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才会真的感受到,人生不过就是眼一闭一睁的瞬间(这是我在电影院睡的最香的一次)
山野中,迟暮亦有四季。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评分骤降什么鬼
和看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有同样的感觉,对生命的美的发现和赞美中不断混杂着对衰老的恐惧和厌恶,生命无论如何都不能如愿,但能在一天过去的日记结尾写一句,“今日、楽しかった。”这样的人生就足够了。
如果不认真看还是挺好的(不是
给每天八小时日日如常的生活带去一些赶去电影院睡了醒醒了睡的仪式感,光影捕捉和声音处理令人赞美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建议在不需要电影的时刻观看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很奇妙,裡面的人物提到人生被分成三個階段,今天看這部電影也被分成了三個階段。一天結束,人留下來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那麼一部電影結束,也是如此。平凡的日子造就世間的靈氣,非戲劇性的劇情,雖虛構,運動鏡頭很少,大多都固定鏡頭理性的注視,景別和人物保持了一定距離,有特寫的反而是日常用品,所以觀看生出一種紀錄片的體驗。聲音的處理印象深刻,比如開車講父親的故事,只給了畫面和字幕,用自然界和生活下各種聲音的凌亂交織。歐洲導演視角下的日本好像總會呈現有些意識流卻又偽紀錄形式的風格,這種電影或許可以有種新的定義。還好來看了,不然有可能再也不會看它,有時與一部電影的緣分就在一念之間。也許我會忘記這部電影的某些內容,但是提起它的時候一定會記起茄子花的故事。我好愛好愛加瀨亮。#BJIFF2020電影資料館
超长版“东京物语”。导演意在还原观众进入生活的体验,纪录片风格是一种设计,另一种设计是通过日夜更替、田间城市、生老病死、饮食男女、坊间邻里的长时间观察。明暗变化和声音设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但电影毕竟也不是生活,过长的时长带来的疲劳感也时刻提醒着这是电影。
昨夜失眠,在影院病态地精神矍铄。中途合计90分钟的休息,回信,写文,觅食,活络,带着一身与正片相悖的焦躁走入那520分钟,立马抚平。日月星辰,花木果蔬,在幽光里透着无穷灵性,人在其中,总不由安宁与柔和。京都乡野与庭院,走过就已怀恋。那里有一个老去的世界,人心最柔软的一团就栖在屋檐下,田野中,山岚里,邻居挚友走访的欢喜婆娑起来,拂得人情质朴悠远。听着她在病榻边对他说,今年的花开得格外好,会不由在心头潸然。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冬天走来,围炉畅饮的美好,缺着一个角。@ 资料馆,#北影节#。看过最长的电影,像在那住了一年,又不外白驹过隙。
Melting.明晰的对《东京物语》事件的援引。也许并不存在后期的黑场,几次从暗场中显形的光点都证实了所谓暗场即是摄影机未捕捉到任何光线的时刻,于是便带出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格式:恒定的曝光参数。人眼不再成为光线照度的指标,天光决定了整部电影,昼夜与季节。基于此,更加大胆地猜想在同一组镜头里,选用了一致的景深,从而有了一个恒定的观看位置,因此,相比构图,焦距成为取景的绝对参照。尽管视觉因此受限,听觉却广泛地被打开了,固定取景的静物由此复活。
在被作者用精巧构图与声效修饰的冗长生活中找寻一些偶发的诗意,更像是创作者与观影者通过电影进行的一场行为艺术。但是~真没必要这么长。。。“雷声惊醒了雪”,邻座的鼾声惊醒了我~若时长减半评分可加1~
雷鸣、落雪、春雨、暑气、蝉鸣、蛙叫、晨雾、秋风、山林、溪流、闲谈与喝酒,其实这个电影好像可以概括成“一次偶然的旅行”?旅途中当然会有很多昏昏欲睡的时刻,偶然惊醒看到窗外才发现风景不错,更多的时候对着空景凝望、发呆,思绪飘到八千里之外。在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刷手机填满的现在,能有一整天的时间沉浸到这一家人的生活里,放空发呆,跟随他们走过四季还挺好的。电影到最后也说“没什么特别”,只是每个家庭的故事而已,花一整天将近10小时看下来是很奇妙的体验,看到最后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记不起来在电影院看一般剧情片应该是什么感觉了。喜欢的几个点一是写日记时纸张轻轻翻动的声音,另外是两个魔幻时刻:隐没于道路尽头的路人身影以及行走在路上穿着制服的军人。
艺术造诣不够,不配打分,说实话不喜欢
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光影是主角 当“剧情”被八小时拉到日常的节奏时 观众也不必计较究竟发生了什么
1.西方存在主义与东方禅宗美学的碰撞和互文。摄影机镜头稳如打坐高僧,8小时的时长,极端的声画分离,海量的固定机位空镜头和长镜头,以静制动,以动衬静,以求观者达到凝神屏息、沉思默想、静观坐忘的境界。2.人、物、电影(视听声画)返璞归真,回到本源状态。风吹雨打、鸟鸣虫嘶、一日光景、四季风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俳句、围棋、庭院、枯山水一众日式美学元素,在长久的倾听和凝视下,满载诗意和神性,获得间离效果和独立美学价值。而在远景镜头中,融入环境的人只占一个角落。黑屏转场,创世之初,先闻声音,后见光影,先有万物,后有人。劳作和时日是人对上帝的效仿以及上帝对人的惩戒与恩赐。3.虚构体、纪录体和实验体的多重混合。给小津(尤其《东京物语》)、阿巴斯(尤其《二十四帧》)和戈达尔(声画关系)的隐形致敬。
前两个小时可以说非常喜欢,因为我觉得有非常自由的可以回想的时间和空间。一开始山里的声音让我想起去山里寺庙的感觉,我好奇声音是怎么做到可以表达出空气和温度的。看的时候经常觉得喜欢电影里呈现的某种天气或是动作,但是会想到如果我进入到屏幕中的那种生活里去是什么感觉,然后马上就发觉观看与生活是绝对不同的,我不会或者不能观看自己的生活,观看只能在这里。学会计的那里我居然看哭了,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感觉被鼓励了。很喜欢植物的镜头,虽然到后来越看越疲劳,但是这种重复让它们变成了整个故事的印象缩影。其他很特别的地方,比如每个镜头的内容都可以感受天气,以及总是故意沉浸在黑暗中的人脸。我觉得这种形式的主要缺点就是太累,下半场开始睡着了三四十分钟吧,到后面我虽然醒了,但即使我对电影的内容还有兴趣,我的身体也疲劳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稻花丰年,蛙声一片,经济凋敝,人情如旧,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超长镜头的注视与沉默,大段大段的空镜不厌其烦铺陈,一言不合就硬切室内场景,有时候恍惚以为是怀斯曼跑到日本农村拍了另一部《人生果实》。很多时候都在纳闷:有必要这么长吗?突然就想起李安谈蔡明亮的话(也可能是记错了):他拍得很痛苦,我看得也很痛苦,何苦呢?看到葬礼的部分才勉强分得清谁谁谁,最后字幕滚动当中看到“written:2010-2016”才纳闷:嗯?这不是纪录片吗?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目前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长的电影,全程没有睡过一分钟,起初看得很轻松,错过了十分钟也不要紧,散场后腰疼得像刚刚被割了两个肾一样(我完蛋了)。出门旅游一定会写明信片那个老爷爷,可能就是活到退休的老年版的我了。-2021-8-15票价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