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加入了想要逃离却也牵挂着的亲情,改头换面却也矢志不渝的爱情,竞争敌对但也同频真心的友情,再加上梦想这一调味料,熬成了一碗人生的酸甜苦辣汤。
你我只是观众,但又好像在看自己演的电影一样。
01恋爱脑的人生,幸福?
不幸?
这部片的主线是一个即将耄耋之年的老人阿乡因为在电影院回忆起过往,于是重新和自己当初的电影梦想打交道的故事。
但是我想先讲讲她的妻子淑子。
50年前,淑子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
她喜欢上了在片场工作的电影迷阿乡。
阿乡年轻帅气,是公认的有才华。
但是喜欢赌博,还擅长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得知阿乡因电影梦想受挫打算辞职回乡下时,淑子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和阿乡一起回去。
母亲劝她不管用。
经常来店里吃饭的导演劝她也不管用。
他说,“如果是我拍的爱情文艺片,这大概也算圆满大结局了,不过现实可没这么简单。
”当时淑子一点都没有听进去,明知前方的路不会好走,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爱情。
“我不奢求阿乡给他带来幸福,是她想让阿乡幸福。
”如果淑子放在现在,应该被微博网友直接戴上恋爱脑的帽子,并且会来回劝上三天三夜。
恋爱脑下场都不怎么好,起初在我看来,淑子也不例外。
50年过去了,淑子从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软弱爱哭的悲惨老太太。
为了贴补家用,一把年纪的淑子只能兼职扫厕所;丈夫欠了赌债,淑子只敢胆战心惊地躲在厨房看追债人和女儿周旋;因为丈夫的累累赌债对一身怨气的女儿充满歉意、低声下气;丈夫闯祸后仍习惯性地被丈夫使唤,叫她拿啤酒,条件反射般地回应说好并马上起身;习惯性地给丈夫解决债务问题靠踩缝纫机一路帮他还债……女儿的出气筒,丈夫的丫鬟,生活的奴役者。
这就是50年后的淑子。
也许看到这,你的心里会自动涌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些话,然后自顾摇头叹气,为这个陌生人的境遇感到惋惜。
但是我们观众认为的不幸福,淑子本人未必认同。
如果可以问问淑子本人对50年前做的那个决定是否感到后悔,我相信她一定会说不。
因为之后的她有矫正自己人生、让自己回到正常轨道的机会,但是她仍然选择留在他身边。
在我看来,她的这个理由和当初选择的理由一样。
“是我要让他幸福。
”也可以简单概括成一个“爱”字,伴侣之间,怜惜和同情都是爱的衍生品。
时过境迁,当年天真烂漫的少女已经老态龙钟,但她面对爱情时善良和勇敢的心却矢志不渝。
她比很多人都活得真实,做了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的代价,继续认真生活。
当然,我不是在鼓励这种冒险性的行为,但是我想赞扬这种跟随内心并承担后果不怨天尤人的坚定与坦荡。
试想,如果不做内心真正的选择,她会不会后悔一辈子,会不会难免午夜梦回会想当初如果。。。
会有怎样的结局。
而真实的痛苦总好过虚假的快乐,更何况是没完没了的假设和妄想。
人生不管何时都能重新开始,而不做真实的自我,就难以过上真实的生活。
所以,淑子到底是幸福的?
还是不幸的?
谁能给她下定义?
谁也没资格。
就像余华在《活着》里写得那样:“生活是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02 天赋是个伪命题,热爱是个真命题再来讲讲主人公阿乡的故事。
50年前的阿乡对电影有着狂热的兴趣,每次谈到电影相关,整个人都发着光。
周围的人也觉得阿乡很有才华。
可是等到阿乡真正自己当导演的时候,却发现一切和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样。
开工第一天,因为过于紧张频繁拉肚子,影响到拍摄进度;因为固执己见和另一个导演起了口角;还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他的傲气和自信被这一天的痛苦遭遇浇灭。
他开始觉得自己没有才华,打算直接辞职回老家。
阿乡到底有才华吗?
有电影天赋吗?
这你要看和谁比了。
和同龄人相比的话,阿乡绝对有才华。
写的东西众人惊叹,好友也自愧不如,谈到电影眼里发光。
但你要和那些电影神人相比的话,阿乡确实不算。
而且他还遇到困难轻易放弃。
就算再有天赋的人,不给才华和天赋磨练的机会,没有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会慢慢退化,变成仲永们中的一个。
由此可见,才华、天赋是多么不稳定、多么难以衡量和界定的东西啊。
像是天边飘忽不定的云朵,像是不注意就会从眼前溜走的蝌蚪。
人们往往很容易断定自己没有哪方面的天赋,但是很难坚信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
而我们能够真正把握住、真正稳定的东西是热爱和坚持,这两者可以像旗帜般牢牢地插在自己的领地上,参照物也只有自己。
在我看来,相比所谓的天赋,热爱和坚持是更为宝贵的东西。
因为它们让一个普通人可以变得特别和具象,可以给你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营造自己小世界的可能。
所以不要因为没有那些所谓的天赋就轻易放弃热爱。
即使无法成为追求一生的梦想,也可以让它变成日常生活的爱好。
而正因那些热爱的存在,让我们平凡的一生也能闪现火花。
03 阿乡们我觉得我和周围很多人都是阿乡。
都热爱某种事物,同时又因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而不敢去深入钻研;和周围人比似乎确实挺厉害的,但是放到专业领域,又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觉得自己的东西根本拿不出手;因为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所以就认定自己没天赋而放弃了曾经的热爱。
于是终生浸泡在生活苟且里,模糊在芸芸众生中。
平凡的人生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明明你有不凡和闪光的可能性。
而这个不凡也无需你做出多么大的成就,只需要你坚持内心的喜欢。
就会慢慢拥有脸上的从容与眼底的坚定。
希望我们最终都不会和阿乡一样。
电影开篇,一位头发胡子凌乱花白的老人对其妻女侃侃而谈“失去了赌马,失去了麻将,我这个老父亲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他每日沉迷于赌马、喝酒,自己老婆、女儿的所得都要拿来供他挥霍,其朋友还被告知不能借钱给他,然而就是这样的老人,年轻时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且在电影领域有所建树的导演。
他叫圆山乡直,年轻时的他怀着一腔热忱投身于电影行业,希望改变流水线般的剧本制作和影片拍摄,他的创作能力和勤奋被众人认可,却在首次执导时太紧张而摔断了手臂,初尝失败的他就这样放弃了导演梦想,开启了数十年昏昏噩噩的生活。
垂垂老矣的圆山乡直,被外孙子点醒拿年轻创作的剧本参加比赛且拿到了木户奖,成为了史上最高龄的获奖者,圆山乡直也如他剧本中创作的角色一样,在电影中逝去。
我相信看完《电影之神》,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阿直和他身边人的价值观,妻女数十年如一日无条件地顺从他并默默承受他的累累债务,身边一众朋友也只是能看到他的闪光点而去包容他的种种问题。
这就是日本人的价值观,在《菊与刀》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每个人都要遵从自己的责任,妻子服从丈夫、下属服从领导、士兵服从长官,而作为领导者,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为荣誉和信念而活,生活可以颓废,但理想要始终发光。
撇开这样的价值观不论,圆山乡直的创意该是十分厉害的,不仅为当时的电影制作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也对时下的作品有些许启发。
如今我们觉得这部作品还可以,可能会从它的演职员阵容、特效制作等方面来欣赏,但能深入人心,让人忍不住说一句“这个创意太棒了”、“这个剧情确实猜不透”这样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老套的剧情(例如各大节假日院线电影)和不知所云的故作高深(例如之后想写的《记忆》)。
所以虽然我无法认同圆山乡直和其身边众人的价值观,但作为怀揣着梦想的人,能在自己所爱的领域内为梦想而死也是十分美妙的事情了。
没有抱任何心理预期去看了北影节的这部电影,本来只是打算在大银幕上看看自己喜欢的主唱,但是电影结束后大家真挚而热烈的掌声第一次让我有了在“看电影”的感觉。
苏打演技一如既往地棒,洋次郎真的好适合男二哈哈哈哈。
电影结尾各种蒙太奇式的剪辑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山田洋次导演让我开始相信镜头与镜头之间寄宿的神明,果然还是存在的。
个人心中的年度最佳!
当泽田初次走上导演岗位,因为紧张而不停拉肚子甚至不小心掉落摔倒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是成功人士在成功前的一点小波澜,但并不是,他真的就这样坠落了,真的就失败了,真的就退却了,曾经那样执着的追寻,却这样轻易地放手了。
此乃第一重悲剧:我们都曾追寻梦想,但大多数都失败了,甚至我们都不晓得离梦想的实现有多么的近,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电影开篇,描述当今的老年的生活,泽田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
没有事业没有财富、赌博成瘾困顿无助、惹(亲)人讨厌而苟且活着。
或许我们都失去了梦想,但多少我们愿意守着一份微薄的工作赚取一点尚可温饱的薪水,过上平凡的生活,但泽田没有,他失去了梦想,也没有找到新的方向,到老来成为叫人厌恶的家伙。
此乃第二重悲剧:失去梦想后,不努力就连平凡都无法做到,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存疑,所以会好赌嗜酒、醉生梦死。
这两重悲剧,是芸芸众生普遍的面目,导演没有过多批判,反而用华美柔和的灯光、亮丽的服饰,温柔倾诉,这是作为80+年纪的导演才有的,对人生、生活和人的大悲悯。
甚至可说是对失败的讴歌。
或许我们个人实在太过渺小了,我们总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既然如此,批判何益呢,怀揣着悲剧也要笑着活下去啊。
于是有了各种的温情时光,导演还善意的加上一个剧本获奖的“老年安慰奖”。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坚持一下把那个电影拍出来呢?
坚持了,但最终失败了,没有成就是没有成功,正像我们千千万万的人最初都曾怀有梦想,但最终能够成功的是少数,失败的是大多数,理由是什么并不重要,梦想的失败才是常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梦想的失败,或许不能称之为悲剧,而就是一种“生活”,既如此,导演还要去批判它吗?
不,他只有温情地讲述,仅此而已。
之于淑子,她为爱出去,追随一生,虽然也曾想到过离婚,最终还是守着这老头,哪怕到老了还做脏活累活,在所不惜。
这是泽田一生悲剧中最大的安慰,也是我们普通人的梦想,这样的女人我们能有吗?
很难。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活菩萨这就是佛呀。
她有信仰(对爱),有坚强忍耐,有数十年的修行。
面对一个不成器的男人,我们生活中的女人能够如此吗?
淑子的境遇是不幸吗?
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在她心里,她对爱的坚持,就是一种“幸福”吧。
之于电影,当我们彻彻底底的失败一生之后,还有电影可以依赖,还有电影可以照亮我们阴暗的现实,让内心重见光明的温暖。
如此说来,电影就是神。
这样看来,这部电影就是对电影最无上的赞美啊 。
所以电影是多么的不可缺少,电影是多么的美妙。
失败的人生无所谓,因为我们还有电影。
一部期待好久也是命运多舛的电影,但在我看来电影里现代故事和昭和故事是完全割裂的,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山田洋次的细节几乎好的不能再好,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但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很大问题。
昭和时代勉强算是敢爱敢恨的女主和满腹才华的男主到了老年完全像变了个人。
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电影中主角离开电影厂的五十年绝口不提只会让人觉得变化生硬,唯一提到的是男主曾经抛妻弃子和别的女人私奔。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日影的地方哪怕男主赌博酗酒,抛妻弃子只要能完成什么就应该被原谅。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空白的13年》里也有这样的父亲。
也许原谅真的是日本的底色 但我真的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演到电影获奖时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
但忍耐看完全片后,才感觉到山田导演的厉害不只是能够把疫情完美的融入到电影中。
故事最后也许是在讲原谅,但更多的是乡在原谅自己。
他赌博酗酒临死前也算是无赖选择为了电影而死。
也许他依然坚持电影会有更好的结果,也许不挥霍才华会有更好的成就,但人生不是电影我们无法用傍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选择,只能在人生岔路上做出自己认为正确方向,当多年后回看自己的选择时或许后悔或许庆幸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曾切实经历过,体验过自己选择的味道这样就已足够。
“只能选一种方式后悔”人生的确是这样。
最后夸一句永野芽郁真的无敌
我完全可以想象,单薄的剧情和大男子主义的人设有多令大多数观众厌恶。
我也完全可以想象,真诚袒露内心脆弱的山田洋次有多让电影人动情。
这世界上背负梦想的人,有的是因为无法实现梦想的痛苦,而陷入泥沼自暴自弃之流。
他们曾经追梦时的闪光,又让多少未经世事的女孩动心。
只是不可能有谁做到像电影中的太太那般为一个人奉献一声。
颇为玩味。
这部电影也如同主人在影片中写下的剧本一样,对失败追梦者而言是虚假却美好的电影世界。
圆山乡直在老年才被肯定了他的才华,这一幕确实来的很晚,假如当年的他能继续坚持,是不是有什么转机呢,离开片场后他喜欢喝酒,喜欢赌博是不是一种自我麻木,算是自暴自弃呢。
不过他有一个忠贞的妻子和一个孝顺的女儿,连外孙子勇太都能传承他的衣钵,也算是他前世修来的福了。
寺林曾说过“每一镜之间,都有神灵寄宿其中,那就是电影之神”,意思就是真正的电影,每一个桥段都能引人入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烂片当然做不到这点。
桂园子曾被出水导演嘲讽演技,她不以为意,她说“引导笨拙的演员演出精彩的戏,不就是导演的工作”,桂园子的黑白电影如今以成经典,阿乡和寺林也经常看她的老电影去回忆曾经相处过的时光,人生苦短,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开心呢。
其实我和一些观众一样,都觉得阿乡配不上松尾淑子,当年淑子应该嫁给寺林新太郎,如果是这样,也用不着那么奔波劳累,可缘分总是出人意料,淑子用自己的一生守着一个放荡不羁,不务正业的男人。
据说萧伯纳老年看自己年轻时写的剧本,大摇起头:“太复杂了!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我要把它们改得简单点!
”本片就是导演献给自己的作品,不需要观众想得太多,甚至简单到略显生硬的情节和一句“用心看电影”的台词,都在明示拒绝分析和阐释。
主人公堪称费拉不堪、才华配不上梦想的典型,他没有把一生都扑在电影上,没有对电影做出任何贡献和影响,也称不上影迷,更奢谈“电影人”三个字。
电影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东西,自己在电影面前卑微渺小,一旦发现自己驾驭不了就仓皇而逃,一辈子都不敢染指了。
这也是导演以耄耋之年面对电影时仍然战战兢兢的样子。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电影就是电影,是个艺术品,是个商业品,而已。
但对于一些人而言,电影二字,意味着一种无限崇高之物,是神。
片名《电影之神》,不是说主人公是“电影的神”(神经病还差不多),而是说“电影这个神啊”,万事万物都有神祇,电影当然也有“电影神”!
主人公和他的朋友都是“电影神”的虔诚信徒,电影院就是他们的神庙,放映机和银幕就是他们的神像。
所以,影片最后主人公要去影院里看老片,看DVD是不行的,DVD对于这种老信徒而言,无异于异端!
这是信仰,所以别分析,别写影评,用心体会吧!
祝大家在电影中,永生!
“镜头与镜头之间有神明在,就是电影之神。
你一定要保佑我们呦”。
“七分的情感就说七分,十分的情感只说七分,这是编剧技巧。
”“78岁的编剧夺得了最佳编剧新人奖,他是我的老朋友。
” 这些台词每一句都击中我。
银幕中的人走了下来,拉我们回到银幕中,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在看电影中死去,死在了电影面前。
我想这也是山田洋次的心愿。
电影之神。
看电影里拍电影,看影迷“看电影看到死”。
笑中带泪,请收下这份日式温情。
苏打又贡献了我今年喜欢的一部片子之一。
看片的地点在北京剧院,进入单号入口。
入座,我这么瘦的人膝盖与前面座位的缝隙不足一厘米。
是在太挤了,观影体验真的下降。
但是看着看着我突然明白了用意。
舞台还倒映着银幕的光,电影里在拍电影院,有致敬天堂电影院,而在北京剧院的感觉,就像是还原在影片里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
期间我回头看投影的窗口,期待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是北影节特意安排在剧院播放,是真的有心了。
“电影要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脑子去想。
”这部片子在教我们怎么去看这部电影。
影片的故事现代和回忆穿插,故事引入的点很有意思,男主老头回看自己参与拍摄的老片,说女主的眼里有他,于是人物走入电影,回忆开始了。
而在回忆里,他自己写了一部剧本,是让人物影星从银幕中走出来。
一个走进去,一个走出来,这呼应真得让人觉得妙。
第二个让我觉得巧妙的呼应是,俯拍雪中年迈的妻子去应聘一份工作,而俯拍的这个概念,是男主年轻的时候想通过这个角度来体现女主生活的不幸福,而这个想法被摄影否定,所以年轻的时候电影之神这部电影就没拍成,而这个镜头留在了真实生活中女主不幸的时候。
“拍电影的都不是好东西。
”“她和你在一起比较好。
”“不做你会后悔,做了你也会后悔。
”年轻的时候外人都在劝女主,女主去爱去相信的勇气太让人佩服了,在反对中义无反顾地追着落魄的男主人公去了,尽管这个人一直让她不幸福,可总归一直在一起,因为她很爱他啊。
这是和片中女儿及其相反的恋爱观,女儿在发现丈夫出轨后果断离婚。
78岁新人编剧拿了最佳剧本奖,年轻时创作的电影之神被封神。
而此时又和现实有了联系,新冠来了。
从新闻初次播报到全员口罩,疫情之下,电影院因为要保持social distancing 设置隔位,好友的银幕电影院濒临倒闭,男主拿着奖金没有再去赌博,把钱捐给了电影院,还有众多影迷也纷纷伸手援助。
疫情下普通人团结起来的温暖,借电影把疫情对电影院的影响拍了出来。
我想起来我们疫情最严重的半年,电影院关闭半年,多少人失业,多少院撑不住倒闭。
我一直觉得拍好疫情时期的故事范围不用太大,太大反而什么都表达不好,不用抓着那么个医院拍,多看点人间疾苦吧,平凡生活中有的是可挖掘的素材。
“看电影看到死。
”年轻时拍的女主演从银幕中走了出来,看到这里其实我有预感,男主要去世了,是的,他真的看电影看到死了。
这是,影迷最浪漫的心愿。
打咩虽好,如果淑子嫁的是放映师(对男主略有微词……
北影看的,观影体验不咋地,我很讨厌动不动就发笑的氛围,明明有些地方并不是只有“搞笑”这一种解答。日本人很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动人心,可能是太久没看日影了,有些演员的台词念得让我怀疑:“就非得这么拍吗?”
最后死在电影/电影院 里是挺浪漫的,但是顶着“电影之神”这样的片名,就这?即便有那段忏悔似的获奖感言,男主也还是个窝囊废吧,感情线真的莫名其妙。还有从银幕中走出的创意,都2020年代了真的还能获奖么?…我想起《幻影英雄》的魔法电影票让炸弹飞出银幕把影院炸了,小男主被炸进了电影里跟施瓦辛格一起冒险去了…当年的我大呼过瘾,无可替代。
苏打和咩酱又共演啦!!!!
用一个败者的庶民故事给松竹贺寿倒也颇为合适。毕竟胶片浓郁深沉的色彩、放映机的金属光泽,以及片场的氤氲,就是神迹之光啊。另外菅田将晖被摄影师击败那场,更像是来自山田本人处女作被森田俊保掌控的回忆。
北京节的巨幕厅,中文字幕在一块小屏幕上,看得贼难受。整个观影过程中身边的小情侣爆笑不止,甚至最后老年阿乡断气的场景都在笑…就个人来说,全程基本没笑点,明明是部周年纪念片,大家却当成了喜剧片来看。导演对于电影的解构颇有《天堂电影院》的调子,包括回忆的插叙,但剧本《电影之神》却是《开罗的紫玫瑰》的翻版,但影片却又着重讲了淑子和阿乡的爱情,所以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影片前三分之二三个人的回忆还行,到了后四十分钟突然老爹剧本获奖…颇有些不伦不类,影片结尾女主从荧幕走出来带走年轻阿乡的灵魂…好尴尬…还有就是女儿的旁白在影片中出现了几次,可总体来讲影片的叙述完全靠回忆穿插,突然奇怪的感觉…
蹩脚的时代错误感因为山田洋次本人而变得可以原谅甚至更显珍贵,老爷子的片真的能去电影院看一部就一定要去看!
只能选一种方式后悔,人生就是这样
懒得没得讲了。可怜这么这么多好演员
人生如此残酷,神采奕奕的年轻人转眼就老了,五味杂陈。相比于明着引用的几部电影,我觉得本片的主题更多地是在化用只提了一嘴的《生活多美好》,看似是励志片实则是爱情片,男主生命中最大的礼物都是那个不离不弃始终如一的好姑娘。最后还是感慨一句,这部片的特写拍得真他妈的好。
回忆的底色 还是温柔的.
山田洋次这回有失水准啊,挂了个这么大的片名,却根本感受不到片中角色对电影的热爱,真心热爱电影的人,怎么可能摄影老师吵两句摔了个跟头就弃影呢?这也太离谱了。另外,最后看着电影死去没什么问题,但走马灯想的不是老婆而是女明星更是让我满脸问号。
SummerIFF2021@英皇iSQUARE 男主角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的人设的割裂感有点严重(男二倒还好),剧情拼凑感也很强,东扯一点西扯一点,此外剧情上男二还有喧宾夺主之嫌。/本片最好看的部分其实是男主年轻时在片场的故事以及对于拍电影的感悟,但是这部分的情节太少了。/结局雷人,看起来就像好女孩淑子反倒被讽刺和男主是假面夫妻,女演员园子反而是男主的真爱?(如果想表达电影是男主的真爱,大可不必用这种会导致错误解读的手法。)
不好看。。有点无聊
#BJIFF11#先不管导演哈,各方面的沉稳稳定,情感随后升华得教科书般。但也真的是工整的吓人,一点毛病没有也一定惊喜没有。再看导演的话,真的是导演生涯中后段水平而已。
依旧是山田洋次式的家庭空间、女性出走/逃离与最终抚慰式的又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和解的答案,不过难得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而且是年纪这么大的导演,如此直接甚而是有点笨拙地探讨新冠时代的观影体验以及电影和影院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只不过最终从银幕里伸出的电影之手,没有真正表现出电影的力量,和很多个角色的肢体表达一样,是过于漫画式的。完全代入里面女儿的视角,她是一个说出自己的不开心、愤怒以及委屈的女性形象(怡微),喜欢桂圆子载着树子去找乡时候的坚毅与眼里的泪光,还有淑子望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说“也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好不好”,可惜山田洋次最终也没有给她们真正为自己代言的机会,就像乡以及很多个男性角色始终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一样,而导演总是通过一个突发事件来解决这些事情。#11th BIFF#
总体感觉很生硬,比如硬嫁接到当下背景的时事桥段(也许是对祖孙改写剧本的元指涉),但那些被电影之神眷顾的闪回戏(本质是戏中戏)真是有挡不住的温柔,算是老山田一贯乐观版的舞台春秋吧。宫本信子演这些是不是天天要梦见伊丹十三
三星半。不是特别流畅的处理,剧本欠打磨,两条时间线的互文可以做得更好。但还是能为山田洋次镜头中展现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有迷影情节,有疫情下对产业的呼吁。91岁高龄,当之无愧现今日本的电影之神。
3.5;再次感叹基顿的《福尔摩斯二世》养活多少作品,打破银幕边界与现实的联动真乃所有影迷的梦想了,以及“看电影看到死”宛如就是费里尼《小丑》结尾的处理,山田洋次将各种迷影梗和经典致敬糅合在一起(依旧是熟悉的配方),且加进新冠时事元素+两段跨越几十年的故事拼接,未免要素过多;然而“电影让我们与冷酷世界保持平行”的概念太戳人了,人生再灰暗不能没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