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电影的奴隶。
”“我希望人们快乐,这是我的原动力,因为如果我能让大家快乐,那我的存在就有价值,我需要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人一定要活的充实,用他们全部的力量,在他们的时代里,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把人生过的充实,这是我们能做的全部。
” ——宫崎骏2006年开始,摄影师跟随他工作并拍摄纪录片。
作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创作了极具标志性和广为人知的动画电影,镜头记录了宫崎骏的真实幕后工作。
总共分为4集,包括《波妞来了》《描绘真实》《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没有廉价的借口》。
一、波妞来了和往常一样,宫崎骏10点到办公室。
办公室空无一人,他却在到处打招呼,他说“他们就在我身边”,也许是他所创造的角色吧。
倒上一杯咖啡,看望窗外每天经过的路人,宫崎骏的一天工作要正式开始了。
宫崎骏邀约了作画监督、美术监督,对他们阐述了新电影的故事情节。
“一条名叫波妞的人面鱼,被冲上岸后,被名叫宗介的5岁男孩所救,波妞喜欢上了他。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是善良、积极乐观的。
即使是波妞讨厌的父亲,也是在自己的立场对自己的孩子,做出保护的行为。
这也许就是宫崎骏想带给我们的美好吧。
动画电影通常是从剧本开始的,而他的电影则是从原画开始,这是他的秘诀。
没有剧本的束缚,可以极大地发挥想象力。
但经常也会经历很多挑战,此时他会去睡上一觉。
他认为创作就像在大脑中垂下一根钓鱼线。
一次英国之旅,让他深受启发。
当时正在参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馆中展出的前拉斐尔派画作,令他停住了脚步,特别是一幅名叫《奥菲莉亚》的画,他震撼于这位画家对细节的刻画,震撼于画面随着光线的明暗所产生的微妙变化,让他意识到他的画风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但路在何方?
“天赋会在工作中一天一天的耗尽,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 他这样说道。
进行电影创作时,宫崎骏总是秉承着一个信条,要真诚地去创作,不能虚浮伪饰。
不管你愿不愿意,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
把概念图放到一边,转而创作其他作品,播放着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这也为宫崎骏带来了灵感。
“我过于追求细节了,是时候尝试更质朴的风格”
在《波妞来了》的概念稿上,秉承了这个思想,去掉了阴影和高光,跟以往的画作不同。
这幅原画是电影的核心。
“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二、描绘真实“我不想给自己丢脸,我想做出不会让自己丢脸的作品。
” 他的热情,总能感染到员工。
波妞的原型,来自办公室同事的女儿,远超同龄人的坚强气质,吸引了宫崎骏。
半径3米内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他笔下故事的基础。
龙猫就是如此,家附近的一个破败公交车站,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开端。
宫崎骏于1941年出生在东京,小时候消化不好,医生说他活不过20岁。
体弱多病,跑步总是最慢的一个,因此总是觉得自卑。
在6岁时,他的母亲突发疾病,无药可医,只能长年卧床。
宫崎骏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却尽量不表现出来。
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他希望自己从未出生。
终于,他从漫画中找到了慰藉,只要有时间,就画画。
毕业后加入一家动画工作室,异于常人的天赋让他大放光彩,从此也告别了自卑,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
他觉得只有给人带来欢乐,人生才有意义。
母亲故后,宫崎骏的意志越发坚定。
43岁的那年,《风之谷》上映,娜乌西卡坚强勇敢,不肯屈服于命运,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部电影也让宫崎骏一炮而红。
此后,他也在电影里创建了很多母亲的角色,比如《天空之城》的空中海盗“朵拉”、《龙猫》中的母亲、《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苏菲。
三、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2010年夏天,动画电影《来自红花坂》进入了制作阶段。
正当宫崎吾朗陷入困境时,宫崎骏送来了一幅画。
女主角迈着大步走向学校,她的身体微微前倾,她轻快地走着,还遇见一位鱼店老板,说这“早上好”。
“什么是生命力?
赋予角色生命是什么意思?
”宫崎骏的这幅画极有说服力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
大部分员工被告知待在家里,团队担心轮流停电会造成影响,如果电力不稳定,数据可能会被破坏。
唯一反对停工的就是宫崎骏,“我们不能更改上映日期,即使再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
”这是一个创作者坚定的决心。
需要用电脑的会晚上来工作室,避开白天的轮流停电,宫崎吾朗日以继夜的工作,尽管很困难。
2个月后,《来自红花坂》顺利完成。
四、没有廉价的借口
新电影的制作中,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分镜,尤其壮烈。
完成不久后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席卷了东北地区,成为了现实。
地震3个月后,他亲自去了灾区现场,也勾起了太平洋战争时的童年回忆。
他想为这些做出点什么,在那里给影迷们签了名。
“麻烦”“太麻烦了”“真是麻烦”“真够麻烦的!
”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放弃呢?
” 我会直接说“闭嘴”“如果人生中的麻烦消失了,你反而还想去把它们找回来”
不久之后,他开始创作电影《起风了》结尾。
其中有一个场景描绘了男主和女主短暂的婚后生活,宫崎骏希望不久之后,他开始创作电影《起风了》结尾。
其中有一个场景描绘了男主和女主短暂的婚后生活,宫崎骏希望她的动作尽可能地真实。
便让同事帮忙,模拟了真实的场景。
“你想让自己的每一天活得多充实?
”宫崎骏画下的每一笔似乎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
」曾经是随波逐流被动努力的青年的我的自我激励。
深夜看完十年一梦全四集尤其第四集的时候,五味杂陈。
自然是看过《起风了》,虽然像大部分我看过的电影一样忘记了绝大多数内容,但是讲飞机师和爱人的故事还是有印象的。
从未深入了解过崛越二郎这个二战战斗机设计师,没想过这是个真实历史人物背景下的动画片。
在众人担忧被误解为美化战争时,宫崎骏老爷子说要表达“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选择,他只想设计飞机,不想参与战争。
”诚然战争对于战争发动国的平民而言也是残酷的,《萤火虫之墓》也是讲这个。
但是作为战争受害一方,我们有先天的立场,情感上不允许自己惺惺相惜。
这股别扭难受劲儿,让人陷入了一阵迷茫——事前的选择和事后的是非判罚,洪流之中的人们究竟要如何抉择。
这两天,一些组织强制收缴钥匙入户消杀的事甚嚣尘上,作为普通居民又是DY志愿者,有概率面临着成为执行者拥护方或者被执行者本人的撕裂局面,当然也有可能像之前每一天一样幸运逃过劫难平安健康。
但,局面来临时,明知违背内心时,怎么做?
我真的给不出自己一个无害的答案…正因为这样一种经历,面对宫崎骏的这种想法,更难顺理成章地接受。
又何况,谁也无法全面了解别人真实想法,尤其是陌生人。
崛越知道他设计的飞机是用来侵略的吗?
他知道。
他是个单纯的技术痴吗?
我们不知道。
技术痴就可以作为贪婪侵略刽子手的借口吗?
不能!
时代洪流里,他也许不可以选择不做,就如我无力解答该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局面而只能祈祷局面不出现。
但是《起风了》其实可以选择不讲他的故事。
以上是我对这部纪录片讲《起风了》创作过程时了解到的新的知识对过往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的冲击所带来的别扭感受。
回到纪录片本身。
宫崎骏的作品深受喜欢毋庸置疑。
守着匠心日复一日研磨技术打磨作品的一些日本各个领域的大师——例如宫崎骏老爷子——让人敬佩之余想要跟从学习。
日常工作中是倾心投入专注的,遇到大事件时是有魄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灾难面前是大格局想为人们传达力量的…无疑,纪录片的主人公是引人注目的。
但纪录片本身呢?
我没看过这么草率的纪录片。
倒叙、插叙全用了,没有时间字幕、没有采访人物人名背景字幕,四集看下来内容来回跳跃,稍微一晃神就搞不清眼下的画面是在时间线的哪一点、眼前被采访者姓什名谁干什么的。
本身对于宫崎骏这样里程碑级的大师的传记体纪录片,介绍事业人生性格在我看来就足够了,讲人物关系家庭矛盾本来就有点缺乏边界感了,结果跟儿子的事又插又倒分散了至少两集。
拍摄像是后台采访花絮一般,剪辑仿佛随意洗牌拼接,逻辑质感还不如网红拍的vlog…看得人又晕又直摇头。
看完只能说又种草了高畑勋,另外怀着复杂的心情打算再看一遍《起风了》。
这就是我深夜写了四十分钟的感想。
BTW,《萤火虫之墓》也是高畑勋的作品。
总之,向大师们精益求精、创新求变、体贴受众感受、而又日复一日踏实精研的精神学习。
宫崎骏:十载同行 (2019)9.42019 / 日本 / 纪录片 / Kaku Arakawa / 宫崎骏 铃木敏夫
宫崎骏式父爱观:去吧!
成为我的威胁!
宫崎骏式人生观:来吧!
倾尽全力活下去宫崎骏式事业观:拼吧!
用必死的心态完成人生使命!
宫崎骏式世界观:好吧!
经历残酷人生依然选择善良!
===============================啊,我喜欢的男人们都是变态工作狂,没有生活、没有女人、不顾家庭的那种。。。
宫崎骏在老朋友死了之后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开始给儿子写剧本培养儿子真正长大,宫崎骏与铃木演双簧:大爱无言,悄悄帮忙,萝卜与大棒,实现儿子梦想,力助儿子成长!
宫崎骏为了实现儿子画漫画当导演的梦想,嘴上说着儿子不是那块料的宫崎骏,让儿子设计公园,给儿子写剧本,给儿子画分镜,给长大儿子鼓掌,然后可以制作死去之前最后的一部影片:起风了。
等儿子长大之后,终于放心了,宫崎骏妩媚一笑,说,去告诉吾朗:threaten me!!!
无后顾之忧的他,抱着必死之心制作人生最后一部影片:起风了;起风了的制作过程反映了十年纪录片的主题,也反映了宫崎骏追随一生的世界观:也就是:理在事中,幸福都在过程里,生活生活就是既然生下来了就好好活着,倾尽全力活下去,活在当下,乐冠千秋;我们一心追求真善美,并不是不懂的假丑恶,只是我们在暗黑的深渊里,选择赞美光明,我们终其一生,但求成为一道光,燃尽自己,点亮人心; 你啊你,记得要幸福呦!
五一期间这部纪录片在B站上免费了(薅到羊毛),讲述了宫崎骏老爷子最近两部动画长片《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起风了》的制作过程。
纪录片的叙事比较随性,不那么结构化,我还是根据我的理解扒了扒一部日本纯手绘动画的制作过程1 设计概念图(大概就要花费几个月)故事: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发生的空间、时间是什么?
故事的面貌是什么样的,是虚构的、是写实的、是注重细节的、是朴实的?人物: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不同角度、行动下的样子是什么?
有几个人物?
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场景:出场的画面是什么?
最能反映这部电影的画面是什么?
最有冲击力/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画面是什么?
【主要创作者】导演【定稿权】导演、2-3位工作室核心成员(导演的好友)提供建议2 画分镜(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几天才能画好一两页)分镜是用来详细描述情节推进的,提供给画手制作画面;有的分镜是先有音乐(久石让为电影写好的歌)再有画面,也就是听着久石让的配乐创造故事和台词。
【主要创作者】导演【定稿权】导演3 根据分镜逐帧制作画面(时间和2画分镜并行)宫崎骏对每一个画师的画面逐一反馈,亲自修改,细节狂魔。
【主要创作者】100名画手(画)+导演(改)【定稿权】导演4 每周例行成片会一周大概能做好5秒视频(然而《起风了》一个难度非常大的4秒画面改了一年半)【主要参与者】每一位制作成员5 完片宣发(已经是2-4years later...)看完决定要重新看一遍《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啦。
刚看完宫崎骏的纪录片《十年一梦》和《不了神话》,说实话,还是蛮难过的,尤其看到自己喜爱的动画导演满头白发,无奈的说自己身体跟不上时...蛮心酸的,内心好像在告别自己的童年,告别自己喜爱的动画,无奈又不得不承认,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一部又一部的神作了。
感觉自己好像还是个孩子,还需要看喜欢的动画鼓励前行时,突然发现,原来导演都已经这么老了,自己却好像从未真正的长大。
看了纪录片,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影片好多的细节部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花费了老爷子那么多心思。
不得不承认“细节决定成败”啊,那么多精益求精的部分,那么多辛苦的日夜,才打造出一部又一部的神作。
满震惊老爷子的匠人精神,作为一个高龄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严格的细节度,别看老爷子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工作起来也是很严厉暴躁的,哈哈哈。
然而人无完人,古往今来似乎都是如此,每一个成功人士,家庭似乎都作出了巨大牺牲。
虽然不是很想吐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吾郎也是悲催,没有童年的陪伴就算了,在中年时期还要不断面对父亲严厉的批评和质疑,想想也是心疼。
当大家都很努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天赋尤其重要。
可以看出吾郎很努力的去制作动画了,但在一个如此优秀的父亲下,再多的努力也变得有些暗淡,他很想摆脱“宫崎骏的儿子”这种称号,但有时候天赋和经验真的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他的父亲实在太优秀了。
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的,老父亲的人生经历和老年的世界观,都不是他现在所能达到的阶段,更何况老父亲动画的天赋。
记得以前看日本的另一部《寿司之神》的纪录片,小野二郎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虽然他已经如此努力和知名,但是他还是不得不承认天赋的重要性,如果他的味蕾能够再敏锐一些,他的作品可以更上一个阶梯。
老爷子评价吾郎处女作时说的一句话,我还是蛮震撼的,“作为处女作来说拍的还不错,是一种侮辱,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现在想来我对处女作果然还是带有很大的包容心的。
老爷子的动画魅力,我们影迷都深深的感受到了,可以看出吾郎也是很喜爱自己父亲的作品,我们这些影迷也希望他能再接再厉,争取能继承老爷子的衣钵。
感觉吾郎在动画电影这条路上还是道阻且长的,加油!
总觉得自己和宫崎老爷子有些地方相似。
他打开瓦格纳的音乐,给员工写信,那种灵感澎湃的瞬间,我也常常为自己制造。
他自己闷着头把一个事情推敲来推敲去,里里外外都弄妥当了,再拿出去给别人看,也像是我会做出来的事情。
2006年他65,今年就已经81了。
想到他已经是风烛残年,想到这样品格的人也许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历史,顿时觉得万念俱灰。
他做事的风格,好像要稍微模仿一下,也不十分难。
但是,那些他没做的事情,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舍弃的:1. 他没有花心思发展和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
他算得上兴趣的东西,也只是诸如给英国展览画画一类的事情。
要么就是去看摄影展、美术展(得到画画的新灵感),在车上放摄像头——总之,他时刻都在创作的状态里。
他没有去培养什么和工作完全无关的活动,譬如养花、养鱼、拉琴、摄影……尽管这些在他的作品里很常见。
一天之中,他只会花一小会儿做一下操,这个为了保护身体的最低必需运动,似乎已经是他唯一的娱乐了。
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2. 他没有追求闲适轻松的生活。
他说导演电影需要把自己逼到极限,自己就像电影的奴隶一般。
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这份痛苦,甚至在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把这份罪承受下来。
他已经不缺钱了,也不缺名誉。
创作电影对他来说十分吃力,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不是愉快的事情。
他自己说,创作时不需要保持微笑。
他仿佛没有追求那种闲适的快乐的想法。
他全部的生活动力在于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体现出价值。
3. 他没有追求在交际中获得认可。
纪录片拍到的其他人,都是三两成群,而他的身影总是孤独的。
在创作的时候,他甚至拒绝贴身的纪录片导演,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在儿子电影的放映会上,熟人向他攀谈,他快速走开,对方也并没有露出意外的神色。
他周围的人看起来都习惯了他的形单影只,他的儿子和他很隔阂,连铃木敏夫在他身边看起来也有些距离。
4. 他没有追求成为自己知道更好的样子。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爱情,甚至是近乎完美的永恒之爱——但他自己说,自己从来没有那样爱过。
他的妻子在纪录片中没有出现过。
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慈祥的老人和父母,也有生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他看起来知道怎么和儿孙辈相处。
但他自己和儿子却很疏远,即便是现在也不会去主动亲近儿子,因为他为人处事有一些其它的原则。
总而言之,他似乎很清楚如何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但他选择不去做。
5. 他没有纠结于别人的看法。
他对观众反应的感知,只是笼统的“这样会无聊”“这样会太复杂”“这样会摸不着头脑”。
纪录片中没有展现他对任何个体评价的关注。
他看起来不用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纪录片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他使用手机的画面。
即便在他在工作室力排众议的时候,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对于员工意见的担忧。
6. 他没有屈服于系统。
他创作第一部连载漫画的时候已经是41岁,创建工作室的时候是44岁,属于中年创业。
他此前所在的公司是东京电影新社,属于很大的公司,他在公司中也做到了不低的职位。
他清楚自己追求的奇幻类型电影在这个时代不受欢迎,他也知道如何融入系统,通过和别人的合作获得成功,但他选择不去这样做。
如果没记错的话,看的第一部宫崎骏动画是《龙猫》,当时看完只觉得龙猫很可爱,两姐妹的相处跟我和我妹很像,但没觉得这个电影有多惊艳,导演有多厉害。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宫崎骏导演的所有电影,同时也看了很多其他日本动画导演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品出宫崎骏的特别。
原来并不是每部电影都会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有趣、可爱、美好、温暖、感动。
也不是所有的动画,人物表情都那么生动传神,肢体动作都那么协调自然,画风都那么精致舒服。
更不是所有的电影,剧情都能吸引你看完。
日本动画产业很发达,人才辈出。
热爱动画,有天赋、想象力,并且勤奋努力的人不再少数,但只有宫崎骏站在塔尖,世界瞩目。
为什么是他?
看完宫崎骏的纪录片,找到了答案。
他的电影来源于他的生活,映射的是他的内心,就像他在纪录片里说的:“无论你怎么隐藏,电影都会反应真正的自我。
”他想通过电影给观众带去快乐,他想通过电影改变世界。
他热爱画画,热爱电影,热爱生活,他能把洞察到的生活小细节精准转化为动画场景,他会反复思考电影人物的行为模式,让人物贴近生活,有个性和说服力。
最重要的是他能坚持这份热爱。
天赋、想象力、热情都会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中消耗殆尽,宫崎骏的口头禅是麻烦死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他说他是电影的奴隶,他愿意为电影死而后已。
下图宫崎骏创作波妞的初衷,好温暖的想法,感动。
下图他担心波妞在人类世界的生活,就像波妞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一样。
“我是电影的奴隶。
”“以真心赋予作品,不参杂任何矫揉造作。
”“我想迷失在自己的思想里,但这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我堆砌笑脸。
”“我希望人们快乐,这是我的原动力,因为如果我能让大家快乐,那我的存在就有价值,我需要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人一定要活的充实,用他们全部的力量,在他们的时代里,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把人生过的充实,这是我们能做的全部。
”
第一集是2006年开始拍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完成后两年——这大概就是在《不了神话》拍摄时计划的那部长篇吧。
创作《悬崖上的金鱼姬》时,他说“天赋会在日复一日的作业中消耗殆尽 灵感才是最重要的”评价儿子处女作《地海战记》时,他说“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 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回忆年轻时的坎坷,“我不想就这样结束 我想做动画 但我不认为自己有机会 我知道我可能不会有机会 ”,然后有了《风之谷》的原作漫画、43岁时动画上映儿子在制作《来自红花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时遇到了核泄漏引起的一系列困难,他说“他必须身先士卒 拼尽全力 他应该抱着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决心 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完成 为了自己他必须这样做 因为他选择了这条路”,其实就是他自己吧老爷子的口头禅是“麻烦死了”,但是“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放弃呢’ 我会直接说‘闭嘴’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 如果人生中的麻烦消失了 你反而还想去把它们找回来”
宫崎骏将-部相机固定安装在车的前座.上,驾车出行时,便任由相机拍摄下玻璃之外的世界。
每-天的日常所见,平凡世界的一-切景象,在宫崎骏眼中,都是宝贵的灵感来源。
宫崎骏从小体弱多病,-直是同龄人里最瘦弱的那一个。
而6岁时母亲病逝,使宫崎骏在幼年就经历了重大的生离死别。
早熟早慧的宫崎骏,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独自陷入对于生死的思索。
在一次次痛苦的自我怀疑、自我价值否定之后,他重拾起生的希望和力量。
在《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晚年的宫崎骏对童年时自己的疑问做出了回答。
他设计了宗介和波妞的一段对话:有些孩子认为,我们不应该被生下来,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个人到世上来都有自己的意义,而这也是波妞会存在的意义。
在制作《起风了》的时候,天灾降临,“东日本大地震”夺去了一万多人的生命。
宫崎骏暂停手中的工作,去到灾区慰问当地灾民。
废墟中的孩子们握着宫崎骏的手,-边流着泪一边笑着,对宫崎骏说“一直以来,谢谢您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感动”“想要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做些什么”,是宫崎骏一直以来的使命。
这次地震使宫崎骏的心灵又- -次大受震动,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曾经历的战争创伤:家园被夷为平地,生命如同草芥。
在《起风了》里,宫崎骏细致地刻画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景象。
正因经历过痛苦,所以宫崎骏格外珍视活着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努力地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化为.笔尖的灵感,为观众们呈现出最纯真的幸福。
“希望人们快乐”也成了宫崎骏最大的创作动力。
这种纪录片,我希望能一直有机会看到,多少部多长时间都要看下去,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没出啥新鲜事,就看老爷子萌萌哒了
都是逼出来的啊
赌上性命
没想到老爷爷已经陪伴我们这么久了,今年一看已经82了。
创作就是一件这么痛苦的事情,即便了不起如宫崎骏,也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面对。技术经验可以积累,可痛苦经验每一回都是崭新的。即便知道全世界的创作者都在和你面对着同样质地的痛苦,也对解决你个人的痛苦没有任何帮助和宽慰。总而言之,创作这件事就是要靠「硬去」啊。
人是好的,拼贴素材是真没意思,有本事再拍一个啊,太浅了太浅了。
非常不好看,合集剪輯成品,所以沒有邏輯主線,拍攝對象大部分時間都沒興趣和鏡頭好好說話,宮崎駿的「人格魅力」也沒觸到我的點,只覺得他是個自我中心的老頭
无论千与千寻之后的吉卜力动画是否魅力依旧,无论对宫崎骏的评价如何,NHK的这一系列跟拍纪录片都似乎别具意义。宫さん能接受这样的跟拍是一种真诚,好像在说,如果我的作品没能表达我内在的真实,那这里至少是我外在的真实;导演和摄影师荒川さん则是另一种执着于专业的真诚,即使宫崎骏发脾气说不想被拍时,他的镜头虽然调转但拍摄依然没有停下来,以至于铃木敏夫会佩服他既对被拍摄者有理解与体贴,同时也执念于自己的工作;更意外的是,NHK会在官网播出,配以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言字幕,一种开放的趋势围墙终归是挡不住的。/在看过米莱斯的奥菲莉亚之后,宫崎骏受到震撼,希望能在否定自己之前的画风里寻求突破;对恰到好处的线条的苛求。/保田道世和大田朱美,对应了米瑟斯提到的两种典型的女性人生道路的选择。
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为什么不放弃呢?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如果人生中的麻烦消失了,你反而还想去把它们找回来”
大师、大师儿子、大师和儿子的伯乐,以及大师工作室,的故事。第一、二集记录了波妞的诞生,第三集记录了虞美人的故事,第四集记录了起风了的前后。喜欢挠头的,固执的,脾气不太好的老爷子真的很可爱。真的是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这么美好的作品。很感动,是时候再次重温这些电影了。『Double.1Aug.2022』@bilibili
紧凑而细节铺满的镜头里,是作为动画电影大师级人物的宫崎骏以近乎苛刻的水准来面对自己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益求精。在短暂的近200分钟的剪辑素材里,宫崎骏的形象就像那一张张推倒又重来的分镜图,充满了极限的想象力、洞察力与体悟力。这样高标准的对于自我和团队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在了他对下一辈——自己的儿子吾朗的期望里。也许很难理解这样严格的父亲,但是对于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的我来说,宫崎骏毫无私心地践行了一个动画电影从业者的自我牺牲与自我苛责。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完美主义的期许,我们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么多鲜活生动的动画形象。
“能够带给人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我想要做个有价值的人。”
这个纪录片节奏有点拖沓,
小女孩:“谢谢您创作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不客气…😊”
这不是工作 是兴趣啊 兴趣
最喜欢的导演 感谢宫崎骏
荒川一人能拍的如此真实,自然,流畅让我真的很敬佩。但同时我也觉得导演自身的刻板印象痕迹太过明显,并没有把宫崎骏的才华和立体性很好的表现出来
“我要把真情实感画出来,我要相信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