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此感人,以至于无法忘怀,生命在战争枪炮和飞机的轰炸下,如此脆弱和渺小,饥饿令人已经盲目将印制“糖”的炸弹当食物,钻戒只换回一个罐头;而生命又是如此伟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责任或是为了一句承诺,民兵被枪推上前线,老人最后拾起了枪,勇敢地去面对牺牲,母亲把活的希望留给女儿,女记者因自己对尤拉的承诺再次回到列宁格勒。
可能电影有过于煽情之嫌,但无疑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伟大的,坚忍、顽强,在最后所有人团结着,并非为了政党或是其它,为的是民族和民族的未来(那些孩子们,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而战斗。
反观,抗日神剧已沦为笑柄,因它脱离了实际,被用作喜剧或是某种麻醉药品来消费。
尽管有被人鄙视为“崇美”的风险,我还是要说,先看的这个“格勒”(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要比后看的这个(列宁格勒 Leningrad)更让人有感觉。
还好豆瓣广大群众的评分,让我没有被归入“一小撮”。
虽然已经过了那种喜欢炮火连天热闹非凡的纯战争场面的年龄,但好莱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让人很震撼。
更能抓人的,是战争泥沼裹挟之中的小人物命运、心理的刻画。
在我看来,好莱坞在这两方面的功力是无可匹敌的。
狙击手和政委,较之女记者和女警察,更打动我。
俄国这部,场面描写约略有好莱坞大片的气质。
但很遗憾的是,电影让观众对于女记者何以执着的回到俄罗斯,女警察何以一方面秉公执法,又一方面徇私庇护女记者,缺乏应有的判断依据。
但总体而言,不失为一部流畅、可看的电影。
而美国的这部,对于政委的心理转变、狙击手对于自己暴得大名的惴惴不安,都有令观众满意的刻画。
裘德·洛的演技,功不可没。
两部都对极权体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一定的描写。
可能是为了不去更多的触犯当下流行的“斯大林情结”,俄片很显然着力大大弱于美片。
这也是敝人青睐于后者的一个因素吧。
早晨看新闻云:菲律宾当地时间10月30日23时55分在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出生的一名女婴成为世界第70亿个人。
这名女婴名叫丹妮卡·卡马乔,出生时体重不到2.5公斤。
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满怀欢喜和温柔的, 无疑!
周六佳片有约放《列宁格勒》,断断续续地看完(实不忍认真看)。
被困883天,150万人死亡!
那150万人谁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
为了一个或几个心态、人格扭曲的人一个城市就搭上150万条生命。
不可谓不惨烈!
“总有一天我们会烧光所有的书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说着。
极冷之地无煤无柴、无水、无电、食物短缺。
涂着口红的两个女人 , 翩然起舞。
似要舞向世界的终点。
两人并排而卧,谈论着怎样媚倒和降服男人!
很美!
就如人世中的惊鸿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的苦寒与苍凉。
以为是很老的片子了,阴郁、暗沉、苦寒,一星两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灭---却不知是去年的新片。
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渍过的民族,该会永远记住。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理性,但有时候却太冷漠,我们感性,但有时候却太放纵。
人性的爱反而在物资贫乏、环境残酷中摇曳生长,正如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
那个有机会突围出去却又折返用自己的配给维持小男孩生命,最后自己虚弱致死的英国女记者 凯特身上人性和母性的光辉,令人动容。
看该片,我真切的感到人是如此卑微渺小,无论在自然中或人类的浩劫中。
点开这个片子,我还以为是激烈的战争片,然后发现主角是两个女人,结局是两个女人都死了,最主要的剧情就是她们联手拯救了那位连他亲妈都已经判定他注定会死的病弱的擅长象棋的孩子。
而这最主要剧情的主要部分,两个女人都回到饥饿的列宁格勒后,发生了什么,电影里没有,你只能去想象。
圣母现在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可是这部电影里面出现了一群圣母,著名女歌剧演员,在饥饿城中,八克拉钻戒被偷,被偷去换一盒罐头都不计较了,只希望对方活着。
还有德国军队里的男圣母,为了良心的安宁,喝着酒,对着苏联人的大炮飞过去,选择自己消失也不想再看到饥饿的城了。
太多的圣母,我不想细说了。
连路边坐着的老大爷都圣母,劝女主之一不要坐久了,会站不起来。
也有战争场面,轰炸场面,威胁和抢劫场面,割死人肉的场面,可是那些都不是重点。
看完之后,脑子里回响的全是瓦维诺夫的《圣母颂》。
为什么一部战争片,拍的全是温柔,全是忍耐,在这里,死亡不可怕,即使满条路上都是沉默着拉着亲友尸体的人,都不可怕。
即使饿到只能躺着炉火边上等死,都不可怕,连孩子都没有露出害怕的神色。
就像开篇一样,即使坦克来了,子弹已经入体,还是会用最后一口气炸坦克。
电影里面的圣母们用对爱的坚持,战胜了死亡。
看到列宁格勒坚持了900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伟大的城啊,正在被动的守城啊。
如果不是依靠无数圣母的温柔和忍耐,足足逝去一百五十万人,足足900个日子,粮仓被炸,是怎么坚持下去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凯特决定离开帕克,呼喊着女警察和她一起回去的场景。
就在这之前的一个场景女警察和凯特的诀别,女警察说她离不开列宁格勒,自己要去照顾那个小男孩,自己是有责任,凯特瞬间潸然泪下,她想起自己起初就是被女警察所救,和小男孩等人互帮互助活到了现在,况且小男孩在最后要走的时候毅然决定自己留下,他们的种种帮助,种种行为使得凯特决定自己不能够这么自私地离开,自己不能够背负沉重的心理债、人情债活下去,毅然选择了回到了最初帮助她的人身边,而小男孩最终因为她的选择活了下来,这个选择升华了《列宁格勒》。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一起跳舞的片段,相遇时妮娜在冰雪中救下凯特,后来凯特陪妮娜回到明知结局的列宁格勒。
她们之间已经分不清是友情还是爱情,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残酷命运变成不可改变的事实。
每个人都被放大,正面抵抗坦克的军官,善良的小男孩,胆小又爱女儿的局长,被迫谋生的小偷,被炮弹炸飞的群众,割马肉的平民,凯特的丈夫,坠机的德军青年沃尔特。
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800多天,150多万人死亡。
难以想象这种惨烈的程度让我想起百年前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的炼狱。
战争带来的一直是人民流离失所,城市满目疮痍。
当妮娜对凯特说:“战争摧毁了我的家庭,我必须回警局。
”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她们会永别。
结局很平淡,她们的故事也永远冰封在那年战火纷飞的列宁格勒。
Damn war
一开始以为是惨烈的战争片,后来觉得是反应民众苦难的反战片,最后看到凯特历尽千辛万苦逃离列宁格勒后,毅然转身喊着妮娜的名字和妮娜一起返回随时可能饿死或者被轰炸死的恐怖之城......只觉得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GL片——如果这都不算爱,世上也没有爱情了......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
一边是统治阶级的疯狂屠戮,一边是统治阶级的殊死反抗,这是一场与人民无关的战争,却要让人民来承与担。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在炮火中陨落,在硝烟中凋零,而再次绽放的,定是最耀眼的满是希望的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电影。
为了爱人坚强的活着,与死亡抗争,而为了爱的人却又坚强的再次奔向死亡。
这是一部关于觉醒的电影。
当全城封锁时,她似乎知道她会错过什么,于是她邂逅了她;当战机要再次起飞,他不得不为国家尽忠的时候,他主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当她终于摆脱死亡,回到爱人温暖的怀抱的时候,她知道,她必须回去,她使劲挥舞着早已僵硬的手,与爱人诀别,在刺骨的严寒里,她感受到的是心底的义无反顾化作的滚烫的泪花。
电影终究是结束了,脑海里满是她们在硝烟弥漫中的舞蹈,在炮声震耳中开怀的笑,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明知军令荒谬,却毅然决然带头冲向死亡的军官,于是,我想起了那位用首饰好不容易换来的一个肉卷却毫不保留递给女主人的佣人,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把自己的一餐一顿都攒下留给女儿,内心攒着是希望的妈妈。
还有特维列娃,那名在战火中不停奔跑的女警察,把一个个老弱病残送上不能回头的战场,和同伴一起向记者们掩饰饥荒,却敢把女记者藏在自己家,叛徒间谍,面对让人窒息的政治压力也没有揭发她,从唯命是从,到迷茫无措,再到忠于自己内心,渐渐呼唤出人性的伟大。
两个女人,如两朵艳丽的花朵,在冰天雪地里,在战火纷飞时,即使被层层包裹于饥寒和绝望中,却仍然高傲地绽放最美丽的青春。
纯属偶然播到电视里在播放这部电影,本着看了开头就必须看到结尾的强迫症,我一直看完,已是凌晨一点多了。
二战,列宁格勒,历史,这对平时的我来说太过遥远。
然而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恢弘的战争场面,顶多是轰炸。
恩,空袭而已。
主角正是一位遭到空袭轰炸,被困于此地的英国女记者,当然她是白军将领的女儿;还有搭救并藏匿了她的那个英气的年轻女警察。
整部片子主线就是断粮的几个月里,人们如何坚持如何忍耐。
饥饿使人变得迷茫,邪恶,混沌,甚至是互相残杀,生命被剥夺。
令人感到可怕。
每天都有人拉着死人到城外去烧。
每个人都饿得步履蹒跚。
黑市上的一枚钻石戒指只能交换一听肉罐头……当你饿到躺下的时候,就离死不远了。
小女孩西玛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
“我们睡着了,炉子开着,就会被熏死,听说那种感觉很舒服。
”一家人,却要为谁去死而互相争。
我流泪了。
女记者凯特为了自己的民族正义感。
放弃了来接她的爱人,放弃了安定的生活,毅然又踏上了回到列宁格勒的卡车。
把自己的配给分给虚弱的小男孩,自己却因饥饿而死,成为了烈士纪念碑上所刻的一个名字。
不想评论过多的关于政党制度的话题。
那时候的民族正义感还是那么的重要,可以高于一切,现在呢?
物质算是最重要的吧。
如果再被困到成这样,内战早就爆发了,会更加可怕吧……今天我们还能吃饱,真幸福啊。
这部电影更加注重描写人性。战争场面并不多,主要描写在战争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
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补标
很好
标记一下
怪不得人家说纳粹德国和苏联绝对是欧洲的两个另类。纳粹打仗不怕死,杀人不眨眼。苏联死要面子活受罪,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阶级斗争
给它3星只因为Attack on Leningrad这个名字跑题了……
882天 150万死亡 愿世界永远和平
不好看!
..
如果这是个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那我就认为它符合逻辑了
整个故事都建立在各种不合理之上,为什么连那些小孩都会说英语?毛子那个年代英语普及率就这么碉堡?那个狗血结局更是直接再减一颗星,那种情况下还会回去城里的我相信只有耶稣
也许该建个专门的标签:“看完之后觉得不对劲”
俄罗斯新二战片四集电视电影,整体感觉比较简单,不深入。开场的战争场面还不错。
那个短发女人
难看的英国人
882天,150万人,光看数字就足够惊人了。
看过才知道真的好看!但是看了会很难过!非常。
两个女人,如两朵艳丽的花朵,在冰天雪地里,在战火纷飞时,即使被层层包裹于饥寒和绝望中,却仍然高傲地绽放最美丽的青春。......
其实都很好,只是最近心情不好,寒冷与雪白的饥饿让我同样心寒最近的工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