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评分,如果除去滤镜,我会给4分。
其中3分给画风,是的,画风就值3分了,武打+后面的水墨风都十分精细,看的出来帧数很高!!
1分给剧情,生拉硬拽的日式觉醒式剧情,强行和日本当年名人合体,虽然很喜欢啦,但是客观来说很多人估计不感冒,而且小鬼被红头罩(强行信长VS佛教)打那里是怎么回事?
蝙蝠侠连大超都要怀疑,会相信小丑从良?
呵呵呵呵小丑的信长,企鹅的德川,德鲁的秀吉我给加1分……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太阁系列,高中玩了野望系列和无双系列,那个时候日本的战国武将我能数出60多个,虽然现在不行了。
感觉开始哥谭反派介绍那段简直时髦值刷爆,单出一部漫画都行了,而且各种机械感觉世界观很有趣的样子,佛教机器人什么的好有趣,不过明智光秀应该是信基督的?
为什么要给他大佛?
到底企鹅人从哪里找来的企鹅啊?
萌的不要不要的,小丑入乡随俗,种的花居然是彼岸花形状的……结果科技树最低的是蝙蝠侠一伙……蝙蝠侠的超能力明明是有钱和科技树好嘛(传统与近现代武器的对抗?
)合体那里我内心是和蝙蝠侠一样冷漠的,但是脸上真的一直是在傻笑,就是看到熟悉的中二感的那种傻笑,毕竟DC动画要么搞笑,要么正剧,很少有这种浅显直白的中二剧情了。
但是莫名其妙,小丑又中场休息了……内心一股疑问,种田还没种够吗你?
猴子那里我也是很尬了,真的很强行啊2333那种虫子一样的感觉我看着有点难受……老蝙蝠人设强行出现场,蝙蝠强行不怕火。
打斗方面我觉得比我看的任何的DC动画都好看,也算是耳目一新吧。
所以大家当平行世界外传看好了,蝙蝠侠被洗了点。
而且我觉得这么多设定,深挖一下不借DC壳出漫画或者连续动画肯定更棒一点,电影展开的有点急了,BTW,这部电影的MVP是丑爷,真心的,丑爷帅爆,为丑爷打call!!
这部蝙蝠侠就打了个战国具足的连环画酱油,简直像是老爷知道自己是二番,所以出工不出力。
顺便本来是想听日版配音的,但是不小心下成了美版,丑爷好像还是之前丑爷的配音,超棒的,老爷好像也是之前常配老爷的那个配音演员,但是没去查,也不知道对不对。
总之习惯日式动漫套路的大概会觉得OK吧,如果只喜欢美漫风格,或者只希望看到美漫风的蝙蝠侠的话,那这部片最好不要以他是蝙蝠侠的心态来看……
预告把所有人的胃口吊起来,实际拍出来就是这种东西???
90多分钟塞进去这么多人物和剧情,导致人物和剧情都单薄到无以复加,毫无铺垫,以及没有任何可信度,除了老爷和小丑,其他人都感觉走马观花一样打个招呼玩个cosplay,最后的决战感觉制作组的人全部都放弃治疗了,实在是无力吐槽无力吐槽。
分镜炫酷,画风精细,场景美丽,动作好评,3D建模用的很好,没有之前看其他动画那种半立体不立体的违和感,不管是画风和上色都让人很舒服。
剧情一般,开头接近无聊(一般超级英雄的动画电影剧情都不好看,当然,真人电影的话如果没有特效场景加持,剧情也是不好看),后期机甲出场直接演变成非常无聊直至中二,到了最后期,已经完全变成了瞎几把搞😂😂😂其他,没了,喜欢看画面(这里单纯指指【画】精细,而非妇联一样的特效镜头)的可以看看,不喜欢看画的就直接pass吧ps:最后再说一句,画面是真的好,2.5分全给画面,剧情为零分
相必都是被蝙蝠侠吸引而看的,那可能要失望了。
因为最核心的是忍者,蝙蝠侠不过只是外壳而已,情节内容嫁接和结构细节设定完全能符合逻辑,可就是怪怪的,也就是不再经典了。
其实是借热门外壳来展现日本忍者而已。
从一开始的蝙蝠侠就已经在动作上展现的是忍者的特性。
之后被大挫而后卷土重来倒挺像英雄电影的套路。
慢慢推进至高潮时,竟然变成百兽战队的套路,要塞机甲变身,合体,虽然这次是反派的装备。
这,谁都想到,我方英雄肯定也会变出一个同等尺寸英雄与敌军互殴,可往往没想到的是,我方英雄靠着小猴子和蝙蝠组合出了一个漫画版蝙蝠侠出来,和对方硬碰拳头。
从大体积的互殴,而后重新回归到象征着‘忍者对决’ 的 人物一对一。
最后当然少不了忍者对决的最重要环节 - 武士刀PK,而蝙蝠侠也学会了类似火影忍者的奥义 - 分身成蝙蝠。
片尾当然是英雄电影式的胜利了。
若是作为漫画迷而不是超级英雄漫画迷的话,象征着日本动漫制作高水准的视觉特效还是较为令人欣慰的。
无论视效还是传递的精神内核,都能看出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呈现的效果和境界提升,无不展现着日本动漫的制作水平和日本忍者的精神。
若抛弃外壳,去制作纯粹的忍者武术,或许整体会更和谐而纯粹,但因为文化,无法吸引足够的观众埋单。
而这样用旧而具备吸引力的酒瓶子,来宣传自己的新酒,算是聪明且为最快的方式。
每个人对此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就看个人喜好罢了。
蝙蝠侠果然就要配岛国,才能散发出暗夜系蝙蝠精特有的骚气。
我觉得我找到DC宇宙一再扑街的原因了。
他们一定是把经费偷偷挪给动画部门了。
不然你说说以下的差别是什么理。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打戏是这样的:
老蝙蝠你给我挠啥痒痒而[忍者蝙蝠侠]的打戏是这样的:
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风林火山了
猫女对小丑女我的妈女人打架太好看了,我也要去打架。
我的内心似乎有了一丝变态。
何况这部电影,本质上和[乐高蝙蝠侠]一样,都在胡咧咧。
胡咧咧到什么地步嘞?
首先,是个穿越剧。
蝙蝠侠和一家老小,跟那帮哥谭反派,一起穿越到了战国时代的日本。
你懂的,我们中国观众,看到“穿越”两个字,要自动扣一分。
然后,是对某些人物做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儿。
入乡随俗我也懂的。
但凭什么:
丑爷穿越就是个织田信长
贝恩穿越就是位相扑选手???
蝙蝠侠穿越一身武士铠甲
红头罩穿越就要带个筐???
大家都是一个宇宙的,不要这么差别待遇啊。
最扯(笑)淡(屎)的一幕,是丑爷的要塞机器人,你猜猜丑爷变成了啥?
丑少女战士总之,就是这么一部恶搞的[忍者蝙蝠侠],蝙蝠侠果然就要配岛国,才能散发出暗夜系蝙蝠精特有的骚气。
永远不知道,下一帧会有怎样的视觉冲击。
不【。
我是不敢眨眼,一度还调慢了播放速度,想看仔细点。
扯淡的剧情已经注意不到了——画面都看不过来了。
全程大叫:太好(骚)看(气)了吧???!!!
按编剧莱奥·褚的话说:视觉主导了一切。
①省钱Tips1,3D转2D这部动画的幕后配置,跟台前的哥谭反派+蝙蝠侠家族大集结相比,阵势丝毫不差。
人设,冈崎能士
代表作《爆炸头武士》,有型有腔调的咖
局长都要来合影留念
编剧中岛一基,《天元突破》,《双斩少女》
导演水崎淳平,神风动画他曾担任《JOJO的奇妙冒险 星尘斗士 埃及篇》制片。
《JOJO》打戏的风格,肉疼[忍者蝙蝠侠]延续了主创们的所有特点:有型,够骚,打戏猛。
每一帧我都想叫:经费在燃烧。
一开场就狂奔,一帧帧叫我颤抖。
这老爷不要命,剧组不差钱开场我当你是起范儿了,空镜头都那么用力干什么!
一会儿刷一个降镜头
一会儿是画工细致的浮世绘风格如果让吉卜力这样的“手工作坊”来做,大概要画十年。
所以,[忍者蝙蝠侠]没有用费钱费力的手绘,而是使用了3D转2D,电脑绘图。
我们引进外国电影,爱2D转制3D,由此造成头晕目眩甚至呕吐的观影效果。
没有想到,倒装一下,就是目眩神迷的[忍者蝙蝠侠]。
一些复杂的动作,还由演员进行了动作捕捉。
3D软件建模,再用如Pencil+等软件识别建模轮廓线,自动转制为手绘风格。
Pencil+示例,轻松转2D流畅度却丝毫不差,没有一些CG游戏的膈应感。
其实日本动画对这项技术,也用得很纯熟了。
本片编剧中岛一基之前的《双斩少女》,就用3D转2D,看得人热血沸腾。
那时就有人问,哎那个镜头也可以不用CG做的啊。
众人无奈笑:
除非超牛的动画师才能画啦但是现在,只画两个关键帧,中间帧通过3D软件自动填充。
救了画师的命啊。
但也不要觉得只有手绘才是高端手艺人。
3D转2D,想要有这种级别的流畅度,活要细。
3D软件自动生成每秒24帧,理论上人眼见到的是很连贯的画面,但软件处理的运动轨迹,速率非常平均,容易单调僵硬。
就像机器人在运动所以非常重要的一步工序,就是去帧。
去掉一些中间帧,使动作有轻重缓急更可以大胆多去一些关键帧,有跳帧效果,使得动作充满戏剧感、趣味性。
比如《双斩少女》这一幕裂变般的打滚[忍者蝙蝠侠]也是一样。
老爷与小丑决战,也有一幕从屋顶下滑。
小丑癫狂,停顿后突然向前冲,老爷也一愣
相撞电光火石,却突然放慢后仰的动作我不想说这俩货了,连镜头都给他们加戏。
这都是通过去帧,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
这个滑行的动作更类似于前文的《双斩少女》通过去帧把摩擦力都表现出来了。
此刻,我截动图一帧帧,都觉得繁琐。
而伟大的动画师们为这85分钟的动画去帧。
钱呐,要花在刀刃上,3D、特效,都是工具,还得看人怎么用。
②省钱Tips2,画风用得好,一块钱像一百块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名政治素养很高的小编,我应该说,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balabala。
但[忍者蝙蝠侠]大概本侠都不好意思说这话。
本片的技术,实实在在就是为画风服务的。
电影换了好几次画风。
开头还在阿卡姆疯人院。
仍是典型的哥谭黑穿越到日本战国。
连天空都是浮世绘风格猫女为蝙蝠侠介绍两年来日本战国如何被哥谭罪犯割据。
很明显的3D建模透视效果了完全是几帧静止帧的操作,不用花老爷身家的零头,但看起来就是属于老爷的酷。
老爷决定以日本方式励精图治,这转场性价比更高。
无论是背景浮世绘还是前景人物,都只是一帧画面。
却拼接出了风格更不用说,在日本,就必然要有的机甲风。
简直不能相信这是同一部动画我甚至到现在才讲到最惊艳的部分。
红头罩去找在爆炸中失踪的小丑与小丑女。
突然变成水彩风格
一枪爆头,是彩铅才有的躁、烈导演水崎淳平,是想通过画风的突然转变,带来一种陌生感。
此刻的小丑和哈莉·奎因,因为“失忆”,都融入了日本的环境。
因此也才呈现出东方画的水彩风格,更添凄婉。
每一次画风转换,都对我的视网膜和心灵造成了重创。
甚至有网友呼吁,DC赶紧转换策略吧,把经费都给动画部吧。
非也非也,这奇效,都是岛国先进技术的功劳。
不仅是各种动画技术,还有——
真人版上哪看这一幕-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DC出品总是有种暗黑的调调,所以更对我的胃口。
虽然并不是蝙蝠侠的粉丝,但那癫狂的小丑一横空出世,他们两人的对决便充满了宿命的味道。
这部动画电影是今年DC的新作品,比起隔壁漫威的浩大宣传声势,这里的决战静消消。
但冷清也有冷清的好,不会让你再十八般英雄之间看晕了眼。
电影的情节设定略为清奇:蝙蝠侠、小丑、哈莉·奎茵、罗宾等齐齐穿越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小丑及他的邪恶盟友们想要更改这个国家的历史走向,蝙蝠侠必须出面,阻止这一切。
所以你会看到现代科技和日本传统忍者混搭,日漫水墨和欧美画风夹在着油彩间断出现,以及哥谭市和日本战国群雄争霸组合在一起。
这些眼花缭乱的细节元素,都不及严肃庄重的蝙蝠侠和癫狂不羁的小丑之间的宿命对决。
这种对决对于前者夹杂着一丝丝尊重,对于后者有着强烈的独战欲。
在几个回合之间,他们两者必须决出生死,否则会一直一直的对抗下去。
好久没见小丑,虽然前两年的《自杀小队》中小丑的再次亮相非常惊艳。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只有和蝙蝠侠站在一起,才真正有种棋逢对手阴阳相对至死方休的宿命感。
从这点上看,这部电影算得上是非常抓人了。
先不说尴尬低龄的台词与剧情,也不说毫无深度的人物刻画,单单聊聊这部《忍者蝙蝠侠》的世界观和制作人的价值观。
一帮欧美罪犯,恶臭之极的亡命之徒,空降到古代日本,就直接控制了整个日本的朝纲,不但如此,所有人还得说日语。
这是在侮辱谁呢?
暗示欧美最垃圾最下流的人也能随随便便去统治日本而日本民众都是自然韭菜,大名们都是弱智吗。
整部电影极少描述完整世界观,对阿卡姆集团的发家过程也是一笔带过,编剧骨子里那种“老子生来是你爹”的感觉十分强烈,引起不适,我不懂那些说好的人是认为自己活该被欧美人奴役吗。
除此之外,关于“忍者”版蝙蝠侠的刻画更是丝毫没有,依然是各种高科技,只不过背景是日本忍者时代罢了,仿佛一群现代演员在和风幕布下演着违和感爆炸的舞台剧。
丢失了蝙蝠侠的特色,想做低龄向搞笑风又搞出这种作品,DC💊。
如果给dc系动画做个个人排名的话,这部《忍者蝙蝠侠》绝对是我心目中前三。
当然了,并不是说动画本身质量有多好,而是作为粉丝观感特别的爽。
蝙蝠侠帅气的片头这几年DC声势是越来越不行了,拍了几部DC宇宙电影,毁誉参半,高层用人多疑,选角选导换来换去。
漫画打入了中国市场,但是没有在本土多年的读者基础,美漫在中国还是比较小众的存在。
动画年年倒是出,前几年依赖于改编评价和知名度都比较高的漫画作品,但是光吃老本总有吃完的时候,动画制作也慢慢显疲态,出彩的反而是与乐高合作的几个低龄向故事。
这次DC与日本神风动画联合推出的这部动画电影,倒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了。
好在《忍者蝙蝠侠》算是赚足了视觉上的新奇劲,不至于算是太失败。
动画是一个原创故事,蝙蝠侠在追捕反派大猩猩格鲁德时,触发了格鲁德制造的时间机器,他与一众反派一起回到了日本的战国时期,由于在穿越时受到了干扰,蝙蝠侠到达日本的时间比反派们晚了两年。
这时候的日本,几个反派早就成了日本大名,互相征战,每一个哥谭罪犯都想征服并统一日本....这里大名的设定,日本人也不忘沾些历史上战国大名的风头,的小丑号称“第六天魔王”,企鹅人占据了甲斐,毒藤女占据越后,丧钟占据陆奥,双面人拥有近江。
了解一点日本历史,或者玩过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这几个国家最著名的武将中,“第六天魔王”是织田信长的外号;“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旗号为“风·林·火·山”;“越后之龙”上杉谦信据说面容俊美,男生女像;“奥州笔头”伊达正宗为独眼;近江国的浅井长政娶了织田信长的妹妹,是织田家的诸侯,最后却背叛了织田信长。
虽然牵强,但几些反派还真跟这几个大名给对上了....蝙蝠侠回到日本之后,先是遇到了认为他就是预言之中拯救世界之人的蝙蝠忍者一族,在他们和四个罗宾的帮助下,先后打败了小丑和其他四个反派,以及他们驾驶的超大机器人....
日本人真的钟爱超大机器人....还是战神金刚那种合体型机甲这种故事,也太无限流了,连同人都不敢这么写啊....穿越类故事美漫里有很多,甚至很多超级英雄,像命运博士、闪电侠、奇异博士等,本身技能点里就有穿越时空;蜘蛛侠也搞过一个蜘蛛宇宙,里面一百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蜘蛛侠。
但是回到过去做皇帝?
霸道总裁爱上我?
有这种故事的也就独此一家了....这动画集合了日本动画圈里最爱用的穿越+战国+巨型机器人,跟蝙蝠侠这个现代超级英雄的结合居然没有不伦不类,大概得益于蝙蝠侠这个英雄本身,就带有很多日式元素。
宇智波·韦恩!
蝙蝠侠在正传故事里,曾在刺客联盟里接受忍者训练,这段经历在诺兰三部曲的《侠影之谜》里有过描写;成为超级英雄后,更拥有忍者一样隐秘的行事方式和武士道的坚韧性格。
几个罗宾的兵器,长棍、短棍、忍刀等等,也都是日本忍者比较常用的。
四个罗宾和蝙蝠侠造型除了故事让人连声惊叹外,《忍者蝙蝠侠》的美术水平着实算是同系列里的高水平。
几个美漫人物与日本风格的结合近乎于完美,特别是二代罗宾的僧侣造型(上图的右一),极其契合“红头罩”的原设定,蝙蝠侠的铠甲造型较之正常的装甲也不遑多让。
有几处转场用了不同的原画设计
3D建模的人物应该是美术方面唯一令人不适的地方,特别是动画里主要人物是3D建模制作,背景和次要人物用2D,违和度略高。
而且背景的美术做的比较出色的情况下,略渣的3D人物就显得观感受滞。
除此之外,这种不同文化混搭制作超级英雄影视作品的方法,在美漫及其改编作品中真的比较少见,合作程度如此之高的更是前所未有。
日美两国漫画模式本就完全不同,对美漫来说,根本没有分镜头这一说,一遇到打斗场面画面完全僵住,来来回回只有几个动作配上大块的拟声词。
这导致拍出来的动画也缺动作感,整个都是平面的一条横线,超级英雄们打起来是一来一去的互殴,还不如小孩打架。
动画确实吸纳了日本动画的优点,但缺点就是太“日本化”日漫的优秀分镜水平还真不是其他国家能学会的,别的不说,日漫可以全篇幅仅靠动作不靠对白的讲故事,《灌篮高手》中湘北对山王工高,中间有数话完全无对话,但是画面张力足够,无话反而能衬着一种紧绷感;《龙珠》的动作分镜,在日漫里也算佼佼者,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当做动画的分镜头稿用。
《忍者蝙蝠侠》靠着日本的团队,在画面动作上较之以前确实有很大提升,视觉效果耳目一新。
说起来跟国外的合拍动画,美漫两大家DC和漫威都做过,DC在2012年和国内的狼烟动画工作室合作出过一个叫《上海蝙蝠侠》的三集小短片,加入了一些中国水墨元素,设定非常有趣。
《上海蝙蝠侠》的猫女造型漫威的动画部门一直不景气,出过的几个动画电影故事幼稚、画面糟糕,更像是小作坊产品,在2010年开始与日本著名的MADHOUSE合作,推出了钢铁侠、金刚狼、刀锋战士的日版动画,但是其中故事太本土化,导致出来的作品四不象,挂羊头卖狗肉,评价都十分差,所以出了一季之后就再没了下文。
如果这次DC的合作成功的话,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本土化的漫画人物出现。
如果没有了闭门造车,不管是文化的输入还是输出都是一种良性发展,对这个行业来说,可以说是延伸出了无数种可能性。
说不定,史蒂夫·罗杰斯版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托尼·史塔克《寻秦记》、布鲁斯·韦恩《斗罗大陆》,也不是不可能啊!
刚看完《忍者蝙蝠侠》,当时它刚上映的时候,我就有资源了,但一直没时间看,只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因素,看了一些片段的对话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不适应这样的语速和断音。
但这几天不断的在看DC的动画电影,磨了耳朵,再次观看,就感觉好多了。
说回电影。
这次电影走的不是平面风,而是大量运用了粗线条勾勒,有的内容也用二格漫画的格式进行,可以说新意十足。
(最后看完,我都在怀疑,这是DC的电影吗?
)故事情节从高谭到了ancient Japan,高谭的罪犯成了各方大名,蝙蝠侠从刚开始的依赖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当然少不了我们管家侠的红茶)。
最后依靠蝙蝠和猴子赢得了胜利(🙄🙄🙄,以后既然这样,还用什么高科技啊😂😂)。
结局当然是赢得胜利,返回高谭。
完美的大结局。
说完优点,谈谈缺点。
这次没有走老样子深沉的剧情,也没有过多的对人性的探讨(输于《蝙蝠侠 黑暗骑士归来系列》)。
剧情有些单薄,或者说没有过多的介绍红头罩等人在2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以及猴子是如何出现,少了铺垫,出现的有些唐突。
主要是反派角色,最突出的还是小丑joker和哈莉,特别是最后屋檐决战,但其他反派略显单薄,企鹅人,毒藤女,丧钟,双面人,就是打酱油的,打没打过罗宾,夜翼,红头罩,最后回哥谭还被戈登抓了(真是惨啊)。
主要是丧钟,白活了,那可是能预测光的移动轨迹,打断闪电侠腿骨,一个人单挑整个少年泰坦,半个正义联盟,居然让人阴了。
(编剧的设定最厉害,蝙蝠侠主角光环最牛)。
总结:是DC一步比较不错的电影,推荐去观看。
PS:DC啊,你什么时候能学学人家漫威,把你的电影拍的和动画电影一样不就好了吗?
😩😩😩
画风、配乐都很喜欢。
动作风格爽快,典型日系,就差给每个招数起名字了,出招儿的时候再大喊出来,比如城堡组合叫五恶归一;猴子叠罗汉叫大圣显身哈。
剧情的话,在这么短时间放这么多人必然会模糊,但总体来说已经很好了,主要是看个爽快和有趣。
但有一节,我想说下,就是忍者元素还是太少,既然突出忍者两个字,那对应的就是忍术嘛,除了后面的犊子笛奏,蝙蝠🦇替身,赶脚就没什么有趣的玩意儿了,这点的确是个小遗憾。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