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队列之末

Parade's End,列队尽头,一战往事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贝卡·豪尔,阿德莱德·克莱蒙丝,罗杰·阿拉姆,安-玛莉·杜芙,鲁伯特·艾弗雷特,斯蒂芬·格拉汉姆,克莱尔·希金斯,珍妮·麦克蒂尔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队列之末》剧照

队列之末 剧照 NO.1队列之末 剧照 NO.2队列之末 剧照 NO.3队列之末 剧照 NO.4队列之末 剧照 NO.5队列之末 剧照 NO.6队列之末 剧照 NO.13队列之末 剧照 NO.14队列之末 剧照 NO.15队列之末 剧照 NO.16队列之末 剧照 NO.17队列之末 剧照 NO.18队列之末 剧照 NO.19队列之末 剧照 NO.20

《队列之末》剧情介绍

队列之末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托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个信仰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正直隐忍,洁身自好。而西尔维亚(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是个典型的交际花,有着众多情人的她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意外的怀孕让她不得不为了挽救名声,嫁给了保守的克里斯托弗。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隐忍都让西尔维亚抓狂,她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来刺激克里斯托弗。西尔维亚与旧情人私奔成了二人矛盾的开始,然而两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允许其离婚。就这样,这段勉强维持的婚姻让两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中。意外的机会克里斯托弗认识了思想激进,学识深厚的现代女性瓦伦仃(阿德莱德•克莱蒙丝 Adelaide Clemens 饰),进一步的接触让这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相爱了,可世俗的羁绊却阻挠着两人对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尔维亚也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她的微笑像颗糖速度有激情吕布与貂蝉哆啦A梦: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黎明前死玉姬书蜘蛛网黄金血道我的危险妻子伴郎:再会爱情只能持续三年家有喜事2009爱在迪拜流氓师表只有你听见天堂在燃烧响尾蛇星落吞噬暗夜芬妮希尔无血无泪封神天下杨戬传沧海渔生追光的日子私家侦探第五季娜巴特突围突围愛在疫情蔓延時绝地刀锋先出布

《队列之末》长篇影评

 1 ) 关于PE的碎碎念

终于在十一的时候把《PE(Parade's End)》看完了,这是我看的第二部英剧,BTW,第一部是《Sherlock(神探夏洛克/新福尔摩斯)》。

  因为看这部迷你剧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的什么都不剩了,所以我并未对剧情有太多的期待,所以只是想记录点自己的看法。

剧情简介什么的我就不说了,想看的自己google或度娘一下,很多的,我也就不复制粘贴了。

顺便说,本文有剧透,慎看。

  《Parade's End》改编自Ford Madox Ford的一系列四本书,分别是Some Do Not ... (1924), No More Parades (1925), A Man Could Stand Up (1926)和Last Post(1928)(其实我觉得是前三本更恰当),我并未看过原著,坦白说,这违反了我原著最高的一贯坚持。

我对于原著剧情的了解主要来自于《The Guardian(卫报)》的一篇很长的书评,因此可能也并不客观,我只能对剧随便说说吧。

  首先,整部剧给人完全不同于美剧的特点。

  片头的序幕就让人眼前一亮,平滑规整的三棱镜,纯净的底色配黑色的STAFF,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也是因为剧透,三棱镜的寓意一目了然,折射着形形色色多变的人生,每一集的镜头也都是从三棱镜中开始的。

看得出导演非常用心。

  英剧的一个特点就是精美,第一集看了十几分钟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英美剧的巨大区别。

好吧我知道我对英剧也并没太大的发言权,但是至少我看过的这两部英剧和一些《唐顿庄园》的剧照,我觉得英剧导演在片场选择上是很下工夫的。

PE中细腻的田园美景、广阔的苍穹、画面的构图等等,都非常美,用“如诗如画”形容一点不过分,(插一句,在《神探夏洛克》里最突出体现就是各个空镜头,展现伦敦的现代美,仿佛美人不经意间的转身);而一般美剧体现的是非常明显的商业化,并非说孰优孰劣,而且题材选择也有所影响,毕竟PE是讲述一战前后的旧式英国,但多少可以感觉出英美两个国家的不同。

  其次,角色是我最想说的。

  Sylvia Tietjens是本剧中最夺人眼球的角色,没有之一。

并非因为她是第一女主角,有更多的戏份,而是她是本剧中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

不论你是否喜爱、厌恶或是同情她,她绝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开篇几分钟Sylvia就有两场激情戏(不得不插一句大家称英国为腐国不是没理由的啊,真是无节操无下限,各种恶趣味),还好我被剧透得彻底,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她看似一个非常随便的女人,好吧她婚前的确是这样,但是婚后她已经收敛许多。

她知道Christopher Tietjens是最正直、最优秀、最绅士、也可能是英国最后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守旧得有些迂腐的人。

她爱Christopher,所以她才在众多追求者选择他结婚吧。

但她是个被娇惯、被宠坏的小孩,漂亮、不考虑后果、不负责任、任性、骄纵、自负,要求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尤其需要Christopher的爱与关注。

如果她得不到,她不会改变自己,而是会选择和别的男人亲热希望引起丈夫的嫉妒与愤怒,完全是幼稚的小孩行径。

  第一集里她和Potty跳舞时看到Christopher,丢下Potty想和Christopher跳一曲,但被他礼貌的推辞了,那一幕Rebecca Hall(Sylvia的扮演者)的表情演绎的非常好,失望又强笑,自然不做作,随后,失望和愤懑让她选择了与Potty私奔。

但是她一点也不爱Potty,她其实看不起一切Christopher以外的男人,认为他们都是简单、无趣又没品的只是用来打发消遣的东西罢了。

在Potty对她举枪威胁她发誓不离开自己时,她不以为然的对镜梳妆,用嘲弄的语气说自己绝不会发誓,她清楚的知道这个男人的迷恋与懦弱,他对她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女人,却对Christopher有深切而不自知的爱。

她是天主教徒,但并没有虔诚的心,却甘心为Christopher到修道院每天静修、祷告、忍受对她来说无聊到空白的生活,尽管她认为这是对Christopher的报复,但她的朋友都看得出来,她在为他而伤心。

可惜她之前的斑斑劣迹已经让Christopher对她疏远,她所做的一切他也不能理解。

直到Sylvia冒着战火到战场上找Christopher,坦诚了她的隐忍、目的和放弃,终于激起了Christopher的感情与欲望,两人终有破镜重圆的希望。

但好景不长,战后Christopher因病住院没有立刻归家,Sylvia便以为Christopher与情人Valentine在一起,迅速地砍掉了Tietjens家族几百年的神树——Groby Tree,也砍断了他们之间唯一的脆弱的复合可能。

Christopher终于放弃了他一贯坚守的旧贵族传统,选择与Valentine共度余生。

  Sylvia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敢爱敢恨,说难听点是幼稚冲动,完全看各位看官是否喜欢她。

但她是勇敢而特别的,她在海边看到只需盘旋便可引起其他生物恐慌的鱼鹰,就也想做鱼鹰那样的人,她有一种看不见的坚守和控制欲,有看得见的美丽和报复心。

  Christopher是一个让人无奈又恨铁不成钢的角色。

他聪明、正直、绅士、细心、体贴,他是国家统计局里的天才,能用两分十一秒写出一首十四行诗,他拥有男人应当拥有的一切美好,却不懂女人的心。

过于守旧与刻板。

他可以迎娶一个怀着不知是谁骨肉的妻子并真心爱着那个孩子并抚养他长大,他可以在妻子与别的男人私奔时对外宣称她去国外照顾母亲以维护家族名声(我相信他并非担心自己的名声,因为他并不怕MacMaster知道,(BTW, MacMaster是不是带着德国或者哪国口音啊?

说英语总带点味道)也知道报纸上经常有自己夫人和其他男士交好的照片与报道),他可以在妻子私奔玩腻了之后虽气愤却仍接受她的归家,他可以在自己妻子与别的男人谈笑风生时选择由侍者传递消息来保全妻子的脸面……无论Sylvia做的多么过分,他也不会选择离婚而使Sylvia名声扫地,他并非软弱,只是坚守着自己一直相信的贵族的“parade”——“For a gentaleman, there’s such a thing as…Call it parade.”“There is… or used to be… Among families of position… A certain… Call it, parade!”他与Sylvia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也许这也是他吸引Sylvia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然而,他的坚持也是Sylvia最为痛恨的东西。

他的礼貌是对她的不在乎,他的忍耐是对她的漠然。

而Sylvia最不能忍受的就是Christopher的不闻不问,愤怒和惩罚才是在乎的表现,而冷漠是毫不在意的人才会采取的方式。

这才是他们之间纠缠又纠缠的根源。

  Christopher和Valentine Wannop的相遇和相爱就像最纯情的青春校园小说,青春活力又激进勇敢的Valentine,英雄救美又文质彬彬的Christopher,一眼就沦陷。

他因为有妇之夫的身份自制,她因为道德和矜持安守。

空无一人的浓雾中无意又诱人的靠近,他们还是分开了。

一切都是美好的柏拉图。

直到战争开始,Christopher对Sylvia彻底失望,他们对战争中的明天不再有期待,两人终于要选择越过雷池,却被Valentine的弟弟无意破坏,这也许就是天意。

Valentine的确单纯而美好,但在这个故事中不禁显得有点单薄,角色平面化、脸谱化,不如Sylvia那样鲜明得让人又爱又恨,想起她后期的转变觉得有点突然,只是因为战争开始后的及时行乐么?

Christopher虽然拥有那么多优点却也让人爱不起来,至少让我爱不起来。

但不得不承认,Valentine与Christopher的性格的确更加适合,虽然Sylvia与Christopher曾有幸福生活的机会,但Sylvia过于极端,Christopher过于刻板,性格差别太大,终究无法走到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三人之间的纠缠也许在于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Christopher一开始就被Sylvia缠上,因为其怀着的孩子而被迫与之结婚,导致他遇到心仪的Valentine时不得不坚守自己一夫一妻忠贞不二(“Aye , monogamy and chastity”)的原则煎熬着,即使那时Sylvia早已不坚守妻子的准则。

Christopher因为“parade”绝不会先提出离婚,而Sylvia因天主教徒的身份也不能提出离婚,于是两人在看似牢不可破实则脆弱不堪婚姻围城里相互折磨。

不过我看来,Sylvia哪怕不是天主教徒也不会提出离婚,她虽然可以把其他男人都玩弄于鼓掌之中,自己的内心还是尊重并爱着Christopher,她承认:“If Christopher would throw his handkerchief to me, I would follow him round the world in my shift.”这才是她的内心,而非表面上Potty看出来的“you’re just wanting to make him squeal”。

可是一直让我觉得不可理解的是Christopher和Sylvia的第一次相遇,以Christopher的绅士守旧风度应该不会在火车上做出那样的事吧?

但如果没有它就完全不会产生后面的故事,对英国社会无知的我无法揣测Ford的深层含义,但个人总觉得开头有点OOC。

  再次,有关PE的结局。

  PE并非简单的三角恋故事,我们从小也被教育借物喻人、以小见大,也被教育的非常反感。

以我小女子的眼光,也看不出什么三人爱恋故事折射出的一战时期英国上层社会的流变。

(的确里面MacMaster等人或许体现了那个阶级奢华、背叛又糜烂的生活)只是觉得Christopher代表的是英国旧贵族旧传统的最后一个坚守者,而蒂金斯家族的神树Groby Tree其实就是曾经美好却已不合时宜的旧传统。

Groby Tree的倒塌实在让我难受,更不用说剧里那么看重它的Christopher。

但是剧末Christopher把最后留下做纪念的树枝当做柴火点燃了新生活的壁炉,他终于放弃了曾坚守的一切,家族、婚姻、荣誉,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并非是美满的结局,迷你剧将情节停止在“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这一经典章节,我却认为是败笔。

其实Ford这一系列还有第四本书Last Post,讲述一战结束后的生活。

Christopher与Valentine的生活并非“梦想的”、“田园诗般的”幸福,而是Christopher仍会遇到不如意,Valentine不得不勤俭持家、穿着旧衣度日;而Sylvia始终如盘旋在他们生活上空的鱼鹰,计划着她的报复。

这才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在小说中看到的结局。

并非我心理扭曲见不得别人好,但所有的故事都结尾在“幸福生活开始了”这一幕,不会觉得单调乏味么?

为什么童话不写王子与公主的婚后生活?

现实生活总会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会只要遇到对的人就会有完美无缺的生活。

Ford终于打破了这一模式化结局,写出了让人看着憋屈却又不得不承认真实的第四本。

当然,迷你剧如果这样拍很可能会遭到观众的痛斥,毕竟大家还是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者单纯的悲剧也比美梦趋近现实好得多。

而且可以看出,迷你剧已经比原著美化缓和多了,这也是大多数书本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通常做法。

不过迷你剧虽然有着大多数观众(我冒昧猜测支持Valentine的人多一些)喜闻乐见的结局,但也并非大快人心,这也多少能体现出原著的风格吧。

  复次,有关译名。

  PE全称是“Parade's End”,人人字幕组译为“一战往事”,isherlock字幕组译为“队列之末”,还有“行进的目的”我忘记是哪个字幕组译的了。

我开始没觉得什么,真正看完了整部剧后觉得貌似都不太恰当。

“一战往事”平铺直叙,讲了故事背景,却没有译出本名的寓意;“队列之末”符合字面意思,却觉得和剧情不太搭;“行进的目的”与“队列之末”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Christopher在剧中几次提到“parade”这个词,人人字幕组翻译为“荣誉”,觉得很接近,可惜没有用在剧名上。

Christopher用这个词指英国曾经的贵族的上流社会的一种“parade”,荣誉、名声或传统?

我个人认为,书名(剧名)应当采用的是这一意思,也许是想指旧传统旧荣誉旧秩序的终结吧。

  最后,是我自己的HC时间,故作正经的剧评到此结束,大家可以回避了。

熟悉我的应该知道,我就是冲着二缺才会看这部剧的,我是他的nc粉。

所以请允许我给自己留一点HC的时间。

其实算到现在,我看过他演的剧也不是很多,《神探夏洛克》、《Hawking(霍金)》、《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梵•高:画语人生)》、《Third Star(第三颗星)》《Starter for 10(恋爱学分)》。

我自认为我再粉他再黑他也能尽量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看他演的剧(好吧我承认《神探夏洛克》除外,因为我是从这个剧迷上他的),之前看《霍金》和《梵•高:画语人生》时,虽然很萌缺的造型,但记录为主、剧情为辅的纪录片真心不是我的菜,并不能抓住我这个爱悬疑爱侦探剧的人的心,如果不是缺主演我绝对坚持不到看完。

《第三颗星》应该归为文艺片吧,缺在里面非常美型,有些镜头特别是缺最后的独白真的感动到我了——“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恰好想起,请记住,我爱你们。

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一生。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恋爱学分》就是个校园爱情小故事,情节简单烂俗,缺在里面演个呆萌的配角学长。

这几部影片我并非全都喜欢,但对于PE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不能算喜欢这部剧,也并非看过就望的一般剧情,有一种有点复杂的感情,也许就是对于真实又无奈的生活的感情。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应当达到的目的,它并非《神探夏洛克》那么炫丽迷人,也非《霍金》那样沉闷,更非《恋爱学分》那样肥皂剧,虽然它剧中人物生活与我们相差万里,但它就是生活给予我的感觉。

我并不喜欢缺在本剧演的人物,他演绎得仿佛这个人的性格是从他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点不突兀或出戏,更不会穿越,这才是一个演员应该达到的追求。

顺便说,原著中Christopher是个胖子,缺在演的时候还专门在两侧脸颊贴了假肉以加宽脸型,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啊(废话看出来化妆不就太烂啦!

)还有刚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很想吐槽的是:缺你的领带或领结是不是从来没正过啊!

平常歪着,走红地毯歪着,拍剧也歪着!

你果然适合不戴领带的装束!

而且全剧有多少次抿嘴我都数不清了!

卖萌犯规啊亲!

最后,附上《卫报》的书评,我觉得这篇书评非常好,建议大家看看,只是很长需要耐心。

书评原址: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2/aug/24/julian-barnes-parades-end-ford-madox-ford另外,因为书评翻译是由多人完成的,最后统一效果不太好,但是为了内容可以一看。

翻译地址:http://weibo.com/2662294343/yBzPYu6Wb又及,我决定如果什么时候有中文版原著了就拿来看看,尽管知道翻译会丢失很多东西,但这本书真的含量太大,英国文学、拉丁文、Ford的特殊写作手法和难以理解的结构,我还是先下定决心去啃简单点的英文书吧。

 2 ) 才华的魅力。。

这个剧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经常反复的看。

第三集C回到家,S去看望他,问他到底出什么事了,C形容各种炮弹的那一段。

豆瓣不可以上截图。。

"You cannot possibly conceive of the quantity of explosives the armies throw at each other for each man killed."The shells make a continuous noise, sometimes like an enormous machine breaking apart. Other times they come whistling towards you in a thoughtful sort of a way and then go, "crump!" and the screw-cap flies off, hurtling through the air, screaming."There's one kind of shell which comes with a crescendo like an express train, only faster. Another kind makes a noise like tearing calico, louder and louder. The largest kind of the ones which burst in the sky make a double crack like... wet canvas being shaken out by a giant...such immense explosions to kill such...small, weak animals..."那些比喻 那些话真是太美太浪漫了,再加上BC的低沉嗓音和优雅的英式发音演绎出来。。。

就在同一集,之前有一段,银行世家的Brownie对S说 "I love you like...." 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马上抱怨说希望自己也会吟诗作对。

S看着他的眼神是戏谑的,"oh do try!"Brownie憋了半天说了一句, like everything!这就跟我看完C形容炮弹那一段,尽管十分震撼觉得喜欢的不得了却找不到什么话来表达所以只留下三个省略号,最多再加一句“这真真是极好的”,而其他大神能写出万字评论从原著到电影分析每个人每个场景。。

才华的区别就在这里。

魅力的区别也在这里。。

每次反复看之前那一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深深地心动一下。。

fall for him...难怪S对Brownie是那样戏谑的眼神。

她瞧不上他还有其他那些男人。

她自己的丈夫是真正正直而才华横溢的。

只可惜C只对她形容过炮弹,却从来没有形容过他爱她像什么。

 3 ) 【剧评1-3】镜子两边的西尔维娅和瓦伦汀娜

西尔维娅和瓦伦汀娜是镜子的两面:过去与现代,肉体与精神,华丽与平凡,性魅力与精神火花。

但她们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她们同时诞生于时代的变动之中,她们都是充满个性、叛逆的、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解放的女性”——只是两个人看到了完全背离的方向,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式,最终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而已。

西尔维娅是不折不扣的“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主义者,她出身高贵、能量巨大、魅力无穷、家资富有,作为家族财产的女继承人(结婚的时候只有母亲和神父相伴),实在有资本让世间男子神魂颠倒。

事实上她也从来以戏弄男人为乐,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宠物狗,通过使唤他们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在纸醉金迷的性吸引力之间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

她对自身的放荡、撒泼和不忠毫无愧疚,因为她的眼早已看穿那些上流社会的虚假面具,她蔑视男权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定义,并且对此报以肆意嘲笑。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男人一向如此”,那么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就像剧里克里斯托弗的台词:“一个男人背叛了你,所以你有权向另一个男人复仇,这是女人(全体)对男人(全体)的复仇”。

克里斯托弗是懂得她的,从始至终,不管她和多少男人上过床,她又爱过谁,生命中唯有克里斯托弗曾经懂得过她的暴躁、痛苦和空虚无助,懂得过她看似坚强满不在乎的外表下破碎的灵魂。

但可惜,那太晚了,当她终于寻遍茫茫人海,历经万水千山,蓦然回首却发现枕边人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一个时,一切已经覆水难收。

不知不觉间,她和他的人生道路早已交错、然后分离,各自奔向传说中的彼方,永远也无法回头。

悲剧的根源也许都在于,西尔维娅的爱从来都是自我的、索取的、依附性的,克里斯托弗懂她,但她自己却从未懂得过克里斯托弗的内心世界。

她单纯的将爱定义为激情和欲望,她需要陪伴,需要做爱,需要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在她可怜的前半生中,她只得到过这种爱,她一直以为那就是爱情的全部了;但克里斯托弗不止需要陪伴,需要做爱,需要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他还需要更多更多其他的东西:他需要一个能理解他修订百科全书的兴趣而不觉得他古怪的人;需要一个能听懂他的政治话题并加以评论的人;需要一个既可以和他随便谈谈书籍、绘画和十四行诗,也可以和他肩并肩站在一起直面命运的惊涛骇浪的人——他只不过想要拉着那个人手,两个人一起慢慢变老罢了。

多么美好的梦想啊!

心灵的伴侣,精神的比翼,一个在人格上完全独立又与自身完美契合的另外的灵魂,如果真存在这样的人的话,那简直是人间奇迹!

克里斯托弗本以为自己永远也无法遇到那个人(事实上无论是一千年前还是一千年后,人类之中永远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有这种际遇),他本来笃定了此生要怀抱着自己的责任感腐朽至死,但是奇迹就这么突然出现了,他遇见了瓦伦汀娜。

如果说西尔维娅的“女性主义”是指性解放和捍卫自己身体与情感自主权(这正是女权运动最初的重要主题,比如出走的娜拉,比如安娜•卡列宁娜)的话,那瓦伦汀娜的“解放”则无疑更深刻许多。

她受过良好教育,她剪短发穿男装掩盖自己的性别特征,她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她外出工作自力更生,她是真正走在新时代浪潮尖端的人,对男性来说,并不仅仅是性对象和孩子的母亲,而是一个“完全的精神”,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个体。

某种意义上来说,瓦伦汀娜简直是个现代女性的具象符号,是作者全部的想象与美好的寄托,几近于完美无缺。

但也正是她的这种完美无缺,使得这个角色过于单纯、过于纯净、过于痴情、过于正面和向上,在思想上所受的女权主义教育以及行动上积极跑去给人做情人这一巨大矛盾面前(连她的母亲都无法理解),她的抉择和答案显得太过笃定、太过充满幸福感,这的确突显了她伟大的爱情,但同时也令她失去了西尔维娅身上具有的血肉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你依然不能不爱瓦伦汀娜,就算她是幻影也罢——归根到底,谁的心中没有存在着一个完美无缺的幻影啊?

那是我们不曾遇到的情人、没有出生的孩子,是我们道德与良善的根基,是我们生命中所有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不爱她/他,我们还能去爱谁呢?

当剧终人散,唯有一个场景始终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那甚至不是故事里的片段,只是一副单纯画面,是西尔维娅和瓦伦汀娜分别站在镜子的两边互相对望的画面。

西尔维娅令人神魂颠倒,瓦伦汀娜令人平安喜乐;西尔维娅是挣扎在那个时代的鲜活存在的芸芸众生,而瓦伦汀娜则是作者特意“补偿”给克里斯托弗的美丽幻梦——西尔维娅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矛盾、沉沦、苦痛、失去;而瓦伦汀娜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彼岸:纯粹、坚韧、独立、完满……还有与世上最高贵的男子心灵合一,共享甜蜜爱情。

最最有趣的是,依附男人的西尔维娅最终不得不形单影只,独立自主的瓦伦汀娜却寻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灵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姑娘们,别傻乎乎被男人骗回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哦,虽然我万分尊重全职主妇对家庭的付出,但你可要知道,无数个西尔维娅和瓦伦汀娜毕生的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脱离家庭走进职场的机会,一旦你主动放弃了这个权力,失去了精神上的独立性,即使性感富有如同西尔维娅,也难免被粗粝的生活磨损殆尽。

的确,这世上是有无数愚蠢的男人着迷于美丽皮相,但那从来都不是珍贵的爱,不是能令西尔维娅幸福的爱。

爱是尊严、理解、执着以及勇气,是独立人格与另一个独立人格的华丽共鸣,是丰富内心世界的互相投影。

姑娘们,如果想抓住一个真正的好男人的话,可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哦!

——祝你们好运。

 4 ) 第三集杂感

第三集熟肉看完了。

我太喜欢这一集,它让我看到了希望。

很多GN都觉得这集很虐,我倒不这么觉得。

当事情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反倒带来了转机。

这集我看到了一个从坚硬的壳子里被逼出来的Christopher我感谢战争,感谢谣言,感谢那些企图毁坏他名誉的人,感谢他那个愚昧软弱的父亲。

也感谢他妻子那些情人,当然还有Sylvia。

她终于把他从壳子里逼出来了,用那些子虚乌有的谣言,用她那些虚虚实实的情人,用她来路不明的儿子,当然还有她激烈恶毒但却一针见血的语言。

上集看得我无比压抑。

Christopher坐在火炉边,面对他的柏拉图恋人流着泪说,我想要的我得不到,我所坚持的已经破灭。

他已经不知道他活着的盼头是什么了,虽然那就坐在他的对面,却无法说出口。

但这集好太多了。

他的智力受损,他的名誉被毁,但这些却使他真正面对了他的内心。

而不是试图用他的大脑,他冷静克制保守的大脑,去控制一切。

面对他自杀的父亲,他没有像母亲死的时候那样默默去忍受,试图用合理的解释来掩盖。

我看到了他的愤怒,他的怨恨,他对他哥哥说出的是他内心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虚伪的承受这一切。

他面对妻子的歇斯底里做出了正面的回应。

他第一次告诉了Sylvia他娶她的理由,他忍受她的放荡,忍受她情人的侮辱报复,他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她无法理解。

当他放弃格洛比,放弃他儿子的宗教信仰,放弃他至今为止所坚持的东西,对V说出请作我的情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笑了。

肉体真的不算什么,他们精神上结合了。

他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有了从战场上回来的盼头。

从人杀人的战场上回到人吃人的社交界,只因为她的存在,他找到了自己的希望。

Sylvia真的可怜又可恨。

虽然我非常喜欢她。

一步错步步错。

她试图用她的方式挽回一切无法挽回的事。

她不能停止,不能放手,不然她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当她决定回到她丈夫身边的那一刻起她就意识到了。

她将永远痛苦的活在自己一手造成的错误里。

然后用折磨她的丈夫来作为渡过今后漫长的婚姻生活的唯一的目标。

不知不觉就啰里啰唆了那么多。

稍微说点题外话。

缺你真是,不论在哪部戏里都有一个为你默默付出的好哥哥啊。

看到他哥对V说的那番话我真的感动了。

这世上总有默默爱你的人。

总有值得你为之活下去的希望。

还有他那个矮个子的朋友。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没资格说太多。

不过从剧里来看。

尽管他虚荣,出身低下,不择手段的想往上爬。

但是对Christopher来说他是唯一的朋友,他愿意帮助他,相信他,有时甚至依赖他。

他是他孤傲心灵的一丝慰藉,不管怎样此时此刻我感谢他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

我喜欢这部剧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范围,无论怎样它慰藉了我的心灵,在为4万字论文奋斗的苦逼的日子里。

感谢它带给我的一切,然后继续等下一集。

 5 ) 还是“礼崩乐坏”更确切

我刚看到简介的时候,觉得此剧十分无趣,又是永恒的“三角关系”,无非你爱我,我爱他的老生常谈。

当然,要说起故事主线,确实不过是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摇摆。

尽可以看作是,男人在美艳放荡高傲自我的原配与清纯可人平胸聪明的小三之间的狗血言情剧,非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不如去看拍出一百多集的韩剧。

真正打动我的,与爱情没多大关系。

尽管披着不幸婚姻和真挚爱情的外衣,这是一部写给“最后一位绅士”的挽歌。

悼念远逝的田园牧歌,迎接动荡的现代世界。

看完此剧,可以对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Parade究竟是什么?

与其说荣誉,更象是绅士的行为准则,换成中国话,那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应该如何行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

戏里十分纠结的是Christopher与Sylvia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戴绿帽子的老公对待红杏出墙的老婆是这个态度呢?

第4集里,将军的话给我启发很大,他说,你要不跟她离婚,要不就“象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和她过”,我理解就是和她好好过。

C的回答,很明显,这两个都不符合Parade的要求。

一方面,一个绅士不能和老婆离婚,或者说,不能因为她不守妇道把她“休”了,这样会让太太陷于难堪的境地,是不仁慈的;另一方面,一个绅士是有荣誉有骄傲的,老婆和人私奔对他的伤害很大,这样的妻子与他和他的家庭是不匹配的,是一个污点,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接受她,是不可能的。

因此,Sylvia才会说,他forgive without mercy。

Christopher这个角色本身是正直的,BC把他演得十分温厚,因此前一个方面很明显,而后一个方面,不容易体会。

在今人看来,这纯粹是作。

可是,时光倒流80年,我们会在胡适和鲁迅身上看到这样类似的纠结(虽然他们纠结的是包办婚姻,不是老婆出轨)。

我认为,不论他原谅了Sylvia,还是和她离婚与Valentine在一起,都是Parade的终结。

当一对夫妻离婚不再给任何一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丈夫离开妻子,也不再认为是羞辱妻子;同时,丈夫原谅出轨的妻子,也不再是有损尊严的,丢脸的事,而不过是双方一起度过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难关,这不正是今时今日的世界吗?

不论认同与否,婚姻从尊严、荣誉、家族和传宗接代的神坛上走下来,丧失了庄严和稳定,但是也带来对个人意志的更多尊重。

至于,为什么是现在这个结局,我没看过小说,不知原作者是怎么解释的,仅从电视剧来看,Christopher与Sylvia不是一类人,就像喜欢宅在家里的老公与泡夜店的老婆一样,再相爱,只怕也是对怨偶。

尽管不能否认,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过,这世界上依然有好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守旧者,当一个人与众人相背而行,他的背影是悲戚的,当他改变自己的立场随波逐流,也一样令人感慨。

在这个永远变化的世界,做一个不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注定失败的悲伤姿态。

我很喜欢这部剧的地方,在于如此沉闷主题下的戏谑,几乎每集都有令我拍桌子大笑的情节,怀旧与自嘲,都是英国人十分擅长的。

因此,我觉着Parade’s End的中文翻译,“礼崩乐坏”更为确切,这个词在现下不知为何总带着十足的诙谐感。

另,直到第4集才发现演将军的那位,在Cabin Pressure里面和BC搭档,演Douglas,声音太有特点了,十分出戏。

不能否认,他一开口说话,我就觉着十分好笑。

 6 ) 男主人格粉

总感觉这部片子的几个译名都不在点上,其实它要表达的,可能是最后的荣誉感,或者,最后的所谓“场面”,好吧其实我也说不清。

和妈妈一口气看完都十二点半了(看来她也是剧情控),演员非常棒,人物及其出彩!

编剧一般,节奏控制有问题,还有这是第一季,难道还有下一季??

严肃中不断有英式幽默,有笑有泪(这应该是原著的功劳)。

台词繁复,在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有些地方理解起来略困难。

好了,其实我要说的是,这是超虐心的虐心之作!

很多人表示完全无法理解男主,但是我却代入感强烈(估计是得益于热爱那个时代了解较多吧)。

最后一个完美的绅士,仿佛要洗掉什么似的把自己扔到战场上。

然后我就爱上他了。

正直聪明和几乎无所不知的才华,被关在玻璃柜子里;透明冰冷的灵魂和其实广阔丰富的内心,在簇起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下暴露无遗。

在上流社会那张腐烂的皮底下,他就像一根闪亮的刺—每个人都恨不得拔掉,又仿佛干冰一样灼伤着爱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他,恐怕因为她娇花般的外表下同样是冰冷的心。

她无论女王般的折磨他,还是最终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的表白,都无法打开他的玻璃柜子,只能反而加上一把锁让他更冷。

最后他站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脱掉板正的礼服,离开虚假的沙龙,在士兵们的歌声里,一把火烧掉了过去。

能有一个人来温暖他的心,我就已经满足。

 7 ) 让我们在爱的战火中拼个你死我活

第二集开始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看到了它有前途的一面。

无论剧情,画面还是剪辑都在台词的讽刺与幽默中耐人寻味起来。

或许是由于第一集看了三遍,认真琢磨了每个人物的台词及剧情,所以终于对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便跟得上之后的节奏了。

虽然仍不时的联系时代背景,我看到的仍然是每个人物间的纠葛。

如果说有些被翻译为《一战往事》这种类似战争题材的剧名放到电视剧上或许会引起误会。

Sylvia是个越来越值得同情的人物,她知道自己做的一切离经叛道却无法收敛,因为她向往自由自在而不是面对着一块“割开都不会见血”的“死木头”和处处拘谨软弱又固执的所谓绅士。

海鸥的一段直接展现了两人无法融合的矛盾所在:当大家在旷野中顶着大风野餐并大肆谈论战争时,Sylvia不耐烦的离开席位走到悬崖远眺。

Christopher 本能的跟上去表示关心,甚至温柔的指给妻子看天空中飞翔的海鸥。

但顷刻间又回到了餐桌谈论的频道——德国法国英国间的战争与贸易,而对于妻子浪漫的表达自己想成为自由飞翔的海鸥这一关键心声毫未留意。

即使Slyvia忍无可忍说你再继续讲我就从这里跳下去,他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嘟囔着,看妻子没事便默默走掉。

换作是我,我想我也会无法忍受。

而恰恰是这种“不关切”像发动机一样刺激着Sylvia一次又一次的与男人调情,作乐。

但偶尔Christopher绅士的关心也会给Sylvia一些希望觉得自己手中似乎有跟微弱的线牵着这个男人。

当C去德国接S, 在马车中S看到自己用着孩子的“亲爹”(其实也可能是C的我觉得,不然为何头发那么金灿灿呢) 送的镜子而引C不安时顺手将镜子丢出了窗外,但C却坚持停车把镜子拣了回来。

这一刻S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无语,但作为妻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有些得意。

像是被宠坏的公主遇到了个同性恋但忽然对方实际是个双性恋甚至异性恋,甚至对自己仍有热情的时候的眼中泛起的光芒。

正是这小小的得意,被闺密觉察并归纳为soppy about him。

S不承认,C更沉浸在他自己对S的束手无策中根本无法察觉。

于是新年夜S社交结束后回到家,当然是被新的相好的护送回府,而C则在姐姐家一板一眼的跟每个人握手说这新年快乐。。。

S听见安静的房间有了一点声响,她惊喜的以为是C,之后发现只是不小心打盹的女仆,那种失望和伤痛瞬间转化成了任性和气愤。

这时,我开始同情这个女人。

如果不是为了不让自己毁灭,让名誉委曲求全在这个世界,她便不会像现在这样回到家面对的只是个神经兮兮的女仆和昏暗孤独的卧室了。

而对C,除了对BC的好感以外,他的特权阶级的骄傲与保守,忠诚与执拗更让我想起S妈在第一集说的想伸手狠狠掐死自己的丈夫的台词。

我看不到C的可爱,因为绅士与道德不等同于可爱。

他对S仅有的冲动献给了他们第一次的见面,换来的是桩尴尬的婚姻,搞得自己如身陷囹圄。

他对V的理智也是因为他认为一个绅士要保持忠贞不二而并不因为他顾虑着S。

这样一个男人:连给自己正在沐浴的妻子拿浴巾都要保持绅士态度时,你回去发问,到底是跟一个人过日子还是跟“我要做绅士”的信条过日子?

他因S的美而心动并拥有,因V对他的仰慕和真诚而爱恋并惦念。

V的确是更适合并懂他的,所以他在决定告诉Macmaster自己将去参军的周五聚会上动情到流泪的说:“我想要的我得不到”,“这世上没有什么我能留住的了”。

事实上C也是个被惯坏的孩子,他像达西先生一样一眼看穿所有人的虚伪并表现出来,他冲动的认为自己为国家为秩序效力却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社会其实仍到处是虚伪与世故。

我能说的是他是个好人,是个君子,甚至在情感经历上值得同情的君子。

在未知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暂时做这样的结论。

他以他所不知的方式折磨着自己的妻子并因此而备受对方所故意的方式的折磨。

这样看来他是占在上风的不是么。

但凡他懂得一点变通或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些,他的爱情,他的事业或许是万全不同的模样。

讽刺的是,外人并不了解他的这份痛苦,不是看到他清晨驾着的马车上坐着V就是火车里卧着正哭泣的D夫人的手(实际上是Macmaster惹得祸)。

不熟悉的外人认为是他辜负了S,而他却为了掩盖妻子的水性杨花(或许更多为了自己的名誉),连对面站着给自己戴绿帽子的第三者都无法揭穿。

这种又恨又同情的复杂感受似乎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给电视剧增添了幽默感。

当然这场战争还少不了V,一个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却被最尊敬的夫人的出轨所打破的姑娘,一个对妇女权利事业正义呐喊却发现极左的方式正破坏应有的和谐的参政者。

她爱上的是那个条条框框中的C,却在政治上成为了V。

实际上Valentine 像在为Slyvia呐喊,而愿将自己关进C的牢笼。

或许牢笼这个词有些对C不公平,因为他在面对V时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一种自信与幽默,成熟又理想化的状态。

似乎C身上的腐朽与光荣只能通过某个特定的女人展现。

而V是那面他喜欢看到并觉得身心舒畅的镜子,却买不到。

于是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因太多纠缠无法脱身。

然而各自又并未认识到那些纠缠,注定将在对对方的爱的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期待。

 8 ) 关于片名的翻译。

根据《队列之末》第四集的台词来看,无论片名《Parade's End》翻译成《一战往事》还是《队列之末》都是不正确的。

按照Christopher说的话,Parade应是炫示;虚饰;夸耀;标榜之意,而他是这种精神最最后一人,即为Parade's End。

由于不能贴图,原文如下:Christopher:But there is...or used to be...among families of position...a certain...Call it,parade!General:Well,there are no more parades for that regiment.It held out to the last man,but you were him.将军让他divorce that unfaithful woman,可是Christopher当然做不到,他在第一集中就说过他坚守一夫一妻制,只有野蛮人才会那么对待妻子(指离婚)。

综上所述,这剧应该就是围绕Christopher Tiejens这个坚定信条不和妻子离婚的男人的复杂感情问题写的吧。

最后他到底还是传承这种Parade,还是选择自己随心所欲跟Valentine在一起就不知道了。

其实故事发生到现在,Christopher并不是对Sylvia一点感觉和一点感情都没有的,这一集两人关系稍稍缓和我很兴奋,我真心支持两人最后在一起,但故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悲剧会迭生,Valentine掺杂进来,最后的结果真的不好猜啊。

 9 ) 第二集:继续杂感

看见有人说第二集渐入佳境,觉得是的评。

但是,这个故事比较多层面,作者的意识流包涵了主人公的很多的背景和内心内容,所以看见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也觉得受益匪浅,对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的感受。

不然,单凭兴趣去看,我真的很少愿意去了解这一段混杂的历史的变化。

回到主题上来,队列之末的故事其实并不那么复杂。

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爱情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英国帝国最强盛的巅峰之后剧烈变化中的三角恋爱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提金斯,是帝国统计局的高级官员,家庭有地产有地位,以他自己的形容,家族的祖屋的那棵大树比新教历史还久远。

他自己非常的聪明,公校学生牛津高材生,家族也很有良心,比如他赞助同事同学,麦克马斯特读书,帮助沃娜普家男子读伊顿,以后读牛津/剑桥。

提金斯很有荣誉感责任心,但是,迂腐内向,不善交流。

在一次火车旅行进城的路上,被美丽的西尔维娅勾引,在得知西尔维娅怀孕之后,虽然怀疑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可是,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抚养和接受孩子,于是与西尔维娅结婚。

他与西尔维娅的婚姻,太太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心和知识,只喜欢八卦和服装和上流社会的一切,母亲有钱,和他们住在一起,她自己对孩子没有兴趣,对无聊透顶的丈夫满是鄙夷。

于是,在烦闷无比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于是,和情人私奔到欧洲去了。

四个月后,情人又让她觉得无聊,于是,又闲闲地要求丈夫接受她回家。

以提金斯的性格和信念,他隐忍地接受一切,也会接受她的回头。

因为他不会让她受辱,不会离婚。

可是,世事难料,在太太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偶然遇上一个他爱的女人-瓦伦苔·沃娜普,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第一集的故事,从夫妇俩的偶遇,结婚,生活,西尔维娅私奔,试图回头,到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碰到抗议打高尔夫议员的的场景,之后,提金斯和瓦伦苔在牧师家中早餐,送一个女权运动者逃避风头,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吸引为止,一个钟头满满登登地将很多人物都华丽地出场。

后面知道,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之中有着细致的发展,不是那种轻易编造的肥皂剧中人物风光出场,飘飘忽忽地演戏,匆匆忙忙地顺应温情的需要,急急忙忙地收场。

每一个人物的层次,都是那么的鲜明。

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谬误。

每一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是非常的复杂地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和地点,交叉重叠,互相伤害,相互折磨。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妙文,第二集里的几幅出现的油画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对比,和没有说出来的台词。

(原文: http://culturerichmoneypoor.tumblr.com/post/30726965881/art-and-parades-end-e2-one-spoiler-for-e3)这篇文字,深入浅出,细细地表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因此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引申。

看了,大为受益。

第一幅画,是《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蒂亚戈·维拉丝盖茨的作品(The Toilet of Venusor Rokeby Venus[c. 1647-51], Velázquez),成画时间约1647-1651年。

这幅画其实并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而是改编者的选择。

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这幅画藏画者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故事里的主人公提金斯,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

这幅画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而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被女权运动者玛丽·理查逊在1914年用刀砍坏。

这幅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的苛责中生存下来的画作,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代表,玛丽·理查逊的刀砍名画的一切正好在电视剧里被另一个女权主义者瓦伦苔看在眼里,开始审视自己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理解的重新考虑。

但是,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西尔维娅的镜子的影射。

西尔维娅婚前与情人见面,婚礼当日在神父和母亲面前炫耀地拿出个昂贵的情人的礼物,被两人责备而毫不自知。

这里第二集以开始,两人在她私奔之后第一次见面,她告诉提金斯他母亲过世的消息后,提金斯隐忍地接受这个消息,不愿意接受西尔维娅的同情,更没有一点愿意和她分担他心理的意识。

于是,西尔维娅不自觉地继续她的表现,以出格的言辞刺激提金斯,看到他对镜子的轻微的反应,即刻拉下车窗,把镜子甩出车外。

提金斯面无表情,静静地下车,在树丛里捡起镜子还给西尔维娅。

但是,在以后的镜头里,可以看出,这个镜子,已经是有了裂痕。

西尔维娅爱她的丈夫吗?

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爱。

但是,她需要征服他。

她需要所有的男人被她征服。

在丈夫不被征服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无法接近的男人,产生了感情。

他比她的那些情人,都更像一个她的男人。

可是这个男人,不属于她。

人都是很矛盾的,当你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让你想要得到。

她也承认,这个男人会惩罚她的行为,可是,她对好友说,“我要让他知道,我也可以贞洁地生活,总有一天,一两杯威士忌下肚,他总会有需要的。

”西尔维娅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男人也非常有经验,不然,她不会在火车上去勾引提金斯,得到他的提婚。

可是,她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其他的渠道去发挥她的聪明智慧,又没有当母亲的欲望,她的手腕和心机都放在了对付男人对待她的心思上。

回家前,她意识到提金斯的不满,于是提出分居,并进一步住进天主教修道院去静心虔修,可是这一切,都在于重新征服她的丈夫。

可是,她那食古不化的老公,坚守他古老的信念,不爱她,但也不离婚(除非她要求离婚,他会服从,并会将她的嫁妆专给儿子),心里念念希望的,是爱另一个女人-瓦伦苔。

他的决定,使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倍受折磨,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并坚定地忠诚地坚持着。

电视里西尔维娅和情人布朗尼一起看画展,第一个看到的,是现代画家布拉克的作品,赫卡迪-传说中希腊神话里三头双身魔法女神。

布拉克与比加索同时代。

之后西尔维娅巴巴地给提金斯买了一幅她认为他会喜欢的画,这幅画,是约克郡的风光水彩画。

老公很激动地表示喜欢,可是并不接受她的橄榄枝,提意把画挂在她的卧室,他从来不去的卧室。

西尔维娅和提金斯在这里的表情,非常的微妙。

提金斯迂腐执拗地坚守着过去的规则,相信作为绅士的准则必须在他这里随着他的消逝而灭亡。

西尔维娅并不理解这一点,等她得到了他的身体之后,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

她一定会再次出轨,因为这个男人代表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容忍和接受的。

同样,在他眼里,她代表的一切,都是不能吸引他的外表,而他甚至不能够直接面对她美丽的胴体。

他们在一起生活过的过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麦克尔。

提金斯虽然怀疑过这孩子是否是他的亲生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他的珍爱,在过去两集里,他表现出对这个孩子真心的爱。

第一次流泪,是在太太私奔后他将儿子送走的时候。

如果西尔维娅有爱孩子的心,也许他们的婚姻还有可以救赎的可能。

可惜没有……提金斯于是坚守着,不允许自己出轨,不允许自己向自己的欲望屈服。

他不赞成西尔维娅的出轨,是从原则上的反对,于是,他自己也不会在原则上行差踏错。

如果提金斯对爱情的概念的中世纪的古老,他偏偏遇上了他的同类瓦伦苔。

第二集里的瓦伦苔,展现出她单纯的理性的独立,和单纯可笑的对生活的无知,以及对待人生的幼稚。

她和杜希敏夫人的对比,在两人知道杜希敏夫人偷情之后的反应的喜剧场景中展开。

杜希敏夫人背着疯狂的牧师丈夫背后,与提金斯的好友麦克马斯特私会,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将造成丑闻,于是和好友瓦伦苔商量堕胎,结果两人都大吃一惊。

杜夫人没有料到瓦伦苔如此不通世故,而瓦伦苔没有料到自己的好友原来和自己并不是坚持同样原则的人。

她爱上了提金斯,但是和提金斯一样,因为他的迂腐,不肯违背规则来追求她,使她更坚信单纯的爱情的可能,和坚守原则的男人的存在。

她因此更爱他。

提金斯的感情,并不矛盾,他遇上瓦伦苔太迟了,他只能感叹,但将感情压抑在心底,默默地与他不爱的太太没有任何交流地生活下去。

而瓦伦苔并不懂得自己究竟在这个爱情之中需要什么,所以她也默默地等待着,不知道会等待到什么。

两人在第二集最后的一场交流里,是很偶然的相遇,但是,提金斯放弃了需要他编造数字美化政府的统计局工作,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沉默地压抑,孩子远在约克郡,好友在事业上阿谀奉承在社交上如鱼得水,他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在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人生里,只有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国家(虽然它不值得也不可能被挽救),这时,他才能有所冲动地委婉地期望瓦伦苔可能“尊重”他。

瓦伦苔不需要尊重,她需要爱情,她需要被爱,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他的爱。

面对这个“只能压抑自己欲望”,想得到但不可能得到的女人,提金斯轻轻地离开,到泥泞的战壕里,不知道自己故事的结局。

演技上来说,这部剧的每一个小角色都是非常出彩,很多严肃的场合,被这些演员演出了微妙的喜剧效果。

而三位主角,都是非常的光彩照人。

瓦伦苔的角色比较单纯,在三人中没有另外两个人的人物那么矛盾那么挑战,而演员挑选得极好,直直的短金发和略无世俗痕迹的白皙而青春的面孔,活力无比的身体,让她成为非常好的期望对象。

而她和提金斯浓雾夜行时讨论文学艺术和人生,使两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关键。

那一段,拍得真是美奂美仑。

西尔维娅,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物。

丽贝卡把人物的轻佻和聪慧表现得很到位,唯一我略微不满的地方,是她对着修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提金斯扔盘子的一段。

略有点过,而且和情人的对戏,被情人的俗套表演撑托得很一般。

但是,之后她的戏段,在第二集开始越来越精彩,她和提金斯(BC)的互动的几场戏,比如转告提金斯他母亲去世的一段,扔镜子(嗯,她经常扔东西,可见不珍惜她拥有的一切)一场,对着画作的失望,以及感慨鱼鹰的自由,尤其是圣诞夜和情人回家后误认为提金斯在家等她的一场,都是沉浸在角色中的出色表演。

而康伯巴奇,我只能说,斯道帕德坚持将角色给他,是有绝对把握信任的高度有眼光的选择。

他不再有卷福那种智慧超人行动优雅的快速,只有一种稳稳当当未老先衰食古不化老绅士的保守克制,很多时候让人忍不住要对着他大喊,醒醒!

你这个糊涂蛋!

他把这个绝对缺陷但是又极有原则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绅士,表现得出色之至,让人不得不愿意跟踪故事,直到看到他的人物可能的救赎。

他对于西尔维娅的隐忍,和对于瓦伦苔的期望,都在无言中用他几乎没有表情的面部、压抑的嘴唇(已经忘掉他的牙套了)、克制了无比情感的双眼,把人物的内心和执拗的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我会很矛盾,我期望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但是,不希望他在表演,可是又不希望他在做自己。

表演恰到好处,但是又不失自己的塑造的个性,我在这里,看到的康伯巴奇,是他又一个天才的创作。

他的其他的角色,比如《The Third Star》里的遗憾的詹姆斯,比如《裁缝锅匠士兵间谍》里含蓄的皮特,比如《霍金斯》里天才的霍金斯,《赎罪》里油滑的马修,每一个人物,你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他们是出于同一个演员的精彩的演绎。

我期望看到他的更大的成功。

但是,比较丽贝卡·豪尔,康伯巴奇在美国好莱坞还不算那么出名,就算这部电视剧明年在HBO上映,这么深刻难以跟踪的剧作,恐怕也很难让他得到大众认知。

今天在艾美奖的排行榜上看到他的卷福是排名可能得奖第一,可是评论说“几乎不为认知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大概只有等待《Hobbit》和《星际迷航》第二出品,才有可能改变吧。

 10 ) 【剧评1-2】《队列之末》的三个隐前提

个人以为,本剧的编辑相当给力,节奏虽快但从未混乱,每一句台词都意有所指,与国产的改编作品如《白鹿原》之流判若云泥。

之所以有很多姑娘表示看不懂,其实关键问题在于本剧有三个背景因素并没有点明——其实对于原书读者,或者一般英国本土观众来说是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不言而明的,但对于旁的文化圈的我们,就容易觉得一头雾水了。

这三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宗教冲突、经济因素以及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

前提1:宗教冲突英国是一个新教(基督教)国家,但因为种种原因,天主教势力依然强大,两者互为敌人,互相仇视,互有针锋相对的政治倾向和社交圈子,这直接影响了历史上英国王位的继承乃至现代政局。

有兴趣的孩纸可以看看BC演的《鸠占鹊巢》,看看电影《童贞女王伊丽莎白》,这里不复赘言。

克里斯托弗之所以在社交圈声名狼藉身败名裂,以至于以前朋友的婊子老婆避他如蛇蝎,除了老婆的出轨、情敌的作梗等等不良因素之外,一大原因就是他是个新教徒,却娶了天主教妻子,迈过了社会规范的那条红线,就像蝙蝠,不是鸟也不是兽,两大团体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自我放逐于主流价值观之外。

再加上没什么上流社会朋友,唯一的还是个白眼狼,所以一旦出现丑闻,便彻底孤立无援。

剧情一开始,他的父母亲朋都不同意这门婚事,宗教的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

剧情发展到后来,哥哥马克之所以说“假如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其实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两种不同宗教的结合,同样也带来了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生活中的种种隔阂,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因为害怕孩子成为天主教徒,不肯让西尔维娅带孩子,而让自己嫁给新教牧师的姐姐帮忙;后来两人的矛盾有所化解,他答应让儿子跟着西尔维娅,其实就是在道歉,是很大的让步,令西尔维娅惊讶万分。

再比如让他父亲无比痛心的那句台词“信天主教的人(克里斯托弗的儿子)将成为格罗比的主人”,以至最后选择自杀,这一切都是因为两种宗教之间难以调和的剧烈冲突。

事实上,后来也正因为他娶了天主教妻子,所以才无法离婚(天主教教义不允许,其实克里斯托弗自身信的新教是可以离婚的),让自己陷入死巷之中无法转圜。

归根到底,克里斯托弗为什么要娶西尔维娅呢?

西尔维娅魅力无敌肯定是原因之一,自身的绅士准则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这些绝非全部。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除这两点之外,其实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理由,为什么?

请看下一条。

前提2:经济因素英国的传统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长子继承100%的家族财产,女儿们给一笔嫁妆嫁出去了事(一般都没多少钱,参见《傲慢与偏见》,除非能钓到同等阶层继承人,比如达西先生,就只能下嫁,嫁给清贫的牧师之类——这还算不错的,至少有社会地位——或者干脆独身终老,老小姐比比皆是),次子和小儿子去当教士或者出外工作(中世纪时去当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近代去当公务员、去参军)。

女儿和次子幼子一般只能继承母亲的嫁妆(剧中克里斯托弗把母亲的遗产借给朋友,以至于他的哥哥都要关心他的财政状况),更有甚者会被直接赶出家门,以确保父系家族的产业代代传承不被分割。

克里斯托弗家是典型的富有乡绅阶层,而非百度百科里说的上流贵族爵爷们,其实还差得远。

根据长子继承制,马克被父亲全力培养,弟弟克里斯托弗就必然被忽视和疏于照料。

他父亲自杀前也懊悔过这一点,早知道大儿子放弃继承一心从政,就该早早培养小儿子,避免让小儿子缔结不般配的婚姻,声名狼藉之外,还生下血统不明信仰敌对宗教的继承人。

克里斯托弗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一直不怎么富裕,就算没有情敌下黑手也始终处于破产边缘,事实上锦衣玉食长大的次子幼子举债度日,表面光鲜内里窘迫才是社会常态。

因为自身赚钱能力有限,又花钱大手大脚(想留在这个阶级里就不得不维持本阶级的消费习惯),“保持体面”就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简爱》里罗切斯特说的:“他们把我卖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次子娶一个富有的女继承人,来继承女方的财产。

剧中对此也有提及,第一集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在解释他的婚姻选择的时候就说了“我和岳母一起住,她很慷慨”,然后他哥哥再也不出言反对。

这一段剧情其实就是在交代前因后果,告诉观众克里斯托弗的婚姻动机有很大的经济因素,以阶层来说,其实他不光越界(无视宗教敌对关系),更是高攀了的。

知道了这一点,故事一开始早餐桌旁西尔维娅撒泼丢餐具就可以理解,在夫妻关系中,西尔维娅虽然行止有亏,却始终是强势的一方(你可以脑补成煤老板千金招赘凤凰男接盘侠,虽然没那么极端,但模式是一样的),绝非单纯因为克里斯托弗太过老实木讷(虽然他的确如此)。

西尔维娅在丈夫面前习惯于完全占据上风,有着强硬的优越感,一直都有。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优越感慢慢变了质,她渐渐发现了克里斯托弗独一无二的优点,发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不可自拔的真正爱上了他。

但西尔维娅却始终无法放下自身的优越感,放下她的架子和自己的丈夫平等交流,终于给了瓦伦汀娜机会,也让两人的感情真正走入了绝境。

《队列之末》从来都不是言情小说,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的的紧张关系远比“出轨—绿帽子—替别人养儿子”复杂无数倍,如果真是单纯争风吃醋你伤害我我伤害你那会好解决得多——事实上,夫妻双方比着出轨,互相给对方戴绿帽子,才是18、19世纪整个欧洲的时尚潮流。

前提3: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18、19世纪,英国上流阶级(其实整个欧洲都这样)的婚恋观是典型的“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夫妻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经济合伙人,双方尽同床和生下高贵血统的长子的义务之后,就可以分别找情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

这是社会风尚,也是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克制,不冲动,维持默契,无时无刻不给对方留面子(因为夫妻的面子是一体的),只要别被人发现(火车上嘿咻只要没被发现就无人理会,火车上摸一下别人的手被发现就是大丑闻),哪怕已经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任何行为都被默认为“不存在”,这就是上流社会的掩耳盗铃,是他们的“体面”和虚伪之处。

关于这点可以拿19世纪中期流行文学泰斗大仲马的作品举例,比如广为人知的《三个火枪手》:国王有情妇,王后也有情人,社会并不苛责他们的行为,甚至连吃皇粮的火枪手都为王后的私通(往重里说这可算叛国罪)而玩命奋斗;王后只要在舞会上戴上国王送的钻石就一切风平浪静,可一旦钻石丢失的事情暴光,桌下的“潜规则”翻上台面,那就是可怕灾难,甚至会引发英法战争——所以在旧传统的背景下,克里斯托弗看似软弱的行为其实才是为人称道的绅士风度,而西尔维娅公报私仇的情人反而是没品玩不起的小瘪三。

但是时代已经开始变化了,克里斯托弗的老一套做法已经不再起作用,甚至还有了反效果,这段剧情之所以如此设置,凸显的就是这一矛盾冲突,而绝非对西尔维娅单纯的道德批判。

进入20世纪,甚至直到现在,这种婚姻模式也从未绝迹,你我身边也许都有。

顺便提一句,BC演过的舞台剧《一舞已毕》的主题就是这种扭曲的婚姻关系,表达“不懂爱和丈夫”和“无法表达自己的深陷爱情之中的妻子”之间的矛盾纠葛,爱与被爱的严重失衡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一直是戏剧的经典主题。

关于这部分内容,剧中表述的实在太多,不胜枚举,请自行对号入座。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只想澄清一点,那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氛围中,克里斯托弗表现出的实际上是克制、忍让、默默承受和对早已过时的“维多利亚式绅士精神”的循规蹈矩,而绝非胆怯与窝囊。

这个角色从来不是一个懦夫(的确,从我们的文化观念来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不报复就够没种了,怎么还能帮老婆打掩护?

可这种理解就是典型的文化错位和背景误读),相反的,他始终不乏反抗精神、毅力以及勇气(无论是对婚姻和交友的“出格”选择,对独立的新女性丰富内心世界的欣赏,对职业的责任感以及战场上的表现),他从来都不是在旧时代如鱼得水却完全适应不了新时达的艾希礼•威尔克斯,他反而更像是披着英国绅士皮的内敛、含蓄、“圣父”版的瑞德•巴特勒船长——他是那样努力地去恪守旧式行为准则,但本质上却拥有一个新时代的灵魂。

事实上,这正是克里斯托弗精神世界最大的矛盾之处,也是整部剧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更是他下定决心作出最终选择的根本原因。

时代动荡摧毁了艾希礼•威尔克斯,却令克里斯托弗浴火重生。

破茧的过程虽然注定纠缠痛苦,可一旦度过了这个难关,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展开的羽翼,飞入新世界的阔地高天。

同样的,这种“风俗”也造成了社会舆论对于“情人”身份的接受程度,除了不改姓,除了终身是某某小姐,其实与夫妻全无二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同居甚至民事伴侣关系。

其实社会动荡期的故事全都一样,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我国也有大把文艺女青年当侧室出身(美其名曰自由恋爱),最后令真正明媒正娶的太太被历史遗忘。

比如鲁迅和许广平,甚至比如蒋委员长和宋美龄,数不胜数,全无二致。

所以无论是西尔维娅出轨还是瓦伦汀娜当小三,都不能简单用现代道德去评价甚至去讨伐,那都是不公平的,毫无疑问都是对本剧主旨的误读。

***总之,一旦搞明白了三个隐含的前提,这部剧几乎立刻就拨云见日。

克里斯托弗从来都不是完人,他善良包容却内向木讷,他智商超群却不擅社交,他心有大志却在人生的重大关头轻率决策,缔结不恰当的婚姻,几乎因此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年轻时的他的确曾经被情欲俘虏(我们谁不曾?

),的确曾经因为自身的软弱而扭曲尊严(其实那种社会环境下吃软饭绝对谈不上可耻),但自始至终,他对命运有一种超脱般的坦然态度,从未逃避责任,从未背叛和欺骗,而是像个圣徒般直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矛盾的观念和错误的行为埋单,默默承受一切后果,甚至甘之如饴。

这一点比起活在谎言里并试图用谎言去欺骗小女生的罗切斯特先生(见《简爱》),实在判若云泥。

就这样,一个旧时代的正人君子,他慢慢变老了,老婆私奔了,名誉毁掉了,真爱出现了,战争爆发了……旧的秩序、旧的行为准则一夕之间支离破碎、推倒重来,他开始靠自己的薪金度日,卡着发薪日花钱(见剧中透支事件,最后靠着老婆大人的能力才挽回了自己的财务信用),他开始痛苦地求索,希求重塑自我,寻回尊严。

在故事的最后,他拒绝继承格罗比,把富有的庄园收益留给西尔维娅和儿子,了解最后一笔心债,自己则与瓦伦汀娜在空荡荡连家具都没有的旧公寓里自食其力,艰辛度日。

克里斯托弗走过繁华,走过战火,终于找到了清贫却内心温暖安宁的崭新生活方式,甚至有了真正的手足兄弟。

这种精神世界的毁灭和重生堪称恢弘壮丽,他的沉默与执着、他的勇气与道路足以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也许这故事的意义就在于,克里斯托弗是旧道德和旧传统所能培养出的“最好的人”,但在那个残酷时代里,他依然艰苦求存,活得如履薄冰。

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错,只不过因为那个西尔维娅所代表的旧世界,以及他自己所代表的旧道德和旧传统已经无法阻挡的走到了历史尽头,走到了队列之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次重新洗牌,是秩序和阶级的再定义。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快乐总是瞬间,痛苦则是永恒,但你依然是有选择权的——你是选择直面,还是选择逃避?

当你站在队列的末端,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去?

个人以为,这才是这故事真正的主题。

《队列之末》短评

看到后面才有入戏了的感觉。整体才能把握下来。这是看卷福主的剧的特点。

10分钟前
  • bochan
  • 推荐

再精致的镜头再好的表演也救不了七零八落的剧情,于是表现出一战时期人民群众的三观十分猎奇,除了Sylvia其他角色全是贱人和烂货= =

14分钟前
  • with
  • 还行

BC不适合大智若愚的角色,阿德莱德·克莱蒙丝戏份太少,丽贝卡豪尔演的最出色。

16分钟前
  • 衫弃
  • 较差

不说人话?

20分钟前
  • 19431818
  • 还行

其实第四集就可以结束啦 并不想看到Valentine和Crisis在一起 Crisis确实经不起推敲 而Valentine的纯洁天真也吸引不了我 不知是演员的原因还是本身角色的塑造 我更爱的是Sylvia 更真实 当然她想摆脱自己挣扎的境地 可是却无他法

23分钟前
  • 较差

for S

24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推荐

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明白,但是吧,英剧就是有范儿啊,BBC精致的狠

29分钟前
  • 晚风吹尽
  • 力荐

原来那云杉充满了象征意味。

32分钟前
  • tintin7
  • 推荐

不知道为啥。看不进去…

34分钟前
  • susanting
  • 较差

卷福卖花赞花香,我们可不能昧了良心,重口和狗血~算比唐顿强吗?

36分钟前
  • 秣陵客
  • 还行

Rebecca Hall steals the show. She made me root for Sylvia, who was just a horrible spoilt cheating wife to begin with. The last episode could've been better. A bit of anti-climax really.

40分钟前
  • vin
  • 推荐

为了卷福看的。。。。感觉乱糟糟的

41分钟前
  • vincent
  • 还行

两个女主都无感。

42分钟前
  • Aviva
  • 较差

信仰与爱情的矛盾。一战是对维多利亚时代最好的终结?

45分钟前
  • saga
  • 推荐

风景很美,但是就是没啥感觉

48分钟前
  • 犬系少女刘七七
  • 还行

最后他把那块木头扔进火堆里 我想也许那一刻 他准备放下了 放下过去固守的那些准则 还有他亲她胸口的小葡萄的时候 那画面很美 还有他们在雾中 他们碰到鼻子差点接吻的那个画面 也好美 我一直很珍惜这种感情 叫懂得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起 只一眼就知道 彼此对彼此的意义

53分钟前
  • 不忘
  • 还行

历史部分没带入感,感情戏表现又显莫名做作。翻译原因?或是不理解保守时代克制的表白方式?反而更喜欢S这个角色,人物饱满,对无聊生活充满厌恶、容貌和地位又难改优越感、需要爱、不懂爱、对比后发现C的优点后才开始学会求而不得痛苦的爱。E也不错,唯独C、V无感,一个压抑死硬派一个激进天真派。

54分钟前
  • 蒋乜乜
  • 还行

结局简直跟前四集没关系 ╧═╧ 就算最后是真爱,V和S在观众心里的角力也该势均力敌一些吧,演员选得真失败。顺便吐槽不喜欢V的眼影。|| 想回去旧秩序是多少代人的悲伤之源。

57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实在不理解英国人的价值观。BC一直在说Christophen是如何高尚,可我只看到他自私的坚持某种古老的道德观。将自己和妻子拖入互相折磨的婚姻,嘴上说着坚持一夫一妻,却又让一个生活正好的女人当自己的情人。对朋友的所谓“忠诚”却在实际上将他拖进深渊。所以这其实就是道貌岸然,麻木守旧的英国绅士吗

58分钟前
  • caroline
  • 较差

不太能理解男主的心理啊,这种让人性有些扭曲的所谓老派绅士作态还是作古了的好,害己害人

1小时前
  • abb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