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散文诗一样的质感 几段故事拼接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描述死亡情绪的克制 没有过度渲染 也不刻意煽情 在数个平淡的日子里 大家平淡的迎来自己的结局 风格是文艺的 长镜头的运用很棒 旁观者的记录感 使得情绪更具有力量 此外调色也真的让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 虽然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看完之后依然留存余味 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珍惜每一刻 无畏下一秒
2017泰国剧情片《死于明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4。
本片的风格很独特,很另类,没有剧情,由一个一个的真实死亡事件改编的小故事组成,让人感慨计划不如变化快,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珍视当下,别留遗憾,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影片要向观众传递的主旨。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还有未了的心愿。
影片中有一幕自杀方式列表挺意外,表格里列出了十种自杀方式及其死亡成功率和死亡时间,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第一幕中的一个女毕业生是由《天才枪手》的女主饰演的。
小女孩:“我会死吗?
”旁白:“现在不会,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啊。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就是如此。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是人,活着的生物都会死。
” 电影里的这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的大哭、旁白语言的平静与深刻,一一铺垫开来。
尽管“每个人都会死”是自开始就是大家熟知的命运,可能接受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继续开展,人物一一登场。
导演用平静、细腻的镜头将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搬到我们面前,每一段的旁白都暗含着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开展与生活道理。
即将毕业的学生、证券场的商人、从美国归来的姐姐、即将登机的丈夫、求婚失败的男友、路边救人的女演员、在家的音乐家,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最后,搬出剧中的数据——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愿自己坦然面对。
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即使我们很多次在各种影片中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仍旧是一件让人不愿多想的事。
屏幕里的生生死死,无论多么感人,也不过是让观众为之共情而悲。
但最近有一部电影,却把死亡拍出了一种如吃饭睡觉般的“日常感”——《死于明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作品,由6个故事组成,还穿插着一些采访的内容。
影片开头就写到,所有的故事都改编自2012到2017年间的个人真实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4个年轻美丽的女孩。
她们正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本杂志上的星座预言,肆意地畅言着对未来的想象。
明天早上六点,她们就要一起去参加毕业典礼。
而事实却是一位凌晨去便利店买酒的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到,再也没有回来。
她们用星座决定出的要去买酒的那位“幸运儿”,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
是那位想要开一家出售稀有的树的园艺店的女孩;还是那位想去纽约生活,遇到一个合适的“他”的女孩;是想要拥有自己创立的时尚品牌的那位;还是只想要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的那位呢?
即便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明白,这其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变成了灰色。
甚至第二天清晨,那本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星座指南,也被清洁工扔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姐姐”。
时隔8年从美国回到故乡,她用相机记录了许许多多个景色和瞬间。
当然,她也想给自己的弟弟拍下好看的纪念照片,后者却没那么配合。
他板着一张脸,甚至笑一下都不愿意。
姐姐说想去吃一间很喜欢的生蚝餐厅,他却说阴雨天的客人一定很多,后天再去吧。
可惜,姐姐已经没有后天了。
她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失去了生命。
他说:“她的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
”就趁现在。
还有在证券所安静地去世的商人,他死后5个小时才被人发现,周遭的一切依然井井有条地持续进行着。
还有等待换心脏的妻子,她的丈夫去美国出差,两人完成了生离死别的对话,却没料到,丈夫因为航班失事去世,妻子却换了心脏活了下来。
这样生死无常的故事还有很多。
导演用最平静抽离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故事铺陈在观众眼前,因为太过于“日常”,才让人惊觉死亡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导演的采访中,小孩子不想要知道明天就会死,因为他会很难过。
而103岁的老者却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得跟随着被安排好的道路,这就是命运。
”
似乎当他经历了尘世的纷繁之后,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坦然地面对这必将到来的结局。
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们一组数据:每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这样的黑色底幕配上冰冷的数据,就好像“死亡”本身一样残酷。
还有整部影片中时不时出现在左上角的计时器。
当全片70分21秒播放完成后,这个世界上就又有8442个人过世了。
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刻画死亡的“日常感”。
本片导演在采访中说到,他想把死亡拍得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关于死亡,我们无可规避,但在死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寻。
2018年6月7日,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长期受胰腺癌病痛折磨,飞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临终前,他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参加儿子的婚礼,举办告别派对,还和老友们通了电话。
了却平生未竟之事,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满足地离开,或许真的是某种幸福圆满的结局。
无可厚非的,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它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那么怀有一颗平常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无憾无悔的一生吧。
昨天点开豆瓣秋季影展推荐的电影,庆幸没错过这部电影。
没啥长篇大论可说的,就,别放弃,那人类未知的力量自有安排,况且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的。
过好每天每分每秒就已经是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了。
很喜欢影片里那些空镜的构图和色调,还有导演对影片故事的展现方式,尤其是刚开始第一组,还是很抓人的,背景音铺着令人紧张的时钟滴答声,画面中却是女孩们在房间里很轻松快乐地聊着天,没有关于意外死亡的展现,而是画面突然切到第二天白天,这个微微杂乱却还充满她们气息的房间,再加上将近十几秒的空镜和进来若无其事收拾房间的保洁,如此沉重却又如此无足轻重。
很戳人心,这种平静的力量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看着故事穿插着很凌乱但是每一个都联系在一起,逻辑没毛病,看着也不会跑神。
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感觉?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去世172800人,每小时去世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生不由己,死有选择但没有决定权。
大部分的死亡是无法预告的,就像这部电影里所记录的死亡,它总是突然降临,没有预兆,让活着的人猝不及防。
在毕业典礼前夕的聚会上跌倒意外身亡,上一秒还在和同学兴致勃勃的讨论星座准不准。
在马路边停下来拍照被后方的车碾压过去,前一天还在和弟弟聊这几年出国在外是事情。
在办公场所沉睡中死去,看起来就像只是睡太久了。
受不了这个脆弱世界的自己选择自杀。
被病痛折磨依然牵挂孩子的母亲。
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的长寿老人等等。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说来有趣,现在也没弄懂生的意义,却把死亡想的很彻底。
你有没有想过你死后的安排?
我想把自己能捐赠的器官捐赠,剩下的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有花的泥土里。
我无数次设想过在某年某月死去,想知道参加自己葬礼的人们的表情,只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看到自己的剩余寿命,绝对会吃。
你怕死吗?
电影里小朋友说害怕,因为死亡就看不见了。
活了102年的老爷爷说不怕,我们的命运被无形的线牵扯着,你只能顺从着它前进,在我的那个年代,人只能活到100岁,但今年7月,我就103岁了。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害怕呢,是死亡本身,还是未知的恐惧,或者是死后给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
小时候外婆去世,我不懂死亡,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哭的撕心裂肺。
去年奶奶去世,好像明白了一点。
看着你长大的人,从此只能活在你记忆中,你或许与他的关系并没有多么要好,可是啊,当某一天开始你真的再也见不到他的时候,才想起没有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神奇的东西,渐渐的忘记你的模样,可是你日常唠唠叨叨的言语,爱吃的事物都日渐清晰。
记忆总是提醒着你,不要忘记。
不是贪生怕死是惜命。
有人曾直白的告诉我,他非常怕死,一旦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异常,便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直到医生说没什么。
是不是这也是一种本能?
中二病时期是最靠近死亡的时刻。
你好奇过死亡吗?
你用搜索引擎搜过死亡吗?
我想起《自杀空间》的天天吵闹着怎么还没死的小女孩,还有认真科普每种死亡的真实死因的《1000种死法》。
还有鼓励青少年自杀的”某鲸游戏“。
可死亡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你自杀过吗?
”“没有,你有过啊?
”“”“嗯,割手腕”“然后?
”“然后血凝固了啊”▲某段的对话历史的转折往往只在于极少数人的抉择,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漫漫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不起眼也不能改变什么。
同宇宙相比,一个人类的一生也不过是蜉蝣一般。
个人的活着和死亡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唯物辩证法说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身为“量”的我们活着和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日复明日,万事皆蹉跎。
活着是向死而生。
不要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生命的重点在于,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最近几年泰国的电影佳作不少,特别是17年的《天才枪手》,让我们看到了泰国电影在恐怖片和爱情喜剧片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就是正在努力创造着更多可能性的一个。
对比以前的作品,纳瓦彭的改变应该是从他的上一部电影《恋爱诊疗中》开始。
虽然依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它已经明显挣脱掉泰国老一套爱情片装疯卖傻的套路,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一个每天为工作拼命的修图师,因过度劳累而患上的皮肤病,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恋爱诊疗中》之后,纳瓦彭发现死亡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题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死于明日》。
《恋爱诊疗中》的男主角Sunny也参与出演了《死于明日》🍊如果你是个重感观体验的人,那你应该会被这部电影吸引。
虽然以沉重的死亡为主题,导演却用最轻盈的方式,赋予了这部电影最清新自然的画面。
电影画面的色调犹如泡在玻璃罐里的青木瓜一般清爽,使得镜头下的演员们都格外地好看。
或许因为这里是泰国吧,在这个终年皆夏的热带国度,一切都只能是夏日里应有的宁静安逸的样子,就连死亡也不能匆忙。
比起其他电影中那些强烈地撼动着人心的生离死别,似乎这样平静的步调,才是死亡最常有的状态。
🎥电影以散文式的结构讲述了七个“死于明日”的小故事,期间还穿插着与一老一少的对话。
无论是小孩对死亡未知而表现出来的好奇,还是老人厌倦生活之后对死亡的无所谓,都让我深感羡慕。
✈️电影中的死亡多是无常,突如起来的车祸,在空中失联的飞机,从高处突然坠落的电线杆,骤发的心脏病。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
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但当看到屏幕左上角以每秒两人速度增长的死亡人数时,又感到一切无常的死亡其实都不过是平常。
设置在画面左上角的死亡计时器。
一部电影的时间,已有8442人离开了人世。
🎶比起刻画死者本身,导演这次把更多的感情注入在场的生者身上。
面对死亡,处于不同位置的旁观者们有不同的情感:对于失去姐姐的弟弟来说,死亡让他开始自省,后悔没有更多地陪伴家人;
对于因另一位明星去世而得到拍摄机会的女演员来说,死亡是内心的悲伤和喜悦两种情绪矛盾的碰撞;
对于与丈夫意外“交换命运”的病人来说,死亡是因失去挚爱而失声痛哭;至于那个酒店的清洁工,她应该对女孩的去世毫无触动吧。
酒店套房里早就没有了女孩们存在过的痕迹
女生和她的邻居谈论着那个被自己拒绝的男生,如果知道男生即将自杀,她的选择会不会不同。
📷面对死亡,我们一生中只做一次当事人,作为旁观者却有无数次。
把镜头放在生者身上,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原文来自公众号 Icryduringsleep
很特别的描述死亡的电影,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男子:你会想知道明天会不会死吗?
小男孩:不会。
男子:为什么?
如果知道了,你能够好好做准备。
小男孩:不,如果我知道了,我会很难过。
男子:但是你总是会死。
小男孩:但是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我会觉得不想要人生变成这样。
如果我不知道,我只有活的正常就好,然后死去。
飞机上,大人:你对“人类注定受苦且死亡”的概念想法如何?
小孩:就是个正常的人生真理。
大人:你从哪里学到这些的?
小孩:这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大人:你在学校学到的?
小孩:对,但是我跟老师争论了一番。
我老师说死亡是最糟糕的,但我认为痛才是最糟的,看情况。
大人:怎么说?
小孩:当我们死亡时,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事情。
但是当我们受苦,那种痛苦却是如影随形。
年轻人:你觉得死亡有好的一面吗?
老人:死亡是好还是坏?
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做事不该犹豫。
做好事,你会觉得骄傲的,然后你会觉得开心
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1.猎枪朝头开枪: 致死率99%,死亡时间1.7秒2.氰化物:致死率97%,死亡时间1.8秒3.朝头开枪:致死率97%,死亡时间2.5秒4.猎枪朝胸开枪: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4秒5.爆炸物: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6秒6.火车撞击:致死率96.2%,死亡时间17.92秒7.从高处坠落: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8.朝胸开枪: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9.上吊: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10.车祸:致死率78.5%,死亡时间20.5秒
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
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
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
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
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
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
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
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
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
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
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
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
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
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
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
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
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
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
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
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此,我无比赞同。
3.5 娓娓道来的人间故事,每秒2个,分秒的时间换算成死亡的数字,也诞生出希望。
好讨厌的片子,讨厌这种自作聪明深奥实则轻浮得要命的拍法,情景再现和金句拼贴,没有必要。
沉闷无聊
看着的时候还是很难过的,其实没有人对于死亡有所准备,我们只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然后突如其来地从世界上被抹去。好喜欢影片对于死亡的处理,很轻,很薄,但是画面左上角的数字却一直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我们停不下时间,阻止不了生命的离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看淡死亡,让它变成我们人生的一站地。
短短70分钟,以每秒2人的死亡速度,便有8千多人死亡,以影片的实际长度作为计时器,就在导演讲述一部分死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人进入了虚无,很多人的死不在预料之中,于是如何去活成了人的首要考量,影片是在纪录,单纯的叙述死亡,没有真正深入。
泰式小清新,以碎片式的散文电影方式,记录四个女生好朋友高中睡衣派对上的对谈和四人后来人生轨迹上的片段。开头不间断的表针音效和全程不断闪现的计时器,提示着观众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生命死去,穿插关于死亡的访谈。一部带有实验性的视觉作品,虽然不免有些刻意。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为避免平铺直叙流水账,导演不断插入新闻记录片,还有文字提示,也玩几个镜头凝视,似乎要于无声处惊雷,但实际效果只是沉闷、乏味、无聊……看这种文艺片你会相信,有时候娱乐片才更难拍。
喜欢导演,这部依旧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当电影划分为六个段落,感情和氛围上没有很好的流畅下来,穿插的关于死亡的讨论视点选择讨巧,整个电影选择小的角度切入大主题,但终究还是力不从心。
胜在轻盈,把持得当同时又懂得及时变换手法 ★★★☆
讲死亡却着眼于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用极为坦诚和平和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无常的事件。各个段落的风格变化也很细腻。
#2020豆瓣秋日影展#生命逝去前后的一些片段用孩子和老人关于死亡的采访串联一场一镜的长镜头,新颖却苍白
电影质感非常好,不过年纪大了这么文艺的片子看不进去了…………
形式比较做作,还不如聚焦一段铺开了说
完全没有记忆点的电影
导演从商业厂牌转回独立制作 捕捉情绪和洞察细节的才华依旧 / SIFF第2场
被采访的老人说“这都不是重点”……写切尔诺贝利有本书叫《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这片过分强调真实,字幕,采访,长镜头,数据,绑架式强迫孩子的死亡答案,长镜无聊到恶心,这是电影还是公益广告?死亡的哲思和悲痛从不溢于言表,导演的新意很鸡肋
多么无聊的伪纪录片。
看不下去
非常不错的概念电影,影像制造上一看就是老手了,用纯真/天真的角度看待死亡并没有让我觉得肤浅。在丰富的形式里做出干净的美感,观影体验很舒服;对“死前一天”的描绘里放了很多小心思,但没有over的感觉,也并没有让我感觉被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