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期待了好久去看还是事先做好功课什么的 就是单纯看个仪式看到前排好多吐槽说烂片的 其实我倒是觉得还好(观点不同)特效应该可以算不错的吧 但是做不做3D好像没啥区别哦剧情也还蛮ok的 聂小倩和宁采臣的爱情故事贯穿了整部电影 是我的错觉吗 觉得阮经天和钟楚曦cp感挺强的 中间那段舞蹈听说踩了很高的鞋跳的 还摔过(dou音看到的)不是粉丝哈总之这部戏挺喜感的 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挺推荐的
今晚和父母一起去看这部电影,看完电影后,家人们出来讨论。
大家的评价都不高。
用我爸爸的话说:“被成龙大哥折磨的一个半小时”总结了我家诸位的观点:我妈:特效尴尬。
那些特效做的妖怪让她觉得造型愚蠢。
尤其是蒲松龄手下的那几个妖怪,感觉造型审美不在线,丝毫看不到可爱之处。
(感觉是低配版的捉妖记?
)我:选角色有问题。
成龙大哥年纪大了,挤眉弄眼真的不适合他了。
他想表现的又俏皮又机灵,而我只觉得油腻和怪异,像一个深井冰老头。
阮经天可以说从头丑到尾。
眼睛小真的是硬伤。
他的帅我get不到。
无论是燕赤霞还是宁采臣,他们的造型让人觉得他是看院子的家丁或者小厮。
钟楚曦是美的。
但是这个剧里无论是妆容还是造型都不适合她。
她长得很现代,古装中适合又飒又美的造型,这个大红色全是纱的造型总觉得用力过猛,东施效颦。
我爸:剧情支离破碎。
剪辑一塌糊涂,两个线都没有讲好。
剧情配置不当。
尤其是中间用动画回忆宁采臣和聂小倩前事的叙事方法,让人一秒出戏。
我妹:判官笔真是好东西。
蒲松龄没了它就是一个弱老头。
可惜这么好的东西在电影中被随便丢来丢去。
我要是宁采臣早就偷来带着小倩远走高飞了。
到时候什么人妖殊途,我遇佛杀佛。
那对笨蛋师徒肯定追不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家人们整体观影效果一般。
但是电影不精彩就给了大家在电影院里尽情品尝爆米花和肥宅快乐水的机会呀~而且这部电影还算全家欢吧,带小朋友看也不是不可以。
要不然大过年的,有一个炒鸡不爱逛商场的老爸,怎么消磨时间还能保证家人们一起行动呢?
很差,大杂烩故事,剧情烂透了。
宁采臣、聂小倩、燕赤霞什么鬼东西都融合进去,编剧你怎么想的,没故事就不要瞎编。
艺术来源于生活,你随便写一个生活中感人的故事,都比你这瞎编的故事强。
还有,这剧情看着这么混乱,你考虑过观众的接受程度吗?
阴阳,上下,好坏,明明白白的世界。
正派、反派,好好写不行啊。
故事开场介绍时代背景,主人公蒲松龄没错,如果把燕赤霞、聂小倩营造成反派成吗?
就上演一出普普通通他的正反大战,简单直白,不好吗?
最后在叙述因果。
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至少演员的演技我是认同,特效很好。
这两点都不缺。
差的只是一个好的故事,能观众产生共鸣。
这么烂的片是被刀架在脖子上接的吗给一星都觉得有点多。
打着贺岁喜剧的招牌,全程无笑点,空有神探的名字,跟破案片完全不搭边,整个剧情完全不连贯,不知道在讲什么,说是东拼西凑?
都对不起东拼西凑这个词儿。
有的演员演技浮夸,有的演员看不到演技。
表示严重怀疑,这部剧是有金猪要捧新人吗?
雷的一笔,感觉不到贺岁片的诚意,满满的商业味道。
槽点太多,剧情太雷,人设太作。。。
1、不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叫神探蒲松龄,这部电影里蒲松龄哪里“神探”了;2、后半部完全就是人妖乱七八糟恋,只盼着两人赶紧嗝屁了,只想说这么作的两人,情路坎坷很正常;3、徒弟那个角色,说,是不是开后门的,存在的意义呢?
删了没影响,多了还浪费经费的那种。
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垃圾的电影。
希望广电加强神片力度,不要是个垃圾导演拍出的东西就往影院搬,哪怕成龙在也不行。
宁采臣聂小倩的故事多么经典,这被糟践成什么了。
我真心吐这导演一脸口水。
编剧脑洞大开的有点不要脸了都,那么扯的剧情及人物关系你怎么好意思想出来的,你不怕成为千古醉人吗?
创新不是胡扯,你需要看看心理医生再来编剧做电影,说白了,这就是一部三观不正,不伦不类的狗屎,叫“电影”就是对电影的侮辱。
整个电影看完,有两处败笔:一是名不符实,应该叫宁采臣和聂小倩,或是新倩女幽魂,所谓的神探几乎没有何体现……二是副题偏颇,电影中蒲松龄的阴阳笔被吸收了妖丹的燕赤霞夺得之后,四处作乱,甚至可以改变秩序,放妖入人间,无人能管,最后是因为爱情才放弃了作乱,如此剧情与主旋律相悖,悟空作乱尚有佛祖镇压,此部电影未见提及……
本以为成龙的片子比较适合于过年看,类似于前年功夫瑜伽这样的套路,带着搞笑打斗,在过年时候和家人一起看,也是比较过瘾与欢快的,谁知道故事剧情如此混乱不堪,男二与胖子捕头还有潘长江那极其浮夸的的演技与台词,过时而又雷人的人妖恋感情戏,生生骗了我家60元的电影票。
对比了一下流浪地球与飞驰人生这些贺岁电影,实在是让人感叹老一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拿不出像样的片子,就快退休吧。
春节档落下帷幕,58.4亿的票房虽然破了去年的记录,但全拜高票价所赐。
虚假繁荣的背后是高开低走,上座率大幅下降的隐忧。
有人把这归结于《流浪地球》的一家独大;有人指出是喜剧片的集体衰落;还有人批评是周星驰这类老电影人的不思进取。
大家争来争去,唯独把一个人给忘了:成龙大哥。
他可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他可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名片”、“华人之光”啊他更是春节档的常客,今年也带来了新作《神探蒲松龄》。
是的,新电影口碑和票房都不太理想,但奇怪的是大家连讨论他的欲望也没有。
我明白大众对成龙态度的转变。
过去他是拼命三郎,他的功夫电影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我们讨论起来也津津有味。
现在他是“廉颇老矣”,施展不动拳脚了,电影质量自然急速下降,成龙不可避免地从春节档的中坚力量变成了吉祥物。
我也能理解成龙大哥的心酸,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电影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被影迷咒骂,而是被忽略。
他就像我们老去的父母一辈,过年回家努力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但蹩脚的手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一通操作后只能呆坐在客厅陷入沉思。
也有人为成龙大哥出谋划策,一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何必趟春节档这摊浑水。
那是你不了解成龙,就拿《神探蒲松龄》来说,龙哥这么不辞辛苦拍这部奇幻大片,有三个理由。
第一,他对春节档有着特殊的感情。
1995年,国人过年的习惯还是走亲访友,压根儿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成龙带着《红番区》征战春节档,所有人的预期都很悲观。
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红番区》引发观影狂潮,狂收3500万票房,当年一张电影票只有一两元,换算成现在的票房也是个天文数字。
次年春节,成龙带着《警察故事4》撸走了8000万票房,“贺岁片”这一概念第一次从香港传到了内地。
冯小刚等人也是受到成龙的启发开始拍摄贺岁片。
之后的20多年里,春节档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成龙也在春节档里常年稳定输出。
《一个好人》、《我是谁》、《玻璃樽》、《邻家特工》、《大兵小将》、《十二生肖》、《警察故事2013》、《天将雄师》、《铁道飞虎》、《功夫瑜伽》以及刚刚上映的《神探蒲松龄》。
这些作品相信每个电影迷都如数家珍。
当别人挤破头想搭上春节档的末班车时,“一年一部贺岁片”却不过是大哥的常规操作。
春节档从最初的“票房寒冬期”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成龙功不可没。
所以,你让他舍弃这片主场回家过年那是绝不可能的。
第二,他背后养着整个成家班。
成龙拍片数量太多,使得质量良莠不齐,这是事实。
《神探蒲松龄》口碑票房双崩坏,这也没得洗。
许多人疑惑,成龙也不缺钱啊,干嘛心急火燎拍这么多电影,甚至去给页游做广告。
原因就在于他背后有一个成家班要养,这是他大半辈子的心血,他不开工了,成家班就散了,换做是你舍得吗?
何以解忧,唯有拍片。
但即使你是成龙,也没有那么多好的资源留给你消化啊,怎么办,只能是各种片子都拍,用数量换取质量。
这一招前几年还管用,但从《功夫瑜伽》开始,成龙的身体已经承受不起高负荷的工作,他再也拍不出漂亮的功夫喜剧,这两年除了一部《英伦对决》他再也没交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看看成龙的日程表,《神探蒲松龄》之后,他还有很多影片等待上映,他停不下来了。
第三,“双周一成”是港片最后的荣光。
再往大了说,港片正在衰落,港星青黄不接,现在能做男主角的港星似乎只有年近50的古天乐了。
作为港片辉煌时期的代表,“双周一成”有责任守住最后一块阵地。
周润发虽然拍了《澳门风云》这样的烂片,但还是靠《无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周星驰的新作虽然饱受争议,但观众“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对星爷还有期待;那么成龙当然也不能歇着了,肩上的那份责任感让他不可能停下来。
功夫片自他之后萎靡不振,曾经的接班人吴京也去拍科幻片了,成龙的身影有些孤独落寞。
春节档里,“双周一成”有些尴尬,一个缺席,一个被骂,还有我们的成龙被忽视,但只要他们存在着,他们就会继续发光发热。
我们当然希望成龙能找到更好的本子,提携更多的新人,重新成为票房收割机。
但岁月不饶人,我们又怎么忍心这样一个六旬老者再受苦受。
我们只希望他远去的脚步能慢一点,慢到我们有时间对他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成龙大哥!
”
昨晚无事,去看了贺岁片《神探蒲松龄》,发现并没有豆瓣里评的那么差,如果不在贺岁档出现,是个能打60分的片子,现在豆瓣评分是4.4分,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不好呢?
关键在于这个片子定位的观影人群是谁?我看的这场基本是大人带小孩子来看的,只要成龙大哥一出现,稍有一点包袱,10岁以下的孩子就能笑声一片,影片的娱乐性还可以,如果让10 岁以下的孩子打分,《神探蒲松龄》肯定分高,20岁左右的应该对其中的恋爱戏也不反感,也不会打低分,30—50岁的人应该不会喜欢这个电影,豆瓣评分和写影评的30—50岁人占比应该是最大的,所以分就低了。
为什么30—50岁的人不喜欢这部电影?第一,故事单一,有点小儿科,没有新意,画面一般,特效普通,没有视觉冲击。
第二,30—50岁的人是看着成龙大哥的动作片长大的,都是他的影迷,去看电影就是奔着大哥的精彩动作戏去的,但结果是铩羽而归,因为大哥已经打不动了,片子里有别人很能打也行,也没有。
在这个片子里,大哥变成了一个慈祥的爷爷,眼神真的很慈祥,对小妖都特别好,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他的孩子,可观众真的接受不了,大哥可是功夫巨星成龙啊!
如果这个角色是个普通人演的,豆瓣的评分会比现在高点,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三,最好尊重历史史实,中国电影需要中国文化的背景而不是颠覆,如果真的需要改编,也得合乎情理,比如片名,神探蒲松龄,神探是破案的,可不是抓鬼降妖的,这里哪有什么神探啊?蒲松龄出生在1640年,1644年崇祯吊死,明朝灭亡,顺治登基,蒲松龄历经顺治康熙两个皇帝,是清朝人,可剧中根本不是清朝的装扮,大哥的角色和蒲松龄也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个法师一类的角色,那为什么非要叫蒲松龄呢?
如果非用历史名人,改成唐朝的袁天罡都比蒲松龄好点,蒲松龄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中国观众是很反感这样亵渎一代文豪的,如果改成同名不同姓,或音同字不同,让人联想到蒲松龄,但并不是历史上的蒲松龄,就是个笑点,观众也能接受。
我觉得广电总局也有责任,审片时发现人物和大作家蒲松龄没关系,就应该要求改名,否则不能上映。
第四,爱情戏也不是很精彩。
爱情故事的天马行空和单薄,导致爱情戏根本感动不了观众,这版爱情戏不但颠覆了聊斋,也颠覆了张国荣王祖贤那版《倩女幽魂》,把燕赤霞和宁采臣合二为一,本来是个好点子,如果演出区别就是很好的看点,可宁采臣根本没有戏,只有几个镜头,燕赤霞也没有捉妖的戏,和以前的燕赤霞基本也毫无关系,只借用了名字。
所以阮经天演的燕赤霞,演技在这个片子里没有发挥出来,只能算中规中矩,我个人很欣赏阮经天的演技,看过他演的长孙无极,是个很会演的演员,但这版燕赤霞的性格剧本的定位感觉就是个简单的眼里只有小倩的痴情人,按照好人演,剧本也没有什么精彩的抓妖行动,没做什么好事,这个人物就立不起来,如果按照痴情的坏人演,比如苗侨伟演过的杨康,前期的铺垫是心口不一,说话冠冕堂皇,但眼神闪烁, 表情内敛,让观众隐隐约约感到一点蛛丝马迹,最后揭开谜底,就是个戏剧化的转变,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演技才有发挥的余地,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演员只能按照剧本演,结果就是这个人物也不太好不太坏,只能算痴情冲动,人物性格不鲜明,也不出彩,没有深度,给人印象平平,还有帅也不突出,由于年龄原因,阮经天的帅是建立在他的演技上的,属于越看越耐看型,如果演技发挥不出来,一般人真的会get不到他的帅。
再说聂小倩,剧本也没给她什么戏,演员本身的气质也不适合这个角色,眼神太凌厉,缺少妩媚妖媚柔媚的感觉,和王祖贤的俏皮妩媚真比不了,只有狠劲,眼神倒有点像惠英红演的姥姥,剧本人设肯定不是个狠辣的聂小倩,而应该是外冷内热,内心温柔肯为爱牺牲的妖,感觉没演出来,主要是剧本没给她太多的发挥空间,五官也不是精致古典的美女类型,我觉得还没有镜妖和初小姐好看,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值得一提的是潘长江只有几个镜头,但潘式幽默随身携带,比大哥的武功好保持,可以演到老。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希望不会伤害到谁,而是可以借鉴,以后越演越好,那是我真想看到的结果。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