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那会儿,正是饶雪漫、明晓溪、郭敬明们挥舞着名为“青春”的戈矛攻陷无数少女芳心的时节,新华书店和女生的抽屉里随处可见那些封面印着的花式俊男靓女、书名的逼格高的不得了的言情小说,加上《花火》、《萌芽》、《知音漫客》等一票子杂志,把那些个方过豆蔻年华的思春少女们搞的三月不知肉味。
就像男生要翻墙去网吧玩红警传奇、揣着MP3看武侠小说一样,这个年纪的女生大多数会本能地去接受青春文学的洗礼,蒹葭苍苍,隰桑有阿,对他人笔下的风花雪月与山盟海誓怀有纯真的憧憬,乃是正值碧玉之年的本能使然。
对于这些青春文学,当时的我是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的,没看过也不会有兴趣去看,毕竟除了四大名著等必读书目之外,中学男生与女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完全是两个世界,但是必须承认,青春文学之于女生即是武侠之于男生,都是中学时代最符合这个年纪特征的文化产品,只要有少男少女,青春文学有市场。
时至今日,青春的主题从书本扎堆来到了荧幕,《那些年》、《同桌的你》、《致青春》、《匆匆那年》、《万物生长》、《左耳》……除了《那些年》口碑尚佳之外,每部国产的所谓“青春片”甫一上映便是打炮与唾液齐飞,青春与差评一色,到了《左耳》,审美疲劳的观众们眼前一亮,咦,竟然没有堕胎,和说好的不一样,也不知道是好评还是差评。
青春这个东西,刚好和嫖客心态相反。
当嫖客的时候是当时很爽,爽完就感觉很不爽,想着法子要抹掉,只有当年的文人才能顺理成章的嫖,还能嫖出各式佳话。
但是青春相反,正值青春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青春的美好,有时反而很厌恶,想早早脱离苦海,但是到了工作的年纪,越长大才越觉得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是那么值得回味。
高中时想上大学,大学时回忆高中,工作了缅怀学生时代,现在作为一个上班狗,越缅怀越觉得有如此之多的珍贵与遗憾,再想想人无再少年,够残念,也够贱。
苏有朋导演的这部《左耳》,是我这个不太看电影的人自《那些年》之后略过无数雷同片看的第二部关于青春的电影,饶雪漫的原著我没看过,看完电影第一个念头是,哟,这青春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转念一想,谁的青春他妈过成这样啊,好像只要长的够帅,做人够坏,是个混蛋,就是要爱,关系够乱,活的够烂,青春就够high似的。
平心而论,这故事虽然乱也算一波三折,要是把欧豪杨洋陈都灵放到都市剧里边装逼边撕逼也就算了,硬把这摊狗血往“青春”这个酱缸里洒,再冠以阵痛与成长之名卖青春的情怀,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因为它太脱离我们脑海中实际的青春了,帅哥,美女,乱搞,巴掌,仇恨,阴谋,车祸,撒钱,堕落,悔恨,解脱……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希望有这样的青春,但肯定没人会把青春过成这样,这种所谓的青春只存在于少女的幻想与成人的唾液中,说白了只是披着青春外衣的言情片而已。
这两年接踵而至的青春档期摆出了十足的打脸姿态:不是所有扯着青春当大旗的人都想坐下来谈青春,他们只是觉得,因为是青春嘛,所以老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现在的作者和导演似乎觉得都市、古装、穿越这些题材都玩烂了,只能把颜值和狗血用来开垦青春这块新大陆,但问题是咱没穿越过,难道还没拥有过青春吗?
拜托这些荒诞不经的事和我的中学生活一点交集都没有好不好,够帅够混蛋就够青春?
九把刀的《那些年》为什么叫好又叫座?
因为他成功地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少不更事、情窦初开是青春,“新婚快乐,我的青春”,一句释然的祝福让年少者珍惜,让过往者回忆,不管自己的青春有没有这么一段值得铭记的罗曼史,都能为之动容。
然而这些狂轰乱炸的廉价青春片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青春一定就是狗血与混乱的爱与被爱,难道我当不了导演明星就是因为中学没打炮?
引的起荷尔蒙引不起共鸣的青春写实剧注定不会叫好,我也是不知道张漾和许弋这种人代表的是谁的青春,反正跟我这种凡人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全片仅有的几个看点大概就是主角的颜值了,俩男主一个痞子,一个小受,相得益彰;陈都灵清新有余,姿色不足,倒很是符合校花的身份,就是一直面瘫,还有左耳失聪这个设定简直多此一举;黎巴拉还算是有血有肉,就是便当领的早;唯一好评的就是大表哥尤他,默默暗恋身边非亲生的表妹这么多年,在她被许弋非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二话不说就是干,最后落的个满怀遗憾远走他乡的结局,眼睁睁的看着妹子让给两个混蛋也是够操蛋的。
看完之后我思忖一番,像我这种颜值没亮点,身世没爆点,既不混蛋,又不恋爱,只知道和爹妈勾心斗角只为打游戏,和班主任尔虞我诈只想看武侠的人,青春是不是只能被导演和作者给吃了?
拜托,想拍苦情撕逼请往办公室和总裁家里塞,别再一遍遍吊打我那黯淡无光的屌丝的青春了。
大概是从《致青春》开始,国产青春片就开始不停地怀孕、怀孕、怀孕!
于是,我们开始吐槽为何青春片总是忘记了戴套。
于是,我们问编导问个不休,咱还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不要总是堕胎好不好!
是的,我跟你们一样,都曾奔跑在反堕胎的最前线,但当我看完欧豪主演的青春片《左耳》后,我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张漾,我要给你生个孩子!
虽然我这些年假装成熟了不少,并告诉自己,再也不会对那种穿白衬衫爱打篮球的男孩子犯花痴了。
可是当我看到电影里的张漾,哪怕只是他的一个剪影,我发现自己又重蹈覆辙了,我开始怀念自己的17岁,怀念自己奋不顾身地爱过张漾这样的男生,怀念那个噘着嘴说“大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生物”的少年。
在电影《左耳》中,有三个女孩爱上了张漾——就是那个安静美好不怎么爱说话的忧郁少年。
就如你所知的,张漾和片中的所有女孩都有关系。
泪崩的我好想给雪漫老师打个电话,问她为什么我都答应给张漾生孩子了可还是不给我加场戏。
影片中的三个女孩(也就是我的情敌)分别是——黎吧啦、小耳朵和蒋皎,这三个女孩无论是在最初或是在最终都爱上了张漾。
在这三个女孩中,黎吧啦可能是真正对我构成威胁的对手了(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爱着的那个张漾最爱的其实是黎吧啦),所以我就先说说黎吧啦。
在电影《左耳》中,黎吧啦是性格最为复杂的女孩了,她放荡不羁抽烟喝酒,整天跟所谓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公共汽车”,她的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男人就像是车票,要想走得远,就要不停地换票。
”可后来我们知道吧啦都是装出来的,难怪张漾在片中还问她,“黎吧啦,你究竟睡过多少个男人?
”可是,当我们看见吧啦拿着牙刷不停地去刷床单上的那滩血迹时,我们才发现黎吧啦还是处女!
这就是张漾为什么爱上吧啦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她是处女,而是张漾此刻真正懂她了,她绝不是绿茶婊。
确实,吧啦和张漾都一样,从小都缺失家庭温暖,他们都是假装很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
其实,不看影片大家可能也会猜出张漾最终和小耳朵走到了一起,但小耳朵不是最初爱上那个17岁张漾的女孩,甚至我觉得她都该排在我后面。
小耳朵最初爱的是许弋,后来跟吧啦成为好姐妹,甚至吧啦死后还恨过张漾一段时间,但最终在“远离渣男”的呼唤下选择了张漾。。。
哈哈,不要吐槽,我对小耳朵的认识比较肤浅,可能因为实在是嫉妒她抢走了我的漾,我就不盘点她迷上张漾的几大的优点了。
蒋皎呢,在影片结束时成了三位女孩中“最成功”的那位了,她成了可以开演唱会的著名歌手了,大屏幕上的她装的很像张娜拉,对所有的歌迷都隐藏了自己不堪回事的往事。
其实,有时候觉得蒋皎这个作女才是影片中最受伤的,她那么爱张漾,然而,你可以给他买手机,确还是买不了张漾的心。
其实,为啥说蒋皎最受伤呢?
因为她真的很像17岁的自己(不过我家可没有游泳池),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给那个我爱着的张漾,可最终发现张漾还是不爱自己。
姐妹们,仔细想想,难道我们犯的傻还少吗?
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哎,蜀道难,青春道不尽!
《左耳》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我发现自己还是没有成熟到可以不再爱张漾那样的男生!
是的,我知道,跟我抢张漾的不只是影片中的三位情敌,你或许也要与我为敌。
但仔细想来,有时候觉得影片中的三个女孩和张漾的关系,其实是生活中三种不同的爱情状态。
张漾,你造吗?
总有一个人,是你忘不了,却最终还是不能在一起,比如黎吧啦。
也总有一个人,为你付出了一切,可你却丝毫不在意,比如蒋皎。
还有一个人,恭喜你,新婚快乐,比如小耳朵。
当然,还有我这样一个老女人,快已风烛残年,可仍然停不了意淫17岁的张漾。
所以,吧啦死后对小耳朵说的那句话肯定不是“我要让你幸福”那样的废话,而是,“张漾,我要给你生个孩子!
”这就是吧啦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本文转载自网络,原文已删除!
)
导演苏有朋讲了一个中等的故事,部分情节很生硬,第一次当导演也算OK啦,剧情没有任何起伏,看的昏昏欲睡,国产电影大都这种毛病,导演是弯弯的剧本是大陆的种种结合造就这部电影,谁的青春都不是这样,没有生活阅历的人靠想象是写不出的。
片尾曲好评加一分,杨洋表现很惊艳也可以加一分,最后:喜欢关晓彤,这个妹子演的还可以,看看以后的作品。
.
青春主题当道,苏有朋也过了一把导演瘾。
既然是头一遭,槽点总是有的。
比如说:主角有点多,也许是从每个人的视角去解读自己的青春吧。
情节有点跳,也许是配合着多个主角的缘故吧。
初看《左耳》这个片名,以我老土的思路猜想小耳朵该是主角,男主对她说了多少甜言蜜语,可惜左耳却听不到,然后由此引出故事。
然而事实证明我确实是土了。
整个前半段,小耳朵都只是默默地躲在别人身后。
原来在小说里,饶雪漫以每个人为一个篇章,于是电影里,每个人似乎都是主角。
有自己的一段故事。
好吧,暂且当作是在青春面前,人人都是主角吧。
前半段故事,黎吧啦引导着主线。
黑人狂追她,张漾利用她,许弋迷恋她,尤他讨厌她。
吧啦自己则是信奉着“❤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但是我的节奏还是有点跟不上,她怎么就爱上了张漾?
就看了一场球?
并且死心踏地地成为他的报复工具。
后半段,原本单纯的小耳朵似乎有部分在替吧啦活着。
像她那样抽烟,像她那样抹指甲油,像她一样爱一个人。
不同的是,吧啦爱的是张漾,她爱的是许弋。
可是在拉面店里,前一秒钟两个人如同死敌,后一个秒钟就成了可以交心的死党?
我可能又老土了,又跟不上了。
张漾算是男主吧,至少贯穿了始终。
小耳朵的恨从他这里开始,也从他身上终结。
并且在剧终通过他点到了"左耳"这个题。
许弋,小耳朵十七岁的心里的那个他。
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却最终成了一个破碎的梦。
尤他,有点像匆匆那年里的乔然,直到最后那个手机的出现,白忽然明白他为什么对吧啦充满敌意,为什么和许弋大打出手。
都是在悄悄地保护着小耳朵。
然而“好人”的结局大都一样,终于鼓起勇气表白的那一刻起,也宣告了希望的破灭。
不管主角是谁,至少把他们放在高中这个年纪还是没有什么维和感的。
特别是小耳朵,纯纯的样子。
什么都要看两面,有槽点,就一定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片中有两处水下的场景,应该是要表现一种唯美的感觉,虽然演员的动作不算完美,但至少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两个出现过的类似的镜头就是车祸。
一个吧啦被撞,一个是海边翻车。
处理很相似,第一辆车过来,当我以为理所应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一切并没有发生。
而当第二辆车再出现的时候,悲剧就这么有点突兀地发生了。
以至于吧啦被撞飞的镜头真的让我惊到了。
还有一个场景先后出现了三次,就是废弃小屋的屋顶,远景里海边,小镇。
第一次,张漾向吧啦道出自己的秘密,有一点悲情。
第二次,吧啦向小耳朵说明真相,有一点真诚。
第三次,多年后张漾和小耳朵冰释前嫌,这一刻,在烟火的映衬下,这个场景是最美的。
最后当然不能忘了两次对左耳的私语。
没有人知道吧啦临死前以及最后张漾到底说了什么。
我想吧啦也许说了谢谢吧,因为在她心里,只有小耳朵真心对待自己。
至于张漾,议定是一句能用心听见的话。
因为左耳听不到甜言蜜语,却能听到心底的声音。
《左耳》:有狗血更有真情感,新人多也有好表演!
(陈都灵欧豪马思纯段博文等人都演得不错哦)文/列文在综艺电影之后,青春片又成为一个网络上骂声四起的类型了。
中国的网络舆论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和一窝蜂的特点,不需要细致分析对比影片的优劣,在华语电影的整体水准以及该类型的整体水准中给出一个影片公正的评价,而是凭借情绪化的好恶给影片扣个帽子就成,吸引带有同样情绪化倾向的影迷群起而攻之。
在笔者看来,就近一段时间的影片来说,《咱们结婚吧》和《左耳》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两部影片不仅不是烂片,就华语片整体水准以及各自类型整体水准来看,都处于中上等水准。
尤其是《左耳》,虽然有角色心态和角色关系塑造得不够扎实、某些情节略显牵强狗血等问题,但总体来说,故事是引人的、角色是鲜活的、情感是真挚的,陈都灵、欧豪、马思纯、段博文等一批名气不大的青年演员也都有不错的表演,导演苏有朋的导演处女作就有如此可圈可点的发挥,优点难道不是更多吗?
还是先说说影片问题吧,小耳朵和吧啦的友谊戏、吧啦同许戈的爱情戏不够深也不够足,给剧情和角色造成一定的硬伤。
虽然吧啦不是影片的女主角,剧情进行到一半就死掉,但却是个格外重要的角色,正是她的死给小耳朵、张漾、许戈、黑人灵魂深处烙下深深印迹,影响了他们此后的人生。
所以她和其他角色的关系深刻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影响其他角色人生的程度。
她和欧豪之间的情感戏是够的,欧豪在前途和真爱之间苦苦挣扎,但终于听从心的选择跟吧啦在一起,正是几番波折和互相伤害让他们的爱情更加刻骨铭心,所以吧啦的死能够让他处于长期的心灵阴影中。
吧啦和黑人的对手戏虽然不多,但也是够的,一眼就能让人看出黑人对吧啦是一种深情单恋者的形象,而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故意挑拨,造成了吧啦车祸身故的结局,所以他的断指和自我放逐都是心中忏悔情绪的表达。
而小耳朵和吧啦的情感关系则稍嫌不足,两人的朋友关系开始于小耳朵对于“情敌”吧啦的主动接近以及对于这个坏名声女人的好奇,但两人的友谊缺乏足够的戏份来渲染到深刻的程度,只是在天台上说说秘密、在张漾打吧啦时小耳朵出来拉架,小耳朵被许戈推到,吧啦来校门口表示关心,基本上也就是这些戏了,缺乏心与心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所以让人感觉不足以支撑吧啦死后,文静乖巧的小耳朵为了吧啦仿佛变成“复仇狂魔”一般,不停地发短信折磨张漾的内心。
许戈对吧啦的爱影片中也没有足够深刻的表现,只让人感觉一个高冷帅哥被一个风情妹一下给迷住了,被甩了之后整个人就性情大变,暴躁、阴郁、放纵、轻浮,仿佛从此对爱情丧失了信心,变成了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只是对吧啦的迷恋的话,让人很难相信一次爱情失败会把人打击成这样,这也直接造成扮演许戈的杨洋虽然奉献了不错的表演,尤其是成年后的叛逆轻浮演得十分到位,但由于编剧和导演在角色塑造本身上的不足而导致杨洋在影片中不够出彩。
影片对于小耳朵和许戈的爱情戏也略显草率,本来许戈在小耳朵的默默帮助下走出自暴自弃的阴影,能看出在经历爱情打击和家庭不幸之后,他还是很在意给他温暖的这个小耳朵的,怎么就突然劈腿了呢?
导演明显在这场戏上草率了。
影片在这些剧情和角色塑造方面的缺失不知是剧本粗疏还是导演为了节奏紧凑的需要而删减掉了呢?
除了上述的问题,其他方面感觉影片就没啥大毛病了,看到的不少网络板砖都纯属扣帽子。
剧情狗血吗?
虽然影片是有车祸、身世情怨、爱情与面包的两难选择等矛盾冲突的设计,让某些人闻到一丝“狗血”的味道,但这些所谓的“狗血”真的很过分吗?
跟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琼瑶电视剧和内地家庭情感剧的狗血程度相比明显差远了吧。
而且影片并没有将这些所谓的“狗血”当成噱头来大作文章,基本上都是为剧情冲突和角色塑造服务的。
青年演员们表演生涩吗?
好像凡是表演经历不够丰富、年纪轻轻的演员演戏,扣上“表演生涩”、“面瘫”的帽子总是没错的。
但对于这部影片来说,笔者却并不这么认为,除了身为歌手的胡夏稍微有一点“生涩”之外,其他角色真心没感觉谁演得很“生涩”啊!
至于“面瘫”嘛更是一个都没有,非得像国产电视剧那样撕心裂肺、表情丰富的表演才叫好表演吗?
主人公小耳朵那种安静而不乏细腻的表演,其实跟影片细腻感性的情感氛围十分契合,少女细腻心思的呈现让影片充满青春片的气息。
《左耳》的问题只是瑕不掩瑜,而且有更多的优点值得夸奖。
首先,这是一部故事生动、情感动人的影片,充满秘密和悬念的故事让剧情始终保持着吸引力,而细腻动人的情感又很容易叩响观众的心扉。
没想到整个故事会贯穿主要角色中学、大学、工作这三个不同年龄段,演员们在剧组化妆和造型的帮助下,也都成功诠释出三个年龄段不同的状态,让人很想为这帮年轻人点赞!
小耳朵和张漾的情感线设计得比较丰富,两人牵手终局也很有说服力且十分动人。
小耳朵对许戈纯纯的初恋,想接近情敌吧啦却意外结成好友。
张漾此时则处于要面包还是要爱情的纠结中,无疑他是爱吧啦的,但为了走出小镇改变人生,他不得不跟喜欢他的富家女成为一对。
这种情感关系让他的内心承受着煎熬,但同吧啦的激情一夜说明他愿意为吧啦抛弃一切。
但是吧啦的死改变了一切。
也让小耳朵从此对张漾采取敌视的态度。
上了大学之后,小耳朵对许戈的纯纯初恋依然不死,遭遇劈腿后对爱情暂时死心,对于表哥默默的爱她只能表达感激。
而张漾怀着对吧啦深深的愧疚依然勉强同富家女在一起,勉强的爱情终不长久,两人最终难逃分手结局。
出于同样对于吧啦的怀念,过年时小耳朵同原本当做敌人看待的张漾有了接触,看到了他心中对于吧啦的痛悔和真情。
张漾跳海救人,小耳朵崩溃般的痛哭说明张漾已经成为她牵肠挂肚的人,在坟前告诉张漾吧啦的临终遗言,终于让张漾可以抛下情感包袱重获新生,而看到张漾真心的小耳朵对他更添一份好感,几年又过去。
两人虽然工作在不同城市也没有进一步的情感发展,但张漾给她寄来的礼物,成为他们情牵一线的信物,只是缺一个时机捅破这层窗户纸,当他们在学校又一次重逢,爱情就在此时水到渠成,影片对于小耳朵和张漾之间默默含情的爱情戏表达难道不值得称赞吗?
首执导筒的苏有朋是影片成功的最大功臣,让人看到他对于影片整体氛围、剧情梳理、演员表演的出色把控,在青春片泛滥的当下,还能拍出一部不落俗套,情感饱满的青春片,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原著小说作者饶雪漫同时担纲编剧,也是影片保持原著精髓方面的加分因素。
而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恐怕名气加起来都没有导演苏有朋大,但他们自然而清新的表演,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扮演小耳朵的陈都灵是2015影坛的一大发现,虽然表面看上去她也是周冬雨一类的柔弱型女生,但在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敏感而强大的内心,对待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但更有底线和坚持,这种安静甜美又真性情的女生怎能不讨人喜爱?
扮演张漾的欧豪也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偶像,也有成为好演员的潜质,把角色出身于单亲家庭的冲动和暴躁、以及处于情感两难境地的压抑迷茫、卸下情感包袱后的温情与释然都表现得很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塑造出一个让观众由恨转爱的角色,这在华语电影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马思纯扮演的吧啦也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角色开放自由、敢爱敢恨、用情至深的性格,相对于其他循规蹈矩的学生哥学生妹,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吧。
不能否认马思纯确实也演得不错。
但笔者对于段博文扮演的黑人同样印象很深,他算是影片这帮主演里戏份最少了的,但就是通过同张漾北京相逢、餐馆喝酒这一场戏,让人记住了他,而且他的形象变化也是影片中年龄跨度感最大的,也体现出演员塑造角色的成功。
一开始他给观众的印象只是个对吧啦一往深情的单恋暴力男,绑架张漾和蒋皎则让人看到他对吧啦的情到底有多深,是可以为她去死的痴情汉。
本以为这个角色的戏份就此打住了,但当张漾在地下通道偶遇黑人时,他沧桑潦倒社会男的形象让观众发现这个角色也可以很有戏,很想知道不见的这些年他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在小餐馆里,黑人将他在外漂泊的经历娓娓道来,讲到他拒绝妈妈桑包养的往事,立刻让人觉得这个角色虽然落魄但十分可敬,截断的手指让人忍不住猜想这是否是他拒绝妈妈桑付出的代价,但影片随后揭示的真相却让人意想不到——这是他对于吧啦之死的“谢罪”之举。
没有人逼他这么做,完全是他自责悔恨的冲动之举,这么做也不是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为了给自己愧疚的内心一个自我交代。
所以当张漾问起他的断指时,他用“得罪的人多了”搪塞过去,还有他永远不会家乡的态度,都让人感觉他对吧啦深沉的爱一点都不比张漾差,多么深情的男人!
虽然黑人一出场就是个混社会的帮派小头目,但此时的黑人举手投足的底层沧桑男的感觉更为浓烈,虽然落魄而不颓废,跟张漾的“啤酒泯恩仇”也让人看到角色的义气与宽容,仅凭这一场戏,黑人有情有义的爷们儿形象就建立起来,此后原本是死对头的两人联手创业,也就不让人奇怪了!
扮演的黑人的段博文很擅长扮演这种暴力爷们儿范儿的学生或者青年,执拗和个性是他电影角色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早在2007年吕乐的地下电影《十三棵泡桐》里,他就出演了一个暴力冲动的男学生。
后来虽然一直在不断出演各种中小成本的文艺片和商业片,再一次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则是2011年爱情片《万有引力》第四个故事里闷不做声、默默挽救吸毒女友的跳伞运动员,再后来就是这部《左耳》了,熟悉的形象、熟悉的演法,但明显表演更具生活感、更生动有韵味了,希望他将来有机会担纲主演一部影片,奉献给观众更好的表演吧!
电影、美剧实时点评请关注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dusheliewen
甜言蜜语要说给左耳听我最喜欢的小耳朵我常常在思索我们的青春,它真是一个奇形怪状的玩艺儿,短短的身子偏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像翅膀一样地招摇着,久久不肯离去。
小耳朵,每个人的命运从生下来那天就注定了,你是一个好姑娘,就只能做一辈子的好姑娘,你明白不明白?
纯真美好的小耳朵,很喜欢剧中的女主
虽然我的青春没有那么over,但这部电影很真实!
吧啦和张漾的爱情说明——我爱你,我他妈管你是不是公共汽车;我爱你,我他妈管你是不是心机小白脸。
青春里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没有名利和义无反顾的爱情。
我出生在一个黑龙江的小城市里,跟一个北京哥们聊我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他都惊了,很多现实但略有暴力的事他都难以置信!
这就跟很多有话语权的傻逼影评人一样,他们不相信青春可以这样,他们觉得他们的呆萌青春才是真正的青春,也许堕胎就是他们在校园里听说过最夸张的事,我只能说这些见识短的井底之蛙永远不会了解那些别样的青春!
其实青春恐怕是人生最波动的年华,你有可能像许弋一样因为一个懵懂的初吻就由学霸变成渣男。
所以青春为什么不能作,还是因为你青春时没作过,30岁还是老处男所以嫉妒人家的青春是那样灿烂!
首先我想对苏有朋致敬!
能混的久的艺人都不是凡人,成功艺人往往不但要颜值高,智商、情商都要高才行!
这部电影充分表明了苏有朋是个很有内涵的人,他能把十年前的大陆拍的几乎没有bug让我觉得十分牛掰,连尤他送给李珥的手机都是当年的神机“诺基亚N95”,可见导演的细心程度。
最关键的是这个电影不幼稚,没有堕胎和扭捏,黎吧啦这种角色是在以往青春电影里没见过的,但却非常现实,只有青春少女才敢毫无顾忌,她的淫荡和纯情(处女血)形成的强烈对比直接冲击心灵,非常有power!
其次演员表现出人意料!
虽说欧豪、杨洋、胡夏出道也都有些年了,关晓彤这个老油条也是大陆肥皂剧里的老咖了,但他们表现的青春是那样的生动鲜明。
唱歌出身的欧豪完全没有不专业,这个男一选的非常合适;男二杨洋虽然仍有贾宝玉的感觉,但把人物前后反差展现的十分到位,尤其李珥问他:“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答“因为你对我好!
”这个桥段,其实张漾不爱李珥,他只是因为她对他好所以才让她做自己的女朋友,当李珥拒绝跟他亲热的时候,他就不想再跟李珥继续下去了,对,男人就是这样!
马思纯诠释的黎吧啦让人又爱又恨又怜又悲,但她对剧中的所有主要男人都有一生的影响,这才是青春!
总之这是我看过最棒的青春片,甚至超过《那些年》、《致青春》和《匆匆那年》!
所以当我看到《万物生长》那种垃圾电影都比《左耳》评价分高的时候,我是觉得你们这些7080后的垃圾也是醉了,试着站在时代和环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理解90后和00后,你们未来才不会被嫌弃,反正我真的早就开始嫌弃7080后了,本人83的!
说实话,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许弋的堕落仍让我大吃一惊。
我没有想到许弋会和蒋皎在一起,更没想到张漾会和李珥在一起。
毕竟起初李珥对于张漾是出于报复心理的,因为他间接害死了吧啦,所以小耳朵和吧啦一起恨他。
可是后来,李珥分不清楚戏里戏外,或许也在慢慢地对他动情,不然不会问他那个荒废了的房子的地址。
而且不觉得,张漾不算是个坏孩子,比起堕落的许弋,更能给李珥幸福。
如果说最能给李珥幸福的人是谁,我觉得除了尤他没有别人。
可是感情这玩意儿,它得靠缘分。
李珥看不上尤他,只是苦了这个特明事理又负责任的好男人了。
我想,为什么李珥和吧啦这两个最干净的女孩要遇到许弋和张漾呢?也不能说一定是谁的错,只是他们之间的牵扯早已密不可分,一件事情就可以改变他们所有人的命运。
如果张漾早点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就不会那么恨许弋,如果他不很许弋,就没有吧啦假装爱上许弋的戏码;如果许弋没有被吧啦所伤害,就不会堕落成那个样子,或许他不堕落,就不会错过李珥了。
一环扣一环的人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可是这样的悲剧,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啊。
在某个瞬间,比如许弋和某个花枝招展的女生接吻时,或李珥想要任性的抽烟时,我心底都会有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声夹杂着本能的恐惧若隐若现。
他们本来都是乖小孩,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是外界环境的引诱还是骨子里自带的狂野? 值得深思。
一部青春题材的剧,剧里一群年轻人,善良单纯的小耳朵,桀骜不驯的张漾,敢爱敢恨的黎吧啦,还有那个令人心疼的许戈。
我看这个剧的时候比较喜欢杨洋,他饰演的许戈完全是我喜欢的样子,以至于当时特讨厌黎吧啦,因为是黎吧啦在高考前去骗许戈的感情,才导致了他妈妈被气死,许戈变坏堕落。
就算他最后背叛了小耳朵,跟一个酒家女鬼混,我对他也没恨得起来,因为初恋对他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他以后可能很难再相信爱情。
其实我真的希望这群孩子最后能各得其所,幸福美满。。
可事实往往却并不如意,黎吧啦死了,许戈走了,只剩下小耳朵和张漾报团取暖,幸好他俩最后在一起了。
左耳是我唯二进入电影院观影的青春片,如果一定要一句话概括本片内容,可能是这样:这是一位青年错误的复仇改变几位年轻人命运并最后被女主角感化忏悔改变的故事。
电影的画面如清晨的绿叶挂满露珠般湿润晶莹柔和美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剧透分割线=======================细细谈下许弋,就是复仇的对象,这个故事的起点。
张漾希望他身败名裂也最终成功,可这一切的起点却是个错误,回头再看又是多么的荒谬和无谓;而许弋,却再也没能回到最初的纯净美好。
他,惊艳了青春却悲剧收场,堕落天使之伤却未能真正得到救赎。
1. 纯白色的青春也有悸动:许弋,当之无愧的天中校草,受着众人的簇拥,享受着母亲的疼爱。
白色的校服白色的衬衣,水洗蓝的长裤,黄色的布包,映衬着许弋的笑容,一切那么纯净美好。
吧啦的出现让本来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就像我们少年时一样,许弋也忌惮老师家长口中猛如虎的早恋却忍不住对爱情和自由向往和心动,是吧啦为许弋敞开了这扇门。
干净的乖孩子从青涩到明媚地逐渐接受了吧啦炽热的追求(许弋被吻后青涩地逃跑伴随着全场会心的笑声,青春的懵懂和悸动仿佛又来到了面前,好共鸣)。
他慢慢开始大方接受吧啦的拥抱,为她而笑,即便出入酒吧学做“坏孩子”,我想他也是爱她的,他是幸福的。
2. 难以愈合的伤痛困住自己:起点决定故事,吧啦甩许弋的计划不出意外毁了他。
这里电影只通过旁人做了叙述,没有相关刻画,我只能凭借他见到吧啦说给她充话费一直打电话来想象那时的许弋,在面对谎言破灭时大概是惊讶的失望的痛苦的执着的甚至疯狂的吧(对着吧啦吼出那声公共汽车所展现的痛苦和疯狂,必须手动点赞)。
耳朵希望吧啦劝劝颓废的许弋,但是此刻一个不爱他的人又如何继续没有意义的谎言?
许弋信任的崩塌和由此而来的怀疑与恼怒在那一刻已然被点燃,即便迁怒和讽刺到无辜的耳朵(罚站的时候舔牙龈的微表情初现痞气,简直苏一脸)。
吧啦的死许弋如何想我不知道,因为没有演,但是他的颓废已经告诉我,他为自己建造了象牙塔,开始用“别人的错误”困住自己,不愿解脱。
吧啦带给他的伤痛没有停息。
此时的他,甚是可怜。
3. 堕落天使谁来救赎:许弋再次出现是在上海街头的酒吧,他已经是一个能够自由流转在吧台和女人间的男人,更是一个没有了高傲外壳、屈从于现实甚至依靠女人吃软饭的人(此处风流态自不消说了,被债主暴打到躲在耳朵身后的市井之样,两种状态表现切换自然流畅)。
此时的他,怒其不争。
转折点是许弋妈妈的过世和家庭变故,失去家庭依托的他在孤独中才意识到耳朵对他的好(以上电影情节一笔带过),他求她做她女朋友,祈求般的问她你不会欺骗我的对不对(此时已感受到了那份伤痛的深度,救赎谈何容易)。
耳朵似阳光温暖着他,他努力变回自己,努力对她好,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甜到腻。
特别喜欢许弋和耳朵这一阶段的相处,自然到真实(此处许弋再次收获全场笑声,他和耳朵的互动很戳人,大家表示你们好萌)。
当我以为一切都好起来时,剧情却突然“峰回路转”:许弋索吻耳朵连连失败,他看着起身逃走的她,眼神里不只是失望还带着鄙夷和了悟(此处词穷,看过的都懂。
虽然镜头太短,但是表现力必须再次手动点赞),此时的许弋一定想到了吧啦想到了得不到的爱想到了欺骗。
人们以为他走出了象牙塔,其实人们想不到他的伤疤有多深;人们以为他爱了,但也许他爱的还不够。。。
这场许弋的眼神为最后的出轨做了铺垫。
出轨的许弋是可恨的,却也是可怜的。
许弋出轨为他的谢幕,哪怕最后出现在别人的台词里也显得无比的孤独和落寞。
小耳朵说一切会好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已有的情节反映的结局是没有人最终救赎许弋对爱的怀疑,他的结局是悲剧,也只有在想象里才能给他一个会好起来的结局吧。
==================剧透分割线=======================影片展现的许弋故事是撷取了主要看点的,可是由于篇幅不够无法铺开衔接和展现,略显可惜。
最后,我尽量客观的评价,杨洋的表演绝对可圈可点,在现场收获了对纯净美好的赞叹收获了欢笑收获了怜悯乃至收获了“渣”,但这不正是最大的肯定吗?
最后的最后,杨洋的许弋很棒。
心疼许弋,只有他长大了
故事够复杂,虽然庸俗和粗暴的成人化;节奏还算流畅的,故事结构也可以,只是编剧格调还是低了点,有些地方过于突兀。
骂声太高以致我对其有多烂的期待过高,抛开对这类故事的先天反感,作为跨界处女作完成度还算不错,对演员的把控是一大亮点,制作也是用了心的,呈现的质感还能接受。虽然又是无病呻吟的作死,也许这真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青春,为消除代沟我得加星。
喜欢
有都灵也没用
都灵,都灵。
作为大荧幕上的新人们几位主演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张漾的挣扎、许弋的堕落、吧啦的热烈、小耳朵的勇敢。那些发生在青春的故事在荧幕上被婉婉道来,苏导拍的挺温和没有特别大的矛盾爆发点,偶尔还有一两个能戳中观众笑点的地方。值得一看
四颗星给杨洋 一颗星给欧豪 青春片剧情演技都是浮云 长成这样演技还重要吗
很好看啊,胜在选角,好过匆匆那年,好过致青春。没想到不是李玉,也不是赵薇,而是苏有朋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很喜欢前半段人物互相牵制的关系,开始得不明不白,结束得突如其来。她们爱那些男孩,不过是感受被虐过程中自我的觉醒,而她们之间,虽极为不同,却拥有真正的惺惺相惜。
作为一部全新人阵容的电影还是值得四星的。随着电影我回忆起了初中时候看的《左耳》。欧豪演的男主是值得称赞的,普通话肯定用心练了,感觉也差不多对上了。校花演的女主在说话之前都挺好。吧啦只有镜头推到脸上的时候才像吧啦。许弋的脸帅倒一众女生但是他变化的过程和结局都没有刻画。至于尤他,好配
最喜欢李珥那句话,喜欢的人远远的的看,喜欢的歌静静的听。你所执着的不一定是你所期待的。
被陈旧的爱情观念震惊了:让一个看起来抽烟喝酒看起来像婊子的女孩仍是一个好女孩的唯一方法,是让她以处女之身与她爱的男孩睡觉。片尾出来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CP还是五阿哥和小燕子啊呜呜呜。
听力障碍,不起眼内向,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这个设定就够屌丝的,现在看到这种所谓清纯少女进入娱乐圈我的潜意识想的是:又被拉下海了...
非常小清新的爱情电影,曾经的年少轻狂,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多年后,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娓娓道来的感觉,苏有朋的处女作啊,很喜欢里面的黎吧啦和许弋。
为什么所谓的大IP这么热,看看这么烂的电影一天票房都能过五千万,傻才有钱不赚,当然你争我抢狂买版权。理解电影的商业属性,但也请好好创作好好拍,成片这种质量也真好意思上映,人物关系做的一塌糊涂,分场分的也是任性,做PPT还讲究个逻辑连贯呢,这么一堆碎片是要让观众玩拼图吗?有够糊弄!
电影感水平比我想像的高,是黄志明的功劳吗?故事太烂了。马思纯借角色性格(以及化妆)突出的优势,在表演上碾压其他人。这些人起码比高中生年长十岁。总感觉成泰燊事业没啥起色。我们上海怎么就没有北京好了?重大比兰大分高,北科比北理分高。男主读北理,校徽却是华理。
(补记)两星半。笨拙生涩并不那么教人讨厌,没有车祸就能得三星!
首先没有堕胎好评;影片的质感是大亮点,镜头语言和配乐渲染氛围非常到位,电影有了气质和灵魂;新人演员台词是弱点,贵在纯粹本色的少年气与正青春的故事很相契。双面许弋很带感,杨洋演技飞跃,与角色气质无缝接合,后期的黑化太特么性感了!在我心中影片的质量过关,上映才几个小时狂刷的一星太扯了
乖乖虎的处女作!还不错,至少不狗血!苏导说他不是想拍青春片,他想拍人性,冲这个给他点赞!
别的先不说,苏有朋,你找个长得那么像奶茶妹妹的女主角,然后安排她嫁给同为“北京某购物网站CEO”的同班同学,我就想问问东哥还觉得OK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