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名被译制过来之后成了「爱恋」,于是乎整个先期感觉就变化了。
其实,片中两位主角的姓氏就是「Loving」……所以……整个影片其实可以采用很扬起来的拍法,拍得很具有煽动性和情绪性。
毕竟平权行动哪怕是放到现在来看,依旧是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但是,导演另辟蹊径,选择一种极其克制内敛的拍法,仅仅是通过叙述这一对跨种族恋人的经历这么一个外壳,来讲述这么一段不容易的爱恋。
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极其克制内敛,情绪几乎没有外露,但是从各种细节和眼神之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情绪都是极佳的水平,影片的整个氛围在爱恋的温暖和现实的冷酷中切换,但又不凌厉不高扬,如流水一般,好在细腻,坏在“无情”。
但是,整个影片的也就因为过于克制看起来确实有点难受。
评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近年来电影看得不多,在这个热闹的领域远非专家。
机缘巧合看到一部正合心意的电影,忍不住作为门外汉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一个非艺术专业人士的直感来看,古典艺术伤在“工”,这种“工”让自由变得困难,这种难度,又很难说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现代艺术又伤在“概念”,让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自由貌似已经不是问题,但得到了思维的自由,却丧失了感受上的深度、丰富度和层次感。
于是走进美术馆就有了这样的感觉:现代艺术展似有很多可以“说”,最终却没什么好说;古典艺术展没多少可以“说”,却还能让人驻足停留。
而出了美术馆走进电影院,似乎有没有可说,要不要停留的问题都已一笔勾销。
作为艺术的电影,大部分就像是“工”和“概念”的结合。
我猜许多电影的制作思路,也就是找到“概念”(一个好故事),然后用大量金钱堆积的“工”去实现它。
《Loving》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一种成熟的美学追求。
导演似乎特别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集中能量于他关注的事情上,其它部分则显得放松、自然、不刻意,乃至朴拙。
有些电影,每一幅画面都是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希望语出惊人,每一个情节都要出乎观众的意料,仿佛触发这部作品的,不是一个心愿,而是一堆欲望和恐惧:想要好票房,想要好口碑,担心观众睡着或离席,生怕观众看不出自己的所谓艺术功底。
《Loving》的形式和内容十分贴合,观众看到的只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毫不讲究的家居穿着,满地乱跑的小孩,略有皱纹的粗糙皮肤,简单的日常视角,节制的台词——一切看似都没有什么“戏剧效果”,而当导演脑子里不再被“戏剧效果”这种东西绑架时,观众也不再被电影的“感官效果”所绑架,观看过程放松而流动,更容易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
换句话说,当构图、色彩、光影、情节、戏剧性——这些让人愉快的美学噪音都安静下来时,观众反而可以从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时间的停顿、一片普通的风景中,清晰地听到人物之间无声的交流。
这放松和不用力,是种沉稳的底气:创作者知道重要的东西不在那里。
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补充一个心理学视角,也许会让局面清晰:是什么在影响爱人之间相处的质量?
是三观不合还是挤牙膏的方式不一样?
是出身阶层不同,还是星座属相不匹配?
是父母插手还是小孩不听话?
这些角度可以展开无穷无尽的讨论和争论,但如果把它们“静音”,可能会看到,有些人的互动中有种无声的爱意在流动,有些人没有。
这种流动能否发生,本质上和前面这些因素都没有关系。
《Loving》的导演捕捉到一部分这种流动,正是因为降低了其它“美学噪音”。
这奇妙地契合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吃饭用骨瓷还是不锈钢碗,出门穿正装还是便装,手机用苹果还是安卓——除去标定身份和阶层的需求,这里面或许的确有某种美学差异。
这些选择偶尔浮现在生活中时,可能是个审美问题,但当人的注意力大量卷入时,它们便成了美学噪音,让人感受不到爱的流动——而这是最致命的审美损失。
年轻人想要的太多,又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内心世界涌动着很多欲望、焦虑和恐惧。
有些不成熟的作品,就是受此驱动堆积出来的美学噪音。
成熟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不在乎什么,也知道“面面俱到”并没有意义,他们的内心,是专注和放松的交替与重叠。
创作上,他们明白,多一条足都会让观者看不到蛇——这条足越是“美”,越会把作品推向一种“丑”。
生活亦然。
这张凝结时光的老照片,足让人静静品味很长时间,只因记录的是历史之重,只因凝固的是满满爱意。
本来是个大格局的故事,这历史中的一刻,慢慢翻开:看来来却那么冷静,那么自然。
没有想象的诡谲的政治风云,没有想象的惊天动地的司法对抗。
或者轰轰烈烈的人权运动。
没有庄严的宣誓:婚姻是个人固有的基本权利!
只有平静的生活,一砖一抹的泥水活,静静的洗碗声,总是透露出一股认真:认真的生活。
改变历史的那一天她在缝纫分餐,他在除草修车,如同平常, 认真的过寻常一天。
击败政府,征服历史的,只是一对小夫妻“我只想照顾好你”一诺便是一生。
“我很想念他,他把我照顾得很好”深情尽付岁月。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男一女,一白一黑,在那个种族隔离的年代追寻婚姻自由,编导采用了极为质朴内敛的叙事手法,用最平静克制生活化的方式表现这样一个本可以极具煽动性且激动人心的题材,与预期有偏差。
虽然故事本身是个很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但导演很坚持自己的趣味喜好,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了家庭和情感的写作。
剧本重在讲述夫妻俩共同面对周围社会种族歧视的坚毅,以及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温情;但也因为情感关系的恒定,虽然外部压力时常有,但人物关系和情绪张力始终是温吞水状态。
整部电影拍得平铺直叙,还略显冗长疲沓,不过,其克制内敛地呈现了一个原本可能会很煽情的故事,从而令片尾人物原型照的出现显得更有意义和力量。
洛文夫妇老实本分,却因异族婚恋卷入了一系列的不公,拘留审判惩罚,在这对老实人面前,格外有威力。
乔尔·埃哲顿的表演一直在做减法,常常只有一种表情,也演出了男主的木讷和有担当,理查德对妻子有一句简单的承诺:“我会照顾好你”,他说到做到。
导演的视听构思也倾向于生活流气质的舒缓节奏,确立了温和的情感基调,他对节奏和情绪的掌控依然很好。
只不过,从叙事视角和视听处理来看,导演的选择都太个人化了。
但演员做得足够好反而成了惊喜。
男女主演都奉献了内敛而深沉的表演,最后接电话一场戏时仅用眼神就能让人动容。
两位主演的表演非常细腻精准,使得整部电影让人感到格外柔情似水。
预测:陪跑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绝对没戏,希望最佳男主能拿一个在cannes碰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部电影或多或少的表示失望。
在宾馆碰到的来自LA的团队里一个朋友和我感觉一样,除了第一个镜头,没有任何亮点!
我和他说这个片子可能更适合奥斯卡,毕竟政治正确嘛,他频频摇头说,节奏太慢。
因为Jeff的Mud,加上可能名字和哈内克的love太像——毕竟哈内克的Love赚足了我的眼泪和情感——所以这一部还是有所期待的,结果果然还是应验了那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一个镜头的开篇是夜景女主脸部特写,背景音只有蟋蟀的叫声。
第二个镜头是男主脸部特写。
缓慢的对话,安静的环境,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以为我早晨八点半过了排队两小时排对了呢。
这两个镜头你几乎看不出两人眼神的互动,以此特写方式拍摄两人对话你可能以为两人是远离的状态。
接着镜头拉开,才发现,两人竟然肩并肩坐的如此之近。
这个镜头的含义,从后面影片的铺开推进你就会理解这样拍摄的原因。
看来我们film maker观影人(职业影评人也许视角会有不同)观点都是一样的,除了这第一个镜头,后面便再也感受不到出彩的地方。
走的都是老套路,在看片的第二十分钟开始,每多十分钟我就能猜到下面十分钟要说什么,后面的镜头会怎么运用,音乐什么时候该起了什么时候又落了。
如果要我形容这个电影,可能更像一部用户手册,无论从剧本还是镜头,当然是一部精心打磨过质量优良印在铜版纸上面的用户手册。
就像所有好莱坞那些政治正确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互助》或者《紫色》等,从小事情讲述种族主义,甜蜜开始,发生冲突,再有甜蜜时间再发生冲突,之后一个契机律师介入,媒体介入,各种被关注,我就猜到了最后一个镜头必然是一个全景,全家和睦happy ending。
果然如此而已。
这个不需要ticket的厅还是很不错的,这样看是不是很有未来再说镜头语言,就像上面说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该有音乐的地方有音乐,全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之后什么中景什么中近景什么时候正反打什么时候又是一个低机位,就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你几乎找不到瑕疵但是又完全的乏味。
并不是我觉得精良技术化的电影不好,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她不失时机地先给点甜蜜铺垫在情绪飞转直下情绪铺垫非常到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看我心中的另外一位顶级工匠大卫芬奇,顶级工匠的作品你可以不用担心,他们按照套路走的是佳作路线,即使泛善可穿也鲜有让人嘘的失手之作,这也是loving导演频频入围的原因吧,据说他的另外一个片子柏林也入围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库布里克,可以制造精密的同时又电光石火。
只是我个人喜好火花四射,所以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即使有瑕疵,但只要有足够的亮点我也会非常喜欢,但是这一部,对我来说非常失望,并没有。
但是必须提一下的是此片男主乔尔演的非常棒,把这个木呐内向不善言谈又有自己的个性坚持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
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场景,他偷偷把背判决不能回家的妻子偷偷开车带回家待产,对面车子开过,他躲闪惊吓害怕又有所期望的眼神和肢体语言。
原来他是澳大利亚人啊,白头发一直以为他是瑞典那边的北欧人呢。
希望他能撸到个最佳男主。
Loving - 愛戀 觀後感 (入圍 最佳女主角2017 Oscar)Pic-1片名:Loving - 愛戀美國上映:2016年11月4日導演:Jeff Nichols(1978)usa 編劇:Jeff Nichols (真實故事改編)演員:Ruth Negga(1982-Ethiopia), Joel Edgerton(1974Australia)看這齣電影,是因為有提名角逐2017 Oscar 最佳女主角。
Loving。
愛戀。
片名已經告知我們這是一齣愛情電影。
我先說一下劇情簡介:-一個白人男人,喜歡了一個黑人女人。
他們戀愛了,又懷孕了,然後倆人甜甜蜜蜜地結婚。
可是在1960年代的美國,卻不是這樣的理所當然,跨種族夫妻是違法的。
這對夫妻受到法院判決命令,兩者選擇。
一是監禁一年,或是離開這個家園地,25年內不能回去(Virginia美國維珍尼亞州)。
弄得這樣田地,雙方家庭也責怪這對男女。
這是錯愛!
他們選擇離開,然後又偷偷摸摸地回去,被發現,又再離開。
貧窮的日子已經難過,還要做卑賤的有色人種,這才是真正的貧賤夫妻!
在外地生活過了九年,日子已經安定了,兒女也多三兩個。
但黑人妻子其實內心一直深深不忿,到處尋求解決辦法。
有一天,他們接到志願機構來電,可以替他們訴訟。
但對簿公堂都是令人精神疲累的。
過了多年簡撲的生活,他們會怎麼選擇呢?
電影看完了。
感覺是平實。
沒有典型的俊男美女在銀幕上,感覺更貼近現實生活,(不離地啊!)不過有點意外,1967年的 維珍尼亞州(美國)卻如此封閉。
Ruth Negga角逐最佳女主角,但我感覺一般。
反而男主角Joel Edgerton被他吸引著。
一開場見他的樣子甚不討好。
但隨著每件事情的發生,生活上的小節,令人感受到這位男性其實很單純。
這個角色描寫得很好而且很合理。
總結: 對這齣電影沒有好與不好。
(通識!
)
Jeff Nichols (1978)文 : goods_hk @ 東加豆
平权电影年年有,今年这部少有的平静温柔,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和我们认识的平权抗争应该有的激烈大相径庭,不过这样的平缓却让我异常的动容,甚至比之前那几部和8号提案有关的纪录片还有效。
这对姓为‘爱’的夫妻也就是普通人,却被法律和国家在他们的爱恋中横叉了一杠子。
他们为了不坐牢还是会怯生生得跟法官认罪,而不是我们想象中愤而反抗的斗士,他们逃到外地生活多年,终因无法回归故土而寻求帮助,这才叫基本权利。
说实话之前那些轰轰烈烈得当然也为之骄傲,却多少有点无法感同身受,总觉得是某些‘有觉悟又空得很’的阶层干的事。
这对平凡得很的异族夫妻却让我体会到了基本权利对普通人的影响。
动物讲述的是Mildred和Richard Loving两情相悦并决定结婚。
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他是白人,而她是黑人。
时为1958年,种族隔离政策在美国依然大行其道。
Loving夫妇居住的弗吉尼亚州决定将两人告上法庭:夫妻俩被判入狱,除非男方离开该州。
Richard和Mildred觉得这项判决是对两人民权的侵犯,决定上诉。
1967年,两人一直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法院驳回了弗吉尼亚州的判决。
自此,“Loving v. Virginia”判决成为不分种族,自由相爱的象征。
平凡的人 ,平凡的爱, 也是由于这份平凡以至的麻木。
导致全程充斥的这份无力感与结尾的圆满都显得稀松平常 ,但对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 ,现实真的就是这样子啊!
《Loving》2016 杰夫·尼克尔斯充斥低迷浮躁人心的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容易醉心于《La la land》向日葵般欢快外向的激扬个性,相较之,《Loving》确实有些内向黯淡。
“平淡似水,娟细绵长,宁静致远”是他的名片,以朴实克制的叙事基调宣扬了具有热血革新的自由民主理念,又有“爱”的内核。
调和造就了别致清新的香茗一盏,值得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丝丝回甘萦绕心头。
《爱恋》(Loveing)(2016)"夏纳电影节" "历史" "传记" "剧情",有些电影就是这样慢慢的在诉说一个故事(可能包涵剧透),结局挺感人,很像《尊严殖民地》那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些法律被废除,爱是没有种族没有地域的分歧的,婚姻法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说因为跨越种族而不能结婚,影片中幸好当时美国民权主张自由,当时在吉弗尼亚州的那个律师不能处理这个案子,就叫一个自由协会的人,然后这位律师通过他的首席教授和另一位律师同讨此案,在两位律师共同的帮助下,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帮助了这两位夫妻,男主有一次律师问他要有什么告诉法官的,他说:“只要告诉法官大人我爱我的妻子,这样就可以了。
”爱没有种族的跨界,没有任何的法律形式阻碍爱情,是一项公民的基本的权益,最后影片也阐明了,对于吉弗尼亚州这对夫妻一案,此法终归被废除,婚姻法重新定义
没有苦大仇深,也没有强烈反抗;只有隐忍与坚持——这样的克制,让片中的主角变得十分平凡,也让人在观影时因此而更具带入感!乔尔·埃哲顿的表演真心赞:从最初的侥幸心理,到中间的诚惶诚恐,再到后来的倍感无奈,以及最后的得以解脱……角色如此多变的内心戏,因为他的演绎而得以诠释!祝颁奖礼好运
不好看
可能是十年來主流電影裏面種族題材拍得最好的一部。完全真的做到了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待充滿爭議的年代,既沒有喊口號,也沒有出現套路角色,雖然故事線平平無奇,但這是真人真事啊。
以为是一个美国英雄主义式的个人对抗强权的故事,没想到却非常细腻平凡。神盾局小花竟然能有这般演技没想到啊
美国最可贵之处就是普通人符合普世价值的一些简单意愿能够通过自己的抗争得到矫正甚至改变历史进程。尼克尔斯自己的风格和节奏又成熟了,把这个真实故事讲的不套路又很感动人心,有几处周围就哭倒一片。埃哲顿演的真男人,没想到这么沉稳,依他过往形象老要爆发的感觉,所以还是女主更好。台北金马影展
慢節奏的敍事就像幸福的本質,那是一種不需要大肆渲染的個人化感受,内斂又安穩。
去掉高潮的平稳叙事,缩小胜利过程的正确处理,保留自己的一些镜头特色,演员真挚的表演,结合得舒服流畅,最终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依恋的模样。
种族隔离 题材无爱
若熟悉尼克尔斯几部前作肯定会很适应他这种看似温吞水的拍法。他骨子里是个保守的人,最认同的是传统的家庭观,只是这次刚好碰见了异族通婚的题材,但也还是按照自己的套路来讲。但对于这个题材,我想不管主角有没有明确表示自己案件的社会意义,它都是存在的,我是希望能在电影里看到更多吧
对于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平淡如水,要么慷慨激昂。本片采用了前一种方式,但太克制了。我抱着慷慨激昂的态度想喝一碗冰红茶的,你却给了我一杯温水。
作为一部历史事件性质的电影,平凡而质朴,认真制作,情节有点拖,女主角的表演很好,但分量不是很足。
节奏好快,精简叙事,把所有煽情大而空的情节都删掉了,只剩下了最平淡的生活。😂不知道那时候挑选这对夫妻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Loving”这个姓氏,好巧合哦。剧情简介也太误导人,我还以为上诉了整整九年...
浪费时间,把Jeff Nichols打入冷宫无疑!
这片子应该埃哲顿提名男主,没觉得妮歌表演有多好
"Tell the judge I love my wife." @ IU Cinema, 10/22/2017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尼克尔斯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刻意渲染案件特定的历史意义,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二人的平凡的生活中,反而更能触动观众,尽管显得温吞水,但在颁奖季一众矫揉造作的主旋律片中算是一股清流了
写的最好的是两个主角,真正的质朴而勇敢的两个人。两位的演绎非常好,使这段爱恋让人心疼,让人尊敬。
传记电影,拍得并不好。
很克制的表达 日常的爱 不想当英雄 但我想和爱的人共度一生
民权斗士的故事,全世界都在上演。。。只是有些国家早已经开始允许这种自黑题材的作品上映啦