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买了一些碟,居然在the hurt locker中发现装的是MIRACLE AT ST.ANNA。
这可真是神迹呀。
先是写实,然后奇迹坦然而来,上帝保佑黑战士在这场战争中不死,安排他的后半孑然一人,安排他遇见那意大利叛徒,用德国军官的鲁格手枪替所有的亡灵报仇。
但是枉死的那数百名村民呢?
这是什么奇迹呀?
看来我还是幼稚。
最后那个黑人的台词是点睛的:“人人都想控制生活,所以他们相信各种各样的安全许诺。
安全其实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安全不是奇迹,唯一能改变生活不是安全而是奇迹。
”整部电影所说的奇迹不仅仅是小孩,而是整个故事。
从4人奇迹般的过河,遇到小孩,种种现象让巧克力巨人认定这个小孩就是神迹,并且至死相信,一直到后来生还,40年后的纽约复仇,故人重逢。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奇迹。
而奇迹需要相信才成为奇迹。
就像娟说的,你只要相信,奇迹就会发生。
几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当时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因为把它当做了一部战争片来看,自然无法理解影片的含义。
昨天偶然看了一遍高清版,突然清晰了很多,想把我的理解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先说一下我查到的关于这部片子的历史背景:这部片子的美军主人公是四名战斗在意大利的美军92师非洲裔士兵。
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非裔士兵几乎参加了美国历史中的每一次重要战争。
通常他们都会被集中服役,比如——美国内战中的马萨诸塞志愿步兵,印第安战争和美西战争中的第9、10美国黑人骑兵团,一战期间拥有杰出战绩的369步兵团。
然而,对于美国卷入的每一次战争,白人们都试图抹杀黑人士兵们的功绩。
每一次,黑人士兵都会被按种族隔离政策划分成独立的作战单位。
二战期间,有909,000名黑人士兵在美军服役,仅有一个师在欧洲作战——第92步兵师(注:92师是仅有的两个二战期间美国全黑人组成的师级作战部队之一)。
绝大多数非裔士兵都会被分配从事工程、运输或其他令人感到不快的差事,比如守墓。
政府的观点是黑人对于战斗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
92师是一个全黑人士兵组成的师,他应征入伍的士兵和绝大部分中级军官都是黑人,高级军官是白人。
一战期间,92师在法国作战,再一次重新集结是在1942年,同年10月正式投入战前集训,首任师长是Edward M. Almond少将。
(电影中也出现了,好像他也认为他的师是一个实验品,是罗斯福夫人的黑人,可见当时军中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1944年夏天92师投入意大利战役。
该师以水牛作为传统的师标志,这一标志是圆形橄榄绿底纹配以一头黑色水牛,有意思地是该师一直养了一头活水牛作为吉祥物。
92师之所以叫做水牛师或者“布法罗士兵”(电影片名其实就叫“BUFFALO SOLDIERS’44”),是因为当时的两个传说或故事:一是因1860年在美国西部服役的黑人士兵而得名,因为当时印第安人称这些首次看到的黑人士兵是“黑皮肤的美国白人”,他们觉得这些士兵有黑色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就象水牛一样,因此叫这一优秀而值得尊敬的部队为“布法罗士兵”。
这一昵称还可能来源于另一个故事——在美国西部寒冷的冬季,由于政府怠于补充制服,很多黑人士兵依靠水牛作为掩护。
1944年春,迫于黑人社团的压力,政府勉强取消了黑人士兵作战的限制。
1944年7月30日,第一批士兵——370团降落在那不勒斯,他们得到了一些在其他部队服役的黑人士兵的热烈欢迎。
其他剩余的部队随后几个月也抵达意大利。
在罗马光复后2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与此同时,7月份盟军已经在意大利亚诺河站稳了脚跟,并准备进攻驻意大利的德军司令纳粹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那条非常坚固的防线——臭名昭著的哥特防线——美国人有很多坦克但缺乏步兵。
凯塞林在北部亚平宁山构筑了从一个海岸直抵另一个海岸,纵深达50英里的防线,并对北部的工业和农业中心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除了370团之外,92师还有另外两个步兵团,365和371团;四个炮兵营,597、598、599和600连;师部、侦查部队以及第317工程医护营,以及通信连、军需连,勤务兵以及军事警察。
“布法罗士兵”被划归到美国第五集团军的第9军,并负责进攻两个关键区域——塞尔吉奥山谷(Serchio Valley,位于托斯卡纳大区)和利古里亚海海岸。
92师面对的不仅是绵延的山脉,德国强大的防守力量,包括德国14军、第90装甲掷弹兵师、第16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和意大利法西斯部队,还有很多人为设置的障碍。
通过艰苦而富有成效的防御战,凯塞林已经赢得了修建哥特防线的充裕时间。
德国人使用15000名意大利和2000斯洛伐克劳工,修建了沙坑、坦克防守位、坑道和反坦克壕沟;加强了业已存在的意大利防守筑垒;详细布设了敌人步兵难以逾越的雷区和密织的火力网。
在此一阶段的意大利战役中,盟军拥有一个优势。
意大利正处于内战阶段,意大利的游击队正迅速壮大,并给德军制造了很多麻烦,有一次,游击队员们甚至射杀了一个德国空军的指挥官,有趣地是,正因为如此,德国装甲兵上将弗里多林•冯•森格尔将军甚至丢弃了他的将军徽章,并驾驶一辆没有标志的大众轿车。
当水牛师的士兵们沿前线展开后,他们开始和美国第一装甲师的坦克协同推进。
除此之外,还有第6南非装甲师、巴西远征军和45联合特遣部队,英美合成的高射炮部队也被配属以支援步兵。
1944年8月份第5和第8集团军计划对哥特防线发动总攻击,其中第8集团军向亚得里亚海岸进攻,第5集团军进攻意大利中部,向博洛尼亚推进。
第9军将按计划穿越阿诺河,抵达阿尔波诺和比萨山脉。
与此同时,第5集团军的第2军沿英13军右翼,进攻哥特防线的中心。
相对薄弱的第9军将承担在西线的警戒任务以阻止德军的反击,保护盟军最重要的滩头补给点。
9月1日,370团的三个营,与第一装甲师协同,穿越阿诺河,向北部前进了2-3英里。
9月2日清晨的几小时内,370团和第一装甲师的工兵们已经清除了雷区,架起了浮桥。
虽然第45特遣队被雷区阻挡,但370团努力推进。
370团的第三营到达了比萨山的西部,第1营到达了山的东部。
通过使用骡马等工具,第2营径直穿越了山脉。
德军使用机枪、轻武器和火炮予以反击,同时向哥特防线后方转移。
水牛师的士兵们快速向比萨山的北部突进,攻击卢卡。
他们成功清除了敌军在比萨通过卢卡城道路上的抵抗力量。
随后几天,他们在此地区进行巡逻,并等待第5集团军的剩余部队。
主要的进攻行动在9月10日展开,三天后,水牛师士兵和第1装甲师的坦克已经抵达了位于亚平宁山脉北部的地域。
9月18日,第2军也突破了哥特防线,并通过了艾尔迪奥戈,第一装甲师的大部分坦克也向该区域转进。
直到月底水牛师进入塞尔吉奥山谷后,第9军才巩固了在这一区域的优势。
电影应该讲述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故事。
圣安娜是一个地名,全称叫圣安娜—迪—斯塔泽马,位于托斯卡纳的卢卡地区。
电影以倒叙形式开始:1983年的纽约哈林区,黑人老兵男主人公赫克托在家里看电影《最长的一天》。
第一句台词就是《最长的一天》中一个美军士兵所说的,他在诺曼底空降被挂在教堂顶上10个小时,被救下时耳边只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随后是理查德波顿看着被挂在灯柱上美军空降兵的尸体悲伤的表情。
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二战时的宣传画,上面是一名黑人士兵,写着:“我们要去我们的岗位,我们必胜,因为主与我们同在”。
赫克托听着电影中理查德波顿说的话“上帝保佑,我们将尽我们的职责”,自言自语:“伙计们,我们也曾为国家战斗过”引出了本片所要讲述的历史:黑人也在二战中为美国浴血奋战。
随后场景就到了赫克托工作的邮局,而奇迹就要开始出现了。
赫克托在工作时态度非常nice,完全看不出他会做出后面的举动。
有一个黑人要寄包裹,赫克托指了下牌子:只卖邮票。
就是这个只卖邮票的窗口,引来了几十年前的仇人:鲁道夫。
两人注视片刻,赫克托很快认出了这个买20美分邮票的人。
“鲁道夫”赫克托说出了几十年念念不忘的名字,同时从抽屉中拿出一把二战德军的鲁格手枪,将鲁道夫一枪毙命。
随后他冷静的将窗口关上,离开。
记者提姆开始采访此案。
倒霉蛋记者是蝙蝠侠的罗宾,警长是变形金刚的CIA,两个熟人交谈一番,记者跟着警察一起去赫克托家,发现家中都是与上帝有关的东西。
赫克托是战斗英雄,紫心勋章获得者,背景干净,还有三个月就退休。
家中发现了一个石雕头像。
找到教授鉴定,惊呆,超过450年。
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阿尔诺河(Arno)上的“三圣桥”(Ponte Santa Trinita,音译“圣特里尼塔桥”,因邻近“圣三位一体教堂”而得名)上桃花女神的头像。
桥上有4座雕像,桃花女神也叫春之神。
佛罗伦萨的阿尔诺河上保存了6座桥,建于1257年的“三圣桥”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座。
1944年,这座著名的石刻桥被希特勒炸毁。
战后,贝利尼家族捐献巨款,在消失的“三圣桥”原址按最初的设计原图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三圣桥”。
价值500万美元的头像在一个罪犯家中的新闻通过报纸传向世界。
记者又去采访已被抓住的赫克托,两天没有进食沉默已久的赫克托只激动的说了一句:“我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同时在罗马,一个在街上喝咖啡的男子,意外的由从天而降的报纸上看见了这条新闻,奇迹又要开始发生了。
场景转向1944年秋天,92师370团的G连和F连尝试越过赛丘河。
主人公们出现:G连的上士斯坦普斯,背着电台的赫克托,贪财好色的毕晓普,大块头柴恩腰间挂着桃花女神的头像,这是他在佛罗伦萨的水沟里捡的,作为护身符带在身边,时不时摸两下带来好运。
一边前进,有一个黑人士兵一直胆怯地喊着妈妈我要回家,而柴恩也犹豫不前,甚至听不懂战术口令。
所以黑人士兵的战斗力还是让人怀疑的。
河对岸出现了一辆德军宣传车,开始广播柏林电台对92师的宣传。
宣传的内容很长,主要是针对白人与黑人的矛盾。
其实还是说出了当时的疑惑:“黑人为什么要献身给一个抛弃你们的国家,一个拿你们当奴隶的国家?
黑人的牺牲,只是为了赢得二等公民的权利回家,在那里有选举权吗?
”这种宣传还是能蛊惑人心的,致使黑人军官们要不断提醒士兵别受影响,而白人军官都担心引起种族暴动。
但是事实情况确实像宣传说的那样,黑人士兵在渡河,新来的白人指挥官躲在后方,在连望远镜都看不见前线的地方。
难怪黑人中尉会往白人军官的水壶里吐痰。
在当时,92师的军官也被经常调任,以至于有段时间士兵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上司到底是谁。
接下来是必然的血腥杀戮。
在德军的严密防守下,92师无法冲过河,只有四个主人公过去了。
大块头柴恩有如神助,呆站在河中间,子弹居然伤不到,可见护身符的力量。
白人军官不相信他们过河了,不按照他们呼叫的方位炮击,反而炮击了退过河的美军。
在德军和美军双重炮击下,黑人们惨遭屠杀,1500人损失四分之一(这是后来给92师师长的战报说的)。
就在白人军官的不信任下,黑人可怜的成了试验品。
但即使这样,黑人士兵也表现的和白人士兵一样英勇。
四个人沿着河边,找到防守空隙上了岸。
大块头柴恩在岸边的房子里救了小男孩安吉洛。
安吉洛一直在自言自语,和阿尔图尔说话。
但被炮弹击中屋顶受伤。
头像给了柴恩力量,让他抬起了压在安吉洛身上的木头,让他躲过了德军近战的子弹(在屋里交战的德军只是一个路过的,不是那个逃跑德军),让他和安吉洛躲过了击中房子的炮弹。
柴恩说从来没有靠近过一个白人,甚至碰过,包括死人,可是他一直抱着安吉洛这个白人孩子,照顾如自己孩子一般,黑人的善良表露无疑。
也表现出当时种族歧视,并不是黑人不愿意与白人接触,更多的责任是在白人。
他觉得这个孩子是被上帝庇护的,正义的上帝是和这孩子同在的。
美军的一发炮弹奇异的打在一个变压器上没有爆炸,反而让停电两年半的托斯卡纳小镇科罗诺拉来了电,这无疑又是奇迹了。
因为四人落脚的地方就是这个座落在沉睡者山下的小镇。
沉睡者山像一个面孔向上的沉睡者,传说为了保护小镇的安全终有一天会醒来。
镇上并没有德军,只是有时候会到镇上贴宣传画,再搜刮点吃的(当时德军供给不足,士兵的食物弹药都很匮乏),所以小镇居民是仇恨德军的,知道谁家有游击队员也不会告发,游击队员“蝴蝶”就是这个小镇的。
这就解释了片中美军四人在小镇大摇大摆逛来逛去,还参加舞会而不担心被发现。
四个人带着孩子进了小镇的一户人家,家主人老头是意大利法西斯党党员,女儿勒娜特的丈夫也是法西斯党员,参军被派去了东线。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意大利人也都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了。
众人为了照顾安吉洛,决定留在小镇。
德军国防军第65步兵师也接到命令,要抓游击队员“蝴蝶”和一个德军逃兵勃兰特,并且要执行凯塞林下达的波登指令:即每死一个德国人,要杀十个意大利人。
国防军第65师应该是在东线被击败了,指挥官Eicholz也受伤,调回了意大利。
有一个细节,在第65师防守赛丘河的战斗中,这个逃兵勃兰特也出现了,他应该是党卫军第16师的,却说自己是65师的,别的德军还说以为65师在俄国都死光了。
Eicholz是很不愿执行波登指令的,认为违反日内瓦公约,所以也导致结尾他救了赫克托。
在小镇上,四人修好了电台,接到命令要抓一个德军俘虏。
为此斯坦普斯和毕晓普争论起来。
斯坦普斯代表了黑人士兵中正面的力量,他们待人彬彬有礼,愿意和公正的白人军官交往,愿意证明给白人看他们也能打仗,“这也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是在为国家效力,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女和未来的儿孙,这是进步!
”毕晓普代表了另一种黑人,人性的弱点更多一点,会更让白人厌恶。
在这又引发了他们的回忆。
194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克莱本营地,他们几人在训练间隙去镇上的咖啡店,想买冰淇淋。
咖啡店里有美国宪兵和几个德军俘虏,都是白人,吃得很高兴。
店主是个种族主义者,让他们去店后面等着,引发了大家的冲突。
宁愿给德军俘虏服务,也不愿给美军黑人服务,这就是现实!
种族歧视可以超越敌我,美国白人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是黑人士兵的疑惑。
店主还教育在现场的儿子:“学着点!
”白人孩子点点头。
这就是种族歧视长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后来他们折返,用枪指着店主解气了,但心中的痛却一直留着。
在小镇的舞会上,斯坦普斯对赫克托说:“我爱上意大利了,在这里我不是黑人,我就是我。
这些意大利人从不鄙视我,我一辈子从没感到这样的自由。
在异国他乡感到的这种自由比自己国家还深,对此我很惭愧。
我的未来完全取决于美国是否更好,可万一不会更好呢?
”这短话简直就把所有黑人士兵的心声说出来了,也是最感动我的一段话。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黑人士兵依然能为国家牺牲,能为将来的可能而牺牲。
我觉得导演Spike Lee质疑伊斯特伍德,实际上是在质疑美国社会,为黑人的牺牲,为黑人的不公而呐喊。
他质疑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片中居然没有一个黑人士兵。
而事实是有大约900个黑人参加了硫磺岛战役,11位得到了银质奖章。
在看懂这个电影之前,我承认我对黑人没有好的印象,但是我现在的看法改变了,我由衷地认为他们就是和所有人一样的善良,勇敢,有信仰和信念。
我要感谢Spike Lee!
随着游击队员“蝴蝶”在小镇上的出现,故事逐渐清晰。
“蝴蝶”名叫派皮,就是勒娜特的丈夫。
片头出现的鲁道夫也是游击队员。
派皮和鲁道夫带回了一个德军俘虏,就是逃兵勃兰特。
而安吉洛刚看见鲁道夫的时候,出现了惊恐的表情,而且他拍了五下大块头柴恩,这是他俩约定的,遇见危险拍五次,但是柴恩有些迟钝,没有领会小男孩的意思。
然后小男孩认出了逃兵勃兰特,两人相拥而泣,勃兰特为安吉洛能逃出去感到高兴,还要他继续跑。
这样,所有的碎片开始拼凑起来,引出了完整的故事。
派皮的游击队袭击了德军巡逻队,引发德军的报复。
派皮让鲁道夫去小镇圣安娜—迪—斯塔泽马联络物资,但鲁道夫出卖了他,德军想引诱派皮去圣安娜但没有成功,所以在1944年8月12日把全村男女老幼全部带到教堂,逼迫大家说出派皮的下落。
真实历史的情况是在镇压游击部队的进攻中,党卫军摧毁了所有村庄,屠杀了那里的居民,如马尔扎博托(1800人死亡),圣安娜—迪—斯塔泽马(600人死亡),还有亚平宁山脉的一些村庄。
这些屠杀是由党卫军第16“党卫队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执行的,电影很清晰的照了党卫军第16师的袖标。
这些大屠杀激起了意大利人对德国的仇恨情绪,以及对它的法西斯主义同盟的忿恨,虽然他们并没有参与残酷的镇压。
4个意大利师(被称为“战斗队”,却耻于接受他们完全应得的光荣称号)与盟军并肩作战,另有8个师驻扎在后方作为后备力量。
共有25万名意大利士兵反戈,穿上了灰绿色军装,在带有萨伏伊十字的三色旗下战斗。
安吉洛和他的哥哥阿尔图尔在勃兰特的帮助下,逃过了大屠杀。
但在逃跑时,他们听见了党卫军军官和鲁道夫的对话,阿尔图尔跑了出来被打死,安吉洛看清了鲁道夫,并成功逃脱。
所以他再见到鲁道夫时,会给柴恩示警,但苦于无法沟通。
美军军官在知道抓了德军俘虏后,带小分队来接俘虏和四人,而德军可能是因为鲁道夫告密,或者是发动计划中的反击,也奔小镇而来。
鲁道夫趁人不备,杀死了勃兰特,刺伤了赫克托,赫克托追击未果,所以几十年耿耿于怀。
才出现了片头一幕,没想到鲁道夫为了买20美分邮票而死在赫克托手中。
勃兰特是个善良的德国党卫军,就如Eicholz所说:“他比在这场战争中的任何人,罪恶都要少。
”美军军官赶到小镇,发现死了的勃兰特,大怒,吼着:“为了能到这来,其他的白人士兵在不断的牵制德军”白人士兵在战斗,难道黑人士兵就不是吗?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92师的师长阿尔蒙德要抓一个俘虏来问问。
就这一道命令,会有多少士兵为之牺牲。
大块头柴恩要带上安吉洛一起走,但美军军官不让。
双方争执中,一向儒弱迟钝的大块头突然爆发,抓住一个美军中尉的脖子拎了起来,而柴恩向上仰起的脸正好和远处的沉睡者山的山形吻合,村民们叫起来:“沉睡者醒了!
”这是否是导演的隐喻,意味着黑人的觉醒,来保卫正义,保卫真理呢。
军官的吉普刚出小镇就被击毁,大批德军到来。
柴恩为保护安吉洛而中弹,在小镇教堂的门口,他把头像交给毕晓普,让他带着安吉洛走,并要赫克托把十字架给安吉洛,以后要告诉他父亲是谁。
这也可能是柴恩已把安吉洛当做自己的孩子了。
毕晓普再去救柴恩的时候,也中弹了。
不管平时的毕晓普是怎样的贪财好色,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他也是毫不犹豫的,这就是战友兄弟情吧。
斯坦普斯为了救平民,倒在了勒娜特的面前。
他对勒娜特的爱慕,就像一个绅士一样,含蓄而有礼。
小镇的平民都被杀害,赫克托也因为受伤倒在路上。
后面的情节就开始有些奇妙了。
安吉洛有了一些幻觉,他把桃花女神的头像交到了赫克托手中,赫克托把随身带的十字架给了安吉洛,安吉洛就跟着自己的幻觉,跟着阿尔图尔,听着他说的:“记住我,他,我们的童年”,消失了。
赫克托抱着女神头像,面对德军的枪口时,奇迹又发生了。
德军军官Eicholz出现了,打发走了德军士兵,居然还把自己的配枪鲁格手枪给了赫克托防身。
德军军官应该不会把配枪交给陌生人的,这也是为什么鲁格手枪很难被缴获的原因。
兄弟连中的美军士兵好不容易找到一把鲁格,还因为枪走火送了命。
所以导演的这个安排,也只能用奇迹来解释了。
因为,信徒们相信,在上帝的眷顾下,在桃花女神的庇护下,奇迹总会发生。
德军居然撤走了,因为美军打过来了,赫克托抱着女神像上了担架,只剩他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他跟记者说:“我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场景回到纽约法庭,开庭时,赫克托突然被换了一个名律师,而且律师居然还威胁法官允许现金保释赫克托,两百万美金,有人替他支付了。
而记者仍然不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是谁呢?
每个人的理解会不同:柴恩?
牺牲的三个战友?
所有为正义而战的黑人士兵?
意大利人?
所有为保卫国家,捍卫自由权利的人?
等等。。。
结尾,美丽的白沙滩,那个在罗马喝咖啡而看见报纸新闻的富翁男子,就是小男孩安吉洛。
戴着赫克托当年给他的十字架,在桃花女神的注视下,两人仿佛又回到从前。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说了如此多的内容。
不用讨论导演的手法如何,技巧如何,配乐如何,我们只看电影要告诉我们的这段历史,又岂是160分钟能讲得完的。
二战过后那么多年,也只有少数电影说过黑人士兵的问题(记忆中就一个讲黑人轰炸机队的),如果没有这160分钟,会有多少人记得当年英勇牺牲的黑人士兵?
约翰福克斯中尉,92师366团的炮兵观察员,是黑人士兵这次英勇战斗的一个例证。
当敌军包围他驻地房间的时候,他直接命令炮兵向自己开炮,作出了自我牺牲。
福克斯的英勇行为为拯救其他部队带来了宝贵时间,他于死后赢得了十字英勇勋章。
1945年4月5日,92师370团的先头部队C连到达了预定地点——卡斯特尔阿西诺。
在连属炮兵观察员两次要求炮兵予以炮火支援的时候,炮兵们都无法相信步兵们能够挺进到如此之远。
事实上,德国人也非常惊讶,因为当水牛师的士兵们到达时,他们还在吃早餐。
C连要求予以增援,但团部也有自己的问题,两个连的指挥员已经阵亡,因此没有任何增援。
德国人用大炮迎接只有机枪和迫击炮的水牛师士兵们。
短短时间,C连已经伤亡近60人。
侦察兵和通信兵们也遭遇伤亡和装备损失,切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C连没有选择,除了撤退。
贝隆J.巴克上尉,C连仅存的黑人军官自愿去袭扰敌人,已使伤员们能够脱逃。
巴克拿着手雷,在托马斯自动来福枪的火力支援下,单人摧毁了三个机枪堡垒和一个观察哨所。
巴克,已经获得过铜心勋章和紫心勋章,也因那天的英勇行动获得了铜十字英勇勋章。
黑人高级军官Markus H. Ray中校,第600山地炮兵营(也是全黑人部队)的长官,在1945年5月14日写道:我相信年轻的黑人军官和士兵们已经在贡献度、适应度、和谐性和领导力等各个方面表现的足够优秀,毫不逊色于其他种族的军队…。
他们都是真正的美国人。
以下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故事:1、12846名水牛师的士兵参加了战役,2848名阵亡、被俘或受伤。
2、事实上,水牛师成功突破了哥特防线。
他们达到了他们的目标,俘虏或帮助俘虏了接近24000名敌军。
3、由于英勇的战斗而获得超过12000次的勋章和褒奖。
92师及其士兵们在意大利战役几个月艰苦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优异表现值得我们钦佩!
不要忘记他们,那些为正义和自由献身的人,不管他的肤色,种族,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 影片在9月26日美国公映时引起争议,IMDB上的观众评分只有5。
4,有人只给出2星,也有人给出8星以上甚至满分的评价,显示观众对该片的观感极度分歧。
同时很多意大利人强烈抗议这部影片,但导演对之不屑一顾豆瓣上的5条评论,都不看好这部影片,只能说,他们被好莱坞的大片惯坏了胃口。
至于影片讲了什么,建议你先自己看完,然后再看看这两个帖子。
或许你会明白,到底什么,是圣安娜的奇迹。
http://bbs.epdown.com/redirect.php?tid=151931&goto=lastposthttp://www.insun.com.cn/Html/dyfxb/audience/comment/84446.html
只是换台时,偶然看到这部片子。
血腥的战斗场面和剧情着实让我震撼。
四个士兵,一个小男孩,一个意大利村庄里的人们,就这样讲述着一个残酷的战争。
没有过多主流战争片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但是却更能引人入胜,看完之后也很感叹,人物内心感觉很细腻很真实,比轰隆隆的炮声更能震撼人心
不错,真是个奇迹圣安娜奇迹,果然是个奇迹,在这短短的一部电影中,包含了宗教、纳粹、人性、屠杀、种族歧视、背叛、掩盖真相、谋杀、古董失窃、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的传奇、民间故事甚至是争风吃醋打情骂俏。
能把这么些东西都杂糅到一起,不论电影多糟糕,都应该给导演发一个勇气奖和最佳利用空间奖。
先说故事结构,很乱套,从开始的谋杀案切到1944年黑人连队过河一段,虽然比较唐突,但还算是正常。
之后电影就不那么正常了。
故事的叙述主角一变再变,不止局限在黑人四小强中,还包括了众多的意大利村民甲乙丙丁甚至大蝴蝶和德国军官。
如此庞杂的分支剧情严重拖慢了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把叙事主体搞得人数众多。
这样的结构不是不行,撞车、两杆大烟枪莫不如是。
但遗憾的是,李导并没有驾驭故事的能力,却有着什么都舍不得扔的贪便宜的毛病,所以使得电影一次一次地跑偏,一次一次地有心上炕却迈不开腿。
另外,剧中一些情节设置很让人费解,比如巧克力巨人遇到安琪儿那场戏,毕少普明明在屋外警戒,怎么就会晃晃当当闪进来个德军衰人的?
另外在一个纳粹环视,重重包围的小镇,进来四个美国兵,白天闲逛,晚上开舞会吃冷餐,间或还有游击队没事放个枪去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德国人怎么就那么白痴,非得等到有人告密才能发现他们?
还有最后,德国军官居然放了赫克托一把,还把配枪送给他,这位军官就是再反战,也不至于在前一秒不分百姓军人一概屠戮,后一秒就立地成佛了吧?
另外赫克托的谋杀方式也很让人费解,如果他是和鲁道夫偶遇,那么为什么要随身携带一把装了子弹上了膛的鲁格?
如果他是有预谋的,怎么会知道鲁道夫会一定到他这里买邮票?
如果他是有预谋的,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成功率更高的方式,而不是守株待兔?
另外,一些诸如一人一枪扫倒一片德国鬼子,主角往往百发百中之类的港台枪战片伎俩,我就不再揭发了。
不过这个电影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宗教救赎和种族问题,应该是李导想要说的,尽管说的时候有些口齿不清,但是我还是听懂了一些。
李导认为,种族歧视其实是源于信仰的动摇。
记得电影中曾经有大概如此的言论:意大利人很虔诚,在他们看来,黑人和他们并没有太多区别,都是上帝的子民。
在电影中,也有一段意大利人、德国人、美国黑人祷告时的互相切换,也很能说明李导的心意:种族歧视的最终解决方法是,虔诚地信仰上帝,只有这样,在上帝之下,大家才是平等的,这可能是真正所要实现的奇迹。
总之,把这部电影当拯救大兵看的人,会很失望。
什么是差距?
这就是差距!!
战争的惨烈不是靠死人堆出来,同样是屠杀场景,同样讲人性,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大差距???
一个又一个镜头给人施压,让人窒息,让人恐惧。
德军一次次的威胁,牧师的祈求和众人的祷告,都带来一种压迫感,一种死亡的压迫感。
《圣安娜奇迹》是一部反应二战的影片,虽然公映于2008年,在国内并无上线,但如今在网络片库还是能够看到,即侥幸又幸运。
影片海报这部二战影片非常有特色,归类来看很难找到同类,既不是战争记录,又不是揭示希特勒残暴,更不是表现人类生存光辉的战争类影片。
该片的出发点是描写战争中的人性在哪里,将近180分钟的长篇,讲述了战争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人性,的确是一部非常罕见的二战剧情片。
敌人并不可怕,叛徒最无耻影片主人公是一个犹太小男孩,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残暴经历中,小男孩一路躲避和逃亡,遇到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妇女或母亲,都在不能自保中放弃了小男孩的庇护。
就是最残暴的集体屠杀中,却是德军醒悟战士救出了小男孩,在跟随4人美军大兵躲难中,他又逢凶化吉,直到战争胜利绝处逢生。
一颗圣安娜女神雕塑头像拯救着人性影片首先没有把小男孩的逃亡,俗套的演绎成逢凶化吉之剧情,也没有把小男孩推进凄惨蹂躏至极的地步,更没有宣扬人间温暖式的救赎故事……相反影片视角非常人性化,犹太小男孩不满十岁,一路逃亡一路学习,一路自救一路感恩,他学会了劳作,懂得了伪装,就连在纳粹面前不能脱裤子,他都身经百战似的从容,他潜意识明辨着基督给自己带来的生命之光……
胳膊被截肢后众人对他的抚慰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最能给现代人带来灵魂慰藉的,电影以其强烈画面感和时间短的剧情演绎,让背负沉重负担的现代人,立马来一次大汗淋漓的救赎。
该片自始至终让人透不过气来,小男孩的坎坷命运在不可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与生死抗争,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惨死的迹象,每一分每一秒又都有生的希望……就是周围好心人也面临着生死危机,就是富有家庭也面临瞬间政治迫害……社会就是这样复杂,人性就是这样现实。
《圣安娜的奇迹》告诉观众,勇往直前的生活吧,奇迹会出现的!
今天差不多是用了一天的时间来看Miracle at St. Anna.断断续续。
本来片子拍的就是倒叙,中间还有措手不及的插叙,许多小故事连在一起,到最后发现所有的都是有关的。
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似乎只有在非本土的片子里才能看到。
今天发现这个电影纯粹是无聊,没有人推荐,之前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简介。
中途还遇到一次断网,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全看完。
看完之后在网上看影评,发现差评很多,也不是不理解吧,但是看懂的人都说,这是小众电影,没有很多好评是正常的。
是啊,那么多的种族电影,战争电影,回忆录,这个也许真的不算什么,小众就小众吧,终是有人看懂了,终是有感触了,不就够了吗,需要那么多的肯定干什么,被再多的人吹嘘的神作不也是有人看不懂吗,不是还是有人装得很懂在那卖嘴吗。
我只是知道,这部片子打动了我,就够了。
曾经被人说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别人看综艺看言情,嬉笑怒骂,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看战争看纪录看分析,然后看得泪眼婆娑(……)。
每次看到品评历史的东西,都觉得会被打动,就像去年一个人跑到铁公祠,看着铁铉就在那哭啊哭= = 哎,这东西谁能说清楚呢。
开场,touchstone.我到现在都不清楚这个是制片公司的标志性开场还是和片子有关——不过我更倾向于是和片子有关。
有关历史,有关上帝,有关信仰,有关人性。
但是不得不说,那满屏幕的十字架震着我了。
后来出现的Hector,虽然刚开始看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虔诚,是对国家的热爱吧——但是与此同时你不得不悲哀地想到,多少人利用了他们的忠诚,让圣洁的爱被毫不保留地糟践。
然后留在脑海里的片段就是鲁道夫被杀。
摸不着头脑,还是觉得H老了还是那么帅气啊,当过兵参加过战争就是不一样——但这却是一种悲哀。
所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让人肃然起敬,可以很明显地和别人划分开来。
很讨厌那个记者。
自己也曾经想过成为一个记者。
但是我相信不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时候障碍重重,不是因为对天朝有什么想法,从古至今,真相永远都扮演着丑陋的角色,没有人愿意揭开真相的面纱,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真相敬而远之。
无论是从前我们这一代没有赶上的历史事件,还是现在我们略晓一二的事情,到最后会不会有个真相,其实都不重要了——又有什么是重要的呢?
前几天看柴静的新博文,真的心里很难受。
幸好自己当初没有去学新闻,柴静也在气恼自己为什么会因为采访别人而牵扯自己的情绪。
但是必须承认,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是最打动人心的。
那么多说真话的人,会被人们记住,真的不容易。
当H激动难以自已,看他说话都觉得有一点恐惧,当初不知道这个电影对自己的分量,现在看完了,才明白,那样在心里装着这段岁月,是多大的责任。
如果要是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扛起那种感情,真的太沉了。
然后倒叙开始。
“水牛部队”出现了。
全是黑人,看吧,总是有人在卑鄙地利用赤诚之心。
一只部队站到河里,等着对岸的敌军纷乱的子弹,最后活下来的人,却正好完整地组成了一个可以有故事的队伍——这对于历史,就够了,真好。
Train冲进房子,Angelo被压在木梁底下,把Train叫做 chocolate giant ,又在Train探他呼吸的时候舔了舔Train的脸,然后天真地说,你尝起来不是巧克力味儿的啊。
嘿嘿,好温馨。
很多战争片拍的打动人心就在于在观众和杀戮之间摆上了让人心动的人性,所以,这么美。
Train真的好可爱,让我想起了大千,他一手把小男孩拎起来,后来不肯丢下孩子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摸过白人,连和白人挨很近都没有过,这是我第一次摸到白人。
当时我觉得好辛酸。
自己和那个国家隔着白天黑夜,和那段历史之间更是遥不可及,但是听到大个子这么简单的话,却觉得历史欠这个种族太多太多,他们承受的苦难是不可能呈现的,只能留在历史里。
我真的好想像那个小孩子一样抓抓大个子的脸,好有爱。
说这个电影是小说改编的,我没有看过小说,不过觉得情节还好,细节是不大多,但是最后拍成了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片子,有人会认真去看已经不容易了。
就像我看到的一个影评说,“虽然影片是没多深地挖掘细节,但是我相信看懂影片的人此刻都意会了,其实很多事情也不需讲太明白,内心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好像所有都是一个巧合,最后恰好拼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像记忆碎片,我觉得导演一定会很得意地看到所有观众那恍然大悟的表情,哈哈哈,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
昨天看了一部国产片,但是看到一半就忍不住了。
也就没有再看下去。
我在这说这些不是要诋毁广电总局诋毁某些国产电影和导演,但是对于中国人的思维,外国人的思维真的很有意思。
我总觉得身边的人看电影都是作为一种消遣来放松的,而且很多人难以理解我看的东西,更想不通一部无聊的电影怎么何佩瑶这个神经病会用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一直回想,反复推敲,毕竟我们不是导演编剧,更何况导演很有可能是冲厕所的时候想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编剧是睡到流口水的时候梦到了一个情节,连他们都不清楚这么做是有什么特定的原因,只是恰好在某一次拍片的时候用到了而已——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可以探究——但是我相信,肯定有人体会到了那种看完一部电影就想刨根问底,恨不得把演员的祖宗十八代都查清楚的冲动,但是但凡体会到的人都会感叹,人类是多么美丽的物种。
最后Train抱着小男孩中弹,再也动不了了,再也不能拎起小孩子,不能举起一个士兵的时候,还不忘记那个神奇的桃花女神雕像“护身符”——可以让你隐形,可以让你瞬间拥有五个人的力量——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很平淡,但是在那些战争狂人发起的自以为可以改变世界的杀戮面前,真的,没有孰轻孰重。
Dear Lord,这就是你赐予人类的美好吧。
那里的人们都虔诚地相信上帝,然而上帝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就算最后死在了枪弹中,但是他们在死前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事情,而那些幻想的不切实际的事情呢,谁说实现了才是完美?
他们还是死了啊,不用再继续对这个苍白的世界失望,带走了记忆,而H却活了下来,也许不仅仅是对于Peppi,对于Hector来说,也是这样的,活着比死了更需要勇气,需要勇气。
但是他们还是活了下来。
这就是勇气。
最后看着那个在指挥战争的同时阅读诗歌的德国士官,给了H一把枪,说,保护自己;看着小男孩和好朋友一起跑开;看着救援来清点死亡人数,这段回忆就要结束了吧,而这也就足够了,就算没有最后的解说,这一段回忆就已经撑起了整部电影,看懂了的话,想起这些就会微笑吧,就算曾经伤痛难过撕心裂肺,这些,在很多年以后,都是可以微笑的。
从开始大量看电影到现在,半年里看了一百部左右,影评也不记得写了多少。
很久没有写日志,都记在了纸上,遇到一部好电影真的挺幸运的,而遇到能打动自己的电影,哈哈,真的只能说,生活很美丽。
有点乱
三星,剧情混乱,缺乏深度。
难得看看战争题材的片
阿门
马丁路德精神的延续。
很久没有看到压抑我神经的战殇电影了...我喜欢里面对性格角色的刻画!人物角色饱满,故事情节饱满,镜头压抑
囧瑟夫只是打了个酱油~
有点杂,但其实很不错
这个题材的我实在不喜欢啊
就挺无聊的,看了一半不想看了,看了解说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
刘帆推荐,一直觉得那个头像在哭泣
打仗的部分很不错 但是最后有点太神奇了……
如果我有心情看绝不会给2星的!
巧克力巨人死的太快
斯派克李应该是将黑人电影及反种族电影拍的最好的导演之一 不分年代部分题材的充分表现~~
片中有一欠操的女人。
美中不足的是我看的译制片,减一星。
一个感人的宗教故事。信仰的力量!
场景和道具和演员都不错,资源够拍几个大片,却导成这样...也真难为该导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