的关键,这些是本质的问题,我支持🌸但我要说的,别拍这些误导人的所谓文艺片了,明明两个精神类疾病患者,自己都无法完全自理,随时都可能病发,怎么就敢去生孩子,就算是两个人惺惺相惜,什么爱情的结晶,什么唯一能够拥有的,什么不忍心伤害小生命,这些规划真的会让那些脑子不好的人找到借口。
🌸男女主角都是来自不健全原生家庭的人,更是造成他们精神不健康的主因,那为什么要在已知未来父母都不健康的情况下,去生育一个注定不幸的孩子???
而旁人的劝阻却被描绘的无情冷血,别说什么,剥夺了他们做父母的权利,别忘了国家都规定精神病不适合结婚。
🌸世界不是有爱饮水饱,那些精神类疾病人的家属和身边的亲人,他们的痛苦和折磨呢?
假设男女主角生下了孩子,悲情有了,忧郁有了 ,孩子成为了负担,折磨的依然是身边的亲人。
🌸这样的电影,真的是拿着道德沦陷当做噱头,拿着不幸当情调,很不得男女主角八百辈子都痛苦不堪一样。
这样的电影,我真的没法喜欢,电影可以不是都积极向上的,可以不是育人的,但是别去传递畸形的社会观。
温柔壳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沐 / 王子文 尹昉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她的孩子确诊自闭症,那时候朋友们问她,打算要二胎吗?
有的人话里话外,都说生一个吧,老来还有个依靠。
我心里想着,应该不要了吧,毕竟照顾一个自闭症孩子,需要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匀出时间照顾二胎。
但是朋友的回答确实让我意想不到:不要二胎了,不想老二从出生开始就背负老大这个责任。
我想,这可能是母亲独有的无私与爱——我的决定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孩子好!
那老二是怎么想的呢?
《温柔壳》给了我答案。
看完影片,大部分观众都为两颗伤痕累累的灵魂互相救赎而感动,而我却因为弟弟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一番深情剖白而动容:我去她哥的茶园上班了,是不是挺丢人的。
总觉得自己能干成大事,结果什么也干不成。
有时候我觉得,你比我幸福多了呀,看上去是我幸运一点,可咱们俩的痛苦是一样的呀。
你看你活得多洒脱呀,而我呢,只能每天假装没事。
你记得吗,小时候别人欺负我,我老拿你说事,我说,我哥是个疯子,杀了你们也不犯法呀,他们就被吓跑了。
我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哥,你能不能,就当没有我这个弟弟,能吗?
我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戴国平我也是在管不了了。
要是能再来一次,咱俩换换。
这个社会的规则之一,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这个能力,往往是相对的。
一个家庭里,妈妈已去世,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精神疾病,唯一健存的弟弟,承担了这个家庭的所有压力:他要经济上照顾患病的爸爸,支付他治疗的所有费用,还要负责他出院之后,安顿他养老;他也是哥哥的监护人,哥哥带女主离开医院后,被女主家属找麻烦,他要第一时间找到哥哥并安抚家属;哥哥需要赚钱和女主生活时,他有百般张罗给哥哥找工作。
其实弟弟的生活也不如意,他自己没有过人的能力,当了上门女婿,被岳父岳母瞧不起,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伤害,是从里到外的。
当哥哥跟他说,女主怀孕的时候,弟弟爆发了,他也想要孩子,谁不想要孩子呢?
但是他们家有遗传精神疾病,两个病人还不够吗?
当哥哥发病送院需要家属签字时,医生问谁是家属?
弟弟沉默了,此刻,也许他在等待谁能把这个包袱接走。
弟弟的自我剖白,就是发生在哥哥住院之后的,哥哥出院后,把父亲接回家照顾,而弟弟也许真的从他们的生活里面退出了。
一个健全的普通人,生活也不见得容易,如果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生活将更加困难,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抵御这病态的生活!
本片讲述了一对在精神世界受苦的男女,彼此以爱为希翼,在黑暗之中,破壳相拥相爱的故事。
导演王沐在自己的创作后记中引一句诗作为概括:“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那些栖身于隐秘角落的边缘群体,那些饱尝命运之苦的生命依然需要被温柔相待,依然拥有勇敢去爱与生活的权利。
囚鸟之爱,逆流奔跑 王子文饰演的觉晓是一个被小姨利用,抛弃送入安定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她找不到母亲的下落,找不到精神的依托,企图割腕而死,但却在医院遇到了由尹舫所饰的戴春,这个低智,间接性躁郁的少年,对她产生了关注和迷恋,并且给了她一颗燃烧的心。
电影开头的一个画面,是迷雾之中,觉晓无力地倒下,但被戴春抱起,走出了雾气,这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救赎。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似在拍摄校园题材,青春片般,病院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大量手持去拍摄两人的互动和状态,无论是茶园中在浮光树影中的奔跑,还是天台上戴春吃掉觉晓咬了一半的苹果,都像极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懵懂中拉近距离。
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彼此偷看,在废墟里深情对望,戴春赤裸着双足却买给了觉晓洁白无暇的鞋子,送给她手表去遮盖她手腕上那令人心碎的刀痕。
导演在叙事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特殊群体的感情:除身份的偏见,讲述相处的真挚;使用温暖的细节,抚慰残破的内心。
尽管医院背景的嘶吼和哭号声时而会让我们回到现实,尽管戴春不时的情绪崩溃,和觉晓的沉默孤僻给我们烙上一层“特殊群体”标签,但作为两个心灵束于巢窟的异类,他们的情爱和相处其实同所有正常人一样,并且比大部分更无畏,更无私。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
”戴春与觉晓的疯癫和反常,游戏人间的荒诞,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在泥潭般的现实里,相互鼓励,放飞心中的囚鸟。
现实之觞,温柔相拥 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人走出了医院,回归现实生活,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小姨认为是戴春非礼了觉晓,眼中尽是偏见的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没有爱人之能力。
在外界的有色眼镜下,戴春找到了送外卖的工作,而觉晓给人做指甲,打零工,两人选择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彼此的生活。
影片试图去做到从感情生活上升至人文关怀,也就是特殊群体如何回到社会,回归生活常态,如何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顽疾。
觉晓的抑郁源自于找不到母亲的下落,她寻找的母爱实则是因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孤零,在这过程里,她也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而戴春童年时,被暴力伤害,被父亲压迫,他情绪世界的霍乱来自于他对抗着童年阴影、父权戕害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影片不仅仅呈现了一段非常规的恋情,也在试着探寻和触碰这些导致这些边缘群体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讨论爱欲时表示:“真正的爱其实是真理之起源,是从个别的身体之爱牵引和爬升到这条灵魂之爱的路上,成为普遍美的本质。
”最终,戴春和觉晓有了一个孩子,这个新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关系上升到全新的疆域,也解决了彼此的内心痛苦。
觉晓自己成为了母亲,她的过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戴春成为了一个父亲,他将打碎过去所有伤口结成的铠甲,变成一个更有责任的男人。
在这一时刻,孩子作为新生命圆满了两人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可以像正常人般重返现实,也可以让爱的结晶破壳而生,春风化雨,展望未来。
在父亲自杀死后,戴春赤裸着上身在城市的霓虹迷失,奔走,觉晓紧紧地冲向他将其抱入怀中,这可能是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暗夜时刻,都期待与共鸣的灵魂相拥,感受另一个生命的体温,并且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生命旅程里总有不幸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虚无,注定幻灭。
夜晚凄清,但总有烂漫烟火,孤寂的梦里,会飞出电影中的那只白鸽,温柔壳不是保护色,而是心的窗帘,总会有人把拉开,看到你的月光熹微,星云澎湃。
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温柔壳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沐 / 王子文 尹昉
1. 其实我是有点纠结到底给两星还是三星,后来感觉离及格还是差了一点,一星给小马这个角色,一星给跳广场舞的两个人。
2. 我看完也不是很理解“温柔壳”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是想表达一种有了爱的人就是有了盔甲同时也走了软肋这种意思吗?
3. 作为一群有精神疾病的人里,可能小马还保留了一部分痴想的浪漫,至于男女主为什么结局还是生孩子这件事上让我非常割裂,可能是想表达社会边缘人群也可以拥有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但是我会觉得很落俗,婚姻和生育都不是人生的目标,着眼于这对人的爱情的话,最后的落点不应该在这。
所以对我来说,反而还没跳广场舞这个平淡普通的剧情给我给有感触。
一开始的那段黑白片段影调真的好棒,到后面越看越失望啊,起先还以为是剧本的问题,然后又觉得这题材挺好的啊,还是这导演拍的太烂了,剧本很重要,但怎么把剧本通过镜头呈现出来给观众也同样重要,剧本挺好,但是导演的想法大于拍摄的能力!
很喜欢电影中的老城区,满满的回忆,是少年的味道。
屋顶的天台,景色好棒。
最后,我是看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两主角到底是患的什么病??
你说是癫痫么?
精神障碍有暴力倾向么?
导演不应该最先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先么??
还有我还以为男主是语言障碍哑巴呢,这台词也太少,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看到最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了弃剧的想法,我也在想是什么原因引起观众有弃剧的想法的呢?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导演不会讲故事,不懂得把故事讲的通俗易懂也就算了,剪辑毫无逻辑可言,不懂得环环相扣。
让观众看着爽!
很明显这部电影看着很不爽。
后面男主老爸自杀了,男主也是傻不愣几的在旁边啥也不会做,我都有点不理解导演到底为了什么了,要表达什么,导演自己有没有看过自己剪辑好的电影,能看得下去么?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电影好剧本很重要,是建筑的地基和框架,导演也很重要,是建筑的装修装饰。
PYIFF 6th 刷完这一部就跑了。
此刻飘雪仍在继续,真实且浪漫,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
今天忙完手头的事,匆忙去回忆那段真实的感受,来自电影与生活的通感。
影片中的男女主身份很特殊,他们是远离人群的,他们同样也生活在我们常规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是简单纯粹的,但他们也同样会面临些坎坷。
那些真实的置景、演员素颜的妆发,总让我感觉是正在探访着一对普通夫妻的家,但那种双向奔赴的坚定、彼此都更关爱对方的品质,又令人不得不羡慕憧憬。
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现实感吧,当你收获一段能为其放弃一切的爱情时,你的生命一定遭遇着来自其他维度的不幸,是一种极端的浪漫,又是一种极端的现实。
回看生命中那些来往的人、得失的事,得偿所愿。
感谢《温柔壳》,正是我这段时光里,最温柔的壳。
废墟里的烟花,只存在于污水的倒影中。救命啊这个妆造长得好像初恋,还好我自己一个人在深夜去看了,只有在夜里奔驰的外卖小哥会看到我在全是雾气的河边哇哇大哭。
多少有点消费这个群体的意思,全片都在营造一种氛围而并没有对他们的实际生活给予太多关注,他们怎么克服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的障碍,他们怎么得到治疗,都着墨不多,只是想让两个心智不健全的人谈恋爱,并且把这种感情想得很高大很神圣,完全没必要,所以片子是处在一种健全人观看障碍者的视角上拍摄的,至于能通过片子来传达这个群体的什么诉求、透露出他们的什么想法,导演不太有想法。
情感太虚假 无法沉浸
拍一对边缘人的爱情,算是比较克制了,但整体气质仍然更贴近纯爱片。影片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更着重去描绘遗传厄运对人精神的毁灭性影响,也是两位主角最大的困境,这就避开了社会和更深重的劫难,为纯爱留足了空间。这样做有一点两头儿不讨好,既无法满足普通观众对催泪片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影迷对深入社会议题的要求,最后刚好卡在一个略显温吞的位置。夸尹昉几句。演员最难得的气质是赤诚,尹昉身上有,曾经的黄轩身上也有。这就更显出尹昉的稀缺。只要不丢这份气质,他还可以演很多年好戏。
导演完全被王子文牵着走,可是她毫无演技只爱漂亮,浪费了男主和咏梅的精彩对手戏
作为处女作,在温柔的表层下情感浓烈而真挚,尹昉演得好,新生儿总是最治愈的~配角若是用更多素人感觉会更可信
虽然真诚不做作,但也难免有剪辑混乱重心失衡的问题,解构上能看出前后两人互为拯救的分化,但实际的观感则是王子文的角色完全沦为工具人。
白客越来越边缘了
装在所谓“温柔壳”里的是对精神疾患的比田晓鹏更自以为是的理解。女主严重到紫砂的抑郁症说好就好从未复发,血条扣不完的阿兹海默老毕登突然觉醒给自己来上一刀,前一代留下的心灵创伤一定要通过生育下一代来治愈。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就这么急着生下个娃娃叫爸爸?万一娃娃把病遗传下来,你当爹的又要师徒四人journey to the west去鸟烧窝找孙一通治愈自己?既然恰饭饭的影评人这么喜欢生娃桥段,那你打几星就奖励你生几个吧,生一窝小崽子治愈治愈你父辈留给你的伤疤
拍法和剧本似乎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是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两位主演,尹的表演在开头部分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一种歪脖子演精神问题的感觉,但是两人的对视和化学效应、特写的对视都让人感觉得到导演的“温柔”,这个温柔本身的力量在电影之外很动人,
…尹老师什么片子我没看过,这应该是我看过最痛苦的…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问题,还是这俩都有问题,什么勾8,第一次在影院里面看到想润走………
剧作很差,音乐表演+1分。
虽然成片青涩,但看得出所有主创都挺有诚意的。可以说两位主演所付出的努力成就了这个电影至少80%,其他演员也非常厉害,每个演员都挺好的。导演和剪辑确实是弱了一点,当然其实剧本本身也算不上优秀,细究起来只能算合格,毕竟同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其实真的不少。不过这部电影的味道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至少电影能传达出这个故事主旨的味道和余韵。(国产电影近些年的文艺片没有以前的好,也可能是好的片子推出不来,没法让观众看见)我丝毫不怀疑觉晓和戴春有给予彼此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命运很苦,但他们在一起就可以互相支撑。王子文好美,真的超美。尹昉真是长了一张在文艺片里做纯爱骑士的脸,请继续。(尹昉的演技怎么时高时低的?这部影片的演技可比他的长沙夜生活和那个一点就到家好太多了…)
以为从中能共情患者,可悲的是,剧本却是健全者傲慢的刻板印象。不是关怀而是消费。
温柔追寻爱,哪怕在原生破碎家庭的笼罩下
【8】不是《绿洲》,而是现代化的《隐入尘烟》。可爱,温柔,血腥,浪漫的电影。落落郭敬明之流的反面,落落的《如果声音不记得》消费了抑郁症,挖了个坑,吐了口水,踩了两脚就走了,那这部就是在这个坑挖栽了一颗种子,填了土,浇了水,不求开花结果。声音总是若有若无,情感总是忽强忽弱,用一个残缺的灵魂去拥抱另一个破烂的身体,螺蛳壳里做道场,枯木逢春又一遭。以温柔冷静的镜头推进苦难的生根发芽,但总能找到舒服的视角瓦解。没在华语电影语境看过这样的电影,不会再去质疑他们的虚实与否,他们的快乐很简单,它们只需要一支舞曲。
《绿洲》既视感台词做作
摄影、音乐、表演都很优秀,虽然是讲一个有些刺痛的故事,但画面里的暖色调和配乐总让人不自觉想到「温柔」这个词,导演对于特定群体的细节捕捉并不刻意,反而真实得有些残忍,虽然意识流的表达穿插其中,部分情节不那么理想化的处理又让整个故事沉了下来,浪漫但不悬浮。不是所有救赎都能一次性成功,不是所有心结光靠爱就能解开,情绪是会传递的,好好爱身边的人。
近年批量制造出这种国外影展不合格 国内二流影展走一圈的文艺中庸作品 票房几乎就没有能卖的 属于小圈子自嗨 没俩月就被观众遗忘的电影 尹舫演的不错 但和觉晓戏份分配太不平均 女方的抑郁虽然相对不严重 但后半程几乎不表现了 就这样了还得承担延续后代的责任 够够的 偌大的影厅 放一半提前走了两对观众 我认为花钱买票看的人才是真的有温柔壳
拍这部片之必要?简直爱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