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最大的可悲就是妄图利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塑造一个半真半假的“两小时”fake news合集去对冲另一股借助fake news上位的势力。
这本身就间接拉低了自己阵营的水平。
浮光掠影的过目了特朗普的前半生,塑造了一个如此刻薄、莽撞、盲目自信的gorgeous boy,莫名其妙的就被罗伊大佬带飞。
而又不懂得适可而止、知恩图报。
然后又是我最喜欢的、经典的“old money即使坏但人家有规矩有道义懂得利益交换、互惠互利,傻逼new money愣头青坏了规矩,害死老一辈”的叙事,但他真的在人物行为逻辑上不成立啊。
编剧用一个时光倒流的刻舟求剑把如今对于特朗普种种的刻板印象,甚至将他今天的政治口号与MAGA都盗梦植入到四十多年前的这个人身上,只会让一切的编排更加无聊。
而家庭线,有功高盖父的“弑父线”,有弃兄不顾的“漠视亲人线”,但也都是每隔半小时拿出来走马观花。
罗伊线一个劲儿的体现,杰瑞米饰演的罗伊举手投足都像个真拿钱办事儿的主,即使罗伊可能真看上特朗普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帮他走的如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后到头来竟然换来这么一个忘恩负义的sucker 。
把特朗普越是塑造的简单无脑,众星捧月得就得到了如今的地位才越显得可笑,尤其是复古电视画质噪点+人物综艺节目的摄影取材风格,包括名字对于《学徒》的戏谑,都反而更加降低了对于如今特朗普走马上任的究竟是个好事坏事的讨论严肃性。
仿佛这些不伦不类的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领袖都与综艺无异一般。
要说这电影真压中什么就是舆论媒体,但也就一部分,毕竟他起家的时候还是纸媒时代,现在是互联网媒体,虽然也榜上了马斯克但电影拍的时候主创肯定还没遇到这个情况。
舆论这个问题其实也说明罗伊传授的三条守则落伍了。
如今的特朗普不需要防守,不需要否认,不需要自我树立成功了。
在媒体上他只需要表现出一味的“attack、attack、attack”,底下的舆论会替他完成一切……rule number 1就足够用了。
到最后当特朗普真的成功上任后,这部电影的处境就是自己在山头画了条线,要么承认是自己的故事带有夸张的贬损特朗普,要么就是在骂这个占多数人选择投出来的美国总统和这个国家,你们这群傻逼把这样一个混蛋选了上去….(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自绝于人民的味道)考虑到这种非常极端的二选一结果过于符合现代了,我都怀疑这电影是不是一部反串黑…
1986年8月2日,“人类邪恶的极星,是有史以来邪恶,最扭曲和最恶毒的混蛋”罗伊科恩因艾滋病并发症孤独地死去,而他的忠实徒弟唐纳德.特朗普此时正在雄心勃勃地扩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可以说,三十年后成为美国总统,深深搅乱世界与美国的特朗普是罗伊.科恩一生留给世界最重要的遗产,也可以称作恶魔留给世界的难以消散的梦魇。
时间拉回到电影开始的上个世纪七十年的纽约,那时的川普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富二代,帮助自己的父亲管理着“trump village”,一个居民住宅区。
那时的川普与常人无异,甚至有些怯场,只是财大气粗,常常出入于各种社交派对。
而在纽约的一个稀松平常的夜晚,他在夜总会遇到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知名“邪恶”律师——罗伊.科恩。
童年时期的罗伊 罗伊.科恩是一位美国近代历史始终绕不开的知名人物,他是检察官,律师,商业大亨,同性恋者……数不清的标签聚焦在一位复杂的反社会人格人物的身上。
1927年罗伊.科恩出生在一个权力与富贵交织的家庭,罗伊的母亲出身于一个著名的犹太豪族家庭,父亲则是一名律师,后来成为纽约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
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却可能罗伊.科恩一生邪恶的起源。
首先,罗伊.科恩刚出生父母便分居了,他们之间的婚姻只是一场穷律师与富家千金的交易而已。
第二,罗伊.科恩的母亲朵拉患有精神分裂疾病,因为嫌弃罗伊.科恩的长相,竟然对其进行“正骨”手术,为罗伊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而朵拉又十分地疼惜自己宝贝儿子。
恶劣的家庭环境让罗伊变得暴戾且变态。
因为家庭关系,罗伊从小就被当作一个政治精英培养,十岁的时候他便在父亲的饭局上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罗斯福总统。
不出所料,哥伦比亚法学院毕业的罗伊科恩很快在家族的安排下当上了一名律师,从而参与到一系列臭名昭著的历史事件中。
回到电影,夜总会的邪恶律师罗伊.科恩看上了这个尚无成绩的富二代,认为他未来可期,便把他叫至身旁,想要“提携”这位后辈。
而富二代川普此时正为着联邦政府与企业的法律案焦头烂额,起因是“trump village”拒绝黑人入住而被指控种族歧视,要求缴纳巨额罚款。
而罗伊.科恩顺理成章地成为此案的律师,正是在这场法律案中,罗伊.科恩言传身教川普“胜利”的三个原则:Rule first:attack attack attackRule second:admit nothing deny everythingRule third:you claim victory and never admit defeat
罗伊.科恩先是打电话威胁承办此案的女政府工作人员,后面又在法庭上大放厥词,疯狂攻击联邦政府缺少证据,最后起诉政府,要求其赔偿三亿美元。
而罗伊.科恩是怎么赢下这场法律战呢?
前面的几条措施仅仅只是烟雾弹而已,罗伊赢下的秘诀在于他成功行走在法律与权力的灰色地带,他直接挖到了联邦政府土地领域某官员的桃色丑闻,私下找到那名官员进行威胁。
于是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双方各退一步,川普撤回三亿美元的诉讼,联邦政府撤销指控。
赢家一目了然。
在之后的日子里,罗伊.科恩全身心地指导这位初懂“三原则”的富二代,让其进入自己的人脉圈子,同时又为其灌输“美国优先”的民粹思想。
他们开始无恶不作,为了未来的川普商业帝国。
为了建造特朗普大厦并赚取利润,他们故技重施地威胁纽约关于城建的听证会主席,罗伊.科恩有一间秘密房间,里面装满了各色上层人物的窃听录音,那是他最重要的获胜法宝之一。
他们掌握了主席的受贿证据,最终在听证会众目睽睽之下免去巨额房产税和允准修建,美其名曰为了纽约的城市建设。
川普商业帝国之下,是无数市民和公民的利益遭受侵占,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罗伊.科恩是重要推手之一,除了推动商业帝国的建立,更是推动了一个全新川普的面世。
如同历史上种种的密谋案,总有人在阳光下,总有人会被揭露陷入无尽的唾骂之中。
罗伊.科恩很快发现自己的能力似乎已经无法满足这位全新商人的野心了,而这位全新商人也正在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招募新伙伴。
电影里,在辉煌无比的川普塔楼里的开幕仪式上,川普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昔日恩师已经初现病态,并且说出川普的步伐太快的抱怨之语,自己的父亲老川普已经变得语无伦次,开始遗忘过去的许多事物了。
那一刻,川普对父辈和恩师的景仰瞬间荡然无存,他明白接下来是他一个人的时代,其他人只有利用的价值。
他已经蜕变为一个优秀的个人主义战士和利益的疯狂掠夺者。
罗伊.科恩向川普的最后请求是让自己的同性恋人能够继续居住在特朗普公司的某个住宅楼里的某个房间。
而川普连这点利益都需要考量,罗伊的同性恋人直接被赶了出来,潦倒死去。
电影为罗伊的死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病入膏肓的罗伊.科恩被川普貌似念旧情地接入弗罗里达州自己购入的豪宅——海湖庄园。
在那里,川普为罗伊.科恩举办了一个生日派对并送给了他刻有“trump”的钻石,那场宴会上川普成了唯一的主角,他毫不顾忌地调侃罗伊的病态。
罗伊在宴会上得知川普送的礼品只是冒牌货后,没有像为了同性恋人那样般发怒,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眼前的事实,站起来,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川普赞颂一番。
川普很开心,随即叫人把蛋糕推上来,那是一个美国国旗形状的巨大长方形蛋糕,插满了闪烁的焰火。
不久,罗伊在海湖庄园死去。
电影无疑对川普与罗伊.科恩之间的交往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但它无疑在正确地表达一点:川普是塑造出来的,个人与社会塑造的。
今天我们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川普不难发现,尽管他是好笑的,经常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但其背后的行为逻辑都是建立在罗伊.科恩的“三原则”之下。
川普的怪异乖张的行事风格背后都是以个人以及某一群体的利益为主。
今天的川普在全世界都有着数量可观的拥趸,然而在他巨大和狂热的人格魅力之下,他只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捕手,他从不承认失败,他上台之后的美国疯狂地推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的政策。
当然,我无意对川普路线等各异政治路线进行褒贬,这一切就让历史评判。
但我唯一笃定的是,川普是一个人格破产的企业家,一个作恶者。
今天挥舞拳头,来势汹汹,站在高台上高喊“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年迈老人,与几十年前在参议院,法庭,宴会上的煽动者罗伊.科恩一脉相承。
这些是人性的悲剧,也是人类持续不断重演的荒诞历史。
傲慢自负,心狠手辣,虚伪,龌龊,荒淫,野蛮,聪明,激进,成功,集于一人。
今年奈飞出品的电影《飞黄腾达》,这部人物传记电影讲述就是近期最红,春风得意,竞选成功的美国下届总统 —— 唐纳德·特朗普。
最近他的励志演讲满屏飞,我可是抱着向他致敬的态度去看的这部电影,显然导演并不是这样想的,猛烈向世人输出:年轻的川普是如何通过有影响力且十恶不赦的律师罗伊·科恩,从替父亲收房租到建特朗普大厦,从而登上权力宝座。
导演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现人性丑陋的一面,气的“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川普大骂要给他们发律师函,整部电影其实蛮中规中矩的,反正不是纪录片,或许可以更偏颇刺激一点。
尽管管中窥豹,还是值得一看。
其中电影中罗伊·科恩教导川普的三条行事准则:一 进攻进攻进攻 二 否认一切你不想承认的事 三 任何时候,宣称自己胜利了,永不认输
对同一宗教体系而言:一旦有一个千年级预言实现,那同体系内其他预言都会进入后续接力的自我实现进程,即使那是由议定入录的编著体所记载的,更勿论是由跨越时空的超验因素刻意引发的。
对圣经最后章节的实践,初看,具某种表层意义的“新约复兴运动”色彩。
因为“预言自我实现”无疑将加固信众的粘合度,并扩展自身影响力。
但往深里探究,这同时也可成为敌基督诱使信徒们请君入瓮的某种把戏。
不要怀疑新约信众对复兴基督信仰的执念,也不要忽视敌基督利用某些新约篇章达成其目的的可能性。
这个世界是确定的。。。。
“And the beast which I saw was like unto a leopard, and his feet were as the feet of a bear, and his mouth as the mouth of a lion: and the dragon gave him his power, and his seat, and great authority. And I saw one of his heads as it were wounded to death; and his deadly wound was healed: and all the world wondered after the beast.”。。。
“And I beheld another beast coming up out of the earth; and he had two horns like a lamb, and he spake as a dragon. And he exerciseth all the power of the first beast before him, and causeth the earth and them which dwell therein to worship the first beast, whose deadly wound was healed. And he doeth great wonders, so that he maketh fire come down from heaven on the earth in the sight of men, And deceiveth them that dwell on the earth by the means of those miracles which he had power to do in the sight of the beast; saying to them that dwell on the earth, that they should make an image to the beast, which had the wound by a sword, and did live. And he had power to give life unto the image of the beast, that the image of the beast should both speak, and cause that as many as would not worship the image of the beast should be killed. And he causeth all, both small and great, rich and poor, free and bond, to receive a mark in their right hand, or in their foreheads: And that no man might buy or sell, save he that had the mark, or the name of the beast, or the number of his name. Here is wisdom. Let him that hath understanding count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for it is the number of a man; and his number is Six hundred threescore and six.”。。。
“And he gathered them together into a place called in the Hebrew tongue Armageddon”。。。
律师罗伊对川普的影响还是很大,其中做人三原则可以看出川普为什么让左派那么讨厌了,1、主动攻击 2、死不承认 3、永不言败,罗伊为川普赢得几场官司靠的是拿住对方的丑事进行讹诈,手法龌龊但立竿见影,做事积极而不择手段。
罗伊攻击别人是同性恋,而他自己是疯狂的同性恋,并得了艾滋病,但死不承认而说自己是得了肝癌。
罗伊在为自己男友向川普争取住宿酒店死缠烂打不轻易放弃。
川普与罗伊的势力对比中逐渐占据优势,从唯命是从,到颐指气使,最后到厌恶嫌弃,但还要做得冠冕堂皇。
川普从罗伊那继承了做人原则并发扬光大,他崇拜独裁者,总统竞选中人身攻击对手,对国会山骚乱事件他在社交媒体的煽动行为死不承认,竞选2024年总统前被枪手击中耳朵,满脸流血举拳誓言胜利,永不言败。
他父亲曾经参加3K党集会,他对非法移民恨之入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学徒》对失败者you are fired成为商标和名言,他的行为很容易让人们与希特勒的谎言煽动、种族优先、胜者为王划等号。
但美国人民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的人当选总统呢?
疫情的大放水造成的通货膨胀、非法移民的泛滥、低价商品冲击美国市场造成失业浪潮,美国老百姓在左派的对世界洪恩浩大中吃尽苦头,他们要改变,这与20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希特勒上台很是相像,希特勒抓住了德国百姓希望走出一战被制裁苦难的强烈需求,利用民粹和爱国主义赢得选举。
但美国可不是德国,它建国两百年,从各种可能性上遏制个人权力膨胀,制约机制完善,即使上来一个权力爱好者,也会让右派负责发展的因素发扬光大,而将权力关在笼子里不得伤害世界和百姓。
能在在任的总统期间看到对在任总统的个人传记,其中不乏贬损和批判,可以说也只有这种民主自由的制度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而真正的独裁国家对领导人只有歌颂和美化。
《飞黄腾达》选择了一条最为吸引眼球,看似挖掘最深,实际上却最为符合对名人与爆款传记片的刻板印象的创作路线,而它的主角又是当代名人,终究受限于此,并没能做出想要的深度,只是在最外层给出了一些形式,浅尝辄止地“打擦边球”,所得到的不过是普通大众对人物、政治、美国的奇情化诉求、窥私欲、“众皆堕落”的消极认知而已,对这种印象与偏好的满足被放置在混乱的美国现实情境之中,愈发地对应上了其诉求的膨胀,以及对这种呈现与理解方式的“正确性背书”。
作品将特朗普的人生分解成了面向社会的名利与面向家庭的私生活这两个层面,名利从商业到政治,家庭则从亲情到爱情,共同从最初的完美梦想出发,并逐步涉入到了堕落的现实,并渐渐地融入其中,成为一份子,在其中为了实现目标而“飞黄腾达”,直到最终站到家庭与政治的双重赢家:拥有伊万娜为首的第一家庭的美国总统,即美国政治系统与“男尊女卑、俗套审美”的传统白人家庭架构的“美国社会”顶点,却已经与“相信既有系统与性别/民族价值观之正确性”的初衷完全背离,反而是依靠了对其的不信、乃至于对国民“征服欲”的诱导、激发,基于“一切为了胜利结果”,对观念进行把玩、包装、利用,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或支持或反对它。
特朗普站到美国体制顶点的胜利,落在其代表美国社会本身的“美国第一总统与家庭”身份之上,恰恰证明了既有美国社会之根基的不存在。
这种解构方式确实切中了美国总统与商业大亨的身份,并围绕着特朗普作为“传统美国白人红脖子”的形象,且由此表现出美国社会本身的表里,展现了维系社会与国家运转的“政治系统”与“根本价值观”的虚假、不足信。
但它同样也是平平无奇的,因为二者最终落到的是“无理性规则的欲望”,家庭层面的真正核心是“性欲与占有欲”,无视了男女的相对地位,甚至性取向与同性恋观念,而社会层面则是金钱与权力的欲望,无视了明面上的三权分立之法律根基的正当、权威性。
由欲望推翻明面上的“高大上”,将名人打落凡尘,否定其公开的强力与正确形象,并从其商业与政治双重胜利的“资本主义世界领头人、美国白人”的身份出发,辐射到其代言的资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西方灯塔美国,即“世界都是沉沦欲望而无信念/规章可循的草台班子”,显然是名人传记与政治电影的老套路了,只是无比贴合特朗普的形象、找到了最完美的切入点而已。
传统的美国上层白人红脖子,构成了特朗普非常传统白人化的价值观,也是既有美国在其群体掌控之下的现有形态“根基”。
反对同性恋,强调黑人与白人的不平等,对女性拥有物化之“美”的眼光,并强调绝对的男女不平等,这些观念分别作用于家庭与社会面,并共同组成了美国社会在6-70年代之前的运行机制。
而在明面上,美国社会的“根基”则是政府管理系统的根本之法,即三权分立,是上述白人观念的具象,让他们遵循着这诸多价值观,并由此似乎打造了西方灯塔的国家。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特朗普得自于家庭教育背景,因而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认为它们能够真正带来美国的伟大,即“MAGA”。
但他却处在一个“一切传统被颠覆”的美国社会之中,同性恋与毒品构成了他眼中的“堕落”,是站在“理性价值观”对面的“膨胀欲望”,会引导美国走向毁灭。
因此,他势必要维护红脖子白人的传统,将美国带回到曾经“AGAIN”的时代。
这是非常微妙的理解方式,它承认了特朗普身上的诸多“封建、专制、歧视”,却将之作为了一种影片语境与个人视角中的“正面”,是其坚信的“正确”,并将之放置在了客观现实的外部环境之中,展示其朝向“当代化观念与认知”的被迫转向,由此展现特朗普个人层面的“梦想与信仰不再”,哪怕最终站上了胜利之位,拥有了代言与制造自己想要美国的身份,心中却已然处在了“通过自我否定价值观而上位”的动摇之中,试图努力使用力量、改造美国GA,实际上却深知支撑自身成功之内里根基的“反向于信念”,让自己变得不再纯粹,也无力真正改造美国,自己只是成为了无数支持者面前的表演者而已,支持者们就是曾经的自己,对自己的深信就如同自己最开始深信着科恩与其代表的“对抗堕落70年代美国政府”之力,而自己则成为了偶像科恩,却是现实里“为了结果,价值观无所谓”、引导自己走向堕落欲望/推翻信念/真正认知美国的科恩。
同时,站在现实维度中,我们确实知道特朗普试图维护观念的落后,是不应该存在于世界的不平等存在,因此,特朗普的失败就成为了对其观念本身正确性的否定,从而让本片同时具有了“契合主流价值观”与“塑造悲剧人物”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片的最大优点是人物的选择,从出身、发迹事件(商业层面的纽约地标性建筑,特朗普大厦的兴建工程,具有“美国社会状态”的代表性,并内里连接到“物欲”)、生涯转变过程(从商业到政治,资本主义到民主主义的代表性,内里的欲望从物欲到权欲),家庭构成(红脖子父亲,引导到他自己对伊万娜的选择,伊万娜对女性事业的追求、臣服于特朗普主导支撑的事业而由此名存实亡),都完美契合了作品架构所需的一切,由此具有了先天的各种思辨性与多重层面的指向性,而其具体的呈现角度与方式,作为“政治题材、批判社会、人物传记”而言,则是比较流俗的。
特朗普同时身处于家庭与“社会”之中,现有的环境是摇摇欲坠的,他想要维系、创造符合价值观的二者环境,却愈发背道而驰,意识到只有遵从科恩的“为了胜利而利用一切观念”,才能创造出仅存于表面的GA环境。
对于外景的“社会”部分,导演在第一阶段使用了马丁西科塞斯在纽约作品中惯用的粗糙DV影像,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的社会纪实”内容,展现了70年代美国的毒品、同性恋、黑人平权与反平权运动,而粗糙的画质、凌乱的取景与剪辑、摇晃的手持摄影,则让这种"客观现实”呈现出了混乱的状态。
特朗普身处于其环境中,伴随着时代标记的音乐伴奏,始终感受着这种美国的现状,并产生了想要改变它、带其回到旧日辉煌的初衷。
与之相对的是,他进入了科恩主导的夜总会俱乐部,其中都是“飞黄腾达”、足以改变社会发展的有力者,不停对战美国当下政府并胜利的科恩正是最核心代表,其俱乐部在第一阶段由红色所渲染,高度对比于外面冷色调的现实质感,是特朗普眼中的希望之地。
而在“家庭”部分中,他则身处于父母家的餐桌中,色调是被黑暗笼罩的暖黄色,最为红脖子的父亲在构图中央掌控一切,却已经摇摇欲坠,绝对的父权被长子所呛声,商业帝国也在现有政府的针对打压之下不再牢靠,源于其公寓执行的黑人与少数族裔不平等原则之“传统”,并随着他对同性恋的鄙视口吻而进一步外延,哥哥的同性恋、沉沦身体欲望,是具体的“动摇传统家庭点”,成为了其传统美国人环境之于70年代美国的“被动摇”。
作品找到了最完美的背景题材,特朗普需要维护父亲的权威,对外部是对家族生意的保存与做大,即特朗普大厦的兴建,作为父亲老旧公寓的再升级,以非常具体的形式去执行一家人的红脖子价值观,改变序幕他在公寓中逐一房间地落实规章、却被不停反击的窘境,对内部则是试图维稳父亲与哥哥的裂痕,尽力掩盖哥哥的“当代不安定因素”,让家庭能够安定下来,回到最正统的父权、男权、传统价值观之中。
特朗普大厦无疑具有之于内外的双重意义,且直接引入了美国政府与法律的层面。
它是特朗普振兴家庭事业与“重振纽约未来”的标记,又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需要在法律上战而胜之,以此达成一种“公正的绝对胜利”,让法律重新执行传统的价值观,以此“纠偏”以其为根基的美国社会。
这也关系到了科恩的人物,他是特朗普的偶像,其根源就在于“利用法律、战胜堕落的美国政府”,也符合其挂在口头上的传统价值观,鄙视黑人与同性恋,并落到了他掌控的俱乐部之“完美美国环境”中。
然而,哪怕是在最开始的阶段,作品就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了上述一切的虚浮。
最典型的是,导演在俱乐部的段落中同样使用了摇晃的手持镜头,让它与外部街头形成了等同,而特朗普从进门开始,身影就经常被放置在碎花玻璃的“虚化割裂”之中。
此外,镜头也频繁地展现俱乐部环境在顶棚倒影与下方现实中的分界关系,以此作为下方“虚假”的表现手段。
同时,作品几乎毫不掩饰对科恩其人的真相呈现,他的状态、语调、抚摸特朗普大腿的动作,都流露出了一种同性恋的感觉,也直接与黑帮大佬坐在了一起,在初印象上已然推翻了特朗普对其的初衷寄托。
而在第一次的家庭聚餐之中,父亲作为“绝对传统信仰者”面对美国现状与政府打压的无力,哥哥无视了他所强调的“就餐礼节”(刻板的端庄坐姿),言行间也有着同性恋的暧昧女化,是无从彻底改变的。
特朗普能做的,只是强行压抑自己对这一切的认知,并强行掩盖之,并随着第一阶段的发展而愈发乏力。
他勉强地应付科恩与黑帮大佬,并试图与哥哥谈心,用钱来规范他的言行。
然而,俱乐部与兄弟喝酒的酒吧都被放置在了上述的"顶棚倒影”构图之中,让特朗普在下方的“完美环境”成为了“虚影”,其努力也化为泡沫。
“非理性的欲望”已经流露出来,他被迫打破了不喝酒的“保持理性清醒”原则,为了讨好科恩而喝酒,甚至喝到酒醉呕吐、理性让位于感性的“醉酒本能爆发与口腹之欲”,作为其被科恩诱导、满足其同性欲念的外化,也给哥哥送上钱,特写的纸币镜头将家庭与社会面连接起来,维系家庭经由“保护家族生意”的形式而连接到“美国政府与资本事业”,但其维系点却是金钱,对此处哥哥与随后自己的“财欲满足”。
随着影片的发展,导演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剧情与环境层面的“揭露”。
特朗普想要成为科恩,想要让科恩实现自己的野望,战胜美国政府,而科恩对他的教育就成为了反向的引导,让他走上了相反的结局。
在最开始的部分中,导演选用红色去渲染俱乐部与科恩的家(红色的楼),已经用红色带有的欲望感埋下了种子。
在第一阶段,特朗普的目标是特朗普大厦,科恩对其的教育则是“不惜一切,利用法律,在法庭上战胜代言当代观念的政府”,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最正确的出发点,却终究还是围绕着机制与商业,是处在机制之中、围绕商业的谈判手段。
科恩动用了威逼的手段,将威逼的三原则教给了特朗普,暗示着理想中三权分立架构的现实黑暗版本,而二人也同时处在了外部现实环境的街头之中,旁边是代表当下混乱的“警察抓人”,并让特朗普随后看到了科恩对政府机构的拿捏:并非晓之以理,而是调动相关官员的感性恐惧,动摇他们的意志,随之倾向到自己一边。
这帮助他们拿到了特朗普大厦的政府批文。
法律跟在政府的后面,也就此将科恩的形象、对特朗普的动摇与改变,引出了下一阶段,即对法律的彻底无视、对私化个人与家庭面的涉入,将社会集体层面的商业斗争完全变成了个人家庭层面的隐私攻击,随之完成“不惜手段”的恶劣度升级,完成在法律中的黑暗胜利。
在其中,最重要的一击无疑是科恩对金斯堡死刑真相的告知。
他曾经是特朗普眼中的美国叛徒、意识形态对家的间谍,是“社会主义”这一美国最极致对立面的化身,科恩对其的控诉、争取死刑,最终由体制完成秉持法律的死刑判决,正是美国制度之公正、正义、保守传统倾向的最有力证明,符合自己作为传统白人的保守价值观,与堕落的七十年代形成抗衡,而科恩也由此足以带领美国重回50-60年代,坚守白人至上与意识形态。
但是,当科恩在“埋藏于表面之下”的地下室中说出真相时,金斯堡判决达成的肮脏内里推翻了体制的光辉,并非其宣扬的法治、严谨、正义,连同混杂大量私怨、作为体制玩家与掌控者的科恩本人,都成为了证伪“美国法治与价值观”的存在,特朗普眼中的50-60年代不再是“坚守价值观、秉持自身正义”的辉煌,而科恩也不再是匡扶美国、足以力挽狂澜于堕落时代的偶像,美国与科恩完成的只是黑化的胜利而已。
这让特朗普不再相信法律的有效性,其对家庭与社会的维护方式“商业”(特朗普大厦工程)也不再有独立性,其本身的意义不再作数,对应着其偶像科恩在“掌控法律、对抗政府、维护社会回归传统辉煌”之上的形象与意义的破除,不过是挖掘对手隐私、攻击家庭安定的龌龊存在,其带来的反而是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肮脏”,前者是沉沦于同性恋与金钱之欲的官员,其被挖掘、利用、威胁,由此完成了对后者“法律”的所谓“纠偏”、符合特朗普的意志,其胜利不过是与初衷精神背道而驰的“表面结果”而已,在“核心取胜之道”的欲望、与理想相反的“胜利重塑美国社会”之上,都是对政府官员部分的再升级。
在特朗普大厦工程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之中,科恩不断地输出着演讲,给特朗普讲述明面上的“价值观与三权分立”,更多的却是反向的“黑暗化三权分立”,是威胁对手并激发“恐惧感性”、“掌控并利用其肉欲与财欲”的“三步走原则”。
并且,作为影片的根基,“肉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
在设定上看,它细致地连通了个人与体制、家庭与社会的两重层面。
特朗普与科恩商谈工程官司时,科恩始终在赤裸着身体做运动,与同性友人保持暧昧的肉体与口头交流,其自身也要面对科恩的种种性暗示,从第一次明确商谈官司的“厕所段落”开始,科恩面对着他拉上了私处拉链,到不断的抚摸脸颊、亲密接触,向他展示裸体。
为了“对抗美国政府”的社会面诉求,特朗普必须忍受、默许科恩的同性恋信号,甚至尴尬地身处于对方同性友人的嫉妒之中,却始终无法离开。
这违反了他作为红脖子的性取向观念,意味着其家庭层面的动摇,不再能够堂堂正正地面对父亲,而工程同样作为家庭重塑之支撑的作用更进一步动摇了家庭的根基。
而在更直接的家庭部分中,父亲对特朗普与科恩勾连之后的否定态度,最终在科恩官司胜利的结果面前沉默,同样意味着工程以如此形式胜利的“事与愿违”,反而让特朗普的父子关系更加分裂,而他想树立、在其面前自证能力的父亲,则在其另一个偶像科恩的光环动摇、“现实版本”面前低头认输。
在这个部分中,导演细致地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并将之与上述的戏剧内容相结合。
在特朗普第二次进入俱乐部的段落中,他开始将工程的“理想”带入现实,让自己的偶像科恩帮助自己。
于是,俱乐部也变成了更加现实化的存在,从外面的富丽堂皇转为了厕所,更加私密、贴近人的真实,也更加“地味”。
导演将之变成了一个非常暗示性的场景,特朗普努力地讲话,科恩却始终半掩在厕所的隔间背后,面前只有保镖,随后科恩对着他拉上裤链,带来了一种性的强力压迫性,意味着二人在“同性关系”中的不对等:特朗普被迫地接受了“工程”变为“性交易”的性质转变,承载一切的社会与家庭理想开始堕落于背离“政治”与“异性恋家庭观”的“无度欲望”,而自己也要被迫接受科恩的同性恋挑逗。
科恩的“实现理想”之偶像光环由此愈发地破除,二人随后进入了各种更加“社会面”的场景之中,却始终带着浓重的“同性欲望”要素,并逐渐与“俱乐部”混同起来。
洽谈官司、掌控法律的办公室中,是裸体运动的科恩与同性友人,以及暗示特朗普作为其“性奴隶”的狗狗,科恩对狗与特朗普一起颐指气使。
法庭官员与科恩身处在明面的法庭之上,随后的真正交易却发生在“下层的真实世界”完全的法庭中,科恩同样无法带来胜利,由此将操作与特朗普带入了更深度的“黑暗真实”之下层世界,打开地下室的“游戏间”,调出官员受贿的录音带与同性恋娈童的照片,随即与对方一起来到俱乐部,完成交易,此刻的“真实勾兑环境”达成了工程的结果,却已经不再是契合理想的“福利辉煌之红色”,而是冷色调,且在第一个全景中与上方的“普通街头”并立,上方成为了更明确的“倒影”,揭示了下方并非理想的现实真相,而最后的“公开法庭”给出的“公正胜利”也就不再具有意义,不再是法律运转之下、对政府的社会纠偏结果了。
由此一来,家庭与社会被科恩与特朗普混为一谈,后者的法律并未得到真正的申辩与申张,反而是源于对机制、法律、价值观念的彻底无视,一切都没有明确的意义,只是为了结果而反复摇摆的利用工具而已,科恩口中的所有观念都是“见风使舵,根据情境需要”,只为了打造纯结果的胜利。
工程的内里无意义同时作用到了家庭与社会,将特朗普对于两个层面的维系理想同时打破。
导演也随即引出了下一阶段,让特朗普愈发深度且主动地沉沦于其中,开始积极地奔向虚假的“理想终点”,想要满足的渐渐不再是关于信仰与理念的社会与家庭之初衷,而是纯粹的堕落欲望,最终除了外部身份的“飞黄腾达”外一无所得。
贯穿全片的“新闻媒体”,正是对此的表现。
序幕第一个镜头便是尼克松的演讲,是“明面”上的美国政府与其象征社会,强调着水门事件的所谓“清白无罪”,实际上却是众所周知的滥用权力、混乱真相,其确凿无疑感只停留在了最外部、表层的画面上,从环境到其中相关者的“掌权人”。
随后,科恩则调集媒体力量,让特朗普反复地出现在新闻电视画面中,展示着明面上的“英俊、多金、富有理想”,与借此想要达成的事情完全相反。
这其实再次体现了选材的契合度,新闻媒体的舆论战正是美国政府包装自己,特别是总统候选人宣传自身“美国救世主”形象、输出“改变美国措施”的主要渠道,它让人民选出了理想中的“特朗普”,实际上却是“现实特朗普”包装自己的手段。
在特朗普逐渐被科恩吸纳、黑化、直到调动出“主动积极性”的第一阶段,尼克松作为科恩“上一个扶持伙伴”,出现在二人的合影之中,且其演讲的新闻画面也多次出现在特朗普所处的后景中,以此作为二者等同性的暗示:他逐渐地成为了尼克松,成为了科恩扶持、引导的“下一任”,虽然没能一直延续到其登基,却在精神层面上完成了其作为“尼克松总统”的人格塑造。
特朗普与尼克松一样,在电影与现实里的宣讲都是自欺欺人,如同尼克松试图让自己与公众一起相信的自证演说,口头强力而内里心虚,是不可能成功的“强行自我说服”,而他甚至比尼克松来得更加深度、恶化,意味着美国社会的今不如昔、愈发沉沦。
作为第一阶段的结尾,“工程官司胜利的庆祝段落”,特朗普就展现出了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转变。
他站在科恩主办的聚会之中,身边是安迪沃霍尔,同性恋、吸毒者、70年代美国文化与思潮的代表性符号,却与对方下意识地相谈甚欢,导演更特意让他先与科恩的同性恋友人主动说话,并提示“科恩怎么可能现在出来”,以此消除了科恩作为外力的强迫性干涉,以及特朗普对同性恋的“主动”,作为其与安东沃霍尔交流的前置。
此后作为主要切入点的,当然是特朗普与伊万娜的关系。
这也是最合适的“家庭与社会”合一载体,让他们兼具了“私密家人”与“政治第一夫妇”的身份。
在第一阶段的中后段,作品就引入了伊万娜的线索。
她带着“当代平权”的价值观,想要走入理想状态的科恩俱乐部,在特朗普的援手中依然坚定“我们不需要你的好心”。
然而,她最终还是接受了帮助,其身上的“红色大衣”也在进入俱乐部的瞬间被要求脱下,对应着其与特朗普对视时的高低正反打镜头,埋下了其平权理想动摇、接受自己与特朗普“性别不平等”关系的暗示。
随后,她接受了特朗普的付账,坐上特朗普的豪车,则是更加明确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对她的行为、坐豪车的姿态,都是此前阶段之于自己的科恩,而此刻将金钱作为情爱的争取手段,物欲与性欲的回合,也是此前特朗普在科恩面前的待遇:想要与科恩保持单纯合作的金钱往来,却被对方退还了支票,强迫接受了“性欲满足之肉偿”的内在交易逻辑,私人关系的家庭与商业合作的“事业(社会)”也再次混杂起来。
而在这里,特朗普对伊万娜的做法,显然走上了科恩的道路。
他将平等、支持伊万娜的生意野心,作为二人结婚的交易筹码,实则满足自己居高临下的肉欲满足,看重伊万娜的是其符合红脖子审美的性感美貌,而非精神上的进步思想,而伊万娜也对此欲拒还迎,轻易地被说服,放弃了曾经的男友。
特朗普的行为标志着他对“现实黑化科恩”的同化,走向了结果上的“成为偶像”与内里的“偶像的毁坏之反面”,而伊万娜的“光环轻易破灭”也无疑从另一角度上出发,再次强调了“理想”在现实里的不存在,无论特朗普还是伊万娜都是如此。
而在这个阶段中,环境也进一步地混同起来。
对于特朗普来说,偶像科恩的光环愈发地动摇、崩塌,直到他最终需要为了自己的“胜利结果”而彻底切割、反制科恩,让二人的关系完全落到现实的争斗之中,亲手打翻自己的“偶像”本尊与对其的留恋与信仰。
科恩开始在政府的打压中陷入被动,光环动摇,而其对于特朗普的反向引导也进一步延伸,反对其与伊万娜达成的“平等之表象”,明确提出分割财产的“物欲角度考量”,引导着特朗普与伊万娜摊牌,甚至将"退还珠宝礼物”都摆在了台面上。
在其引导之下,特朗普与伊万娜也只做出了象征性的”平等、爱情“挣扎,随后迅速在”我帮你达成事业“的”男扶持你“之不平等交易中,达成了签署不平等婚前协议的一致。
而在这个部分中,特朗普与科恩所处的豪华游泳馆段落、二人与伊万娜谈判的高级酒店,都处在了现实纽约的冷色调后景之中,同时又居于高空,意味着其对”不平等之现实世界“的进入。
这意味着,这一阶段的核心事件”婚姻“的理想根基”平等性别观念“从婚姻的开头就被推翻了,一切平等的表象与婚姻的幸福形态都只是”实现伊万娜物欲与特朗普性欲“的装点。
而其带有的各种潜在不安定因素,还包括了科恩对此的涉入,游泳池段落中的裸体、同性友人,让特朗普依然处在同性欲望接受者的状态中,以此让他自身的异性婚姻变得更加不扎实,对应着科恩对其婚姻理想出发点的“揭破”,以及随后“愈发索求同性关系”的展开,最终引发特朗普与科恩的决裂,彻底与“理想偶像”站在反面,并亲手击败、毁灭已然光环尽无的“偶像”,也告别自己的理想初衷。
事实上,性别平等的婚姻也不符合特朗普作为白人红脖子的观念,科恩并非强迫他接受,而是出于他自己的先天观念。
这构成了对第一阶段”被迫接受社会规则认知与运用“的恶度升级,让特朗普更加地主动奔向了现实的终点,成为了偶像光环打破之后的”科恩“,其之于特朗普人生轨迹(先工程,后伊万娜)的契合也再次说明了选材的完美。
在影片的后半部中,导演围绕着特朗普之于科恩与父亲这两个原点“偶像”的打破与超越,努力地呈现着他对自身初衷的彻底颠覆,由此让其成功变成了本质上的虚妄与毁灭。
特朗普成为了美国社会的象征,并最终落到“美国总统”这一无比具体而确切的象征符号之上。
他以最标准的美国红脖子白人的传统理念、价值观,构建了自己想要的辉煌国家,洗清70年代的堕落,让新时代成为了对过往经典的重现,是他高喊的MAGA与其“红脖子崛起”的自身人生。
但其背地里的真实一面却是截然相反,是对寄托MAGA的“经典红脖子偶像”父亲的凌辱,以及对作为自身憧憬与引领者、错认为对抗美国堕落70年代的“偶像”科恩的光环破灭与亲手摧毁,而二者分别对应的特朗普之“家庭”与“社会”也变得不可分解、混杂不清,逐渐地一起走向了崩塌,对应着美国社会在历代总统、各个时代的更迭中,掩藏在“愈发伟大”的官方宣传、总统口头之表面背后的“愈发沉沦”之实质,并在特朗普上任的“MAGA”与“经典白人崛起”中,走上了表面伟大与内里沉沦的巅峰。
特朗普真正拥有的只是“欲望”,对金钱与肉体的欲望,这也正是其象征的“美国”的本质,特朗普对传统理念价值观的宣扬,正如同美国的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之经济、政治制度的根基,本身就是服务于“欲望”的工具。
在作品的中段,导演逆转了“粗糙质感画面”的寓意,由此表现了这一点。
里根上台,在新闻画面中宣布了新时代的蓬勃到来,随即切到了赌城的繁荣景象,而特朗普大厦兴建的现实画面也随即出现,粗糙质感的街景与新闻里的画面高度一致,由此转变了前半部里“现实街景、粗糙画面”的内容。
这似乎意味着特朗普从“身入堕落现实”到“优化、改变现实”,以商人的姿态带来了新时代,对应着总统里根开启经济危机后的80年代辉煌,也构成了对他在最后时代“成为总统,带来进一步所谓辉煌”的铺垫。
但是,这却让现实社会的画面与“官方媒体、总统演讲”的新闻画面变得等同起来,现实成为了特朗普所包装的存在,其中发生的一切辉煌、特朗普的人生发展,一直到最后的“飞黄腾达”,即特朗普与其象征的美国,其时代推移之下的愈发成功,都变成了虚假的“对外宣传”,是为了商业与政治之结果成功的工具。
特朗普成功的背后,是核心驱动力的“欲望”,想要满足对女人的肉欲、对金钱的财欲,乃至于对政治绝对权力的欲望,共同归拢到了对于“胜利”这一“居高临一切”之征服欲望的满足。
这正是科恩与父亲灌输给他的核心,科恩反复强调“做一个胜利者”,为此才有了各阶段的三条准则去击败对手、站在政府体制的顶端,而父亲则是传统美国白人,种族、民族、肤色、财富、性别,以及对家庭成员的父权,都保持着极度的“资产阶级白人至上”这一不平等观念。
父亲是特朗普想要建立国家的“初衷”由来,科恩则教会他如何成功、不像父亲一样被70年代所击败,但本质都是对“征服欲”的满足,并外延到了科恩的同性肉体欲、父亲对家人的掌控欲。
特朗普成为了这二人在现实形态中的“升级”,同样征服一切,对伊万娜的肉体与“男尊女卑之压制”,对政府则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以此获取金钱欲望的满足。
而他象征的美国也同样如此,建国的出发点即是对印第安人的财富掠夺与不平等压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是财欲的满足,新闻画面中作为里根时代繁荣的赌城景象,其中流淌的正是国民的无尽财欲。
由此可见,导演同时颠覆了特朗普人生与美国社会的“根基”,一切冠冕堂皇的“信念、价值观、体制”都不重要,唯一留存、驱动一切的只是各种形式的“欲望”,是它的膨胀推动了人与国家的前进,并落实在了传统美国与红脖子特朗普的“不平等阶级化”之上,既是个人思想与社会形态的唯一本质,也是“居高临下”而进行的欲望满足,掠夺下层人的财富与肉体,完成白人男性主导之美国的征服欲。
特朗普的总统巅峰与选拔其成为领袖的当代美国,正是欲望膨胀的极致,并将迎来毁灭。
这正是整个后半部的内容核心,即“欲望的虚无”,唯一真实存在的内驱力成为了虚假的存在,由此动摇了特朗普的事业、人生,以及其象征的美国。
它以“家庭与社会的混杂”作为开端。
特朗普听从了科恩的婚前协议,也将科恩确切地带入了自己的“家庭”,让他出席了婚礼,这构成了其家庭与“观念原点”的破坏。
科恩已经不再是“偶像”,而是带着同性恋与“财欲”的现实形态,与特朗普一家的“反同性恋”理念、与伊万娜的财富与性别平等之爱情,都产生了冲突,他加入婚礼的段落就此成为了特朗普亲手破坏“理想”的标志。
在婚礼上,伊万娜表现着对科恩的抗拒,后者与她说话时带有的正是同性恋的腔调,以及对特朗普所有权的宣示,她抛礼花却被科恩接到,由此埋下了家庭生活的阴暗未来,而后半部中的“红色”也彻底消失,意味着“红色俱乐部”作为家庭(伊万娜大衣)与社会(对抗70年代者科恩)理想的消退。
随后,导演展现了特朗普对科恩与父亲的态度,他成为了“超越二人”的升级存在,却并非对偶像的超越,而是亲手打破偶像、违背初衷的“负面升级”,由此象征了“美国”在时代更迭中的表面与本质。
对于科恩,特朗普极度地使用着后者教给自己的“强力压制”手段,对市长愈发地居高临下,超出了科恩的尺度,让其与市长相对无言。
特朗普主动地接受了科恩的“偶像不再”,使用着其交给自己的践踏法律与政府之法,不再有最初“堂堂正正打官司”时对美国体制的信念,甚至比科恩做得更过火。
特朗普对科恩的姿态,在这个阶段也变成了明确的“胜利者”。
二人一起坐在车中,看着外面支持同性恋的游行者,特朗普鄙视着那些人,依然带有红脖子的观念,而车内外的间隔更是强调了“不平等阶层”的存在,但他同样对车内的科恩颐指气使,自居“胜利者”,后者显然已经不再是他“重塑传统辉煌时代”的偶像,反而是车外人一样的“被鄙视的同性恋者”,是自己权力、财富、性取向层面的“下层者”。
这也包括了科恩的肤色,黑人显然是之于白人的种族下层者。
但与此同时,特朗普也表现出了对自身观念本身的“轻视”,这也正是这一段设计的巧妙之处:他用“车内”宣示了自己对一切下层者的鄙视,却依然接纳黑人同性恋科恩坐在车中,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意依然有所帮助。
由此一来,“理念与身份”形成的社会阶层就不再有意义,唯一有价值的是之于结果的胜利、由此完成的“居高临下”之征服欲。
这也体现在了特朗普与科恩的各种交互之中,是后半部中二人共处段落的最主要看点。
特朗普永远走在前面,主导对话,对科恩发号施令,已然不再将对方当做自己的偶像,却也不是70年代同性恋、毒品之堕落的存在,而只是一个“为了自己胜利的工具”而已。
他对科恩的不再推崇与依然接纳,意味着他对最初理想寄托的双重推翻,既承认了偶像的虚妄,也出于更现实而结果导向的动机,接受了现实形态的“失败偶像”,对应着他对科恩的具体用法,让他为了自己的“践踏法律”与“实现欲望”的胜利而活动,前者是他对于美国法制系统的不信与利用,后者则是对价值观信念的颠覆取代。
社会面的偶像科恩如此,家庭面的“偶像”父亲也不例外。
在特朗普大厦兴建的庆祝仪式、大厦中酒会的两段,导演让让特朗普同时“打破”了前者,社会与家庭在“两个父亲”的暗示中彻底混同,二者组成的特朗普人生陷入了漩涡,而“打破”则意味着这种混同之人生的崩塌,随后导出了表面上的“虚假成功”。
在庆祝仪式上,特朗普的父亲与科恩对话,后者的同性恋、特朗普主权宣示,让父亲对特朗普表示“我不喜欢他”,特朗普对科恩的接纳、“带入家人身边”,也就成为了其对父亲之“红脖子”的背离。
同时,特朗普对父亲反复强调着“你只兴建村,我才建大厦”、让父亲只能唯唯诺诺,以及父亲对特朗普大厦铺张奢华的不适。
这说明了他对父亲的“负面超越”:已然不具有最初吃饭时“向父亲证明自己、维护家庭与家族生意”的正面初衷,而是对父亲的逆袭、居高临下的强权,以此形式来抒发“自证”,其继承的恰恰是父亲作为白人男性的负面,即父权的征服欲、白人的财富欲,并变本加厉地升级到了让父亲不适的程度。
而在大厦酒会的段落中,特朗普对科恩说“你总是指导我怎么做,几乎成了我又一个父亲”地抱怨,以及科恩与他先交互“金钱”(要求他付账的“律师与雇主”)、后央求“帮助同性恋人”(更私人化的情感关系),都形成了社会面与家庭面的混同,混同让两个层面同时陷入负面状态(科恩与特朗普的交流始终冲突)的结果。
并且,他对科恩的呛声,是从“偶像崇拜”到“打破偶像、转为居高临下之征服欲”的表现,同时又发出法律工作的命令,将科恩继续作为结果胜利之欲望满足的工具而接纳,对方不再是偶像,甚至是央求他帮助自己同性友人的黑人同性恋者,却依然是对自己结果的有用之人,因此价值观念的因素就要做出让位,不再重要,甚至让他答应帮助科恩的同性恋友人,这也正是他在前半部中学自科恩、并“更加恶劣”的负面升级,并再次如上述的父亲段落一样,得到了“辉煌打破”的结局:在大厦庆祝的环境中,接到了哥哥死亡的电话,被家庭葬礼的段落所取代。
特朗普看到并接纳了科恩与父亲的“偶像光环破灭”,成为了更恶劣的二者,他的成功结果页就成为了“辉煌传统美国”初衷的反向存在。
在后半部中,导演在各种生意的段落中反复强调着这一点。
特朗普会吸收日本人作为生意伙伴与赌场消费者,他们出现在了几乎每个赌场、酒店的段落中,意味着特朗普对“种族与肤色之白人阶层至高”观念的实质性无视,一切只为了酒店生意的成功。
而在家庭一面,他与伊万娜的争吵,对自己资助伊万娜与独占欲的强调,对其独立事业的鄙视,都打破了婚前许下的性别平等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给出了类似于“膨胀”的内在观念,由此定义了特朗普在后半部中的种种行为,更加明确地让其的家庭与社会面流露出了“欲望的内里与愈发膨胀”的等同本质。
对于大厦,他追求着“更富、更高”,在各段落中反复强调“大厦要比双子塔更高”,大厅中的陈设则“更富贵”。
对于伊万娜,他则要求其隆出更大的胸。
两个层面的“膨胀”表现着特朗普欲望的膨胀,一切都是为了“居高临下之征服欲”的满足,而“财欲与肉欲”的获取则是社会与家庭层面的“高位权力获得方式”,是对社会资源分配与情爱中力量配比的抢占,以此支撑了自己在两层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家庭与社会面的混同也正是“欲望满足之本质”并无不同的表现。
作为环境与画面的表现方式,特朗普与伊万娜在每个段落中都会站在各种高层的落地窗之前,外部的纽约高空是冷色调的现实,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征服欲满足之现实,但其映衬的内部却是负面的特朗普夫妻强撑着和睦,并被哥哥的到来所打断,特朗普“走下旋梯”,给哥哥金钱,意味着兄弟之间混入“对外部社会之财富”要素的高低位,而不平等则导致了哥哥在人情冷暖之中的落魄离去、最终自杀;夫妻二人一同坐私家飞机,窗外是居高临下的俯瞰景色,机舱却是倾斜飞行的状态,其在构图中相对保持了水平的形态,对应着此刻再次出现的“红色大衣”,但在后景的“俯瞰”画面中被对比、映衬,只是二维平面的虚假平衡而已,对应着二人的尴尬沉默。
这种设计也体现在了特朗普的社会面“生意”中,在他面对日本人追债的段落中,生意的败絮体现无疑,所处的大厦二期工程也变成了兴建中的工地,而最后的远景中,特朗普一人置身于此等乱景之中,旁边是升起的工程电梯,暗示着其“攀升高位、满足征服欲”的虚假:欲望的存在与膨胀导致了如今的工程局面,而他事实上也并未“跃升”,反而处在了电梯上升之后的“下方”。
显然,每一代美国人与美国都是以“征服欲满足”为核心驱动力的“膨胀”进程,而到了特朗普的时代,它更是来到了即将崩溃的极点,站到“最高位”也恰恰意味着泡沫的彻底戳破。
导演呈现了特朗普欲望的虚浮,作为主要的表现角度。
他想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极致者,因此几乎成为了性交野兽,对各种性感女性输出着男色,勾引她们为自己提供服务,并采取了“居高临下”的站立式、凌辱性最强的口交形式。
这也对应了他对自身男性魅力的打造,靠吃减肥药来强行塑造完美身体。
但是,性交与用药的过度“膨胀”,正是对性无力与肥胖之“欲望不完美一面”的掩盖。
这对接到了前半部。
特朗普的“社会面成功”由他对科恩同性恋欲望的默许而实现,“家庭面成功”则源于他自己对伊万娜的性欲,“欲望”内核颠覆了其秉持红脖子观念而重塑白人美国与男权/父权家庭的理想初衷。
更甚的是,后半部的“欲望”之成功并非只是对前半部“现实出发点”的延续,更是扩大到极致后的崩塌,欲望本身已然远离了特朗普,让他的实质失败变成了确切无比的事实。
他面对伊万娜毫无性欲,扔掉了对方寻找G点的书,只能依靠“居高临下”的扭曲征服欲,才能在纽约高空的背景中“男上位”地强奸伊万娜,以此暂时拥有性欲。
这带来了婚姻家庭面的进一步恶化,建立在性欲望上的“平等”都已经不复存在,是对此前“男女观念不平等、性欲满足平等(平等性交)”婚姻状态的再升级,并即将导入到最后阶段的“无性交”。
特朗普在女路人口交之中的失败,正是对此的铺垫。
特朗普对外输出着“再造美国伟大”观念的形象,对自己则努力维系着白人男性、商业大亨的强权者形象,作为征服欲不同形式的满足,“欲望”揭穿了“观念”,是其不光彩的本质,而欲望本身又是虚浮的,意味着其作为“白人美国”膨胀到极致阶段、时代之后的彻底虚无与毁灭。
在特朗普与父亲参加兴建庆祝仪式的段落结尾,他听到了父亲所说的“你成功了”,似乎实现了自己“自证”的初衷,随后跟上了一段粗糙画质的新闻式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他与伊万娜的婚姻美满、事业兴盛,似乎是对自证的确凿。
但如前所述,新闻式画面的“现实”是特朗普为了对外结果与自我说服的包装宣传,也由这一段的突兀结束(音乐骤停)所强化。
而在后半部中,现实的粗糙画面成为了特朗普与“新闻”共同包装出来的虚假存在,他坐在记者的镜头前面侃侃而谈,与伊万娜一起秀出恩爱,与科恩一起相谈甚欢,其同步切换出现的“正常画质”中却是伊万娜的阴沉致郁、科恩的萧条遇冷,以及特朗普在家庭与事业中的挣扎。
特朗普一手促成了自己变为“更恶劣的科恩与父亲”的结果,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由此也成为了各层面毁灭的促成者:毁灭了“偶像”科恩,压垮了“原点”父亲,这意味着他对初衷与目标的否定,不再真的相信曾经试图建立的辉煌国家、坚持的传统信念,唯一相信的只有“胜利者法则”,唯一遵从的只是欲望的满足,由此也就摧毁了原生与夫妻家庭,生意同样败絮其中,让所有的“对外现实之成功”都成为了可骗人的宣传包装,为了结果的生意与竞选胜利,内里却是无法骗自己的失败。
但是,当欲望膨胀到极致的时候,反而会逐渐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真相”,即欲望本身的虚浮,征服欲本身就是对自身弱小与无力的刻意弥补,只会在膨胀中愈发显出泡沫的本质,“强大的白人男性与伟大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
它的代表者特朗普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靠澎湃的口号、赤裸的征服欲、激进的胜利论,以及假发、金发美女、财富所支撑起来的强大形象,只是作用于舆论、媒体、公众等对外层面的自我宣传与包装而已,其真实一面则在私密的自家卧室、手术室、办公室等环境中出现,是性交无能的欲望干瘪、手术中暴露的脱发与肥胖,以及对自身胜利者形象的“出书包装”。
作为其呈现,导演发展了特朗普与科恩的关系。
在特朗普第一次与里根团队的政客接触的段落中,导演安排秘书三次出场,反复提醒“科恩来电话了”,也让特朗普三次拒绝接听。
并且,第二次的出场伴随着构图的180度反转,暗示了特朗普在此处对科恩的“本质性升级”从仍存利用价值的下位者上升到了“失去利用价值、必须切割的碍事者”。
同样的180度线打破还出现在了政客对他的告知时刻,“你知道吗,科恩得了艾滋病”,而剪辑的速度也瞬间放缓,格外强调了这一刻,正是特朗普对科恩“切割之质变”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特朗普已经接触到了最高的政治层级,自己也被对方邀请“参与政治”,具备了更强大的“利用对象”,而此前的科恩就不再有用,因此形成了初步的“拒绝接听”。
此时的特朗普拥有了建设初衷理想中美国的能力,而同性恋黑人科恩则是“被打破的偶像”,是其寄托“重建美国、洗清70年代堕落”希望的失败,反而是堕落年代的代表,因此也要在他获得政治能力时被“抹除”,既意味着特朗普本人对自身“红脖子”理念初衷的回归,也是他开始建设理想国家的象征。
但在这一段中,特朗普说着“是时候干掉那些酋长和日本人了,他们一直在榨取我们的钱”,似乎宣扬着红脖子的观念,实际上愤怒的根源却是“财欲”的被压抑,也在不停地喝可乐、吃减肥药,前者是口欲勃发、沉迷糖分的欲望表现,并导致了“欲望勃发而带来不完美”的肥胖,而后者则是对欲望导致真实体型的强行掩盖。
由此可见,“从将就美国到重建美国”的质变,从理想出发的“切割科恩”,只是表面而已,特朗普实质上只是在运用自己被科恩教导的“胜利三原则”,此前他需要利用科恩,因此全盘接受了其黑人同性恋的身份,甚至愿意帮助其男友,这已然说明了特朗普在观念上的可让步,最根本的“原则”只是“欲望满足的胜利”,在这里的“切割”也是源于科恩的利用价值不再,而对其的切割、抛弃,也是出于对自身攀登政治高位、避免沾染负面麻烦、为了满足“站到最高点之征服欲”的考虑而已。
因此,此处的“质变”恰恰是特朗普走向黑化、与理想初衷愈发遥远的再升级。
他努力地与科恩切割,甚至是对自我人生与感受美国之真相的抗拒与抹除,否认了影片前2/3之中的自己:会为了胜利而做出观念的妥协,看到并接受了“偶像科恩”并非70年代对抗者、而是其一份子的梦想寄托崩塌,也不抗拒地进入了“三权分立崩塌、一切围绕各种欲望满足”的美国体制,成为其中的居高临下者,为了征服欲而放弃对理想中美国的坚持。
他是围绕“欲望”的存在,自身的欲望与对他人欲望的屈从形成了如今的成功,又恰恰想要与“欲望”切割,强行让自己与美国“重归初衷”。
在这一段的结尾,镜头回到了最初的构图之中,他向秘书确认了科恩患艾滋病的事实,决定与其、“70年代堕落美国”划清界限,构图上的收尾对应反而凸显了内里的本质性升级。
这引出了他与科恩正面对话的段落。
二人身处在现实美国氛围的街头,科恩愤怒于特朗普赶出男性友人的行为,并拿出了特朗普寄给自己的账单(对应此前答应帮忙时付账的账单),公开决裂,双方之间“社会面”(律师与雇主)与“家庭面”(私人暧昧关系)同步地被特朗普毁掉,是此前酒店段落(高低地位转变、仍有利用价值)的恶度升级。
特朗普否定着科恩“你全靠我,你是个失败者”的说法,也拒绝与艾滋病的对方接触,以此强调自己作为红脖子美国白人、坚守传统观念的独立成功。
但是,科恩作为其曾经寄托的破灭、二人之间不可否认的事实,无疑让特朗普的强调变成了虚假的掩饰,对应着其言行的自信不足,其人生的“围绕欲望”与美国的理想不得,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人身处的现实街头正是对美国真相与“理想殒灭”的证明,特朗普的人生与这个国家都是沉沦欲望而不可挽救的,科恩最后嘲笑一个举着耶稣牌子的路人,“去拯救他呀”,正是对此的表现。
这也延伸到了特朗普的家庭之中,他的初衷是“走上父亲之路”,由此重塑父亲强权之下的传统家庭,但他却需要哄骗父亲,签署信托让渡的文件,将美国明面上的法律私用为自己欲望的工具,而对应“法律”的“传统美国代表”父亲也一并成为工具。
父亲确实带有最坚定的“传统美国信念”,他观看的40年代西部电影,其所处年份、白男主角、“征服西部”、强调力量与胜利,都是强烈的象征,原本是特朗普的理想目标,此刻却一并沦为了其玩弄、利用、金钱欲望满足的征服对象,其自身也由“痴呆”而露出了弱小的真容。
他提及了自己致死的哥哥,与母亲同样决裂,让家庭走上了与理想形态背离的破裂结局,自己也只能进入“黑暗”的走廊。
科恩与父亲作为两个“偶像、目标、寄托”的同时破灭,被他亲手打碎,意味着他以信念为基础的人生毁灭。
但是,如同影片此前铺垫与前文所述的内容,导演已经通过“性交的勃起无能”,暗示了“欲望”在膨胀到极致之时的愈发虚浮,终将引导着特朗普与美国走向一切尽归虚无的结局。
因为特朗普并没有那么强大,美国也并非真的无敌,没有任何存在能够永远胜利,现实中不存在“完美”,因此征服欲不可能永远得到满足,由其驱动、发展的人生与国家在某一阶段必然会进入“欲望的不满足”时刻,而他们又在持续地努力追求着满足,因此只能用虚浮的手段去强行为之,最终迎来一切的破灭。
“欲望为根基”是真相,而“欲望根基的必然崩塌”则是最终阶段的真相。
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用了很小的篇幅,涉及到了这个层级的内容,以此作为特朗普人生的落点,并指向了其作为总统的当代,以及选其为代表的当今美国,正是“最终的阶段”。
导演给出了私密化的卧室环境,作为特朗普“最终真实”的表现,他只能与性伴侣一起看电影,无法再拥有曾经“男性强权之口交”的征服性欲,只剩下了强行倒入嘴里的薯条,百无聊赖地吃着,对其的摄入早已超出了可供享受的食欲,让其“彰显欲望”的肥胖都成为了虚浮的存在,连同其性别力之上的强大形象。
而在医院的私人诊室中,他也咨询着医生,展示了脱发的头皮、肥胖的肚腩、无效甚至反作用的减肥药。
体型的肥胖与脱发,是影片最后阶段的重要意像。
特朗普自身作为白人男性的“强大、完美、俊朗”、足以征服一切的胜利者形象,其不复存在且修正无力的真相被摆到明面上,不够强大的形象无法达成对女性与国人的征服欲。
其人与美国的双重虚浮得到了呈现,既是沉沦于征服欲望的“不完美”,也是征服欲望本身无从实现的“不完美”。
这说明了欲望导致的反向之必然:刻意而过度地追求欲望,只会导致形象的衰退,不再具有征服一切的完美肉体,让他失去了最初被科恩称赞的“金发漂亮男孩”之身,金发脱落,体型臃肿。
而他也必须“掩盖”这种真相,对应着现实里的戴假发,以此保持总统与“美国”对外的完美形象,正是对影片与现实的表里揭示。
在这个阶段,特朗普也试图挽救自己。
导演制造了一种短暂的悬疑,让他一度似乎选择了”直面现实真相”,承认自己在欲望的根基与无力中的真实人生,并接受同样如此的美国现实,用拥抱真相的方式去切实地自我拯救,随即又打破了这种幻觉,一切只是特朗普对“包装失败”的“挽救”而已,其目的反而是更彻底的自我包装、抹除真实,塑造出更乱真的伪装形象,凸显白人男性的强大,并以此塑造出总统形象所标志的强大美国。
他看到了科恩接受采访的”新闻画面”,科恩已经不再能对答如流、完美包装自己、对外掩盖患病的真相,其结结巴巴的“失败支撑”形象也正是遵循科恩教导的特朗普自己。
他看着自我镜子一样的科恩,带出了一种晦暗的表情,随即给科恩打电话,想要照顾对方。
这似乎意味着他对“偶像意义破灭、堕落年代象征”的科恩的接受,伴随着镜头视角从仰视到俯拍的变化、二人所处“恢弘豪宅与黑暗卧室”的对等切换,让特朗普与科恩的关系首次从“高与低的征服欲连接”变成了平等的“弱者共通”,而特朗普也不再自居于白男异性恋者的高阶层。
特朗普由此直面了自己真实存在的友情、甚至同性倾向的暧昧爱情,也第一次从“动物”变成了“有感情的人”,同步于他对真实人生的接纳,自悔对科恩的伤害,与科恩的“伤感共情”既出于个体人生,也对接着对美国的理想破灭之情。
这带来了影片一度的情感打动力,似乎是特朗普的自我救赎,但终究只是最终收尾的反衬工具。
特朗普将科恩接到了“卡米洛特宫殿”之中,向其展示着自己的“完美”,修正体型的手术方案,以及关于“性欲”的“先天爆乳女友”,但手术只是对脱发、肥胖之真实面的掩盖,而女友的照片也是极度压抑欲望的冷色。
这将特朗普带回到了“强行为之的掩盖”之中,继续打造着虚假的强大形象,试图以此带来征服欲的满足。
这也是他对科恩的真实用意,实际上是想掌控对方,以情拉拢之,防止对方在公众面前暴露出更多的艾滋病与犯罪的一面,由此牵连到自己,甚至因二者决裂而蓄意报复,这才是他看电视时晦暗表情之下的真实内心。
当他与科恩一起吃晚饭时,祝福的情感(私人关系)与其送上的钻石(账单,社会面财富)、身上穿着的“红色”一样“假冒伪劣”,而家庭面的伊万娜则成为了揭穿者,由此带来了特朗普在家庭与社会面双重崩塌的再次强化。
毁灭了“自我人生”的特朗普则说着虚伪的祝福,让两个人生层面的代表人物都悲伤地看着自己,进一步扩大着自我毁灭。
科恩勉强地接受了特朗普的虚假祝福,并吹灭了美国国旗的蛋糕,伤感的基调流露出了导演的多重情绪:科恩最初代表的“理想美国”---具体环境“卡米洛特宫”的理想乡寓意,以及现实维度中“卡米洛特时代”创造者肯尼迪的迅速遇刺之破灭---即将走向其身死的结局,而一手毁灭了他的特朗普也由此陷入彻底的虚无之“征服胜利”,借此达成了迈入政坛、直到总统的目标,其打造出来的强大传统白人形象却只是虚假的存在,是对“接受同性恋、黑人平权、毒品过量之70年代”真相的掩盖。
这也体现在了他的祝词中,强调自己不喝酒、不吸毒,却无视了曾经为了讨好科恩而喝酒到呕吐的事实,宣扬着自己对70年代的明确界限。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对特朗普的复杂态度,并不认可特朗普作为美国传统白人的观念,也认为其内核的“征服欲”会导致毁灭,对其个人与其代表的美国都持否定态度,但又将之看作“个人”与“戏剧中的艺术角色”,在这种毁灭中感受到了人出于“欲望”本性的不断挣扎与毁灭之宿命,出于文艺创作者的角度而产生了对“悲剧美学”的强烈共情。
导演的这种态度,带来了影片的结尾。
特朗普用手术的方式强行修正了自己的容貌,脱发、肥胖一并得到了解决,但镜头又反复给到了其被麻醉的脸部特写,让这一切完美都成为了其梦乡中的虚幻,真实则是平行剪辑的另一端:“最初目标、努力方向、理想寄托”的科恩的死亡,且由特朗普一手促成。
在手术的准备段落中,特朗普反复询问着自己是否身染艾滋,得到了相应的回答,试图以此确认自己并未“屈从同性恋、让步了观念”,依然具备重塑理想人生与美国的能力,但其“真实”却在手术进行的时刻介入进来,推翻着他的美梦。
在最后一个段落中,特朗普即将步入政坛,为此找到了抨击自己的记者,想要用舆论的手段自我包装,正是对“手术后强大白人男性”形象的内化延伸。
但是,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却是“天花板的虚影”,由此暗示了此下方一切的“俱乐部化”,只是特朗普的虚幻寄托而已。
他重塑了足以实现征服欲的强大白男形象,试图以此展示并说服国人,获取政治权力,再次打造自己的“理想美国”。
但是,其理想却是天花板映衬的“虚幻世界”,而此前作为新闻画面“宣传包装世界”的“粗糙质感镜头”也并未出现。
在最后的阶段,导演只在特朗普与科恩修复关系、带进别墅的段落开头用到了它,兼具了两重效果,既是第一阶段的“70年代黑暗现实”,也是第二阶段的“80年代新闻包装之虚假繁荣”,揭穿了特朗普找回科恩的真相,是虚假的美好,其打造的世界与70年代并无区别,甚至更加恶劣,也意味着特朗普“挽救人生”与主政美国与其起点、初衷、理想的差异。
而在最后的段落中,特朗普想要用舆论包装自己、登上高位,却甚至无法得到里根时代“包装的表象繁荣”之成功,反而只能处在“失去新闻画面加持”的冷色调现实之中,让他即将打造的美国时代成为了即将崩溃的极致阶段,一切掩盖都将失效。
天花板的镜头,让结尾段落成为了片头“进入俱乐部”的再现,又以特朗普的表现而有所区别。
此刻的他已经承认了自己与美国的“欲望本质”,想要实现的是“居高临下”达到极致高度的征服欲,以及宣扬“美国强大”所引发的整个国家的对世界征服欲。
在开头,他秉持着白人的观念,却被科恩的“胜利三原则”所教育,在结尾则“成为了科恩”,将三原则灌输给记者,以此塑造出自己的胜利者形象。
但是,科恩只对他一个人展示“征服、胜利”的真相,而他却通过媒体向公众宣扬这一点,以此包装自己,无疑是在将全国人变成支持自己的“特朗普同路人”,意味着他之于科恩的本质升级,试图将整个美国变成“科恩”,坦然接受70年代围绕着各种欲望的堕落。
因此,特朗普的最终目标依然是“塑造理想”,但自我的理想已经从观念变成了“征服欲满足”,打造的美国也从“维护观念”变成了“激发、直面白人的征服欲”,让这个国家与自己一样,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不惜让步一切观念,再无思想与精神的信仰可言,这正是他认知、投身的白人与美国的唯一本质,并落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中:他对着记者侃侃而谈,大谈胜利三原则,眼中则映出了纽约的高楼大厦,“高阶层的居高临下”与美国国旗合在一处。
但是,影片依然埋藏了其围绕“欲望”之自我与美国的虚无,特朗普眼中的美国终究只停留在了眼眶里的“倒影”而已,而其实现征服欲的强大白人形象则由手术而得到,性欲依然是干瘪的状态。
这流露了导演对特朗普主政美国、乃至于整个美国文明的态度,其强大只能是口头与宣传所勉力支撑的MAGA,是一个简单易懂、便于传播的“SLOGAN”而已,如同他从政客手中拿到的MAGA胸章。
而同样作为美国总统这一国家“符号”的特朗普自己,打造了完美的白人肉体,头皮却依然留着手术中的钉子,肚皮也依然带着切割脂肪的伤疤,在手术的段落中被逐一特写、放大。
在最后的阶段,导演显然将作品带到了对当下的指代之中,让特朗普的征服欲与事业一并上升到了政治的层面,由此指向了其作为美国总统的当下。
这也与戏剧层面的进阶形成了同步,让他对初衷理想与原本自我的打破上升到了极致的程度,并由此彻底进入了结尾的状态。
他打破了价值观支撑的“红脖子观念”自我与理想中的美国,承认了“欲望唯一根基”的个人与国家真相,随即产生新的目标:通过激发自己的征服欲,建立起“征服欲达成”的美国。
这种“真实”构成了美国在征服欲膨胀之中的时代推进,在特朗普的手上彻底去除伪装。
由此一来,他想要建立的美国就具有了两个层次。
他用价值观的口号包装出“白人至上”的美国理想,对自己则包装成征服欲勃发的胜利者形象,由此让支持他的国人也成为了“特朗普”:打着白人价值观的旗号,实则为了自身的征服欲满足,因此选择了一个能让美国征服一切的总统。
在本质上,所有国人都变得坦率起来,对特朗普的赤裸口号与价值观趋之若鹜,抛下了所有“平等、进步、开明”的伪装,将美国与白人“红脖子”根基的征服欲完全展示出来,用投票扶持特朗普,形成了如今的美国。
应该说,本片的选材非常巧妙,但对人物在每个阶段的心境深入却不足,将科恩设立成了特朗普的理想化身,并非常直观地作用于其理想在每个阶段中具体承载事件,主导其动摇、毁灭,最后再完成自身的符号象征式毁灭,而其输出形式也是大量的演讲,包括伊万娜与特朗普自己的转变也都有些浅度,纠结不足,一带而过。
特别是在后半部中,“欲望的膨胀与虚浮、破灭”被摆到了台面之上,成为了叙事的明面主体,将人物的走向定位“毁灭”,将其驱动内核变为“家庭破败之创伤、欲望膨胀之混乱”,由此完成的整个剧情,是非常标准的当代人物传记拍法。
这本身不是问题,于特朗普而言更是贴切,也契合度的基础而设计出了许多巧妙的解构思路,但在具体段落的情节安排、人物心境的表现之中,导演却似乎没有下太多功夫,特朗普只是在不停地宣泄欲望、攻击旁人,并在各种表情特写镜头与自言自语中试图表现“心境的混乱、自感的虚无”。
作为绝对主角化的传记电影而言,这种表现程度显然太过于表面化与轻度化了。
它当然非常外露、明显、直观,却流于了“展现形态”为止。
尤其是在最终的阶段,特朗普从“观念”到了“欲望”的层级,又引出了“承认欲望之后的欲望膨胀,走向干瘪与虚无”的关键环节,这才是特朗普与美国的更深度剖析,甚至是导演对于美国文明的预言,契合着影片的架构:在各时代渐进之中,逐步走向未来(2024之当下)的美国。
这是很有人性/社会思考的部分,也融入了戏剧经典的悲剧魅力,让批判与伤感兼容一体,现实向与艺术向合而为一,也是主题的升级,却显然受制于影片体量与“客观限制”,只能浅尝辄止、一触即返。
本片的选取角度并不新奇,那就需要再细化挖掘、原型贴合上做到更多,而导演更多实现了的只是后者而已。
它的最大优点还是选材,对各阶段中真实事件作为“素材”的整理、搭建、整合、寓意赋予,纳入到电影逻辑的系统之中。
而电影与现实的互文,更是它的最巧妙之处,将之拔高到了比作品本身更高的水平。
我看之前真的不知道拍的就是川普,但是看着看着发现主演有点像特朗普,看完一查真是特朗普,有钱任性,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在古代西方的手工艺行业中,工匠的职称一般都划分为"学徒"( apprentice )、"熟练工"( journeyman )和"师傅"( master )这三种级别。
Trump是一位优秀的学徒,师傅Roy传授的三大法则,他是一点就透,很快便熟练运用,轻松干掉师傅,给师傅整了一个透心儿凉。
正所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从学徒到熟练工至超越师傅,Trump三级连跳直接飞黄腾达了。
不择手段,六亲不认,厚颜无耻三大必胜法则,Trump总结如下:I got three rules,they're three rules of winning.Rule one: The world is a mess, you have to fight back, you have to have a tough skin,attack,attack attack. If somebody comes after you with a knife, you shoot'em with a azooka.Rule two: What is truth in life? Deny everything, admit nothing.What I say is true.Third of all: No matter how fucked you are, you never, ever, ever admit defeat, you always claim victory.
#飞黄腾达# ( The Apprentice )(A-) 整体超过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全体演员演出都很出色。
塞包#塞巴斯蒂安·斯坦# 绝对是贡献了他个人职业生涯最佳表演! 从开头第一分钟就已经完全进入了特朗普的状态,说话、神态、动作、表情、连说话时嘴的状态都很像。
特别是后半段越发接近我们目前熟悉的特朗普形象,常常会让人忘记在看表演,而是看到特朗普本人。
Jeremy Strong的演出也非常强势,我觉得他们俩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男配基本上是锁定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特朗普的“养成”,是他在参加竞选前的人生,让人们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年轻的商人一步步变成了野心勃勃的总统竞选人。
而且我个人觉得它对特朗普的描述是很公平的、并不偏颇,甚至前半部分会让你看到他原本很天真、人性化的一面。
只是在Jeremy Strong出演的律师Roy Cohn的影响下,特朗普开始学会了如何通过强势的霸凌、欺骗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追求成为胜者。
这让他的野心不断膨胀,以至于后来转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疯狂且危险的人。
讲真我看前半部的时候甚至对他好感大增,觉得会有不少人会因本片改观对特朗普的看法,因为他年轻时,并不是现在这样的,算是一个谦卑、有礼貌甚至滴酒不沾也很积极向上的人,甚至还有点浪漫。
他的商业眼光也很好,只不过,因为遇到典型的霸凌者Roy Cohn,而深受影响,以至于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Roy Cohn,甚至超越了后者。
而Jeremy Strong在影片前半部的演出也是其势逼人,完全压着塞包,更像是影片的主角。
直到后半部,因为Roy开始生病,特朗普权势大增,才开始变为弱势者。
片中对两人权势、气焰之间调转展示得非常清楚,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让人见证了一个霸权者得诞生。
本片会让人对特朗普的第一任夫人伊万娜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位女士真心比第二任妻子强太多,有头脑、有野心也很干练。
原本特朗普看上她可以说眼光不错,但同样也随着特朗普权势的增强,无法再继续忍受她的强势而离婚。
不过这个角色让人明白了为何他们的女儿伊万卡看起来聪明有气质,毕竟继承了她母亲的一半基因。
片中特朗普巧遇伊万娜并献媚的情节竟然与《欲望都市》里Mr Big最初遇到Carrie如出一辙,连伊万娜的穿着、造型都很像Carrie(短裙、皮草、金发),也是在纽约街头叫不到车,结果被这个大人物伸出援手。
这也才让我想起,Mr Big确实就是基于特朗普创作的。
当时第一集《欲望都市》Mr Big出场时介绍词就是“The Next D Trump" 。
让人怀疑当初《欲望都市》的编剧有真的模仿了特朗普与伊万娜的故事。
个人觉得本片并不是特朗普的传记片,毕竟只描述了他人生的一个阶段,重点还是展示他是怎么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而这点做得很成功。
观众不应该期盼看到他的政治野心,毕竟这个电影发生在他竞选之前,而是能从本片中更多了解到他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背景。
如果说Roy Cohn的强势是为了掩饰自己男同身份,那么特朗普其实是为了证明自己、让他能在父亲面前有底气,通过本片了解他与他父亲的关系也对了解这个人有很大的帮助。
导演也预示了他的危险性。
正如导演今天自己说的,如果有人曾拍摄一个希特勒年轻时的电影,即使他那时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独裁者,但也不能只让人看到他无辜的一面,而是让人们能看到他究竟是为何成为了之后的独裁者。
目前很难说特朗普会对世界造成怎样更严重的影响,但本片最终结尾就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危险人物的诞生。
如果用超级英雄电影的套路解释,本片是一个很好的反派起源电影。
关于他完整人生的纪录片显然要等他这次竞选输了或者死后才能适合拍摄,但这个“养成”部分确实可以带给人很多启示,霸凌者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是被其他霸凌者教导、影响的。
假设当时特朗普没有遇到Roy,而遇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也许他不会很有成就,但至少可能是个好人。
而且从他的经历人们也可以思考:究竟“胜出”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
本片其实内容非常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背景,真心不一定是对他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塞包比他好看,把他演得比我们目前看到的“老橘子”顺眼多了,我反而担心说不定还可以给他拉票lol. 最开始我很怕配角喧宾夺主,或者演绎得太过戏剧化、为丑化特朗普而影响到真实性,但其实本片中塞包的演绎是很到位的,并不是按照喜剧的模式设计,更接近现实。
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本片因为涉及政治因素导致有部分观众可能会排斥和抵制,加上没有主要电影公司发行、宣传以及足够的经费进入颁奖季,真心只能靠口碑了。
但我看到的媒体评价中,都对本片演员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肯定。
为此角色增重20磅的塞包颁奖季应该不会被遗忘。
该影片是由伊朗藉导演阿里·阿巴西执导的关于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传记电影,由著名的“冬日战士”塞巴斯蒂安·斯坦主演,杰瑞米·斯特朗担任配角,不仅提名了第七十七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还提名了第九十七届奥斯卡电影节奖的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心想要取得成功的特郎普在结识律罗伊·科恩后,从一个青涩的毛头小子一步步建成凯利酒店,特朗普大履以及西城的堵场,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影片把其成功凝炼为三个要素,分别是“攻击、攻击、攻击”以及“什么都不承认”和“永远宣称胜利”。
影片具体描写了两对人物关系,分别是特朗普与自己的师博罗伊,以及与他的妻子伊凡娜。
前者关系的建立在于罗伊赏识特朗普,主动让其加入了自己的圈子,恰逢朗、特朗普的家族产业面临政府的条款打压,罗伊帮其解决了麻烦并顺势推出了他要建立酒店的计划,并在他的恳求下说服、威胁市委会取消了对酒店的征税,这使得计划得以施行,此后特朗普的雄心进一步展现,已经脱离了罗伊的控制,并在与市长对立的情况下建成了更宏伟的良特朗普大厦,并同时进行了西城赌场的建设——这在罗伊看起来过于激进,与于是两人几乎在大西洋城项目后分道镳,从过去的密友成为一般的雇拥服务关系,直到特朗普大厦开业,罗伊才再次出现请特朗普让自己的男友住进他的酒店,特朗普为了罗伊同意了,但在得知其真实病情是艾滋病后还是将其清出,为此与罗伊绝裂,直到后来与妻子关系崩溃,自己变得肥胖直秃顶,再看到罗伊电视上的憔悴样子后,才决定重新请回罗伊为他庆生。
与之相对应的是特朗普与妻子伊凡娜的关系,特朗普爱上她后在想结婚时却讨价还价,为了不被其分走一半财产而签订了婚前给她7.5万美元的合约,这就注定了两个人的关系是一场交易,因此特朗普很快厌倦了和她“合伙人式”的关系,并暗中绝裂。
这两个人物的线索都表现着良特朗普随着商业的成功,人被三件法宝逐渐异过化的过程。
与这两个主要关系并存的还有特朗普家人与之关系的变化,即随着商业的成功,他轻视父亲的成就,同时对哥哥的求援视而不见,不仅导致了哥哥的死亡,还在父亲神志不清时想要“骗取”兄妹的信托来帮自己做生意,正如罗伊所说,特朗普正在生意网中失去自己最后的体面,而导演也使用了他自身肥胖、秃顶、阳痿的异化视觉化他内心的异化。
他最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将罗伊请回庆生,并做了抽脂、植发手术,以此缓解异化,让自己在黑暗的生意网中继续向下进发。
有趣的是原本有隔阂的特伊凡娜与罗伊在看到最后已经本质上完全沉沦,用假钻石骗罗伊的时候,彼此竟然有了一种同病相依的情感。
而在这场戏中,特朗普的目的也变得暖昧复杂,似乎不是单纯得想要弥合与罗伊的关系,而是想宣称自己赢了,这也是罗伊最后自己黯然退场的原因。
该影片叙事节奏明快,人物情节点密集,信息量大,且人物形象刻画鲜明,人物关系转变合乎逻辑且刻画清晰。
主要矛盾一开始是年轻无知有野心的特朗普与商业难题的关系,解决方式是罗伊与他的一套“黑暗法则”,而到了后面,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异化后的特朗普与身边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自我满足,而解决方式则是更进一步的“黑暗法则”,他在罗伊的道路走得更远。
最后,影片对这种结局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态度,似乎有认同且无可奈何的地方,这与我的价值观不符。
超出预期的号,Bucky 和 Jeremy Strong 都贡献了极其优秀的演出,尤其是 Bucky 在模仿川普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最基础的发型设计和戏服选择,到身形的变化,再到细节之处咬字的嘴部变化,斜眼的微表情,甚至发音位置都可以说是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编剧还很心机的在台词里用了很多川普喜欢的词汇,例如 I'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is, fabulous...标题“Apprentice”一语双关,指的是川普大火的节目,也是这个作品中的他 —— Roy Cohn一手推出来的魔鬼。但仔细想想看,没有他也会有别人,川普有一句话说对了"you got to have it in you"。导演是带着非常明确的拍的,所以在发行和票房上会获得阻力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从电影院出来,想象了一场景:如果川普今年真的当选了,奥斯卡把最佳男主颁给 Bucky,那该多好玩。
太投机了。Trump trail才多久的事,就已经开始审判他飞黄腾达之路,不说我还要以为Trump已经死了。这个选题本身就有很大目的性,但又拍不出美国好莱坞式的味道,执行没特色,故事没新意,开头猜到尾。虽然对阿巴西没期待,比《圣蛛》烂且烂这么多真没想到。
必须表演奖提名啊。
三星半。影片借用2000年代特朗普发起的同名真人秀《飞黄腾达》,倒推这个风波不断的话题人物身为学徒的前世今生。罗伊·科恩就像一根引线,令特朗普永不承认失败的自私型表演人格破茧而出。片中大量80年代肥皂剧质感的影像设计,更是正中特朗普的精神靶心。人生如戏,他从不是清纯假人唐纳德,他生生世世要做伪装者特朗普。塞巴斯蒂安·斯坦精准拿捏特朗普曾经的懦弱假象,将伪善溢出银幕。
越看越毛骨悚然,感觉看到了一个怪物的诞生
爽文剧本,但给观众的也只有体验人生巅峰的快感了;dv和胶片质感不代表调度也要跟着“复古”,对所谓新闻视角的模仿让影像创作流于表面,这样再精炼的本子也只会拍成流水账;strong对roy的演绎没得说,但对Sebastian来说,到后期到底是trump模仿秀还是在表演就有待思考了
越看越觉得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啊,为什么要拍他啊?谁是谁的师傅谁又是谁的徒弟重要吗?这俩死男人都够恶心的。何况你找赛包这么帅的来演,特别是前期的演绎感觉给川普赋予了某些可爱的特质....真的恶寒。后期飞黄腾达的川普真是演的惟妙惟肖,我都想吐了。感觉这电影最大的作用就是让这俩男演员来飙戏拿奥提的,演的是很不错,但是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有必要吗?
“黑化”前的川普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的,可以看到他的谨小慎微、精明能干,甚至是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时的脆弱。然而当他的事业“飞黄腾达”,对他的刻画又流入俗套的厚黑学叙事,毫无新意的同时也抹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作为一部川黑电影,他并没有更为新颖的观点、新鲜的批判,只是在既定的靶子之上,勾画了一圈又一圈的重点而已。
“不管多么糟糕,永远宣称胜利”这就是在被枪击后还能马上站起来挥舞拳头的原因。接下来又是一个由并不受人尊重的无耻之徒领导的四年,让我们看看回会发生什么。
Kendall盖过Trump
喜欢这种快节奏的传记。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男演员要delight我还蛮难的,但是384的演技有点让人觉得惊喜——原来男星当花瓶是被事业耽误而非个人选择,和Jeremy Strong搭档却完全没有被压制。加拿大去年制片了黑莓今年又是学徒,感觉比好莱坞的传记有趣多了。正片精华是点题罗伊科恩的成功法则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
必须来看传说中的关税战背景下的北影节开幕片(bushi,一种处在传记片和讽刺喜剧之间的夹缝中的电影,似真似伪略微妙的川普“崛起”史,全程似乎有种嗑药后的亢奋和混乱,杰瑞米斯特朗演得好传神、到位啊,相较之下巴卿表演可能只是接近“形似”,模仿电视录像带时代画质的段落运用自如,让人在观影中一再被浸入一种意识,即川普、律师罗伊种种人物和现象,在根本上终究是“美国制造”和“时代造就”,川普和律师关系的戏份未免比重太大,大到接近味道不对头,片中连引以为傲的发量都是手术得来啧啧,巴卿你何苦啊何苦来哉掺和这种片
瘦得抽抽巴巴的房客老太太真让人印象深刻啊。比姆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两个财阀大家族。路西法是堕落天使。爱德科赫是前纽约市长,乔治·斯坦布伦纳,纽约洋基棒球队老板。阿斯彭,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皮特金县,富人聚集区和度假胜地。纽约市别称“大苹果”。帕洛玛鸡尾酒,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是“鸽子”的意思。
不咸不淡的拍这个有啥意思?
可怕的魅力。
严格意义上叫做《罗伊科恩传》,师傅用不择手段带肥了徒弟特朗普,然后特朗普商业帝国不断膨胀。资本家的金钱果然都不干净,罗伊科恩最后的结局大概就是最好的报应。不过特朗普复辟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更多了一层特别的滤镜。
当代“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但他们并未像那个经典故事里讲述的那般在极地蛮荒结束彼此的悲剧,却恰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全世界最为富饶的土地上延续至时下,“造物主”矛盾的罪孽归属在此分辨不清——谁造就了谁,或许川普不是怪物,反而是那个环球黑白系列片中被逐渐增强存在感的弗兰肯斯坦的仆人伊戈,这个国度才是怪物本身,由此阿巴西的寓意建立了起来,混乱与疯狂即是这段故事永无止境的命运,救赎早已错失,唯有不断崩塌又不断建立的浑浊的浮华与迷梦。
越老越像…撅嘴唇说话简直太精髓/77e Festival de Cannes @Cineum IMAX
冬兵真的是模仿得太像了,好多川普的小细节动作都好到位。更重要的是,观众得以一窥川普怎么成为今天的川普的过程。
评分低了吧,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是在川普的电视真人秀学徒之前,但是拍法很多地方都很有学徒那真人秀的赶脚,细节蛮多的,夸大说辞,逼人气质,鲜艳的领带,美黑,发型,纽约街景,高楼大厦,直升飞机。。。他从青涩学徒变为成功人士就是这么堆砌出来的。stan长得不像,但是侧面背影以及表情语言手势是有尽力模仿的,strong太强了,他怎么这么强啊,他怎么瘦成闪电的。川普出生于韦恩集团似的家庭却又能像小丑一样煽动,说他像卢瑟吧但他又没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