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故事爱,死亡,梦想一群来到伦敦的年轻人R:学法律,后来退学,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演员K:一个可爱的小裁缝,他好温和可爱女主:她好温柔善良,关心朋友,给予了他们爱与关怀印象最深的片段1:科林和裁缝叔,在酒吧聊天他和那个裁缝叔的这段很不错,看了演员表,那个裁缝叔是一个很厉害的演员,在剧里他真的很出挑,气质出众。
他人还蛮好的,照顾科林印象最深的片段2:科林真的很可爱,当看到他因为感染了HIV,得了AIDS引发癫痫,住院。
他在病床上和R说的那些,一个因疾病折磨而满脸死气的人,对着自己的朋友提起幻想,甚至做出行动,看起来有点恶心恐怖猥琐。
看这段的时候认为可能是因为病毒损害了他的大脑,导致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疾病摧残了人的自尊自重。
印象最深的片段3:当看到后面几集R确诊了AIDS,他和曾经的同学以前的暗恋对象,说出了对他的爱慕。
那种不断的表达,在对方拒绝之后仍坚持说出。
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没有说出口的机会了,疾病为他判了死刑,那段对话想起了科林病床前那幕。
也许不是因为疾病损害了他的大脑,那段话就是他的真实表达,一个将死之人真实地面对自己,坦露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欲望。
很多我没有告诉你们的事情,我再也没有机会说出口了,我要说出来,即使这丑恶,但这是真实的自我。
而且疾病也不代表欲望就会因此消失,就像食欲一样,还是存在的。
后面2集R的妈妈演的真好,其实我有点没看懂,R是肯定去世了,她妈真的是在他去世后才通知他的朋友吗?
还是为了赶走他们
我是听了pop culture happy hour对这部剧的好评去看的,之前看过的艾滋相关的应该就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如果说那一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噢,这个病这么惨,那么这部剧是真的带着我拥有了如果你朋友得了艾滋你是什么感受的私人体会。
哭是一定的。
这部剧有很多缺陷。
比如 Jill 这个人物的感情生活一点没有提及,她仿佛只是作为了一个拔价值/gay身边的异性朋友的工具人,尽管性格塑造的非常正面,但是这么完美的人成立吗?
她为什么如此关心同性恋?
是因为碰巧交到了这么多的同性恋朋友?
还是说她自己也是同性恋?
她的性生活呢?
当剧里的男同们尽情享受着青春肉体的时候,一点都没有交代Jill的情况,哪怕一次有男生/女生从她的房间里走出来都没有,实在是显得因为需要这么一个人物的存在才存在。
还有Richie的原生家庭,不得不说演员们都演得很到位,但是最后jill和妈妈的那番话指责妈妈为同性恋感到shame,如果有更多铺垫可能会更好。
Richie家表现出恐同的感觉是爸爸,妈妈只是一直暗示jill和Richie是一对,当然这是潜意识里面的恐同。
尽管如此,这部片子在情感上是出色的。
一个无比绚丽的开始,朋友们相遇,20岁的年纪,大城市伦敦,80年代性解放,一起合租pink palace,朋友们嘴上埋汰又互相支持的生活,跟我们青春的记忆都很相似。
所以很容易带入自己,把主角们看成自己的朋友,随着剧情发展,病魔降临,算是切身感受到了艾滋病,和任何其他病一样,给人带来的伤痛。
但艾滋,又跟其他病不一样。
80年代,是风起云涌的年代,女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随着这股进步自由开放的潮流,同性恋群体慢慢不那么遮遮掩掩。
其实要人们改变观念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主流仍然恐同(更别提家长对孩子)的环境下,作为同性恋,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寻欢作乐,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心理建设的。
好在Richie,Roscoe和Ash有彼此,有朋友,有社群。
当他们终于得到了支持,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正当性,即使只在小范围内,艾滋出现了,且由于男同不采取避孕和容易破裂的性交方式,使得艾滋仿佛是上帝惩罚同性恋的物理武器。
Richie在酒吧的那番话,也是80年代大家最初对待艾滋的一种否定态度的真实写照 AIDS denialism。
总的来说,这部剧遥远却真实的,轻快却又沉重,以一种更私人的方式让观众们直观地体验了同性恋群体在80年代面对自己身份的挣扎,面对初露獠牙的艾滋的恐惧。
这是青春片呀,因为每个人都那么可爱,我们才如此的不舍啊。
面对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污名化还在继续,我相信这些东西都不会根除。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value自由。
新剧来了。
英国电视四台 Channel 4 出品。
这个电视台拥有众多的年轻观众,并且以其奇特、另类的电视节目风格而闻名。
早些年火热的青春剧《皮囊》、还有酷爆了的《去他*的世界》,疯狂搞笑的《IT狂人》、《布莱克书店》,都是Channel 4的作品。
最近,另一部和青春相关的新剧播出了。
《这是罪》It's a Sin
又名 Boys | 共5集《这是罪》 ,又名《男孩们》。
由鼎鼎大名的英剧《同志亦凡人》的编剧拉塞尔-T-戴维斯一手打造。
同一位编剧,所以《这是罪》和《同志亦凡人》有着接近相似的味道。
不过,和英版《同志亦凡人》讲述纯粹的同性故事不一样,《这是罪》加入了更加沉重的话题——艾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
三个年纪尚轻的男孩:Ritchie,里奇,由英国演员和乐队主唱奥利-亚历山大扮演。
深柜,隐瞒着家人,正准备上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对于他来说,到了大学,才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里奇的母亲由英国演员凯莉·霍威扮演,就是《得雷尔一家》的母亲,《贴身保镖》中的内政大臣茱莉娅。
Roscoe,罗斯科,黑皮肤,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孩子。
对于他gay的身份,家人十分抗拒,并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拯救”他。
但是,罗斯科内心叛逆,对自己的身份不仅没有试图遮掩,反而以最大胆的方式离家出走,扬言自己以后就住在伦敦约炮区。
Colin,科林,新搬到伦敦的打工人,在一家服装店上班。
在这里,科林认识了较年长的gay前辈,在前辈的引导下,科林也很自然地便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年轻的身体里, 藏着秘密、还有数不清的躁动和不安。
里奇对学校里的性感男人阿什情有独钟,想学的专业也从法律转为戏剧,当然,在很快的时间内,里奇就融入了gay圈,并在这个花花世界中,任性取乐。
叛逆的罗斯科,更是对自己不加丝毫遮掩,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妖艳女王气质。
怯懦的科林,也在前辈的带领下,见识到甜蜜的gay情侣的模样,产生了向往之情。
不过,好景不长,前辈们便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疾病之中。
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病,但是,所有人都在避讳,甚至连医院的护士给这样的病人端饭只送到门口外。
《这是罪》的首集,就像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夜夜party ,快乐释放,活力四射,激情满格,年轻人们聚在一起,新奇的、快乐的、兴奋的生活让他们上瘾。
而另一边则是生命的凋零和枯萎,科林的前辈在悄无声息中就失去了生命,护工们将其尸体运走,给床垫翻面,就好像这条生命从来不曾存在过。
而这群泡在快乐中的年轻人,却还不知道死神已经来了。
80年代,艾滋病刚刚被发现,这种病无药可医,夺去了无数生命,全球医学界手足无措。
加上它属于传染类型,多发于同性恋群体中,所以,人们对它谈虎色变,恐同心理也愈发严重。
历史上著名的血液污染丑闻,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里奇也始终不相信艾滋的存在,他认为这是个噱头,谣言,是制药公司赚钱的阴谋,也是对同性恋群体的诋毁。
当死亡来临之时,这群年轻人们才意识到代价的沉重。
里奇、罗斯科、科林,可爱的少年们,拥有着了不起的梦想和希望,在AIDS面前,都变成了虚妄。
《这是罪》的豆瓣评分还没出来,但是,IMDb上已经拿到了9分。
观感先轻快再沉重,后沸腾吧。
目前,字幕组们已经接手,熟肉出了前三集,后面两集估计也马上了。
喜欢同性题材的观众,可以入。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一开始抱着消磨时间的想法打开,看着看着就被剧里人物的性格打动,敢爱敢恨的年轻人们的确让我大开眼界;随着一个一个die of AIDS氛围开始变得不同,真正令人深思的部分也缓缓拉开帷幕。
我喜欢Jill,作为唯一一个女性角色,和男生朋友们相处起来丝毫没有隔阂,甚至在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生病或者陷入困境时,她都出现在他们身边给予自己的帮助。
我为Ritchie感到惋惜,他自卑,他的自卑让他最终走向死亡。
He is beautiful gay,but he died of HIV.他多么漂亮啊!
活得多么勇敢啊!
游行的时候他紧紧抱住警察的脖子那个画面,我怎么也忘不了。
他说自己想活着,他接受一切治疗手段的介入,但是最后还是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甚至没有能见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一面。
Anyway,人类社会大部分的进步都是建立在pioneers的牺牲之上的,到今天LGBT群体已经变得不再令人恐惧,大家不再闻风丧胆,这是进步,也是Ritchie Collin Gloria这些人逝去带来的一小部分意义之一。
最后圣诞节的画面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大家在追忆逝去的朋友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家人和朋友,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应该有的桥段,也是意义所在。
推荐给所有人。
1.艾滋病登上历史舞台和同性恋密不可分。
但这个密不可分的里面,有待去深扒吧?(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啥 总感觉需要我探索的东西)2.ash真的爱Ritchie的吗?要死了都说工作忙不去岛上看他?还是说我和西方情人观念不一样,爱情里也强调独立的个体?3.Ritchie的妈妈真的很可恶。
Ritchie要死了,还要强权不让他朋友见面?并且弄些他不喜欢的“in hospital”。
很中国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强制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
4.Colin这个小天使,我是真的心疼死了。
没有乱来,最后还是走了。
而Roscoe和那么多人滚过,就他一个人幸免。
命运啊,你是那么地无解,那么地无情!!!!5.都说全集jill没有自我,然而我不觉得。
从最后一集来看,医生都和他熟悉了,遇到一个人在病房的艾滋患者,她在给予,帮助那些因为羞愧而不敢告诉家人朋友的艾滋病人,在人生最后一刻得到温暖。
他在利他,他在自我实现。
6.权利是靠自己争取的。
Channel 4的5集剧《这是罪》讲述80年代时三个男孩Ritchie(Olly Alexander饰)﹑Roscoe及Colin的故事,剧情长度将横跨10年。
三名主角在18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希望﹑野心来到伦敦。
然而当他们感染上爱滋病后(当年有发生血液污 染案,造成大量人感染肝炎及爱滋病),这在当时仍然充斥着各种谣言的病使他们在别人眼中是威胁﹑恐怖的存在,不过主角们也因此团结起来。
剧集还会讲述主角们的朋友﹑爱人﹑家人,他们将共同面对病情﹑被他人拒之门外﹑当时对同性恋者的偏见等。
除了Olly Alexander外,其他演员包括Neil Patrick Harris﹑Keeley Hawes﹑Stephen Fry﹑Tracy Ann Oberman﹑Shaun Dooley﹑Omari Douglas﹑Callum Scott Howells及Lydia West。
With the utterance of "La" gutturally,it‘s definitely worthy of a cry.London is like an enormous magnet,attracting these homosexual teens to voyage forward exploring it,behind which there’s infinite emptiness nevertheless.Here’re endless freedom,joyful lust and chasing ideals that they are longing for,while the ghosts and shadows of AIDs are always hauting above though.There she says "Don‘t go looking for a violent, they just be some bloke",while he says "Life would be so much easier if we had a phone",and another he says"he remembers everything".Ritchie’s excellent,and I‘d hate to mention how much he’s alike me,yet he ended up with “going home for good” ultimately. Oh dear Ritchie,my lovely one,from "I just wanna be happy" to "I had so much fun",your entire emotions have been expressed and witnessed.Your lives are just like epiphyllums in the garden,like fireworks,that burst into the sky with such transiency but not realizing how span swirls and vanishes in a few moments itself.Was it a farewell?
Or was it a toast when you danced and talked in front of whom you deeply loved after you went back home knowing the infection and did all those ceremonious behaviors?
You are a dynamic,lascivious and beautiful adolescent.I adore you and am given encouragement as a delicate mirror that reflects some of my past.You deserve what you value,I bet.And you are ambitious,you really are.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Friends W9.4Queen
If you don’t know what AIDS was and what did that mean in 1980s, it would be a great drama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一部橫跨十年時間的電視劇,講聞艾色變的八十年代裡三個來自不同背景,有不同個性的少年,直接這個議題。
主要劇情都是在1981,1983-84,1986,1988,1991這幾年,分別表現了AIDS隨著時間由陌生到被認識的過程。
開頭用Ritchie倫敦之行前的晚飯間談話來塑造他的面具形象,他要讀的不是法律,而是戲劇,他去倫敦是想逃離小島,做個快樂自由的gay;Roscoe的家人恐懼於他的homo身份,獵巫一樣幾乎要送他回去尼日利亞驅魔,變裝華麗地離家出走;Colin從鄉下來大城市在西裝店做學徒,是那麼規行矩步,10點前回到寄宿的家,一邊跟媽媽通電話表現自己的乖巧,一邊跟阿姨的兒子眉來眼去......開首總是自由奔放,歡愉糜爛的,誰也不當AIDS是一回事,直到身邊的某個誰不再出現,最後只是一具無聲無息地消失的屍體,而生活脫了序,他們不相信會有一個病是會針對一小撮人,會有一種癌症是傳染性的,因為他們覺得是一些歧視、獵巫和針對性的陰謀論,而他們也天真地以為這是個美國才有的病,他們在倫敦,不會有事。
直到這是個不得不直視的問題,恐懼散播到他們的四周,無處不在,或是在午夜失眠,或是在對於這個病的無知,跟那些他們的格格不入和標奇立異一起共存,打上一個個不對等的標籤,亦與他們的孤獨共存,因為這一小撮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會被污名化,會被投以奇怪眼光,在被性騷擾時亦只能忍氣吞聲,但他們之間卻有愛,有團結,有鼓勵著彼此。
他們的認同到今時今日依然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跟自己一樣的社群,卻不是upbring他們的家庭和父母。
We are young and ashamed. 他們為了他們自己是誰而驕傲,他們不願覺得羞恥。
Lots of boys going home, for good, and we know we will not see them again. 我覺得這部劇得剪接和過度很有impact,那一張張祝福問候的卡片卻寄到了焚燒的大火之中,跟那個曾經存在的人和他的物品一樣,在笑和淚之間化為烏有,成為家人口中不願被提及的秘密。
Jill在整套劇裡的推動力很強,她不是只圍著這些男孩子團團轉,而是去盡她所能,去送物資,叫醒他們,去地下的義工團體接電話,去主動了解更多這個病,而戲劇衝突上,她又是一個表現父母無能狂怒的對立稻草人,是你害他脫了序,你根本沒幫任何忙,是你蒙蔽我們作為父母看見兒子內心的機會,是你阻礙了......去諷刺怎樣才算是愛和方式。
彷似局外人,卻又是奔走於所有人之間的角色。
這劇也不是膚淺地叫人要潔身自愛,要戴套,而是這些生離死別,這些被撕碎的快樂溫柔,在第三集Colin的人生走馬燈flashback揭曉,儘管活得規行矩步,被打印店老闆誇了就開心個半天,沒有天上繁星般多的床伴和夜夜笙歌,也沒有真愛,最後亦落得安靜地死去的結局,在一個個友人熄燈入睡時以電話鈴聲打亂他們下半夜的夢。
「罪」是甚麼罪?
是處於社會不被看見的角落,貪圖人性本來的慾望,求愛卻被說成不自愛,還是搬出法律條文指責、隔離染病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而愛本是無罪。
在這段瘡痍滿目之中,有人去過抗議藥物公司提升藥價,有人fuck the MP,直接給Thatcher的咖啡尿尿,有人躺到街上。
Ritchie有普通人的懦弱,卻沒有羞恥。
這個人物有瑕疵,他不敢面對問題,對朋友仁慈,對陌生人惡意傳播,甚至連痛罵那個無心傳染自己的Donald都不敢,卻敢說一句”I’m gonna live”,敢去做化療,卻在失去一切時驟然回首,去給他的家人做一頓晚餐,哭訴著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實現那些星光熠熠的夢想,給他暗戀過人在車頭燈前跳一段小小的芭蕾舞。
這刻的他,再也不能自欺欺人,再也不是那個沐浴在掌聲之中的舞台劇演員。
他華麗地登場,卻落寞地退場,跟Colin殊途同歸,毫不忌諱地對母親講著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Ritchie離開人世時還沒來得及跟自己的好友們道別,甚至沒來得及說一句話,死在聖誕節之前。
這部片是壓抑,又帶著敬畏的,不避談AIDS的多面,又不避談性是最大的源頭,然後又帶出一些同志困境和認同上的思考,比如是homosexuality的定義,而Ritchie養病後又再帶起父母的「無能狂怒」,一個個長鏡頭講表現他父母的控訴和無能,將患病的錯歸咎於別人,將自己眼中「乖兒子」形象破滅、對患病的無能為力和多年來對兒子的無知發洩到別人身上,Ritchie媽到他死了都不敢去面對兒子真實的一面,便由Jill的質問和海邊對峙來回應這些無能狂怒,也點出了「罪」是甚麼,是來自家人的排斥和不認同,是來自社會對他們的漠視和自私,詆毀和偏見,regarding 有句台詞說「要是患病的都是異性戀,世界早變了天」。
我始終都喜歡結局最後兩個場面,在笑與淚之間過本應是親友歡聚的聖誕節,憶起了那些只存在於記憶裡的友人,在平平無奇的一天演著《第十二夜》的一小段。
“Mum, I’m not dirty. I never did anything bad. I really didn’t.”這一段,總會讓我想起,Danny的那句”I’m clean.”,而他當年是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和痛苦,無聲控訴著這個世界賦予他的「罪」。
這部片,大概能窺探一二,前人經歷的痛苦。
看同志剧集,每次看到恐同内容我都有点conflicted,一方面这是必要展现的一部分,特别是艾滋背景的八十年代;另一方面看的时候不免会有PTSD。
我必须承认听到有些台词我有点感到不适,但是RTD总是不过分渲染,而是恰到好处;而且恐同是各式各样的展现。
有很明显的恐同情绪——比如Gloria的恐同家庭,艾滋病刚开始时候的几乎无人进行研究以及把病人彻底封闭隔离,还有抗议时候周遭路人的恐同言论。
还有比较深层可能不让人察觉到的,比如Ritchie的妈妈。
在刚开始时,Keeley Hawes的这个角色非常不引人注目,不禁让人思考她为何会演这样一个配角。
而最后一集,她几乎撑起了大半集的戏份。
在大量的剧情交织下,我们大概在最后一集早忘了Ritchie从未和他的家人出柜。
这似乎不太像这个角色的设定,他不像是会隐藏自己性取向的深柜。
其实性少数群体都知道,出柜是一件自己的事情,每个家庭的情况完全不同,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是否出柜,而潜意识里你是知道出柜的成功率的。
看起来Ritchie应该不会特别困难出柜,他的家庭似乎并不关心同性恋或肆虐的艾滋病,但是你可以看出他的妈妈还是特别爱他的。
不过,他没有出柜肯定有他的理由——最后一集便完整的展现了潜在的原因。
诚然,你的孩子直接丢出出柜和艾滋两个信息,做父母的势必都需要时间来消化;但在听到消息后不久与Jill的对手戏里,Ritchie妈妈始终不相信儿子是同性恋,甚至惹得旁边病房的阿姨不得不说“如果你做妈的到现在都没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只能说你瞎了”。
有出柜的性少数人士应该都知道,如果你有传统意义上性少数的特征,比如说你是个“能歌善舞的男孩子”“喜欢潜艇的女孩子”等,父母,特别是妈妈,一般都会恍然想到潜意识里其实一直都知道。
Ritchie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形象,那为什么他的妈妈似乎无视了这些特征呢?
其实我很能理解,因为我的妈妈就和Ritchie的妈妈一样。
因为在这些父母的意识里,他们自己的恐同让他们觉得性少数群体是和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的“低劣一族”,而在八十年代,他们对被艾滋污名的男同性恋群体的想法更加是如此。
所以,尽管有所察觉到孩子与其他人的不同,他们从内心否定自己的孩子会是性少数,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会和这些群体有所接触而“变坏”。
所以Ritchie的妈妈是怎么反应的呢?
她很愤怒,愤怒Jill这么多年以来和自己的儿子骗她到现在,愤怒自己这么多年不了解真正的儿子的生活,似乎她被这些人隔离在了儿子生活的外层。
你似乎觉得这都很正常,毕竟家长接受这些消息都是需要时间消化的,更何况Ritchie的妈妈依然明确的表示了她依然爱自己的儿子。
因此我们在最后期盼着看到美剧式的结局,Ritchie的朋友们与他道别以及与他的妈妈的和解。
然而最后谁也没想到,最后竟然会是Ritchie妈妈冷冰冰的一句“He passed away yesterday.”这时我们才发现,Ritchie的妈妈是多么的冷血。
其实早就有预示,当Ritchie说到他不想让自己的病情隐藏在外人面前他妈妈的沉默,而当她和Ritchie聊天时说到的都是曾经在他去伦敦之前,“回到以前多好”。
她这么说着,而从未问过自己儿子这些年真正做自己的故事,试图真正了解他的内心。
可能她愤怒于她这么多年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失去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所以她不想让Ritchie的朋友们见她最后一面;不过,我依然倾向于这是因为她的恐同。
很多性少数人群因为原生家庭的恐同而不得不离开而找到了自己的queer chosen family,对他们而言他们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
确实,如果你的家人连真实的你都无法接受,你有权利找关心你的家庭。
而Ritchie妈妈可能始终觉得,都是他们的错使得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样,并且没有向自己袒露实情,所以即使儿子临终要求见自己的朋友,她依旧没有答应。
而最后Jill对她所说的“都是你的错”,一语中的。
Ritchie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一开始不相信艾滋,到后来无比害怕自己得艾滋,他即使去做了测试最后拒绝得知结果,不停尝试偏方希望能预防,到后来得知病情依旧疯狂性爱。
你当然可以judge他的所作所为,但是这些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更加重要。
直到今天,LGBT青少年比起异性恋青少年依旧有三到四倍更大的可能得抑郁症甚至自杀。
即使成人后,LGBT人群有更大的可能会进入toxic relationship和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而原因依旧是这个即使再改进依旧有很多恐同存在的世界,以及恐同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
最后,感谢RTD。
年轻一代似乎总是忘了艾滋时代性少数群体经历的那些遭遇。
我们忘记了那些来自小镇的Colin们,他们可爱无害,什么都没有做错,在人生即将开始时被剥夺了生命。
像一位豆友说的,我们总是说英国是腐国,但是我们忘了这是用血泪换来的。
如果有一天没有一个同性恋的青少年会因为出柜而痛苦,或有“如果是异性恋生活就容易好多”的想法,那这个世界才真正去除了恐同。
艾滋不可怕,恐同才是。
本剧的编剧是带领科幻剧Doctor Who(1963-1989, 2005-)复活的天才编剧Russell T Davies,惊喜地看到有Doctor Who的crossover。
这是最幻想的地方!
但查了查资料才了解到,原来恰恰相反,这才是最现实的纪录片!
这是对Resurrection Of The Daleks一集的模仿 https://www.dailymotion.com/video/x8g49oz
神秘博士中,Ritchie的角色叫Trooper Linden。
这是为了纪念在Remembrance of the Daleks一集中出演的演员Dursley McLinden,他后来由于艾滋病死亡。
真实的神秘博士节目和这里,枪根本打不出来什么东西。
https://pocketmags.com/it/doctor-who-magazine/560/articles/902025/studio-84https://lgbtplushistorymonth.co.uk/2021/02/its-a-sin-remembering-lost-friends/https://bleedingcool.com/tv/russell-t-davies-filmed-new-doctor-who-dalek-scenes-for-its-a-sin/由神秘博士编剧Russell T Davies编,制作人Phil Collinson制作,出色的音乐也是由神秘博士作曲家Murray Gold作曲的,纪念的是神秘博士演员。
这部剧本身很好看,出色的摄影、表演、剧情、配乐,还有很好的社会效应,让我这个神秘博士粉丝很喜欢!
不好看,不喜欢
挺真实
主角是我超级喜欢的年年主唱唉
相比起the normal heart和戴上手套擦泪还是轻松了一些的,也许是因为Olly自带fabulous的荧光色。第一集和第四集的节奏最好,群像刻画上感觉是有些割裂的,叙事有些凌乱了。最喜欢的片段是Ritchie在得知自己HIV positive的时候,在车灯前那一小段芭蕾,full of shame & relief & pride,很动人。
破防了好几次…
RTD is the BEST! 一段满目疮痍的历史。所有的人物都那么鲜活生动而丰满。无数个没有对白却震撼人心的场景,比如车灯前的芭蕾… 是我爱的叙事和煽情。
3.5
周围的人都检测出来有hiv了还是继续滥交 自己得了hiv还要传染给别人 无语… HIV的确不是罪 但还要祸害别人不是罪是什么 Ritchie一点点没法让人同情 唯一让我觉得有点可怜的是Collins 不想死就别作死 不想死就相信科学
拍得真好,那女孩儿,真好
Jill这个视角非常好 Jill是很特别的存在 在这一群人中好像是个“局外人”但作为局外人的她却是身边朋友离开时唯一的道别之人 对Colin是在电话里 对Gloria是面对面 和最后和Ritchie妈妈在海边的那场有关过错的谈话 或许世界本不该那么多条条框框 为什么大家总习惯给人分类 所有人不都是坚强的活着到死去吗 所有人难道不都是Born This Way吗 在剧的结尾是圣诞节所以在新年和身边朋友说笑的时候也要永远记得想念已经离开的朋友 多想要圣诞夜过后一切回到最初 就像最后莎翁第十二夜里的那句到头来不如幻梦一场(BTW:Collin妈妈的情绪感染力很强 她随便一个动作我就开始哭)
恐惧、羞耻、悔恨、孤独,每一样都比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更让人痛苦。最残忍之处在于,自由本应是你沐浴快乐的通行证,却瞬间成为你接受审判的墓志铭。让人动容的当然是剧中的每一次握手、拥抱和亲吻,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爱的力量。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本身。永远记住,污名化不会让病毒消失,只会让其以更猖獗的速度肆意蔓延。
集与集之间的割裂感极强,乍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群像,实则塑造得非常失败,男性角色不是工具人就是不讨喜,唯独刻画了一个女神般的完美女性角色。男主向中学时代暗恋的直男confess的段落是全剧华彩,片尾女主质问男主母亲的段落荒谬至极。
什么是罪:是你恰巧无法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而他们给予你的不幸甚至无需理由。
就算Olly Alexander最后没有成为14任博士,里面的DW tribute场景也算圆满了。不知道这是不是RTD回DW前的最后一部剧。
为了减轻qaf的戒断反应看的,不太喜欢
5/10
低配版《带上手套擦眼泪》
这也太稀松平常了吧
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失败
五集的体量拍到这种程度,其实是有点小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